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烈-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子仪深深的看了李光弼一眼,不再多说,转身下了城墙,李光弼和郭子仪的亲兵将领们一行人都跟着下了城墙,唐军对于这场大战也有很多事情要准备。
吃了晚饭之后,除了营地的大门和营中的通道还亮着灯火,其余的营帐早早的就安静了下来,今天移营士兵们都累了,破天荒的军官们没有要求士兵晚上进行训练,不过很早就让所有的士兵进营休息,除了必要的巡逻士兵和营外的骑兵斥候,整个安西军大营都在睡觉。
连这一战之前没有上过战场的辎重兵们都安静的入睡了,这一段时间的攻城战已经教会了这些新丁们怎样面对,该休息的时候不会紧张得睡不着了,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百姓和士兵的适应能力要强,特别是每年都在战争的西域,所以安西军的适应能力也是最强的。
轻微的甲胄碰撞的声音传来,李佐国带着几名亲兵正在巡营,这是最后一次巡营,一路上碰到了不少同样在自己部下营中巡视的各级将官,这是安西军中的规矩,士兵先睡,将官睡在士兵之后,就餐时士兵先吃,将官吃在士兵之后,李佐国就是身体力行的执行这一规定,所以安西军的士兵敬爱自己的军官,往往军官死战不退,士兵也就没有一个退后的,这是安西军中的特色。
训营完毕之后李佐国也回到了自己的帐中休息,只有他的亲兵还在李佐国的帐外如雕塑一般的守卫。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到大地,早上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芬芳传来,安西军的大营早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复苏了,现在士兵们已经吃过了丰盛的早餐,早餐特意加了足够的肉块,肉汤也是管够,现在每个安西士兵都觉得身上热烘烘的,怀中还揣了两个肉馍,这是准备战斗时间长的时候能够有口吃的准备的。
安西军的士兵迅速的出营列阵,骑兵一队队的从正在列队的步兵身边驰过,在稍远处集结,铁甲在轰鸣,蹄声敲击着大地,大战的气氛令整个安西大军都散发出了杀气,辅兵也在披甲,他们也要进入战场战斗,唐军的人数优势让李佐国决定辅兵也加入战斗。
安西军的辅兵也是正规的士兵编制,他们只是还没有转为正兵,衣甲和正兵的基本相同,只是身后的披风是淡黄色的,那是没有染色的羊毛,羊毛披风的存在能够有效的抵御弓箭和长枪的刺杀,这相当于加了一层防护,同时在露宿的时候宽大的披风又是最好的御寒的东西。
太阳还在朦胧中的时候,顶着清晨威风,安西大军总共马步连辅兵十六万多人摆开了一个庞大无比的军阵,步军最厚实,中路集中了十一万步军,枪兵在前刀盾兵在中,最后是弩兵,摆开了一个个整齐的方阵,三万骑兵集中到了大军右路,李佐国将他们集中使用就是为了增强骑兵的冲击力,左翼非常的简单,一万陌刀兵站立得整整齐齐,排开了一个不算厚实但是横面极长的阵形,他们身后是一万弩兵,为了节省体力陌刀兵最沉重的陌刀和胸甲都是放在脚下的,真正要接战的时候可以在身边战友的帮助下很快的穿上胸甲拿起陌刀。
结好阵的安西军没有等待太久,远处传来了大军前进的脚步声,唐军出城了,一条黑线在远方现身,像乌云一般往战场延伸,那是无数唐军战士组成的洪流,密密麻麻无穷无尽,唐军到了。
第三十七章 大决战(中)
唐军当先的并不是骑兵,李光弼的骑兵也被集中起来摆放在右翼,正好就是安西军陌刀兵的方向,意图很明显,那个方向是回鹘骑兵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两边的骑兵一汇合,就能够形成十五万左右的骑兵冲击阵型,那种毁天灭地的骑兵冲锋可是能够横扫一切的力量,唐军当先行走的也是长枪兵。
唐军已经排好了一个个的五花阵,每个军阵人数为五百,其中手持弩箭的弩兵一百名,弓箭手一百名,刀盾手一百名,长枪兵两百人,刀盾兵和长枪兵在前,侧面和后面布置了五十名长枪兵和刀盾兵,站了一排,这是防备侧后被攻击的,远程兵被保护在中间,每五个五百人的军阵又形成一个巨大的五花阵,依次而类,真个战场的对面几乎全部是这样盛开的花朵。
稍后的是唐军的后卫,后卫的素质比前面的正规唐军战士就要差多了,他们手中的武器就是一把长矛,在大唐长枪和长矛可不是一个概念,长矛只是木棍上面套了一个铁枪头,而长枪却是有讲究的,不但枪头更长,还分为好几种,一种是没有横枝岔出的直枪,这是丈八枪,是专门对付骑兵的,一种是枪头有一拐头的枪,这是步兵之间对搏时使用的,也叫拐突枪,李佐国所使用的霸王拐突枪其实是这种枪的一种改进型。
长枪都有枪樱,一般是用皮毛制成,也有用布制成的,枪樱系在枪头和枪杆的结合处,主要的作用就是阻挡鲜血顺着枪杆流下,造成士兵握枪的手打滑,枪尾也有铁套,形成另外一个峰尖,同样能够用于搏杀,对于倒地的敌人不必倒转枪头,用枪尾往下一顿就能够杀死倒在脚下的敌人,这就是唐军主要使用的两种长枪。
唐军和安西军所在的这处战场非常的广大平整,正适合用来作为决战的战场,安西军排列的阵形正面已经够宽了,几乎达到了十里,而唐军的军阵的宽度简直是望不到头,几乎比安西军还要宽一倍,不过不是谁摆出的军阵宽谁就能够获胜,要看战斗的情况才能够知道胜负。
李佐国骑在高大的战马上面在军阵的后面,现在这样大规模的决战可用不上什么战前鼓舞士气之类的,还要跑上去喊几句话,这么大的战场上去喊话士兵根本听不见,就算用传令兵要想把所有的话传给每个士兵听也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站到大军之前了,边上的士兵看大军前面的一人一骑就像是个小黑点,根本不知道是谁。
安西军的战前动员已经差不多结束了,各种祭祀的神职人员纷纷的退出军阵,安西军因为来源复杂,所以信仰也是乱七八糟的,因为这场大战,所以李佐国特意的准备了各族战士所信仰的宗教的神职人员前来,一般在安西战斗没有那么麻烦,但是这一战非同小可,胜了就是海阔天空,一旦失败以安西的人口基数就很难翻身了,别看现在李佐国还握有两个道,但是和安西一样,都是地广人稀的地方。
不管是伊斯兰教也好,部族的图腾崇拜也好,还有吐蕃战士信仰的佛教也好,一些打扮得怪模怪样的巫师和阿訇们一起退场的形象让李佐国有点好笑,神职人员中间有一群人身穿红黑相间的长袍,头带棱角分明的高帽子,手中握的不是书籍一类的法器,却是一把装饰华贵的短剑,这群人是安西新兴的教派战神教的祭祀。
对于宗教李佐国并不喜欢,但是安西也没有干涉士兵和百姓的信仰,只不过这么重要的事情李佐国是不可能放纵的,所以就暗地里面支持成立了这个战神教,顾名思义,战神教就是崇拜战神,战神并不是一个个体,而是由历来战死的安西军战士形成的英灵,由于李佐国给了战神教好大的传教便利,而且本身军中的战士就是希望自己战死之后能够得到祭祀,所以现在安西军中战神教的信徒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了士兵中信仰人员最多的的教派了。
本来战士在战场上就是为了奋勇杀敌的,所以战神教非常对这些士兵的胃口,至于其他的教派在民间的传播李佐国采用的是旁观政策,你传教可以,但是官府不支持也不反对,百姓自由信仰可以,不能够强制传教,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一个字。杀,财物没收充公,教徒出了问题也是一样处理,这样一来所有的教派在安西这个地方就陷入了传教难的地步,百姓是现实的,不管什么信仰要有好处才会相信,所以战神教有官方的支持首先在军中盛行起来。
安西又是一个军人地位高的地方,所以信仰一旦在军中传播开,对于民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现在不光是安西四镇都有了战神教的宗教建筑,连各个村里面也有,教义是李佐国动了一番脑筋鼓捣出来的,结合了在中国的一些神话传说,宣扬的就是死后的各种情况,而且战士士兵的坟地灵牌都是祭祀在战神教各地的宗嗣里面,同时宣扬人死后也是需要战士守护,英勇战死的英灵是回归战神的怀抱,安西军的士兵有了精神寄托,爆发出来的战斗意志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
祭祀们全部退场了之后所有安西士兵都停止了祈祷,全部军阵肃立不动,枪如林甲如海,杀气升腾,士兵的眼神都望向李佐国帅旗所在,都在等待着出击的命令,战鼓之声还没响起,这种场面的战争安西军的许多老兵都从来没有经历过,许多人都觉得有点紧张,握住武器的手都禁不住有点潮热。
桑贾尼站起身,收起摆放在地上用来跪拜的白布,他是一个大食人,是一名穆斯林,桑贾尼将头盔戴上,两名仆从飞快的上前,帮助桑贾尼披甲,桑贾尼身上的战甲是特制的,虽然看上去和普通陌刀兵的战甲相同,但是关键部位的防护要强得多,加厚的铠甲带来了防护的加强,但是副作用就是重量也加大了很多,但是桑贾尼并不在意,强健的体魄令桑贾尼穿上这一身重量达到了四十斤的铠甲就如同没有感觉一般。
巨大的陌刀摆放在身边,两个仆从仔细的检查了铠甲的搭扣,确认没有任何松动,就转身飞快的离开了,桑贾尼身后的陌刀兵也全部在自己仆从的帮助下穿好了战甲,随着身穿各色服装的仆役离开,就如同潮水退去露出了漆黑的地面一般,身穿黑甲的陌刀兵一个个的露了出来。
桑贾尼左手握拳向下挥,这个手势是准备的意思,所有的陌刀兵就从前排开始一个个的拿起了平头的陌刀,宽大的刀身,两面开刃的锋利的刀口,长长的刀杆由花梨木制成,有弹性的刀杆和骑兵的骑槊相同,主要用途就是利用刀杆的弹性缓解反弹力,以免手臂受伤。
整个陌刀兵的军阵是三军中最突出的,超出了中军和右军军阵约有半里,桑贾尼抄起手中的陌刀刀口向下,狠狠的插入脚下的泥土,强大的臂力勃发,大半的刀刃插入了脚下草地的泥中,随后桑贾尼双手用力往上一翘,一块泥土就被挖了出来,地上出现了一个深约有一尺,宽度和桑贾尼陌刀相当的土洞,桑贾尼身后的一万陌刀兵都这样来了一下,地上出现了一万个土洞。
桑贾尼往左方走出十步,同样的来了一下,又是一万个土洞出现,然后陌刀兵军阵往后退出一百米左右,重复上面的动作,如此弄了五次左右,整个陌刀军阵退到了和其他军阵平行的地方,而陌刀军前面的土地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十万个土洞。
这种土洞刚好能够让马蹄踏进去,狂奔中的战马只要马蹄踏中这种土洞,就只有骨折一种结果,战马就只能倒地,在开阔地上面对大批骑兵的冲击,光靠陌刀兵军阵是完全无法抵挡住骑兵的正面冲击的,这种最简单的陷阱就是一个作用,令骑兵的速度降下去,只要骑兵失去了速度,在陌刀兵的陌刀面前就是挥一下刀的事情。
毕竟身上的铠甲再厚重,加上陌刀兵的体重也不可能和狂奔起来的战马相抗衡的,巨大的动能面前要想抵抗住那是根本不行的,战马五六百公斤的体重加上骑士的重量,迎面撞过来的感觉就像是一辆奥拓车以每小时六十码的速度迎面撞来,单个的陌刀兵光是在这种冲击下就能够送命。
挖好陷阱的陌刀兵在一声令下后全部坐到了地上,在接战之前因为铠甲的重量陌刀兵要保持好体力,多休息一会就能够保证等下面对骑兵的时候能够多挥出一刀,这也许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唐军已经抵近了,在距离安西军大阵前面三里左右停下了脚步,这是为了保证骑兵冲锋时有足够的加速距离,李佐国看着停下脚步的唐军,虽说有一点点小小的混乱,但是还是基本齐整的停下了脚步,这在几十万大军中能够做到这一步就能够说明对面唐军的精锐程度了,郭子仪名不虚传啊,李佐国如此想着。
随着唐军所有的方阵一个个的到位展开,唐军中出来一小队骑兵往战场的中间驰来,打着的旗号左面是一面“唐”字旗,右面是一面“郭”字旗,李佐国也毫不犹豫一催坐下的黑云,身后的亲兵一队五十人跟着李佐国就纵马而出,李佐国的大旗两面都是只有“李”字的旗帜。
随着两队骑士的接近,双方的战士都远远的注视着,两边在战场的正中碰面了,唐军选择的地形比较公平,战场中间是一块凹地,两边大军所在出稍微高出中间,是非常适合大军作战的地形。
李佐国一马当先来到了对面骑士的面前,他的武器刀在背后枪在马上,双手握住缰绳显得没有什么戒备,但是李佐国自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抽出身后的霸王拐突枪,加上对自己的武艺的信心,李佐国并不怕对方在相同的兵力下会想偷袭自己。
对面领头的将领顶盔贯甲,坐下骑了一匹白色的雄壮战马,战马不停的用前蹄在地上刨坑,不时的甩下脑袋,显得神骏非常,想必也是被大战前的气氛所感染了吧,目视李佐国到了面前二十步左右停了下来。
那将领开口说道:“吾乃大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来者何人?”
李佐国回答:“李佐国,李嗣业之子。”李佐国没有说自己的官职,已经反唐,再用大唐的官职称呼自己不合适,强调自己是李嗣业之子的意思就是让郭子仪知道自己兴兵的目的。
郭子仪仔细的打量李佐国,只觉得李佐国身形魁梧,猿臂蜂腰,面目冷峻,自信且透出杀气,在自己这个节度使面前不卑不亢神色自若,大战即将开始仿佛一点也没有影响李佐国的情绪,郭子仪暗自点头,自己在李佐国这么大的时候根本做不到这样,真是好一员战将。
郭子仪对李佐国说道:“李将军如此人才,吾知道李都护的事情朝廷对其不公,只要李将军悬崖勒马归降朝廷,郭子仪必定保你大都护官位,同时为李都护平反昭雪,想必李将军也不愿都护一片忠心最后自己的儿子却成为大唐的叛逆吧?”
李佐国脸上露出怒色,说道:“郭节度使,我父为大唐征战一生,拓土胜敌,千里勤王,可有一点对不起大唐的地方?”
郭子仪语塞,在马上默默不语,李佐国又说:“我追随父亲尾暨战突厥战大食战胡人联军,为大唐舍生忘死,可有对不起大唐?”
李佐国这次没有等郭子仪回答接着说道:“却不想这昏君居然逼死父亲,自毁长城,李佐国为人子,起兵为父报仇,岂是求官位求富贵的?难道跟那安禄山是一路货色吗?郭节度使太小看李佐国了。”
郭子仪听到这里开口说道:“圣人乃是被内宦谗言所欺,做了这等事,可求圣人处斩进谗言内宦为李都护报仇…”
李佐国毫不客气的打断郭子仪的话说道:“什么内宦谗言,根本就是昏君自己的主意,要是昏君有一点记住父亲的功劳,怎么可能会做出此等无耻之事?节度使不用再说,今日就在战场上见个高低,你胜则保住了昏君,一切皆休,要是我胜,那么必定杀入长安,用昏君项上人头祭祀父亲英灵。”
说罢李佐国不再等待郭子仪的回话,拉转马头就向自己本阵而去,身后的亲兵等李佐国走出一段距离才回马跟上,郭子仪在原地站了一会,看着对面整整齐齐散发无穷杀气的安西大军,长叹了一口气,拨转马头也会阵去了。
双方主将回到了军阵中,李佐国手一挥,军中一千多面战鼓顿时敲击起来,对面唐军的战鼓也响了起来,整个战场上全是战鼓之声,大战一触即发。
“前军两万向前,攻击唐军,五千弩手随军向前掩护,告诉郭北,他自己不能亲自上阵,给我好好指挥。”李佐国传令道。
很快军令传到了前军,以枪兵和刀盾兵为主的安西军前军形成了四个五千人一个的巨大方阵,随着战鼓声一齐迈步向前,四个方阵的士兵脚步准确的踏在鼓点的节奏上面,两万支脚几乎同时抬起同时落下,整个地面都似乎被这整齐的脚步踏的颤动了起来,披风如浪潮,翻滚着向前而去。
两万前军身后三排五千弩手正在集合,五千弩手可不是就五千人,每名弩手有一名辅兵配合,帮助弩兵将弩箭上弦,同时辅兵还背负着两袋弩箭,每袋的数量都是三十只,加上弩兵自带的一袋箭,就是就是只弩箭,可以形成连绵不绝的弩箭打击,弩箭的射程又要超过弓箭,用的弩箭又是安西特有的三角破甲箭,五千弩兵相当于四倍以上的唐军弓弩手的活力,毕竟安西巨爵弩无论射程还是箭只都占有优势。
随着安西军的动作唐军前军也开始了移动,人数要超过安西军,达到了四万,是安西军的一倍兵力,唐军确实是比安西军的兵力雄厚,唐军排着五花阵,弩箭兵和枪兵刀盾兵一起前进,双方都不约而同最先出动的是步兵,骑兵是决定性的力量,是在关键时候给对方致命打击的拳头,都没有动。
安西军严酷的训练这时候和唐军分出了高下,安西前军的前进几乎没有停顿,士兵迈出的步子几乎相等,每名士兵都注意着自己队正头盔上那根黄色的长长的羽毛,每名士兵头上的盔樱配合披风翻动着血色,杀气腾腾的往前前进。
而唐军每走出五十步就要一停,让已经参差不齐的队列调整,这就是差距所在,在这样的大军决战中,更加有组织,训练更充分的一方就会占有优势。
每名安西士兵都将身后的红色披风往身前一甩,羊毛编成的披风能够有效的抵御弓箭射击和敌人武器的砍劈,这相当于又多了一层护甲,同时将胸前要害遮掩在披风下面,令敌人的攻击要害会有视角的偏差,哪怕只有一点偏差,战场上的区别就是你死我活,刀盾兵是将披风斜披到了持盾的那一面,握刀的手是需要灵活性的。
双方虽然走得不快,但是终究是要接近的,安西军的弩手射程要高于唐军,这时唐军已经进入了射程,随着巨爵弩弩弦发射的音爆,破甲箭飞向了天空,安西军和唐军在乌兰的决战开始了。
第三十八章 大决战(下)
随着弩箭如雨一般的落下,唐军刀盾兵举起了手中的盾牌,枪兵则低下了头,用头盔和身上的铠甲抵挡箭雨,但是唐军真正在野战中遇到安西军巨爵弩的攻击,刀盾手手中的盾牌是外用铁皮裹附,中间为梨木层,约有两指厚,最里面则是牛皮为内衬,这种盾牌照理说普通的抛射箭只基本上射不进去,但是安西军的弩箭一落下。
唐军手中的盾牌顿时变成了刺猬,弩箭的铁制三角箭头足足六钱,比一般的三钱箭头重了一倍,加上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的箭杆和飞翎,就算是抛射破甲能力都是十分出色的,虽然不能突破盾牌的防御,但是射穿唐军步兵的铠甲却是足够了。
不少唐军枪兵被弩箭直接射穿了身上铠甲,没有射中要害的唐军士兵咬牙坚持着向前,被射中了要害的士兵惨呼倒地,身后的唐军枪兵则默默的顶替了他的位置继续向前,弩箭就如同下雨一般不停的落入唐军阵中,枪兵阵列不停的有士兵倒下,“啪啪啪”的弩箭落下击中目标的声音就如同催命符一般收割着唐军士兵的生命。
唐军的将官和士兵都知道,在这样列阵前进的时候根本不能为了避免伤亡放弃阵形一窝蜂的往前冲,步兵只有保持阵形才能够获得最大的杀伤效果,这种伤亡唐军只有无奈的承受,很快随着两军的接近唐军稍微靠后的弓弩兵也遭受到了射程更远的安西军弩箭的打击了,弓弩兵虽说也腰佩横刀,有一定的肉搏能力,身上也穿了轻甲,说白了就是牛皮上面缀了铁片的皮甲,只在重点部位有防护。
安西军的箭雨一落下伤亡可比前面的枪兵和刀盾兵伤亡大多了,唐军经过的路上都是倒下的死伤的士兵,死去的士兵默默的倒卧,受重伤的士兵微弱的呻吟着,随着鲜血的流淌他们也会很快的变成地上的尸体,在这样的战场上伤兵是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救治的,能够活下去只能够看自己的生命力是否顽强和运气是否够好。
终于到了唐军弓弩的射程内了,唐军的弓弩手怀着仇恨狠狠的射出了手中的弩箭,其规模看上去比安西军的弩箭射击更大,犹如一片乌云不满天空,随后向安西军的阵势扑去,然而弩箭的落下效果却令前排能够看见安西军情况的唐军目瞪口呆。
安西军的枪兵只是一低头,连斜指的长枪都没有一点颤抖,唐军的弓箭落下来几乎没有给安西军造成伤亡,枪兵的头盔帽檐比唐军的制式头盔要大,抛射的羽箭基本是从上往下落,这样一来打击士兵身体的范围就缩小了,唐军的羽箭根本设不穿安西军的头盔,也就谈不上给安西军士兵造成伤害了。
就算有角度很好的羽箭躲过了安西军步兵的大帽檐,射在了安西军士兵的身上甚至胸前,披风是第一道防线,又韧又厚的羊毛披风这种力量不大的羽箭根本穿不透,就算射击在了安西军士兵的胸前,光亮坚固的胸甲可不是摆设,直接划出一溜火星就弹飞了,所以安西军步兵在唐军的羽箭下面可以说伤亡微不足道,寥寥的几个特别倒霉的士兵被射中要害倒地而亡,基本上没有什么损失了。
和唐军在巨爵弩下的巨大伤亡相比,安西军的伤亡根本相当于没有,还有受了轻伤的安西军士兵虽说身上插着箭只,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