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代清-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汗,则之后皇太极划出正蓝旗土地由阿敏外藩自立!由此可见,“划出”一块土地乃是如何诱人之举!
皇太极若是将盘山、双子河以西全部划归了两红旗,便是给了他独立的土地,他代善虽然对皇太极为汗、而非自己这个年长贝勒心中暗恨,可他却没有魄力做出武力夺取、或是正面对抗皇太极的事情来,如今,他虽失去了成为大金之汗的机会,可皇太极却给了他独立就藩的机会,他虽不能自立,可却不用再担心皇太极的手段。
虽然如此一来,他代善父子的两红旗虽将会面临明军的时常骚扰、或是东进,可凡事若没有风险,哪来如此大的好处,再说,他两红旗虽接受了这些土地,可名义上依旧是大金之子民,这些土地依旧是大金国土,他代善依旧是大金国的和硕大贝勒,若是遭遇明军强攻,皇太极焉能不救?
代善跨出一只脚动了动,他终于受不了这个诱惑,他稳了稳身子,走出序列颤声道:“臣代善--与两红旗愿为我大金效死!”
皇太极“哈哈”一笑,开心道:“二哥果然是我大金的柱石啊,如此--防御明军西进的重任就暂且交给二哥的两红旗啦!”
皇太极爽朗一笑,到让代善心中愧疚,想我代善一直暗中与八弟为难,去岁他说要突入大明长城,我不赞成,今岁,他要处置了莽古尔岱我不赞成,前些日子他要混编了正蓝旗,我还是不赞成,可他却待我如此我代善,当真是愧对于他啊!
皇太极笑容满面,眼中的一道精光一闪即逝,微不可查。
“既如此,那我大金雄军暂且班师回朝修养些日子,待明年秋高马肥之际,再来取辽东之地!”
两边众臣一见皇太极和代善均无异议,互相观望一眼,当即群呼道:“臣(奴才)等无异议!”
“传旨,我大金留和硕大贝勒代善领两红旗驻守盘山一线,其余满蒙汉大军即可返回休整!”
第九十一章 凌河大营
大凌河城用巨石堵死的城门终于又开始通行,无数的粉末石灰从两边缓缓落下,暗示着他的残破不堪。数百盔甲残破的将校急急走出城门,前来迎接他们期盼已久的锦州援军。
“末将祖大寿(何可纲)参见经略大人!”两人一见前面那员威风赫赫骑在马上的将领,便知他定是那提兵退去虎狼之伪金国雄军的大明辽东经略梁涛了。
梁涛也不去掺扶他二人,他远远骑在马上,咧咧的寒风吹驰而过,他身后的主帅旗帜随风飘荡,武将本色尽显。其爽朗一笑,道:“二位赶快请起,此战能大败伪金建奴,诸位守土前线,此乃无尽大功也,梁某定当禀明圣上,为诸位请功!”
祖大寿何可纲二人苦笑了一声,自己的袍泽弟兄死伤惨重,这些许功劳,岂能换回那卿卿性命?
两人互望一眼,却是不敢怠慢,当即道谢道:“多谢大人抬爱,大人率军远来辛苦,请让我大凌河城中军民为大人接风!”
“如此,便有劳两位了!”
辽东的土地上终于因为后金的退走而又恢复了生机,数万的明军并大批的城内的百姓开始恢复早已残破不堪,仿佛眨眼间弹指可破的大凌河城墙,除此之外,大凌河右屯、小屯这两座和大凌河城成掎角之势的小城也被修复了起来。
辽东的土地,一时之间难以恢复,那就一寸土一寸土的向前蚕食,直到天下虽大,后金建奴却无处容身之时。
与此同时,辽东各处躲入深山老林以躲避后金兵势的百姓也纷纷走出了林子,再次回到自己或许已被建奴付之一炬的家里头,重新拾起了家中的锄头和瓦具,又开始了重整了不知凡几的家园工作。
一砖一瓦,一垄一亩,这里终究还是自己的家园啊!这些田地,这些房屋,祖祖辈辈承载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岂能轻言放弃?
随着冬季脚步的加快,大年的喜庆也渐渐仿佛春归的轻巧之燕,直往人家的烟囱里钻。
从长城九边扫过烽火甘陕直达鱼米之乡江南,从山海关直到后金的沈阳盛京,只要有汉人地方,汉文化的博大又一次显示了他的无所不纳,不管是哪个民族,新年的概念燃烧起一蓬熊熊烈火!
一切的一切,这片片被战火燃烧了经年累月之久的土地上,又短暂的恢复了平静和安详!
明军的壁垒再一次修到了大凌河的城畔,除去在后金虎爪之下残存下来的大凌河城,明人在辽东的土地似是而非地又回到了大明的怀抱。
以往,后金铁骑所到之处,除却少数坚城如锦州、宁远一线能够保全下来之外,关外大片土地尽皆被后金马蹄的洪流所吞没,然而这些土地对后金却没有实际意义,只要其兵一退,这里的农田依旧,河流依旧!
如今不行了,凡我军旗所立之处,则为我华夏国土!
头颅可掉,祖宗之土不可丢!
大凌河城外。
积雪满地,残风如刀,冬季的肃杀和壮美,都在这满地的萧瑟之中,尽皆淋漓尽致!
数万雄兵,真正的雄兵,人人岔开步子肃立雪地里头,“喝喝!”直叫,却是纹丝不动!
动者,三十军棍!
北风卷,一卷卷起了满地凄凉;北风破,一破破开了天地乾坤!
一骑遥来,马蹄敲击在寂寥的土地之上,千军万阵之中隐约尤可见闻。
紫袍玉带,金盔银甲,马鞭遥挥,举止间气吞山河。
“将军威武!”
“将军威武!”
“威武!”
“威武!”
那骑纵马掠过军阵,两旁军士朝着他前去的背影纷纷大叫大嚷,胸中的热血,仿佛这咧咧的严冬--也遮掩不住!这胸腔,满是沸腾的血液!些许寒气,焉能冻结之?他们的炽热的眼光,仿佛能融化这寒冬的一切,直射穿了空气之间的一切空隙,射向前方拿骑!
来人--正是辽东经略梁涛。
据雄军守国土,何等快哉!这些,这些军阵之中大大咧咧的粗犷汉子,都是与他梁涛同甘共苦的好汉子!
都是好汉子!
梁涛纵马横越上那处主帅高台,高台伫立,遥望密密麻麻站立在他眼前的各军士卒。
“今日,梁某在大凌河畔、小凌河东,立凌河大营!凡我大明将士,今日守土辽东,日后梁某在辽东一日,有敢退过小凌河一步者,皆斩!今日,凌河大营--立!”
“凌河大营!”
“凌河大营!”
“凌河大营!”
在梁涛的强力推行之下,大凌河沿线、西边的重镇要地,开山屯、团山堡、义州卫、右屯城诸地,再次将城池修建了起来,并在大凌河西面沿线设置了多处烽火台,以备后金之祸。
源源不断的材料和粮草从后金垂涎三尺的锦州仓库里调向了大凌河前线各地,辽东巡抚为此屡次向梁涛撒泼闹事,并以向朝廷弹劾相要挟,然而梁涛不为所动,依旧我行我素,其得他胡子直翘,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毕竟收复辽东失地并非一日之功,梁涛此举也不过将土地推进了数十里而已,却始终未曾越过大凌河一步,甚至整个兵力部署的态势便是倚仗河川与城池之利,守卫辽地而已。
辽东的军队番号繁多,此时梁涛倚仗其威望之高,强行调整,重新拆散。许多辽东的青壮再次被编入了军籍。袁崇焕在时,以辽人守辽土,各地青壮即为士兵,人人接受训练,可自其死后,朝廷对辽东的兵将飞扬跋扈甚为不满,军饷一减再减,直至如今,后备兵员几乎全部被裁撤,梁涛接管过袁崇焕的撂子,也接过了崇祯的信任,虽然军饷并未全部足额,可数量上却是直逼袁崇焕当年!
自山海关自大凌河前线,兵名额有数十万之众,然而吃空饷者、老弱不能战者不知凡几,虽有孙、袁的多次整顿,然而朝廷所拨之饷远远不够,对各类事务也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顾自大凌河辽事暂时终结以来,梁涛留辽东主簿高亮、辽东通判彭朝阳、辽东主事孙传庭留守处理诸事之外,其身率千余骑,自大凌河城向西阅兵查检,以清除军中之罹病。
第九十二章 选兵
呼呼的北风,时强时弱,依旧肆虐在辽东的土地之上。
一支旗帜飘扬的骑兵缓缓行进在宁远城不远处的辽东大道之上,偌大的旗帜高高肃立迎风呵斥天下。其人数不多,却是个个肃杀之气蔓延,当真是强军姿态尽显无疑。
宁远城城门大开,一应将官均在迎着那烈烈寒风静静等候。
一骑远远骑来驰来,身后数十元亲兵紧紧跟随。
宁远诸文武互视一眼,来了!
“下官(卑职)参见经略大人。”数十人齐齐躬身拜倒。
梁涛马鞭一指,却并不直接答话,却问道:“宁前兵备是何人?”
一人连忙抱拳道:“卑职朱梅,正是这宁前兵备。”
梁涛点了点头,他又道:“宁远的防务如何,你且如实给本经略道来,不得虚假。”
朱梅躬了躬身,如实答道:“宁远三卫共有兵丁一万六千余人,齐下辖各处碉堡之中尚有七八千兵丁,共计两万四千人上下。”顿了顿,朱梅又道:“此等兵力与袁督袁崇焕在时少了一万余众,盖因建奴第一次围大凌河城之时抽调缘故。”
辽东的士兵,大致便分布在锦州、宁远、山海关三处。
梁涛点了点头,只听朱梅继续道:“我宁远士卒大部分驻守在宁远卫和宁远后卫一代,宁远前卫已让与孙元化大人的精锐火器营驻守。三卫又以宁远中卫最为坚固,城上有大将军炮一门,红衣大炮四门。”大将军炮,也就是那门炸伤了努尔哈赤的**,他因“战功显赫”,战后被朝廷册封“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梁涛听他言罢,也不入城,当即策马而去,“明日,本官要在连山驿检阅宁远三卫各军!”
呼呼地寒风一阵一阵抽刮而来,朱梅等人面面相觑,这位大人当真当真雷厉风行得很呐!
风缠马蹄重,雪野冬点兵。
无数的宁远士卒成批走在通向连山驿的路上,虽是寒风彻骨,可宁远士卒却依旧昂首不惧!袁崇焕虽不在,然而他一手打造出来的关宁军,雄威却是不减当年!
长长的队列之中,几人在窃窃私语。一人低声道:“王家老四,你说这辽东经略能行吗?他真打退了汹汹而来的建奴骑兵?”
前面一人呼出了一口热气,“唉!如此大事,应该不会有假,否则建奴的骑兵早就兵临我宁远了。”
旁边有一人叹息道:“也不知他这位梁大人发不发饷,年年拖,年年拖,唉”
一个总旗闻听这些许小声低估之声,当即远远喝道:“禁言!禁言!”
几人一缩脖子,不再言语。然而两边数十军士却是张嘴无声叹息了声,显然此言深印人心之中。
远处,三十余骑疾奔而来。
“奉经略大人令--选拔诸军将士,于此地向前跑至连山驿,若能跑入宁远全军前一千名者,赏白银五两。”
“五两!”
全军脚步一滞,五两!五两可以全家吃好久!
当即有人不顾马匹的冲撞,急急上前拉住一人马匹,喘着粗气问道:“上官,当真有五两?”
被拉住马匹的朱登辉狠狠抽了他一鞭子,他此时以蒙梁涛提拔,当了梁涛的亲卫副统领了。只听朱登辉朗声道:“废话,难道还是五钱不成?”
旁边有人大声朗道:“莫不是前一千人共得那五两银钱?”
朱登辉恼怒道:“前一千每人五两,迅速,跑不跑随尔等。”
那个被他抽了一鞭子的人一咧嘴,也不怒,更不说话,只是猛然转身朝那连山驿闷头跑去。
其他宁远军士一见有人带头,顿时急了,两万呢,他们有两万人呢,名额却只有一千。不怕他骗人,反正跑一下我等又不吃亏。
“呼哈!”
“呼哈!”
无数的军士,漫山遍野覆盖了整片大地。人类以其极强的韧性,征服了咧咧的严冬和无尽的疲惫凶喘和无力,向前,向前!脑海中只有这个字!
这才是烈性的汉子!只有向前,向前,向前,不断的向前,才能所向披靡!
到达连山驿,可不是长跑五千米那么简单,十几二十里的土地,怕是有的跑了!然而身为曾经击败后金的关宁军,这倒不畏,只是那名额当日头由清晨的东升渐渐斜过了当空,水米未进的宁远军终于有兵士陆陆续续到达连山驿校场。
他们一个接一个深深喘着粗气,按入场顺序一列列大致排好,疲惫,眼中却闪着渴望。
密密麻麻,无数的军成批成队的伫立在连山驿校场之上,大口喘着粗气,眼神却直直看向点将台上那员紫袍之人。
两边肃立数百虎喷之士,人人手把腰间刀柄,仿佛时时要出鞘一般,这些兵士人人沉默无言,眼睛直勾勾的注视前方,一动不动,若不是他们的眼皮还在跳动、鼻孔还在出气,怕是有人要以为是座座的雕像了。
帅台之上的梁涛,腰跨象征统帅的宝剑,肃立台上,抬下数十员亲卫肃立两边,沉默!
整片场地却是无一人敢言语。
忽的,梁涛拔出腰间之剑,朝两边大喝道:“选人!”
几员兵士顿时迈开大步疾速向散乱在一旁喘着粗气的宁远军行来。
“行军途中盔甲武器有丢弃者,出列站于侧旁。”
宁远军面面相觑,这这是干什么?不过却是不敢不听话,为了加速而丢弃了身上装备的许多士卒纷纷硬着头皮向一侧走去,一时竟然少了一小半。
“前一千名出列!”
“哗哗”
能于两万军中跑入前千之人,莫不是身强体壮之人,素有勇力之人,一时间,其余瘦小军士纷纷退让,也不敢抢夺名次。
旁边数十腰间跨刀之人闻声上前统计人数。
一切就绪,一人远远向台上梁涛抱拳朗声道:“大人,诸事已毕。”
梁涛微微颔首,“赏!”
一个字,铿锵有力!
那些军士闻言纷纷大喜,这位大人果真言而有信!
几只箱子被抬了出来,几员解难军将士拔刀一下将其上的铁链断开,然后揭开盖子!
银光四溢!钱味弥漫!
第九十三章 选兵(二)
梁涛朝着那些宁远兵士远远大声喝道:“上前领赏!”
“我等谢过大人!”
那些军士在他们一旁袍泽的羡慕和懊恼的注视之下,齐齐上前认领五两银钱,个个心生欢喜。
一些兵士欢欢喜喜领过了银子,一时欢喜过头,竟当众向天空低低一抛,然后又欢欢喜喜地接过,当真欣喜无限,可把一旁的那些宁远士卒看了个眼热的发烫。
却有后边一身宽体大之人,当先越出,朝高台之上的梁涛抱拳道:“大人,裨下不服!”
有人不服?那位可是辽东经略大人,国家重臣,一方大员,你一小卒胆敢不服?全场哗然。
梁涛轻轻“哦”了一声,旁边的张小虎大声喝道:“大胆!”数十军士纷纷大喝道:“大胆!大胆!”
那人却浑然不惧,依旧嚷声道:“大人,裨下非是对大人不敬,乃是大人处事不公也!”
梁涛却是不怒,只是淡淡道:“你且说来一听,本官何处处事不公!”
那人抱拳道:“大人,裨下乃是宁远前营一员总旗,平素自负颇有勇力,右手可拎起百四十斤事物,左右百二十斤,可可人力气大些,自然吃得多些,裨下身材自然高大些,跑起来自然没那些汉子轻便,然而裨下亦是当年在宁远城下杀过建虏鞑子之人,是故裨下不服。”
梁涛远远叫了一声,“好!既如此,那边有几个石墩,每个均有五十斤重,你可敢去试上一试?”
那人被激,大声道:“有何不敢!大人稍待!”
片刻,那人身上左右各拎了两个石墩,额头青筋暴起,缓步行来。
“喝!”那人拎着四个石墩,绕着校场缓缓行了一圈,旁边众兵士纷纷喝彩!好勇力!好一身力气!这才是当兵吃粮的壮士好汉!
那人一圈完毕,依旧回到帅台之下,朝梁涛一抱拳,傲声道:“裨下幸不辱命。”
梁涛高声赞道:“好!好一条汉子!赏白银十两!”
那人呆了呆,十十两!当即,他一脸激动,单膝下跪道:“裨下裨下韩升,愿为大人效死!”
宁远军大哗,十两就这么到手了?他都不怕端在手里头砸到脚尖。
顿时,数十人互望一眼,也抱拳出列道:“大人在上,他韩升是条好汉,我等也是不弱!”
梁涛‘哈哈’大笑了声,“弓马娴熟者,可领赏;力大有勇力者,可领赏;精通武艺者,可领赏,可好?”
万千宁远士卒闻声纷纷大叫,“大人英明,大人英明,愿为大人效死!”
梁涛心中叹了口气,这些汉人的好汉子,不是他们没有血性所以屡战屡败,而是唉!在精锐的士兵,也要吃饭啊,他们的家人也不能一点来源也没有啊,若是他们都战死在了外边,朝中可会发一分钱抚恤?还好,我从草原劫掠而回,还有些积蓄,只要我梁涛在此一日,这些,他们终究会是我梁涛的兵,终究是我汉人的兵,终究守的是我华夏的土地,我岂能亏了他们,亏了我华夏的子弟?
梁涛挥了挥手,张小虎一见此手势,当即在校场之内大声喝道:“止声!”
两边数十员解难军的兵士纷纷高声大喝:“止声!止声!”
梁涛大声又道:“凡是军中五十以上、十三以下军士,和那些至今尚未跑至我连山驿之军士,纷纷脱离军籍,人人发五两遣散费,外加十亩田地,可在辽东各地充当堡卫。”
宁远军士一时纷纷面面相觑,诸多老弱纷纷出列,五两外加十亩好些的田地,也不赖了,至少饿不死,更无须担心体弱而战死沙场了。
这位大人对待我等真不赖,为此等体恤之人效命,我等一时甘心呐!至少家中的日子要好上不少。
朱梅面色发苦,“大人,您这一趟带走了我宁远两千士卒,而且个个都是我军中的好手,又除了四千余老弱之众,我这我这宁远这还得依靠他们”
“哈哈哈,朱大人稍安勿躁,你这宁远城藏龙卧虎之地,岂会可惜了区区两千人?那些老弱之人自保尚且不足,何足依靠?哈哈哈”梁涛扬鞭而去,浑然不顾目瞪口呆的宁远诸官员!这位大人当真是崇祯四年冬,辽东经略梁,晓谕辽东各地,各处兵丁之数须如实上报,若有虚报,一经查处,必斩其统领上官!骑兵年饷十两,步军七两,其余城池守军五两,各处碉堡军户按户头每年可领中白米三十担。本经略所到之地,须验明人数方才发放!若有虚假冒领者,斩!
令,选拔军中健壮力大者,厚赐之,以备重用。
第九十四章 辽东大捷!
(第一更少了点,第二更多一点。)
崇祯四年闰月乙丑(十一月),陕西降贼复叛,陷甘泉,杀参政张允登。丁卯,登州游击孔有德对朝廷心有怨隙,乃反,先陷陵县,连陷临邑、商河、齐东,屠新城。
时值年关,外边打得热火朝天,北京城里却丝毫没有受到硝烟弥漫的雾扰,此华夏烟华之地--人山人海,来来往往俱是天南海北之客,比之平常闹了不知几倍,若是光瞧着京里头的光景,人还真要以为此时此代乃是何方的太平盛世了。
远方传来“踢踏”声响,由远及近,隐隐盖过了临近商贩的吆喝之声。一骑快速纵马奔驰而来,手中马鞭挥舞飞快,口中一边大声叫嚷旁人“让路”。北京城里的中央大道虽然宽广,然而年关热闹,平时通达的道路此时却是倍显拥挤,好在两边的过路百姓、小贩见其朝廷信使打扮,急急让道,以免耽搁了朝中大事,使得自己平白受了连累。
崇祯穿着龙袍,身上披着件富贵却已经失了颜色的大衣,高坐在紫禁城里的琼宫玉殿上。
这半个月来,崇祯皇帝几乎是愁白了头发,红衣大炮,我国朝之利器,如何到了东北蛮族的手里,原本固若金汤的宁锦防线,若是建奴有了大炮,又如何能守住?朕在这北京城里头,岂能做得安稳!当真是--当真是坐如针毡那!
辽东的八百里塘报到时时时有,不过都是那躲在锦州城里的辽东巡抚丘禾嘉连篇累牍的废话,毫无军事参考价值可言!
崇祯在寂静的殿上长叹了口气,如今陕西贼势复而又起,三边总督杨鹤为此下了狱,倒是新任的总督洪承畴颇有才干,上任伊始却战功不断。只是他上任日短,贼焰--日炽!日焰啊!
山东的那个什么孔有德,反吧反吧,都反吧,这些个乱臣贼子,都反吧!
如何是好!如何是好!这大明朱家的江山,莫要断送在朕的手里!莫要啊!否则否则叫朕,叫朕死后如何去见那列祖列宗啊?
“捷报!捷报!”武英殿外,一人的大叫之声猛然传来,他一下把崇祯从极度痛苦之中振奋了过来。大捷,大捷,什么大捷?
“辽东大捷!”
大大捷?朕的耳朵没有出现失鸣,真是大捷,还是辽东的!
崇祯皇帝猛然抬起头来,辽东大捷!自从袁崇焕被杀以来,数年里头,辽东何时有过“捷”字报?
他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里,一个人在极度--几乎绝望之中,突然看见了黎明的曙光,突然找到了帝国之船前方的航线!他怕,莫要是假报!
王承恩弯着腰疾步从殿外进来,他的步子虽小,可速度却一点不慢,转瞬间到了崇祯脚边匍匐在地,双手高举一份奏章道:“陛下,辽东经略梁涛梁大人报捷文书送上,请圣人过目!”
崇祯急不可耐,也不叫他起身,一把从他手中夺来急急浏览。一眼阅毕,崇祯脸色抽搐,神情激动,当即拍案而起,口中万分欣喜地大叫道“好!好!好个辽东大捷啊!祖宗保佑保佑啊!朕天不亡朕天不亡我大明啊!”
良久,崇祯神情渐渐平复,他深吸了一口气,只感觉多日来的惆怅苦闷一扫而空,他心情大好之下,终于发现脚下仍旧匍匐着的王承恩。
“起来吧!”崇祯大手一挥,王承恩媚谄笑着站起来道:“陛下真乃上天庇佑之人,凡事均可逢凶化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