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机关的机关-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 想看书来
借来一双慧眼(7)
防止和克服一叶障目问题的发生,也要有发展的眼光。近日从报端读到一篇文章,说是有三位不记名的候选人,请你根据他们的档案材料从中选出一位最优秀者,让他担任一个国家的总统。第一位,曾经因违反规定被两次赶出办公室,读大学时还经常吸食鸦片,每晚都要喝一升左右的白兰地酒;第二位,他笃信巫师和占卜术,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长期嗜酒;第三位,曾经是国家的战斗英雄,喜欢素食,偶尔喝点啤酒,年轻时不曾违法,也无犯罪前科……选谁呢,我想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三位。殊不知,上述候选人中,第一位是丘吉尔,1940年开始出任英国首相;第二位是罗斯福,他不仅当选了美国总统,而且四次连任;第三位是臭名昭著的法西斯魔头希特勒。“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人是如此,事物也是一样。真理总是在发展的,每一个正确答案都不是僵死的、无矛盾的终极结论。任何结论,都很难说是最终的,所以,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防止和克服一叶障目问题的发生,更要有公正眼光。也就是要谨防偏见。民谚说:“偏见是疸病,有偏见的眼睛看什么都是黄的。”一个人对某事某人一旦有了偏见,就会产生偏向、偏心、偏执、偏袒,乃至导向行为的偏颇和事业的偏废。实践证明,当一个人被偏见俘虏之后,对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只看见他的优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会只见到他的缺点。这是偏见给心理上带来的障碍。有了这种心理障碍,分析判断出的问题没有不出偏差的。《疑人偷斧》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人丢了斧子,他怀疑邻居的孩子偷了,看他走路的样子,也像偷斧的贼;看他的表情,也像偷斧的贼;听他说话,也像偷斧的贼。后来他找到自己的斧子以后,又见了邻居家的孩子,从哪一点也看不出像偷斧子的人了。《智子疑邻》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宋国有一个富人家,天下雨把院墙冲坏了,他儿子说:“不把塌口堵上,必然会有盗贼来盗窃。”邻居也有人这样告诉他。第二天家中果然被窃,丢了不少钱财,这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有先见之明,怀疑邻居盗窃了他家的财物。这个富人对同样的忠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自己儿子的忠告,便认为未卜先知,实在聪明;对邻居的忠告,便起疑心,怀疑是他把自己家的东西偷走了。这就提示我们,观察问题必须有公正的眼光,不能带任何框框和偏见。
。 。。 想看书来
做到能参善谋(1)
在领导活动的舞台上,能参善谋是机关干部的角色要求。你若想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不仅要能够完成好领导交办的事务,还要能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帮助领导想问题、提建议、出点子。最好能先领导一步思维,提出高领导一筹的见解。
机关干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谋士”角色,能参善谋是本职所必需。有人根据出谋划策能力的高低,把机关干部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能先领导一步思维,并能提出高领导一筹的见解,还能在领导决策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修正意见;第二种,能与领导同步思维,多数意见能被领导采纳,并能及时反馈决策执行情况,提出新的意见;第三种,落后于领导思维,意见和建议也很少被领导采纳,但对领导的决策还能正确理解执行;第四种,既落后于领导思维,又提不出有价值的见解,对领导的决策理解执行也不得力。第一种为“优秀参谋”,第二种为“良好参谋”,第三种则属于“一般参谋”,第四种则是“不合格参谋”。大凡想在机关建功立业的干部,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二种,不想成为第三四种。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战略家,只要你从现在起就开始努力锻炼,那么,能参善谋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
胸怀全局想问题
毛泽东曾指出:“只有全局在胸,才能下出一盘好棋。”大凡高水平的机关干部,总是宏观在握,全局在胸。他们看问题时,不局限于本单位、本部门,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俯瞰一切。他们处理问题时,总是善于系统地分析和全盘运筹,能够清醒地估计到本单位、本部门在国家、军队等建设大系统中的恰当位置,从而能自觉地按照全局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地为领导出好主意,出大主意,拿大方略。
毋庸讳言,也有的机关干部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把自己摆不到领导机关的位置,走不出个人和业务部门的圈子,考虑问题就事论事,站不到应有的高度,提出的意见、建议层次很低,被党委和领导采纳的几率很小。
在我国历史上,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为领导出谋划策的成功范例不少。
三国时的诸葛亮,虽然结庐隆中,但对天下形势了然于胸,分析深刻透彻,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湖南、湖北、四川,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吴抗曹,进而统一全国的大政方针政策。可以这么说,兵微将寡的蜀汉,能够发展到与曹魏、东吴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得益于诸葛亮出的大主意、高谋略。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个谋臣叫朱升,他依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向一方义军首领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此时,朱元璋刚攻下南京,立足未稳,力量还弱,地盘尚小,还不足以与其他各路反元兵马较量。所谓“高筑墙”,就是加强自己的防御力量,巩固好金陵这个根据地,使自己的军队有一个稳固而坚强的指挥部,站稳脚跟,以免被敌人吞掉。“广积粮”,也就是注意经济建设,多种多收粮食,积蓄物质力量,维持一时还不能取胜的战争,使南征北战的军队有充足的给养。“缓称王”,也就是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独霸天下的企图,以免引火烧身,成为各方义军攻击的焦点。朱元璋正是按照这九个字的战略方针,稳扎稳打,开创了明朝近280年的基业。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废太子后,其余十多个王子都跃跃欲试,纷纷登场,争夺太子之位。四王爷的谋士邬思道老先生告诫说:“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四王爷按照这“八字方针”去做,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出争夺太子的闹剧。而其他皇子却你争我夺,两败俱伤,纷纷落马。最后,皇帝的宝座果真留给了四王爷,开辟了雍正王朝。
全局意识的增强,来自于对全局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对全局知之越广越深,出谋划策才能质量越高。机关干部一定要立足本职,放眼全局,做胸怀全局的有心人。
一要把握时代背景。叶剑英元帅曾形象地要求参谋人员:“你们要注意按地球的脉搏。”也就是要对国内外风云变幻了如指掌,对时代大背景非常清楚。机关干部要走出一个误区,把自己看作是跑腿的,干具体事儿的,领导叫干啥就干啥,大的方面不必操那么多的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理解是狭隘的。当年诸葛亮是个农民,朱升是个儒生,既无职位,又无职务,但他们对天下局势极为关注,了如指掌,正因为如此,才成为名留青史的战略家。
做到能参善谋(2)
常言讲,一个人最要紧的不是站在什么地方,而是朝着什么方向走。职务高、位置高的人,不一定就能提出大主意,小人物也不一定提不出大策略,关键在你的眼界开阔不开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在法国军事学院学习的戴高乐还仅仅是一名上尉,然而,正是他预见到“下一次战争将是坦克战”。他在1934年出版的《职业军队》和《未来的陆军》两本书中,明确提出,精良的装甲部队将是未来战场上决定胜负的主要突击力量。当时法国统帅部对这位年轻人的创见不屑一顾,而德军将领们却很重视。德国装甲兵总监兼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根据《职业军队》一书中提出的见解,创建了3个坦克师。在二战开始不久的1940年5月,德军运用集群坦克闪击法国。法国只支持了一个半月,就俯首称臣。为此,法国人痛心地说:“德国人赢得胜利,只花了15法郎。”(指戴高乐那本书的售价)
由此可见,作为机关干部,不论是在技术机关、战术机关,还
是在战役机关、战略机关,都应“注意按地球的脉搏”,对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建设形势、军队建设形势等有总体了解和把握。这样就为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真知灼见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要熟悉大政方针。所谓“大政方针”,就是治党、治国、治军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法则。因为这些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统揽全党、全国、全军制定出来的,对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各项工作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只要以此为立足点,就站到了观察分析问题的最高处,据此提出的意见、建议才具有全局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出谋划策的过程,就是结合单位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这些大政方针的过程。所以,机关干部对大政方针要认真学习,做到十分熟悉,对那些根本性、法规性的条文要记住、背熟,这样在谋划工作中才能避免偏离方向。
三要清楚谋划内容。由于各级的地位和职能不同,各机关部门掌管的业务范围不同,谋划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根据军队机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总体上看,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对现实问题的谋划。部队日常工作、生活和战备,无论来自内部和外部,都会有大量的现实问题出现。其中,有的是机遇,需要抓住利用;有的是矛盾,影响和制约着部队的建设,需要研究了解。作为机关人员,必须抓住其中带有全局性、整体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解决现实问题的谋划,是机关业务中的经常性工作,机关人员只要悉心观察,抓住关键,认真谋划,将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实问题的谋划成果,主要体现在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上,体现在阶段性工作的指导上,以及首长、机关的经常性指示之中。
第二类是战略策略问题的谋划。高级领帅机关,主要是谋划战略;战役战术机关,主要是谋划策略,或者叫梳理工作思路。在军队建设上,各级都有一些带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诸如指导思想、理论原则、战略策略、中长期规划、法规制度等,需要通过机关干部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地提出建议,形成顶层设计,实施宏观控制、宏观协调和宏观指导,以持续不断地推动部队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的谋划,层次高,涉及面广,验证难度大,通常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完成的,需要高素质的机关干部群体共同参与。战略策略问题的谋划成果,集中体现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各总部、各大单位的重大决策上,体现在条令条例和重要法规的修订完善上,体现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体现在高层领导的讲话中。
第三类是前瞻性问题的谋划。也就是对一切重大问题做预见性、超前性研究。如前边提到的戴高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提出“下一次战争将是坦克战”的预见。对前瞻性问题谋划,有利于增强领导机关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其谋划成果通常以学术文章和学术专著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学术成果,经过一定的验证,若切实可行,将进入前两类谋划,或成为现实问题的决策,或者确立为解决长远问题的战略和策略。
总的来说,各级机关,不论层次高低或单位大小,它总会有现实性、紧迫性的问题;总会有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总会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运筹谋划,是机关人员的天职。
做到能参善谋(3)
四要掌握谋划方法。方法譬如“船”和“桥”,过河没有船和桥不行,机关干部出谋划策,不掌握正确方法也不行。首先要围绕中心工作搞谋划。中心工作是党委、领导最关注、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一个单位中心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的兴衰成败。机关干部必须时刻注意围绕中心转。要强化参与中心的意识,特别是对党委、领导统一组织的抓中心工作的各项活动,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更多地了解中心工作的进展情况,取得出谋划策的主动权和发言权;要强化服务中心的意识,机关各部门都是党委、领导的具体办事机构,要把服务保障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心工作上,为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排除干扰,创造条件,特别要在如何为中心工作的完成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出谋划策;要强化服从中心的意识,妥善处理好业务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矛盾,当业务工作与党委统一抓的中心工作在人力物力上发生矛盾时,要主动服从中心工作,不能因小失大。其次要围绕主要矛盾搞谋划。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个单位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领导机关的工作就是为了解决矛盾的,解决一个矛盾,工作就会前进一步,解决了主要矛盾,单位全面建设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机关干部不能遇到矛盾绕道走,要能拿出解决主要矛盾的办法和章程。这就要求机关干部在工作中,注意准确地捕捉主要矛盾,并对矛盾深入研究,及时提出解决矛盾的看法和办法。再次要围绕棘手问题搞谋划。所谓棘手问题,就是情况复杂、困难较多、阻力较大、头绪较乱、积重难返的问题。这类挠头事,一般具有复杂性、严重性、敏感性的特征。复杂性是指有的问题本身就是一团乱麻,加上其他因素,从而使每个细节上的差错,都可能引发出新的或更为严重的问题;有的问题“拔出萝卜带出泥”,旧的问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严重性是指棘手问题经常伴随着比较严重的性质与后果,要么关系重大,要么为党纪国法所不容,群众反映强烈,上级领导关注,对单位和个人影响深远。敏感性是指这类问题常常与某些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处理起来这些人就会很敏感。此外,有的棘手问题还有一定的突发性,应当说,棘手问题的形成常常呈积累性,但是这类问题的爆发往往呈突发性,势头猛,变化快,难以驾驭。机关干部如果能在解决棘手问题上开出药到病除的良方,那将为党委、领导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对全局工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准确领会领导意图
机关是领导的“耳目”和“外脑”,是协助领导做决策的,不是代替领导做决策的。准确领会和理解领导意图,也是机关干部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
这里所说的领导意图,是指领导在布置工作、下达任务、做出指示时的本意或精神实质,希望达到的目标和效果。领导意图,既反映了领导对某项工作的思想和要求,又体现了
其独特的领导艺术、思维方法和处事原则,往往具有切中要害、揭示规律、触及本质的特点。只有把领导意图理解准、领会透,出谋划策才会贴谱、上道、顺劲。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机关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要么把领导意
图搁在一边,自己想咋干就咋干;要么理解不深,把握不全,与领导的本意相差甚远;要么“鹦鹉学舌”,没有创造性;要么不琢磨事,只琢磨人,看领导脸色办事,领会不了真实意图。一位领导经历丰富的将军告诉我,平时工作中,机关草拟的某些文件,一遍又一遍被打回来,其中多数不是文字问题,而是与领导意图不吻合,即使是文字问题,也说明没有正确表达领导意图。在领会领导意图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领导的意图要坚信不移。任何东西,除非你相信它,
否则不会有丝毫的力量。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而且也可能各有各的道理。同一个问题,有这方面的事实,也有那方面的事实;有表象性的事实,也有实质性的事实。领导定的事,有他定的理由;如果你想否定,也能找到否定的理由。但是,作为机关干部,切忌用怀疑的眼光打量领导意图,这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工作纪律。领导考虑即使有不周到、不完善的地方,机关也要千方百计地去丰富、完善和发展,不能千方百计地去怀疑、否定和推翻。1949年建国前夕,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商讨新中国成立的具体事宜。会前,毛泽东主席提出,“开国大典的礼炮要放28响”。毛主席是一个不循规蹈矩的人,他不知道也懒得知道国外最高礼遇的炮响是21响。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有人提出质疑,毛主席也未作解释,只叫大会筹委会的唐永健同志起草个说明,说明怎么写,他也没交代。唐永健同志完整准确地理解了毛主席的意图,他想:28响就是28响,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满28岁,28响就是28年党的发展史的礼赞。说明送上去后,毛主席二话没说,挥笔就签上了他的大名。就这样,新中国在28响礼炮的轰鸣声中诞生。
做到能参善谋(4)
其次,对领导的意图要仔细品味。据说,当年,“东北王”张作霖在一次宴会上给日本人书写条幅,有意落款为“张作霖手黑”,秘书不知其中的讲究,好意提醒应为“手墨”。张作霖听罢大加训斥:我难道不知道“墨”字下面有个“土”?事后他解释说,正是因为日本人索字,才不能带土,这叫“寸土不让”!原来张作霖是选择一种暗示性方法来表达真实意图,秘书不懂其中的奥妙,自然理解不了真实意图。在机关工作,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领导的意图表达得非常明确,这时正确理解贯彻比较容易。但有时领导的意图表达得十分隐晦模糊,有时可能只是某种暗示,在这种情况下理解领导意图的难度就大一些。比如,领导对某个事情或问题已经有所思考,但不好明确表态,这时可能选择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领导签上一个名,或者画上一个圈,这是什么意思,是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需要机关人员慢慢去体味。还比如,领导交代任务,就是简单的几句话,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你对领导意图似懂非懂,也不多问,便凭想当然办事,结果,事办完后很可能与领导的要求南辕北辙,给领导留下个不会办事的印象,费力不讨好。有经验的机关干部,在接受领导交代的任务后,不是匆忙动手,而是首先把领导关于此项任务的意图搞清楚,把任务的性质、目的、要求搞清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一般来说,领导交代的事项,大都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内容———办什么事?二是时限———什么时间完成?三是要求———工作标准、注意事项等。机关干部在接受领导交办的事项时,一定要把这三个要素搞清楚。当领导交代的任务比较凌乱时,要用三个要素加以归纳整理;当领导交代的任务过于简单时,要用三个要素加以发挥完善,简要地口述自己对任务的理解,得到领导认可后再行动;当领导交代的任务超越客观实际,难以完成时,要用三个要素加以调整,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供领导参考。通过把握三要素,为正确把握领导意图奠定基础。
再次,对领导的意图要经常琢磨。对领导意图的理解把握,除了从党委决议、领导讲话、重要工作部署去领会外,还要把工夫下在日常工作中,下在经常琢磨上。遇到重大任务或重要情况,主动请示,问一问领导有什么考虑;领导阅读文件、报刊和资料后,看一看有什么批注,有什么新的思想;领导与你交谈中,听一听有什么新的决心意向;领导批评表扬时,理一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体来讲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从领导的言谈中捕捉。机关人员要及时记录领导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的系统或随机讲话、谈话,善于将其联系起来,从中分析意图。二是要从领导的行动中掌握。领导去哪里,抓什么,怎么抓,反映了他对这个单位、这方面工作的关心程度,反映了他的决心和意图。三是要从领导的文办中摸清。机关平时与领导的接触,大量是通过文办联系在一起的,机关干部要善于从领导的讲稿、批示中把握其思想。一个成熟的机关干部,应该通过领导的言谈举止,连贯而不是零散,系统而不是肢解,全面而不是单一,深入而不是肤浅地分析和把握领导意图,努力与领导同步思维甚至超前思维。最好能够做到,如果领导来不及考虑的问题,你能提前想到;领导想到的问题,你能具体细化;领导担心的问题,你能提前预见;领导希望解决的问题,你能有法破解。
细心比较论证
机关干部出谋划策的过程,是一个分析、比较、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建议的质量高低。如果结论正确,处置方案得当,就能胜券在握;倘若结论错误,处置方案再好也无济于事。
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是,有的凭想当然下结论,往往在请示、报告里看不出什么根据,就有“我们认为”的结论,反而使领导难以下决心;有的不够大胆,以为说什么话都要留有余地,把结论表述为“可能这样”,或者“可能那样”,究竟什么样,领导很难捉摸;有的怕承担责任,建议报告中只摆情况,不作结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