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王有申、曾、鲁、许等国的支持,实力强大;携王,只有虢公翰带着点残兵败将,累累如丧家之犬。如果与平王为敌,势必会有一场大战,没有人愿意在这场投机中赔上自己的家底;如果与携王为敌则会非常安全。
选谁一目了然,当然拥立平王,灭掉携王了。
答案:半对。这帮老狐狸才不会把宝压在一家身上。
他们在表示承认周平王合法地位的同时,对携王采取不理不睬的默认态度。既不承认也不反对,两头卖乖。这招够狠,还是嫌捞的不够多呀!
这下周平王可坐不住了,不行,我得去镐京即位!
平王来到镐京,正式与晋、卫、郑、秦四国的一把见了个面。见面的主要目的是封官许愿。效果很好,从此正式得到了这几个强国的认可。
但是镐京已经被烧成一片废墟了,连必要的生活资料都没有,怎么在此安家呢。再说,平王的势力在东方,只有回到那里才是最安全的。于是,平王决定将首都迁到雒邑(今洛阳)。诸侯们表示同意,并派兵一路护送。
多尽心尽力的臣子呀,一路护送您回家,这到家了该兑现承诺了吧。
当然,那是必须的。。。。。。 。 想看书来
第九节 郑国灭郐
对于在关键时刻拉了老大一把的四位兄弟,平王豪不吝啬、大加表扬,并封官许愿。其中秦襄公得益最大,被组织当即封为诸侯,告别了编外游击队的岁月,正式转正成为周王朝的正式部门经理;卫武公被升为公爵;晋文侯得到了口头表扬,并被默许以武力扩大自己的地盘;郑武公赶走犬戎也算报了杀父之仇,并两年以后接替了父亲周卿士、司徒的职位,成为周朝最高权利机关的决策者之一。
所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诸侯各自回到封国我们暂且不表,单说说在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小霸主郑国。
平王在雒邑顺利即位。但其直接管理的地盘比以前小多了。由原来的千里之国变成了方圆600里左右的中等水平。以雒邑(今洛阳)为中心,地跨黄河南北。虽然不比从前,但也算是有个家,还有供败家子挥霍的余地。这一点比起郑国来说强了不知道多少。
自郑国从西方故地迁到东边,借住在虢国和郐国借给的十座城池中,地少人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虢国居北、郐国居南,郑国被夹在中间,以京为中心狭窄的地方,时刻手到邻居的监视和挤压,日子很不好过。于是郑武公开始盘算除掉身边这两个绊脚石。
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769年),便依仗着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和拥立平王的功劳,出其不意的出兵灭掉了郐国。在这次突袭当中,武公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
郐国虽然不大,但是世代受封于此,根基深厚。国君郐仲身边有一些能够令兵打仗的大臣。要想一鼓作气,迅速拿下真个郐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如果战事拖沓的时间过长,引起天子与诸侯的不满,自己的处境会非常困难。
所以,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占领整个郐国,形成既定事实,其他人也就无可奈何了。可如何才能速战速决,使武公陷入了沉思当中。。。
他想到郐仲那张贪婪的嘴脸就很不爽。自从东迁以来,这个老东西一直对自己充满了戒心,不但在郐国加强戒备,而且经常派出间谍刺探郑国的动向。不灭了他,简直让人寝食难安,癞蛤蟆不咬人,可是真恶心人啊!
间谍,间谍,可恶的间谍,就是这帮家伙,使得我从不敢轻易调动军队,攻击郐国也因此变的不容易。
等等。。。对啊!我何不利用对方派来的间谍给他来个反间计,以此除掉郐仲身边那些忠于他的能臣,而后在出兵灭郐岂不就简单了!嗯,对,就这么办!
不久以后的一个夜晚,乌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郑武公派人把欲除掉的郐国大臣的名字写到一张盟书上,埋到了都城门外。为了增加可信度,还修建了祭台,撒上鸡血和烧过的纸灰,故意造成秘密盟誓的假象。
盟书的内容是这些大臣要为郑国做内应,帮助郑国攻打郐国都城,灭掉郐国以后,郑武公将许给他们高官良田等。
郐国的间谍工作效率果然很高,在郑武公派人埋下假盟书的第二天,郐仲便得到了消息,亲自奔赴现场,挖出了埋在地下的假盟书。郐国国君一看盟书上的内容,已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心说这帮吃里扒外的东西,平时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满口仁义道德,可背后给我捅刀子,这回给我得个正着就别怪我不客气了!马上派人把盟书上有名字的大臣名将全给杀掉了。郐国的情况很快就传过来,郑武公大喜,立即率领军队进攻郐国都城。
自持关隘险要易守难攻的郐仲,怎么也没想到郑国的军队这么快就攻到了都城。他慌忙的召集身边的人,准备组织抵抗。可是没有人搭理他了。
很快,郐国的都城被郑军攻占。从此郐国灭亡。。。
都是周天子的封臣,凭什么你想灭谁就灭谁!郑武公明白这个道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己没这个资格。所以他没有急着发动对虢国的战争,而是停下来,看看周天子的反映。
很长时间,没有周天子的消息,郑武公心里有些不安。他不知道平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会不会也出其不意的给他来个突然袭击呢?应该不会,毕竟自己和周天子同宗同族,而郐国是外姓诸侯,怎么着也得给我七分薄面吧。再说,西边的故国已经残破不堪,看在我老爸为*流过血的份上,您老人家怎么着也得给我留个安家的地方呀。大不了被你骂一顿,断不至于来打我。对对对,没事没事。。。
想到这儿,他心里稍稍平静了些。可不久以后,周天子的诏书打破了沉静。
事情超出了郑武公的想象,周平王非但没有责罚他,反而命他为周卿士、司徒,执掌朝廷政事。
这是一个信号,他仿佛告诉郑武公,只要别太过分,我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但是得到这些好处后,你必须要像你父亲那样,为朝廷办事,为天子尽忠。
看来这次政治投机没有白费,得到天子的默许之后,武公马上召集军队准备发动占领虢国的战争。虢国的一把手虢叔和郐仲一样,也是个贪财好利,伶俐智昏的人。当初惧怕郑桓公的权势,贪恋他的贿赂,接受郑氏在他的国家居住。等明白郑国鸠占鹊巢的图谋之后,想哄人家走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请神容易送神难。。。
不久,平王要巡视虢国边境,邀郑武公陪同。这给了武公灭虢的一个绝好机会。。。。 。。
第十节 虢叔之死
郑武公灭掉其南部的郐国后,便将目光落在了他北边的邻居虢国(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身上。兔死狐悲,唇亡齿寒,郐国的下场让虢叔神经高度紧张,他命令边境守军提高警惕,时刻监视着郑军的动向。即使从郑国飞过一只苍蝇来,也得报告。虢国北临黄河,在这么严峻的形式下,他们不得不小心谨慎,实在不行只能背水一战,玩命了。
面对严密的防守,郑武公一时也不好下手。
但凡像郑武公这样具备战略眼光的伟人,都不会去和敌人硬碰硬。困兽犹斗,为了生存而战的力量是可怕的。等待时机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才是正确选择。既然你是个刺猬,浑身是刺我难以下嘴,那我就先不搭理你,等你放松警惕,露出柔软肚皮的时候,我再狠狠的咬上致命的一口。
索性,武公也不着急,先跑去雒邑当他的司徒大人了。
在大领导身边最大的好处就是消息灵通。站得高看得远,自己又是执政大臣,把平王往自己设计好的小圈套里带带,机会自然也就来了。
不久,周平王决定巡视王畿边境。武公敏锐的捕捉到了战机。虢国与周王畿东部接壤,天子到了你虢国的边境,虢叔一定会前来朝见天子,其边境防备肯定会松懈下来。而且,周天子巡边的目的是维稳呀,谁会想到我敢在这个时候,当着天子的面发动战争呢?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当平王带着大臣们来到虢国边境时,虢叔果然连忙带领大臣前去朝见。郑武公趁着其边境守备放松警惕的机会,突然命令郑国的部队迅速北上,快速占领了虢国的都城。
有人说了,怎么郑国这么快就攻打到了虢国的首都?虢国的部队都干嘛去了!其实看看地图大家就明白了,虢国实在是太小,方圆也就几十里而已,几乎没有什么战略纵深。郑国的军队左脚刚一踏上虢国的土地,再右脚再迈一步就到了都城。其他地方军队根本来不及反映。
再说天子驾到,虢叔将注意力全都放在天子身上,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郑武公的胆子居然这么肥,竟然敢在天子巡边的时候攻打自己。又放松了对郑国的警惕,带走了都城中的精锐部队。所以,倒霉的虢叔还在朝见天子的路上,转瞬间就已经成了亡国之君。
怎么办,家都没了,跑吧。
往哪跑呢?周平王不是正在巡边吗,我先找着天子狠狠的告上掘突(郑武公的名字)这小子一状,说不定能把失去的国土要回来。就算天子拿他没办法,也不至于遭受杀身之祸。
郑武公当然不能让虢叔见到平王!他可不想把到嘴的肥肉再吐出去。于是严令郑国军队抛下辎重,轻装简行,无论如何也要追杀到虢叔!
一边拼命跑,一边拼命追,可惜这虢叔平时养尊处优惯了,体力不是很好。眼看就要进入周王畿边境了,却在制邑被郑国的军队追上,最终难逃一死。
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咱赶紧办张健身卡去吧。
平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可周王室刚刚东迁四年,百废待兴。他非常需要郑武公的帮助才能稳定自己的政权。再说,郑国已经吞并了虢、郐两国,边境已经与周王畿接壤,现在郑国陈兵虎牢,虎视雒邑。在其兵锋正胜的时候,他不敢保证惹恼了郑武公,他不会跟自己翻脸。虢叔已然被杀,郑国的军队也占领了虢国。而平王又不可能率兵夺回虢国,那就这样吧,先承认郑国得到的土地,安抚了郑国,以后再做打算。
就这样,周天子将虢、郐故地,和虎牢关以东的地区正式赐给了郑国。使郑国得到了北至黄河,东至宋国,南达新郑,西至虎牢关方圆数百里的领土。
从郑桓公到郑武公,父子两代人经过生与死的考验,终于在东方的富庶之地得到了一片安身立命的家园。但这对于胸怀大志的郑武公而言,还远远不够。获得更大片的领土,称霸诸侯,使郑国长治久安才是他最终的愿望。为此,他还要走更多的路,付出更多的心血。。。。。。。。。。。
第十一节 武公之略
郑武公吞并虢、郐以后,并没有志满意得,相反更加激发出这位一代英主的革命斗志。 他越来越能感觉到,周天子对天下的控制越来越弱。将来天下的霸主,将不再是住在雒邑里犹如丧家之犬的周王,而是靠实力说话的诸侯。自己国家的保全也不在取决于天子的意志,而完全靠自身的实力。
百里大小国家不足以长治久安,继续开疆扩土、发展壮大才是生存之道。为了不被其他人吞并,只有现在吞并别人,只要我有了强大的兵力,即便吞并个把诸侯,谁也不能拿我怎么样。
可如果要发动对外战争,第一需要强大的兵力,第二需要雄厚的财政支持。所谓富国强兵,要强兵先要富国,这才是郑国如今最应该做的事情。
郑国初建,荒芜的土地很多,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开发这些土地成了发展的主题。要想吸引人才,你得给人家好处才行。为什么现在好多穷国的人都往美国跑呢?那边富呀,国家也强大,走哪去一说我是美国人,没人敢着他,中东地区除外。
咱们国家那些大明星,刚一出名就改国籍,什么美国的、英国的、新加坡的,澳大利亚什么的。为什么?那肯定是有好处。不信,让他改索马里、朝鲜,你看他去不去!
人都是一样,趋利避害。郑武公也明白这个道理,可这国家刚刚建起来,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该从哪儿寻找突破口呢?
郑国东迁以后国都设在京城(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京城在雒邑东边,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之一,商业比较发达。各个地方的人,三教九流常常汇聚于此。武公没事常在街上转悠转悠,了解发展的真是情况。他发现做生意的人大多是殷商遗民。
这些人是殷商时期为国家服务的中坚人物,其中有不少能工巧匠,很多都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被定为世袭奴隶,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歧视,没有地位、没有土地,只有靠给奴隶主的无偿劳动勉强度日,生活环境非常艰难。
那个时候因为生产力不够发达,商品的产量不高,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几乎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操控在政府和贵族买办手中。大到玉石、马匹、漆器,小到路边卖菜、卖柴火的小摊概莫能外。而那些替政府和贵族做生意的商贾,实际上都是*纵的奴隶。他们做生意赚的钱都得上交给主人,自己拿不到一分钱。这就是西周实行了近三百年的“工商食官”政策。您想想,干了白干,人家还不拿他当人看。那劳动积极性能高嘛。
武公感觉到商奴是一支建设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也似乎看到了希望。虽然我的国家不是很富有,虽然没有强大的军事后盾,但是我可以创造一种优越的社会制度来吸引民众归附。伟人就是伟人,他们不会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矩,而是审时度势突破那些陈规陋习,创造一种有利自身发展新的游戏规则。
很快,郑武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这项政策奠定了郑国四百年的基业。也开创了中华民族商业史新的篇章。
首先,他宣布释放郑国商奴,有手艺会经商的您可以完全独立主的经商。并且,以后再做买卖只要给官府缴税就可以,剩下的都归自己!不会经商的也没有关系,我分给你土地,你去耕种。收获以后咱们十一分成。只要你们忠于我郑国,那我绝不强迫你进行买卖,你们的金银财宝,老子也不过问了。公是公,私是私,以后不再往一块掺和。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政令,他结束了西周三百年“工商食官”的政策,断绝了官府和贵族的垄断地位,打开市场还利于民。从此之后,中国有了合法自主经营的私商存在,为我国的商业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当然,武公是统治者,不是慈善家,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发展郑国的商业市场;吸引外来的流民、奴隶充实本国人口,开荒种田发展经济。人口多了,商业发展了,市场繁荣了,国家税收自然而然也就多了。郑国富国强兵的愿望也不会再是梦想。
这个消息,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样,在各个诸侯国之间爆出了一朵蘑菇云。不但郑国的奴隶们欢呼雀跃,其他国家的商奴听到这个消息,基本上都收拾好行李准备跳槽了。当然,得偷偷的。
很快这条政策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各地的商人、流民甚至少数民族同胞呼呼的往郑国跑。郑国的人口很快充盈起来,他们开发滩涂,发展农桑;会经商的经商、会种田的种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短短数年,郑国的国家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郑武公相继将邬(wū)、蔽、补、丹、依、厵(róu)、历、莘等十邑地以武力纳入郑国版图,并在此基础上兴建学校,加固城防,扩建城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公之略”,他为郑国的日益强盛奠定基础,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的第一强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二节 迁都新郑
随着领土不断扩大,国力的不断上升,周边国家包括周天子对郑国的戒心越来越重。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在诸侯中间出现了“郑国威胁论”。特别是北面的卫国,他们的一把卫武公也在周为官,成天在周平王跟前儿说郑武公的坏话。目的是想让平王阻止郑国的兼并行为,平衡各诸侯国之间的势力,这样才能使整个周王朝长治久安。
卫国是姬姓国,和周天子关系很近。当年周公旦平息纣王后代武庚的叛乱之后,为了更好控制殷商遗民,便将殷商故地封给了武王的弟弟康叔,让他建立了卫国。康叔很有本领,也很贤德,所以深受百姓爱戴。
卫武公这个老头和他的祖先康叔一样具备了这样的品德,据说他既能治理国家善待百姓,又能规劝君王好好做人,被后世史家称为“圣人”。
平王东迁以后,卫武公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做了周平王的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别的不说,单说在遥远的春秋时期人的寿命长的也就四五十岁,他老人家能活到八十多岁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就凭这点,在诸侯之间,包括平王对他都是相当尊重的。他老人家的意见就是舆论的导向。
平王也知道郑国扩张的事实,但他感念郑武公的拥戴之德,还有他的父亲郑桓公为国捐躯的功劳,不愿意和郑国计较。换句话说,郑国的扩张还在平王心里承受范围之内,所以一直对这事儿采取姑息从容的态度。但谁也经不住别人天天在耳朵边上吹风,渐渐的平王对郑国有了防备之心。为了牵制郑国的发展,曾经一度想要收回先前赏赐给郑国的虎牢关以东地区。
这一点,让郑武公很担心。特别是都城京虽然繁华富有,用现在的话说是那种国际性大都市,但是它北面离卫国,东边离周王畿太近;城池虽然高大坚实,可它地处平原无险可依,真要是哪天得罪了周、卫这两位大哥,人家早上发兵,吃中午饭前就能威胁到京城。而驻扎在其他地方的郑国军队恐怕都来不及反映。
现在,天子又犹豫是否收回虎牢之地,要是真收了,京城就彻底暴露在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很难坚守。为了避其锋芒,迁都是唯一的选择,也是表*迹的一种手段。我把都城迁到离你们远点、偏僻点的地方,表示我不会对你们产生威胁。而且,郑国的领土越来越大,条件允许他们可将国都迁到相对安全一点的地方去。
思来想去,他选定了京城东南边的一块地方,并取名新郑。顾名思义,新郑的意思就是新的郑国。他希望经过郑国上下的一番努力,创造出一个蒸蒸向上的强大国家。
新郑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北、西、南三面环水,东面面对的是一些小国,再往东就是和宋国之间的广袤“真空地带”。所谓“真空地带”就是荒地,没有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没有城邑没有军队,属于三不管地带。打起仗来,北、西、南可凭借三条大河拒敌,而东边的无人地区又可以作为战略缓冲之用,回旋余地很大。所以新郑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安全,而且水量充沛土地肥沃,种啥长啥,是块风水宝地。
于是,在郑武公六年(公元前765年),将都城迁往了新郑。京成为郑国的陪都。
迁都的决策为郑武公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争取到了一段和平发展的时间。在一切的准备停当之后,郑国的扩张计划又要开始实施了。
将兵锋指向何方呢?东面的周,北面的卫显然不是扩张的对象。而东面的小国鄢,南面的胡,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郑国吞并的理想对象。鄢国很小,凭借郑国的实力一人啐口痰就给他淹了。南面的胡国虽然势力稍强,但是他们的国君是个昏庸无道的败家子,只要诱之以利,消除他的戒备便可以速战速决,以免触痛平王那根敏感的神经。
所以,这次战役的主导思想和前两次一样,都是快!必须赶在平王做出反映前,快速占领这两个国家。一旦被敌人拖住,卫国看到可乘之机,一定会窜等平王南下伐郑。两面夹击情况就不妙了。
该采用什么计谋呢?现在临近的国家对自己都戒备森严。再采用对付虢、郐时的计策恐怕不好使。必须得琢磨一个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的万全之策才行。
一时间,郑武公陷入了困境,直到一个女子的出现。。。 。 想看书来
第十三节 连环之计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而是郑武公的女儿。据说此女美丽贤淑,深得父母的喜爱和广大适龄男青年的推崇,是全郑国人民的大众偶像。按说有这么完美的孩子,作家长的应该视为掌上明珠,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可郑武公有点特别,因为他不仅仅是父亲还是一国之君,无情最是帝王家!他以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老婆抓不住流氓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将自己的爱女放到了这个博弈的棋盘上,成为灭胡的一粒棋子。真够狠的!狠吗?后面还有更狠的!
武公的连环之计开始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开来。
没过几天,郑武公上朝的时候向群臣表达了嫁女儿的想法。大家挺纳闷的,以往开会讨论的议题都是怎么挣钱,怎么踢场子的事儿,怎么今天领导把家事儿搬到朝堂上来讲呢?其中一定另有深意!于是大臣们顺着领导的意思,纷纷表示公主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是应该选个如意郎君了,不知道老大您想把女儿嫁给哪国的国君呀?
武公说了,我要把她嫁给胡国君主。
此言一出,大臣们可炸了锅了。大夫关其思头一个站出来反对。理由很充分,胡国是个子爵小国,屁大点地方,这样的联姻对郑国来说没有任何好处,不如与齐、宋这样的异姓大国联姻来的实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