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阀-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号称道君皇帝的赵佶。

“臣,蔡攸,叩见陛下!吾皇……”蔡枢密推金山,倒玉柱大礼参拜。

“少聒噪,有事说来,无事问罪。”道君皇帝翻开书卷,似在观看。

蔡攸心头一凛,心知官家必定在为前线大败的事恼怒,赶紧奏道:“陛下,捷报!”

道君皇帝翻书的手略一停顿,随即哼道:“大败而归,你们能说成战略转移,保存实力,徐图进取。你们的捷报,朕还敢信?”

“陛下恕罪,臣只是枢密副使,有些事,臣就是有心,也无力啊。”语气无奈,那叫一个委曲,那叫一个郁闷。把什么事情都推得干干净净,对啊,咱只是老二,还有老大在上头压着,谎报军情,自然不关我的事。

道君皇帝冷哼一声,却也没有反驳,略一沉吟,即问道:“何处来的捷报?”

蔡攸赶紧递上大名府与济南府送来的军报,朗声说道:“赖陛下鸿福,将士用命,为祸河北山东的贼寇已经肃清!”

赵佶不置可否,待内侍呈上军报后,略一翻看,似是不耐,说道:“朕今日精力不济,你且说说。”

“臣遵旨!”蔡攸应了一声,还没开口,又听官家赐坐。暗自一喜,心知有门!

落座之后,清了清嗓子,蔡攸这才开口:“陛下,自大军战略……失利后,一部留守太原,余众撤回河南。那河北山东两地的刁民趁势而起,侵扰州县,为祸乡里。其中有一支贼寇,为首的号称‘赛翼德’,使一条长矛,剽悍过人。起初不过数十人,干些剪径的勾当,日渐坐大,啸聚山林,劫掠村镇,可谓是无恶不作,罪孽深重。数日之前,这伙贼人攻破武城县,大肆烧杀,可怜那朴实百姓,遭此无妄之灾,死伤惨重,背井离乡……”说到此处,他语气悲凉,面容哀戚,竟说不下去。

赵佶听到这里,略微侧过头,责问道:“此事为何不报?”

“这,陛下近日勤于修炼,而臣早已布置下去,是以不敢打扰。”蔡攸一通忽悠。当日武城惨案报上来后,他唯恐此事触怒本已不快的皇帝,压下不报。如今,下面打了胜仗,倒成了他的布置。

只见背对外面的赵佶微微颔首,似有认同之意:“接着说。”

“劫掠武城县后,这伙该死遭瘟的贼寇直扑夏津……”

赵佶插了一句:“可是太祖朝马仁禹的故乡?”

“正是!陛下,也合该这伙贼寇倒霉,那夏津自古便是尚武之乡,尤其治下有一徐家庄,更是了得,庄中汉子都是武艺高强之辈。陛下,不知对徐彰此人,还有印象么?”蔡攸问道。

道君皇帝不假思索:“没有。”

蔡攸讨了个没趣,继续说道:“那徐彰乃西军猛将,原为种谔部下,党项人畏之如虎,以禁军都虞侯致仕。当时,臣还上奏挽留。”这虽然是实话,但当时徐太公得罪了童贯心腹,童贯向蔡京打了招呼,蔡京又向高俅施压,才逼得徐太公上表引退。蔡攸那时,已与其父不合,你赞同的,我都反对,你反对的,我都赞成。所以,才上了一本,要求留用。

听他这么一说,赵佶似乎有些印象了:“然后呢?”

“那徐彰虽然致仕,可其忠君忧民之心未尝懈怠。将两个儿子培养成材,长子受恩荫,在禁军中任职。次子虽然年少,却是个有勇有谋的少年才俊,贼寇兵临徐家庄,派人索要钱粮牛马,否则便要屠尽全庄,一个不留!”蔡攸说到此处,有意的停顿下来。

“岂有此理!天下,乃朕之天下!岂容反贼猖狂!”果然,赵佶大怒,手中奏章掷飞出去,吓得内侍一溜小跑过去捡了回来。

“正是如此!那庄户人家,都胆小怕事,惟独这个徐彰次子,严词拒绝!当场斩杀贼使,在保正,勇头逃跑的情况下,聚集庄中少年后生,巧施妙计,全歼来袭贼人。又虚张声势,吓退围攻夏津县的贼兵主力,其兄正在守城,两兄弟里应外合,这才有了此次大胜!”蔡攸说得眉飞色舞,兴高彩烈。赵佶听得频频颔首,心里稍宽。

“陛下,臣自前线回京后,收到军报,便一再嘱咐地方。朝廷兵力有限,一定要征召民间勇武敢战之士,保卫桑梓。这夏津知县明显贯彻领会了朝廷的用意,这才让徐彰的两个儿子,有了用武之地。”蔡攸之话,第一表明此次剿贼获胜,是自己的方针正确,首功嘛,当然是自己的。第二捎带上了自己的爪牙,便是那夏津知县。徐胜徐卫两兄弟的功劳,居然成了在他的精神指导下,在夏津知县的具体落实下才取得的。

赵佶又从内侍手中取过奏章似要翻看,却提不起兴致,随口问了一句:“那徐彰次子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

“呃,姓名不太清楚,年纪想来不大。”蔡攸早就看过奏章,大名知府的上奏中,对徐胜徐卫两兄弟是一笔带过。济南知府的奏章中,却用了五六十个字专门讲述徐卫指挥作战的经历,荐才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时,他见皇帝似乎没有兴趣审阅奏章,刻意隐下徐卫的姓名。他当年在皇帝还是端王时,便时常借着各种机会与之巧遇,后来端王问了一句“此人是谁?”,受了他不少好处的内侍应了一句“蔡攸”,就这么地,让端王留下了印象,他才有了今天。徐卫与他非亲非故,没理由白帮这个忙。

大宋立国以来,又特别是近几十年,刁民造反不在少数。若是往常,剿灭几千贼寇这种事,根本报不到皇帝面前。这次,蔡攸之所以大报特报,甚至专门讲述战斗经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攻辽大败之后,皇帝需要一场胜利来使龙颜大悦,他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定自己的地位。

照眼下情况来看,这个目的,似乎到达了。

“官军以优势兵力进攻日薄西山的契丹人,被打得大败而回;这些乡野少年聚在一堆,却能击溃数千残暴横行的贼寇,你既掌枢密院,想过其中的道理么?”良久,赵佶问道。

蔡攸一时为之语塞,讪讪道:“臣愚钝,请陛下训示。”

“官军缺的,便是这敢战之心!想那徐……徐什么?”皇帝又一次问出这个问题。

蔡攸装傻充愣:“徐彰。”

“朕问的是他那次子姓……罢了,那徐彰次子,即便出身行伍世家,受其父熏陶,但一未从军,二未上阵,凭着保卫桑梓的决心,击溃强敌,这种敢战之心,正是官军所缺乏的。枢密院和三衙,都得重视这个问题。”赵佶训诫道。

蔡攸连声称是,赵佶顿了顿,突然问道:“居安,你快五十了吧?”

“回陛下,臣今年四十有八。”听皇帝突然称起自己的表字,还问自己的年龄,蔡攸心头一阵狂喜。今天这番表功,看来是起作用了!

“嗯。”道君皇帝点了一下头,继而说道:“退下吧,有功之人,该赏则赏,国家多事之秋,需当君臣一体,百姓同心,才能共渡时艰。”

蔡攸应下,拜辞皇帝,正当离开,忽听又背后响起同一个问题:“那个徐彰次子……”

蔡攸仍旧不答,回首躬身道:“陛下还有何吩咐?”

“像徐彰次子这般的年轻人,应当给其机会多多磨练,若真有才干,可酌情任用,甚至破格提拔,为国储才啊。”



第二十三章 老九这回欢喜了

夏津之围解除后,徐卫等乡兵留守县城,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张叔夜起初设宴,专为徐家兄弟等人庆功,继而更是接连数日召徐卫共论边事,越发的看重这个晚辈。在其率军回济南之前,更是嘱咐徐卫,不骄不躁,静待时机。那夏津知县得知徐卫在面见张叔夜时,替他戴了高帽,十分受用,也对徐卫高看一眼,秋波频送。明里暗里都表示,一定要尽力帮忙,替徐卫谋个前程。

转眼到了七月,徐卫才率领一干乡兵回到徐家庄。知县拨下五百贯钱,抚恤庄中战死乡兵,慰问伤员,并亲书“尚武之乡”牌匾,以示表彰。单独赏给徐卫五十贯,却被他全部纳入抚恤金中。

七月初七,乞巧节,徐卫连日劳累,睡得极沉。在那位怪大妈的强力呼唤之下,方才起床,洗漱之时听那妇仆张三嫂提及,说是他大姐并姐夫,携外甥回娘家来了。整理完毕,来到偏厅,没进门便听到一个妇人爽朗的笑声。入内一看,餐桌旁除了老爷子,四嫂之外,还有一男一女并一小童三个“陌生人”。

他一踏进偏厅,那小童三并两作蹦到面前,甜甜的叫了一声:“小舅!”孩子长得极讨人喜爱,胖得像是团肉球,铃睛鼓眼,滴溜溜乱转。徐卫伸手在怀里一摸,却是半个大子也没有,早知道留下几两赏银,也不至于这般穷酸。

“哎哟哟,我家二愣子总算起床罗。”那少*妇站起身来,朗声笑道,气魄豪迈,竟也不输男子。她便是徐太公长女,徐卫的亲姐姐,闺名秀萍。他这位姐姐,年约三十左右,体态丰腴,摇曳生姿,未语先笑,一双凤目,眼波流转。

听她这么一说,徐王氏立即反驳了大姑一句:“现如今九弟可本事了,前日济南张知府带兵回去,路过徐家庄还专程登门,对九弟极是看重。还说让九弟去济南,要给他补个八品衔哩。”

徐秀萍一听,上前对徐卫瞪眼道:“那你怎地不去?老大不小的人,还不知道收心,男儿志在四方,成天在家里窝着算甚本事?你四哥如今已经官拜七品,你就半点不急?”连珠炮似的发问,根本没给徐卫回嘴的机会。

徐太公看来心情不错,身体也有好转,难得露出了笑容:“老九,你三姐全在这张嘴上了,甭搭理她。先成家,后立业,你看看,外孙都这么大了……”大概天下作父母的都一样,最大的心愿就是等着抱孙子。

徐秀萍一听这话,更是来劲,上前点着徐卫的脑门教训道:“你呀你,真不让人省心。姐姐替你在真定相中了几个姑娘,都是大户人家,干脆,今年就给你娶进门得了。”

摊上这么个牙尖嘴利的姐姐,徐卫能说什么?索性一言不发,只顾傻笑就成了。那边姑嫂两个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徐卫的婚事。这个说,咱老徐家娶小儿媳妇不能马虎,必须得知书识礼,温柔贤慧,还得操持家务,针织女红一样不能少。那个说,不成,咱家老九是个混世魔王,须得娶一个将门虎女,才能将他压住。

徐卫站在那儿跟木桩似的,凭她俩摆布,那小肉球从头到尾一直抱着小舅的大腿,摇个不停。徐太公也乐得享受天伦,笑而不语。

终于忍耐不住,徐卫苦笑道:“咱还是先吃饭吧,我还有事。”

“哟,瞧你那猴样儿,你能有啥正经事?”徐秀萍嘴上虽这么说,手却已经动了起来,分发碗筷,舀粥端菜,手脚麻利,十分娴熟。

徐卫发现,他那位姐夫,由始至终,未发一言,面上也没什么表情。起初他以为这男人陪老婆回娘家,面对老丈人,都很拘束。可饭桌上,一家人喜笑颜开,他还是一副死人脸。就连徐太公亲自替他夹菜,他也一声不吭。徐卫心里揣着事,也懒得搭理他。

眼下已到七月,离金军南下攻宋,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之内,如果他不能干点什么出来,那么历史将会按照原来的轨迹前进,等到明年,靖康之变就会发生。可区区三个月,他能干些什么?现在,他手里的人马,就那九十几个人,还有一部分伤员。而且,他至今仍是白身,虽然在乡兵勇头临阵逃跑后,他自然而然成为勇头,但勇头算个什么鸟?用他生活那个时代的话来说,也就是个村民联防队队长吧。

难,难,难,徐卫埋头吃着饭,想到此处,也不禁轻叹了一声。

“怎么了?”徐秀萍夹了一筷子菜放到他碗里,关切的问道。

徐王氏又添上一筷,同样问道:“有什么烦心的事?”

徐卫抬起头,看着嫂子和姐姐,还有那注视着他的老爷子,以及跪在凳上专心吃饭的肉球,心中是五味杂陈。可他心里的苦恼却不能向桌上的任何一个人提起,只得淡然笑道:“没事,我只希望,明年我们还可以这样开开心心的吃饭。”

两个女人明显会错了意,徐秀萍嗔怪道:“说的什么混帐话?咱们徐家有规矩,绝不分家,即便你娶了媳妇,爹还会赶你出去,让你自立门户不成?”

徐卫无言以对,徐秀萍见状,以为自己说重了话,哄小孩一般安慰道:“得得得,傻弟弟,将来要是爹容不下你,你就到姐姐家里来……”

她话说一半,身旁的丈夫突然将碗重重放在桌上,稀粥小菜洒了一桌。厅中气氛瞬时凝结,徐太公脸色一沉,也放下了碗筷。

“你这是跟谁置气?我徐家谁招惹了你?”拿出了岳丈老泰山的身份,徐太公问道。对方却不答话,甚至将口中饮食一口吐在地上,态度十分桀骜。

徐太公大怒!拍桌而起!大声吼道:“你将我徐家当成什么地方!”

徐秀萍遭此变故,非常难堪,一双凤眼中,泪水已在打转。但一方是老父,一方是丈夫,她只得伸手拉了拉丈夫衣袖,话没出口,丈夫却一把打开!那吓得不敢出声的孩子,此时“哇”一声大哭起来。徐王氏赶紧抱过侄儿安慰,女流之辈,终究没有讲话的份,只能忐忑不安的看着众人。

太公气得须发皆动,站立不稳,徐卫担心他犯病,起身扶着,对徐秀萍说道:“你扶着回房去,这里有我。”

徐秀萍哪敢?自古传统,妇人受了丈夫欺负,娘家兄弟肯定要出马兴师问罪。弟弟是她看着长大的,狗熊脾气,三句话不投机,一巴掌挥过来。而且这浑小子其他没学着,一身武艺不输老四,丈夫文弱,一拳过去还不打个人事不省?

见女儿进退两难,徐太公发话了:“秀萍,扶我回房,这里交给老九!”老爷子心里着实恼怒,索性让老徐家的二愣子好好教训一下这不开眼的东西!而且他心里清楚,如今的徐卫为人处世已经和从前大不一样了。

“哼,少来这套!莫以为你徐家是行伍世家我就怕了你们!自从她嫁到我范家来,没一日让公婆欢心,凡事没个体统,丢人现眼也就罢了。成日的寻思着娘家事,回来之前央着我求我爹,说要给你们家老九谋个差事。这一回来,看看你们徐家这副虚伪造作的样子,既想当……哼,生怕丢了人,都吹破大天了!什么玩意儿!”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徐太公猛地盯着徐秀萍,见女儿低头不语,心知此事不假。顿时,心里头那个恨,那个怒,那个悔,百般纠结。自己当初要是肯放下架子,低下头颅,去求求人,托托关系,改了九儿的出生年月,也替他荫个一官半职,何以至此啊……

原来,大宋朝廷有一种制度,叫荫补。规定凡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在比如皇帝登基,册封皇后,立储,致仕等特定的时期,可以让自己的后代,亲戚,甚至门人出来作官。但有一条,受荫补之人一定要年满十五。徐太公被迫引退时,徐卫未满十五,同僚建议他走走关系,谎称小儿子已满十五,荫个一官半职。可他一生光明磊落,加上性情固执,偏偏不肯。这才让已快到弱冠之年的徐卫至今仍是平头百姓……

屋子里气氛尴尬到了极点,徐太公此时纵然再怒,也难发作。徐秀萍低头抽泣,徐王氏黯然无语,小外甥吓得连哭都忘了。那混帐姐夫看徐家理亏,更加跋扈,正当狠命奚落一番,忽听府外传来锣鼓唢呐之声,吹吹打打,越来越近!

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院子里响起杨彦的大嗓门:“九哥!九哥!快些出来!大名府的上官和知县相公都到了!这回你光宗耀祖了!”

“是极是极!给太公贺喜!给小官人贺喜!咱们徐家庄又出一位吃皇粮的!”

“九郎打小就出息!我早说过,他生来就是富贵相,如今果不其然吧?”

外头闹哄哄的一片贺喜之声,只得屋内众人云山雾罩,这怎么回事?



第二十四章 梓州团练副使

本章已作修改,增加千余字,兄弟们重看一下。

。。。。。。。。。。。。。。。。。。。。。。。。。。。。。。。。。。。。。。。

杨彦第一个窜进屋来,本来满脸笑容,但一看厅中的阵势,又一头窜回去。张庆随后进来,也看得两眼一抹黑,但当看到徐三姐偷偷抹泪,她丈夫范经拉长个脸,心里猜到几分。那范经的老爹早年在延安府任职,与徐太公立下儿女婚约。后来徐太公被迫致仕,范父却是一路高升,官居四品礼部侍郎。范母有悔婚之意,但范父坚决不允,徐三姐嫁过去后,日子自然不好过。生下儿子后,情况方才好转,但范氏母子却打从心底看不起徐家。

徐卫听到外头脚步声响成一片,立刻对徐王氏说道:“四嫂,带姐姐和孩子进去。”徐王氏赶紧应了一声,抱着孩子和大姑向内堂走去。徐卫那姐夫范经一拍桌子,喝道:“孩子给我留下!”

徐太公缓过劲来,也不理会女婿,拉了徐卫一把:“走。”两父子同步向客堂走去,徐卫一只脚跨出门槛,突然回头对两位兄弟说了一句“盯着他,不许出这偏厅。”

刚踏进正屋,徐太公就看到本县知县大人陪着一位着绯色官服的人进来,后面跟着五六个身带器械的侍从。本朝定制,六品以上官员着绯色常服,这人想必就是方才喊的“大名府上官”。

“老大人,下官给您贺喜来了!”夏津知县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四十开外,个子在一众北方人面前算不得高,立在徐太公面前也要矮上半头。但满脸春风般温情的笑容,丝毫看不出一县父母官的威仪。

徐太公经历方才的事情,神色颇有些阴沉,问道:“喜从何来?”

黄潜善侧过身,向他介绍道:“这位是大名府兵马监押,郑应郑监押。”宋时,在路,府,州都设有“兵马都监”一职。府一级的都监负责治下厢军的屯驻,训练,军事,差役等事宜。任都监一职者,若资历尚浅,则称“监押”。

那位郑监押似乎对黄潜善的恭维口气有些受宠若惊,因终宋一朝,重文轻武,文武官员的地位有着明显的区别。即便武官的级别比文官高,人家照样不鸟你。是以,郑监押先对黄潜善点头示意,而后才对徐太公拱手道:“久仰久仰。”

徐太公见他对一个七品知县那样客气,对自己却这般敷衍,心头不喜。但一想到日前与张知府的冲突,又念及徐胜同在大名府任职,遂点头道:“两位请坐,来人,看茶。”

分宾主坐下,仆妇奉上茶水,寒暄了几句,说了些官样话,那黄监押才问道:“不知令郎徐卫可在府上?”

徐太公放下茶杯,手指立在他身旁的徐卫道:“这就是。”

那郑监押早注意到他身旁立着那少年,身长七尺,相貌出众,虽不言语,却引人侧目。但看此子年纪,尚未及弱冠,战报中所述战绩,莫非有假?联想到徐胜此番回到夏津公干,莫不是故意虚报,要让其胞弟上位?

一念至此,便有心试探,问道:“御侮平叛,乃朝廷禁军之责,向不苛求乡兵。小官人年不及冠,卒不满百,何以甘冒风险,义无反顾?”来时,他曾听黄知县提及,徐卫从前在夏津是出了名的小霸王,平素里专干些好勇斗狠,逞凶争恶的勾当,十足的浑人一个。此番立功,当真令人意外。

若徐卫真如黄知县所言,回答必须露出破绽。

徐卫却是不假思索,轻笑一声:“生于斯,长于斯,祖宗基业,寸土必保。”短短一句,却是掷地有声,堂上众人闻之肃然,就连徐太公也侧头凝视,露出赞许之色。

那郑监押细细一品“祖宗基业,寸土必保”八字,猛然想起大军前番攻辽,本欲讨回祖先遗留的幽云十六州,结果却惨遭大败。当下心中十分汗颜,目视徐卫半晌,重新向徐太公拱手拜道:“老大人虎父无犬子,可喜可贺!”

徐太公客气了几句,便见郑监押从怀中取出一物执在手中,正色道:“徐卫率领乡兵,击败贼寇,并驰援夏津,解危除困。朝廷为表其功,经枢密院复核,告兵部备案,补徐卫为修武郎,任梓州团练副使,赏银二百两。”说罢,将手中那物件递与身后侍从转交徐卫,接道“这是兵部正式出具的官凭,徐副使需当场验明收讫。”

徐卫接过官凭,取出一看,也不过就是张纸,排头写着“任命何人何衔为何职”,落款大书兵部尚书的姓名,盖了一方兵部大印。慢着,梓州团练副使?且不说团练副使是个多大的官,我要是一旦接下这个任命,是不是就得远赴梓州上任?若是如此,这官宁愿不要。本来自己打定主意,决不参军,为的就是不受约束管制。你这倒好,一脚给我踹到梓州去当个什么鸟副使,我还怎么在河北经营?

那头郑监押见徐卫盯着官凭看得出神,问道:“徐副使,有问题?”

徐卫还没答话,老爷子在一旁催促道:“收好就是了。”顿了顿,轻声补充道“左右是个闲官,不管事的。”

徐卫一听,这才放下心来,收好官凭,笑道:“没有问题。”

郑应点了点头,与黄潜善交换了一下眼色,两人同时起身,向徐太公道:“既然事毕,我等公务在身,不敢逗留,官服朱记等物,择日会有专人送来,告辞。”

徐太公向来不喜这等迎来送往的应酬,刚要送客,却听徐卫笑道:“辛苦两位大人专程前来,天气炎热,请两位稍作歇息,喝杯凉茶,用过午饭再走不迟。”

郑监押与黄潜善相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