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吴三桂发迹史-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汪士荣说:“清廷之施政,重于满人而轻于汉人,而天下之汉人多于满人。所以,天下之众,拥满者日寡,思明者日众。然而,平西王却也如满人一般,虐待于民众,拒民众于千里之外,不因势利导而成大势,岂不是在扶正茶杯么?”
吴三桂听到此处,恍然大悟,执汪士荣之手说:“谢先生良言!”
汪士荣说:“平西王不用客气!”
吴三桂说:“先生先去休息!我们改日再谈。”
汪士荣微笑着点点头。
三、汪士荣纵论吴三桂的势坎所在
汪士荣随小六去了,吴三桂独坐于客厅之中思索起来。
吴三桂在认真考虑着汪士荣的话的可信程度。按理说,他是那老者之高徒,而那老者是自己舅父祖大寿之幕僚,他不可能千里迢迢地赶来骗自己!但是,他所说令人难以信服,是否有实用价值,也尚未可知!然而,汪士荣如果是真才实学之辈,自己可算得上如虎添翼了。
想到此处,吴三桂觉得不管如何,自己都得进一步试探一下,若汪士荣真有才学,便委以重用。吴三桂打算当夜与汪士荣秉烛长谈。
当夜,吴三桂让人在庭院之中摆酒置食。
等汪士荣在自己对面坐定之后,吴三桂亲自为汪士荣斟酒,并说:“先生不负前约,远道而来,令吴三桂敬仰,故置酒相待先生,以表情意。”
汪士荣笑道:“其实有清风明月相伴,有人生知己相谈便足矣!何需以酒促兴?”
吴三桂先是一怔,继而大笑:“先生之论甚合吾心!”
于是,两人均大笑起来。
吴三桂说:“本王想请教先生几个问题,不知先生肯赐教否?”
汪士荣说:“汪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吴三桂赞声好,便说:“依先生之意,本王如何才能成其大事?”
汪士荣说:“凡成大事者,必然顺乎天意,得乎民心,有大势相助,才可能成之。依汪某观来,平西王如今之局,其坎在势!”
吴三桂问:“何为势?”
汪士荣说:“所谓势,看起来非常简单,说起来非常复杂!譬如说,一人为单,二人为双,三人称众,已有小势,万民方成大势,这可称之为人势;又譬如说,滴水下落,其势不在落,而在于未落,这叫力势;又譬如说:国之将成,君之将立,其势不在成与立,而在于未成与未立,这叫国势。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势。”
吴三桂点点头说:“听君之言,茅塞顿开!”然后语气一转,又问,“势对人的成败很重要么?”
汪士荣说:“确实重要!”
吴三桂说:“先生能否说得更详细些?”
汪士荣说:“一个人有聪明之天资,有勤奋之习性,若没有势,便不能成器。譬如说,一个人从文,既有过人之智慧,又有专心致志之品性,若不得国家大势,便不能成为大器。又如一个人从文,既有过人之悟性,又有勤奋之品性,若不得乾坤大势,亦不能成大器。这便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的原因。”
吴三桂说:“如此说来,成与不成均不在于人而在于天了!”
汪士荣说:“正是如此!”
吴三桂说:“既然如此,我等何必枉费力气?”
汪士荣说:“平西王之言谬矣!天势虽不可求却可以遇!人若因此而放弃努力,纵有天势相助,亦不成大事。人若忠贞不渝,纵使没遇天势相助,亦无大憾。”
吴三桂说:“依先生看来,本王之势坎是天成还是人为?”
汪士荣说:“一半是天成,一半是人为?”
吴三桂问:“何为一半天成?”
汪士荣说:“大明气数将尽,大清趁势而成,这本是天成之数,其因并非在于平西王引不引清兵入关!即使平西王不去请,清兵在当时之下,亦会不请自来。”
吴三桂听了此言,觉得非常受用,连连点头。然后说:“大明既没,大清既成,本王若有反清复明之心,这便是天成之势坎么?”
汪士荣说:“正是如此!”
吴三桂问:“那人为之势坎何在?”
汪士荣说:“人为之势坎有三:一是自断气脉;二是自斩其根;三是自灭其势。”
吴三桂问:“何谓自断气脉?”
汪士荣问:“平西王可知自己气脉之所在?”
吴三桂摇摇头说:“不知。”
汪士荣苦笑一下,说:“如此说来,平西王可是冥冥之中自断气脉的了!平西王是汉人,明廷是你的气脉所在!若无此气脉,你便有心不平,气不顺,心绪混乱之忧!”
吴三桂觉得有理,自己确实时时刻刻在把自己与大明联系起来,且有心气浮躁之感。于是问:“那本王又是怎么自断气脉的呢?”
汪士荣说:“平西王斩了永历帝之羽翼,并将其赶到缅甸,便是自断气脉。”
吴三桂问:“先生能否说得详细些?”
汪士荣说:“清廷进京之初,大明气脉衰,但仍未灭。所以,明廷方能与清廷抗争!此平西王之气脉在于大明一样,大明之气脉亦在于汉人身上。平西王将大明皇上赶到缅甸,让其远离国土与汉人,其气能久么?这便是平西王自断气脉之所在!”
吴三桂问:“本王又是怎么自断其根的呢?”
汪士荣说:“孔子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平西王既为大明臣子,自然以明廷之君为君,若失明廷之君,便有如树木失其根须,人命失去血脉。所以平西王之根非在于清廷,清廷是满人之根,而非汉人之根。平西王之根在于明廷,具体来说是在于永历帝身上。”
吴三桂听到此处,不寒而栗。难怪自己在处决永历帝之时,身体有不适之感。处决之后,自己总是会不时地想起永历帝那双优柔寡断而又无可奈何的眼睛。自己是如此强悍!永历帝是如此怯弱!自己的根怎么会在永历帝身上呢?难道汉人之根均在帝王身上么?若如此,自己的生命深处是否存在着与永历帝一般的怯弱?
想到此处,吴三桂忍不住说:“本王对此有所疑惑!”
汪士荣点点头说:“我猜测平西王也不会相信,但如果我指出平西王的症结所在,平西王便不得不相信了!”
吴三桂说:“你说吧!”
汪士荣说:“平西王貌似强悍,实则懦弱;貌似坦荡,实则猥琐;貌似沉稳,实则轻浮;貌似勇敢,实则胆小。”
吴三桂听到此处,心中大怒,但见汪士荣神态自若,又将心中之怒气压住,以狂笑掩饰自己的失态。之后,再说:“从未有人敢在本王面前如此议论本王!”
汪士荣笑道:“汪某并非议论平西王一人。”
吴三桂说:“此话怎讲?”
汪士荣说:“汪某所论是汉人之品性!平西王既是汉人,便有此品性!这也正是汪某说平西王之根在于永历帝身上的原因。”
吴三桂心想:照他所说,永历帝是自己所杀,我当然是自断其根了。吴三桂不想再讨论此事,又问:“本王自灭其势又是怎么回事?”
汪士荣说:“平西王将永历帝赶出大明,已令汉人气愤,而杀了永历帝,更使汉人绝望。但是,由于汉人心中已知大明之气数已尽,故并没有太多的人怨恨你!尤其当平西王将明军收编,保存大明之力量时,汉人暗中赞叹你的人很多,这便是你的得势之举。”
汪士荣缓口气,继续说:“然而,平西王在云贵之地愚弄民众,欺压百姓,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将民众推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不正是平西王在自灭其势么?”
吴三桂听到这里,心里默然。汪士荣出言中肯,分析透彻,立论有独到之论,令他不得不信服。
吴三桂再也坐不住了,站起身,在庭院之中徘徊起来。
汪士荣望着吴三桂的身影,一言不发。
四、汪士荣教吴三桂造势之法
夜已深,人已静,皓月已当空。
明月之下的吴三桂踯躅已久,心中的浮躁与激动早已消逝干净。现在,他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想问问汪士荣:自己如何造成大势!
吴三桂用余光瞥了瞥闲坐在月光下,一直没挪动过的汪士荣,他见汪士荣仍然如大海般的深沉,他对汪士荣的信心陡增。
吴三桂问:“请问先生,本王是否还有解救之法?”
汪士荣说:“平西王可是问造势之法?”
吴三桂说:“正是!”
汪士荣说:“有!”
吴三桂诚心相请:“能否赐教?”
汪士荣说:“若平西王愿听,汪某自然是尽心竭力!”
吴三桂立即表态说:“若得先生教诲,吴某言听计从!”
汪士荣说:“如此甚好。请问府上之人可知汪某已来之事?”
吴三桂说:“大多不知。”
汪士荣说:“如此便好!我们可以暗中造势!”
吴三桂问:“如何暗中造势?”
汪士荣说:“医生治病讲究对症下药。汪某为平西王造势也得对症下药。针对平西王自断气脉,自斩其根,自灭其势三种情况,汪某认为,造势之法,也得分三步走:一是植根续脉;二是聚心敛气;三是因势利导。”
吴三桂问:“何为植根续脉?”
汪士荣说:“既然汉人之根在大明的永历帝身上,我们便想方设法在永历帝身上再将根培植起来。”
吴三桂说:“你不是说我已自断其根了么,如何还能再植?”
汪士荣说:“汉人之根在永历帝身上,并不意味着,永历帝既死,其根便灭。汉人之根是自大汉民族崛起之日起,经历数千年血雨腥风的洗礼和大汉文化的积淀,已形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斩不断的气脉。此气脉生命旺盛渊源流长,绝非一人能灭之!而永历帝正是这气脉的寄存之处。平西王灭了永历帝,并非将气脉扫荡干净,只是令气脉如幽灵一般四处漂泊无处寄存!”
吴三桂说:“先生能否说得具体明白一些?”
汪士荣说:“若具体而论,当汉人之气脉无处寄存之时,便表现为浮躁、浅薄、猥琐、刻薄、无聊、急功近利等等。”
吴三桂点点头说:“如此说来,本王倒明白了一些。只是如何植根续脉呢?”
汪士荣说:“使汉人气脉有寄存之处,便是植根。”
吴三桂说:“可是永历帝已死,我们如何找到寄存之处?”
汪士荣说:“永历帝虽死,但汉人心中之大明未灭,我们只能将永历帝陵修筑起来,使其在汉人之心中树起丰碑之形象,让所有的汉人重新对它肃然起敬,并把它作为精神寄托之处便是。”
吴三桂说:“当今之天下,汉人虽众,却如散沙一般,风吹必散。已无凝聚力,怎能构成大势?”
汪士荣说:“汉人之气脉无处寄存,汉人之心灵便无处寄存。心灵无所寄托之人,有如行尸走肉之人,虽有躯体,却无灵魂。此类人再多,也无作用!若我们能筑好汉人气脉的寄存之所,汉人之心灵必有归属之处!有如信佛之人能找到庙堂,漂泊之人能找到家舍,这样一来,人众必成大势!”
吴三桂说:“如此说来,本王倒明白了一些。只要我们修好永历帝之陵,便是植根续脉么?”
汪士荣说:“正是!”
吴三桂心想:你开门见山地说了不就得了,何必转弯抹角弄得我云里雾里的。吴三桂又问:“如何聚心敛气呢?”
汪士荣说:“如果使汉人之气脉有了寄存之处,便有会聚心敛气之法。”
吴三桂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汪士荣说:“正如佛家之人以寺庙为聚心敛气之所,道家之人以道观为聚心敛气之所一般,汉人既将永历帝之陵当做气脉的寄存之处,其聚心敛气之所必在此处!”
吴三桂说:“本王还是有些不够明白!”
汪士荣说:“请问平西王,信佛之人须到哪里去烧香?”
吴三桂笑道:“当然是寺庙!”
汪士荣说:“与此一般,汉人若想念先祖,都是跑到先祖之坟墓处祭祀对不对?”
吴三桂说:“正是这样!”
汪士荣说:“这不就得了!汉人若将永历帝陵当做心灵的寄存之处,必会自动前去顶礼膜拜!让志趣相同之人在此处相聚,久而久之,必成大势!”
吴三桂问:“先生之意是把永历帝陵当做聚心敛气造成大势之处么?”
汪士荣说:“正是!”
吴三桂惊喜地问:“如此说来,只要修好永历帝之陵,必能成大势为我所用么?”
汪士荣摇摇头说:“能成大势或许有可能,为平西王所用却未必可能!”
吴三桂问:“这又是为何?”
汪士荣说:“永历帝之陵是汉人气脉寄存之处未错,能造就大势亦未错!但是,此大势之宗旨必是反清复明,而平西王之所为却是拥清反明,如何能为平西王所用?”
吴三桂闻之默然。汪士荣之言虽然不中听,却是肺腑之言!吴三桂心中有些后悔起来;若不是自己当年对永历帝赶尽杀绝,何来今日之局面。然而,这又能完全怪我吴三桂么?我吴三桂之所以这么做,还不是因为顺治帝架把刀放在自己的脖子上么?所以,吴三桂心里对清廷充满了更深的仇恨。
吴三桂说:“我若出资修永历帝陵,此大势能否为我所用?”
汪士荣说:“那只能说你有悔过之心,并无统帅之威望!”
吴三桂说:“我若亲到永历帝陵去忏悔呢?”
汪士荣说:“那只能说明你已有与汉人一般之反清复明的想法,并不能证明你可以成为汉人之领袖。”
吴三桂急了,问道:“吴某到底要如何为之,才能将此大势为己所用?”
汪士荣说:“这就是汪某要说的第三步!”
吴三桂问:“因势利导?”
汪士荣说:“正是。”
吴三桂问:“如何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呢?”
汪士荣说:“平西王必须自我根除那种欺压百姓,愚弄民众,横征暴敛,巧取豪夺,不顾民心向背的做法!要树立起亲民形象。”
吴三桂问:“如何才能树立起亲民形象?”
汪士荣说:“亲临永历帝陵,并向永历帝行跪拜之礼,意在恢复与永历帝之间的君臣关系,能使自己与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减租免税,拥民爱民,惩罚罪恶,能使民众相信自己可成为他们的领袖人物。如此一来,大势方能为你所用!”
听到这里,吴三桂对汪士荣的能力哪里还有半点怀疑?他单腿跪于汪士荣面前说:“谢先生赐教。”
汪士荣没想到他会前倨后恭,吓得慌忙拉起他说:“平西王行此大礼,汪某如何敢受?”
吴三桂笑道:“刘备三顾茅庐,方请到孔明,我吴三桂何福何能?让先生不请自来!吴三桂行此大礼应该!先生受此大礼无愧!”
两人执手相对,开怀大笑。
五、永历帝墓中飞出一只白鸟
吴三桂事后将汪士荣之进言细细琢磨了几日,觉得切实可行之时,又来找汪士荣。
吴三桂说:“我给先生白银万两,让先生为永历帝修坟。先生尽管将坟墓修得豪华气派便是,若钱少了,我再追加!”
汪士荣说:“此做法不妥!”
吴三桂说:“有何不妥?”
汪士荣说:“此事不能让平西王独资!”
吴三桂说:“我对不起永历帝,不出资修坟,良心上过不去啊!”
汪士荣说:“即使如此,也不行!”
吴三桂问:“为何?”
汪士荣说:“永历帝是大明之皇帝,是千千万万汉人的皇帝!而非你一人的皇帝!我们千千万万的汉人早已将自己的根植于皇帝之身上,永历帝是我们的气脉的根源所在。若只让平西王独资,我们这些成千上万的民众心里会难受的。”
吴三桂问:“依先生之见,我该怎么做?”
汪士荣说:“你捐多少钱都可以,但你得允许其他汉人捐资修坟!”
吴三桂奇怪地问道:“先生不是说云贵之民众早已对苛捐杂税深恶痛绝了么?”
汪士荣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吴三桂问:“这其中有什么不同?”
汪士荣说:“平西王以苛捐杂税盘剥民众,其钱财是落入平西王私人之囊。恕我直言,民众大多对平西王有怨恨之心,又怎么会愿意让你盘剥呢?而捐资修坟便不同了!一是因为民众的感情寄托于此,自己不出些钱物便于心不安;二是因为民众大多对大清之统治心有怨恨,自己捐资修永历帝之坟,在心理上能找到一些平衡。”
吴三桂问:“怎么能找到平衡呢?”
汪士荣说:“因为永历帝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呀!也是清廷的对手呀!”
吴三桂觉得这些东西实在难以理解,同时也认为没有弄懂的必要,便问:“一切依先生,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汪士荣说:“一是让我成立一家民间机构,专管捐资修坟之事;二是平西王带头捐一定数量的资,不可太多,亦不可太少。”
吴三桂觉得奇怪,便问:“为何不可太多,亦不可太少呢?”
汪士荣说:“太多了,其他人无法跟随,会拉开平西王与民众之距离;太少了,民众又会认为平西王对于修坟之事不够诚心。”
吴三桂说:“一切照先生意见办,便是!”
汪士荣说:“你暂捐白银百两看看,若修坟资金有缺口,平西王再捐。”
吴三桂点点头。
于是,汪士荣离开藩王府,到民间访人。经过数日之奔波,汪士荣找到几个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修坟委员会理事。几个老人一听为永历帝修坟都异常高兴,但他们又担心平西王会为难他们。当得知汪士荣也是受命于平西王时,大家对平西王的怨恨便都没有了,心里只是莫名其妙的激动。他们仿佛觉得某一种日子又要到来,对前途又有了美妙的憧憬。
通过商议,大家一致推选赵老为理事长,而钱老、孙老、李老均为副理事长,汪士荣只管钱。然后,由汪士荣起草,大家一起抄录,写出了几张内容一样的安民告示:
汉人们:
大明之皇帝永历帝已长眠于荒草野外之中数载,至今仍是黄土一抔,令我等汉人子孙无颜于天下。我等为了让永历帝之灵位有定所,让我汉人子孙情感有寄托之处,精神有景仰之所,故倡议为永历帝修坟。望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献出你的爱心,使我们的情感拥有栖息之地。
永历帝修坟委员会。
此告示在昆明城内贴出之后,昆明城内立即为之轰动。平民百姓更是奔走相告,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希望。
但也有人惴惴不安,他们不是不想捐资修坟。为永历帝修坟不是一人得到好处的事,而是千千万万的汉人都能得到好处的,谁会不愿出钱呢?他们感到害怕的是不知平西王吴三桂抱什么态度。因为他们知道,若是吴三桂反对的话,他们纵使有极大的热情也是无用。
于是,修坟委员会又将平西王吴三桂捐资百两之事透露出来,民众之心顿时放下,昆明城内顿时出现捐资修坟的高潮。
短短的几天之内,修坟委员会竟收到白银四万两,还有各种祭品,香、线钱等财物。同时,还有数百名精壮劳力来到修坟委员会请求为修坟之事出把力。
看到堆积如山的钱物,看到慷慨激昂的人们,修坟委员会几个老人顿时激动万分,老泪纵横。
接下来之事便是找坟。
当地人告诉他们:当年是在草萍驿将永历帝处决的,现在要找到处决永历帝的地方并不难。难就难在永历帝之坟不是埋着一个而是两人。
原因在于当年处决永历帝之时,是将小太监大将军与永历帝一同处决的。据说当时处决之后,人们虽知是永历帝与小太监的尸体,却无人敢去收尸。倒是草萍驿附近乡村里,有几个胆大的百姓偷偷去为永历帝收尸砌坟。但是,当他们挖好坑,正要将永历帝下葬之时,突然犯难了。原来永历帝的尸体与小太监的尸体在一起,都是无头尸体,两只头颅滚落在一边,他们一时无法分清哪是小太监的尸体,哪是永历帝的尸体。
对于永历帝与小太监的头颅倒是好分辨,因为永历帝有胡须,而小太监无胡须,一目了然一看便知。
难就难在分辨他二人的躯体,小太监虽说小,但身体也有那么大了。而永历帝经历那么多磨难之后,身体早就瘦削得与小太监的身体一般大了。突然有一人想到分辨之法,说小太监没有男人的东西,而皇上有,且强壮着呢!只要脱下他们的裤子一看便知。众人一想有理,便立即动手为小太监和永历帝脱裤子。可是,刚动手,把风的人喊有人来了,要他们快点。他们顾不得那么多了,只得将小太监与永历帝的尸体一同埋了。
赵钱孙李几位长老听得这里便傻了眼:这如何是好?
倒是汪士荣的头转得快,说没有关系,只是将永历帝与小太监合葬之坟修好便是。
赵老说:“不行!这样一来,以后我们来祭祖之时,到底是向皇上烧香呢,还是在向太监烧香呢?”
汪士荣说:“只能这样!大家想想,永历帝与小太监的尸体都只剩下一把骷髅,早已都没有男人的肉坨坨了。谁还能分辨得清哪时永历帝哪是小太监呢?”
赵钱孙李几位长老一听,便默然。事实确实如此,他们即使有心,也无法做到。
汪士荣见大家情绪低落,只得安慰说:“其实,永历帝与小太监感情好,我们权当把小太监当永历帝的伴吧!”
赵老说:“当伴是可以,只可惜是个太监。”
正当他们有些闷闷不乐之时,永历帝与小太监合葬的土坟之中飞出一只白色的鸟。这种鸟他们谁也没有见过,所以不知鸟的名字。
鸟向天空飞去,消失在天际处。
汪士荣说:“这白鸟是永历帝的灵魂所在。”
众人的情绪又高涨起来。
六、吴三桂哭祭永历帝
永历帝坟中飞出一只白鸟的消息不胫而走,昆明城内的百姓竟然鱼欢雀跃一般高兴。他们互相传颂着永历帝化作白鸟升天的故事,且越传越玄乎,越传越兴奋。
他们早已忘记了与永历帝合葬的还有小太监,他们谁都认为白鸟肯定是永历帝所化,而忘记了或者是不愿想到白鸟也可能是小太监所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