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又名:道破天机)-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去高等学校的考试招生和录取工作基本上是非市场运作机制,分数是一个人能否上大学的决定因素。可现在,选择学校等只在民办学校或者其他领域进行的一些市场化做法,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高校的招生范畴中。在招生工作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招生指标很容易成为敛财工具。问题在于,现在市场已经有了,但规则没有形成,于是就有人钻空子来牟取私利。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类似发生在招生领域中的腐败事件,只是近年来才有的新鲜事物;而实际上,招生领域从来就不比其他领域“清白”。其中的腐败现象早已存在,只不过受贿形式一般比较隐蔽,不一定是现金交易罢了,可称之为“隐性腐败”。这种腐败行为往往不为人们注意,招生工作是一项“肥差”,这已经成了高校人所共知的秘密。
很多家长明知孩子的高考成绩已经达到了录取分数线,却总是觉得没送钱不放心,给了钱才安心。原因在于:招生人员实际掌握着在录取分数线(提档线)以上挑选新生、调配专业方向的权力。如果这些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便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权力基础。
在中国,教师是一个道德色彩极为浓厚的特殊人群,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构建在道德的框架内。而由于当前几乎没有什么专门用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法律。所以当一些教师将道德赋予他们的权力无限滥用时,社会似乎还没有心理准备。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因其年龄、学识、地位、经历,一般总是处于强势力地位,是握有权力的一方;而学生则处于弱势。
由于对教师的权力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和科学界定,在中国的一些校园里,教师的权力正在出现异化和滥用的苗头。在这种背景下,一旦权力和学生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供需关系,我们的教育功能就会变质。
教育部实行的将全国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到各省的做法,沿用的是司马光“逐路取士”的思路。这个思路本身就有问题,它暗含的一个前提是:通过“计划”,官方就可以公平、公正、高效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显然,这是官本位社会、计划体制下的思维。 “计划”中的公正是官方一相情愿的产物,而社会实践中的公正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后者比前者拥有更高的智慧和技术含量。更重要的是,人的各项权利——包括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都是天赋的,而不是“官赋”的。天赋的平等从来就只是机会的平等,而“官赋”的平等往往是以结果平等来取带机会平等。无视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这种做法看似高明,实际是对社会公正的最大伤害。
据报道,教育部说:为了遏制教育乱收费,二十年间制定颁发了三百份文件。教育腐败以“乱收费”居首,百姓痛恨也集中于“乱收费”。不过它绝对不是绝症而无药可治,难就难在明明知道病根所在,却不敢痛下决心铲除病根。这不是怕痛的问题,还有更大的难言之隐。每种社会存在都不是孤立现象,每种腐败都彼此互动共存,从而形成社会腐败的“并发症”。
东方是“羊”的教育,培养的是逆来顺受的人;西方是“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的人。
一个社会必须向尽可能多的人公平地开放机会,而考试就是在社会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确保公平的最好办法。
大学生失业,不能不回到社会底层,这种现象如果成为普遍现象,就很危险,就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
蔡元培先生认为: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7。16 有关权力的其他一些理论
美国的凯特。米丽特把“政治的精髓”定义为权力。
米歇尔。福柯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后现代思想家。他突破了传统哲学关于权力的论述,他以一种动态的、去中心的、不稳定的权力描述,取代了固定的、实体的权力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博士黄华在《权力、身体与自我》一书中对福柯的权力理论作了介绍和阐述。
权力理论在福柯的学术生涯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福柯为当代思想界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方法论。福柯动态的、多元的权力观念,突破了传统哲学中单一的、压制性的权力观念。他一直从事着权力理论建构,由权力的微观物理学分析,到通过生命权力与国家权力等宏观权力形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权力分析模式。
按照福柯的说法,权力是各种力量关系的集合。“(权力)是各种力的关系在它们所运作及构成它们自身的组织的领域里所展现的多样性;(权力)是一个过程,经由不断的斗争与对立、转化、加强或倒置力的关系;(权力)是这些力的关系在彼此之间找到的支持,于是形成一个锁链或一个系统,或是相反的,是(这些力的关系)的歧义与矛盾,使得它们彼此孤立;最后,(权力)是这些力的关系可凭借而产生效用的策略,使它们。。。。。。可以显现在国家机器中、法律形成过程以及各种社会霸权中。”
在福柯看来,权力不是获得的或分享的某个东西,也不是我们保护或回避的某个东西,它从无数的角度出发,在各种不平等、变动关系的相互作用下运作;权力无所不在,它来自各处,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产生;权力不是一种制度,不是一个结构,也不是某些人天生就有的某种力量,它是人们对既定社会中“复杂的策略性处境”的一个称呼。
这样,与传统权力观将权力看作一种实体,或某种可以被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占有的观点相反,福柯强调权力是一种关系,一种内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福柯视权力为关系而非实体,主张权力关系论,抛弃权力占有论,这使他超越了西方古典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权力理论。在西方古典政治理论中,权力被看作是可以交换的商品,始终与法律和合法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那里,尽管权力被看作是一种内在关系,但关于权力的相互作用方面一直被忽视。因为与权力机制对人的实际影响相比,马克思主义者更着迷于经济结构中所谓的权力“终极原因”。福柯的权力关系说虽然建立在马克思学说的基础上,但他显然认为权力关系远不止于经济关系,不能将权力关系还原为经济关系。
既然权力是彼此联系、对立的力量关系的总合,包括这些不同力量抗争、转化的过程,那么这种权力关系是动态的、不稳定的。福柯纠正了通常存在的对权力的误解,人们常常把权力与压抑、控制联系在一起,而不太重视权力承受者的反抗。正是由于反抗的存在,使得权力关系经常处于公开冲突的状态,这种不稳定体现在权力拥有者和被支配者之间每时每刻存在的对抗。一方面,这种关系的对权力拥有者的限制,权力拥有者希望用暴力关系代替这种对抗的权力关系;另一方面,只要权力关系存在,权力的被支配者就有反抗、造反的可能。权力的流动关系,通过法律、监狱、军队以及各种主流团体和机构之间的协调、竞争等方式表现出来,成为社会改革和各种政治力量变化的一种动力来源。
福柯的权力概念是对传统权力概念的解构,他对历史的结果、理论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使之成为解构宏大叙述的一个有效武器。
福柯没有将自己对权力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考察权力拥有者是如何使用权力的,或者权力承受者对权力拥有者的反作用,而是将考察重点放在权力机制的运作上。权力机制决定了权力拥有者和权力承受者,并以不同方式造就了他们。人们研究权力时,不仅要关注权力主体的双方,而且更要关注他们与权力机制的关系。
对福柯而言,现代权力与古典权力不同,它是局部的、持续的、生产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特征是权力所处环境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权力从制造痛苦的肉体惩罚,到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对身体进行限制,由此产生一种“权力的微观物理学”。福柯就这种微观的权力研究提出了几种假设。
首先,权力的这种运作方式不应被看作一种所有权,而应被视为一种战略。这是一种被行使而不是被占有的权力,它不是统治者的特权,而是由被统治者的位置所展示的、有时加以扩大的效应。
其次,这种权力在实施时,不仅成为强加给无权者的义务和禁锢,而且通过他们得到传播,在遭遇反抗时,便加大对无权者的压制。这意味着,这些权力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们不是固定在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中,也不固定在阶级的分界处,它们在个人、身体、行为的层面复制出一般的法律和政策形式;尽管存在着某种连续性,但它们之间没有相似性,没有同源性,只有机制的特殊性。
最后,权力的这些关系不是单向的,它们确定了无数撞击点,每一点都可能发生冲突、斗争,甚至是暂时的权力关系颠覆,当然这种局部的颠覆,对于整个关系网络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福柯还对现代权力运作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首先,权力关系不在其他形式的关系之外,如经济过程、认识关系和性关系,而是在于这些关系中;权力不仅具有禁止的一面,还有产生性的一面,这集中体现在权力与知识的关系中。
其次,权力来自下面。福柯认为,现代权力不是自上而下加强的,而是自下而上以局部的、零星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所谓“宏大的权力”(如国家权力)都是建立在这些权力的微观运作之上的。
第三,权力运作的意向性和非主观性。权力有一系列的对象和目标,带有明显的意向性,但人们不用再寻找权力背后确定的个人、阶层或者某个集团,也不能再把权力的结果归结为人为操纵的后果。权力的运作体现为各种策略在有限层面上的运作,它们互相连接、相互激发和推广,它们彼此支持、互为条件,勾勒出整体的机制。现代权力不在与人的意志联系在一起,而是更多地依赖权力机制的自行运作。权力这张大网编制得越来越细密,几乎没有缝隙,现代人正生活在这张大网中,被重重束缚所包围。
第四,权力内部不可忽视的抵抗力量。哪里有权力,那里就有抵抗。权力只有依靠大量的抵抗点才能存在:后者在权力关系中起着对手、靶子、支点、把手的作用。这些抵抗点在权力网络中到处都有。它们是权力关系的另一极,是权力关系不可消除的对立面。因此,它的分布方式是不规则的:抵抗的各个点、结、中心以强度不等的方式散步在时间和空间中。权力内部压迫和抵抗共存,并相互作用。
权力的威严主要体现在对他人生命的控制和管理上。长期以来,最高的权力就是掌握着对他人的生杀大权,这种权力源于古老的父权,罗马家庭的父亲掌握着子女和奴隶的生死大权,它是绝对的,是捍卫权力者尊严的一种保障。然而,西方从古典时期经历了一次权力机制变化,“占有”某种实体(如东西、时间、肉体和生命)不再是权力的主要形式,而仅仅是具有煽动、控制、监督其所辖力量作用的一个部件,权力嬗变成一个旨在生产各种力量并组织、协调这些力量的机制。
第八章 官与金钱
8。1 官与金钱
古人在《钱神论》中说:“钱这东西。。。。。。它没有德行却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它没有权势,却赢得了人们最大的热情。钱能叩开高贵人家的大门,进入官宦户头的小门;它能使危险的人得到平安,让死去的人重新活过来;它能使富贵人家变得卑贱,也能使活人迅速掉脑袋。”
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当官不收钱,退休无本钱。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钱对每个人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有人认为工资奖金多了,只会减轻钱对人的压力,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钱多钱少时的参照对比体系不一样。当你钱少的时候你对照的可能是与你差不多的人群,好多人甚至不如你,你的满意度和满足度都比较底;而当你收入增加后,可能你接触的是更有钱、更有地位的人群,原来不敢奢望的住房、汽车、小孩出国留学等原来想都不敢想的愿望就会冒出来,这时你才会真正感到钱的压力。
尽管腐败分子各种经济犯罪手段千奇百怪,犯罪过程千差万别,但其本质都是为了“钱”。可以说,为了“钱”,是各种经济犯罪的共同特点和规律,“钱”是引发各种经济犯罪的共同之源。
美国的老摩根说过:当政府和法律无能为力的时候,让金钱说话吧。
在基本民主制度还不那么健全的情况下,金钱以一定的形式参与政治搏弈,公共政治 按市场经济的路径演绎,就有可能走向“黑金政治”。
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本质就是弱肉强食。
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应该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在这个世界上,的的确确钱就是最重要的东西。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有什么比钱更重要的了。没有钱的人就不会自信。
人性的弱点是人所共有的,人的许多欲望原本是处于潜伏状态的,就象毛细血管潜伏在皮肤下。一旦你有了权力,就有人为了他的利益,而专门琢磨你的欲望,专门挑选某些你特别喜欢的东西,硬要将潜伏的欲望挑拨出来。贪官的落马,无非钱色二字。钱这个东西,神奇异常、魅力超凡。世上的人,不论种族地域,都无不对钱充满了深情和热爱;对钱的追逐甚至也是国家的理想、政府的目标。
聪明人认为,政治价值永远比金钱重要,当你在政治上取得了完全的成功,金钱还不是玩于掌中的符号。
用我手中钱,买你手中权,靠权行方便,合伙赚大钱。
表面上看,政府官员神气十足,但底气不足,一旦失去权力,就神气不了。权力是暂时的,财富才是永恒的。权力是暂时的,权力带来的享受也有局限性,因此,对金钱的拥有,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所以,各行各业有权的人都千方百计牟取私利。
我们时代的幸福和痛苦与钱的关联度远远高于与权的关联度。权力是门,而金钱是门槛。跨越一道门槛要比跨入一扇紧闭的门容易得多。
中国古代的史书上经常出现一个“赇”字。《辞海》上的解释是贿赂。以贝相求,不就是权钱交易吗?
古时候当官发财有两种方法:一是靠过生日别人送礼;二是靠卖官赚钱。
清朝把花钱买官叫“异途”或者“捐纳”。可见买官自古就有。汉代的“西园卖官”,唐朝的“斜封官”都史有明载;中国成语中还有“卖官鬻爵”一词。
皇帝派官员下去当官征税,治理百姓,并发给他工资,这本来是很清楚的官僚制度。但皇帝和官员们都很明白,在各项正式的赋税收入以外,还有大量的灰色甚至黑色收入。这笔黑灰色的钱,你问起来谁都不承认,实际数量又不小;管理起来难度很大,但让下面独吞又不甘心。于是,皇帝采取了大包干的政策:交够了我的,剩下是你的,不交不许上任。实际上,这是对黑灰色的批准、强求和分肥。这条政策一出,本来不收钱的清官也非收不可了。一个变质的政府,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差的政府,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需要他们泯没良心,心狠手辣,否则就请你走人。在这种背景下,清官和恶棍的混合比例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定向选择的结果。恶政好比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
恶政选择了恶棍,恶政培育出一个自我膨胀的具有独立生命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在最高层笼络皇帝、影响皇帝,在官场中清除异己,在各地招收爪牙,在民间吸吮民血,一层又一层地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一层又一层地自我繁殖,势力所及之处,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成体统,实施的政策也越来越背离皇帝公开宣称的政策。恶政与恶棍集团相得益彰,迅速膨胀到老百姓不能忍受的程度,一个王朝的循环终点就临近了。
钱不过就是一找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的生存生活对钱的需求是有限的,但钱又具有连鬼神都无法抗拒的魔力,所以才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说法。连鬼神都能支配,社会中的凡人就更不在话下了。钱只有在巧妙的流动中才会产生魅力,不花不赚,不赚不花,只有大投入才有大回报。
“有钱能使鬼推磨”是中国古来通行的办事规则。从来人怕鬼,有钱鬼怕人。官场腐败把这个事情演化得“正常”了,商品化了,花钱办事,花小钱办小事,花大钱办大事,成了一些地方通行的潜规则。
现在是有钱能使官推磨。
如今是个金钱社会,钱可以买乌纱帽,可以买山买水,甚至可以买爹妈买爱情,自然也就可以买表扬买荣誉。
当人情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时,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就会越来越活跃,越来越重要。而权力与人情一起或经或纬地编织起一张大网的时候,经济生活中又有什么能从这些网眼中漏过去呢?
见多识广的人们总会运用好这样一个公式:金钱——人情——权力——金钱。当然,这不会是简单到循环;每一次循环都是一次盘旋式的上升。
现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升官不升官,不在于埋头苦干,而在于送钱多少。
官场上的潜规则虽然没有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但你想当哪一级的官,哪一个部门的官,因此你得给领导送多少钱,这些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而且你就是为了保你的官你也得送,不送人家就会让你下来或者把你换个地方。
金钱就象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
钱是带不进坟墓的,但钱却可以把人带进坟墓。
金钱是社会的必需品。用得恰当可以带来幸福;如果不好好利用则可能带老很多麻烦。
金钱就是金钱,金钱不会使人堕落,只会让堕落者更堕落,让白痴更愚蠢,让慷慨者更慷慨。
可怕的不是金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金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
经济社会不会算帐就是弱智。不会算帐就不会来钱,不会来钱就没有实力,没有实力就没法密切联系领导编织关系网,得到提拔和重用。
当官的也委屈,官与权连着,权跟钱连着,你当了官,想不发财都不行,送礼的人也贱,好象你不收他的礼就不会给他办事,你收了他的礼,他才心安理得。
大小官员哪个身后没有几个做生意的有钱朋友,哪个做生意的有钱人身后没有几个官员做靠山。
聪明人不把钱全部装进自己的口袋,而是用这钱编织一张密密的网,使自己成为这网中的一个结,所谓环环相扣,唇齿相依,因此为了共同的利益,这张网决不会让这个结出现任何麻烦和问题。
钱到了一定的时候只是一叠花纸,一些数字,人到了一定时候,这些东西已经满足不了了。
金钱只有在你渴望的东西用别的方式得不到的时候才有意义;金钱只是交换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内容本身。
金钱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有价值,仅仅是拥有而不能享受,不过是几找纸而已。
钱没有大小,权不一样,权有大小,你管人,还有人管你。
并非是金钱决定你的愿望和需求,而是你的愿望和需求决定了金钱和地位对你的意义。
人拥有的财富不是看你挣了多少,而是看你一生消费了多少。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家产无数,自夸不知有多少钱,有一老者说,我知道你有多少钱。此人一愣:你怎么知道?老者说:如果你的寿命是一百岁,减去你现在的年龄,你每天的花消是差不多的,一年的开销乘上你剩余的年龄,就是你的钱。其余的都不是你的钱,因为你死了也带不走。
身居要职大权在握的人们,大多数并不把金钱看得很重。和金钱比起来,他们有时候更看重自己目前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不会为一时的经济利益牺牲自己的仕途和名声。
不管是企业还是机关,都是官本位。利益分配的大头都是倾向到大小头目身上去的;你不当官就等于不要钱,这种清高是愚蠢的,代价是巨大的。
金钱好比一个巨大的铁球,初始想推动它必须使出全身的气力,甚至利用撬棒或其他工具,为能使它转起来竭尽人之所有能事;后来铁球终于如愿转动起来了,并且随着推动力量越转越快,快到不再是人控制它而是它控制人了——在滚动的惯性中,人已经成为它的附属品了。
在这个社会里,金钱是改变人的生存地位和生存质量的最有效最快捷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钱也是一种能力。(《杂文月刊》05。1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