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夫傻妻-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失去小儿子不久后,大儿子忠义的问题开始暴路无遗。
当初满周岁的时候忠义还是坐不太稳,更不会站和走,但龙奎一家并没有往心里去,他们等着春天到来,想着天气一暖和,孩子衣服一减,自然就会走路了。至于还不会说话,贺十婆子的解释是:“伢子说话会比妹子晚些。” 贺十夫妇虽然生养过很多孩子,但他们不会去记录多大的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技能。
等到龙奎从失去小儿子的悲伤中稍微缓解过来,已经到了红薯地里要锄草的季节。
龙奎家屋后有一大片坡地,分田到户时,队上每家每户都分到一两畦。现在队上人都要去红薯地里锄草,天天有人从家门口经过。他们总是看到贺十老头抱着快一岁半的忠义坐在门前地坪上,孩子不哭不笑,不说不闹,这让队上人原本就有的怀疑更为加深了。
几天后,悄悄的议论逐渐转为公开的疑问:“这伢子怕是不正常吧?”
问得多了,贺十夫妇和龙奎突然意识到,这伢子好像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乡下人没有上医院的习惯,身上有点什么小毛病都是请赤脚医生或请神。
龙奎去请了赤脚医生来看忠义。
梁医师摸了摸忠义的脑门,用听诊器听了胸腔和腹腔,又把孩子放到地上试着让他站起来,孩子歪着脑袋直溜溜地滑了下去。
“梁医师,您看,这伢子到底是么子问题啊?”龙奎试探着问。
“他脑壳肚里(肚里:方言,里面)可能有点毛病,另外营养也不好。”
“脑壳肚里有毛病?是他妈传的不?他妈是打胎打坏的呀,怎么也会传给他呢?”
“不一定是遗传的。有可能是在肚子里时缺氧,也有可能是生的时候缺氧,到底是什么引起的现在已经看不出来了。”梁医师是退伍军医,看病的准确度胜过乡医院吃国家粮的正规医师。
“那,治得好吗?”
“营养这方面或许还能补回一些,不过要慢慢来。”梁医师一边往他的军用诊箱里收听诊器一边说。
“那,那都怎么补啊?”
“我给你开点药吃吃看。你们平时尽量给他吃好一点,得空时多扶着他站起来。”
梁医师拿出一张白纸来开了药方,不过是些维生素、钙、氨基酸之类的补剂。龙奎拿了药方跟梁医师一起走出村子,去公社医院(刚分到户那几年农民们还是把乡称为公社)抓药。
与此同时,贺十婆子在另一条道上也大忙特忙起来。
第二十八章,百家蛋
她首先请了司公(方言,指神汉)来家里给孙子“立劲”。
司公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瘦得一把骨头,没事坐着的时候喜欢张开嘴上下左右摆动他的下巴。他的下巴一摆动,脸部的肌肉就可以牵动两只耳朵跟着动。因此他可以前后上下随心所欲地运动他的两只耳朵。这是他的独门特技,一般人是根本办不到的。就是这个特异功能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司公。老人们都说他是神仙附体,治病除巫请祖先,法术无人可比。
此时司公腰系红布,手拿木鱼,正在忠义床前做法。他先是盘膝坐在地上,一边敲木鱼一边念经,念的什么内容当然谁也听不清楚,蚊子叫似的一阵嗡嗡声。这样子几分钟以后,司公慢慢地站起来,右手五指张开,手掌朝下,在空中像揉面似的来来回回移动,口中依然念念有词。因为运足了劲,那只瘦长的手背上布满紫黑色的筋脉,像鬼爪子似地伴着嗡嗡声在空中盘旋,房间里的气氛有些恐怖。这样的又弄了几分钟后,司公示意贺十婆子把家中所有的门都关起来。光线顿时暗下来,屋子里更加阴森森的。
贺十老头推开一条门缝,送进来刚杀的公鸡血。司公拿出自带的毛笔和米黄色毛边纸,用毛笔沾了鸡血抖抖颤颤地画出好几张符——也就是随意划拉出的一些弯弯曲曲的红线条,没有任何章法或形象,正如常言所说的“鬼画符”。司公把其中的一张符放进贺十婆子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瓷杯里,然后往瓷杯里撒了一些大米,又放入一个鸡蛋,上面用一块红布盖起来,再用细麻绳把杯口绑住。司公身子往前倾,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个杯子,口中继续念念有词,缓慢地走着“之”字步往堂屋里去。贺十婆子抱着忠义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到了堂屋正墙前,司公纵身一跃跳上一张八仙桌,把杯子毕恭毕敬地安放到墙上的神龛上。贺十老头送来已经点着的三柱香,把它们插在杯子旁边的香筒里。贺十婆子抱着忠义对着那个杯子虔诚地拜了三拜。
“立劲”的仪式就算完成了。按当地老人的说法,这样就可以保佑孩子劲劲鼓鼓(方言,指结实有劲),健健康康。
“立劲”完成后,司公又从刚才画的那些符中拿出一张来,划了一根火柴点着,放在一个搪瓷缸里烧成了灰。然后司公往搪瓷缸里倒了一些凉开水,嘴里一边继续“呢哩嘛喃”念着经,一边就伸出右手,用留着黑黄长指甲的中指指尖在杯子里搅匀搅匀。他把杯子端到床前,让贺十婆子帮着给忠义喂下去。忠义睁着一双无神的眼睛,没有看司公,也没有看杯子,水送到嘴边他就张嘴机械地咕噜咕噜吞咽下肚去。
还有好几张符,司公督促贺十老头把它们贴在家里各张门的门框上。据说这样就可以堵住鬼神不让进来,孩子也就可以平平安安了。
临走时司公又吩咐,从今日开始要躲三天人客。在此三天之内,如有亲友来做客的,一律不能进门,不能与忠义见面。他讲,没有做过法事的凡人身上都有鬼和邪气附着,千万不能让他们走近这细伢子。
贺十家里本来就很少有人来串门或做客,所以这躲人客倒不是难事。
三天过后,贺十老头再抱着忠义出来玩时,对过往的每个队上人说:“好了,好多了。”
贺十婆子却还不能就此停下来休息,她马不停蹄地又出门去为孙子讨“百家蛋”。传统说法认为,细伢子是越贱越好养。因此那些担心孩子养不活的家长都会给孩子取一个很贱的小名,猫呀狗的,尤其是直接就叫“贱伢子”的人特别多,老老少少都有。而真要说贱,三百六十五行,自然要数叫花子最贱。而叫花子是吃百家饭的,所以老人们有为命运不济的孩子讨百家蛋的习俗。
此时,忠义一岁七八个月还不能走路也不能说话这件事早已在乡邻中传开,所以当贺十婆子挨家挨户去讨百家蛋时倒也不用费什么口舌。
“四嫂子,您帮个忙,我给我们屋里忠义讨个百家蛋。”老人家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说。
“噢,这不难,只要屋里有。”乡里乡亲的,谁家也不好意思舍不得这个鸡蛋。即便是当天没有鸡蛋的人家,也会告诉贺十婆子大概什么时候鸡会生蛋,让她到时候来拿。
老人背个蓝布袋子,手拿一根打狗棍,天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不到半个月就讨到了一百多个鸡蛋。每天晚上,在梭连钩上挂着锅煮饭时,先打一个鸡蛋在碗里,放一点水撒上点盐搅好,只等饭熟了就把鸡蛋蒸上去。
忠义这样地天天吃,倒也不知道腻味,随时随地嘴巴一张开,照吃不误。他先前猴瘦猴瘦的,现在倒是胖了许多,然而走路说话却不见多大的起色。有人双手扶着的时候他可以歪歪扭扭地站一阵子,大人手一松开却又往后一头倒下去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九章,副业
对于忠义的不足,刚开始龙奎自然很受打击,但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再不幸的人也总不能一辈子呼天抢地。“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只要这口气还在,生活就得继续下去。
这一年,也就是1985年,年初,国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分别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和“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
乡政府自然是“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为此,他们连开了几个月的研讨会,又齐刷刷地去几个外县“交流学习”了一段时间,学习完回来当然照例给自己家带回了毛毯、皮包、保温杯、土特产等“纪念品”。折腾到年底,终于推出了一个响应上级号召的新举措:鼓励乡民们养蚕。养蚕在江南已有几千年的传统,本来不算什么新举措。但堆子乡这一带在所知道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大规模养过蚕,所以乡干部们就把它当作是他们集体智慧的新创举,是年底可以向上报喜的又一大功绩。
到第二年初春,通知下达到各村各组,同时张贴在打米厂、代销店的外墙上,让乡民们低头不见抬头也可以见到。同时,因为知道农民中有两三成不识字,乡政府还特意派了干部到各村的村民中间作动员:
“现在中央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为的是帮助大家赶快富起来。什么叫调整产来结构呢?就是讲不能光靠作田,要发展其它副业。这副业有好多种,养猪、养牛、养鱼、做生意、栽药材,这些都是副业。但是这些副业成本都高,风险也大。养畜生怕得病怕发瘟,栽药材怕天干怕大水,对吧?那么有没有么子副业成本低风险又小呢?有,养蚕!栽几棵桑树,买点蚕蛋,这蚕蛋买五块钱就黑麻麻的一大板让你数都数不清,不用投入任何人力物力,到春上它们自己就钻出来了。大家应该都晓得吧,蚕本来是树上的一种虫,所以它们生命力特别强,不得病也不发瘟。你给它吃点叶子,它自己就长大,长大了就吐丝。丝是做么业的,乡亲们晓得不?对呀,织布的。织的可不是棉布麻布,是丝绸!就是有钱人穿的绫罗绸缎!好值钱啊,一件上百哩!你说这养蚕能不发财吗?”
乡干部别的不会,搞宣传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看着“八大革命样板戏”长大,最善长的就是做思想工作。他们都是本地人,讲当地老百姓的方言土话;他们懂得怎样运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讲笑话来把抽象的事情说得通俗化;他们随时随地变化高低起伏的声调、或庄或谐的语气、能笑能哭的表情,让农民们听得心服口服。
这段时间农奎正好发愁没个副业。每年种早稻、晚稻两季粮食,完成上交后连口粮都不够。家里全部的经济来源就靠养一两头猪和几只鸡。正如乡干部讲的,买猪崽子成本高,多的买不起,还怕遇上猪瘟。去年年初闹了一次“蜜蜂疡”,方圆几十里的猪全死光了,龙奎家那头等着开春让九哥相中的架子猪也死了。眼看就要到手的钱打了水漂,家里的吃穿用度因此更加青黄不接。有了那次猪瘟后村里好多人家到现在都不敢养猪。鸡嘛,田里地里刨个不停,糟蹋东西,一年四季倒有两三季得把它们关起来。一关起来它们就不下蛋,集体抗议似的,还要白喂它们吃粮食。
隔壁的立夏去年包了两眼水塘,信誓旦旦地要“一年发起来,买上手表、缝纫机跟单车。”可到了春夏之交涨水的季节,鱼就开始莫名其妙地死掉,每天早上起来水塘周围一圈白色都是三四寸长的鱼苗尸体。打了石灰水也不见什么效果,一涨水还是死。到年底干塘,草鱼已经所剩无几,只捉到一些一斤左右的鲤鱼和两指来宽的鲫鱼。
队上还有户人家栽过苜蓿,好像也没赚到什么钱。
乡干部说的没错,现有的这些副业都不好做。没想到世上还有养蚕这么好的副业,成本又低风险又小收益还高,龙奎们哪能不动心。
乡干部还说,想致富就要抓住机会。废话,谁不想致富呢?眼看着队上那包工头家里又是起楼房又是买电视机,大伙哪个不眼红。现在既然有这么好的发财致富机会,龙奎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全力以赴”这个词龙奎还是知道的,当年人民公社时期大喇叭里面没少听过。 。。
第三十章,副业(2)
看到乡民们动心了,乡政府马上又发出一份通知来:
“为全心全意帮助乡亲们养蚕致富,乡政府派工作人员各地走访,经过实地调查,终于为大家采购到了一批价格便宜、品种优良的好桑树苗。乡亲们想种的请速前往乡政府大院领取,只收根本费5毛钱一棵(当时鸡蛋是9分钱一个)。数量不多,先到先得。此通知请大家相互转告。”
最后这句话抓住了要点。很多人一看要“相互转告”,心想完了,不到两天就会大伙全都晓得了,得赶紧,我悄悄地哪个也不告诉。龙奎就是看了通知后连龙章也没告诉。此时他手头刚好还有几十块钱。去年新养的猪娘下了八只猪崽,存活了四只。年初刚卖完四只猪崽,得了四十多块钱。给忠义买药花了十来块,日用也花掉一些,现在还剩二十多块。龙奎决定把这钱全都用来买桑树。反正蚕种要到年底才会来,到时候早又卖了小猪,再用那钱去买蚕种。
桑树买回来,龙奎把潮湿的菜地边、田边和水塘边到处都栽上了。这树生命力强,到夏天,栽下去的桑树99%都存活下来了,并且一棵棵都长得枝繁叶茂。
六月里猪娘又下了九只猪崽。有一只先天不足,生下来就软绵绵的没能活下来,然后这蠢猪娘自己走动时又踩死了两只。活下来的六只两公四母。母的要等长到半大才能阉,所以猪崽在出栏之前主人家只要把公的阉了。两只中有一只可能是没阉好,刀口发炎,后来就一直不长个,到满月时才三四斤的样子。这一只自然是没人要,只能自己留着。另外五只卖出去得了六十多块钱。
趁着手头有点钱,龙奎按照乡干部的指示,请了篾匠来家里织了三天的盘箕(圆型大竹匾)。竹子倒是不用花钱——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竹子,春上连茅坑里也会钻出竹笋来——工钱和酒肉伙食一起花了二十多块,织出五个直径六尺的大盘箕。龙奎把它们拿到水塘里洗干净了晒在塘堤上。
小红和小兵放学回来,看到那么大个崭新的大盘箕摆成一排,自然是又新鲜又有趣。姐弟俩把书包一扔,鞋也不脱就在一个个新盘箕里打滚。滚过后又各自慢慢地移了一个背到背上,高声宣布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螺(蜗牛),然后就背着大盘箕双膝跪地在塘堤上爬着。
听到两个小家伙的笑声,龙奎赶过来喊:“放下来,快放下来,莫搞邋遢了。”
“叔叔,这是做么业的呀?这么多。”小红问。
“装钱的。叔叔家要发财啦!”龙奎笑呵呵地回答。
可是到了年底,乡政府答应过的蚕种却不见有下文。龙奎们等了又等,盼了又盼,除了来催上交的,别的干部连影子也没见一个。大伙等得不耐烦了,就邀了几个人去乡政府问。奇怪的是每问到一个干部都说不晓得这事,“不归我管”。问归哪个干部管啊?回答说那人调走了。
这一带方圆几十里也从没听说过有人养蚕,农民们自己自然不知道往哪里去弄蚕种。于是全乡轰轰烈烈的养蚕行动胎死腹中,便不了了之。
对于那些种下去的桑树,也没有人告诉乡民们该怎样处理。龙奎们等了两年不见动静,只得把桑树全砍下来,晒干了当柴烧。可这桑树偏偏又生命力极其旺盛,年年砍年年发,把地都啃贫了,后来在这栽过桑树的地上种的豆子玉米之类收成都不好。
而那些超大号的盘箕,除了贺十婆子偶尔背一个出来晒晒菜干外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场,挂在墙上年复一年慢慢地就长了虫。再取下来时满盘箕是结成串的虫屎,倒像真养过蚕似的。
义伟是真正的不知什么叫忧愁。养蚕泡汤了,猪价跌了,农业税涨了,征粮加了,这一切都与她无关。她只管每天做三顿饭,忠义基本上是贺十老两口在带。除了做饭,她常年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捡柴。每天碗一丢,她就背着个背篮出去了。要是小红和小兵放假,她就跟在两个小侄子的屁股后面。姐弟俩把牛放在山上,或者把自己的猪草寻好,就爬上树帮婶婶折枯树枝。小村角落里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几乎一尘不变,跟前跟后的傻婶婶陪伴了小红和小兵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风里来雨里去的,小姐弟俩与婶婶之间倒生出了一份超越年龄差距的友谊和一种忽略义伟智力残缺的亲情。
第三十一章,“锅锅”
1986年,忠义三岁了,终于能够坐起来,走路却还是不行,也不会说话。对他的治疗早就停止了,一方面是因为不见什么显著的效果,另一方面是由于龙奎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一年下来连吃饭吃油都成问题,那里还有钱常年累月地给他吃补药。
刚开始发现忠义有问题时,舅舅和姨妈们都还偶尔来看看他,也零零星星给过一些钱送过一些吃的,但时间久了不见孩子有什么起色后大家也就失去了耐心。再说各家都有各家的事要忙。吃国家粮的舅舅和姨妈也只是小城镇上的职工,并不是什么官居要职的大干部,自然也就阔不到哪里去。而在农村的两个则与其他普通农民一样,在农业税、上交和天干大水的重重压力下挣扎着养家糊口、送孩子上学,对外甥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舅舅和姨妈们渐渐地也就来得少了。
百家蛋已经讨过一遍就不好意思再讨第二遍,所以连日常的“加强营养”也成了一句空谈,现在孩子只能跟着父母吃缺油少盐的饭菜。邻村一个在省城上大学的小伙子告诉龙奎,忠义如果生在城里的有钱人家,应该早就加入了康复中心,每个月定期去医院,有医师指导行为动作,练习站立走路,一日三餐也在医师指导下调配,也许一年多下来他已经学会走路也学会喊爸爸妈妈了。
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父母也是百事哀啊。没有钱,再多的爱再深的疼都无从表达。
这一年龙元十七岁,比以前懂事多了。他动手在门前地坪上分两排打了一些木桩,拿两根千担并排卡在木桩中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千担为扶手的走廊。他把忠义抱过来放在这个走廊里,让他扶着千担学习走路。刚开始时忠义站都站不稳,身子一个劲地往下坠。练习了几天后终于可以勉强站起来一会儿。练了一个多月后,他摇摇晃晃地开始走路了。不过他走路的姿势跟别人不一样,他不是往前迈脚,而是往侧面迈脚,像螃蟹一样横着走。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也开始张嘴“啊,啊”地叫,似乎想学说话。贺十婆子要做家务,义伟天天是出去捡柴,白天一般就是贺十老头带着忠义。贺十老头就耐心地教他喊“公公(方言,爷爷)”。只要忠义开口叫一声“啊”,贺十老头就纠正他说:“公公,公公。”
老头子反正没有别的事可做,一天到晚只要带着这个孙。而忠义又不能跟他聊天,所以贺十老头教他喊公公倒也不嫌烦,还可以打破一下沉闷。于是公孙俩就整天一个“啊”,另一个就“公公,公公”,像养了两只鹦鹉似的。
几个月以后,这小鹦鹉真地开始叫“公公”了,不过叫得不太准确,叫成了“锅锅”。但贺十老头还是特别欢喜,喜出望外的。只要忠义一叫“锅锅”,老人家就乐呵呵地答应着:“哎!”
这孩子一叫起来就没完,他整天“锅锅”、“锅锅”叫个不停,贺十老头就不停地答应“哎”。“锅锅”,“哎”;“锅锅”,“哎”。听起来还是像两只鹦鹉。
后来忠义就发展到不管叫谁都是“锅锅”。从他家门前经过的人,不管男女老少,一律是“锅锅”;自己家的亲人,爸爸、妈妈、阿婆、叔叔、堂姐、堂哥等等,所有的人,也全都是“锅锅”。
再后来,忠义就用这“锅锅”表达他想要说的一切语言。看着饭也是“锅锅”,地上走的鸡和狗也是“锅锅”,自己拉了屎也是“锅锅”。直到几年以后意外发生时,忠义还是没有学会说任何一句“锅锅”以外的话。
转眼又是一年过去。到了1987年,队上(指李家组,农民们不习惯说组上,一直沿用人民公社时期的称谓“队上”。但“公社”两个字却没有人说了,都说某某乡)有一个妹子跟着同乡去广东打工,听说是帮别人带孩子。到年底回来,这妹子就成了全队除开几个当过兵的男人外第一个真正出过远门的人。
“城里人,每个毛细眼(方言,毛孔)都跟我们乡里人不一样。”妹子这样向乡亲们描述,“他们,就是六月天扎衣袖都跟我们扎的不一样。不像我们,把整个袖子往上一捋,推上去就要得了。他们是把袖子这样慢慢地,一层一层地卷过来,叠好,一直叠上去,扎扎齐齐的!”妹子一边说一边拿自己的衣袖示范。龙奎们就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的动作,想象着城里人的文明样子。
第三十二章,钱变水,雨绵绵
队上那个包工头这两年承包了乡政府大楼和乡中学教学楼,两栋楼盖下来,现在他家发得更厉害了。
年初发生通货膨胀,农民们不懂什么叫通货膨胀,他们是说“钱变水”。“不得了啊,钱要变水啦,那些有钱人的钱以后一文不值啦!”然后他们就看到公销社的东西飞也似地涨价,有谣言说以后盐都要涨到几十块钱一斤。
普通乡民们能做的是把家里仅有的几块钱或者几十块钱拿出来,涌向公销社抢购大袋大袋的粒子盐。(听老人们说什么都可以缺,缺盐是最受不了的,以前战乱时受过这个罪,他们是在尿桶边沿上刮点盐来炒菜。)买完盐还有钱剩的人家就买两块肥皂或多称几斤猪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