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毛泽东与蒋介石-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立竿见影”。毛泽东可以用一百多天的时间,接连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消灭了蒋介石主力,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陆和台湾的经济竞赛,却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慢慢显示出差距——最初,在五十年代,两岸的经济竞赛,并没有明显地显示出差距。
  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亦即靠着“美援”,实行四年计划,度过台湾经济最初最艰难的日子。毛泽东则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靠着“苏援”,实行五年计划,度过大陆经济百废待兴的那些日子。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在庆祝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和美国进行和平竞赛:“今后十五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毛泽东立即响应,他在莫斯科说:“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毛泽东定下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把当年打仗那一套搬到经济建设上来。他以诗人的浪漫和军事家的决断搞建设,急于求成,于是来了个“大跃进”,来了个“大炼钢铁”,来了个“亩产万斤放卫星”……“大跃进”的虚火,使中国大陆的经济陷入了泥潭。
  此时此际,毛泽东和“老大哥”的关系又日益紧张。毛泽东指斥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于是,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撤走了派往中国的专家,撕毁了合同。也就在此时此际,中国大陆又遭到了自然灾害。于是,中国大陆陷入空前未有的困境,人祸天灾一齐袭来。以打败蒋介石而在党内享有崇高声誉的毛泽东,在一九六二年一月至二月在北京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作了自我检查。所谓“七千人大会”,即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因有七千多人参加而得名。
  毛泽东面对七千人说,他在去年六月十二日中央工作会议上,“我讲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一回,他要在更大的范围中检查。
  毛泽东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毛泽东坦率地承认自己对于经济的外行:“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太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得,还是懂得不多。”
  毛泽东这话,其实也就是他在一九四九年所说的“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时间已经过去十三年,毛泽东对于他原先“不熟习的东西”依然不熟习!依然“还不懂得”!如果真正意识到自己对于经济建设“不熟习”“不懂得”倒也罢,严重的问题是毛泽东在“不熟习”“不懂得”的情况下,急于求成,造成了大陆经济跌入危机,即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也正如毛泽东早在一九四九年便已说过的那样:“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那时,毛泽东没有把“手下败将”蒋介石放在眼里。其实,蒋介石和“帝国主义者”们一样,也“站在一旁看”,等待着毛泽东的失败。
  中国大陆陷入经济困境,使蒋介石兴高采烈。蒋介石这种幸灾乐祸之情,在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召开的国民党“九全”大会上,达到了高峰。在“九全”大会上,由蒋介石的副手、国民党副总裁陈诚作政治报告。陈诚说,由于“三面红旗”,毛泽东“惨重地失败了”,“造成空前未有的严重饥荒”,“使大陆经济全面破产”,“激起了大陆人民的强烈反抗”,“政权随时可以崩溃瓦解”。
  陈诚还把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炮击金门以来渐渐沉寂的炮声,称为国民党“台海炮战的辉煌胜利”,是“反攻复国斗争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蒋介石则号召,“向反攻复国的目标迈步前进”。
  国民党“九全”大会,通过了《关于对敌斗争与大陆革命工作之决议案》,并决定筹建“中华民国反共建国联盟”。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日,蒋介石视察金门发动了“勿忘在莒”运动。莒,今日山东莒县一带。公元前二八四年,燕国大将乐毅率兵大败齐国,齐国国土大部分丧失,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市。莒人不忘复仇,苦心经营五年,终于在齐国大将田单的率领下,打败燕军,反攻复国,获得大胜。蒋介石发动“勿忘在莒”运动,就是要台湾军民向莒人学习,反攻复国。
  毛泽东呢?他喜欢中国古代寓言,他向来访的法国总理孚尔讲述了一个故事。
  据孚尔回忆,毛泽东说:“中国有一则《鹬蚌相争》的寓言,鹬在海滩上啄起一只蚌,但是蚌也紧夹住鹬的嘴。他们开始争论不休。蚌对鹬说,你会在三天之内死去。鹬也对蚌说,你没水喝,也会在三天之内死去。双方都不肯让步,这时渔夫经过,就把鹬蚌都捕捉去了。”毛泽东把中国大陆和台湾比喻为鹬和蚌。而那渔夫,毛泽东说是长着高鼻子的美国人。
  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在那里寻找中国典故,他俩所选用的“勿忘在莒”和“鹬蚌相争”,正是表达了他们不同的政治意图。
  在中国大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蒋介石的反攻大陆日趋活跃。不过,他只能派小股部队骚扰,派飞机侦察、撒传单、空投特务。论军力,蒋介石无法跟毛泽东相比。
  因此,蒋介石的反攻大陆,只能以失败告终:所派四十三股特务,即“国军游击队”,全部被歼,有去无回;蒋军飞机,被击下十多架;美军无人驾驶侦察机,被击下二十多架。就连最新式的高空侦察机“U2”型飞机,也一次次被击下……
  第十二部分:未完的棋毛泽东笑谓李宗仁归来“误上贼船”
  一九六五年,海峡两岸的形势,仍如绷紧了的弦。
  元旦刚过,一月二日,一架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便在中国东南地区上空被击落;
  一月十日,蒋军一架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在中国华北地区上空被击落;
  三月十八日,蒋军一架美制“RF101”型飞机在中国东南沿海上空被击落;
  三月三十一日,美军一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在中国华南地区上空被击落;
  四月三日、十八日,两架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在中国中南地区上空被击落;
  五月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沉蒋军“东江”号巡逻舰,近百名国民党士兵葬身大海;
  八月六日,激烈的海战又起。在福建南部诏安海湾,两艘国民党军舰运载一批特种部队准备登陆,遭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猛烈反击。两舰名叫“漳州”号、“剑门”号,均沉没海底,死伤达数百人。尤其是“剑门”号,排水量为八百九十吨。这次两舰覆没,台湾为之震惊……就在两次海战之间,七月十四日,香港《快报》刊出独家新闻,使台湾一片哗然:“李宗仁将返大陆!”翌日,美联社自日内瓦发出电讯称:“香港报章推测中国前总统李宗仁可能前往北京,此间台湾官员对此表示怀疑。”就在“台湾官员对此表示怀疑”之际,七月十八日上午十一时,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出现在上海虹桥机场,受到早已在那里等候的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的热烈欢迎。
  七月二十日,当李宗仁夫妇飞往北京,周恩来提前二十分钟到达,又在北京机场迎接他们的到来。
  七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李宗仁夫妇,表示热忱的欢迎。
  毛泽东一见李宗仁,出语惊人:“德邻先生,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
  李宗仁一听,一时不知如何答复。
  毛泽东哈哈大笑:“蒋介石口口声声叫我为‘匪’,还把中国大陆称为‘匪区’。你今天到‘匪区’来见‘匪’,岂不是误上贼船!”听毛泽东这么一说,李宗仁也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李宗仁回归北京,其实是意料中的事。李宗仁与蒋介石的深刻矛盾,使他理所当然倒向北京。
  早在一九五○年七月,李宗仁便向美国共和党领袖罗伯特·塔夫脱谈及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时,尖锐地抨击了蒋介石:“就我所知,国民党所以失败,实由于蒋介石二十年的独裁专制,政治腐败,人心离散;军事上指挥错误,士无斗志。这些是主要因素。”
  在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由李宗仁口授、唐德刚笔录的《李宗仁回忆录》中,他便这样论及毛泽东和蒋介石:中共席卷大陆以来,政权已渐稳定。唯中共急于工业化和实现共产社会理想,不无躁进之嫌。然中共十余年来百废俱兴,建设规模之大与成就之速,皆史无前例。国势日振,真可说举世侧目。我本人虽失败去国,而对北平诸领袖的日夜孜孜,终有今日,私心弥觉可喜。
  至于台湾,十余年来,蒋小朝廷内的一切作风似仍沿袭大陆时代的恶习而无甚改进,且有甚于大陆时代。如此而犹欺人自欺,动辄以“反攻大陆”作宣传,岂不可笑。一种政治宣传,如果连自己都欺骗不了,又如何能欺骗世人呢!
  李宗仁还回忆起他跟毛泽东最初的交往:
  我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是在国民党二中全会的会议席上。他那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办的农民讲习所所长,并担任短时期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身材高大,时常穿一件蓝布大褂。在会议席上,他虽发言不多,但每逢发言,总是斩钉截铁、有条不紊,给我印象很深,觉得这位共产党很不平凡。
  一九六三年七月十四日,意大利米兰《欧洲周报》发表李宗仁对该报女记者奥古斯托·玛赛丽的谈话。他这么谈及蒋介石:
  许多年来,蒋一直是中国元首,而现在他的举动好像他的经验还没有一个村长多,他不懂历史。每年一度他站在金门、马祖海边的悬崖上发表演说。他总是重复着同样一句话:“我们一定要回去。”很难说他本人是否了解这一事实,回大陆是不可能的。
  李宗仁接着又谈到了他自己:
  我像蒋介石和国民党一样,是一个失败者。唯一的区别是,我完全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作为个人来说,我自己无关紧要,我不能妨碍中国的前途和她的进步。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什么时候我们曾经有过像我们今天有的这样一个强大的中国呢?
  经过李宗仁的政治秘书程思远幕后穿梭,多次密访北京,由周恩来作了安排,这样一九六五年六月十三日,李宗仁以陪夫人前往瑞士治病的名义,飞往苏黎世小住。然后悄然前往巴基斯坦卡拉奇,由那里转往广州……
  李宗仁的归来,在中国大陆刮起一阵“李宗仁旋风”。中共各方要人、国民党各地旧部,纷纷宴请李宗仁夫妇。内中最为有趣的是,末代皇帝溥仪握着他的手说:“欢迎你回到我们伟大祖国怀抱里来!”末代皇帝和末代总统的相见,一时传为佳话。
  李宗仁于一九六九年一月一日,死于直肠癌,终年七十八岁。
  第十二部分:未完的棋曹聚仁穿梭于北京─香港─台北
  就在李宗仁归来的那些日子里,一位神秘的人物穿梭于“香港─北京─香港”、“香港─台北─香港”。此人在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炮轰金门的紧张时刻,肩负台湾方面的使命出现于北京。毛泽东曾“冷他几天”。此人便是曹聚仁。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盛大庆典,他也应邀来到北京,下榻于北京崇文门的新侨饭店。国务院给他派了专车,供他使用。
  一天清早,曹聚仁尚在睡梦中,忽闻敲门之声。一开门,门口竟站着十年未曾见面的结发之妻王春翠。曹聚仁来来去去于香港、北京之间,因负有特殊使命,很少有机会跟妻子王春翠相见。王春翠住在浙江兰溪县蒋畈村,交通甚为不便。这一回,曹聚仁从香港乘飞机到达广州,马上给王春翠汇去一笔钱,请她来北京相会。果真,妻子赶来了。
  几天后,周恩来宴请曹聚仁,未见王春翠同来。一问,才知道王春翠从乡间来到大城市,生活不习惯,病了。言谈间,曹聚仁说起想把妻子送到南京,和年已九旬的老母住在一起,只是生怕无法报进南京户口。周恩来当即答应可以迁入。此后,王春翠果真迁往南京安居……这一回,在李宗仁归来前夕,曹聚仁匆匆赶往北京,为的是报告来自台北的重要信息。据他的台湾朋友告知,将接他去台北。周恩来向曹聚仁谈了中共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关意见。
  在曹聚仁返回香港之后,李宗仁从海外回到北京。人们纷纷从李宗仁谈到蒋介石,猜测蒋介石会不会仿效李宗仁。
  台湾果真来人接曹聚仁去台北。在蒋经国的陪同下,曹聚仁拜会了蒋介石。曹聚仁转达了周恩来的意见。经过密谈,初步谈成了一些意向。这些谈话,原属绝密之事。近来,有传闻道,双方初步达成以下六条。是否可靠,尚待若干年后由档案文件证实:
  一、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场所。
  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二十年为期;期满再行洽商。
  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
  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
  五、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
  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曹聚仁从台湾返回香港,再度北上。他坐火车途经金华时,想念尚在兰溪的妻子王春翠,但因重任在身,无法去看望她。于是,他只得写诗一首,略表思念之情:
  细雨霏微薄如纱,
  横云绕处是金华。
  山称南北弓牛背,
  塔或有无问井蛙。
  意涩怯题八咏壁,
  舌干苦忆白莲花。
  初平叱石浑何事,
  归梦年年不到家。
  国共密谈,由于中国大陆的“文革”临近而终止。
  一九七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曹聚仁病逝于澳门镜湖医院。终年七十有二。他的夫人邓珂云及长女、次子在侧。
  在他去世后,他的夫人邓珂云在曹聚仁的《我与我的世界》一书后记中,隐隐约约写及他为国共和谈奔走的业绩:“他终于能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效力而感到自慰。他为此奔走呼号,竭尽全力,直至生命的最终。”后来,在一九九三年,他的同龄人夏衍在《随笔》杂志上发表《怀曹聚仁》一文,写出了曹聚仁一生的特点:“他不参加任何党派,但和左右两方面都保持着个人的友谊,都有朋友,虽然爱独来独往,但他基本上倾向于进步和革命。”也正因为他“独来独往”,又在海峡两岸领导层中保持“个人的友谊”,所以他成了穿梭于两岸的颇为恰当的牵线人。
  第十二部分:未完的棋“文革”狂潮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毛泽东曾说,他的一生只做过两件大事:一是打败了蒋介石;二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一九六六年,由毛泽东发动的“文革”狂潮,席卷中国大陆。
  前文已经引述过,一九六六年七月八日,毛泽东在给江青的那封信中,谈到了蒋介石,讲述了蒋介石“滚到一群海岛上去”的历史过程。紧接着,毛泽东在信中断言:“中国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这样,毛泽东把中共内部的右派,跟蒋介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九六八年四月十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社论《芙蓉国里尽朝晖》,发表了毛泽东一段“最新指示”,则把“文革”视为国共两党斗争的继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继续。”这么一来,也就把“走资派”视为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共党内的代理人。这么一来,也就在全国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要把那些“国民党的残渣余孽”清理出去。这么一来,毛泽东也就把他平生所做的两件大事联系在一起,即“文革”是打败蒋介石的继续。在“文革”中,还经常引用毛泽东一九五五年六月十日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按语》里的一段关于蒋介石的话:“在地球上全部剥削阶级彻底灭亡之后多少年内,很可能还会有蒋介石王朝的代表人物在各地活动着。这些人中的最死硬分子是永远不会承认他们的失败的。”这么一来,“文革”也就成了一场继续和国民党斗争的运动,成了一场继续和蒋介石斗争的运动。在“文革”岁月,蒋介石成了中国大陆最可憎的人物。一位当年的中学生,曾如此回忆他在“文革”中的奇特经历:他与蒋介石毫无瓜葛,只是姓蒋罢了。他刚出生时,很小,像只猫,父亲就给他起名“蒋如猫”。他年岁稍长,就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父亲按谐音把他的名字改为“蒋如毛”。不料,“蒋如毛”这名字,在“文革”中闯下大祸。红卫兵们把他拉上高台,叫他低头认罪。在批判了他的名字如何反动之后,斥责他道:“以后不许姓蒋,姓蒋的通通改成姓毛。”
  那位“蒋如毛”只得从命,从此改名换姓,曰“毛向东”。打那以后,这位“毛向东”也就太平无事。
  在批判“蒋如毛”之时,台下另一位中学生心惊肉跳。他叫“金大陆”,有人曾说他的名字取义于“进攻大陆”。后来,他母亲作了解释,他出生时正值一九四九年,他又姓金,取名“金大陆”,乃“金色大陆”之意。虽经母亲解释,红卫兵们仍十分怀疑。正因为这样,他生怕斗罢“蒋如毛”,会接下去斗他“金大陆”……这位“金大陆”后来在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五日上海《新民晚报》发表《寻找“蒋如毛”》一文,方使人们相信以上“文革”笑话,乃是完全真实的故事。从“蒋如毛”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当年“文革”中激烈的反蒋情绪。自然,在那样的岁月,国共之间很难找到共同的语言。在海峡彼岸,“文革”的风潮,激起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狂热之情。
  中国大陆在“文革”中,出现大规模的武斗,出现全国性的混乱局面,铁路阻断,生产停滞。蒋介石陷于兴奋之中,认为这是他“卧薪尝胆”多年,终于到来的反攻大陆的最好时机。一九六六年三月,蒋介石第四次当选总统。他就大陆的“文革”对美国记者说,目前是给予毛泽东“致命打击的最好时机”。
  蒋介石表示,“一日不收复大陆,一日誓不罢休”。
  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九届三中全会。蒋介石在开幕词中号召“反攻复国”,在闭幕词中强调“当前反共形势,我操必胜”。这次全会针对大陆“文革”,制定了《大陆重建工作基本方针》。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他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身上。
  由于“文革”的到来,蒋介石确信,复辟的希望并不那么遥远。他断言,中国大陆正处于“全面混乱”、“全面暴动”、“全面动摇”、“全面崩溃”之中。这时,蒋介石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挥师北伐,必成必胜。”台湾“驻美大使”周书楷这时宣称:“一九六七年很可能成为光复大陆的决定年!”虽说蒋介石为中国大陆的大动乱而兴奋不已,但是,随着毛泽东渐渐控制了局势,他的兴奋度也就随之降低,转为“静观其变”。那时,毛泽东对蒋介石的称谓为“蒋帮”;蒋介石对毛泽东的称谓为“毛酋”、“毛共”。
  第十二部分:未完的棋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手安排身后事 1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终身领袖:
  毛泽东是“终身主席”,自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日成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以来,以后在历届中央委员会上都连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直至逝世。
  蒋介石是“终身总裁”,自一九三八年四月一日当选国民党总裁以来,一直担任此职,直至他离开人世。
  光阴荏苒,岁月飞逝。国共双方的旗手都垂垂老矣。毛泽东和蒋介石不约而同,都在考虑一个问题:由谁接班?由谁继承?
  毛泽东称之“接班人”。
  蒋介石是按照国际惯例,称之“继承人”。
  毛泽东比蒋介石更为注意用字谴句,他曾细细推敲过“继承人”一词。
  他问过那位曾在胡宗南身边潜伏多年、为中共立下大功的熊向晖,“继承人”的英文怎么写?熊向晖答:“Successor。”毛泽东跟他的英文秘书林克学过一点英文,当即说:“success我知道,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