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政事务等。全称地官大司徒。实际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您看看这名字,地官!地上的事他都负责。那您说了,他都管了那大王干吗呀?没关系,大王是上天的儿子,你地官再大也得听老天爷的。
郑桓公名友,是幽王的亲叔叔。周宣王二十二年被封为郑国的国君。(今陕西华县东)
郑桓公是个好领导,关心国家、团结群众,他在为期间的郑国,经济发展的又快又好,人民群众之间都能够和谐相处。可见他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照此看来,幽王这次能够任命贤臣,是良心发现改过自新了?当然不是,这是他夺嫡阴谋的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这个郑桓公在诸侯之间的威信很高,他同意的事一般很少有人反对;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是个老好人。郑友这个人,我们后面会说到他,他不是个死较真的人。说得明白点,他虽然是个能臣,但不是一个坚定的忠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犯,有时候可能会放弃原则。
周幽王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任命郑友为司徒,掌管朝政。先让他做出点成绩,在官员和百姓中树立威信,然后再利用他的威信,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么看,这个幽王还是很有眼光和谋略的,只可惜没用在正道上。就像个贪玩的小学生,聪明但就是不爱学习,把那点机灵都用在怎么对付老师和家长身上了。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斯是也。。。
郑桓公上任后,工作很努力,王畿的官员、百姓都很爱戴拥护他。大家都觉得,我们这位大王学好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继续支持他把。
大家很高兴,幽王更高兴,他的计划终于可以实施了。
某一天上朝,周幽王狠狠得夸奖了一番这位大司徒,弄得他百感交集,发誓唯王命是从,您让我干嘛我就干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好,要得就是你这句话。
幽王迫不及待得显露出他的真实目的,废黜王后,改立太子!
朝堂上,再次炸锅了。
而我们这位司徒大人这时候却沉默了。刚刚对大王表了忠心,现在又要反对大王的决定,这样会不会让人家摘了官帽呢?
对于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郑桓公还是很珍惜的。因为郑国建立的事件很短,国家也不大。要想使自己的国家得到快速的发展,必须借助他在王室的地位才行。
两相权衡,他做出了决定----默许。
所以任群臣慷慨激昂的唾沫星子乱飞,他依旧默不作声。
他知道,大王已经铁了心了,自己只是他手中的棋子,如果不发挥出主人希望的作用,等待他的可能就是死亡。自己死了也就算了,可他的郑国才刚刚建立,又在王畿的附近,弄不好举国之人都会受到连累。
算了吧,既然你不真心对我,我又何必献出真心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看着办吧。
司徒大人妥协了,百官失去了带头大哥,于是便在虢石父这一班宵小的狐假虎威声中妥协了。。。。
这一年,也就是周幽王八年(公元773年),在一片哀怨的气氛中,后宫变换了主人,申后走了,宜臼走了;褒姒、伯服开心的来了。
不久以后,申后带着宜臼逃离王畿,回到申国避难。此时,幽王当然不会为他们的落魄而心还愧疚,在他心里妻子只有一个,那就是褒姒;儿子也只有一个,就是伯服。其他人,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我管不着。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申后的离去带回来的却是百万雄兵!
一个人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干什么得吆喝什么。这位周幽王却恰恰相反,作为一国之君,他的政治敏感度几乎就是零,他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享乐,和讨好女朋友的上面了。他不明白,自己得到这一切,都是加之于他这份权力之上的,一旦国家有变,您下了台,你还算个屁呀!就冲这一点,说他是个傻子一点都不过分。
但不是所有人都傻,起码郑桓公不是。。。
第六节 烽火戏诸侯
幽王玩火第四步:烽火戏诸侯
司徒郑友对于幽王的欺骗感到很气愤也很无奈。自己被分封在郑国三十多年,对周王一直心存感激,他用勤勉的工作来回报朝廷。尤其是这次来到王畿,自以为受到朝廷的信任,更是憋足了劲回报周王的知遇之恩。
可是没想到,当下这位天子,是这样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主儿。不是智力不够,而是根本不明白,虽然您贵为天子,可干不好,一样得下课!
辅佐这样一个不称职的领导,有什么意义呢?要不是为了我的郑国……
一气之下他甚至想离开王畿回到封国。可是转念一想,不管怎样自己还是幽王的亲叔叔,如果他不管了,这个国家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这个不知死活的蠢侄子给毁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郑国紧邻王畿,天下一旦有变郑国也得跟着倒霉。
还是再等等看吧,也许情况还不是那么糟糕。虽然被利用了,可他还是朝廷的卿士,还掌管这军政大事。
大王的目的达到了也许就不再折腾了,我还是有机会把这个国家治理好的。
多好的叔叔啊,可惜他想错了。不久以后,他这位大侄儿干了件无可挽救的蠢事,让他彻底失望了。。。
话分两头。
这个褒姒虽然美若天仙,可是她也有个毛病,就是不爱笑。不论幽王想尽什么办法,甚至不惜以改立王后来讨好她,但还是不能让她敞开心扉的笑一次。
这个毛病应该属于抑郁症,搁现在得找个心理医生看看,可那时候没人知道这是病。
为此幽王很自责。总觉的是自己怠慢了老婆,于是更加绞尽脑汁,要让他心爱的女人开怀的笑一次。
再次重复一个观点,爱情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它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也可也毁灭一个国家。
一天,这对恩爱的夫妻在一起闲聊。突然,褒姒指着远处山上的烽火台问:那是干吗用的?
幽王回答她:王城有难时报警用的。烽火、狼烟一起,诸侯们就会跑来救驾。
褒姒仿佛若有所思,说道:真的会来吗?那到挺有意思的。
有意思?幽王说,既然有意思咱们就点一个试试吧。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也许真如伯阳父所言,也许一切都是天意。当狼烟四起,战鼓轰隆,当勤王救驾的诸侯衣冠不整,慌里慌张的出现在王城时,褒姒真的笑了。
自打我知道这个典故以后就一直在想,这他娘的有什么可笑的?想来想去觉得这件事真的很诡异。不知道褒姒真的是因为耍弄了别人而感到快乐?还是她本来就肩负着颠覆周王朝的使命?莫非真如神话所说,她是妖孽的化身?还是褒国的间谍?
尘封的历史或许永远给不出真正的答案,但是却留下了一张令人恐惧的笑脸。
。。。反正她笑了。。。
幽王大喜,于是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游戏,成了幽王和褒姒的保留节目。在大臣们惊诧的眼神中,和被忽悠的诸侯的咒骂声中,N次上演。
郑氏东迁
这世界太疯狂了!郑友也彻底失望。这么折腾下去,早晚有一天得玩儿完。他可以不为周天子负责,但是他得为郑国的家眷和百姓负责。
郑国与王畿这么近,一旦王畿有变必然殃及池鱼;一旦自己得罪了周王,灾难也会很快降临到自己的国家。
不行,必须得离这二百五远点儿,把国家迁到别的地方去!可去哪才是最佳的选择呢?
他想到了太史伯阳父。两个人的一段谈话,在中国哲学史上开创了一个著名的学说。
伯阳父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哲学第一人,他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现在还是我国的治国方针。
";和”是和谐的意思,“和实生物”的中心思想是将世间不同的事物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万事万物才能生存、发展。这个思想符合*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理论。而且更关键的是“矛盾”必须包裹在“和谐”当中,才是“和”。
“同”是指相同事物的叠加,“同则不继”的中心思想是,相同的事物一味叠加,而不能如入与自己不同的事物,不能容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那么就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最终导致灭亡。
根据这套理论,伯阳父详细的分析了天下大势,他认为周幽王不能听从别人的不同意见,那些负有正义感能够直言进谏的人被去除在朝堂之外;而那些阿谀谄媚的,一味屈从的小人充斥在王室周围。朝堂之上没有忧国忧民的建议,有的只是屈服于大王淫威之下的唯唯诺诺。这样的朝廷是没有出路的。你留在朝堂自然也没有出路。离开时正确的选择。
当今,戎、狄的强大虽毋庸置疑,但这没有什么可怕的。东方都是周王室同姓或是异性亲戚的国家,一旦戎狄入侵天下有变,他们可以联合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对抗敌人,所以您恳请大王将郑国迁往那里一定可得以保全。
郑友对伯阳父的观点非常赞同,可东方之大诸侯林立,又该去向何方呢?那里的诸侯能容得下自己吗?不如去到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天高皇帝远,中原诸侯瞧不上那种破地方,那多安全呀。
伯阳父笑了笑说:“您去南方,楚国您惹得起吗?”
郑友想了想,也是,那我去西边吧,那里土地肥沃。
伯阳父又笑了:“犬戎您惹得起吗?连周天子都对付不了的人,您犯得着给自己惹这麻烦吗?只有去东方的虢(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音快,今河南密县东南)两地才是最好的出路。这两个国家的国君虢叔和郐仲都是见利忘义的无用之辈,以您现在朝廷的身份再送些财宝贿赂他们,然后把你的家眷、财产等寄放到他们那里。一旦天下有变,您可以率领您国家的军队占领虢郐两地,为自己图一块安生立命之地。当然,这事得征得当今天子的首肯。
天子同意应该没有问题,但郑友的族人、部众很多,虢叔和郐仲愿不愿意安置这些人就不好说了,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对于这个问题,伯阳父笑了笑说:“虢、郐两地人烟稀少,很多土地都没有得到开发。他们的国君又都是吃喝玩乐的败家子,从来不重视开发土地,发展生产。您用重金租用这些荒地,他们一定能够接受。再说,您现在是司徒,如能得到天子的支持,这两国如果不同意,就可直接率领成周(殷商故地,周成王时在此建立八师之众,故称成周)的部队*他们就行了,直接把他们灭了岂不更省事。
伯阳父的这番话使郑友豁然开朗,就这么办。由此可见,哲学对于安身立命还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学们,以后上哲学课的时候得好好听讲了。
周幽王同意郑国东迁的提议,但是没有放郑友回国。因为他需要这么一个人帮他料理朝政,自己才能专心致志的享受生活。
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经幽王批准,郑友将族人、奴隶、财产等迁到了虢、郐之间。而自己依然留在周。这有点做人质的感觉,但却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此时的朝堂看似平静了,可是仅仅过了一年,幽王又干了一件蠢事。而这件事彻底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七节 最后一根稻草
有道是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周幽王就是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的把自己作死的,也把这个国家逼入了绝境。。。
前任太子宜臼被废以后,非常害怕被他亲爸爸害死,于是和他妈申后一起逃到了外公家避难。他的外公就是申侯。我们前面介绍过。
申侯非常气愤,心说我这女婿真不是个东西。见过蠢货,可没见过这么蠢的!你是天子,玩玩女人也就罢了,怎么还敢废掉我女儿的王后头衔;再退一步讲,你废后也就罢了,居然把我外孙太子的位置也给废了。你是不是欺负我们家人老实啊!
他真想好好教训一下这个不争气的女婿。可他却不敢轻易这么做。按照周礼,周天子是天下大宗,任何人对他来说都是小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虽然是天子的长辈,但他更是天子的下属。后者更甚于前者,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这就是礼!
虽然他可以不遵守这种制度,但他一旦兴兵,不知道其他诸侯国会有什么反应。弄不好,诸侯联军会以讨逆的名义把申国给灭了。他不能冒这个险,暂且忍下了这口气。但只是暂时的,这个奇耻大辱一定要报!
申侯虽然没有立即去报仇,但是不再朝见幽王,也不给他钱花了。
幽王这边更气愤,他怨恨申侯收留宜臼母子,而且人头税也不交了,想造反啊这是,决不可饶恕!
周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幽王借与诸侯在太室山(今河南嵩山)会盟的机会,宣布要*申国,并邀各诸侯国一起出兵。但他的命令没有得到执行。诸侯国对于幽王的种种行径早已深恶痛绝,只是自己是周的臣子,也不能怎么样他。
可是这次是你幽王失信在先,做的太过分了,申侯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再说,申侯虽然有罪,但罪不致此,派个人去申斥一番就行了,干吗劳师动众的去打人家。
各国首脑没人应声,甚至有人提前回家了。这可大出幽王的预料,他始终觉得自己是说一不二的天子,做臣下的应该唯命是从才对。可他不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可惜孟子那时候还没出生,要不又得好好教育教他了。
你周幽王早已失信于天下,谁还会甘愿为你卖命呢,能过来看看你就不错了。
诸侯的冷落,让幽王感到一丝寒意,虽然自尊心驱使他狠狠的骂了一顿,但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更可怕的是,从此很多诸侯不再来他这串门,当然也就没人来送礼了。周的财政收入一下被砍下了一大块,实力更加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幽王彻底失去了诸侯的支持。
不久,犬戎利用这个机会入侵周王畿边境,申侯敏锐的感觉到报仇的机会到了。这不是小孩子气,更不是出口恶气这么简单。推翻周幽王的领导地位,把自己的外孙推上天子宝座才是他真正的目的!搞政治的人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表面上反应的那么简单,他们的核心利益往往都是见不得人的龌龊事。政治家都是臭流氓,此言不虚。
眼见时机已到,他立即集合全国兵马,并派人去联络犬戎和曾国(今河南方城一带),准备里应外合,攻破镐京!
告诉你,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曾国是当时实力较强的一个国家。史书上记载较少,但人们熟知的曾侯乙墓的主人就是后来曾国的一位国君。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联军两面夹击、势如破竹,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到镐京城外。这时幽王才如梦方醒,急忙命人点起狼烟求救于诸侯。
镐京城外激战正酣,幽王的兵力本来就不多,还都是近些年刚刚拉来的新兵,很快就顶不住联军的攻击。幽王焦急的盼望这诸侯援军的到来。所谓望眼欲穿,这种心情恐怕没人比他更强烈了。
可是,他失望了,直到城门已破,连一个援兵也没有看到,哪怕连个屁都没有!
司徒郑友拉着幽王说,您就别等了,要不是亲眼看见叛军,我都以为你又做游戏呢,更别说诸侯了,谁老有功夫陪您玩呀。咱们快跑吧,要不一会叛军就杀进宫里了。
幽王这时候也傻了眼了,跑吧,没别的招了。
司徒郑友召集起王宫卫士,领着幽王、褒姒和伯服,逃往骊山。当野人总比当死人强,也许还有牛粪吃。
可是镐京周围早已是叛军的天下,逃跑还带着这么多人,很快在骊山附近就被犬戎的士兵发现了。
这帮家伙可不含糊,管你是谁上来就一阵乱砍,幽王、郑友、伯服全死于乱刀之下,只有褒姒因为长的漂亮,被掠走成为了战利品。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每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总浮现出一张凄美婉转的脸庞。可就在这个令人神往的成语背后,却隐藏着这样一段龌龊和血腥的历史,实在令人叹息。
可怜镐京近三百年的繁华都会,被联军抢劫一空后付之一炬,永远的埋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西周这场大戏就此谢幕了。。。。
第八节 看谁玩死谁
公元前771年,镐京周围狼烟四起。
按照“烽火戏诸侯”典故的解释:起初,诸侯们还以为幽王又再逗大家玩,所以没有及时派遣援军勤王。等过后明白真相,已经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幽王被杀,镐京变为一片废墟,西周从此消失。
但是稍加分析就会明白,这种解释其实并不完全准确。
其一、犬戎在镐京西北,他入侵镐京,按照地理位置,秦、晋应该都能得到消息;申、曾等国处于东方,而东方诸侯国林立,密度是非常大的,若要进攻镐京很难不被这些国家发现。
其二、如果这些国家发现了联军的动向,根本就用不着看什么烽燧报警了。应该在半道上就截击敌军才对。为什么等到他们攻打到首都镐京,却还在观望呢?
答案只有一个:故意的!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我想其初衷并非是因为幽王太招人恨了,而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阴谋!
家贫出孝子、国难出英豪!
按照周礼的规定,大小尊卑、尊尊亲亲早已安排就绪,你是天子的同族就是大国、亲戚是中国、外姓是小国,这是改变不了的(当然也有例外)。而这个国家的各项制度也是按照这个等级,而被严格限定死的。例如城市的大小、军队的多寡都是有数的,即使你这个国家很繁荣,有钱、有人,那你也只能按照这个来,不可逾制!
如果你违反了这些规定,对不起,周天子会派人来修理你。而且你还不能还手,所谓“有征无战”,就是跟家长教训自己孩子一样。
这不仅仅因为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一把手就得听他的,最主要的是周王畿的领土是最富庶也是最大的,地理位置最优越的,所谓进可攻退可守,综合国力超出其他国家很多。
在制度上也是最优越的,单从兵力上来讲,他拥有宗周(镐京地区)六师、成周(原殷商故地)八师,共计十四个师十五六万兵力。而在诸侯国当中,最大的国只允许有三师的兵力,兵车不过一千乘。小国就更别提了。多了不允许,否则您就逾制了!
这才是周公制定周礼的真实目的,你们所有诸侯国的兵加起来都没我多,所有的财富加起来都没我富。做个比喻,就如同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大的跟阿富汗差不多,小的跟斐济啊,马尔代夫这么大。就算美国说,我不是世界警察,不会干涉你的内政,你信吗?你说谁敢不听老美的?
实力决定一切!正是因为这一点,诸侯国只能对周天子唯命是从,按期缴税,时时听征。
可是盛极必衰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任你赫赫宗周一开始有多么强大,多么不可一世,但早晚会完蛋的。这是规律,没办法。从周厉王开始,西周对于诸侯的控制逐渐减弱,宣王后期对外战争的连连失利,幽王时期的关中大地震,导致周王室实力大大折扣,也让某些诸侯国看到了摆脱束缚的希望。。。
一把手要完蛋了,下面若干有实力的副手自然会坐不住。恨不得给他伤口上再戳几个大口子、往陷阱里再仍几块大石头、给船底下凿几个大窟窿,反正就是盼着领导早点翘辫子!这一点用办公室政治就能阐述的很清楚了,不是吗?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看上去是周幽王戏弄了诸侯,可这个游戏玩到最后,还是诸侯戏弄了幽王!玩火*、自作自受。
幽王玩儿完了,诸侯们也该登场了。
晋文侯、卫武公、郑武公、秦襄公扮演起了正义的角色,他们各自率领部队浩浩荡荡、慢慢悠悠的向镐京进发。申、曾不想与诸侯为敌,马上撤走了军队;犬戎在抢劫一番后也准备撤回自己的地盘。所以,勤王的部队一到,象征性的与犬戎干了几仗,就宣布胜利,局势得以控制了。
而此时,申侯在鲁侯、许文公的支持下,在申国拥立自己的外孙宜臼为周天子,史称周平王。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主。平定叛乱的诸侯已经捞足了政治资本,宜臼又是周幽王的嫡长子,而且以前就是太子,于情于理由他继承王位再合适不过了,大家也就顺水推舟,表示认可这位新领导。多聪明啊,从戡乱之功到拥立之功,这几个诸侯可赶上这波儿了!
可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点小插曲。
大奸臣虢石父跑哪去了?恶有恶报,这孙子也死在乱军之中了。可他还有个儿子叫翰(虢公翰),带着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逃出了镐京。在携地拥立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
这下可乱了,一下子冒出两位天子来。到底该听谁的呢?这可难不倒大家,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谁厉害听谁的!
平王有申、曾、鲁、许等国的支持,实力强大;携王,只有虢公翰带着点残兵败将,累累如丧家之犬。如果与平王为敌,势必会有一场大战,没有人愿意在这场投机中赔上自己的家底;如果与携王为敌则会非常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