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63年10月10日,梅艳芳出生于香港。她有三个兄姐,其中姐姐梅爱芳,也是一位职业歌星,先是在酒廊里演唱,但运气不及妹妹梅艳芳。
梅艳芳的两位兄长及姐姐都是在广州出生的,由于家庭的原因,她的母亲只好拖儿带女,来到举目无亲的香港,寻求另一种生活。当时母亲正怀着梅艳芳,当生下梅艳芳后,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母亲一双手。
小时候,梅艳芳的哥哥经常背着她,站在街边卖菜,一站就是半天。有时候,哥哥们出去找活干了,梅艳芳就和姐姐一起,跑到菜市场去,拾一些枯黄的菜叶回家。她们知道,母亲能把这些人家丢弃的菜叶煮得格外好吃。
她小时候很少吃零食,有一次,两姐妹在别人家里吃到几粒炒花生,她们从此的理想竟是“长大了能挣到钱,就要天天买一大罐炒花生吃”。
梅艳芳的母亲有一点艺术底子,为了生计,东挪西借,开办了一间歌艺学校。所教的内容包括各种乐器,如琵琶、二胡、扬琴等,另外,也教唱歌和跳舞,而教室就是在住处腾出一点地方。
两姐妹有近水楼台之便,平日耳濡目染,从小便受到了艺术熏陶。母亲无力供两姐妹上学读书,只要求她们跟她学习唱歌跳舞。
后来,从台湾来了一个“艺霞歌剧团”,到处演出,似乎能挣不少钱。母亲受到启发,于是也找来一些青年男女,成立了一个“锦霞歌舞团”,专门到乡间演出。在演出中,梅艳芳和梅爱芳两姐妹经常以“金宝姐妹花”的名义登台。此举的确给家里赚了一些钱。
两姐妹的演出特别引人注目,同辈的女孩子十分羡慕她们。
据说,当年还没有成名的邓丽君,曾与这对姐妹花一起拍照留念。但好景不长,母亲的事业后来越弄越糟,手中的钱也全蚀光了。幸运的是,四个儿女这时已经长大。
机会终于来了。
1982年,香港举行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梅艳芳凭着一曲《风的季节》一举夺得冠军。随后,她与华星娱乐有限公司签下了五年的合约。梅艳芳那时才19岁。
在“华星”的极力栽培下,在短短的一年内,梅艳芳成了一位炙手可热的红歌星。梅艳芳进军娱乐界,早期走的是模仿路线,为此赢得“百变梅艳芳”的名号。那时,她以低沉的嗓子唱红《风的季节》,又以幽怨的形象将《心债》、《赤色梅艳芳》、《赤的疑惑》等歌唱响,受到广大香港歌迷的拥戴。
1983年初,梅艳芳代表香港前往日本东京音乐节参赛,以一首日语歌《强吻之前》,夺得“亚洲特别奖”及“TYS”奖两个大奖。
梅艳芳是个直爽的人,她毫不讳言自己的收入,她说,在没有成为新秀冠军之前,歌酬是几百元一场;初得冠军时是一千元一场;知名度大增后,则是一万多元一场。有了较大收入后,梅艳芳搬进了约一千平方英尺全新装修的房子,这套新房子光是露台就有三百平方英尺。在1983年中,她灌录了第一张个人大碟《赤色梅艳芳》,推出后,成为香港最畅销的唱片之一。《赤色梅艳芳》在香港大碟榜上停留达14周之久,最后登上榜首,碟内的《赤的疑惑》、《交出我的心》两支歌,分别登上中文歌曲龙虎榜的榜首。《赤的疑惑》是由山口百惠主演的一部日本电视剧,梅艳芳唱的就是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此后,她与张国荣一起结伴飞赴美国,专程为“华埠小姐”选举表演节目,接着又到日本灌录了两张日文小碟。这时有人对她唱日文歌提出责备,说她这样做有失中国人的面子。还有传言说,她曾进过政府的戒毒所,甚至传说她生过一个孩子,并且是个女儿。一时间,流言满天飞,遍布香港每个角落。
这些没有事实根据的流言,曾深深地伤害了她。梅艳芳为此悲伤地说:“为什么我尽我的一切努力来讨好人们,到头来却落得这样的结果?”
“无线”为了造就她,让她以崭新形象出现,特地找来当时正被传追求陈玉莲而成为新闻人物的香港服装设计师刘培基,为她设计服装。刘培基的服装设计使梅艳芳的穿衣品位大大提高。刘培基还邀请她拍了一辑服装广告。后来,梅艳芳穿的服装很多都是刘培基设计的。
1984年,梅艳芳在经纪公司的重塑下,由造型师刘培基从头到脚为她塑出充满野性的中性装扮——头发剪短,着男性西装,化妆色彩大胆鲜亮,使她的出现能立刻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这使香港歌迷感到新鲜和惊讶。正是凭着这种刻意塑造的形象,她唱红了《坏女孩》。
梅艳芳形成个人的演艺风格,主要还是靠舞台上的演出。舞台上的梅艳芳与在台下的她判若两人,给人的感觉是冷艳、充满活力、变化多端,看她的演出,歌迷们几乎一律地睁大眼睛,充满了新鲜感。
1988年前后,梅艳芳年年开二三十场演唱会,场场爆满,场场受歌迷欢迎,她因此赢得“舞台秀女王”的称号。
梅艳芳除了在歌坛称后以外,一部名为《胭脂扣》的电影使她赢得台湾金马奖影后的荣誉,表明她在影坛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这时又有人说,以梅艳芳的外形,能在歌坛大红大紫已经十分不易,而今她竟然能称后于影坛,只能说这是她个人努力的结果,当然也少不了化妆术的掩盖,使她在银幕上显得亮丽出色。甚至有人称她为“香港的贝蒂·黛维丝”,虽然不漂亮,但却能靠后天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流的明星,较之靠容貌走红的女星更具实力。
梅艳芳在电影方面,早期是以女丑角的姿态出现在银幕上,也只是演配角。后来一下子冲上第一女主角的位置。比如在演出《英雄本色》第三集中,她的戏比男主角周润发、梁家辉还要多,由此也可见片商对她的重视了。
有人认为,梅艳芳能有今天,成龙的威禾公司居功不小,如果不是《胭脂扣》、《奇迹》等片重用梅艳芳,使观众对她的看法有了改变,梅艳芳在电影界想成为一流主角,简直难以想像。
也许是由于成龙对梅艳芳的特别照顾,公开肯定她的价值,于是就传出梅艳芳是成龙的“秘密情人”的说法。在香港娱乐圈里,成龙喜欢打闹是出了名的,梅艳芳的个性与他相仿,两人常能玩到一起,流言便因此传出。当然也不是没有一点迹象,比如在拍《奇迹》期间,梅艳芳经常迟到,传出梅艳芳“镇静剂服多了”,被送往医院洗脑的消息,意思是说她为成龙而自杀未遂。
但是梅艳芳一再否认与成龙有亲密关系,成龙也表示两人往来密切纯属工作关系。后来,有关他们俩的传言也就少了。
有人说,以梅艳芳亿万身价来说,想找到知心又能白首偕老的对象必定很难,况且圈内能与她聊到一起的好朋友也不多。
演技派明星郑裕玲郑裕玲虽然有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但她绝对算不上美人,她能在美女如云的香港娱乐圈里屹立不倒,那么她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的确是这样,她绝不是那种花瓶式的女人。
郑裕玲的名字是她爷爷给起的,英文名叫Caroline,这是她妈妈起的。但这两个名字都很少有人叫,人们大都亲切地叫她“DODO”。“DODO”是郑裕玲的小名,她小时候长得胖嘟嘟的,相当可爱,家人就叫她“DODO”,后来大家也叫她“DODO”,她的本名反而没谁叫了。
还是在中学读书时,郑裕玲就是话剧发烧友,经常参加表演,有时回到家里还和弟弟对着镜子做戏。
1975年9月7日,香港佳艺电视台开台伊始,她就击败了两千多名报名者,考入第一期艺员训练班,站到了演艺事业的起跑线上。毕业之后,电视台安排她主持一个年轻人的节目《这一代》,由于反应一般,后来电视台只让她负责报时。一年之后,机会从天而降,电视台让她在徐克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名流情史》和《金刀情侠》中担任角色。郑裕玲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尽力演好,结果播出后大受好评。她也由此开始崭露头角。
但郑裕玲并不很走运,1978年8月22日,佳艺电视台因巨额亏损宣告倒闭。该台的演职员们手拉着手上街游行,要求电视台想办法复业。但没有用,没钱就救不了电视台,演职员们只好各奔东西。
郑裕玲感到前途一片迷茫。不久,无线电视台的何家联慧眼识珠,邀请她加入“无线”,郑裕玲因祸得福,从此靠上了一棵大树。郑裕玲在“无线”很快就大放光彩,她负责主持一个节目,挥洒自如,表现甚佳。此后又在电视剧《天虹》中担任角色,出色的表演,使监制和导演非常满意,甚至临时修改剧本,为她加戏。她也由原来的配角变成了主角,与当红的两位主角饰演者汪明荃和郑少秋平起平坐,一时成为佳话。
1979年,郑裕玲在电视连续剧《网中人》中与周润发饰演一对情人,这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成了她的奠基之作。从此她和周润发成了一对荧屏最佳情侣,其艺术形象深入人心。郑裕玲很快就成了“无线”的当家“花旦”,担纲拍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演技也受到充分肯定。在电视剧《流氓大亨》中,她饰演的角色成了植物人,万梓良扮演的情人俯在她耳边深情地呼唤她,良久,一滴眼泪从她的眼角缓缓流下来……这个细节被称为她的经典之作,久久被人津津乐道。
此后,郑裕玲转向电影方面发展,成绩同样不俗。
那时她有个外号,叫“郑九组”,意思是她每天要拍九组戏,片约之多于此可见。
1983年,她凭《花城》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1988年,她以《月亮星星太阳》荣登台湾电影金马奖影后宝座;1990年,又凭《表姐,你好》获得香港第10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除了演技之外,郑裕玲聪明、果断、理智、实际的性格也给人深刻的印象。以前她和周润发扮演荧屏情人,给人以戏假情真的感觉,不少观众都认为他们是很好的一对。后来记者采访她,她说:“那是假戏,我一见到周润发就知道,他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男人。”
她和周润发在《花城》中曾拍过床上戏,虽然没有裸露镜头,但动作和表情都相当“露”,从那以后,郑裕玲再没有拍过此类镜头,而且公开声明以后也不会拍。她认为,看这类电影的观众都是大人了,根本没必要“画公仔画出肠”,她说,这类镜头其实不是表达现实,而是表达色情。所谓剧情需要,为艺术而牺牲之类都只是借口。
从外人看来,郑裕玲的这些看法,完全可以说得委婉些,但她不,自己怎样想就怎样说,一点也不怕得罪人。
在对待“性”的问题上,她的态度是大胆而开明的,常说人生除吃、洗澡、如厕之外,性也是让人感到开心和舒服的事,关键是认识和安全。郑裕玲曾拍过一个安全套的公益广告,在电视上播了很长时间。有感于香港有个14岁的少女通过性接触感染了艾滋病毒,她认为,应将性教育列为学校的正式课程,没有什么不可以让人知道的。
郑裕玲和甘国亮有过一段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尽管他们深深相爱,但一直都没有结婚。于是有人怀疑,郑裕玲是受了父母离婚的影响,对婚姻产生了恐惧感。郑裕玲断然否认,说:“其实,我父母之间早就存在问题,只是他们不希望影响我和弟弟的童年生活,所以待我们长大后,才正式过另一种生活。”
记者追问她几时结婚做少奶奶,她睁大眼睛,说:“做少奶奶?这种生活不适合我的性格,将来就算离开娱乐圈,我也不会游手好闲,人生出来就是要工作的。”
相恋十年之后,结果她和甘国亮还是平静地分手了,后来再没有联系。用郑裕玲的话说,那段恋爱已成为“历史”。从此,郑裕玲一直过着单身女人的生活,数年来没有关于她的绯闻。
后来,一个让观众大感意外的男人闯进了郑裕玲的感情生活,那就是歌手吕方。吕方的歌艺在香港男歌手中或许算得一流,但由于外形及性格上的原因,多年来在歌坛一直不算顺利,和郑裕玲相比,自然要逊一筹。总之,香港人觉得吕方有点配不上郑裕玲。
吕方在郑裕玲家附近买了一套房子,被记者炒得沸沸扬扬,说吕方此举是为了接近郑裕玲。由此可见香港有不少人就是不服吕方和郑裕玲相爱。
郑裕玲承认和吕方是好朋友,不过在公开场合决不和这位好朋友一同出现,因此他们之间的事情就变得让香港人费猜疑了。
郑裕玲说:“40岁之前,是赚钱期;40岁后,与爱人共度好时光。不用活太长时间,但要活得好,这样做人才有意思。”
郑裕玲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
性情中人叶倩文叶倩文身高1。65米,英文名叫莎莉。1961年9月30日,叶倩文出生在台湾。她的祖籍是广东中山,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她的名字是她外公给起的。在她4岁时,全家移民加拿大。高中毕业后,她只读了一年法律课程便投身社会。
在香港流行歌坛上,叶倩文算得上是一个“奇女子”,说她奇,是因为她唱红了好几首粤语流行曲,但粤语却说得很不流利。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歌手,竟然借助英语注音,将粤语歌曲唱得字正腔圆,歌中蜜语甜言,别有韵致,这真是只有香港歌坛才可能出现的奇迹!
叶倩文说:“我过去所唱的中文歌,没有一首歌词我是明白的,我是全凭记忆把歌词记下来。”
叶倩文进入娱乐圈是极为偶然的。
1979年,18岁的叶倩文在台湾拍了第一部电影《一根火柴》,这“一根火柴”燃亮了她的明星路。
叶倩文说:“那时我18岁,暑假返回台湾玩。有一天,本来我是去买书的,当买完书后,我突然很想吃炸鸡,于是到处找卖炸鸡的地方。那天,我没有化妆,穿一件T恤,牛仔短裤,晒得很黑,非常丑陋。路上碰见了一个在电视台工作的旧朋友,于是便坐下谈了起来,他知道有一部电影急需女主角,便提议我去试试。过了两个星期之后,我接到电话,叫我去见导演。我自然打扮得花枝招展,见面后一说即合。”
叶倩文还主唱了该片的主题曲和插曲。她纯真的表演,天赋的声线,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很快她就成了熠熠生辉的新星,此后又拍了不少影片。
不久,香港世纪公司力邀叶倩文到香港主演电影《宾妹》,她欣然接受邀请,和台湾红星秦汉担纲主演了这部电影。《宾妹》一出,得了个“满堂红”,为她在香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香港著名歌星林子祥要为华纳唱片公司录制一首男女合唱歌曲《重逢》,华纳唱片公司四处挑选新人与他合唱。电影导演杨凡知道叶倩文在台湾唱过歌,便极力推荐叶倩文。叶倩文本来是讲国语(普通话)的,在加拿大又学了一口英语,而对广东话却一窍不通。她在华纳唱片公司试音时,那临时学来的广东话令人啼笑皆非。但公司很欣赏她的声线,林子祥教她用英文音标为广东话歌词拼音,这种拼法也只有她自己才能看得懂,她拼出来的歌词居然十分准确、流利。结果,她成功地和林子祥合唱了《重逢》。
华纳唱片公司很赏识叶倩文,于1983年和她签了歌星合约。
1984年,叶倩文演唱了由林子祥为她作曲的《零时十分》,流行一时。
1984年4月28日,在尖沙咀东部的丽晶酒店,香港唱片协会举行第8届金唱片颁奖典礼,初次登上领奖台的,有后来红极一时的张国荣、陈慧娴和三个月前才推出首张个人粤语唱片《零时十分》的叶倩文。
夹杂在星光熠熠极负盛名的徐小凤、邓丽君、谭咏麟等当红歌星之中,叶倩文宛如一株破土而出的小草,虽显得娇嫩,却充满勃勃生机。《零时十分》成为她踏入歌坛的成名作,并入选1984年无线电视台“十大劲歌金曲”,叶倩文由此成为香港流行歌坛上令人瞩目的红星。她和林子祥也成为好友,经常合作,但她的广东话还是很不流利,唱歌时还得用音标来给歌词注音,由别人来讲解歌词大意。叶倩文最可爱之处,就是她的谈吐。叶倩文笑口常开,常常开心兴奋得难以自持,尤其是她那种语言上的特点,常常成为朋友们的笑料。
叶倩文不像梅艳芳、张学友、刘美君等歌星那样,才出道即一鸣惊人。在群雄纷争、众强逐鹿的流行歌坛,她以每两年出三张唱片的速度不紧不慢地为自己积累成绩。
1988年,她的一曲《祝福》被传唱一时,1990年的《焚心以火》与1991年的《秋去秋来》,又延续了《祝福》的轰动效应。
在香港的五六年间,叶倩文拍了《红粉兵团》、《铁板烧》、《丑小鸭》、《上海之夜》、《爱神一号》、《刀马旦》和《大丈夫日记》等多部电影。她曾获得由影视名人评选的“十大美星”和《银色世界》杂志评选的“人缘最佳的女明星”奖。她在和林青霞、钟楚红主演的《刀马旦》中表演出色,被提名为1986年度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候选人。
叶倩文接戏总附带一个条件,就是最好没有亲热镜头。她对接吻戏最为敏感,认为这是一件苦差事,因为吻应该给予自己最爱的人,而面对着一个自己没有爱意的男子,她怎么也没有那份情感。
叶倩文拍戏以来最炽热的一次接吻戏是与郑浩南演对手戏,镜头要求两人飞扑、拥抱,然后接吻。拍戏时,嘴巴撞了好几次位置都不正确,重拍了几次,拍完后嘴唇都肿起来了。叶倩文在看她与周润发主演的《大丈夫日记》时,越看越觉得她与周润发的接吻镜头很不自然,连自己都感到“惨不忍睹”。
她尤其抗拒演性感戏。她说:“拍性感戏的大有人在,用不着我去拍亲热戏,如果我拍暴露镜头,妈咪一定会立即要我回加拿大读书,以后不准我再拍电影了。”
叶倩文很喜欢猫,她的性格也有点像猫,懒洋洋的。她爱睡觉,也需要睡觉,每天非睡上10小时不可,如果每天睡不足10小时,她会无精打采。她有些不适应电影圈中昼夜颠倒的工作方式。她说:“我不能拍通宵戏的,就算在片场给我有4小时睡眠,睡得连梦也做了,但那不是在我家的床上睡,睡了也就等于白睡。我睡眠不足便对什么也没有兴趣了……谈合约时,我会跟导演说清楚,不能给我过量的工作,每天起码让我有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有人以为叶倩文这样做是摆架子,但她却不以为然。她的朋友曾对她说,她这样根本就不像个演员,劝她趁当红时多接戏,多赚钱。而叶倩文说:“我没有必要像一些演员那样同时拍几部戏,我赚的钱够用就可以了,如果我接了一部戏,我便不会接第二部在同期开拍,我最怕撞期。为什么要让自己这样辛苦呢?我这样做,才会真正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否则每天工作、工作又工作,就会变成机器人般的生活。”
叶倩文是个感情丰富的人。有一次,她在台湾看周润发和张艾嘉主演的《阿郎的故事》,这部电影故事感人,演员表现也很出色,叶倩文感动得在戏院里不顾一切地哭了起来。哭得鼻红眼肿,脸上的化妆走了样也顾不上。
叶倩文花钱是属于那种不太精明的花钱法,只要喜欢就买,从来不考虑是否值得。她说:“我存钱很少,我花钱很厉害,衣服要买很贵的。以前我的钱都只花在小玩意上,可是现在拼命花在衣服上,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我赚了钱就花,我想我是最穷的女明星。”
妈妈常骂她乱花钱,一看见她拿着支票,妈妈就说:“给我,我帮你存进银行。”
叶倩文很重视看有关她的报道,只要报刊上有她的图片,便让妈妈替她剪下,收藏起来。这类图片已剪贴了几大本。她说:“将来我老了,天天翻一下,肯定会有美好的回忆。”
她刚出道时,妈妈一直跟在她身边,跟了两年,对叶倩文有了信心后,才回加拿大。她妈妈说:“我累了,你照顾自己吧!”感情、事业,叶倩文都处理得很好,妈妈可以放心了。
以前,叶倩文很情绪化,一生气便会大跳大骂,就算在片场,也得理不饶人。如今,她的脾气好多了,变成了乐天派。叶倩文是个热爱家庭生活的人,爱做家务和厨艺。她对着一大堆漂亮的杯碟和精致的砧板、菜刀,就可以开心老半天,而且喋喋不休地告诉朋友,她是如何精明地选购这些东西的。她宁愿躲在家里看书、睡觉、煮牛扒,也不愿跑到街上去。她说:“我觉得,女孩子结婚之后,是可以出来工作的,但一定要记住家庭,在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外,一定要记住回家煮饭,守回自己的本分,这才叫做事业与家庭相兼顾。有些女人一工作就忘掉了本分,所以她们不能做到事业与家庭并重。”
叶倩文也很热爱运动,滑雪、游泳、网球都精通。很多运动只要一学就会,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假如两三次还学不懂,她便没耐性,索性放弃。她小时候学过小提琴,因为上了几次课仍拉不出调子,便没有心思继续学下去。
叶倩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