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人都爱经济学-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最后一块钱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也就是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增加的产量,和购买劳动力的最后一块钱所增加的产量相等。如果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所产生的烤鸭产量,大于雇佣工人的最后一块钱所产生的烤鸭产量,那么把后者的最后一块钱拿过去租烤炉,烤鸭的总产量就会增加。反之,就把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拿过来雇工人,烤鸭的总产量也可以增加。只有两者相等,总产量的增加才会停止,达到最大。
跟假定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一样,经济学假定厂商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表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的时候,厂商会打折出售产品,甚至是免费供应,但是这不过是厂商的一种手段,一个游戏,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自己更大的利润。
还记得吧,利润是什么?经济学家说的利润和一般人说的利润有很大的差别。一般人理解的利润是会计利润,也就是会计做账时的利润,企业照此来缴纳企业所得税。
会计利润就是厂商的全部收入减去全部会计成本。收入就是厂商的销售数量与平均销售价格的乘积。会计成本,就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也就是历史成本,包括工资、原材料费用、利息和税金等。会计成本的特点是真的发生过。比如厂商的总收入是100万元,各种会计成本为90万元,那么该厂商的利润就是10万元。
可是经济学的利润,与会计利润不同,它是总收益与厂商的经济成本,也就是全部机会成本的差。
厂商有会计利润不一定有经济利润,而有经济利润就一定有会计利润。
在会计学家看来,利润可以在多种场合出现,但是在经济学家看来,利润却最多只在一种场合出现,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说,如何选择投资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赚钱很难,需要仔细考量,慎重决策。
问题在于这个根本没有出现的机会成本,怎么计算呢?不可能去算没有出现的成本,虽然机会成本这个思想是对的,甚至是伟大的。
经济学家给出了一种模拟的办法来近似地计算机会成本,大致来说,机会成本是三部分的和。
第一部分,就是会计成本。为什么会计成本可以看做是机会成本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成本,如果用于其他生产场合,也可以产生相应的价值。比如100万的会计成本,总可以产生100万的产出,因此它可以看成是机会成本。注意,会计成本毕竟不是机会成本。
第二部分,是企业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利息。企业经常用自有的资金进行投资,可是这部分资金本来是可以借出去的,如果这部分资金不用于自己的生产,而是借出去,就可以收取利息。所以,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是有机会成本的,这个机会成本,就是他把资金借出去所能收取的利息。因此,自有资金的利息,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中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是企业所有者的自有时间的机会成本。很多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老板既是投资者,又亲自经营,有的还干一般员工的活。比如很多饭馆就是这样。这时候,老板就是利用自己的时间来经营。可是,老板的时间本来可以有其他用途或者安排。如果他不经营饭馆,而是在机关上班或者干别的生意,也是有收入的。所以,他把自己的时间用于开饭馆,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必须考虑进去,这是他自己经营饭馆的成本。在他所放弃的所有机会中所能取得的最大收益,就是他利用自己时间的机会成本。注意,机会成本,只有一个,即那个最大值。
这三部分加起来,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厂商的机会成本。企业的总收益减去这些机会成本,可以看做是厂商的经济利润。
企业把产品生产出来并出售后,获得的总收益要在对生产有贡献的人之间进行分配。这就是通常说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意思是对生产有直接贡献的人进行的收入分割。
对生产有直接贡献的人有:工人、资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和企业家。因此,总收益被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工资,属于劳动者,也就是工人。
第二部分属于资本家所有,出资本的是资本家,他得到的报酬叫利息。注意,在经济学里,资本家得到的报酬一般是指利息。
第三部分属于地主或者土地的所有者,这一部分叫地租。土地是生产的必要投入,土地的特征是需求大,而供给却是固定的,所以它有价格,人们必须而且愿意付出代价获得。
第四部分是正常利润。正常利润的定义是:企业的总收益减去工资、地租和利息以后的余额。注意企业家得到的叫正常利润。
经济学的名言是:一切(正常)利润归企业家。企业家拿的是所有收益被其他所有者拿走以后的剩余,企业家让别人先拿,他后拿,正常利润可能多也可能少,一般是有的,如果没有,就不会有企业家愿意来经营企业了。
企业家能获得正常利润,是因为他投入了生产的重要要素,即企业家才能,也就是组织、管理和创新的职能。没有企业家,企业便无法运转。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企业的总收益就是以上各个部分的和,不会再有剩余了。正常利润,是厂商成本的一部分,是企业家才能这个投入的报酬。
如果企业的总收益减掉工资、利息、地租和正常利润以后还有剩余,这就是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叫超额利润,也就是超过正常利润以后的利润。正常利润归企业家,经济利润归资本家所有,或者归股东所有。
超额利润是非常难以见到的,所以不太“正常”。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有,比如垄断。所以,我们说资本家正常情况下只能获得利息,不能获得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是暂时的,能够获得利润的是企业家,他获得的是正常利润。
如果一个项目能够给厂商带来经济利润,厂商一定会做这件事情,因为根据经济利润的定义,做其他事情都不会有经济利润。
可是,如果经济利润是零,即没有经济利润,也没有亏损,厂商做不做这个项目呢?也会做!因为我们说了,对于一般厂商来说,在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厂商很难获得经济利润,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当经济利润为零的时候,厂商仍然获得了正常利润,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收回来了。所以,一般来说,它也会干。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厂商亏损了,也就是负的经济利润。厂商会不会马上停产呢?不会!
先说亏损的含义是什么。亏损受损的首先是企业家,因为企业家获得的是总收益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劳动力要素所有者的工资、资本要素所有者的利息、土地要素所有者的地租这三者——之和的差额。如果总收益下降,首先要保证工资、利息和地租,所以,首当其冲的是企业家的正常利润。所以,亏损意味着没有正常利润,企业家拿不到钱。如果亏损再增大,企业就要降低工资,解雇工人,甚至降低利息和地租了。
那么为什么说,一旦发生亏损,厂商不会马上停产呢?这还要从成本说起,注意在经济学中,成本的含义只有一种,即机会成本。
经济学把厂商生产的总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固定成本,一是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与产量无关的成本。比如你租了一间房子开咖啡馆,房屋的租金是合同规定好了的,跟你能卖出去多少咖啡没有关系,即使一杯也没卖出去,你也得支付租金,而即使你生意再红火,也不必多负担租金。
固定成本的总量是不变的,所以,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每一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固定成本是越来越少的。总产量与总固定成本之比,叫“平均固定成本”。比如摊到每一杯咖啡中的租金,就是平均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是跟产量有关的成本。比如劳动力成本就是可变成本,要增加产量,就必须增加劳动力的购买,如果产量是零,就没有可变成本了。购买劳动力所需要的花费,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因为边际产量递减,所以为了生产新的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假定劳动力的价格,也就是工资是不变的,新增加一单位产量的可变成本,即需要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和工资的乘积,越来越大。
要增加产量,只需要增加可变成本就行了,不必增加固定成本,而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所以,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总可变成本与总产量之比,叫“平均可变成本”。
厂商生产全部产量的成本,即总成本,是总的固定成本与总的可变成本的和,而每一单位产量的成本,就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和。
即使发生亏损,但只要产品的价格,也就是平均每单位产品的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就不应该立即停产。
因为这个时候,如果你停产了,你的损失就是全部的固定成本,这是你必须支付的,停产了这个代价也得付。可是如果你继续经营,你的全部所得,就大于全部可变成本,这多出来的部分,就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你的亏损就会减少,少于全部固定成本。这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注意,利润最大化,不一定是取得经济利润;让亏损减少的行为,也是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比如你生产了1 000只烤鸭,售价是每只100元,但是每只的总成本是120元,你一定是亏损了。但是,如果平均一只鸭子的固定成本是50元,可变成本是70元的话,你就不应该立即停产。因为如果停产,企业不再支付可变成本,即工资,但是必须支付固定成本,比如租借烤炉的租金,那么平均每只鸭子就要亏损50元。而如果继续生产,每只可卖100元,除了弥补可变成本70元(工资)外,还可弥补每只烤鸭的固定成本30元,每只鸭子的亏损只有20元,亏损额下降了。
乘坐飞机,偶尔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架飞机只有几个乘客,可是还是照常飞。航空公司肯定是亏损的,但是因为飞机是租来的,如果不飞,公司自然不必再支付可变成本,如燃油费和机上的服务费用,甚至机组的工资等,但是必须支付租赁费这个固定成本。
如果每张机票的价格高于拉一个乘客所需要支付的平均可变成本,那么,航空公司可以在支付燃油费、服务费以外,还有剩余,这个剩余就可以弥补一部分租赁费,航空公司的亏损就减少了。所以,尽管亏损,航空公司也勉力支撑着。这叫“短期”行为,短期也就是有一部分生产投入的规模来不及调整的时期,比如飞机的租赁期。
但是在长期,如果企业亏损,就必须退出市场了。所谓长期,就是没有固定要素,没有固定成本,所有的要素都是可变的,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比如飞机的租赁期迟早会到期;时间长了,烤炉的数量一定可以减少,等等。这时候,航空公司就没必要再亏损经营了,因为长期就没有租赁费了。因此,拉几名客人的航班不会经常出现。
问题是,生产多少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这需要边际考虑,即我先生产一个,看看情况如何,然后再决定是继续生产下一个,还是到此为止。
无论消费者还是厂商,做事的边界,即最佳临界点一定是:边际好处等于边际坏处。
厂商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毛收入,即总收益,叫边际收益,也就是边际好处;而厂商增加这一单位产量必须付出的总成本,叫边际成本,也就是边际坏处。
厂商决策的依据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一单位产量就应该有,而且可以有下一单位产量;否则,这一单位产量就不应该要。所以,厂商生产的最后一单位产量是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个。
有一点微积分常识的人更能理解这一点,总收益的导数是边际收益,总成本的导数是边际成本,当两者相等时,其差额,也就是经济利润达到最大。
边际收益容易理解,就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收益。对边际成本的理解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边际成本虽然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而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和,但是边际成本跟固定成本没有任何关系,只与可变成本有关!
为什么?
因为固定成本跟产量无关,新增加或者再增加一单位产量,并不需要增加总的固定成本,只需要增加可变成本就可以了。因此边际成本,实际上是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可变成本。
当然这不是说,新增加的这一单位产量中没有固定成本,有的。但是,新增加这一单位产量厂商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固定成本,跟此时的决策无关!
厂商就是这样来决定产量,进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总的原则,具体如何做,还要看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以后会继续说这个话题。
第10章国内生产总值GDP
如果我说,某种东西,比如爱情,对人生是最重要的。一定会有很多人反对,教育我。所以,我想换个说法: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这个说法,也许受到的攻击就少多了。但是意思却是一样的。这正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本意。
如果我说对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GDP,即毛产量。也一定有人说,那环境保护怎么办,可持续发展放到哪里去了云云。所以,我要说的是:GDP并不是惟一重要的,但是没有足够大的GDP的国家,肯定不是强大富裕的国家。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第一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一个最合适的GDP水平。
GDP是科学地计算总产量的方法,其中凝结着西蒙?库兹涅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称为“GDP之父”)和理查德?斯通(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称为“国民经济统计之父”)等经济学大师的智慧和心血。如果没有GDP,怎么描述宏观经济都是一个问题,更谈不上如何调节它的运行了。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还要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这就需要找到一些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情况的指标。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1901年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皮毛商人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库兹涅茨曾经在列宁格勒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1922年他移居美国,并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923年获经济学和数学学士学位,第二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以《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27年,库兹涅茨进入著名的国民经济研究局工作,一直到1961年。其间曾在政府部门工作,并在40年代到过中国,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顾问,也曾经到过印度,目睹东方人民的贫苦。
1926年开始,库兹涅茨搜集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的历史资料,对国民收入进行研究,创立了经验统计学。
库兹涅茨在1936~1954年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1954~1960年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960年后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1年退休。
他是美国经济学会、美国统计学会、美国哲学学会、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和国际统计学会会员;美国经济史学会和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名誉会员;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和美国统计学会会长等职。他还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以及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库兹涅茨的主要学术贡献是:第一,经济周期。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第二,国民经济核算。〖KG*6〗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第三,经济增长。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其名著《各国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1971年出版。
库兹涅茨最为人熟悉的是“库兹涅茨曲线”。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不公平程度会变大,但是到一定程度后,经济的继续增长,会伴随着不公平的下降,呈现倒U型,即先恶化,后改进。至于这个假说是否成立,存在世界性的争论。
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中无人能敌。
197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00多个提名所选出的10个候选人中,最后确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库兹涅茨。
不用说,产量应该是最核心的指标,因为产量关乎就业和人民福利,没有产量遑论其他?经济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了一个表示一个国家产量和经济实力的指标,这就是著名的〖WTBX〗“GDP”。〖WTBZ〗
GDP是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gross,即毛的、总的;domestic,即国内的;product,即产值,翻译成汉语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在新闻媒体上,这个词每天都可以见到、听到。
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我们仔细地看一下这个定义。〖KH*3/4〗
首先,GDP是一个价格概念,是市场价格的和。
市场价格就是计算当时的产品的价格。为什么用价格而不用实物来表示一个国家的总产量呢?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东西的种类成千上万,从衣服、食品、住房到汽车,从黄油到大炮,从教育、医疗到心理咨询、保险单,无所不包。
这些东西的单位都不同,显然不能把它们直接加起来,这样做毫无意义。比如“100万件衬衣”,加上“100万吨苹果”,再加上“1 000万平米住房”,再加上“10万元保险单”,这样加起来有什么意义呢,跟没加一样。
但不加起来就得不到总产量,必须想另外的办法。
要把不同的东西加起来,就得找到共同的单位。幸好,虽然东西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价格,这是个共同的单位,在这一点上,它们是可以相加的,而且加起来也有意义。这也是把不同单位的东西加起来的惟一办法,经济学家们就采用了这一手段。
GDP是价格的和,没有价格的东西不能算进GDP里。比如,你请一个小时工给你做家务,每小时要付给其10元钱,这个钱是可以计入GDP的,因为它有价格。但是,如果是你自己做家务,你不会给自己发工资,这时就没有价格。虽然自己做跟小时工做的结果是一样的,都可以让你的房子整洁、舒适,可是因为自己做没有价格,所以不能算作是GDP的一部分。
GDP本来是一个福利的概念,凡是增加了福利的东西,都应该包括在GDP里,不管有没有价格。这算是GDP的一个缺陷吧。〖KH*3/4〗
其次,GDP是最终产品的价格的和。
“最终产品”就是用于最后消费,而不再投入到生产中去的产品。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的一个概念。生产出来后没有用于消费,而是继续投入到下一阶段生产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GDP只统计最终产品,不统计中间产品,说到底,这是因为GDP表示的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所能享有的福利的可能性。能增加福利的产品,只能是那些用于消费的产品,即最终产品,而不可能是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只有当它们最后变为最终产品时,才能增进实际的福利。
如果把中间产品也加进去,就会发生重复计算,夸大一个国家的产量。
举个例子。假如面包是最终产品,它最后的价格是100元,应该被计入到GDP里。但是生产这个面包,经过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农民把小麦生产出来,卖给粮食加工厂,价格是30元;
第二个环节,粮食加工厂把小麦磨成面粉,卖给面粉加工厂,价格是50元;
第三个环节,面粉厂把面粉加工成面包坯,卖给面包厂,价格是80元;
第四个环节,面包厂把面包坯加工成面包,卖给消费者,价格是100元。
虽然经过四个环节,但经济中新增加的东西,只是价值100元的面包。人们的福利只增加了这个面包。因此只应该把这100元计入到GDP中,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有价格就计入,把中间产品也算进去,那GDP增加的就不是100,而是260元了,即
小麦30元+面粉50元+面包坯80元+面包100元260元。
这样,就多算了160元,这是重复计算导致的GDP的虚胖。
多算的160元,是怎么回事呢?
小麦的30元被计算了4次,多算了3次,即90元;面粉一共卖了50元,其中30元是原来小麦的价格,面粉这个环节增加的价格只有20元,这个20元被算了3次,多算了两次,即40元;面包坯这个环节增加的价格只有40元,被算了两次,多算了一次,即30元;面包这个环节增加的价格是20元,只计算了一次,没有重复计算。
于是重复计算的价格就是:90元+40元+30元160元。
如果大家卖的东西都是最终产品,只要把卖的价格告诉统计局,统计局就可以把它们简单加起来,得到一个国家的GDP了。
但是问题是,卖东西的人,比如出售小麦的农民,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