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走哪里呢?”老爷两眼一翻说:“把刚才那顿饭钱还给我,你爱走哪里
就走哪里。”
主人对仆人不该走前面、后面、并列,都有他的理由。这个笑话
暗含了一个道理,就是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而各种看法
虽然不同,却都言之在理。重要的不在于说出来的“理由”,而在于
说话者本来的动机。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合理化,就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
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为了减少或避免挫折而产生的焦
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
能接受它。这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心理防卫方法。
合理化的一种常见表现是,在追求某一种东西而得不到时,为
了冲淡内心的不安,为自己找到这样一个理由:认为不值得追求,
而不是自己条件不够或不太卖力。也就是借着贬低对方,来安慰自
己。
我们都知道《伊索寓言》中“酸葡萄”的故事:狐狸想吃葡萄,
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就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因
此,心理学上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
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而聊以自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
机制或“酸葡萄”效应。
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
这种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
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有一个实验证明了这种甜柠檬机制的存在。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
大学生来做枯燥乏味的工作,就是把一大把汤匙装进一个盘子,再一
把把地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来来回回半个小时。工作完成后,实
验者给予他们1美元或20美元奖励不等,同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个
来做实验的人这个工作是否有趣。结果发现,得到1美元奖励的比得
到20美元的有更多人评价工作有趣。
“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前者如有
的大学生参加某一竞聘或招录活动,初选即被淘汰,于是对人说“我
本来就对这个岗位不感兴趣,只是别人叫我一起去凑凑热闹而已”。
又如有人因为自身封闭性较强,不擅于与人交往导致人际关系圈狭
小,却常说:“张三品质太差,不值得结交;李四人缘不好,交往多
了会影响自己发展。”
甜柠檬效应如:你买了一套衣服,回来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
如意,但你和别人说起时,你还是会强调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即
使价格贵点也值得。有的学生没有选上班干部,就说“无官一身轻,
可以省去我很多精力,这样有更多时间学习”。再如打碎了自己』自爱
的器皿说“碎碎平安”,被人偷了钱财说“破财免灾”,孩子天资稍差,
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说“憨人有憨福”,都是“甜柠檬心理”的表
现。
这两种心理防卫方式的实质是一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都是
因自己的真正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并产生受挫感时,为了消除或减轻内
心的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自我安慰。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看来愚蠢可笑,但从心理学上
讲,却有它的积极作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如
参加比赛名落孙山,珍贵的物品被盗或丢失,和朋友产生误会,失恋,
亲人去世……有的事情是我们人力所无法挽回的。遇到这样的事情,
我们与其悲伤,哀叹,不如学会自我安慰,即依靠自我调节、自我解
脱来实现心理平衡。否则,我们就会像泰戈尔的诗中所说:“在我们
哀叹失去月亮的时候,我们又失去了星星。”而“酸葡萄”和“甜柠
檬”心理反映了当事人的心理素质具有某种对抗受挫感的弹性,可以
帮助人在遇到挫折时从忧伤中解脱出来,灵活地松动既定的、可望而
不可及的追求目标,暂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防止行为上出现偏
差。
我们都知道,鲁迅笔下的阿Q有一种精神胜利法,被称为“阿Q
精神”。他穷得一无所有,偏要向人家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了!
〃你算什么东西!”挨了假洋鬼子的揍,就说“儿子打老子,不必计较”;〃
倒也很快就心平气和了。这种明显的自欺欺人心理过去一直成为人们
的笑谈,遭到否定。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适度的精神胜利法
对于调节心理平衡却非常有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平衡和心理调
节术。
酸葡萄和甜柠檬效应提醒我们:对于相同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
角度去看,结论会不尽相同,心情也会不一样。现实生活中,几乎所
有事情都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如果只看
到消极的一面,心情就会低落、郁闷,而从积极一面去看,才能帮你
走出心情的低谷,变的平静、开朗起来。比如当你感冒时,与其为一
时的痛苦而烦恼,不如想一想感冒可以使人的自身免疫力提高.当你
〃遇到挫折时,应该看到失败是成功的前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是一种收获啊,当面对逆境时,应该看到逆境能
使人变的更加坚强和成熟,可以提高你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至少还可
以丰富你的人生经历……
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次家中被盗,朋友写信来安慰他,他在回信
中说:“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贼偷去
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
全部;最值的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在生活中我们对待失去的感情,可以对自己说:“天涯何处无芳
草,何必单恋一枝花。”爱情既然已死,人总还是要活的。就想某些
人说的:在一起的时候多想想他(她)的优点,不在一起的时候就多
想想他(她)的缺点。
而对于自己的过去,老年人总爱说“过去好”,是因为在人体内
部,有保护我们正常思维的机能。正是由于这种机能的工作,我们才
能尽快地把不愉快的事忘掉;反过来,它也能有助于我们长久地记住
那些令人愉快和高兴的事情。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似乎是贬义的。但谁让人生有那么
多的不如意和无奈呢,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要活的太累,活的更
快乐一些。如果大家都懂得运用这种方法,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天天
念着“烦呀烦”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天天苦着一张脸,好像全
世界的人都欠他钱似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想不开,割脉殉情之
类的了。
10无穷的权力欲:
美军虐囚事件的启示
有权力就会膨胀,这在美国哲学家罗素的《权力论》里,被称作
人的本性。他还认为人对经济的需求尚可得到满足,但对权力的追求
则永不满足;正是对权力的无止境追求,引发多种社会问题。罗素认
为人的权力具有不断扩张的特性,所以应当节制个人、组织和政府对
权力的追求。
罗素并没有通过心理事例证明人的权力本性,但当人们为伊拉克
囚犯受到虐待感到愤怒之际,科学家们公布了一些研究成果,用科学
实验的方法解释了“一个普通人怎么会如此不人道地对待另外一个
人”。
克瑞格·汉内是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心理学教授,“斯坦福
实验”的参与者之一。为了研究监狱看守和囚犯之间的行为,研究人
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大楼的地下室里修建了一个模拟监狱。学生们
为了研究监狱行为,自愿分成两组,充当看守和囚犯。看守们很快就
变成欺辱人的虐待狂,原来定为两个星期的实验不得不在6天后就停
止了。在实验中,看守给囚犯罩上头罩,并强迫他们脱光衣服。汉内
说,他们的行为跟美军管理下的阿布格拉布监狱中发生的虐待行为竟
如此相似。
这些实验显示了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那就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
会做出多么可僧的行为。“这是一个人们不的不接受的现实,不见得
非得是邪恶的人才会做出恶劣、甚至是邪恶的事情来。”
人们都试图调整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满
足他们认为的自己的需求。无论何种意义而言,你都拥有控制环境的
能力,也就是你所拥有的权力。例如,你一进屋子,就径直将空调的
温度提高或降低,这时,你就在运用你的权力。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
方式来控制环境。如果你足够幸运,自己能给自己放一整天的假,那
么你就很有权力。你是否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开着自己的车子,去你想
去的任何地方,你也拥有了一定的权力。
如果你每天都工作,每周七天,却仅仅只为了生存,那么你就没
有任何权力了。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职业让你每周工作六天,而且能
为你提供生活所需的大多数东西,那么你就是很有权力的了。进一
步,如果你还有自己的房子,更进一步,如果你拥有自己的度假别墅
和其他投资,不用担心年老不能工作以后的生活,那么你就很大的权
力了……
权力是扩展你的影响力和控制你周围世界的能力。在现实社会生
活中,不同职业的人手里多多少少都握有点权力,甚至本来应该是提
供服务的雇员,在有些人的眼里也会把提供服务当做一种权力。
“权力即强力”。一旦拥有权力,我们是应该更慎重行事,还是更
大胆地行事呢?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多数赞成后
者,就是人只要有了权力,就会充分使用它。
从事专门研究的人们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假
设共有22名参加试验的人,他们都在一个公司工作,而且每个人都
在公司担任一项领导工作,还让他们监督旁边房间里4名工作人员的
工作情况,但并不与工作人员直接见面,只是以书写的方式进行指
挥。
当那些“管理者”们被授予一定权力之后,他们使开始指挥部下。
例如,增减部下的工资,更换或解雇部下,命令部下增大劳动量等等,
部下则只能按照“管理者”发出的“指令”来工作。
实际上,旁边房间内根本没有什么部下在工作,心理学家们只是
想通过这个试验来验证一下,人一旦被授予一定权力之后会怎样使用
它。试验结果表明,给予参加试验的人权力后,其明显的特点有4个:
1.频繁地向部下发出指令。
2.认为部下的能力不强。
3.不希望与部下见面。
4.认为部下所有的成绩都要归功于自己的指导。
这些事实说明,越有权力的人就越爱使用权力。而且,他们不能
对那些没有权力的人做出公正的评价,只是一味地夸耀自己的指挥能
力。而且一般说来,人只要有了权力,就会充分地使用这些权力,这
样就使自己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权力差距越来越大。
人们如此渴望权力,那么权力如果缺少制约会怎么样呢?心理学
家发现,权力如果缺少制约,就会使人本性中“恶”的一面迅速膨胀。
一个有权力的人,当没有受到恭维、抬举时,就会觉得“丢面子”、受
了莫大的委屈而无法忍受,他就会骂人、打人甚至杀人。
我们也许都记得美国在2004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许多美军对
伊拉克战俘的虐待。在美军虐俘丑闻曝光后,获释的伊拉克人倾诉了
他们在狱中受到的种种虐待,如遭殴打、一日只给一餐、被迫吃猪肉、
一直戴头套、冬天被迫在水泥地上过夜以及夏天被迫在阳光下暴晒等
等。这种事件,正是人的权力欲无限膨胀导致的。还有许多战争中军
人所做出的各种兽行,也是由于这种心理。
“斯坦福实验”和现实中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权力对人心理的
可怕影响,也看到了在完善权力制约制度的同时,权力人自我心境调
适的重要意义。正因如此,许多国家认识到:特殊的权力拥有者,需
要专门的心理训练。因此有的国家军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医生。就像某
位专家所说:“心理医师的在场,是为了让教官清醒,不要以为自己
像上帝一样拥有无所不能的权力而头脑发昏。当你指挥一群人并且拥
有很多权力和权威时,这种情况是会发生的。”
某个人对一种权力的拥有可以来自上级部门的正式的合法授予,
也可以来自一些非制度性安排的,但又实际上存在的非正式权力。这
也就是显性权力与隐性权力之别。
显性权力的来源主要有法定的权力和来自上级部门的授权与分
权三个方面,这也是组织中正式的、合法的、制度性的基础权力。这
种权力在企事业单位中也就是常说的下级要服从上级,也被称为合
理合法权力。而隐性权力往往来自于机构中的非正式组织,例如由
于个人的能力、知识、品德等在群体中所形成的威望,某人由于与权
力高层所形成的某些特殊的关系而拥有的影响力等。这些影响力在
制度上没有被承认,但却能左右决策与实施,因此也被普遍认为是
权力的一种。
显性权力一般有明文规定的权力运用范围和权力运用的方式,以
及明确规定的利益及相应责任,从而制约权力拥有者对权力的运用;
而隐性权力并没有明确规定所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也相应缺乏一套
有效的约束机制,因而很容易诱发局外人的寻租问题。这也是社会上
大量腐败现象的根源。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鸿有一句名言:“一切有权
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
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隐性权力虽然有其积极的一
面,但由于同属权力的一种,就必须对之予以制约,以防止腐败的产
生。
11好感的来源:
相似、互补与相知
有两个素不相识的酒鬼,因喝醉了酒,同在一辆电车中睡着了。
他们坐过了头,一直坐到郊外的终点站,当时又没有返程电车。于是
这两个醉鬼之间产生了友情,他们一起寻找出租汽车,车费两人对半
担负,愉快地聊着,踏上了归途。
有个成语叫做“同气相求”,形容具有相似特征的人容易投合,互
相喜欢。故事中的两个酒鬼,因为都喜欢喝酒,因而觉得趣味相投,
而且.又都在车上醉了,觉得同病相怜,就产生了比较亲密的感情,虽
然彼此并不认识。
人际交往中的确有这个规律,就是如果交往双方有较多类似的地
方,那么相互之间就容易吸引,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如在日常生活
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兴趣爱好、宗教信仰、对社会时事看法比较一致
的人更为谈的来,感情融洽。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态度、信念、
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相同经历的人容
易相处;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追求目标一致的人容易相
互扶持……
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将一部分特征相似的大学
生安排住在一起,而将另一部分特征相异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居住。一
段时间后发现,特征相似的学生大多能够彼此接受和喜欢,进而成为
好友;而特征相异的学生尽管朝夕相处,但仍然很难相互喜欢并建立
友谊。
大量研究都证实,价值体系、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等
的相似性均能影响到个人对他人的选择,对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具有特
殊的意义。那么人为什么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呢?
首先,人们都希望自己在态度上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类似或
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人们在与其自身态度、价值观相似的人
交往时,互相发生争辩的机会肯定会比较少,而且容易获得他人的支
持,而人们可以从他人的支持中获的内心的稳定感。
其次,相似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
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
再次,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
更容易进行。
所以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会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并
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会发现,不仅特征相似的人会相互吸引,而
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的人也能够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这表明人不仅
有认同的需要,也有从对方获的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需要,这就是互
补性。
互补性是指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和思想观念
等方向存在差异的人,可以在活动中产生相互吸引的关系。当交往双
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互择吸引
力。
2000年,比尔·盖茨把自己设定为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并
将CEO一职让位于鲍尔默。鲍尔默说,“比尔以其独有的才华为产品
和技术战略调制配方,但是CEO的职责并不仅于此。我们达成默契,
认为他应该集中精力完成这些别人无法完成的工作,而我则更为高效
地扮演CEO的角色。”比尔·盖茨和鲍尔默之间就形成了很好的能力
互补,共同造就了微软帝国的神话。
一个人诸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有所长和有所短,有优点也有
缺点。一项事业,往往需要不同种类的人才,形成互补,才能处理好
各方面的事情。这就决定了能互补的人之间容易互相需要,互相喜
欢。
生活中的互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满足
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弥补某种短处,那么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
力。如能力强、有某种特长、思维活跃的人对能力差、无特长、思维
迟缓的人来说就具有吸引力;依赖性特别强的人愿意和独立的人在一
起.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温和的人能够成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
从型的人能够结为秦晋之好,可以想像,如果两个都是支配性的人结
为夫妻,那家中必会硝烟四起……
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
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如一个看重学历而自己又失去拿高学
历机会的人,会尤为看重高学历的朋友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的互补性是以交往双方都得到满足为前提
的。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那些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够产生互
补,如高雅和庸俗、庄重和轻浮、真诚和虚伪等等。也就是说,互补
性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能否实现互补吸引还要看它们是由哪些
人格特质构成,因为互补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一个人的人
格特质。
除了和我们相似、互补的人,我们还容易喜欢哪些人呢?
人和人交往,贵在相知。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
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就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
自己。
也许有人会想:自我暴露深层的信息,包括暴露自我的缺点、弱
点,会不会使人家减少对我的喜欢程度呢?社会心理学家进行反复的
实验结论表明:“自我暴露会增加喜欢”。
比如有一次,有位记者在大庭广众场合采访世界垒球王史蒂夫·
加夫时,突然问他:“你哭过吗?”众所周知,男子有泪不轻弹,何况
是一个迷住千百万观众的体育明星呢!可是,垒球王作何回答呢?他
说:“哭过,我觉的在某种场合掉眼泪更象个男子汉,因为这表现了
你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如此坦率地将自知而人不知的信息暴露于众,
观众们更加喜欢他这个实实在在的形象了。
在人际交往中,乐于和别人推心置腹、襟怀坦白,潜在着一种人
际吸引力。因为你如果对别人敞开心扉,待人以诚,别人才会邀请你
进入他那个神秘的内心世界中,主动热情地帮助你。人们总是喜欢那
些自我暴露的人,而不喜欢自我隐蔽的人。
当然,自我暴露也需要适度。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与他
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但是,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
会被他人看作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
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
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此外,我们喜欢一个人,也许不因为其他任何原因,比如漂亮,
聪明,或有社会地位,而是仅仅因为他们喜欢我们。心理学上把这一
相互喜欢的规律,叫做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
下面这个故事揭示了这个道理。同学之间彼此不和,惊动了老
师。一天上课时,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条,要求全班同学以最快的
速度,写出他们所不喜欢的人的姓名。有些同学在30秒钟之内,仅
能想一个,有的同学甚至一个也想不出来,但是另一些同学却能一口
气列出15个之多。老师将纸条逐一收上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发现,那些列出不喜欢的人数目最多的,自己也正是最不受众人所
喜欢的;而那些没有不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很少的同学,也很
少有人讨厌他。
这是因为,当你不喜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