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姜也不客气,点名要了制邑。
这让庄公不由的倒吸了一口冷气。
制邑就是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大家读《三国》、《隋唐》的时候都知道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想知道为什么,在谷歌卫星地图上搜搜就知道了。
周王朝的首都雒邑(就是洛阳)在一个大盆地里,而出口只有两个,一个是著名的关隘“函谷关”,在盆地的西边;另一个在东边,就是这个虎牢关,那时候叫制邑。
关隘有一个特点,就像城门楼子一样,谁占了它谁就有通行权,就可以在突发事件中占得先机。
而制邑,恰恰掌握在郑国手中。所以,全国上下对这个地方都非常重视,驻扎着当时郑国最精锐的部队、储藏着充足的后勤给养。
如果让叔段管理这么一个军事重镇,一旦他反叛,进可以攻打郑国的任何城市,退可以切断郑国通往王畿的道路。到那时候,庄公的麻烦可就大了。
庄公虽然年纪不大,重要的是他继承了老爸的聪明才智,再加上郑武公活着的时候非常喜欢庄公,凡军国大事都叫着庄公一起参与。庄公耳闻目染,对这方面非常敏感。
所以,庄公在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脑袋摇得跟个拨楞鼓似的。心说,你们这是摆明了要造反啊,说什么我也不能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你!
他装作很关心的样子对武姜说:“制邑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凶险,当年虢叔正是被我郑国杀死在这个地方。为了弟弟的安危,您还是给他挑一个别的地方吧。除了这,哪都行!”
武姜毕竟是个女人,不是搞政治的!他之所以为叔段请封制邑,不是他的本意,更不是叔段的谋略,而是他们身边那些政治投机者的主意。
叔段母子只是认为那个地方屯有重兵,掌握了这支军队就相对安全。而一听这地方呆着有危险,她犹豫了。那就选个最富裕的地方吧,反正有钱就有兵。
于是她又要求庄公将京封给叔段。
京是郑国的旧都,是郑国的第一大城市、经济中心。郑国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京。这么重要的地方,庄公能答应封给叔段管理吗?
答案是:能!
庄公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
不但答应,还送给叔段一方官印,上面刻着四个分量十足的大字“京城太叔”。“太”就是极大的意思,言语不能形容的大称之为“太”!这就是告诉叔段,你以后就是京城的大哥大了,有谁不服直接拿印拽他,哥哥我支持你!
难道庄公真的没有想到将京城赐给叔段的严重后果吗?
错!
他明白叔段的存就是对他最大的威胁,不除掉他,永远都会生活在他的阴影下。可他有母亲的保护,又没做过大逆不道、足以诛杀的罪过,自己无法下手。但是现在他们却自己送上门来了。
庄公不由的想起父亲对付胡子时的计谋:若欲取之,必先与之。。。。。。
这时武姜一定觉得庄公在自己面前还是显得太嫩了,轻易就掉进了她设计的陷阱。可他没想到,恰恰是她自己落入了一个十四岁孩子的圈套,而这个圈套牢牢套住了叔段,并一步步的将他拖向深渊。。。
既得了实惠又得了名份,武姜非常满意,叔段更加只满意得,耀武扬威。
这让忠于庄公的大臣们很是不安,纷纷找到庄公要他收回成命。。。。
第十九节 我惯着你
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是卿士祭仲。
这个人可谓足智多谋,当年为武公的文治武功出谋划策,立下赫赫功勋,堪称国之栋梁。
所以,武姜这点小计谋根本逃不过祭仲的法眼,他明白,这是武姜与叔段阴谋颠覆庄公政权的开始。如果将京城封给叔段,那武姜反革命集团势必依托那里雄厚的财政基础不听招呼,继而对抗朝廷,早晚必酿成大祸!
这个连武公伐胡的计谋都看明白了的人,怎么今天却没明白庄公的用心呢?
原因是他也轻视了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只道庄公是少不经事,看不出其中的厉害,没想到这个刚刚即位的少年君主,居然可以把自己的心藏得这么深,居然可以谋划得这么远。
祭仲心急火燎得找到庄公晓以利害。
他没有直截了当告诉庄公,你弟弟和你妈要造反。因为没有证据,落下口实是要吃亏的。所以祭仲旁敲侧击从礼制说起。
他说:“京城比咱们国都都大,你把你弟弟封在一个比国都还大的地方是不符合周公之礼的,势必会造成臣民对国家形势的误判,让大家不知道谁是郑国真正的一把手,而产生二心,威胁到您的统治,所以请主公收回成命。”
庄公对祭仲的到来还是很欣慰的,这个时候他就能看出谁是站在自己一边的。他高兴看到祭仲站了自己一边,并且可以断定,他的谏言代表着很多大臣的意见。
高兴归高兴,心里话是对谁都不能讲的,作为一名运筹帷幄的君主,这一点尤其重要!所谓孤家寡人,也是无可奈何的。
庄公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回答:“我妈要我这么做,我怎么拒绝呢?”言下之意是,我也明白这样做有违法度,对国家是有害的,可我不能违背母亲的命令,如果将来郑国因此而发生灾乱,那也都是我妈惹得祸,大家别怪我!
祭仲一听这话,对武姜这气就更大了,他也顾不得什么君君臣臣,不再避讳造反的话题,直截了当的对庄公说道:“那姓姜的贪得无厌,今天给叔段要来京城,明天就有可能在要别的地方,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如果您不再最开始的时候就断了他们造反的念想,任由他们发展,早晚会给咱们郑国带来大祸!到时候你们的母子之情、兄弟之义可就完了。”
庄公听到这话,心里一阵得意。连足智多谋的祭仲都觉得叔段去了京城将来一定会造反,那就没跑了,我要的就是这结果。他不造反,我怎么除掉叔段这个心腹大患呢?
他不无得意地对祭仲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啥意思?“坏事干多了早晚得死,你等着瞧吧!”
庄公说者无心,祭仲听者有意。从这话音里,他读懂了庄公的心思,不再反对将京城封给叔段。
叔段耀武扬威的当上了“京城太叔”。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与此同时,庄公在祭仲、公子吕等人的辅佐下,继续了他父亲的治国方针,对内开发农业,发展商业,国力空前强大;对外充分利用自己周王室卿士的身份,提高在诸侯国之中威望,增加话语权。
从庄公元年(公元前743年)以来,二十多年郑国与周王室、叔段表面上相安无事。
但随着叔段的长大,在他母亲和身边谋臣的引导、鼓励下,在哥哥的放纵下,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并逐步开始了谋反的行动!他交结豪侠,收容罪犯,培植拥护自己的势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京城当地行成了一个以叔段为中心,社会闲散人员为骨干的黑社会集团。
哥哥还是那个哥哥,弟弟还是那个弟弟,经过二十年的沉淀与积累,两个人都成了心智成熟、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时不我待,这场事关生死的博弈加速进行中。。。。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节 好哥儿们
叔段在京城混日子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和他有着同样理想抱负的人,这个人也是高干子弟、从小深受宠爱、娇生惯养,长大以后同样心高气傲,“志向远大”!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现在也有个当君主的哥哥,而他自己同样想取而代之。。。
他就是卫武公的孙子,卫庄公的儿子,卫国当今君主卫桓公的弟弟公子州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哥俩凑一块,也算是臭味相投,但只有一点不太一样。叔段是被哥哥封在京城当官的,而州吁却是被他哥哥从家里面轰出来的流浪汉。
这不能完全怪他的哥哥卫桓公,怪就怪他老爸当年太疼他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导致他好勇斗狠,目中无人。连他的两位哥哥世子完和公子晋都不敢惹他,面对弟弟的挑衅和招惹,当哥哥的只能逆来顺受,不然老爸卫庄公一定会收拾他们!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不会永远眷顾一个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是轮流转的。
公元前735年,州吁的靠山,他亲爱的老爸驾鹤西游去了,而他从来就不放在眼里的哥哥世子完继承大统,成为了卫国的君主。
卫桓公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泄愤,他把州吁找来狗血喷头的骂了一顿,然后剥夺了他一切权利,收回采邑,没收家产。
已经一无所有的州吁这才意识到,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失去老爸这棵大树以后自己狗屁都不是,今天哥哥拿走了所有的财宝,明天就有可能拿走自己的小命。他非常害怕,急忙找来死党石厚商量对策。
石厚是他从小的玩伴,两个人交情很深。石厚的父亲是卫国大夫石碏(音却),他从小就看不惯州吁这小子,极力反对儿子与他交往,可这哥儿俩也不是怎么回事,越反对越黏糊,死也要做兄弟,也要摽着膀子实现他们的理想!
经过这哥俩的一番分析,他们作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卫国不能呆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为了革命事业,还是跑吧!
然而天下之大,何处是这个破落公子安身立命,发动绝地反击的地方呢?卫国与各个诸侯国的关系都不错,投奔谁,谁也不会收留他,没准还得给他遣返回国。
无路可去的州吁只好昼伏夜出,一路向南逃入郑国国境。在这里他听说了叔段正在招兵买马,网罗人才。他心下大喜,天无绝人之路,投奔他去。。。
京城叔段的会客厅里,两位翩翩公子一见如故,激动得热泪盈眶。
同样是一表人才、同样武艺高强、一个是母亲的宠儿、一个曾经是父亲心头肉。
正在得志的叔段看到州吁现在境遇,让他感到不寒而栗。作为一国之君的哥哥是不会允许一个强大的弟弟与他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二者的关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果不造反,现在的州吁很可能就是将来的自己,从此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而落魄的州吁看到干的热火朝天的叔段,则更加激发了他的革命的斗志,都是一国的公子,凭什么人家就混得这么好,而我却犹如丧家之犬?不,我还要东山再起!
两个人仿佛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希望,从此结成了生死之交。。。
这种搞阴谋造反的不义之徒也会有生死之交?在他们心里装的不都是自己吗?
我不知道大家看过《血色浪漫》没有,部队大院里高干子弟们虽然很叛逆,经常挑战权威,但对交心的哥们却很义气,为兄弟两肋插刀从来不眨一下眉头。
因为他们从小就享受了权利带来的尊贵,所以把尊严看的比生命还重;因为小时候父母都在为权利而斗争,没工夫搭理自己,只有身边境遇相同的朋友能够理解那一份孤独的心情。所以,为了朋友什么都能豁得出去。
这俩哥们也是一样,在今后的斗争岁月中真的互相扶持,共渡难关。
连卫国的公子都来投奔自己,叔段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一国王公贵族有难,大多投奔另一国的当权者。而州吁却投奔了他,因此他觉得自己在诸侯中的声望还是很高的,也说明自己的实力能够称霸一方了。
但离推翻一个强大的政权还有距离,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继续努力!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一节 叔段的奋斗
只有一个京城是不够折腾的;下一步就是扩大底盘。只有底盘大了才有更多的赋税和人口,才有与哥哥争夺国家政权的资本。
京城位于郑国的中心地带,四方道路通畅,他只需向任意一个方向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可以独霸一方。但是向南是郑国的首都新郑,叔段不敢往那自投罗网。而其他三个方向均可在他的扩张范围之内。
叔段首先开始强行征收西部、北部边邑的赋税。
当地的官员自然是紧捂钱袋子,他们已经向郑庄公交过保护费了,怎么突然又冒出一个老大来呢?这可不行,我可是有人照着的,你等着,我找我老大收拾你。
他们急忙将这个情况快马报之郑庄公,然而这么紧急的消息居然如泥牛入海一般没了音讯。
一边没人搭理,一边打着郑庄公的幌子步步紧逼,叔段派人告诉边邑的官员,就是你们的老大,我的哥哥让我来收税的,你要不给我就出兵*你!
这下让人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给他吧自己就得少捞点,不给吧老大又不管,真要是和叔段打起来可比交点钱损失大多了,权衡利弊还是勒紧裤腰带给他们吧,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怎么着都是盘剥百姓,自己吃不了多大亏。
这件事的性质是很严重的,因为税收是政府对内行使管辖权的重要体现。而叔段从当时法律上可以行使税收权的只有京城。其他地方的钱您都不能动,那都是国家的,或者说是国君的,可现在叔段把手伸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口袋里,这往小了说是挑衅,往大了说就是谋反,庄公完全有理由制裁他。
可是,没有。。。
但郑庄公这边也不平静,当时他所倚重的大臣主要是祭仲和公子吕。祭仲已然明白了他主公的险恶用心,但是公子吕不知道,当他知道这事儿以后坐不住了,找到庄公劈头盖脸的问到:“天无二日,国无而主,现在叔段侵占原本属于您的土地,收取原本是您的利益,您打算怎么办啊?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他,那我就去辅佐他了,如果不是那就请您派兵除掉他,别让臣民对您产生二心!”
这话要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庄公早就翻脸了,可公子吕是庄公的叔叔,为人忠义、耿直,很受人尊重。他说这话,不是真的要去辅佐叔段,而是要将此事的严重性体现出来。
庄公也明白叔叔的意思,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和颜悦色的对他说“您别着急,他这么做早晚会祸及自身的!威胁不到咱们,您回去吧。”
公子吕还想说,但是没敢,因为他与庄公四目相对时看到的是自信与威严。。。
既然老大这么说了,八成是想好了对策,我还是静观其变吧。。。
叔段一招得手非常兴奋。都说哥哥很厉害,我看也不过如此,连这么严重的事儿都不管,早知道造反这么容易,我早就动手了,还等到现在干嘛。
胆子越来越大的他继续延伸自己的势力,在十几年间,完全切断了庄公对于边境各邑的控制,势力北已达到郑国的最北部廪延(今河南延津北),东南达到鄢陵,西逼近制邑的广大地区,从所控底盘的面积来看,完全跟郑庄公有一拼了。
但是,骄傲自满的叔段忘了一件事,也是夺取天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就是民心!
被叔段强行控制的地方既要负担政府的赋税,还要另外征收一份送给叔段。不但当地官员的工作比以前增加了一倍,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奴隶本来就不怎么富裕的口粮,又被无情的夺走了一部分,他们当然非常气愤,但是敢怒不敢言。
京城虽然繁华,但是这位“京城太叔”来了以后,日子也不好过了。叔段以造反为己任,打造兵器、铠甲,招募勇士,网罗人才,这都得花钱。府库里的钱花完了怎么办,只能另行摊派给京城的百姓,弄得大家怨声载道。。。
但是,叔段根本不在乎这些草民的感受,在他心里有钱就有一切,有兵就有天下! 。。
第二十二节 一触即溃
叔段疯狂了,公子吕也要疯狂了。
看到叔段不断餐食着国家的领土,而庄公却跟个没事人似的,根本不搭理这茬儿。
这位老臣如坐针毡,终于有一天他憋不住了,跑到庄公那说:“可以了吧主公,叔段得到的土地越来越多,那里的老百姓也都将为他所用了!”
他这意思很明白,我知道您有主意,现在是出手的时候了!
哪知道庄公还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说道:“一个人如果干的都是不义之事,别人是不会亲近他的,相反,得到的土地越多,垮台的速度就越快!”潜台词就是,时机未到。。。
就这么一句话,公子吕的提议又被否决了。
庄公没有率先出手,但不等于没有行动,他派出的在京城、在他老妈身边的密探时刻与他保持着联系,对于敌人的一举一动他都掌握的很清楚,并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部署,只不过是秘密的,一般人不告诉他。
此时的庄公就像一只猛虎般隐藏在外表的祥和中,等待着时机到来发动最后致命一击!
而叔段就像是处在发情期的公鹿,高昂着华丽犄角的同时,却露出了柔软的脖子。他以为哥哥的隐忍是懦弱,以为整个郑国人都在翘首期盼着自己,只要他振臂一呼,人民就会把他拥上郑国的君位。
公元前722年,叔段发兵偷袭郑庄公所在,新郑!
32岁的“京城太叔”叔段同志,决定不在当“叔”了,他要当";爷”。因为,他觉得已经准备完毕,要人有人,要兵有兵,要钱有钱,足以与他哥抗衡。。。
最重要的是,他还得到了一件秘密武器---内应!
起兵之前他派心腹通知母亲武姜,告诉他我那天那天要起兵了,在我攻打都城的时候,您派人打开城门,来个里应外合连锅端,郑国天下就是咱们的了。。。
武姜接到这个消息不胜欢喜,连忙找来心腹约定好开门献城的时间,等待着令她激动的时刻。。。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做了一回土拨鼠。这个先不提。。。
叔段和武姜的计划早就被郑庄公知道了,表面上他没有任何防范的迹象,实际上却早以做好准备。
等到叔段出兵的消息一传来,他马上找来公子吕告诉他,这回时机到了!你给我把叔段的老巢端了吧!他命公子吕率领兵车200乘绕开叔段进兵的方向,直取京城。
200乘就是200辆战车,有人说了,这是不是少点啊。
一点都不少,周代的战车就像今天的坦克,除了战车里的人,在战车周围还跟着一定数量的步兵。具体一乘配备多少兵力呢?我来告诉您,75人!
战车上三个人,一个是指挥官负责驾驶马车称“甲首”,左边是射箭的称“车左”,右边是持戈的称“车右”,战车周围跟随着72个步兵。这么一算,200乘以75等于15000人!
在东周初年,整个周王朝各个诸侯国的人口加起来也就1千万出点头,郑国就算地处中原,比较富庶人口多点,按照10比1的比例全国能够动员兵力应该在6、7万左右。但是只有在打仗时才能动员出这么多兵来,平时的常备部队可没这么多。而庄公能在新郑这个地方短时间内派出1万5千人的部队,说明他早就为叔段准备好了这份大餐!
看来一场大战是在所难免!
但是结果却出乎大家的预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当叛军在接近国都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噩耗,京城的守军开城投降了,政府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叛军的老巢,并且马不停蹄的从背后杀来。。。
叔段惊慌失措,但是他的手下却很镇静,他们从容的放下手中的武器,脱掉铠甲,撒丫子就跑。
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其实他们根本用不着为叛徒负责,大家都是京城的百姓,本来过的好好的,却被叔段强行征来打这场不义之仗。现在老家都被人占了,谁还有心思跟这个没前途的领导混呀,还是回家“卖白薯”吧。
“京城太叔”彻底蒙了,我他妈做了二十多年的准备,如今还没跟敌人过上一招,就土崩瓦解了?彻底完蛋了?这是什么道理呀!
部队散了一大半,再进攻新郑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州吁提醒叔段:“哥们儿,别愣着了,咱跑吧!
往哪跑?京城是回不去了,叔段只能带着为数不多的残兵败将向东南边的鄢陵逃窜。同时,另一个人也在前往鄢陵的路上。。。。。。
第二十三节 放生
那个人就是郑庄公。他早就算好了,如果公子吕将京城拿下,叔段北上的道路必然被切断,他所占领的北部城邑自然就会返回祖国的怀抱,那么叔段就只能逃向东南边的鄢邑,所以他亲自率军赶往那里围歼叛军。
从地图上看,新郑离鄢邑更近一些,那么郑庄公完全可以在叔段前往鄢邑的半道上截击他,为什么还要和叔段一块往鄢陵奔呢?让敌人的两股部队汇合在一起岂不是对自己很不利?
其实不然,庄公恰恰希望他们汇合在一起,围而歼之一劳永逸;省的各各击破太麻烦!
所以庄公大军看到叔段的部队来到以后并没有突然发起进攻,而是看到叔段进入鄢邑以后,率部将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
待到公子吕的主力部队赶到,两路大军开始围攻鄢邑。
叛军本已是惊弓之鸟,被合围以后更是毫无斗志,很快政府军破城而入,叔段大势已去,但仍在困兽犹斗,妄图杀出一条血路逃命。。。
敌军已破,却给庄公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怎么处置他这个调皮捣蛋的弟弟。
如果按罪论处,把他扔锅里煮了都不为过(烹杀是那时候的家常便饭),可是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虽然恨之入骨,可要真杀了他还是于心不忍。
不杀吧,又没法跟天下交代。叛变都不是死罪,那以后大家谁不爽就叛变好了,反正失败了也不会被处死。
思来想去,只能假意将他放走。
于是,庄公秘令祭仲,让他放开部队一角,留条路给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