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兴汉-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于提供山匪粮食,襄阳的文官们是有分歧的,但刘琮坚持怀柔政策,想要陈兰、雷簿等人更多的在庐江拖住曹操,能拖一天是一天。没有粮食陈兰有再多的人也毫无用处,而且有可能被张辽赶到降下来,只要陈兰等人不再出现在江夏,周瑜等人的计划便是落空,如此一举多得的事情,何况陈兰还献出了四个美人。
当然此事获益最大还是刘琮。关羽父子岂是三千石粮食能够比拟的?要是曹操知道,因为陈兰献出的冯氏而让关羽最终下定决心,曹操非扒了陈兰的皮不可。有了关羽父子的加入,刘琮的下一步计划实施起来就会更加顺利。包括赵云在内的刘备集团的文武将官也会更加忠心的替荆州效力。
为此刘琮还特意吩咐徐庶等人准备筵席,大宴群臣,欢迎关羽的加入。当然由于目前各郡太守都是最新任命的,各营统领也是新任的,关羽父子也和赵云一样暂时闲置。
不过关羽等人的存在无形之中也给力荆州旧将们压力与动力。而刘琮似乎也超出众人想象的热情,原本刘琮和刘备是对立的,但如今赵云、关羽等人受到器重也让文聘和诸葛亮等人心中有了微妙的变化。
当然刘琮是乐于看到这种变化的,刘琮知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己都要依仗文聘和诸葛亮,但他也敏锐的感觉到,自己不能被一股或者几股势力架空,如何操控不同的势力也是作为一个君主必须要学会面对的问题。
如今的荆州文聘主军,诸葛亮主政,关羽、赵云、于禁等则属于第三甚至第四股势力,刘琮需要协调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要巧妙的提携或者实时的打压某一方。
刘琮虽然重视关羽,但绝对不能给他再聚拢前刘备集团旧将的机会。所以今后在这方面刘琮还要面临诸多的挑战。而如果有机会入主益州,那么荆州帮、益州帮和刘备帮……甚至还可能出现更多势力。
随着实力的增长,不断有文武官员的加入,刘琮在高兴的同时也要开始为真正的掌握这艘大船而早作准备了。此刻的许昌曹操正在和荀彧展开暗战,这种貌合神离的君臣关系,刘琮不想在自己身上重演……
所以在关羽归顺的同时,于禁便得到了提拔,擢于禁为折冲将军,江陵步兵大营副统领,被派往江陵大营与魏延共同主持步兵训练,江陵大营是刘琮计划中攻益州的主力所在,魏延熟读兵书,武艺超群,但要论实战经验,于禁绝对要高出一等。而于禁却是用在勇猛方面略有欠缺,两人应该可以互补!
所以刘琮更是亲自先了一封书信,信中大书于禁过往战绩和功勋,要求魏延务必谦虚谨慎的向于禁多多请教。当然临行前,刘琮也毫不保留的道出了荆州将才匮乏的现状,,真心希望于禁安心留在荆州,许昌方面刘琮会让黄权想办法。
魏延小十余岁,而且在荆州从军十数年确实也没有多少可以称道的战绩,对于刘琮,魏延是十分敬佩的。既然刘琮如此推崇于禁,魏延也是以礼相待。很快魏延就再次被刘琮折服,因为他推荐的于禁真的在排兵布阵和实战方面远胜自己。
于禁见魏延一身好武艺,正是年轻气盛时,却对自己格外尊敬,自然之道这和刘琮分不开,于禁知道魏延与甘宁是最早跟随刘琮的几员武将之一,真正的元老,没有刘琮的吩咐和推荐,魏延绝不会这么好相处,因此于禁也抛开了降将身份,开始投入江陵的训练。虽然在江陵大营魏延为主,于禁为辅,但江陵大营经常能够见到二人并肩前行,魏延时常停下来就训练和功放事宜请教于禁。
其实刘琮除了想要依靠于禁的经验带动一批年轻将官外,也是希望于禁尽快与荆州将士融合,将来出征,少不了于禁领兵打仗,如果按照先前的模式,于禁既不参与训练新兵,又是降将,到时候恐怕就无法统帅荆州士兵。
当然于禁只是一个试验,蒋钦已经管辖江陵水师大营。如果于禁能够迅速的融合,那么接下来便是赵云,接着就是关羽。等到这三人融入到荆州将士中,那么至少攻取益州的将领是足够了。武将只有让他们带兵打仗在沙场立功才能确保忠诚度不断提升。
攻取益州少不了兵分几路而文聘等人则是刘琮内定的镇守荆州的将领不敢妄动,所以于禁、赵云等人不久的将来势必会成为先锋主力!而另外一员武将周仓则被派往樊城大营。这个有着一身蛮力的普通人,甚至还有点缺心眼,但对于文聘来说也算是个补充,文聘虽然统帅才华出众,却是和于禁一样,略显武艺不足,至少跟甘宁、赵云等人比起来要差一点,手下多几个武夫也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最关键的是不能再让周仓跟着关羽。赵云与关羽之间的日常来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刘琮肯定是无法干涉。徐庶因为和诸葛亮的关系比较亲近又是文人,应该不会和关羽称兄道弟。
第216章赵云上任
安排好于禁,刘琮便是想加强锦衣卫的力量,但刘琮也知道明代锦衣卫。明代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
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但是,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所以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普通的百姓刑、民事案件只通过正常的司法进行处理。
洪武时期,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铸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使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权力达到极致。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刘琮当初设置锦衣卫便是想取其精华弃糟粕。所以锦衣卫在一开始建立时便是军事编制。
随着锦衣卫队伍的扩大,和权力的不但扩张,荆州文武官员也音乐感受到了压力,这对于官员的廉政建设和刘琮掌控荆州是有莫大好处的,但权力最怕的就是失去监督!黄权虽然还年轻,又是跟随自己多年的亲信,对刘琮的忠诚没什么问题,但刘琮也担心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功劳的累加,会出现明代锦衣卫的情形。
经过长期的思量之后,刘琮选择了分权和互制。历代无数的事例,告诉刘琮,似特务、间谍部门,万万不能形成垄断。不然,该部门定然如明朝的锦衣卫那样,迅速垮掉,滋生无数弊端,分权,势在必行。同样作为亲信的刘寅得到了提拔。禁卫军被分成了两部分,锦衣卫与谍报司!黄权掌管锦衣卫,刘寅掌管谍报司。这一日,襄阳城城内,另一处宅院,密室。
昏黄的灯光下,黄权、刘寅伏首侍立,两人面前,是坐在软椅上的刘琮。这是两人第一次看刘琮这么神秘和严肃,都默默的看着刘琮不敢大声喘气。
刘琮声音冰冷、冷漠:“你们两人,如今算我之心腹。以后很多事情,也都需要你们参与。”
“随着我的权力逐渐扩大,你们的任务,也逐渐繁琐。为继续保持高效行事,我决定要将密谍一分为二,一部名曰锦衣卫;一部名曰谍报司,都要逐渐培养起阴暗势力。具体编制,我日后分头告诉你们!”
“锦衣卫负责全国各地的情报收集以及治内官员的监督;而谍报司则负责处理和保管锦衣卫收集的情报。通俗点讲,对内,锦衣卫依旧有着无上的特权,但必须掌握了一些官员的私密资料必须第一时间交给谍报司,由谍报司负责集中保管和上呈,等到刘琮需要打压或者提拔某人时,谍报司便一一将材料整理出来,再交由锦衣卫执行。”
这样的分工有点类似和谐后世锦衣卫就如国安或者公安*部门,而谍报司则有部分检察和预审的功能,当然最后的大*法官是刘琮。这样两个部门互相合作又能互相监督,不易形成权力的垄断。当然具体的分工合作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行中不断的摸索改进。
刘寅掌管谍报司也是对其这些年忠心耿耿的护卫刘琮的奖赏。不管黄权愿不愿意,他都必须交出一半的人马和权力,同时还要面对刘寅的竞争。
新的侍卫队长的人选引起了襄阳文武官员的关心。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刘琮选择了赵云!当然以赵云的身份不可能仅仅是一个侍卫队长。刘琮以征战状态新设一个护卫营,擢赵云为护军将军。这样一来赵云便是侍卫队长兼护卫营统领。
刘琮选择赵云其实有几个考虑。首先赵云的忠诚毋庸置疑!而赵云的身手更是万夫莫当!而随着荆州的安定,对刘琮能够构成威胁的便是在将来的战场上。在对付内部敌人时,有锦衣卫和谍报司的日常运作基本上能够消除。刘寅虽然忠诚却没有赵云的万夫不当之勇。赵云既然是护卫营统领,将来上了战场便是中军主力。
在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的战场上要护得主公周全非赵云这种忠勇之士不可。换了黄权和刘寅,真要遇事了也是有心无力啊!当年刘琮第一次出征秭归坠马,黄权等人就是傻看着。
另外一方面,赵云严于法度,但又没有关羽那种傲慢。技能团结同僚,也能对黄权的锦衣卫和刘寅的谍报司有一个监督作用。随着刘琮的地位越来越高,护卫的人员也会随之增加,一个足以独挡一面又能严格约束部下的侍卫长确实很必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赵云与关羽有旧,不管将来关羽如何,刘琮是绝不愿意看到赵云与关羽等人形成一派,那怕是诸葛亮也不行。把他留在自己身边,赵云便会自成一派,战时可领兵出征,退时可护得中军周全,平时也能够平衡各派的力量。刘琮甚至也是在心底暗自为的这个选择而得意。
历史上,赵云就站在了蜀汉的诸葛亮这一派,因而一直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平定益州时,刘备大赏功臣,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金各五百金、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但赵云不在此例。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又一次封官行赏,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分别封为前后左右将军,假节、封侯,唯独赵云还是原位不动。
自己属下文武官员上百号,刘琮不可能阻止他们结党、分派。这是华夏人自古有之的毛病,也算是特点吧,所以在没有露出这个苗头前,先将赵云出来。就算将来这些人要分派,也是尽可能的多派系,这样才方便刘琮操控。
当然说来说去,赵云的胆大心细才是刘琮选择他的根本原因。这人啊随着身份地位的提高就越来越怕死……刘琮也不能免俗。万一将来真的打起仗来,刘琮当然不认为刘寅、黄权之辈能够胜过赵云。如此一来,专门为刘琮服务的部门便由最开始的亲卫队演变成了如今的三个部门,这也算是刘琮的一种权衡之术吧。
而对于赵云来说,虽然侍卫长职位不高,却是刘琮的亲信,这是一般人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尤其是作为降将!赵云没有理由拒绝刘琮的信任,而且他也自信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同样作为侍卫队长的他今后的行动将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刘琮出行的限制也不可能像以前那般悠闲了。
而赵云果然也没有上刘琮失望,从上任伊始便开始排查护卫营人选的构成,以及检验成员的身手,不断有人因为身份和武艺不过关而被淘汰。刘琮先前准备的三千人,不到几天功夫就只剩下了不到一千人。不过刘琮并没有干预赵云,赵云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想接着护卫营的名义打造一支尖刀部队!
第217章偶遇邓范
上任之后迅速整编了护卫营,人数达两千人之多,在规模上已经超过黄权与刘寅共同领导的禁卫军。而事实上赵云的护卫营蔡氏真正意义上的禁卫军,负责将军府上下一个刘琮与诸多荆州要官的安全。
琮见赵云十分得力,也想借着机会再次展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于是便带着赵云等人巡视襄阳及新野的各县城和各个大营。
襄阳自不不必说,自刘琮入主荆州一来,秉承了刘表的建设思路,当年刘表将一个小山村建设成为这个时代的国际化大都市。刘琮决不能让其在自己手中衰落。
襄阳*水军由黄祖负责,黄祖虽然不似甘宁、魏延等人朝气蓬勃,但经验老道,练兵自由一套。樊城的步兵大营更不用说,文聘亲自主持训练,又有张允、张仓等数名武将协助。这里也是抵抗北方强大曹军的基地所在,将士们自然不敢懈怠。
一路下来,刘琮十分得意,不时的跟赵云说:“子龙,吾之荆州比往日之幽州、徐州如何?”往日,公孙瓒在幽州,刘备曾经一度占据徐州,赵云先跟公孙瓒,而后转战刘备处,刘琮自然将自己与两位比较。
赵云也是颇解风情的顺着刘琮道:“幽州地处边陲,徐州四战之地,自然不及也。”
一路走来居民区一片欣欣向荣,军营一丝不苟,刘琮心情大好,其他属下也是十分轻松。
然后总有不尽于人意的事情,这不这天刘琮与赵云刚进入新野城不久,就听得路边一处民房传出断断续续的哭声。
刘琮治下,好久没有这种事情了,新野虽然是四战之地,但刘琮下令给每户回到新野的百姓都发放了补贴。并动员军队整顿城内治安,休整城外灌溉渠道。加上文聘亲任新野县令,应该一片欣欣向荣才对啊。
刘琮这便下马,来到房前驻足聆听,里面是一对母子。
“娘,要……要不我们离开这里吧。”
“傻孩子,到处是战乱,你我能去哪?”
“可是我们就……就……要留在这里被他们欺……欺侮吗?”
刘琮站在门外,并不知道小孩有多大年纪,只是感觉小孩有点口吃,而那夫人的声音则显得苍白无劲。
“娘……”
“……”妇人没有继续说话,而是继续抽泣。
对话虽然很简短,却深深刺痛了刘琮。刘琮都是想着荆州一派繁荣,吸引其他各地的百姓内迁。着自己地盘,孤儿寡母的居然想着外迁,这家人到底遭遇了什么?
赵云也早已下马跟在刘琮身后,看刘琮一脸严肃便是道:“主公,要么进去看看吧?不少字”
“也好。”刘琮说着便上前敲门。这一边门一响屋内的母子立马没了声音。
兴许真的是太害怕了,刘琮摇摇头,退后几步,示意赵云继续帮着敲门。
“老乡,我知道你们在里面,开开门……”赵云也是想不到,刘琮和自己两个居然敲不开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大门。
后面跟着的士兵看不下去了正欲上前踹门,被刘琮制止了。众人之事退后几步在门口等着……
良久,大门终于响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个小脑袋紧张的朝外张望,当他看到刘琮和赵云时,立即又把门关上并大声喊道:“娘,快……快跑,我堵住门!”
真是个勇敢而孝顺的孩子,只是他把刘琮等人看做是坏人了。刘琮也是很生气,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母子如此害怕,自己和赵云这打扮,瞎子都能看出来是官兵,他们为什么还要跑?
不行,得问个明白。刘琮随即让后一招手,手下侍卫立即将房子四周围起来。而屋里似乎又没了动静。
不得已,刘琮继续命人敲门。
“我跟你们拼了!”大门再开时之间先前那个小孩,手中拿着一个木棒,直接冲向了刘琮和赵云。
看年纪不过十一二岁,刘琮很是无奈。赵云伸手抓住木棒:“你这小孩好生无礼!不开门便罢,为何要如此?”
“哼……你们这些混……混蛋,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
“小娃娃,你可看清楚了,我们是荆州的官兵。”赵云提醒道。
“官兵又能怎么样?还不是……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混……混蛋!”小孩似乎心有不甘,但他那里是赵云的对手,赵云一只手抓住木棒,任凭他怎么使劲都动不了。
刘琮摆摆手,示意赵云松开木棒,这么小的一个小孩,就算让他打上几棒子也不碍事。一边上前一边微笑着说:“小孩,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啊?是谁欺侮了你们?”
“你们是?”小孩出得门外,再看看刘琮和赵云,两人都是英气逼人,一身正气,而且先前赵云只是用单手抓住了他的木棒并没有其他动作,而刘琮就更加和蔼了,想来应该不是和那些坏人一伙的……”
“这是我们……“赵云正欲解释,随即被刘琮打断。
“我们是襄阳来的官兵,跟我们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小孩的举动来看,这是多半跟新野县衙的人有关系,刘琮要想赢得小孩的信任就不能报新野的官兵。
“襄阳?你……你们认识征南将军吗?”来这小孩对刘琮还是信任的,听说刘琮等人是襄阳来的,便问起刘琮。
“认识,不但认识,我们还是征南将军派来负责巡视各地的,你要有什么冤情,直接跟我们说,保证能帮你伸冤!”刘琮鼓励道。
“当……当真?多大的官你们都能管吗?”
“当真!除了征南将军本人,其他人我们都能管。”刘琮也是没有骗小孩,而且听小孩这么一说反而更加感兴趣了,索性蹲下来凑到小孩身边。
“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跟我们说说到底了什么事?”
“我叫邓范,今年十二岁了……”小孩见刘琮如此和蔼,便轻松了许多,手中的木棒也立了起来,回答者刘琮的问题。
“麟儿,外面怎么啦?”
“娘,这几位是襄阳来的官人,不是坏人。”放松下来的小孩口吃的现象也明显好了许多。
“那还不请官人进屋坐。”
“哦……”邓范这才想起来平时老师和母亲的教导,让刘琮这样半蹲着跟自己说话确实不是待客之道,红着脸对刘琮说道:“诸位大人,屋里请……”
刘琮一听邓范这个名字,一时想不起来在哪听过,便是回头跟赵云说道:“子龙随我进去看看。”
进到屋里,刘琮立刻感受到了压力,屋内光线昏暗,除了一些炊具,基本上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小孩的母亲正躺在床上,接着昏暗的光线仍旧能够看到她脸上的伤痕,想必身上、腿上也有伤。
叫邓范的小孩进到屋里之后倒是麻利起来,给刘琮和赵云找来两个蒲团,又倒上两杯茶水。
床上那妇人很是抱歉的说道:“两位大人,奴家有伤在身,招待不周……”
刘琮坐在蒲团上这才自己观察那妇人,年约三十,除了有点外伤之外,倒也十分俊秀。
刘琮正欲开口问,那妇人又说话了:“麟儿,娘跟你说过很多次了,你伯苗叔也跟你说过了,你不能叫邓范,你今儿怎么又胡说啦?”
看到这妇人并不急于伸冤,而是纠正自己儿子的错误,刘琮更是觉得奇怪。朝着小孩招招手,示意小孩到自己身边,小孩也不害羞,很快来到刘琮身边。
“你娘刚才说的是怎么回事?”
“哦,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有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我想以此铭志鼓励自己……”
第218章少年邓艾
“哎,麟儿自由聪明好学,他有此志,我自然不会拦他,只是族人当中已有人叫邓范的,而且比他年长几岁。”
“哦。”刘琮这才明白,古人起名很是讲究,尤其是男丁,往往起名之际,表字也选好了。华夏之大同名很正常,但一县之内,同族之中,同名自是不妥。
“看来这邓范这名你是不能用了,有没有想过取其他名啊?”
“有,邓艾!”
“邓艾?”
“是啊,反正我有点口吃,叫艾正好应景。”
小孩很是自嘲道,可刘琮却陷入了沉思,邓艾?新野人?口吃?所有的迹象都指向了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邓艾。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是魏国综合能力最强的将领。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想来也对,邓氏一族曾经是新野大族,只是不知道这邓艾与新野邓氏有无关系。后世历史考证邓艾自幼丧父,邓艾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而眼前的小孩不正是孤儿寡母吗?而且看起来也读过不少书?难道他真的是邓艾??如果是,那刘琮又捡到一个宝贝,比起四年前的廖化来,这邓艾……
要知道屡战姜维,偷渡阴平,尤其是偷渡阴平,此战,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魏灭蜀之战,是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中国统一的重要步骤。灭蜀之役,邓艾之功不可没。
“邓艾好,不过不仅仅是口吃之意,应该立志艾命为国,为匡扶汉室,为天下百姓!”
“多谢大人!”经过刘琮这么一提醒,原本只是自嘲而取名邓艾的小孩顿时明白了,比起文为世范而言,艾命为国更是高出一个境界!
“好了,该说说你家的事情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