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泱泱大唐-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帝这个位置,诱惑力太大了,许多人都想坐,原本从来没有过这念头的王易,在听了王作所讲述的这些后,竟然也很自然地想到这一点:当皇帝,自立为王,与李世民一争天下…
这有可能吗?
第四十六章 两手准备
王易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绪乱飞,天马行空地想着。
想到“皇帝”这个原本离他不知多少距离的身份,如今竟然感觉并不遥远,王易心里的感觉真的非常复杂,一些从来没有去考虑过的事,突然出现在脑海中,总是让人一下子接受不了的。
当皇帝很好吗?王易自问道。
当然很好,他也马上给出了答案,当皇帝可以主宰天下,建立一个强盛的帝国,随心所欲地左右历史的发展…还有,可以合法地拥有数不胜数的美女…当皇帝的诱惑力不是一般的大,而是非常非常的大,让王易这样一个从来没有这念头过的人,在听到有这种可能存在时,都狂起波澜!
但是,皇帝有这么好当的吗?如今的皇帝李世民,费了多少力气才当上的啊!
起兵时候,李世民亲自带兵打了多少仗,多少人因之而死亡,到最后,甚至把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和弟弟都杀死了,是踩着多少人的血腥才登上皇帝的宝座的啊!
隋末唐突,征战杀戮不断,全国总人口大幅下降,到贞观初时候,大唐政府登记在册的只有三四百万户,不到两千万的人口,从隋朝最盛时候减少了近三分之二,有人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形容沙场上死亡的悲剧,要通过征战而当上皇帝,即使能成功,那死伤的百姓又有多少啊?!
如今他现在想起兵反唐,自立为王,刚刚安定下来的天下,又起血雨腥风,无数人的性命会因此失去,这片原本富庶的江南之地,会变得更加的荒凉,甚至有可能出现数百里甚至千里不见人烟的惨状,若真的运气好,能从李世民手里夺得天下,那整个天下还会有多少人剩下?
何况,大乱之后人心思定,即使当初父亲王雄诞在江南一带名声非常好又如何?刚刚开始安定下来的百姓,在看到有人起事后,还有多少人愿意跟从,这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还有,王作当初带到杭州来的这数千人,再加上王近手下就地隐伏的数千人,这些人当初都是善战之士,但离他们最后一次冲杀已经过去五六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他们年纪大了些,血性还在吗?
王易当然清楚,面对李世民这样历史上少有的英明皇帝,再加上其手下那些多善战的将领,还有人心思安的趋势,即使他是个熟知历史的穿越人,应该没有可能将李世民的位置据为己有的,除非他穿越来的时候,带着一个现代化的装甲师或者航空部队什么的现代武器装备的军队,那样的话有可能三下两下就将李世民及手下的将领解决的。
但现在这些都没有发生,他所能领的只有万余人的兵马,即使起兵,面对数万数十万唐军的围剿,有可能坚持不了几个月就全部消亡了。
王易也自问,自己忍心让这些忠心耿耿的父亲的老部下,因为自己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而全部丢了性命,他们付出已经够多了,大部的将士家人都没来得及带出来,这是多少人的性命啊?如今这些残存的将士已经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能不能就一直这么过下去呢?
王易的理智告诉他,就这么平静,不起风波地过下去,是最好的一种选择,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这些属下他的部下,还有杭州及整个江南一带的百姓,穿越以后这段他已经看到太多悲惨的事发生了,寒冬时候那么多的流民衣食无着,他不是提议赈救这些可怜的流民吗?
既然当初有这样的慈悲之心,如今还要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去绞杀更多人的性命吗?
王易也想到王作告诉他的经过中,父亲是因为不愿意跟从辅公祏起兵而被杀的,当时拒绝的话中就说了,天下刚定,不应该再起兵事,既然父亲当初手握重兵时候就反对起兵,以免为百姓带来更多的灾难,那现在江淮军大部已经灰飞烟灭了,天下也安定,更加不应该起兵作乱的了。
想到这些后,王易心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先的烦躁消除了大半。
但又想到王作等人已经秘密地准备了五年,五年下来为起事准备做了大量的工作,钱粮准备无数,万一他就这样轻易地说放弃,这些人肯定会心灰意冷的。
再者,万一李世民现在嘉勉父亲王雄诞的诏命只是一个诱捕父亲原先部下的烟幕,或者说李世民知道杭州一带还有这么大的义军力量积聚,无论哪种情况,若属下的这些人全部放弃一切,公开向朝廷缴械请求归顺,那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场面,连一博的可能都没有,那也是太悲惨了吧?
想到这,王易已经有了个大致的想法,那就是继续保持现在这样的情况,起事的准备也继续做着,在静观朝廷的政策动向中再慢慢转变,若是朝廷真的完全不追究江淮义军残部人员的责,那可以逐渐变军为民,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一些能力不错的还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向李世民举荐,让他们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若李世民真的逼迫紧,那也没办法,铤而走险的事也要做。
王易感觉很可惜,后世时候没有对这点比较不重要的历史深入研究一下,以致不清楚李世民最终是如何解决江淮军的残部的,但据王易在研究中对李世民这个人的了解,李世民对待像魏征、薛万彻这些原本是李建成手下的人员,当然还有更加原本是敌对方的手下的方式上可以做出判断,李世民现在下发的诏令应该就是其本意,不可能作为诱捕的手段,这个皇帝不会因小失大,失去江淮一带的百姓支持的。
王易下了这个决心,也知道眼下自己要做哪些事了,这个决定自然要告诉王作,而且还要告诉属下所有有地位的人,王易相信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当然,其他的事他也要做,特别是疏浚钱塘湖的事他一定要完全参预进去,而且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起到主导作用,让杭州一带的百姓知道他王易这个人,万一不得已的时候,可以用创出的名声,号召杭州一带的百姓进来跟随他谋事。这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有王作、王近等在杭州一带差不多可以呼风唤雨的人在,参加疏浚的民工中许多负责人都是属下的人,从民工那里造势,把他为李弘节出谋划策的事都传出去,不起名声都难。
做出了决定,王易心也完全放松了,很快就睡去了。
-----------
“作叔,昨晚我想了大半宿,想了非常多的事,今日也想和你说说!”一大早起床,练完武后,王易就把歇在府中的王作叫到书房中,准备把他的决定告诉王作,听询王作的意见。
“二公子,您有什么话都尽管和老朽说就行!”王作作礼答道,脸色非常凝重。
王易马上把他昨天晚上做出的决定告诉了王作,并且把他如此考虑的理由也讲了出来。
王作听后并没立即表态,而是独自沉思进来,王易当然知道如此重大的事,王作肯定不会马上表态,一定会想清楚来再表示他的看法的。
就在王易准备让王作回屋去一个人呆着细细考虑一下的时候,王作却已经有了主意。
“二公子,老朽细细想了一下,觉得二公子您所考虑的这两手准备的策略,非常的好,老朽非常认同!”王作在说这话的时候,虽然表情没有什么重大的变化,但心内却是长舒了口气。
王易能做出这样周到的考虑和安排,这是王作没有想到过的,他原本还担心着王易血气方刚,听到父亲这样蒙难,心生报复之意,或者想赌上一把,公开起兵反唐,那样的话手下这些弟兄们都将走上不归路。虽然说王作这些年一直在为起兵的事做准备,但那是出自一个军人的谋略方面考虑,大军要有行动,钱粮一定要准备足,不然万一情况下,一切举动都没有可能进行的。
如今王易把两手准备的策略都考虑到了,这让王作非常的敬佩和赞叹,这位二公子考虑事情真的太有头脑了,王作对王易越加的敬重起来。
看到王作这么快就做出决定,同意他的意思,王易心里也松了口气,当下露出了个笑容道:“既然作叔认同我所想的,那我还有个决定,请作叔把我们属下的各主要负责人都召过来,我想当着大伙的面,宣布我的决定,并听从不同意思者的声音,不知作叔觉得可好?”
王作想了想,抚着胡须点头称道:“吾,老朽觉得此主意甚好!”在听从王易话的同时,王作有点想不明白了,面前这个才刚十六岁的小年轻,为何会有这般头脑,考虑事情这么周到呢?
王作感叹,二公子的能力真的太不一般了!
见王作认可,王易完全放了心,对王作点点头道:“作叔,那你马上派人去传吧!”
王作站起了身,对王易行一礼道:“是!二公子,老朽马上派人传令,让所有负责的人,及各庄的头人都到杭州城来,听候二公子您的吩咐!”
第四十七章 我们一定遵从
王作的办事效率很高,在接近傍晚时分,所要召集的人全都来到府上,这些人通过或明或暗方式进城的,虽然人数较多,有近百人之众,但他们都不是从前门进府,通过其他侧门或者后门进来的,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看来他们经常搞这样的秘密聚会,擅长此道。
在与其他人会面之前,王易和王作、王近、王复四人再次交流了意见,王易从王近脸上,也看出了一点如释重负的表情,他也明白,可能其他的手下人,同样是这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在做着起事的准备,但打心底又希望能过这种平静的日子。
人呢,大部都是这样,在走投无路,生活过不下去的情况下,可能会铤而走险,就如衣食无着的流民一样,但安定的生活过了一阵后,许多意志雄心都已经被消磨掉了,让他们离开这种安逸的生活,再去打打杀杀,可能大部的人都不情愿。
特别是那些重新娶妻生子的人,更加不舍得丢弃眼前这份平淡却富足的生活。
据王作所讲,这些年所有属下的军士生活都过的不算差,相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说可以用富足来形容,有饭吃,有肉吃,有衣穿,不需要为生计问题犯愁,这是让天下许多人羡慕的生活,若没有大的异动起来,他们大部的人,就可以平平安安,舒舒服服地过完余生的。
此时的王易进一步坚定了决心,他要给这些忠于父亲的手下一份美好的生活,不再让他们过那种朝不保夕,有可能掉脑袋的事。
四人商量了一阵,王易在王作、王近和王复的陪同下到那些人聚集的后厅去。
前厅外面有不少的人守着,闲杂人不得靠近,连这一片院子附近也不允他们过来。
王易走进后厅时候,看到屋内黑压压的都是人,大概估看一下差不多百来人,不过这百来人并没有发出嘈杂的声响,即使有说话的人,也是尽量压低声音,在王易和王作、王近等人进来后,厅内立马寂静下来,没有任何声响发出来。
看到所有人都站地挺直,又没有声音发出来,王易满意之下又有些震撼,到底是军人出身,上过战场杀过人的,从他们站立之间就能感受到军人的霸气,他喜欢这种感觉。
这些人中上次除夕时候王易曾经看到过一部分,但大部都是没有见到过的,看到过的那些人都站在前列,应该是地位相对较高的。
王易也是挺直身子站着,眼睛在诸人脸上慢慢扫过,与任何一下人的目光相交都不避让,王易这般气度与从容,让场内很多的人吃惊。
在王易宣布事宜前,王作先一步上前,对场上诸人拱手作了一礼道:“各位兄弟,今日召大家来,是有非常重要的事相商,今日我们接到了从长安送来的消息,二公子在听到消息后,也做出了决定,稍后二公子会将传来的消息及做出的决定告诉大家的!”
王作说着对王易点点头,退后了一步,对王易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王易几步上前,在保持一定队形站立的诸人面前站定,眼光再次扫过场内的人脸,随之脸上堆起一丝淡淡的笑容,清清喉说道:“诸位叔伯,今日急召大家来,实是有非常重要的事要宣布…”
“据我们派往长安的人回来传信,朝廷已经发布诏令,追赠杜公、家父及阚大将军之爵职,复杜公生前所有职,家父被朝廷追授为左骁卫大将军、越州都督,谥曰‘忠’,我大哥也从狱中放出来,得以袭家父之宜春郡公爵,并得以入宫当值,行尚辇奉御职…”王易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准备看看诸人的反应。
王易从王作口中得知,这支王作带出来的军队只忠于父亲王雄诞,作为义军头领的杜伏威令他们也敢不尊,这支军中所有将领都是父亲王雄诞与王作两人亲自选拔,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就是父亲王雄诞的事,对杜伏威、阚棱及辅公祏的事都不关心,因此今日王易也不多提杜伏威和阚棱两人被追赠的事,只讲父亲王雄诞的情况。
王易这话一出口,刚刚一片寂静的后厅内一片哗然,一些人甚至喜极而泣。
“大将军,您终于没有冤死,当今的朝廷为你恢复名誉了…卑职等终于心安了一些!”站在前排的王临听到后,竟然跪了下来,双手举上,眼中的泪滚滚而出。
“大将军,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大公子他也平安无恙,卑职等真的是高兴…”一名王易叫不出姓名的人,也跪在地上带着哭声诉说着。
王易看到,屋内还有不少的人一样在喃喃诉说着什么,许多人动作都是相似,以此表达他们的喜悦,看到屋内这般动容的场景,看看边上的王作和王近,两人也在抹眼睛,王易眼中也有热泪滚出来,这些人对父亲王雄诞,真的不是一般的感情。
去逝六年了,还能得到原先部下这般的爱戴,父亲做人还是很成功的,王易希望九泉之下的父亲能安息。
王易任场内诸人发泄了一通感情,也收起动容的神色,对诸人压压手。
屋内所有的人都安静了下来,一些人眼中虽然还有泪,但身子还是如刚才一样挺直,等候王易继续宣布事情。
“诸位叔伯,在得到此消息后,我也想了很久,同时问询了作叔和近叔的意见,对我们这部人马以后的打算做出以下的决定!”王易说话的声音非常坚定,在说完这些后又停了下来,酝酿感情。
继续扫了一圈屋内人后,王易继续说:“朝廷的嘉勉诏令刚刚下来,接下来会不会有反复我们不得知,但我们不得不防备朝廷政令再起反复,因此,在接下来时间内,我们后依然保持现在这样的方式不变,起事的准备也继续做着,同时也静观朝廷的政策动向,做好两手准备:若是朝廷真的完全不追究江淮义军残部人员的责,那我们可以放弃起事的计划,逐渐变军为民,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去,家父生前不愿意百姓再遭涂炭,在辅公祏起身反叛时候坚决反对,如今天下渐安,想必父亲九泉之下也一定不希望看到我们再起兵事的,但我们还是要防万一,万一朝廷不给我们这些江淮军旧部活路,我们还是要作一博的!”
王易说着又停了下来,环看着屋内诸人,再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是我经过一番深思作出的决定,若在场的人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王易说着,继续用眼光扫着场内诸人,想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一些对他决定有不同看法的人。
这里王作走了上来,同样看着屋内诸人道:“本将觉得,二公子考虑的非常周全,两人准备都做着,这是为我们这万余人安危与性命着想,二公子为了让诸位及手下的将士,不再过那种飘然无定的生活,也为了大公子在长安的安全,采取了这上上之策,本将觉得,没有比二公子所想的这些策略更完美的办法了,本将完全赞成二公子的策略,但有不同意见者,今日都可以提…”
王作说完,也继续盯着场内的人看。
王易看到,屋内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有不同的意见,大多的人都是摇摇头,还有人高声说着,一切唯二公子令是从。
“如此甚好!”待了好一会儿,王易没看到有人表示不同意见,满意地点点头,“诸位叔伯,待局势明朗后,我会派人告知在长安的大哥,让他面奏皇帝,请求皇帝赦勉所有江淮军的残部,若皇帝真的是诚心嘉勉父亲及原江淮军将士,那他自然会答应,我们也可以慢慢现身,我一定会尽所能,上表朝廷,为诸位谋得一官半职,下半辈子衣食无忧…”
王易饱含感情地说道:“各位叔伯,你们跟着家父征战了许多年,如今又忍辱负重隐伏多年,我自是不忍心让你们再过这种见不得天日的日子,我希望你们能平平安安地过完以后的日子,有个家,有一群儿女在身边!因此就做如何决定,朝廷不逼迫我们,我们就止兵事,为朝廷效力!”
“多谢二公子为我等考虑这么周全!”王作上前,恭敬地对王易行了一大礼。
马上屋内所有的人都跟着王作对王易行大礼,“多谢二公子为我等考虑这么周全!”
这些人的声音虽然压着,但也足够响了,王作马上示意诸人止了礼。
“诸位这些年做出的牺牲实在太大了,”王易说着对屋内所有的人恭敬地行了一大礼:“我代我自己,代我父亲,还有我大哥和小妹,多谢各位叔伯这些年为我们兄妹几个所付出的…”
“二公子,切莫如此,”全场几乎同时响起这声音,所有的人都半躬身回礼。
王作和王近对望一眼,大步上前,扶着保持作礼姿势的王易,再一起对王易行了礼:“二公子这么深明大义,我们自当一直追随二公子,无论二公子有什么命令,我们所有人一定遵从!”
“我们一定遵从!”屋内响起低沉但坚定的吼声,震的人耳朵嗡嗡响…
第四十八章 你不觉得奇怪吗
“晨阳,某知道你饱读诗书,对以往的历史研究也颇多,想必知道许多疏浚治理河湖的方法,你与某说说,湖中间清理出来的这些淤泥杂草该如何处理为好?”钱塘湖畔,面对着繁忙的疏浚工地,李弘节指着沿湖一圈已经基本清理完毕,堤岸堆砌了大半的钱塘湖问走在身边的王易。
王易看到李弘节大有深意的眼神,再看其他那些人的目光全都往他身上望过来,在稍稍意外的同时,也明白过来李弘节今日这样当着边上许多人,包括崔知年、周端及其他一些官吏,还有杭州的乡绅问这个问题,肯定是有特定目的的。
当日王易与李弘节细细讨论过以淤泥在钱塘湖中堆砌长堤和小岛的事,但事后李弘节却一直没有明确表态,这挺让王易不解。经过半个多月的施工,湖边近岸几十米的地方淤泥都已经清理完毕,汇聚了其他湖面流过来的水,湖边的堤岸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在继续堆砌堤岸的同时,大部参加施工的人员已经要开始清理湖中间的淤泥杂草了,如何处理随后清理出来的这些淤泥,现在肯定要有个定论才是。
李弘节今日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问询,王易猜着,有可能李弘节是希望他能当众说服这些人!
想到这,王易心里有了数,再加上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自信心暴涨,说话间的更是从容有气度,当下不慌不忙地对身边的李弘节和崔知年、周端等人作一礼说道:“李刺史,各位,在下一直觉得,钱塘湖环湖一圈太大,若是游人想绕湖游一圈,挺费时间,万一游览时候有急事,或者家人有要紧事找,不一定能很快找到他们,因此在下觉得,应该在湖中筑几条长堤,作为通途,以方便游人来去,再添几个小岛,作为景致…”
王易顿了顿,看了看全都盯着他的边上诸人,继续说道:“而原本修建长堤和小岛,需要费不少的泥料和石料,不如现在趁疏浚之时,以湖中清理出来的淤泥堆积成堤和岛,这样湖中疏浚出来的淤泥,可以就地堆积,不需要费劳力搬动到湖外去,有可能可以节省几个月的工期,使得疏浚钱塘湖的成本降低许多…以淤泥在钱塘湖中堆砌长堤和小岛,不但可以大大减少疏浚的工作量,缩短疏浚工期,节省许多钱粮,还可以为钱塘湖增添许多景致,方便百姓出行及游览,一举多得之举,在下觉得,应该施行…”
王易话刚说完,一位姓王的“乡绅”马上接口:“王公子所言甚是在理,某也觉得将所有淤泥都清去出去,不但费时费力,还找不到堆积的地方,再者,钱塘湖过大,沿边又有不少的百姓居住着,他们在来往杭州,或者往邻近村子探亲时候,时常要绕大半个湖,非常的不方便,若是能在湖中砌几条长堤,那百姓出行也会非常方便…”
在这名姓王的乡绅说完后,周端却对王易的提议表示了疑惑,“王公子所提之议甚佳,但某觉得,还有欠考虑,以淤泥堆砌长堤和小岛,就不怕堤和岛被湖水冲垮,成为新的淤塞之物?到时堤也不存,岛也不存,钱塘湖继续淤塞,那不是前功尽弃了?再者,淤泥过软,以其筑堤,如何行走?”
“周县令所说确实有可能,但在下觉得,在堆砌堤和岛时候,如湖的堤岸一样,以石块相护,堆积的淤泥也将其夯实,只要石块不塌,堤上的泥自然不会被湖水冲垮,再者,看如今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