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品: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作者:文慧
  内容简介:
  本书从20世纪50年代邵逸夫创立邵氏影业说起,到六七十年代的功夫片明星李小龙、成龙,80年代的周润发;著名导演李翰祥、吴宇森、徐克、许鞍华。从60年代徐小凤、汪明荃到80年代四大天王歌星等,以人物为中心为读者讲述了香港娱乐界的历史。
  正文
  第一章 邵逸夫时代
  邵逸夫自创立邵氏影业以来,雄霸香港影坛五十载。他的资产超过200亿港元,但有许多人离他而去,理由竟是他太吝啬,算盘打得太精;他一生置身娱乐圈,偎红倚翠,但风流而不下流。邵逸夫其人其事奇特又精彩。
  邵逸夫创立的邵氏影业公司,曾拍摄过一千余部影片,获过几十项大奖,培养了大批的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像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菁、郑佩佩、方盈、陈萍、罗烈、王羽、许冠文、陈观泰、傅声、李翰祥、张彻……这些曾让几代影迷们如痴如醉、顶礼膜拜的大明星、大导演们,都是出自“邵氏”的门下。
  邵逸夫的“邵氏电影王国”雄霸香港五十载,高峰期每天有一百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他的《白金龙》一片,开创中国电影从无声片进入有声片的时代。
  他的“邵氏影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他是香港娱乐界荣获英国皇家爵士勋衔的第一人。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曾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邵逸夫任董事局主席的香港无线电视台在香港电视界独占鳌头,影响波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国华人社会。邵逸夫由此而腰缠万贯,资产超过200亿港元。
  近年来,他捐赠给中国内地的款项达20亿港元之巨,仅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他一次就捐助1。2亿港元。
  他一生置身娱乐圈,偎红倚翠,“风流不下流”,邵逸夫其人其事,奇特又精彩。
  创业艰难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邵姓在当地是一个大族。邵逸夫的父亲名叫邵行银,号玉轩,是个从事染料生意的商人,当时在上海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逸夫是邵家第六个孩子,男孩中排行第四。邵玉轩一生共有八个子女,三女五男,这五个男孩的名字分别是老大仁杰,老二仁棣,老三仁枚,老六仁楞,老八仁葆。
  小学毕业后,邵逸夫随父亲到上海,进入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因此他后来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邵逸夫对父亲给自己取的名字(仁楞)很不满意,于是和几位兄长商量,想把名字改掉。但是,父亲给儿子取的名字是不能改的,于是便在别号上动脑筋。结果,老大仁杰给自己取号“醉翁”,老二仁棣取号“屯人”,老三仁枚取号“山客”,老六仁楞取号“逸夫”。这就是邵逸夫名字的来历。不过,在邵逸夫成就霸业之后,香港娱乐圈中人都习惯称他“六老板”或“六叔”。
  1914年,老大邵醉翁从上海神州大学法律系毕业,被法租界中法振业银行委任为法律顾问,不久又被提升为该银行的部门经理。
  当时,法租界里有个叫“小舞台”的地方,上演各种娱乐节目,包括京剧、杂耍、弹词,以及无声电影,由于老板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于是决定将“小舞台”公开拍卖。
  邵醉翁在父亲的资助下,买下了“小舞台”,并马上将其改名为“笑舞台”。他发现当时兴起不久的无声电影很受欢迎,于是投观众之所好,想方设法找来片源,把个“笑舞台”经营得十分红火。
  由于经常性地放映电影,对当时上海的电影生产厂家也就日益了解。有一个时期,他眼看着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孤儿救祖记》风靡一时,赚了大钱,由此预见到拍摄电影是个发财的路子。当下决定,投资建厂拍电影。
  1924年春,邵醉翁任老板的“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闸北横滨路挂牌成立。
  邵逸夫一边在中学读书,一边来天一公司帮忙。那时,在放映正片之前还放些新闻片,放学后或假日里,邵逸夫便跟着两位兄长抬着笨重的摄影机到处抓拍。后来他还跟邵醉翁的老搭档徐绍宇学拍情节片。1925年,“天一”出品了上下集《珍珠塔》,邵逸夫的名字和徐绍宇并列排在银幕上。这部影片由邵醉翁导演,演员有当时的大牌明星胡蝶、吴素馨等人。1925年年底,邵逸夫担纲掌机,王士珍为副摄影,拍了一部《孙行者大战金钱豹》,此后又接连拍了多部影片。
  “天一”的崛起大大挤占了其他影业公司的市场份额。于是,六家制片公司建立了强大的联合发行网,共同排挤、扼杀天一公司。
  面对围剿,邵氏兄弟商议应变对策。邵醉翁认为,为了生存和发展,务必开拓南洋市场。最后商定,老大、老二留驻上海,老三邵山客去南洋开拓影片发行市场。
  临行之前,邵醉翁对老三说,老六中学快毕业了,如果南洋那边有前途,便打电话过来,让老六邵逸夫去帮他。
  1926年3月,邵山客带着“天一”的一些影片和一些资金,单枪匹马,踏上了远赴南洋的征程。
  新加坡是邵山客独闯南洋的第一站。当时,新加坡还没有中国电影,只有大戏院间或放点西方默片。邵山客使出他的交际本领,广泛接洽当地戏院的老板,推销“天一”的影片。由于影片适合当地华人的口味,很快打开了销路。短短三四个月,邵山客便因业务量剧增而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向上海发出一份急电,要老六邵逸夫速来新加坡增援。
  电报到达上海邵家时,邵逸夫却去了北京。当年邵逸夫才19岁,刚从美国人办的“青年会中学”毕业,他正准备报考北京的大学。邵山客的一纸电报,改变了邵逸夫一生的命运。邵逸夫回到上海,收拾行装又登上海轮。
  老六、老三相会在异国他乡,立即抖擞精神,脚踏实地地开拓市场。当时有个问题困扰着他们,即租不到戏院放映电影,像以前那样向戏院出租影片则获利甚微。邵逸夫想到一个苦自己的办法——租借空地,然后用帆布搭起院墙,自己卖票,自己放映自己的影片。不久,邵逸夫又想到一个主意,搞个流动放映车,把放映机、银幕等全套装上,然后走村串镇,尽量争取乡村观众。兄弟俩意见统一后,买了一辆小型旧货车,经过改装,开始在吉隆坡、怡保、马六甲、槟城的乡村市镇奔走。后来,他们增加了人手,流动放映车也已增到了六部。
  商业竞争是残酷的。邵氏兄弟远走南洋也没有躲过“六合”公司的排挤。那时,独霸南洋影片业务的“地头蛇”叫王雨亭,他曾专程赶赴上海和“六合”签约,加入“六合”联军,承诺不买“天一”的影片。
  但是,槟城首富王竟成先生看不惯这种垄断行径,邵氏兄弟的吃苦精神倒令他感动。
  在王竟成先生的帮助下,邵氏兄弟以重金包下了新加坡的华英戏院、吉隆坡的中华戏院、怡保的万景台戏院和马六甲的一景团影戏院。以上戏院构成了“邵氏兄弟”最早的院线和发行网络。这时,他们在槟城又遇上了从上海来的黄毓彬。
  黄毓彬原是上海明星影业公司的股东之一,因与“六合”不合,挟资远走南洋,以期日后再与“六合”一决雌雄。邵氏兄弟和黄毓彬的想法一致,于是联手合作,组织了一个南洋电影发行网,反击“六合”。不久,邵氏兄弟又与当时新加坡的富商黄文达和黄平福兄弟交上了朋友,在黄家兄弟的帮助下,开始接管、经营南洋最大的娱乐场所——新世界游乐场。一年下来,总收入超过黄家兄弟数年收入的总和。接着,他们又收购了大世界游乐场。新加坡原有的三大游乐场,邵氏兄弟已占有两个。此时,他们把“邵氏兄弟公司”的招牌,正式在新加坡挂了起来。
  1934年,由邵醉翁执导,“天一”在香港制作,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白金龙》问世。
  这时,有声电影刚刚萌芽,上海已开始筹拍《大路》、《渔光曲》、《夜半歌声》等影片。《白金龙》取得成功之后,邵醉翁以香港为基地,制定了粤语片和国语片兼营的战略。
  1936年夏天,“天一港厂”连续发生两起被人纵火、烧坏片场的案件。
  1936年6月29日上午11时,“天一港厂”片库旁边一间暗房失火。由于只堆放杂物,没有存放拷贝,所以损失不大。同年8月6日深夜,存放拷贝的片库突然火光冲天。这次“天一港厂”的全部存片和拷贝,和片库一起化为灰烬。原因始终未能查明的两把大火,使邵醉翁万般沮丧,最终使得这位邵氏电影的创始人告别影业,退出江湖。
  邵醉翁指定,由老二邵屯人来港替换他主持大局。邵屯人从上海来港后,废弃“天一港厂”之名,打出了南洋影业公司的旗号。邵屯人以香港为制片基地,以南洋为销售市场,坚持走通俗路线,并恭请洪钟豪(洪深之弟)担任旗下主力导演。从1983年到1940年,南洋影业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然而好景不长。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5日,香港沦陷。人们纷纷逃离,在短短几年里,香港人口由160多万锐减至60万左右。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攻打新加坡、马来西亚,整个南洋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
  邵仁枚曾经躲在一座古庙里,但还是被日本人找到,被抓去替日军接管的新加坡的戏院服务。这个时期,新加坡的邵仁枚和邵逸夫,与香港的邵屯人断绝了联系,时间长达三年零六个月。
  在这之前,邵逸夫已于1932年在新加坡成婚,太太是黄美珍女士。婚后第二年便生下长子维铭,接着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末子维钟相继出世。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8月30日,英国军队接管香港。邵氏几兄弟经过商议,作出决定:老大邵醉翁留守上海经营舞台生意及负责“南洋”出品的发行;老二邵屯人重返香港主持“南洋影业公司”业务,在香港拍戏,供应上海及新马等地;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则在新马拓展戏院业务。
  邵屯人回到香港后,创立了“邵氏父子公司”。邵氏父子公司是指邵屯人和他七个儿子的公司,英文为ShawSons,缩写为SS。而“邵氏兄弟公司”则是指邵逸夫和邵仁枚两兄弟公司,英文为ShawBrothers,缩写为SB。
  当时,邵氏父子公司在香港,而邵氏兄弟公司还在南洋。“邵氏兄弟”负责投资,“邵氏父子”负责拍片。“邵氏父子”的一切支出必须向“邵氏兄弟”报账,真是亲兄弟明算账,在金钱方面分得非常清楚。
  50年代初期,香港影业竞争渐趋激烈。
  此时,南洋富商陆运涛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投资电影业,在新加坡成立国泰机构,并进军香港,以“电懋”之名成立制片公司,在清水湾兴建片场,将大批红星罗致旗下。于是,“电懋”成为香港影业的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50年代初,香港政府制定了市政建设的新规划,明文规定市区不得开设制片厂。因此,邵氏父子公司在钻石山和九龙城的片场被迫搬迁。邵屯人在清水湾的郊区买下地皮,重建拍摄基地。这便是后来世界闻名的邵氏制片工厂的雏形。
  1956年,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马来亚、越南、泰国、爪哇等地,已拥有130多家电影院和10多座大型游乐场。事实上已建成一条实力强大的影业院线。
  邵逸夫这时几乎富可敌国,但仍雄心勃勃。
  而邵屯人在香港的业务却很不景气,甚至有退出拍片业务改为经营戏院打算。
  邵屯人改弦易辙,使在新加坡的邵逸夫有了想法。
  入主香江1957年初夏,邵逸夫事先说服三哥邵仁枚,然后奔赴香港,要求邵屯人交出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权。
  经过谈判,邵逸夫全面接管了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机构,并将公司名称改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他本人亲自来香港主持业务。于是,雄霸香港影业数十年的邵氏兄弟公司诞生了。这一年,邵逸夫刚好50岁。
  邵逸夫觉得,若想大干一场,首先必须有自己的片场。邵逸夫决定兴建一座香港最大的片场。
  于是,他向二哥邵屯人买入清水湾220号地段的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当时每平方英尺仅0。45港元,总共只花了36万港元。那时,九龙清水湾地界远离香港闹市区,依山傍海,空旷荒凉。邵逸夫初次察看清水湾地皮时,因为汽车开不上去,只能徒步攀山。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建片场的好地方。他实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是平整清理出了一条通向清水湾的道路。接着开始大兴土木,兴建摄影棚及附属工程。在这个庞大的建设计划中,包括隔音片厂、置影场所、摄影棚、行政大楼、制片大楼、暗房、冲印所、货仓、服装道具库、放映室,以及生活区等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电影城。这座被称为“邵氏造梦工厂”的电影城,从1957年动工,历时七年才全面竣工。
  新公司成立了,摄影棚有了,机器设备齐全了,可说万事俱备,只差人才到位。
  而物色人才的工作是邵逸夫优先考虑的,他早已着手进行。邵逸夫抓到手的第一个重要人物,便是后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邹文怀。
  邹文怀进入“邵氏”,是由于吴嘉棠的推荐。吴嘉棠当时供职于香港英文报纸《虎报》,早年是上海新闻界有名的才子。他与邵逸夫的交往始于上海时期,那时二人关系密切,经常一起泡澡堂子。吴嘉棠得知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创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并了解到他一系列打算,眼下求贤若渴,便对邵逸夫说,他以前有个下属,在上海担任过西报记者,来香港后,曾在英文《虎报》任职,目前在美国新闻处驻香港分部工作。这人就是邹文怀。
  邵逸夫确认了邹文怀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希望他能加盟“邵氏”,但又怕邹文怀拒绝。在吴嘉棠的安排下,邵逸夫见到了邹文怀。邵逸夫把自己的想法说明之后,邹文怀果然没有马上答应,只说:“邵老板,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这件事以后再谈吧。”
  第二次与邹文怀见面,邵逸夫明确表示请邹文怀担任“邵氏”宣传部主任,并谈了关于宣传工作的一些构想,比如将开办电影演员培训班、出版一本电影月刊、成立“邵氏”影友俱乐部等,最终说动了邹文怀。但是,邹文怀提出了一个要求,宣传部必须由他自组班底。邵逸夫满口答应。
  于是,邹文怀立即开始呼朋引伴,先是找来在《香港时报》任采访部主任的何冠昌做军师,然后又把自己信得过的一批朋友拉了进来,如梁风、汪晓高、黄握中、蔡永昌等人。
  从1959年到1970年,邹文怀为“邵氏”打了十一年工。这些年中,他与邵逸夫形影不离,参与“邵氏”的各项重大决策。他的办公室紧挨着邵逸夫的办公室,中间有道小门相通。直到1969年,有个名叫方逸华的女人进入“邵氏”,邹文怀才大权旁落,当然这是后话。
  万事俱备之后,“邵氏”开始筹拍自己的创业之作。
  从1958开始,香港的国语电影渐渐受到市场冷落,而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九龙的新华戏院放映时,却受到当地观众的极大欢迎。1958年,香港“长城”也拍了一部黄梅调电影《借亲记》。邵逸夫经过市场调查,预见到黄梅调古装片可能会形成一股潮流。经过反复论证,邵逸夫选定了剧本《貂蝉》,而饰演貂蝉的演员则选定了林黛。
  林黛当时是“电懋”的当家花旦,邵逸夫为了把林黛挖到“邵氏”,以双倍于“电懋”的酬金打动林黛,使她成为“邵氏”的签约明星。邵逸夫还以相同手段,拼命向“电懋”挖角,使林翠、陈厚、岳枫、陶秦等大牌明星和导演投向自己门下。
  一部电影拍得好坏,导演极为重要。邵逸夫把《貂蝉》的执导权交给了李翰祥。
  在此之前,李翰祥已与邵屯人的邵氏父子公司签了八年合约,后来自然过渡为邵逸夫门下的导演。
  经过群策群力,《貂蝉》一炮打响,在当年度第5届亚洲影展上,拿了五项大奖,只有最佳故事片奖被“电懋”的《四千金》捧走。
  接着,仍由李翰祥执导、林黛主演黄梅调古装片《江山美人》,又在第6届亚洲影展上获得“最佳影片奖”。
  连续获奖,使李翰祥越发注意电影的艺术价值,有心再拿一个国际大奖。于是执导了“邵氏”的第三部影片《倩女幽魂》。不过,这部影片虽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影片,但什么奖项也没拿到。不仅如此,市场反应也极为糟糕——上映时,影院门可罗雀!
  照这种路子走下去可不得了,邵逸夫暗暗紧张起来。
  邵逸夫早就说过:“我经管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我要拍纯艺术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套戏会有多少人中意看!少人看的戏,就少人得益!所以我宁愿向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片着手。”
  显然他对李翰祥的搞法不满,不过这时李翰祥名声在外,才只搞了一部亏本的电影,他还不好意思马上责备他。恰好1959年度的“香港小姐”选美开锣在即,邵逸夫决定参与选美活动,从中挖掘电影题材。
  邵逸夫以邵氏兄弟公司的名义,参加了1959年的“香港小姐”选举活动。这年10月9日,“香港小姐”决赛在香港半岛酒店举行。
  邵逸夫拿出的奖品颇为别致,他向获得前三名的“香港小姐”提供了一份邵氏兄弟公司五年期的演员合约,前提条件是需要试镜。不过,该年度的冠、亚军都没有领取这份奖品,只有季军王丽贞经试镜合格,才签了合同,成为“邵氏”的基本演员,并取了艺名叫莫愁。
  莫愁是苏州人,1948年移居台湾,与一谭姓商人结婚,1958年离婚后,参加“香港小姐”竞选并获得季军。成为“邵氏”签约演员后,参加演出过《狂恋》、《千娇百媚》、《花团锦簇》、《杨贵妃》等13部电影。她特别擅长表演风尘女了,大胆火辣,堪称一流。
  借这次选美的热潮,邵逸夫开拍了电影《香港小姐》。这是1959年底与日本东宝影业公司合拍的一部歌舞喜剧片,虽然片名为《香港小姐》,但内容却与“香港小姐”毫无关系。或许这部电影的名称首先吸引了观众,加上本身也热闹有趣,最终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邵逸夫参与选美活动和拍《香港小姐》,旨在倡导旗下导演走通俗路线,但李翰祥似乎“愚钝”得很,仍一味地追求他的艺术品位。
  1960年至1961年,李翰祥采用黑白摄影手法执导《后门》,在亚洲影展上拿了十二个奖项,接着又执导了《杨贵妃》、《王昭君》、《武则天》、《倾国倾城》等影片,虽然屡屡获奖,把林黛一路捧上了天,但票房反应却始终不如人意。
  这回邵逸夫坐不住了,他跳将起来,高喊:“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的,是要赚钱的!”他不仅指责李翰祥,而且使用另请高明的手法,冷落李翰祥。他起用了“邵氏”二号导演罗臻,开拍真正描写香港选美的国语片《旅馆鸳鸯》。
  《旅馆鸳鸯》是一部喜剧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为了职业上的需要,虚报未婚,因而只能到旅店相聚,做一对“旅馆鸳鸯”。后来女主角为了借选美机会赢取奖金,以便购买一套住房,便参加选美。结果她真的当了冠军。可是由于其子在她领奖时呼唤妈妈,被大会发现她原来已婚,就取消了她的获奖资格。
  1962年11月8日,该片在香港各家影院上映,由于迎合了普通市民的口味,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从1958年到1962年间,“邵氏”在亚洲影展中获得大小奖项共计46项,但邵逸夫脸上却挂着愁苦的笑容,他心里总在怀念着《貂蝉》和《江山美人》上映时万人空巷的盛况。这时,他常常以阴郁的目光打量着李翰祥。李翰祥心里也很着急,有心多割舍一点艺术,多从老板的商人立场考虑问题。但苦思冥想也使不出什么新招,结果还是决定在黄梅戏上做文章。
  1963年,李翰祥征得邵逸夫同意,写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剧本。由他执导,挑选“邵氏”门下无名演员凌波反串梁山伯一角,祝英台的饰演者为红星乐蒂。
  该片取得巨大成功,在香港、台湾等地掀起了黄梅调影片的狂潮。自此以后,港台两地成了黄梅调的天下,几乎无片不是黄梅调。这部影片捧红了凌波。她原本只是在幕后代唱,自从她反串梁山伯一角成功之后,几乎所有的黄梅调影片的男主角都由她反串主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既获了大奖又赚了大钱,名利双收,这是邵逸夫最乐于看到的。但该片导演李翰祥心里不平衡了,因为无论他执导的电影赚了多少钱,都是老板的事,他得到的始终有限,因此萌生了离开“邵氏”自立门户的想法。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4 1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