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阀-第4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今,女真数历大变,金主得国不正,自顾且不暇,遑论南侵?契丹东归,志在复国,倘国朝不犯其忌,亦当相安无事。天下渐趋太平矣。臣效命疆场有年,昔日未登宰执,每每亲临一线,虽身被十数创,亦臣本分。现年过不惑,难堪少年之时,近来旧创复发,以至行走迟缓,举箸提笔亦诸多不便。医者言,宜弃俗务,潜心静养。臣思之再三,伏乞陛下准臣卸一切差遣,以养残躯。宣抚司诸般事务,着宣抚判官及参谋参议等幕僚署理,当无妨碍。臣身受国恩,今上表请去,非不愿受驱使,实不济也。倘异日贱躯稍复,陛下有用臣之处,自当幡然而起,总戎就道。以上区区,惟陛下垂听焉。”
“太尉,天水郡公,川陕宣抚使臣卫,靖安三年,七月十九。”
一气呵成之后,徐卫放下笔,又仔细看了一遍,自认并无任何不妥之处,这才吹干墨迹,装入封皮。执在手中,若有所思。
这道奏本一旦送抵行朝,引起震动那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但皇帝和朝中那些人会不会批准,这很难说。诚然,他们都希望把自己弄下去,但绝不是以这种方式。说不定,他们还会以为自己在撒泼耍融,借此要挟,不管他,一次再准,我再奏一次就是。
正想着,窗户被大风吹得吱嘎作响。徐卫心头没来由得一紧,隐隐觉得有些不安,倒不是为自己,而为两个兄长。他的“亲兄长”徐四被解除了御营副使的差遣,如今挂着宫观闲职,侄女在宫中境况又不好,嫂子的身体近来也一直欠安,想来日子也不好过。
可更不好过的,应该是徐六了。那么骄傲的一个人,宰相独揽朝政,权倾天下,眨眼之间就从高高在上的次相弄到泉州作个知州……比如徐卫现在,虽然削夺了王爵,但到底还是川陕宣抚使,如果让他去作个知州,他肯定所跳着脚骂娘。所以,他宁愿直接辞职,也不愿意等人来一步一步往下搞。
担心归担心,可他现在身在川陕,心有余而力不足,眼下只能先顾全了自己,才能替别人操心。
又想一阵,起身吹熄了灯,屋子里归于一片黑暗。打开门,大雨正下得紧。
因紫金虎被免了“知枢密院事”的头衔,因此川陕宣抚司呈文中央便不能再用枢密院的青牌红牌,因此他的奏本一直到八月初才送抵行在。说来也巧得很,他奏本呈进宫中的时间,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按规矩说,奏本到了,先送到有司保管,要么次日,逢假就择日再呈中书宰相或者皇帝。但是,先帝肃宗赵谌在位时就有规定,几大宣抚司的急件,不分时间,直达中书。
他本子送到中书时,上到宰相参政,下到僚属都回家过节了,只留下了诸如中书舍人和知制诰在中书里,以备皇帝有事召唤。徐宣抚奏本送达,中书舍人接了,一看,是直呈皇帝的上奏,并非行文中书的公文。也不敢拆看,心想着今日佳节,无论什么急事,也要等到明日再说。便打算先留下徐卫的本子,那知制诰是个晓事的人,对最近朝廷内幕有一定了解,见是徐卫的本子,便劝说立即往宫里送,徐太尉上本,必无小事。中书舍人听了,一想也是,便送往了禁中。
尚书右仆射兼平章军国重事,秦桧官邸。
秦会之在朝中行情看涨,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这府邸也逐渐热闹起来,尤其是今日中秋佳节,前来贺节送礼的人倒不至于踏破门槛,但却把门子们忙得够呛。没奈何呀,咱们相公升了次相,上台执政,便说麟王折彦质也要礼让三分,何况这些朝官?
刚送走魏师逊,便又见一辆车快速驶来,本以为又是哪位官人来巴结,有眼尖一眼看出这是宫中的车辆,也不去迎,忙入府禀报。
车直接停大门口,帘子掀处,内侍省都知沈择几乎是跳下来的,你说他那小身板哪有这工夫?一落地就崴了脚,哎呦一声,慌得随他前来的小黄门一把捞住,连声询问。
“休聒噪!走!”沈择忍着痛,脸都扭曲了,在随从搀扶下,一跛一跋往里去。进了大门,那影壁还没过呢,秦桧就迎出来了。
见沈择这样,他惊问道:“沈都知,这是,怎么了?”
“真晦气!到你门前就崴一下!”沈择苦着脸道。
秦桧听得莫名其妙,这关我什么事?你在我门前崴了脚,难道该着落在我身上负责?只是沈择是皇帝和皇后跟前的红人,他不敢得罪,亲自伸出手去想要搀扶,口中道:“赶紧厅上坐着,看需不需……”
“不需不需!秦相,赶紧吧,圣上召见!”沈择甩着袖子催促道。
“圣上?有甚要紧的事?”秦桧问道。
“你别问那么多!赶紧地,跟我去!车都在外头备好了!”沈择有些不耐烦了。
秦桧方才回府没有多久,公服也是才脱下,见沈择这副模样,心知必有急事,遂道:“劳烦都知厅上稍坐片刻,我去更衣,片刻就来!”
“嗨!”沈择极为不耐地叹一声,一挥手,示意对方快去。随从把他扶在厅上坐定,他也来不及看看脚,一个劲地挥手“你们也抓紧,陈参政处还没人去呢,哎呦!”随从走后,他感觉脚上越发地痛了,不禁懊恼起来。这个徐九啊,大过节的也不让人舒坦!
不过,他到底上表说了什么玩意?把官家急成那模样?也不让自己看本子,就给撵出宫来,直叫请宰执速速到禁中议事。该不是……不会,他真要有异心,哪还会上本?那是什么事?
左思右想,不得要领,却见秦桧怎么还不出来?心头越发急了,就在那厅上喊道:“快去催催你相公,别耽误了大事!”
“都知稍安勿躁,有甚要紧事至于这样?”秦桧从后头转出来,幞头且抱在手里。
沈择一见,强撑站起来,那手跟泼水似地往外一劲儿地挥:“别磨蹭了,快走罢!”秦桧见真急了,大步就朝外去,沈择一见,尖着嗓子喊道“你倒是走了,我怎么办!”慌得秦会之又折回来,搀了他往外去。
等坐上了车,往皇宫驶去,秦桧心说这下不急了,总该告诉我怎么回事吧?结果一问三不知,只说是川陕徐宣抚上了本。
听这话,秦桧心里顿时“咚咚”那个跳!怎么回事?徐卫说了什么,把官家急成这样?他不能不慌,只因打压徐家,针对徐卫这一揽子事情,都是他主导的。搞成了,功劳自然他最大,搞砸了,黑锅也得他背!这紫金虎想作甚?
一路风风火火赶到禁中,皇宫大内,谁敢骑马乘马?遂下车步行,还得搀着沈择,埋头就往“勤政堂”去。半道上,参知政事范同撵上来,喘息着问道:“出了什么事?急成这样?沈都知,你这又是怎地?摔了?”
沈择不搭理他,只一味把头朝前晃,示意赶紧走。见秦桧扶着吃力,范同搭了把手,两位正副宰相,架着一阉人,你说这一幕怎么看怎么滑稽。
到勤政堂,沈择让他俩松了手,胡乱抹了几把汗,一瘸一拐进去通报一声,随后又跛回来,宣他二人晋见。
堂上,折彦质已经神情阴鸷地坐着,皇帝耷拉着脑袋,跟霜打了似的,这两位进去,正欲行礼,赵谨不耐道:“罢了罢了,都坐罢!”
二臣谢过,跟麟王对面坐了。三人互相交换着眼色,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参知政事陈康伯未至,皇帝等不及了,手中举起一道奏本使劲摇晃,口中道:“徐卫的本,方才送抵!朕怎么说的?宁可隐忍,也不要操之过急,打草惊蛇!现在怎么样?祸事了吧!朕再三地提醒你们,徐徐图之,徐徐图之,结果怎么样?削夺了人家王爵,又立马让刘光世出任宣抚判官,这,这,这叫欺人太甚!”
他劈头一顿训,也不知是针对谁,倒把宰相们喷得有些找不着北!而且听官家这话颠三倒四的,您到底站哪头的?什么叫“欺人太甚”,我们哪一桩哪一件不是跟陛下商量过的?
好在,这些大臣们都知道皇帝是什么品性,也不为奇,折彦质硬着头皮问道:“圣上,不知徐卫所奏何事?”
赵谨发泄一通,勉强出了因为惊疑而郁结于心中的气,此时见首相问,叹了一声,将本子递了出来。沈择一跛一跛上前接过,赵谨见状道:“你又怎地?”
“小人一时不慎扭伤,并不妨事。”沈择躬身答了,便将徐卫奏本转交折彦质。
麟王双手接过,展开来看。初时,看到徐卫追忆二十来年抗金生涯,并没有表示,再后,又看到他分析如今天下局势,才稍加认真。哪知后头话锋一转,看得麟王眉毛猛地一拧,再也舒展不开,脸上神情也是越发地凝重了。
他方看毕,陈康伯就到了,行礼毕,坐在他下首,折彦质遂随手递给了他。陈参政接过看了,不见任何反应,又请内侍转交秦桧。
秦桧等得心焦,几乎是抢过来,因为急,也没法细看,专捡紧要的。偏生徐卫字迹潦草,你若不仔细,还真没法看。可是苦了他,瞪大眼睛一字一字地认,当看到那句“准臣卸一切差遣”时,他抖了一下。阅毕,怔怔出神,却忘了转给范同,只直对方假意咳嗽提醒,他才省悟。
“徐卫请辞,如之奈何?”赵谨的目光在宰执大臣脸上一一扫过。回应他的,都是低头沉默。
不怪宰相们没主意,只怪这事来得太突然,根本没有丝毫预兆。但是个正常人,都会认为,徐卫即使知道朝廷用意,也必定想尽千方百计阻拦,这下倒好,人家也光棍,好似知道要整治他,干脆自请辞职,而且辞个干净,一切职务都不要了,要养病去。
这本来是“勤政堂”中诸人最终之目的,现在只须答复一句,就完事了。可问题是,谁敢去答这一句?徐卫入陕二十年,川陕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状态十余年,神武右军上上下下都跟徐卫有莫大的关系,此刻,他撂挑子走人,没人能接得下这个摊子!
“卿等怎都不言语?主意是你们出的,如今徐卫要走,怎么办?朕准还是不准?”赵谨催问道。
折彦质想了想,答道:“圣上,眼下断断不能准了他。以徐卫在川陕之权势声望,一时无人能够取代。倘若他一走,川陕恐生变故,又尤其是陕西。臣料,徐卫这一本,并非真想辞职,不过是看出了朝廷用意,以退为进,借辞职要挟。如今川陕还离不开他,只有暂时隐忍,安抚为宜。”
“不错,圣上宜好言安抚,以慢其心,只要稳住了他,川陕并非铁板一块,徐徐渗透,早晚有将他连根拔起的一天。”范同也附议,又停片刻,补充道“想是削夺王爵和刘太尉之事惊动了他,借此报复。臣以为,不若复他王爵,以免节外生枝。”
削夺徐卫“太原郡王”爵位,是秦桧出的主意,现在范同如此这般说,便是有针对他之意,他还怎能坐得住?但这事太大,仓促之间,他不愿意信口开河,因此保持沉默,倒像是认了范同的指责。
赵谨见状,便有些责备的口吻:“秦卿,前日削徐卫王爵时,你说定然无事。如今……”
“请圣上恕罪。”秦桧起身俯首道。
赵谨哪是想听这个,叹道:“朕不是想追究谁的责任,现在事情出了,总得拿出个办法才是。徐卫称病辞职,麟王说不准,你的意见呢?”
“臣,也认为,此刻若准徐卫去职,川陕恐生变故。”秦桧道。
“这就是了,既然不准。那朕该如何安抚他?”赵谨又问。
秦桧这道不假思索:“他既以辞职要挟朝廷,朝廷若要安抚他,就只能从其所愿。”
折彦质听到这里,质疑道:“徐卫所愿,想必是复其郡王爵,调走刘光世,恢复之前境况。这,能从他所愿么?”
秦桧显得有些被动,一时答不上来。赵谨烦躁不已,开始发牢骚:“早知今日之事,当初就不应该轻易动川陕的心思。朝廷若不斥责、不削爵、不收权、不掣肘,徐卫定然还是安心作他的川陕长官,又怎会生出这些事来?”
大臣们心下嘀咕,这叫怎么话?这不讳疾忌医么?
还没完,赵谨又道:“甚至,当初就不该准徐良请辞。现在倒好,徐卫有样学样,跟他堂兄一般,自请解职。想是知道朝廷要整顿,索性自己了断了!徐良出朝,朕还有你们可用,徐卫若走,谁人能为朕统率西师?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罢罢罢,既然不准了,你们拿出个具体的措施来,怎么安抚他?复王爵没有问题,有必要调走刘光世么?这处置大权,还能不能还给他?”
“圣上,这万万不可!”
!#
第八百四十七章
提供文字小说全文阅读及txt全文下载;书友们可以把本站推荐给自己的朋友;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八百四十七章
“朝廷自有法度,若朝令夕改,天子威严何在?”秦桧急道。要是复了徐卫王爵,调走刘光世,再把处置大权还他,那我们这一向绞尽脑汁岂非全白费了?
“是秦卿你说的从其所愿,这些难道不是徐卫所愿么?”赵谨问道。
秦桧心知在场没一个靠得住,皇帝是个没谱的人,其他几个宰相参政事到临头都顾着撇清自己,没暗中捅刀子扯后退就不错了。这事是自己一力主导的,最终还是要落在自己头上,这时候没法往回缩,遂道:“官家,徐卫以辞职要挟朝廷,原本不该纵容。只是现在还离不开他,没奈何,只能隐忍。他的王爵可不必复,刘太尉和处置大权也不改。可以用其他方式,表示朝廷的优待。”
“例如呢?”范同在一旁问道。
“例如,追封他的父亲徐彰,伯父徐茂,叔父徐绍,再不然,就提拔徐家子弟。左右让他知道,朝廷有所让步就是。总之,大政方针一旦确定,便不能随意更改。此前种种,都是官家下了诏书,发了御札,泼出去的水怎么收回来?”秦桧道。
折彦质暗思,若是调走刘光世,还给徐九处置权,将来想再下手就不好整了。秦桧说的倒也是个办法,一念至此,附和道:“臣赞同秦相建议,若是朝令夕改,只会助长其气焰。”
“可行么?徐卫会领情么?”赵谨不放心的是这个。
秦桧面色突然一沉:“他如果不领情,那此人,就留不得!异日,必为圣上和朝廷心腹大患!”这话说得极重,上到皇帝,下到宰执,都为之侧目。
折彦质稍后道:“以臣对徐卫的了解,他是个明白人,应该会见好就收,不会太过分。”
赵谨想了想,点头道:“罢,既是如此,你们商量着办吧,具体条陈报上来,朕批就是。”
当下商议定了,宰执大臣自回中书,命有司办理此事。有上头授意,下面的人办起来也麻利,很快就拿出具体的方案。徐卫先父徐彰,伯父徐茂,都追封太保,而他的三叔徐绍,则追封为“郑王”。有宋一朝,追封去世的大臣为“郡王”的不少,但追封为“王”的,两支手就能数过来。紧接着,徐卫的亲侄子徐亮、堂侄徐翰、徐焕都被官升一级。他的儿子徐虎因为年纪还不到,要不然,弄个九品阶官是没有问题的。
这些忙完,皇帝赵谨亲笔草诏,驳回了他请求辞职的本子。当然话是说得很软的,高度评价徐卫几十年来为国出生入死而立下的赫赫战功,又表彰他“全陕兴川”之功业,又说朝廷视其为西北长城,断断是离不开的。有病,咱就治,川陕的医者不行,朝廷派御医也可以。总之,不准辞职。
十七天,皇帝的御札送抵兴元府,徐卫瞄了几眼,当日再上一本,立即又送往行在。当然,这次上本首先就要感谢皇帝对徐家的浩荡皇恩,并且再次说明,身体确实不允许,而且现在局势太平了,川陕离开谁都一样。恳求皇帝批准他辞职。
又二十天左右,他的本子摊在赵谨案上。这一回,杭州行在的君臣们有些不解了。若说徐卫是要挟朝廷,那么当追封他的先人,提拔他的子侄之后,应该见好就收,怎么还坚持求去?难道真是想恢复从前的特权?如果是这样,那他真是下定决心,跟朝廷对抗!
赵谨整了一个骑虎难下,悔不当初。早知如此,就不让徐良出朝,也不动川陕心思!折彦质和秦桧等大臣也感到十分棘手。徐卫若是执意与朝廷对抗,现在还真没有解决他的准备!西军兵权握在他手里,倘若有个闪失,那祸事就大了!
参知政事范同甚至提出,万一把徐卫逼急了,以他在川陕的根基就算不造反,裹胁军民投了敌可怎生是好?这话把皇帝吓得不轻!
然折彦质反驳道,哪怕这世上谁都可能降金,徐卫也不会。首先,他跟金军打了二十多年,死在他手下的金军无法计数,他降金不是自寻死路么?其次,说起来,徐卫也算跟女真人有杀父之仇,正所谓不共戴天,他怎么可能投敌?
如果不是因为范同的刘家背景,折彦质真想批他几句,因为这话简直太弱智了!
但此时,秦桧进言说,徐卫是不可能降金,那谁敢保证他不会投辽?他跟契丹人的关系可是不错的!当初是他一手促成宋辽结盟,还多次互派使者问候,辽帝耶律大石甚至精选宝马送给他!而且西军跟辽军还有并肩作战之谊!他如果铤而走险倒向契丹人……
折彦质震惊于秦桧的阴险和毒辣。徐卫此刻,仍是西军统帅,大宋功臣,就算跟朝廷有些摩擦矛盾,也都没有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可秦会之非要生拉活扯,把徐卫往叛国投敌的框子里套。徐绍徐良父子当年起用此人,可能万万没有想到有今天吧?
麟王没有再替徐卫说话,因为此刻,他与秦桧等人坐到同一条船上。如果替徐卫发声,那他就会成为异类!
赵谨彻底没了主意,因这事是秦桧主导,便一应推给了他。然秦会之此时也很为难,摊牌吧,风险太大,搞不好就会出事!纵容徐卫吧,又实在不甘!
正当杭州一帮人没有主意时,徐卫好似知道他们下不了决心,第三本又来了。这一次,徐卫几近“哀求”,说我连字都快写不了了,脚也快走不动了,眼看着冬天快到了,圣上你就看到我往日的功劳份上,可怜可怜我,让我辞职吧,实在干不了啦!
赵谨君臣一看那奏本字迹,确实比前两回还潦草。心说徐卫莫非真的旧伤复发,病得很严重?莫非他是真心实意地想辞职?这不可能吧,他一手经营的成果,这么就放弃?就连自认在朝中最了解徐卫的折彦质也拿不准了,暗思,莫非是我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徐卫虽是个武臣,却这般高风亮节?真要功成身退?青史留名?
大臣们还有猜疑,皇帝却有些信了。因为不管是赵桓、赵谌,还是当今赵谨,对徐卫的印象都很不错。首先,徐卫在处理对皇帝和朝廷的关系上,一直很谨慎低调,从来没有跋扈不法的事情。其次,这厮也很会来事,不管谁在位,他都会找机会表示忠诚。没事就自请入觐,这在武臣来说,非常难得。再不然,就像前段时间,金国送的钱财统统上交朝廷,战马给送到江北听有司调配,连仇人也交给皇帝,请皇帝给他作主。凡此种种,举不枚举,如果不是最近这几件事的影响,他在赵谨心目中的形象,简直可以和兴唐名将郭子仪相比。
赵谨对这几个没见过几次面的西军统帅一直有着良好的印象。即位以后,徐卫的表现,也让他非常满意。但满意归满意,涉及到赵氏江山社稷,他还是本能地谨慎。所以,同意秦桧等整顿川陕。
直到徐卫上本请辞,大臣们异口同声,都说徐卫在要挟朝廷。他对这位军事统帅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但现在,徐卫连上三本求去,他倒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徐卫真是个忠臣?
可他相信没用,大臣们都还在揣测,直到刘光世的本子不失时机地来到。
刘光世当日去徐卫府上探望,乍一听对方有辞职的意向时,他就想上奏。但又怕拿不准,贸然上报朝廷不合适。因此一直在观察,徐卫一连几个月都不怎么管宣抚司的事,连例行的防秋检阅,也请他代劳。而且,宣抚司一众幕僚,对他都没有暗中掣肘,合作得还不错。刘光世前思后想,认定徐卫确实想辞职,这才上报了朝廷。
有了刘太尉的上奏,赵谨确信无疑,两天里,就两次在闲谈时对沈择说,徐卫这人不错,难怪先帝在时时常称赞他。而且两次说的话,都一般无二,几乎只字不差。
便连折彦质也信了七分,心想,若换成是我,能这么不恋权位么?秦桧虽然不完全信,却有了另一种思路。你不是极力求去么?我不管你是真是假,先准了你,看你怎么办!你若是假心,就让你骑虎难下!
最终,行在君臣形成共识,批准徐卫辞职。秦桧也不知对徐家哪来那么大的仇恨,都到这步田地了,还动着歪心思。向皇帝建议说,若徐卫是真心辞职,便调他回中枢来,委个闲职,让他养病就是。至少,杭州的条件也好些不是?
其实,他是想把徐卫弄到江南控制住,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可赵谨却没同意,人家都病成那模样了,还怎么来江南?若强迫于他,岂不寒了忠臣之心?若有个好歹,传出去,天下只怕议论汹汹,还是别打这主意。除皇帝外,折彦质也不同意,秦桧只好作罢。
准徐卫辞职这事算是定下来了,可还不算完。他的功劳、声望、级别在那儿摆着,你不可能当对待普通官员辞职一样,皇帝可能是因为心中有些不好意思,打算复徐卫王爵,仍给全俸,等于是让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