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度轮回-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度轮回 作者:羊城二哥
前言
这是一本关于农村、都市、大学、80后、农民工、爱情和事业的书。
每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到城市里工作生活后,都是一个农村家庭的希望。农村的孩子走向城市,在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里面,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撇家舍业、背井离乡也许都是为了一个梦想。来往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他们的心灵和体味是长期久居农村,或生在长在城市的孩子所不能体味到的。这中间有很多共性,也有很多差别,其中绝大部分人走过了共性的路,也就是沿着农村、大学、都市、工作或创业一路走来,最后在城市安家立命。
农村和城市的对比,生存和发展环境,以及周围不同年代人群对80后或好或差的评价,使他们成为一代综合体,他们的爱情和事业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值得所有人关注,他们在主宰者这个时代,是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推动者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本书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以一个从农村出身孩子的经历为主线,描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至最终在城市的发展。本书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平淡简练、见解非凡,及务实求真,书中不乏对生活,金钱,学业,个人能力,工作事业,家庭,人生的思索,也充满了人生导航性质的成长建议。并对发生在我们这个年代,诸多关于80后的事情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如果你长期居住在某个地方,很少外出,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本旅游导向的书来看,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到我国部分地方的风俗人情;如果你是在校大学生,或还没有踏入社会,可以把这本书作为踏入社会、择业创业的参考,其中的很多案例和故事会对你有很大的启迪;如果你已经有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本成长励志书来看,激励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更大的成功。相信这本书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带给你更好的生活理念。
作者并不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只是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写点东西消磨一下时间,打发一下自己的业余爱好,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做一个梳理。对于其中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写作过程中查询了大量的资料并充分使用了尽可能多的资源,归编整理,不希望奉献给大家的这本书有点滴的堆砌和些许的摘抄。看了本书内容您可能怀疑其是描述作者未来人生的目标,或是坐着从小到大的现实,实话说,本书内容很少是作者自己,大多是结合作者和其他社会人的一些现实经历和遭遇,幻化而来。当然考虑书稿内容完善和方便读者阅读,行文过程中,免不了涉猎引用一些相关而又感觉到对大家非常有用的内容,声明中间没有丝毫的抄袭或杜撰,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接受。
写作是个过程,需遵循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发展特点和社会现实。因为本书是网络原创,新浪首发,大多内容没有文字备份,所以输入需要时间,修改也需要时间,还恳请大家有一定的耐心,不要太过于催促,作者最终肯定会完成书稿付梓出版。
如果有网友的支持,我想我会每天晚上坐在电脑前坚持敲打敲打,分享一下自己思维和感受,同时希望得到大家真实的评论和看法,也希望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一点激励和鞭策。希望这本书会成为80后各类文学作品中土生生长的花蕾,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最后结出原汁原味的果实。同时我相信这些文字对很多出身农村,到城市读书的孩子非常有用,所以希望他们有条件要看一下,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看一下。如果平常工作不忙,我会经常保持文章的更新。
最后,谢谢各位。
作者题外话:作者邮箱:loyal_yu@作者博客 blog。sina。。cn/gentle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头老太太谈家庭的过去
下面这首诗歌《童年》描绘了乡村的童年生活,却不同我的懵懂岁月,但是能使我联想起小时候的很多事情……
暖暖的阳光下
布谷鸟在声声地叫着欢笑
白杨的倩手也在随风摇晃
稚气的歌声
在流水中徜徉
欢乐的岁月就这样流淌
青青的白桦林里
有着虫儿的呢喃
白白的蒲公英散发着美丽的花帽
欢聚的伙伴
在风中奔跑
醉人的时光就这样跳跃
潺潺的小溪边
有着鱼儿的嬉闹
油油的水草摆动着柔媚的线条
高声的尖叫
划破天空的烦恼
童年的欢乐就这样默默地走掉
我童年的记忆中不是苍白的,但我们没有布谷鸟,没有白杨,小的时候小河流水,乡土,田野,牛羊,蚂蚱,烤地瓜几乎成了我的记忆,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不记得了,只是对比现在的生活感觉到当时真的幸福多了,没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感觉自己虽然小的时候贫苦了点,但是作为一个孩子,爱玩的天性还是一时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爷爷说,他的父亲(我的太爷)是国民党的保长,当初会双手打算盘,唱戏,拉二胡,什么都会,而且还非常得到大家伙的拥戴,专门替贫穷的人打抱不平,在周围三乡五里是出了名的。后来***来了,也就关进了监狱做了十年的牢房,抓走的时候村民都说冤枉啊。据说那时候太爷是为了保全一个他很好的兄弟——南关镇的镇长,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画家。也许是因为正正赶上那段特殊的日子他却在玉米地里种植了半亩地的鸦片药材,又说是他把自己的金子、银子埋起来,不上缴国家,所以才给抓走了……
具体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我曾经试探地问过一些老人,但是这么多年不回家了,很多老人都不在了。我小的时候跟奶奶说话就需要在她耳朵旁边大声说,所以奶奶听不见外边的东西,她也很少谈论她的娘家和她嫁来的时候我们这个家。具体奶奶什么时候失聪的,我也不知道,不过周围人都说奶奶很絮叨,罗嗦,而且经常跟爷爷闹,而且闹的很凶,后来爷爷就听顺奶奶了,什么事情都不与他争执,两个人现在也挺好,奶奶今年快八十了吧,但是看上去就象六十多岁,身板还很硬朗。
爸爸因为是家里的大哥,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两个个妹妹,后来听说大姑嫁的很远,然而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就不在了,其他的情况我一点也不知道,小姑出嫁的时候,我和哥去抬的门帘,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我们很高兴也很害怕,年龄小什么都不懂。记得是我还是孙桥读小学的时候,姑姑就因为与他们家庭的矛盾上吊死去了,我们家是个“大门”,就是说一个祖宗的很多,所以去了很多人,一直到后来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作为一个小孩子爸妈他们也不让我问,我知道奶奶在他们家闹了很多次,小姑出殡那天,我也去了,但是我和一个跟我在一起读书的长伟跑去村东南头的窑坑去洗澡,妈妈后来知道之后,说,告诉你爹,你爹非打死你,但是那时侯我什么都不懂,也帮不了什么,只是去玩了玩,想在那里吃吨饭都不得,也就灰溜溜地跑回家了。小姑生前留了一个女儿,听说现在是和那男人去了外地,听说当初奶奶是非要抱养过来,但是那个小女孩不愿意。就这样他们家的宅地也荒芜了,记得有一次,我回老家的时候去他们村找长伟取碟,这时候长伟已经结婚了,原来我姑的房子就在他们家旁边,现在房子梁瓦都坍塌了,到处长满了草,听说从那之后就没有人住了,留在那儿空着,具体情况我也不想了解太多,简单地问了一下就走了。过了这件事情很久,奶奶也就正常了。
妈妈从姥姥家嫁过来的时候,据说是爸爸用马车搭过来的,那时候农村还没有自行车,爸妈要结婚,爷爷在村西头给爸爸起了一三间的土坯房,下面用的是青砖,中间是土坯,上面是青瓦,听说那时候就不错了,按我们村当时的情况,很多家里后来最好也就是在房顶上蒙几厚层麦杆而已。
妈妈过来不久,奶奶就分家,分的时候分给爸妈几斗玉米,几斗豆子,然后还有一头驴,具体都分了些什么我不知道,反正那时候穷,东西都不多,也只有这样了。爸妈也就这样开火了,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还好,毕竟是新婚夫妇,后来就听说有了哥哥曾经因为没有吃的去奶奶的地里刨了些地瓜,奶奶就坐在我们家窗户骂,爸爸结婚后奶奶就说爸爸变了心,小时候对他那么好,长大了不认娘。初开始也就是一天两天,后来奶奶经常是半夜三更去我们家旁边或我们窗户下面骂大街,拐来拐去就拐到我妈妈身上,妈妈一次两次也无所谓,因为次说太多了,就难免跟奶奶撕扯,对骂,其实她不动手,奶奶也会打她,那时候妈妈是打不过奶奶的,这个可以想的到。
爸爸这时候就很为难,跟妈说,她是我娘,骂就让她骂吧,但是你不许还手,也不许骂她。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妈妈听不了那么多,天天如此,难免有所过火。又因为我的出生,家庭的拮据,吃饭穿衣等等,因为没有什么客可观的收入,一切都成了问题,这样爸妈的矛盾就这样产生了。两人打骂的时候我个哥就在旁边哭,后来多了,我们就在一边看,虽然我很小,但是我清晰地记得我已经很讨厌他们吵架打架了,出现了这种事情我就出去,不想看到他们。曾经说过年爸爸妈妈去姥姥家走亲戚的时候,小舅要打他,呵,但是爸爸年轻的时候就经常耍几套,虽说不是太厉害,但是也有点功夫,打架还是有一套的,但是小舅小的时候也是玩刀玩枪的,想必当时两个年轻气胜的人打起来也真让人害怕,打没打我不知道,反正现在他们挺好的。
小时候姥姥就经常给我们家一些帮助,老爷曾经架马车拉大饼,还算过得去,但是姥姥老爷也有很多孩子,我大舅、姨妈、我妈妈排行第三、然后才是我小舅。姨夫和姨妈结婚后就出去做些生意,那时候,姨妈常常给我和哥做一些鞋子和衣服,过年的时候就经常从他们家里背着一布袋的馒头和过年吃的来我们家,我们家什么都没有,他们家住的是青砖房,我们家到我初中开始还是土坯房。。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少年乐事
童年的记忆是短暂的,因为我根本不记得也区分不了什么时候是童年,什么时候是少年,也只是凭着老人们的口述记下一点。少年,姑且算“记事”懂得一些东西,开始要读书的时候算起吧,此时故事才是真正的开始。
河南的东部,是一望无垠、开阔、平坦的豫东平原,见多了山地才想起了平原的舒坦,在那里千年淮河水滚滚东流,滋润了两岸的土地,也养活了勤劳的人民,初中地理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所在的地区是“东经**度,北纬**度,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位于地球的北半球,和我国南方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不同,我们没有那么热,没有那么冷,也没有那么干旱,我们这里有四季分明,物种丰富,粮食产量全国第一”。是的,小麦是我们那里的主要粮食作物,从人力牲畜劳作到小机械,又到大机械,这些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后话。
我小的时候,家就属于平原,平原里多的是乡村,不是城市,村村相连,村村相通,乡村里的那些趣事给我留下了永远都磨灭不了的记忆。
我那时候不是个听话的孩子,也是个贪玩的孩子,我经常和村里的小朋友们一起摔火柴皮,撞弹球,摔面包。其中火柴皮有的是买的,大多是家里用完了的火柴盒撕了就得,原始天君,如来佛,观音,呢扎,二郎神都是火柴皮上的东西,现在哪个斗过哪个我不记得了,当时是非常认真的,一个大的,能换很多小的,怎么个玩法是我们这群小朋友们自己约定的。弹球有的是从爸爸那里得来的,有的是拿我们家的什么塑料待啊,鞋底啊什么的,碰到有串村卖东西的小贩换来的,“准头”不好,我也经常输,输完了就没得完了,不过小朋友一般都愿意转借,借了输了再借,过年的时候有了捡来的爆竹给他们就得了。摔面包是一个小朋友把面包放在地面上,另外一个小朋友用薄的面包在旁边摔,所产的风能把面包翻个就算赢,如果厚的对厚的就放在上面砸,砸过个也是赢,面包是用已经学过的书或者作业本折叠成的,好书纸就比较硬,做成的就比较好,有时候半本书就做一个,很重,所以大多只是赢不会输,不过输了就可惜了。如果你用作业本做的,一般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你玩。我那时候也是输的多赢的少,偶尔能赢很多,就高兴死了。
偷别人家的花生、青豆或者红薯在河边掏个洞,然后把他们放在上面,去来些干树枝从下面烧伙,烧熟了就跑去一边去吃,一般很少被人发现,我也干了很多很多次。记得最残忍的一次,是我跟同村的立业,我们去村东头的小河里用做好的三脚叉逮蛤蟆,然后把蛤蟆腿卸下来放在大的铁瓷碗里煮,放点盐,听好吃的,不过就那一次,现在就从来不干了。我们家房子右山墙的“耳朵”里有麻雀,我们就搬来一个梯子把鸟蛋和小鸟拿出来喂养,掏了几次鸟窝,后来麻雀就不在那里安家了。
去小河、水沟里洗澡,我小的时候父母是禁止的,以至于到上了大学我才真正的学会了游泳。但是我们村旁边的哪个那条小河总是有很多鱼,河上的那座老桥经常能看见一些老人或者孩子在那里钓鱼,有时候雨水过后,水涨的时候,河水流的很急,我们就用自制的鱼网放在老桥口,往往能收获很多。
麦收后的蚂蚱很多,我们小朋友们结群去田里拿着塑料瓶去逮蚂蚱,或者直接找一跟毛草把蚂蚱串起来,然后就点上一堆火烧了吃。夏日的夜晚,很凉爽,村西头的桐树原子里有很多爬蚱,也是长大了之后才知道是蝉的幼虫,多了一个晚上能逮一百多个,往往是带着手电筒,拿着个盒子,那东西前面象螃蟹一样有两个钳子,不过不怕的,拿来玩也很好玩,一般天亮后他们就脱壳变成雏蝉了,如果是在树上有阳光也有风,那到早上八点的时候就能自己飞了,离开了老家再也找不到那东西了,现在桐树园子也没了,全部改成农田了。
我还没有读书之前的一个故事,妈妈经常拿来放在嘴边给我们提,那是有一次,我们家杀了一只鸡做饭,妈妈给我碗里放了很多的鸡肉,爸爸没有几块,他跑到我的面前,问他可以吃一块吗,我没说话他就吃了一块,然后他看我没反应又吃了一块,然后又吃……眼看我没的吃了,我哭了,后来没吃饭,我就跑了,我跑去了玉米地里,从村玉米地里有个坟场,一般我们不会去那里玩的,但是我太生气了,就钻玉米地一直到了村西南头的小桥那里,天快黑了,我有点害怕,也感觉到很饿,所以,我又钻了回来,说实话我当时挺害怕的。没想到我刚刚钻出去到了村西头的桐树原子的小路口就被爸爸发现了,这时候我已经出去了很长时间了,那时候临着我们家后面是水沟,西面是水沟,我们家的前面是大伯他们家,他们家前面是个水塘,那时候水沟还有水,爸爸就拧着我的耳朵过了小水沟,把我带回了家,到家里照屁股上就是两脚,哥说我们都找了你一下午了……,现在想来还感觉到很好笑。
我第一所小学是吴楼小学,当时吴楼没有什么楼,就是一个村,学校当时还没有翻新,是一个座落在麦田村前的一个小园子,我在那里开始我的学生年代,我没有读学前班,当然更没有读幼儿园(当时根本就没有),小学一年级学期结束的时候我成绩一般般,几乎什么都不会,后来又学了一年,这一回有所不同,我一般就是在班级前两名,后来读二年级,赵老师带我们班主任,我到教室发现其他小朋友都有地方坐,到最后一排也没我的位子,所以我就哭了。我记得吴楼的村西头有口井,里面有条蟒蛇,老人们都说是水神,那时候有段时间天不下雨,很多老人去那里烧香祷告,结果好象还是没下雨,但是去那里祈祷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家到学校不是太远,不过还是有段距离,我们一路到学校几乎都有沿着小河,妈妈老说,你们俩路上不要玩水,其实也难免玩一玩,我和哥哥上学路上,小溪水、大路边的一个茅草房里有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是个傻子,冬天他光着屁股,夏天穿棉袄,同我们一起去读书的还有并功(人名),我们经常逗他玩,他就出来吓我们,我们有时候用木头缠上银色的纸,做个银亮的剑,他就怕了,不过要是被给他送饭的他娘发现,我们就倒霉了,他娘简直就是个泼妇,很难缠的,具体那时候那个傻子多大,我也不知道,后来离开了吴楼小学就没见了,也许不该戏弄他吧,从那个傻子门前的水沟过去,再过一块麦田就到我们村了。小溪边有很多的芦苇,也有香甜的蒲棒,有兴致的时候,大哥还给我卷个蒲叶手表,在太阳光下面,“手表”还会转,真的很好玩,吴楼小学不远的地方的小河里有很多,味道很香甜,有时候我们下课也去采些,记得那里还有很多蓖麻,我们用铁丝串以来,晚上回去晚了就可以照明了。
二年级开学去了教室一次,我就离开了吴楼,去了孙桥小学,我曾经翻过学校后面的围墙,去学校后面的平场上用麦芒吊“骆驼”,学校西边不远的石子公路那儿还有一个很长的桥洞,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藏在桥洞里吓人。那里有个土墙分隔着一个村和一大片农田,我们沿在墙上走,可以到北边的公路上。水沟很多,夏秋我们经常跳水沟,冬天就沿冰凌,那里还有个瓜园,有很多瓜吃,但是别人看的很严,所以没得偷吃过。夏天我们那里也是很热的,冬天当然也很冷,夏天口渴了,大家就一起去学校旁边的村里的水井去喝生水,现在都不感想了,那时候喝生水也很少生病,感觉喝了一肚子的生水,还很舒服,然后大家就一起玩去了。在孙桥有一些事情是必须写一写,要不然,恐怕再过几年我都不记得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孙桥是非
第一件事是孙老师对我们的体罚。“孙老头”,我们这样称呼他,是一个又瘦小又严厉的老师,当时五十多岁,现在已经殁了,他带我们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如果你贪玩,他布置的作业你不会,或者让你去黑板上做题做不出来,他就在讲台上拧着你的耳朵向上提,直到你的脚不靠地,他还是不松手,非问你会了没有,你想,那样拧一下,拧的耳朵发烫,能会吗,那时候,我们都很讨厌他,现在如果在我们以前那帮同学中说起“孙老头”,恐怕没有人不记得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讨厌数学的,到了高中之后因为要高考才慢慢地重视上来,成绩才好多了。这一点我相信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当是我们真的都很怕见到他。
那时候,我们语文老师也姓孙,但是是一个胖乎乎的中上年纪的长者,他很慈善,也非常严格,但是他不体罚我们,相对而言,我们已经对他感恩戴德了,作为我们语文老师他很有威望,在学校里面都很受大家的尊重,他的字体非常漂亮,当时是我们的榜样。后来读大学的时候听说他退休后去一个私立的中小学合办性质的私立学校去做了校长,至尽我仍然非常尊重他,但是没有机会见他一面,或者说根本不敢去见他一面。
第二件事情是在大寨后面,战争的时候留下的炮壳和枪子弹。我们学校旁边就是我们行政村的办公处,房子修了很多次,院墙很老,经年的风雨都已经腐蚀了墙壁的青砖和一些房梁上的木头。听说原来日本鬼子、土匪猖獗的时候,乡亲们曾经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大寨,寨墙很高,据说能容纳很多人,现在我们也习惯称他为“大寨”——我们行政村的行政中心。
大寨后面有一大片空地,接下来是个很大很大的土坑,据说当初是建立大寨的时候取土用了,土坑里面有水,水连通到一条水渠,土坑后面有零落的村民房子。大寨西边是个很大的树园子,大寨前面是村子,很多很多人家,大寨东边是我们的学校,也就是说大寨仅靠我们学校的西边。下课我们就可以去大寨后面的那快空地去玩,因为经常在那里摔面包,玩火柴皮之类的,所以很光滑,土坑水不是太深,坡本来很陡,我们那么多小朋友在那里玩,经常从坡上往下滑着来玩,次数多了也就不陡了,我们有时候取点坑边里湿湿的泥巴,做点小房子,捏一些泥人来玩,有时候也摔“洼屋”(方言)、打水漂。
突然,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取泥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铁的东西,后来很多小朋友都过来看,我们挖了几个下课课间时间,终于发现,原来是一挺机枪,当我们校长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报告村党委支书了,村支书找人又挖了一下,发现有很多其他的东西,而且是分几层埋的,向上报告后,市里派来一些专家,发掘后,先是取出来一些当初民国时候的枪炮武器、生了锈的子弹以及一些刀具,后来发现下面还有一些古董、金银首饰之类的。他们说这可能是当初土匪头头胡三狗占领大寨后不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