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阀-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或者还行,但跟女真铁骑比起来,相差太远。
距离金军南下攻宋,只有两月有余。当务之急,第一是继续扩充部队,并严加训练;第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征集军需物资,包括武器,装备,马匹;第三,则是重中之重,人才,包括军官,文吏,铁匠,军医,甚至伙夫。第一点倒不难,老爷子是西军宿将,可以参谋顾问。第二点难度颇大,朝廷有言在先,只管粮草军饷,其他一概自理。第三点就更让他头大了,大宋百姓成千上万,河北自古地灵人杰,人才不在少数,可人家凭什么投奔你?有那能耐去投禁军待遇岂不更好?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老爷子帮他一个大忙,一纸书信,召来了籍贯大名的几员旧部,负责训练士卒。而马泰的老子是庄中铁匠,技艺精湛,把分散在附近各村庄的同门师兄弟召集起来,投奔靖绥营。又有从运河南下,在夏津上岸的杭州富商,听闻徐九壮举,慷慨解囊,资助银钱两千贯,上等好铁一千五百斤。
解了燃眉之急,徐卫便将精力全部放在训练士卒上。这时,他未经训练便拉起队伍作战的好处就出来了。那在战场上见了血的汉子,不亚于浴火重生一次,精神头大不一样。加上徐卫用献金垫付的赏钱,更是极大的激励了士气。加上指挥使本人,与士卒同吃同住,甘苦与共,谁不奋力效死?以致夏津县境内的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这日,晴空万里,一碧如洗。麦场之上热火朝天,一个个**上身的士卒高声呼喝,勤加操练。徐太公那几员旧部,都是西军中低等军官,因伤返乡。这几人从前军阶虽不高,但训练士卒却是把好手,被徐卫委任为教头,专管刀枪器械训练以及排兵布阵。几名教头延续了西军作风,对待士卒极其严苛,稍有不如意,便鞭打脚踹。徐卫从不干涉,在宋朝如果去讲自己从前那时代的“人性化”,那等着全军覆没吧。慈不带兵,这些士卒绝大多数都是目不识丁的老实农民,站个队都分不清左右,你能指望轻言细语的开导?就得打!打怕了自然就记住了!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变的真理!
徐卫领着军官们,光着膀子,一人扛一截盆口粗的木桩,围着麦场挥汗如雨。其他人倒好说,马泰身体肥胖,越跑越慢,被徐卫杨彦两个足足超了三圈。可不要小看马泰,这厮从前虽然胆小怕事,但那是性格使然,不代表他没有真本事。在徐家庄,论武艺,徐卫要数第一;论箭术,张庆当仁不让;论悍不畏死,没人强过杨彦;要说到骑术气力,谁敢跟马泰比?别看他肥头大耳,形如弥勒,在马背上跟平地里没区别,尤其臂力过人。白马沟一役,他亲手杀了六人,这也是为什么他老子巴巴赶来投奔徐卫的原因。儿子一下挣了十八贯赏钱,他得打多少铁才能换来?
“徐副使,徐指挥,徐大人,徐九哥,不行了,真不行了……”马泰一屁股坐在地上,气喘吁吁的说道。
那马大牛四十多岁,满面胡须,一身肌肉硬得像铁块一样,皮肤经长年累月的炉火烘烤,黑中泛红。此时正从打铁棚里出来,见儿子坐在地上,上前就是一脚:“个没出息的吃货,起来起来!看人徐副使,比你还小一岁半呢!”
“他爹是五品大官,我爹是打铁匠,能一样么?”马泰反驳道。
马大牛一怔,又踢一脚:“嘿,倒怪起老子来了……”见徐卫过来,也不搭理儿子,迎上前去唱个肥诺,拱手道:“徐副使,那杭州富商所献之铁端得是上等好铁!新铸了几件兵器,您和众位都来瞧瞧,看趁手不趁手。”
徐卫等人,卸了木桩,随他进入打铁棚下,只见那木架上摆放着几件刚刚铸好的兵器。杨彦二话不说,大步窜过去,抢起一杆枪,紧紧握住道:“都别跟我抢!这柄我看上了!九哥,你肯定不喜欢这玩意吧?又难看又难使……”
那杆枪,枪头似马项,两侧有弧形曲刃,头尖尾大,枪杆长八尺,尾部有樽,为宋军制式兵器“枪九色”中的一种,为名曲刃枪。
马泰还没选,他爹就从架上取了一柄全铁铸造的开山大斧扔过去,嘴里骂道:“都怪你祖父给我取这破名,大牛,生个儿子也跟牛一样,拿去。”马泰裂嘴一笑,执了巨斧,一通横扫,呼呼生风,乐得杨彦直呼凉快。
张庆老早就盯见一件兵器,此时上前取过,似戟非戟,似刀非刀。说它是戟,那枪头却似剑首,又长又宽;说它是刀,偏枪头下又有月牙刃。全长七尺,名唤“戟刀”,为“刀八色”之一。
“哎,九哥使什么兵器?”杨彦突然问道。
。。。。。。。。。。。。。。。。。。。。。。。。。。。
第三更到!兄弟们如果看得欢喜,不妨推荐,收藏,打赏一番,多谢!
第三十九章 江湖豪杰来相助
马大牛一笑,招呼一个人过来,五十出头,独眼塌鼻,其貌不扬,一直缩在旁边,屁也不放一个,委实是个老实巴交之人。
“这位和我出自同门,手艺却强我百倍。他重操铸锤,亲自为徐副使铸造了一件兵器,师兄,还不快些取来。”马大牛介绍道。那汉子应了一声,麻溜的跑到兵器架旁,从地上拾起一个包裹来。
“好东西!”杨彦压根不知道是什么,抢先赞了一句。
那汉子将外面缠绕的布打开,露出一柄刀来,杨彦又抢了一句:“好刀!”
“娘的,你看完再说成不成?”徐卫笑骂道。说归说,笑归笑,这刀甭说是不是好刀,光看模样就挺唬人。刀身长四尺,宽五寸,刀背厚两指,刃口极薄,刀头往上呈圆弧状翻卷,饰以一颗兽头包裹。与刀柄相接处,又是同样的兽头吞口,柄长一尺,后接长樽。这刀全长五尺,介于长短兵之间,非常适合劈砍。徐卫接过刀,感觉分量颇为沉重,应是双手使用。
马大牛让师兄介绍一番,那汉子却憨厚的笑笑,不发一言。前者摇了摇头,说道:“此刀并非军中制式,名狻猊刀,非力大者不能用。吹毛得过,斩铜剁铁,刀口不卷。”
徐卫听到此处,失笑道:“应该还有一样,杀人不见血吧?”那水浒中,杨志卖刀,说宝刀有三样好处,第三点便是杀人不见血。
马大牛一愣,陪笑道:“杀人不见血,是淬火之时加了东西。徐副使是堂堂正正的好汉,我这师兄哪敢造次?”他这话虽说得隐晦,但却不难明白,所谓的“加了东西”应该是指淬毒。
四人都有了趁手兵器,杨彦等三个迫不及待的奔出去,在麦场上操练起来。徐卫则嘱咐几名铁匠,抓紧时间休整大名府分拨的那批老旧装备,马大牛等人连声称是。正说话时,一人奔进棚内,姓周名基,与他哥哥周熊同为都头。他两兄弟的父亲是徐家庄猎户,生长子时,猎到一头熊,遂给长子取名周熊。生次子时,运气不济,只射到一只山鸡,于是给次子取名周鸡。乡下村夫,并不讲究,名字越贱越好养,倒也没谁在意。升了都头后,徐卫实在觉得不像话,才征求了他父亲意见,改名周基。十六岁,英气勃勃,孔武有力。
周基奔入棚内,拱手大声道:“徐副使,有人投军!”
徐卫一听,喜上眉梢,急忙奔出去。那麦场边上,立着二三十个面生的汉子,正观看着场中士卒操练。徐卫赶了上去,周基对其中一人说道:“这位便是我们靖绥乡勇营的指挥使。”
那人三十左右,身高仅五尺出头,又极瘦弱,须发泛黄,一双小眼都快睁不开了。见了徐卫,上下一通打量,纳头便拜:“见过大人!我等前来投军,愿为大人效死!”那二三十汉子一见,跪倒一地。
徐卫也不叫起来,朗声问道:“你等从何处来?因何投军?”
“我等从高唐县来,听闻大人招兵买刀,奉命剿贼,特来投奔,为的是杀敌报国!”那五短汉子跪在地上,大声回答道。
徐卫听罢,冷笑一声:“杀敌报国?果真如此?打哪里来,回哪里去。”
那汉子闻言,抬起头来,见徐卫这般神情,讪笑道:“大人法眼如炬,那小人就明说了。只因从前在高唐时就听说夏津有条好汉,姓徐名卫,排行第九,武艺了得,为人仗义。近来又闻得徐九被朝廷封了官,正招募敢战之士,清乡剿贼。所以领了乡里三十余人前来投奔,图个三餐温饱,按月领钱,听说斩首一级,可得银钱三贯,岂不强似窝在地里扒粪刨土?”
徐卫瞥了他一眼,笑道:“斩首一级,赏钱三贯不假,你有那本事领受么?”
那汉子略一迟疑,从地上一跃而起,变戏法似的从袖里执出两把短刀。徐卫身边士卒一见,长短兵器一同招呼,同声喝道:“放肆!你想作甚!”
徐卫将手一举,士卒退下,那汉子执着刀对徐卫一揖,当即耍了起来。只见他身材虽短小,却极灵活,一双脚不沾地似的跳跃。那对短刀,上下翻飞,又急又稳,招招都是杀手。后来耍得急了,竟看不清他面貌来。围观的士卒看得惊奇,都忍不住叫了一声好!
耍了一阵,收了短刀,却是面不红,气不喘,一双小眼,炯炯有神。再度对着徐卫拜下道:“大人若瞧得起,便收了我们,我等愿牵马坠镫追随大人!”
徐卫在他耍刀之时,便看得两眼放光,听他这么一说,便命其起身,嘉奖道:“好!果然有些本事!我就收下你们,但有一点先言明,进了我靖绥营,吃不少你们,穿不少你们,军饷赏银一钱不扣。谁要敢触犯纪律,作战不利,休怪军法无清!”几十条汉子七嘴八舌,连称不敢。徐卫再度嘉奖,命周基引领他们前去报到,并登记在册,编入队伍。
正打算去找几位教头议事,忽听场外一人高声叫道:“九弟!”
寻声望去,那场外站着一位官人,身后跟着几名全副武装的军士,正是徐胜!
徐卫大步上前叫道:“四哥!几时回来的?”自从当日夏津一别,徐胜回大名府复命,两兄弟将近一月没有见面。
徐胜一把搭住兄弟肩膀,仔细的打量一番,心中实是欣慰,触景生情,黯然神伤道:“出息了,出息了,我家九弟终于出息了。”母亲早逝,父亲拼杀一生,性子古怪,他这个作哥哥的,对这亲弟弟极是疼爱,哪怕他再坏再浑,终究是一母同胞,骨肉兄弟。母亲临终前再三嘱咐,好生照顾九郎。历年来,他从来舍不得打一掌,骂一句,天可怜见,弟弟如今省事了,出息了,母亲在天有灵,也当含笑。
徐卫见兄长伤感的模样,心里着实感动,笑道:“四哥夏津守城有功,回去之后,上头肯定有嘉奖吧?”
“借九弟的光,升了武翼大夫。”徐胜大笑道。武翼大夫,为五十三等武官官阶中的第第二十二等,为正七品。徐卫虽是正八品官衔,与兄长只差一品,但其修武郎的军阶却位列第四十四等,差了整整一半。
“禁军招兵,都以身形高大,臂力出众为标准,你倒好,反其道而行之,那等五短身材之人,用来作甚?”徐胜又笑问道。
徐卫也不说破,随口应付道:“我这乡勇营如何能与你们禁军相比?滥竽充数,滥竽充数罢了。”两兄弟又说了一阵,徐胜扯着徐卫就往家里去,说是趁三姐回来,一家人好好团聚。稍后让浑家整几个好菜,喝上一杯。
。。。。。。。。。。。。。。。。。。。。。。
第一更来了,兄弟们,票票,收藏一个都不能少啊!
第四十章 如花似玉的弟媳没了
回到家中,先上堂拜了父亲大人,见两子同归,徐太公心中欢喜,便命女儿儿媳收拾酒菜举行家宴。又听闻徐胜升了官,更兼徐卫打了胜仗,更是心情大好,搂着外孙范宜连亲几口。徐王氏徐秀萍两个也欣喜不已,忙领了仆妇钻进厨房,置备酒菜,自是不表。本来徐卫见四哥难得回来,想和他讨论一下军务,顺便打听禁军行动。但见老爷子那般欢喜,不忍扫了他的兴,遂将话装在肚子里,等适当的时候再说。
父子三人坐在一起,说了一阵闲话,原来徐胜这次返乡,正是奉命给靖绥营押送粮草军饷以及斩级赏银。这事本不该他来,那郑监押却念在徐卫的盛情上,故意给个机会,让他回家一趟。
范宜一直缠着外祖父玩耍。徐太公也乐得含饴弄孙,便抱了小外孙步出客堂,临走之行对徐卫说道:“你四哥不常回家,有事可和他商量。”
徐卫心下感激,应了一声,待老爷子走后,迫不及待的将靖绥营的现状一五一十告诉兄长,请他指点。其中特别提到了目前最要紧的人才问题。徐胜侧耳倾听,待兄弟说完,沉吟半晌,突然问了一句:“老九,你想干什么?”虽然挂名在大名府路安抚使司下,但九弟这靖绥营说到根上,性质还是乡兵,不过有些特权罢了。一个乡兵组织,居然要按照禁军编制,设各级统兵官,还要设后勤,文案,工匠,军医这些职能,老九这不是在搞乡兵吧?虽说弟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可自打大病一场后,这小子简直换了一个人,自己也捉摸不透。
徐卫当然知道兄长所指的意思,丝毫不避讳,直言道:“我想组建一支军队。”
徐胜眉头一动,追问道:“什么样的军队?”
“攻必克,伐必取,进能夺城掠地,守能固若金汤。”徐卫朗声答道。
徐胜却还是不明白,问道:“你既有如此雄心,何不直接投入禁军,以你的本事,早早晚晚必成镇守一方的将领,又何必……”
徐卫叹了一声,直视着哥哥说道:“因为还有两个多月,金军就将挥师南下。”
徐胜的反应,和当初徐太公听到这句话时如出一辙。徐卫不想转弯抹角,不等他询问,已把事情的原由据实以告,并特别说明,以目前宋军的实力,只要朝廷保持戒备之心,或可与之一战。但坏就坏在,如今的大宋从上到下,几乎没人对金国有提防之心。自己若是投入禁军,至多也就是个统兵不足千的下级军官,能干什么?所以,要自己拉队伍。
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两兄弟陷入沉默,徐胜任职军中,手下也不过千把人马。攻辽之战,他的部队倒是打得不错,可他一个下级军官,并不能扭转战局,随着大军退败回来。再三检讨原因,最后想通。其一,军制上的问题,这一点无法改变,不去提它。其二,那就是士卒畏死,战斗力不高,皆因朝廷禁军的兵源,相当大一部分是罪犯,流民,这些人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被迫从军,哪会奋力效死?
要想提高军队战力,在制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就得从兵源,训练等方面去想办法。九弟目前所做的事,正是如此。但若是真如他所言,女真人会在两个多月后挥师南下,到时就算他招募到一千健卒,又有什么用?
徐卫只用四个字来回答他:“事在人为。”
徐胜心里,仍旧犹豫不决,毕竟这是九弟一家之言,是真是假,不等到十月,谁也无法预料。徐卫并没有过多劝说,只提醒他,哪怕不能有实际行动,心里有个准备也好。
两兄弟高谈阔论,竟忘了时间,等徐王氏徐秀萍等做好了午饭来唤,才暂时搁下。饭菜极丰盛,连窖藏的老酒也挖了出来,可徐卫只给父兄敬了一杯酒后,便要回营。嫂子姐姐再三挽留不住,徐太公徐胜心里却明白,他这是要去与士卒同吃大锅饭。
望着徐卫匆匆而去的背影,徐王氏嘀咕道:“叔叔何曾吃过这等苦?做个什么劳什子指挥使,竟忙成这般模样。”徐九从前虽然跟地痞流氓无异,但毕竟出身在官宦之家,又有嫂子悉心照顾,算得上是锦衣玉食,如今却要和一班粗俗的士卒同吃同住,也难怪徐王氏心疼。
徐胜白了浑家一眼:“你懂得甚么?九弟有大志,还当他是那个让你端着追他吃饭的孩童?”
徐秀萍一听,一眼白回来:“那又怎地?他再能,在我等眼里,还是个不省事的小弟弟。”
徐胜似乎有些怕这姐姐,连连点头:“是是是,三姐说得极是。那就再劳烦你,替老九相个媳妇如何?他都快二十的人,还不娶妻,成何体统?”
这句玩笑话可捅了马蜂窝,徐王氏徐秀萍两个便将徐卫救回一对母女的事合盘托出,又说那何姑娘生得有多俏,跟咱家老九简直天生一对云云。最后请太公定夺,这门亲,可结得?徐太公在那母女投到府上时见过一面,印象不错,若果真是东京城里门当户对的清白人家,就不妨一试。得了他这句话,那两姑嫂乐得不行,当下便计议着不如现在就请出何家母女来,探探口风?
正说着,那何姑娘便扶着母亲出现在门口。徐家两个妇人急忙起身去迎,请她母女二人同席,哪料,那何母不冷不热的说道:“在贵府打扰数日,诸多不便,如今身体好转,理当拜辞。这些许银钱,权作食宿之资。”说罢,何姑娘取出白银两锭,二十两,递到徐王氏面前。
两姑嫂面面相觑,这是何必?老九安排到家里来,不过吃住几天,请了几回大夫,哪能要她银子?再说了,咱们徐家正打算跟人家攀亲呢。当下拒辞不受,又再三挽留,那何母突然从女儿手中夺过银子,一把塞到徐王氏手中,说了句“告辞”,就拉着女儿往外走去。那徐府姑嫂面面相觑,这,我们又不曾得罪于她,脸色做给谁看?
“哼,这妇人,怎地这般无礼?她母女性命,是我兄弟救的,又安排在家里吃住照顾,便是自家人也不过如此。她那模样,合着我们该欠她的?罢罢罢,走就走吧!”徐秀萍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主,见对方明显是瞧不起徐家,没好气的说道。
徐王氏也觉那何母忒不懂事了些,正可惜没了个如花似玉的弟妹,却见那何姑娘又折了回来。
。。。。。。。。。。。。。。。。。。。。。
第二更到!呼叫票票,收藏,打赏!
第四十一章 抱大腿
只见那何姑娘轻移莲步,行至檐下,对着徐家两姑嫂一福,面带歉意道:“母亲大病初愈,心绪不佳,若有冲撞得罪之处,还请包涵。”
徐秀萍拉长着脸,一言不发,徐王氏笑着说了句“无妨”。何姑娘似乎有些尴尬,但还是说道:“贵府小官人对我母女有活命之恩,又叨扰数日,承受照顾,大恩不言谢。诸位他日若到东京,一定到我家盘桓数日,寻宣德门内何府便是。”
徐秀萍听罢,冷哼一声,自嘲道:“不敢,我们这乡下人家若到东京岂不迷路?”
徐王氏拉了大姑一下,将那二十两白银强行奉还,笑道:“一定一定,此去夏津尚有路途,你母亲有病在身,不如到村西头张家雇辆马车,若受不得颠簸,雇顶轿子也成。只需说是徐九让来的。”那村西头张庆家里,养有马匹,张父农闲时便替人赶车抬轿挣些银钱。
何姑娘谢过她,徐王氏“一路保重”的话都说了出来,她却还不见走。何母又在外头催促,她转身应了一句,回头看了看徐家两妇人,见徐秀萍一脸的不满,欲言又止。半晌之后,低声道:“贵府小官人可在?”
徐王氏不及回答,徐秀萍抢道:“不在!”
“那,劳烦两位嫂子替我转达谢意,就说救命之恩,没齿难忘,他日有缘,必当重谢。”何姑娘再度一福,这才折身向外走去。徐王氏望着袅袅婷婷的姿态,心里极是可惜,这姑娘人长得标致,又会处事,怎地这般没缘?
回到房中,备说此事,徐太公徐胜两父子都不以为意,天下女子千千万万,还怕我家徐九打光棍?便是他作官之前,也有不少人家攀亲,自打补了修武郎,十里八乡,包括县里的人家,提亲说媒的就把门槛也踩低三寸,由她去吧。
自白马沟一役后,靖绥营士气大振,每日不辞劳苦,勤于操练。大名府境内,前来投军者络绎不绝,至七月底,靖绥营已编成六都步卒。当日贼寇进犯徐家庄,被徐卫杀得大败,夺得战马四十余匹,以马泰为首,编成骑卒,也占一都编制。
徐胜回大名府前,将禁军军规,操典,行军扎营之法悉数写下,交于弟弟。徐卫大喜,祝若珍宝,详加研究后,又征求徐太公以及部下意见,对军规作出改动,颁布全营实施。那靖绥营士卒,多为农民,目不识丁。徐卫便下令,于日常操练之余,每什人马相聚营帐,识字者自读,不识者便听他人教诵解说,务必谨记在心,不论官兵,胆敢触犯,严惩不怠。
徐太公又将自己上阵一生的经验教训,以及排兵布阵,进攻防守之法倾囊相授。徐卫白天练兵,晚间便与老爷子秉烛夜谈,尤其注重克制骑兵的战术。众所周知,不论契丹还是女真,都以骑兵为重,千万铁骑,横冲直撞,何等厉害?但自那臭名昭著的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使中土之国不仅失去了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让中原地区直接暴露在北方草原民族的铁蹄之下,更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天然的战马产地。骑兵的天敌是骑兵,但因以上原因,宋廷无力组建大规模骑兵军团,只能依靠步卒的血肉之躯,去抵抗北方铁骑的践踏。徐卫深知这一点,所以尤其重视。
徐太公从军以来,都在西北与党项人作战。夏军训练有素,勇猛善战,并有名震天下的“铁鹞子”重装骑兵,可在大宋西军面前,并没有讨到便宜。徐太公将克制骑兵的战法详细说明,并提醒儿子,兵无常势,水无常态,只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