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烽火-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自成不由是一愣,他看着李岩,李岩回答:“是的!确实是有九个字!”

第一百七章 李自成据北京

李自成一听惊出了一身冷汗,说:“明朝尚有南方的半壁江山啊!要是崇祯的血诏写了要传位给谁的话,他拥有了南方的半壁江山,就能与我们鼎足而立了!能对抗我们了!到时想统一全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李自成板起脸来,郑重其事地下令:“严令,务必给我找到崇祯的血诏!一定要找到!”
“是!是!”刘芳亮自然得去执行了。李自成又追加吩咐一句:“记住,不要让崇祯有血诏的事传出去!崇祯诸臣误他的遗诏传出去还不要紧!至于他的血诏在我们没有确认是什么内容之时,绝对不能传出去!以防有歹心的人以伪造崇祯的血诏,迷惑百姓!”
李自成所吩咐的在理,将领们自然是听命了,他们便是快速地离去执行李自成的命令了。
李自成没有见到崇祯的血诏,他是不能安心的,要是让他知道崇祯的血诏落入了张必武的手中,那么他一定会杀死张必武的。
这一点,李岩是知道的,李岩又不能肯定张必武是不是见过临死前的崇祯,崇祯的血诏在不在张必武的手里。
要是把这些事给说出来,不止他李岩会有麻烦,就连张必武也会遭受到灭顶之灾。
张必武还有数万大军,要是背叛了李自成,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啊!而且李岩在东进的途中,就一直担心关外的满清呢!不能在这个时候害到张必武啊!这会让满清高兴,况且对付满清,张必武是一个好手!所以李岩就沉默不语了。
李岩心里也在想:“血诏?崇祯所留下的血诏是什么呢?有利于我大顺,还是不利于我大顺啊?不过崇祯临死前所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真是让人感叹啊!唉!可惜啊!这样的君主却做了亡国之君!”
李岩看着崇祯的尸体却是百感交集的。李自成则看着李岩,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在想:“为什么李岩定定地看着崇祯的尸体,他是负责清宫的,他应该看惯了崇祯的尸体才对啊!不应有这样的表现才是!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他知道崇祯血诏的下落吗?不行!我要把这些搜查的人都找来,问过一次!李岩啊李岩,最好你不要对我有不忠之举!”
李自成疑心是加重了,这是他日后失败的原因,他也变得和崇祯一样疑心重重。
李自成忽然间,他似乎看到了崇祯立了起来对李自成笑着:“你和我一样!一样!因疑心而败!而亡!”
“啊!”李自成一惊。牛金星见状便问:“陛下,你怎么了?”
李自成一看,崇祯的尸体还不是好好地摆在那里吗?哪有立起来,还说自己会和他一样呢!哈!这或许是太累了,太兴奋了所造成的吧!不必再过于在意,把自己给搞垮了。
李自成便回答:“没事!”他随之向牛金星使了个眼色,牛金星便会意了,知道李自成是有吩咐的,只是现在有人在。牛金星的眼珠子一转,他在想会不会是因为血诏这一件事啊?
此时,李岩劝李自成厚敛崇祯和周后的尸体,可是李自成现在一心只想着登基正式称帝,然后传檄江南以统一天下,建立媲美唐朝的辉煌皇朝!关于厚葬崇祯和周后,他也不理会,就说以后会给崇祯和周后盛葬的。
却不知,他这是极其失策的!后来的多尔衮一来就是厚葬了崇祯和周后,以此来大收人心呢!
大顺军将朱由检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
李自成在李岩走后,他让牛金星去查血诏的事,把发现,以及跟随李岩他们见过崇祯尸体的人都给找来问话,所说的都和李岩上报的一样。而且他们全都没有见到血诏,也奇怪崇祯上吊的槐树上为什么会有这九个字。
李自成只能是派人继续追查这一件事,他现在把一切都放在了登基大典上,只要一登基,那么他就等于是天下之主了!这才是重中之重!
此时,整个大顺军都洋溢在了一片胜利的喜悦之中,他们的纪律也就松懈了!人人都想着既然胜利了,不好好地享受一下怎么行呢?不然的话,怎么对得起出生入死打江山呢?
看到此种情况的李岩和宋献策规劝李自成必须严明军纪才行啊!燕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全国人的眼睛都在盯着燕京来看呢。
李自成也知道入燕京要严明军纪,刚开始的时候,李自成整顿军纪,入城为非作歹的士兵被李自成给斩首示众了,高悬于城门。
可是这样的威慑只能是几天时间而已!李自成却让军队入城,而且让燕京城里的百姓五户养他的一个士兵,让他的士兵与民杂居。
如此一来,又怎么会不出事呢?这些士兵都是在想着老子辛辛苦苦、出生入死地打下江山,现在该是好好地享福的时候了!加上李自成从长安出兵东进,将士们从上到下的想法就是打到燕京城享受去!思想上的放松,他们不乱来,又怎么可能呢?
加上李自成又入住了紫禁城,他深居宫中,对于宫外的事是不知道的,不知道何谈管呢?为此大顺军的军纪迅速败坏,战斗力快速地衰退了,从以前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变成一支害怕打仗的无能之师。
作为文武百官之首的刘宗敏也是堕落腐化了,并且还掉了钱眼之中,把明朝的官僚、皇亲国戚都给抓起来拷饷呢,更谈不上什么整顿军纪了。
对于坤兴公主,刘宗敏更是把公主给抢来他的府中,然后善加养伤。周世显就算是十分地不爽,他想救坤兴公主,也没有办法,而他的父母还让人把他给关了起来。
张必武知道现在坤兴公主身上有伤,刘宗敏是不会把坤兴公主给怎么样的,坤兴公主暂时还是安全的。加上刘宗敏还得继续追饷,又有【注】美人陈圆圆,自然坤兴公主就暂时地安全了。
【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说陈圆圆在燕京。而又有一种说法是,吴三桂把陈圆圆带到了宁远,并不在燕京,而是其军中。所谓的红颜祸水,令得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文学家捏造的。至于谁是谁非,本书就不讨论了!采取陈圆圆在燕京吧!
坤兴公主是安全了,可是不要忘记还有费珍娥和靳健公公,两人合作,由费珍娥冒充为坤兴公主,想要吸收李自成的注意力,可惜了,还是被李自成所识破了!李自成为此把费珍娥赐给了他的大将罗虎为妻,这样就害死了罗虎的姓命!
因为费珍娥要为崇祯报仇,而且众多宫女本来是约她一起投河自尽的,可是她因为要冒充公主所以没有随着宫女等一同自尽。最终费珍娥和罗虎一同殒命,可惜了一代美人和一位年轻有为的猛将。
费珍娥刺杀李自成的猛将年轻的罗虎这一件事,在燕京城造成了很大的轰动。人们不由是对费珍娥称赞,连称其为烈女,似此更令人们觉得向费珍娥学习,必要的时候对大顺军进行反抗。
这不,又出了一件事,太监杜勋喝得大醉,夜归之时,被人杀死。强调乱臣贼子,死不足矣!于是,人们对杜勋被拍手称快。
这让李自成异常地惊讶!他也感受到他和他的大顺军面对着燕京城所有人敌对的目光。
转回来,从小看着坤兴公主长大的靳健则是想着要尽力地护公主周全,他不惜牺牲自己,也要让公主平安无事,这自不待言。本来是想把戏给演好的,可是靳健却是白白地送了姓命,最后他只能是希望他从小就呵护,视如孙女的坤兴公主能幸福,能平安了……
张必武是知道这种情况的,他能对坤兴公主的安全放心的,况且他和坤兴公主的关系从此是一刀两断了,他也不用再理会坤兴公主那么多了。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山海关一战,顺利地救出太子和二王。
张必武虽然向李岩说过,让李岩劝说李自成,小心满清,可是李岩说了也没用啊!李自成目空一切,谁的话也不听啊!
李自成以及他的将领们从上到下都以为江山已定,从此以后,他们可以高枕无忧,可以过着享乐的悠闲日子了!
却不知道一个危险已经是悄然而至!当李自成决定东进攻下燕京的时候,满清就已经探得消息了。
当时的满清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提议赶在李自成之前先破燕京,然后再迎击东向的李自成。而另一派以洪承畴和范文程为首的认为持稳重态度,因为不知道李自成的军队战斗力怎么样,先调查清楚,做到知己知彼再行出师也不迟。先让李自成攻破燕京,逼死崇祯,从而让满清能起着为邻国吊民伐罪的正义之举而出师。

第一百八章 满清巩固北京的统治

在满清内部分成了两派,真正能做出决定的人只有多尔衮!
多尔衮已是满清实际上的统治者了,济尔哈朗根本就限制不了多尔衮,一切权力反而被多尔衮给夺取了!
多尔衮不满足于辅政王,他进位为摄政王这样就区别于辅政王济尔哈朗,凌驾于他。
多尔衮在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让李自成先破了燕京,他准备战事需要时间,他还得征集全国的人力物力来打这一场仗。
多尔衮是孤注一掷的,因为此战胜利的话,他的威望将会极大,反之失败的话,满清可能国基动摇,就连他多尔衮不说摄政连辅政王的位置也会失去,恐怕就连身家姓命都会不保。
虽然是场疯狂的赌博,多尔衮还是赌了!毕竟为了这一场赌博,他已经精心安排了!胜率极高,况且这是他父兄,还有他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值得一赌!
多尔衮所做的准备:首先是张必武在路上见到的散布李自成是破军星转世,李自成是只知破坏的祸害,他不能坐江山。这一谣言盛行的情况下,就会令得李自成失去了人心的基础。
而且燕京城的所有情况,多尔衮是一清二楚的,他最重要的是弄清李自成有多少人马,知道他只有七万人。这样满清就稳**胜券了,满清倾全国之兵达到了二十万之众,都是骁勇善战的,李自成难以抵挡呢!
况且李自成在燕京军纪涣散,烧杀**掠无恶不作,尤其是把明朝的官吏都交由刘宗敏严刑逼饷,更是失却民心,尤其是各个豪族知道之后,他们将会感到害怕,从而逼他们走上反抗李自成的道路。
当满清一来的时候,他们会选择能保住他们身家姓命和财富的满清合作,以共同挫败李自成的大顺。
李自成在燕京的所作所为早已经是传遍了每个地方,在其中又不乏添油加醋之举,为此让人大感失望。燕京是全国政治中心,万众瞩目,一有风吹草动,便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地传遍全天下的。
况且如同杜勋之类的明朝叛臣被暗杀的事传出,更加让人觉得大顺不得人心啊!背叛明朝的下场是多么地可悲啊!人心向背,满清的策略——以为明朝报仇剿灭李自成为借口从而入主中原。
上天都在帮助满清,吴三桂带领人马撤退到了山海关,他向满清借兵了。为此,多尔衮改变了行军的路线,他转向了山海关而来。
李自成也率军讨伐吴三桂,当然李自成认为就算是李岩他们的杞人忧天真忧对了,可是清军也会绕过密云等处进入长城,那时他就能消灭吴三桂,再回师与满清一决雌雄。所以他认为满清未必兴师,兴师也不会这么快,大顺就得和满清作战…
吴三桂一是因为李自成大军压境,生死攸关,二是怒发冲冠为红颜,他因为陈圆圆被刘宗敏所霸占,他便引清兵入关。名为借兵复国,可是与虎谋皮又岂会成功呢?
本来吴三桂听闻李自成率领二十大军东进,他就害怕燕京城里的大顺军有二十万,一探清楚,只有七万,他就不怕与李自成开战了!当然满清也是一样,要是李自成真的带领了二十万以上的人屯于燕京的话,满清未必敢倾巢而出。
李自成率六万大军征讨吴三桂,吴三桂与李自成在一片石激战。大顺军摆出的是一字长蛇阵,这样就方便到来的清军予以击破了。
多尔衮并没有急着帮助吴三桂,只是等到吴三桂快撑不住了,他才令清兵随后攻击,因为这样一来的话,吴三桂和李自成都实力大损,吴三桂就只能是投降他了,而清军胜李自成的把握则更大了。
果不其然,李自成大败。李自成的大将或是重伤,或是阵亡,就连他的义子李双喜为了掩护他撤退而阵亡。李自成征战天下多年,他的重要将领都没有损失过像今天这么多,这么严重的。
李自成回到燕京,他是草草地举行了登基典礼,便迅速地向长安撤退。来得快去得也快,在燕京城,李自成只是呆了四十天,这是他们进燕京时怎么也想不到的一件事。
李自成就是在撤出燕京的时候放火烧了故宫的一些宫殿,这是大失人心的。尤其是在他还没有讨伐吴三桂时,他居然把明朝历代皇帝的神主牌位全部拿出来烧了。
这是其极大的失策,怎么说南方还是明朝的势力范围,你烧了明朝历代皇帝的神主牌位,长江以南的地方还处于明朝控制下,自然不服李自成!加上明朝在百姓心中的人心基础还没有丧尽。
而且李自成烧了明朝历代皇帝的神主牌位就显得他没有容人雅量。虽然他是让人把宫中藏着的柳木棺材拿出来以收敛帝后,却没有为帝后发丧,这是最为急迫,最为有效的收取人心方法,可他都没有用。
反而是李自成退出了燕京之后,燕京的平民们筹钱,为崇祯下葬。
而当满清入据燕京之后,多尔衮却是首先为帝后发丧,而且是非常隆重的,多尔衮严令他的军队严守纪律,更不让军队住进城里,对于因为漕运已断,燕京城中饥饿,粮食不足,他是首先保障燕京的粮食,以稳定人心,只要人的肚子填饱了,那么一切都好办。
论政治手段,李自成和多尔衮的比较就是一个小孩和一个**的相比了。
多尔衮最为精明的就是大量地任用汉人,让汉人来帮助他统治汉人,来巩固满清在整个中国的统治。如明朝的过去官吏都大量地得到了重用,更是厚待明朝的宗室,尤其是坤兴公主更是十分优待,只是不喜欢坤兴公主的“坤兴”二字封号,毕竟当初崇祯取乾坤复兴的意思,满清硬是把坤兴公主的封号改成了长平公主,意思是他们满清能在中国长久平安地统治下去,至于崇祯初封的乾坤中兴就抹去了,明朝不能再兴!
厚待明朝的宗室到了满清的统治开始巩固之后,全被清朝给斩草除根了。
不止如此,当燕京的局势已稳定,多尔衮下了剃发令,遭受到了燕京城百姓的强烈抵触,多尔衮立即就取消了剃发令,当然他这是暂时的,以后还会让百姓剃发。只是这种有缓急,给百姓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是重要的。
从多尔衮入据燕京后的种种举措来看,他的政治手段比李自成要强得多了。毕竟李自成长年征战,他从政的经验都没有,而且又是骄傲了,看似他败退出燕京是历史的偶然,实质上却也是必然!最为可叹的是他失败后多疑起来,没有了以前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了。
以前鼓动周延儒以想让明军自相残杀的化名为任成的巴托被解救了出来。
巴托被带到了多尔衮的跟前,多尔衮轻轻地拍了一下巴托的肩膀,说:“辛苦你了!你对我们大清是忠心耿耿的!现在好了!我们大清开始龙腾,入主中原了!你可要继续为我大清效力啊!”
巴托立即是拱手,说:“是!摄政王!属下一定肝脑涂地以报大清!”他没有说报效摄政王,毕竟他是忠于皇太极的,可是皇太极已死,他就只能是忠于新立的皇帝顺治,在他的心中还怕多尔衮篡位呢。
多尔衮笑了,对巴托说:“巴托,你因为张必武而被下狱,你想不想找张必武报仇啊?”
巴托如实而言:“我恨不得与张必武再次交手!在哪里跌倒,罪臣就想从哪里爬起来!”
“好!说得好!这才是我们满人该有的风格啊!”多尔衮拍着巴托的肩膀不断地微笑着说。巴托见到多尔衮如此一说,他就料到多尔衮有破张必武的妙计了!不过现在满清刚刚入占燕京得先稳定燕京的形势是为主。
只要想到多尔衮就能料定如何战胜张必武,巴托甭提有多兴奋了,他就等待着复仇之战。
多尔衮还得继续他的收买人心的策略,他按照着明朝的名单,他启用了很多曾经当过明朝官的人来任官,比如说后来有名的超级大**,天字一号的大**孙之獬就是因此而获官位,并且上疏以造成了以后的剃发易服令,这是后话了。
可以说多尔衮的这一策略是十分有利的,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笼络了不少的人,还欺骗了很多的人。
还不止如此,多尔衮还了解到了坤兴公主与张必武的事。
多尔衮在想着:“坤兴公主是个女人,对于我们大清的统治是没有多大的威胁的!而且崇祯在世时,想把坤兴公主许配给周世显,周世显是一个文官,就算是他想不利于我大清,也掀不起多大的浪来!我真把坤兴公主给许配给周世显的话,也算是了却崇祯的心愿!当然我这么做最为紧要的是收买人心!让人们知道我们大清是明朝的继承者!尽量地减少我大清的敌对者!”
多尔衮想到这里,坐不定了,他起来踱着步子,随之他又想到的是要是让坤兴公主与周世显成亲,张必武不是很没面子吗?哈!这样对张必武也算是一种示威和打击啊!
毕竟坊间都在传张必武想把公主给娶到手,现在自己把张必武最爱的人给许配周世显了。与张必武的一战就在所难免了!
对于敌人的凌辱,莫好过于将坤兴公主嫁给周世显!而且还要大**大办!就算是满清嫁公主那样!不!甚至于还要比嫁公主还热闹!
多尔衮想到这,他便得意极了,做出了决定。他朱笔一挥,谕旨立就,立即让人去照办,选定良辰吉日,让周世显和坤兴公主克日成亲。
坤兴公主和周世显的婚礼轰动了整个京城,办得非常热闹。满清的一些大臣也来相贺,亲自参加此次婚礼的有贝勒、郡王、亲王呢!就连多尔衮以及两宫太后,以及皇上都派专使来贺喜。
洞房花烛夜。周世显极其兴奋地掀开了坤兴公主的盖头,傻傻地呆呆地凝视着坤兴公主,说:“你,你真美……我,我娶到了天仙一般的妻子了……”此刻的周世显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坤兴公主的一臂不见了,被崇祯给砍了下来。
坤兴公主看着周世显,她心里甜**极了,幸福感占据了全身。现在这么盛大的婚礼是她想像不到的!就算是崇祯在世,明朝未亡,以明朝奇缺钱来看,崇祯也不能为坤兴公主办这么热闹和盛大的婚礼啊!
崇祯屡次想过为坤兴公主办婚礼,让她和周世显早日成亲,可是却因没钱啊!便一推再推了。现在却让满清帮完成了这一心愿,可真是讽刺啊!
只是坤兴公主尚有疑问呢,救她的人真是周世显吗?
虽然她一觉醒来就是躺在周府,而且周世显在照顾着她,而且周世显也告诉了坤兴公主,是他救了她。可为什么她感觉好像是张必武背着她来到了安全的地方呢?
梦里是那么地清晰,是张必武在安抚着她,给予了她极大的温暖。难道一切都是梦?是啊!还真是梦啊!张必武这么阴险毒辣的小人,就算他的心里是想自己好的,可是他应该不会这么做吧!不会的!张必武不懂得为人着想,他很自私,他想的全是自己!
我是个美丽绝伦的女子,是谁都想拥有我!尤其是像张必武这样的人!他更加会千方百计地想要拥有自己!
可是为什么啊?梦中的这一句话,却是清晰得可怕!“记住我这句话——你的幸福是我的心愿!请记住,女人的眼泪是用来对付男人的,不能在你的敌人眼前流!不要太逞强,男人不喜欢样样强过自己的女人!好了!永别了!小傻瓜!你我再无瓜葛!永远不会再有交织!”
一定是恶梦!张必武是大坏蛋!他绝对不会是那样的好人!虽然他对自己还是很好的!而且自己这么美丽,不可能有人能放得下自己!唉!不过不适合!张必武配不上我坤兴公主啊!
坤兴公主也把这一念头给收起来了,现在她要奔向她的幸福生活。她和周世显一起白头偕老。
由于满清宽待坤兴公主,而且还把坤兴公主和周世显的婚礼是大**大办的,一致赢得了赞誉。他们似乎都在说,满清此次入居燕京是为明朝报仇的,是仁义之师,无不显示出了以德服人,从而夺天下的气象。
多尔衮听到了这一消息,他在点头了,他很高兴。不过他也有担忧的事,那就是他曾经到过崇祯上吊死的槐树那里,刻有的九个字已经被刀给划花了,看不清树身上曾经刻过什么字了。
崇祯的血诏的内容是什么呢?就连坤兴公主,还有明朝的各个宗室,包括每个太监,他们都不知道崇祯的血诏是什么!
这一份血诏会不会给大清带来威胁呢?可是多尔衮想尽了办法也找不到血诏,当然不能明目张胆地找啊!
他知道就连李自成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找血诏,也找不到!包括李自成问过太子和二王,作为崇祯的儿女,没有一个知道他们父皇的血诏是什么。这一份血诏就像是石沉大海一般从此消失了!
多尔衮虽然对这个是担心的,可是他知道现在不能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上面,还是先关注李自成吧!只有先击败李自成,才是重中之重!什么崇祯的血诏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