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代清-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反?
大量的农民补充进各地卫所,既屯田又当兵,如此做法给大同带来了极大的活力。
梁涛从众卫所里头的农家汉子中许以优厚的军饷,挑选出了两万身体素质极高的精壮汉子,号称“解难军”,日夜严训,以期其尽快成善战之精锐。如此一来,大同便有了三万正规军。梁涛又将所有部队全部打乱重编,以老兵带新兵的方式,争取尽快让新兵适应战争,并成为将来的自己能够动用的嫡系军事力量。
自崇祯三年11月以来,大同府治下人口暴增,大多是周遭百姓迁来大同分了田地,最终在大同落了户。更有甚者许多其他边镇的卫所士兵闻知这里有粮吃、有饷发,纷纷逃离原先的卫所来到大同府辖下各卫入户,大同各地成为大明西北边疆少数几处没有流民之地。
第二十五章 大同(二)
自万历皇帝以来,数十年里大明天灾不断,原本种地是最不保险的事儿,可无论如何,是人就要吃饭,而饭自然是从地里长出来,所以你不种地--不行,哪怕收成再差--也得种!
这是所有农民的普遍心态,便是地主阶级再白痴也都明白这个理儿!地主阶级唯一不明白的便是--地里收成不好,他们怨谁也别怨给他们家种地的佃户,不断地加租会使得原本就吃不饱饭的他们陷入全家饿死的境地既然左也是死右也是死,不如反了他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地主老爷分粮去!
所以各地农民起义犹如田里疯长的野草一般,无穷无尽,体现出“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的顽强的生命力!自然而然,如此情势之下,无论官军这把镰刀如何锋利、亦或是割得如何起劲卖力,却总也割不完!
明朝朝廷派的租或许并不重,至少他们能够吃上饭,不至于饿死。可再加上地主老爷的各式各样的田赋,有些地方佃户种一亩地,就要交九层给上头,自己手里头拿到的只有一层,这样能全家吃饱?不反才怪!
其实古人大多不愿背井离乡的,然而这年头为了吃饱饭,造反的事都有人敢做,那远离家乡找个能活下去的地方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此时的大同在周边乡间的农民们眼里,绝对算是个不错的去处!原因无他,大同府定下的税率算不得低,然而在这年头绝对算得上仁慈,更何况还有田地可领,这是明中后期的农民所不敢想象的!
大批大批的无地农民涌入大同,虽然初期给大同的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然而从长远来看,却是无比明智的做法!
大量的事物忙得大同的知府、通判一类负责民事的官员焦头烂额,却又不敢抱怨,梁涛见此,“颇觉过意不去”,差人每人封了个红包,包括那个司礼监派来监督地方的人妖太监也都大大得拿上了一封厚厚的那啥,是以各方都十分欢喜,都觉得新来这总兵大人会办事,体贴下属,比前任那蒙古蛮子满桂(满桂是明朝的蒙古族将领)“温柔”多了!
梁涛为了妥善安顿好前来投奔的流民,特意又另外派出了数支巡逻部队,既可以维护治安,避免大量人口流入而导致的犯罪事件,又能够监督地方的分田工作,凡是阴奉阳为之人,一旦所查属实,当场格杀示众!是以,整个分田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然,解难军练兵工作也没停下,三万人编制的部队,共分成三十支,轮流每天出动一支帮助官府屯田司负责分田和屯田相关工作,除此之外,由于赵年在留守凤凰岭期间,按照梁涛原先的训练方法,将三千新兵操练得颇有虎狼之师的气势,是以梁涛借此提拔他为副将,由他专门负责操练三千火铳士卒。军队的一切事项--都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大同的一切,正按着梁涛想象的轨迹运行着!
--------------------------------------------------------
崇祯三年末,三边总督杨鹤对陕西义军招抚无效,各地烽火纷纷再起,义军声势浩大!
紫禁城,乾清宫里,崇祯皇帝放下手里的奏章,不禁叹了口气,旁边的秉笔太监王承恩急忙弓着身子小跑过来小心的问候着:“万岁爷,您这是怎么了,身子骨不舒坦吗?”
崇祯摆了摆手,“承恩呐,你说,朕的江山这是怎么了,怎么总剿不完的匪、老打不死的建奴狗贼,你说,这到底是我们朱家造了什么孽”
崇祯越说声音越响,吓得旁边的王承恩赶忙跪在了地上,“万岁爷息怒,您是万年不遇的英主,这天底下就没有您过不去的坎儿!”
崇祯继续叹了口气,倒也没在说什么,只是顺手拿起御桌上的一份奏章继续看了下去。
他忽然转头朝王承恩问道:“我让你查的那两个人查的怎么样了?”
王承恩见崇祯发问,赶忙把原本弯着的腰弯得更低一些,好让自己的嘴巴正好对着崇祯的耳朵,他回到道:“回万岁的话,那个卢象升原本是个大名知府,得知蛮子入关,欲寇我京师,他便募兵万人来京拱卫京师,似乎是个忠臣。”
崇祯点点头,道:“建奴入关之时,京里的有些混账,不思退敌,尽叫嚷迁都迁都,唯有这些大明真正的的忠臣义士前来护我朱家的江山,由此可见,其确实是个忠贞之辈。”
顿了顿,崇祯继续说道:“他原来既是大名知府,想必对大名一带颇为熟悉,便让他负责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顺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备吧!”
王承恩答应了一声,瞧着崇祯的脸色还算过得去,继续小心翼翼地向下说道:“至于那个大同总兵梁涛,他原是三边总督杨鹤杨大人手下参将,打仗甚是勇猛,杨大人听说京师有急,便擢升他为副总兵,着他护援京师来着。”
崇祯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说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杨鹤是三朝老臣,他虽然”崇祯想到了他的这位三朝元老,他在陕西的工作成绩是在是然而崇祯到底没有做说下去,叹了口气,他继续道:“他的忠心朕是知道的,想来他派来的人也不会太差。这个梁涛能够在满朝惶惶之时毅然领命前往关口,拿回了关内四城,朕听(曹)化淳也说了此事,却是个忠贞之士。如此--也算得上是个可用之人,只盼他勇猛归勇猛,勿要是个莽撞之辈才好。也罢,他既然要个火器营的编制,大同如此重镇,也确实要留支强军,那便给他吧!”
王承恩小鸡啄米似得飞快地点了十几二十下头,随即在崇祯的挥手下继续躬着身退下了。
第二十六章 徐府
高亮抬起头,仔细打量了眼前这座异常简朴亦或是说甚至有些破旧的宅子,这便是堂堂大明朝二品大员的宅邸!
高亮忍不禁叹了口气,若是满朝文武都似这般--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偌大的一个大明怎么会被一群东北的蛮族搅得如此狼狈;又怎么会如此巨大的一个王朝国库里穷得只剩下老鼠,以至于没钱赈灾,各地农民揭竿而起者数不甚数!当真是可悲啊可叹!
高亮差了个手下前去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门里露出一个老仆人皱纹遍布的脸庞,“谁啊?”
高亮赶忙亲自递上名刺,“大同总兵帐下行军参谋高亮代我家总兵大人前来拜访礼部侍郎徐光启大人。”
“哦,既如此,请大人稍等便可,小人立刻前去禀报我家老爷。”
那老仆人顺手接过名刺,再将门微微带上,急忙拼尽他的全力小跑进了内宅。
片刻,门再次被他打开,他朝高亮一拱手,道:“这位大人久等了,老爷正在打听等候,请大人随我来。”高亮点点头,转身朝身后几个护卫示意在门外稍等,然后徐徐跟那仆人进了内宅客厅。
“晚生高亮代我家总兵大人拜见徐大人。”高亮一个鞠躬到底,180度的高难度动作,丝毫没有保留他的自身潜能,倒让主座上的一个七旬老朽--徐光启深感意外。
徐光启的品衔自然是梁涛高,然而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防止臣子谋反,文是文武是武,文有丞相武有兵部,这文武一般并不互相统辖。这大同总兵派人前来拜访自己已经够让人意外,谁知竟如此谦逊,着实让人意外。
徐光启摆了摆手,示意不必多礼,“梁总兵客气了,徐某与总兵大人素不相识,焉能受如此大礼?来人,看座。”
高亮如今代表的是梁涛,所以徐光启由此一说。高亮拱手谢过,在客座上微微**沾了个边,上身做得笔直。
徐光启眯着眼睛,心里暗暗点了点头,这梁涛我倒是听说过,前些日子能够独自领兵驻扎大安口,便是这份胆气--也是常人所不及啊!他却是个人物,这手下也算是知晓礼节,比起那些目中无人的东西要知书达理的多。
这古代的规矩--等级观念要比现在重得多,若是长辈或是上级对你说请坐,你还真不能一**就扎扎实实地做下去,你只能**挨个边,凑合着歇歇脚。
高亮继续朝主座上的徐老拱了拱手,道:“亮此次唐突前来打搅徐大人,乃是奉梁大人之命前来,前来相求徐大人之助也,万望徐大人能以天下百姓为重,相助我家大人。”
说完,高亮从椅子上站起来再次朝徐光启一个180度的大鞠躬。徐光启有些讶然,他是个为国为名奔波劳累了大半生的老人了,听高亮如此说,他哪还不明白人家是为了国家社稷而来、而并非是个人利益也。
他当即也从座位上站起来朝高亮供了拱了拱手道:“梁总兵高义,既是为我大明之百姓社稷,老朽定当鼎力相助。”
两人再次分宾主落座,高亮缓缓道:“如今陕西、山西等地连年天灾不断,当今朝廷虽勉力赈灾,却有心无力,”
高亮瞥了一眼上座的徐老,见他缓缓摸着自己胡子,点了点头,于是不动声色地继续道:“各地又有地主豪强亦或是贪官污吏贪墨赈灾粮饷,亦或是仍旧苛捐杂碎多如牛毛,是以各地百姓揭竿而起者不计其数,是以我家大人以为,若是百姓仍有口饭吃,岂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他瞧见主座上的徐光启暗自叹了口气,接着道:“我家大人闻之徐阁老曾推广甘薯、芜菁等高产抗灾作物,所以我家总兵大人欲在我大同境内推广,以抗灾、屯田、养兵”
高亮话还没有说完,就见徐光启颤颤巍巍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手指颤抖着指向高亮道:“你说梁大人欲推广甘薯、芜菁?”
高亮一愣,随即一拱手道:“正是。”
只听见徐光启大声道:“好,好,好!梁大人此举乃大同百姓之福,乃我大明之福也!”高亮瞧见徐老如此失态,也不打搅,或许是徐老前半生花费太多心思潜心研究农作物,并欲推广甘薯、芜菁等抗灾作物,但大明的官僚地主阶级为了自身各种各样的利益纠纷,不但讥笑、攻击徐光启,并且组织鼓动民间阻止耗费他大量精力研究出来的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如今遇见“伯乐”一般,碰上志同道合欲支持他推广的人,他如同沙漠之中幸遇甘泉、大雪之中喜遇火炉也,他如何不激动!
徐光启身旁的一个年轻人慢慢搀扶着徐老坐下,高亮此时方才注意到这个一直沉默不语静静肃手站在一边的青年,此人眉清目秀,眉宇间一股书卷之气依然而生。
徐光启也注意到高亮的目光,道:“此乃犬子徐冀,”高亮点点头,朝徐冀一拱手道:“原来是徐公子当面,高某眼拙,竟不相识矣,万望恕罪。”
徐冀连忙还礼道:“不敢当大人此礼,徐某受之有愧。”
徐光启见两人见礼完毕,满意地继续摸着他的落山胡子,微笑道:“既然梁大人有意致力于区区农事,徐某虽年迈,却也该帮上一帮,然而如今朝中琐事不断,老夫蒙当今天子器重,得以助朝廷整修武备(指崇祯同意他的精锐火器营的想法并开始着手组建),老夫实在是有心无力”
高亮眉头一跳,却也不插话,听他继续说道:“然老夫犬子,”他用手指着身旁的徐冀“如今正是白身一介,此子虽资质平平,却也得老夫农术之七八,若梁大人不弃”徐老说道这里也不再往下说,而是用眼睛看向高亮,其意昭然若揭。
高亮哪里不明白,顿时大喜道:“我家大人若得徐公子之助,大同百姓有福矣。”徐老虽然说他儿子资质平平,但哪个不知他是谦虚说法,又说得徐老之七八,怕是早已青出于然而胜于蓝了吧!
高亮心道:这第一件是终于圆满完成了--徐老连人都给了,那就啥都有了!这第二件事高亮拱了拱手,道:“徐大人与徐公子高义,亮代我家大人和大同无数百姓谢过二位。”徐光启笑而不语,依旧摸着胡子,坦然受了高亮一礼,旁边的徐冀连道不敢,急忙还礼。
高亮再道:“说来惭愧,除此事之外,还有一事麻烦徐老。”徐光启脸上丝毫没有一丝不愉的神色,他是个真真正正为国为民的人,他此时觉得这个大同的长官确确实实是个为国为民的忠贞之士,些许小事--莫说这乃是利民的好事,他岂会嫌麻烦!
徐光起连忙摆手道“无妨无妨,但说无妨。”
高亮道:“说来惭愧,我家大人蒙孙阁老提携、圣上错看,添为大同总兵。大同与宣化,京师之屏障也,若有精兵一支扼守在此,焉有此次己巳之辱矣!”
徐光启点点头,这高亮话中的己巳之辱指的便是崇祯三年皇太极领兵突破大安口包围京城之事,试想堂堂的大明朝,竟然被人围在家门口暴打,这事儿搁那多就没面子!
只听高亮接着说道:“所以我家大人想借徐大人之手好好练一支精锐的火器部队,好加强大同之防御,断不能让我堂堂大明再受这己巳之辱!”
他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可谓漂亮至极。徐光启摸着胡子皱了皱眉,他心道:“我徐某人蒙圣上厚遇,受我以兵事,我自当尽心尽力为圣上、为我大明分忧,这火器营一事本该交给熟悉西洋火器的孙元化负责,并且此营士兵练成之后也当由熟悉西洋武器之将领使用之,纵观大明朝,此--非孙元化莫属,然而孙元化毕竟乃我学生,若是我如此做反而遭人非议,虽说举贤不避亲,然而此事终究不太妥当”
徐光启思来想去,如今大明朝中不清净,若是因为如此种种耽误了练兵的大事,那就大大不妙,他是个实在人,本不愿意牵扯到朝中的党争之中去的,但却也逃不脱别人蓄意的的攻击,他自己的事小,但朝中的要事可耽误不得!如此他思前想后,最终一咬牙,说道:“如此,你便回报梁大人,精锐火器营练成之后,大部必当调往大同受梁大人差遣。”
高亮大喜,一鞠躬道:“如此有劳徐老了。”
第二十七章 骑兵
(今日第一更!)
一望无垠的荒野上,从远方的地平线处渐渐弥漫起无尽的沙尘,宛若龙卷风般的气势摄人心脾,它仿佛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地掐着别人的咽喉,使人心中惊惧缓不过气来!
与龙卷风一起席卷而来的是--平地里竟响起了雄壮无比的闷雷,可抬头望望天空,确是晴空万里,端的是个好天气!
赫赫的威势由远及近,也终于揭开了各路牛马大神心中的疑惑--一大片雄壮无比的骑兵由远及近,携威而来!当真--
原来如此,也只有这万马奔腾的气概方能如此压人心扉。
骑兵军阵的大旗上赫然印着豆大的‘梁’字,不错,来人正是大同总兵梁涛与他麾下的骑兵部队。
时值腊月,北地的天气更是异常寒冷,然而马上的军士却依旧热汗直流,可见其训练之刻苦。
片刻的疾驰之后,马队渐渐缓步下来,进而止步不前。续而是半柱香的全场静默--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数千人的队伍竟然没有片刻的骚乱亦或是相互的窃窃私语,整片空荡荡的旷野上从刚才的万马奔腾的声场中只剩下了马匹打‘咻’的声音夹杂着数十匹实在是不老实的战马因为熬不住寂寞而甩起马蹄使劲刨地的声响。
若是有人能从高处向下俯视,他会发现这支部队的军阵隐约成个矩形,虽然四周仍有些不齐整,然而在这个没有对讲器的时代,那毕竟是太过于苛刻的事情,由此种种,无不透漏出整支部队的训练有素--至少他们懂得基本的军规纪律。
梁涛坐在马上仔细打量了四方的情况,他心里满意,面上却什么都不表现出来,反而皱了皱眉头。
片刻,他转身向旁边的传令兵道:“传令五营六营开始吧。”
几个小校应声而出,瞬间,数骑飞奔而动驰向四处。
一炷香的时间之后,两支各有一千多号人的部曲各从左右飞奔而出,在整个军阵的正前方互相相距数百不出遥相对峙,若是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两支小部队虽然身上的铠甲是同种式样,确认人在自己的左臂上既有一条带子,一方土黄色,一方深青色。
若是你观察再仔细一点,你会发现,两支出自同样部队的部曲却互相之间杀气腾腾,若不是他们手里握的都是木刀木枪,别人还正会以为大明军队那内讧呢!
梁涛朝身后的张小虎点了点头,张小虎会意,续而带着数百骑向阵中四面八方分散而去。
阵中诸军士凛然神色一正:督军来了。
数百骑穿插于阵中,若是瞧见哪个军士敢动一动:或是扰扰头,或是蹬蹬脚,劈头盖脸上去就是一顿猛抽,不问缘由,若是他看错亦或是看你不爽,也照打!这便是督军--也叫侍卫营!
数千骑的人竟被几百人暴打却莫敢还手,真奇闻也!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同众军竟毫无怨言,这更是令人匪夷之极!
事实确实如此。数月来,大同总兵梁,与士卒同吃同宿,早起训练之时更是一马当先,因此虽然每日训练难度之大,士卒却毫无二话--总兵何其大哉,竟与我等同甘苦,我等当效死力!
就这与士卒同吃住一事,便是连名列千古名将之中的袁崇焕当年也未能在此事上坚持许久,当今整个大明朝更是找不到一个能这么做的人,梁涛此举甚得军心。
然而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原本这年头,大灾三六九,小灾天天有,山陕一带各家各户吃不饱饭的占了穷人的大多数,所以闻听大同当兵有饷,青壮子弟一窝蜂地朝这里窜。
七千骑兵,家有揭不开锅的不在少数,梁涛闻之,找出了数百家既有困难,都快有人饿死的人家,不但给提前发了一年十两银子的军饷,更是给补贴--给粮食、给衣裳!几百人而已,不足部队人数之十一,但--众军皆已归心!
梁涛瞧了瞧日头,未申时分(下午2、3点左右),时辰正好!随即梁涛朝前方大喝一声:“开始!”
他身旁已有人应声放响了事先准备好的响炮,“砰”“砰”“砰”,三响已过,顿时原本遥相对峙的两支骑兵瞬间如同喝了鸡血一般猛得发动朝对方的攻势,冲在两队最前面的赫然是李大彪和张栓,李大彪左臂上系着土黄色,张栓系着浅青色。
骑兵的交锋,简单明了又直接,一个交锋,数百骑落马,两队互换了个位置,然后勒马转身,片刻,旁边医护队的人员将落马受伤的士卒抬走之后,再进行下一轮的交锋,如此直至胜负有果!
小半个时辰的交锋,随着李大彪的最终落马,李队的“负隅顽抗”终究抵不住牢牢占据上风的张队,虽然勇猛之极的李大彪前前后后打落了张栓队的十数人,然而这个勇猛的汉子毕竟带兵没有张栓的两把刷子,输了--就是输了!
梁涛暗自点了点头,他手底下并没有什么智将之类的知兵boss,唯一的一个李定国还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子,所以要想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只能靠自己培养。
今天这种实战练兵之法既练兵又练将,如今看来效果不错,便是连为人最为粗犷的李大彪,你若是不留神他,被他卖了你还不知道--小聪明谁不会!无论士兵还是将领,进步神速!
梁涛跃马而出,直奔两军阵前。梁涛扫了一眼场中,缓缓道:“今日,六营胜五营,于今日起,六营旗号提升为‘五’,五营降为‘六’。”
这是规矩--梁涛的规矩,梁涛将手底下分为七个营,命名为一二三四五六七营,一营自然是梁涛的亲卫营--也就是侍卫营,而其他各营的旗号却是按实力争取的,便如现在,李大彪一营原本叫五营,如今输给了六营张栓营,那便该升的升、该降的降。
梁涛策马徐徐来到李大彪面前,众人心中一凛--来了!
梁涛甩起马鞭,狠狠地抽在李大彪脸上,一下,两下,三下。
不多不少,就三下,然而梁涛抽得很慢,他--要李大彪一营的将士全部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抽的--是整个五营,哦不,如今已是六营--的脸面!
李大彪朝梁涛一拱手,心中却并不怨恨!
他打眼瞧了一眼仍然骑在马上的张栓,这其他几个营的参将--哪个没被打过,梁涛此举,胜在公正!
李大彪紧紧地咬了咬牙,张栓,老子会把老子的“五”字拿回来的,然后是“四”,然后是“三”
李大彪转身朝自家的军士走去,六营的士卒看着此时面目狰狞的李大彪,心中暗暗发紧--参将大人此后不知会如何“提高”我等的战力!
第二十八章 征边
(昨日军刀有事,只有一更,今日第一更四千字送到!)
崇祯四年六月,明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击灭大明叛民首领王嘉胤,王嘉胤--死!
然而起义的火种却并没有因此熄灭下去,反而越演越烈!
数月的发展,梁涛辖下的大同一切皆大体步入正轨。在徐骥的指导下,甘薯中的“冬薯”一类冬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