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放你的人生-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说: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很失败。他从小到大一直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从重点高中到名牌大学,一帆风顺,读研也顺理成章,他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读研后肯定会有更好的前途。结果,毕业之后,他发现那些已经工作三年的大学同学,有的已经开始创业,有的已经成为中层主管或经理,就连一些工作一般的同学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脉、业绩和资金。而自己这个过去的“尖子生”,在相关专业和职位上的竞争力却反而“高不成,低不就”,创业更是不敢奢谈。
◆一个毕业后立刻回国的海归说:他实在不知道怎么去获得成功的感觉。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从美国留学回来,发现自己花掉父母几十万的大半积蓄后,却陷入于“失败”的包围当中。他没有成为无业的“海带”,也没有成为“金龟”,但跟身边的人比,明显付出与产出不成正比。他所在那个中产社区的不少童年伙伴,用相当于他学费的钱做生意,早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因此,社区里的人凡谈“留学无用”和海归“水土不服”,就必举他为例。
◆一个工作已经几年的年轻人说:他觉得自己天天就是在混日子。虽然专业对口,并且从一毕业就做这份工作,富有经验,但他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学是被调剂录取的),也不喜欢这份工作。这类技术型工作永远是年轻人的“专利”,他迟早也要面临转型。可是,创业缺乏条件,转行转业又没有经验、业绩、专业,以他现在的“工龄”,如果要像一个新手一样低薪换行又于心不甘,即将三十成家而立的现实状态也不许可。于是,他也只能一直这样混着:不满意现状却又一直安于现状。
◆还有一个呆在机关的中年朋友告诉我:他很迷茫。到了他这个年龄,升职的希望已经很小,做现在的工作又没有激情,每天朝九晚五,日日机械重复,时刻应付办公室内复杂的“人际政治”。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能再耽搁下去了,可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多年没有经历过市场“风雨”。所以,风险和压力又迫使他不敢轻举妄动,他真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
这些疑惑都只指向一个问题——如何拥有自己的成功。
成功的人生是每一个人都渴望的。
成功的途径也是多元而各式各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
有人渴望的成功是拥有身份、地位、名誉、权力,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有人渴望的成功是豪宅、跑车、亿万的家产、完美的伴侣,得到大多数人都想要的成功;有人渴望的成功是成为魅力领袖,总是被掌声和鲜花包围;有人渴望的成功是使人生有更大的社会意义,能够服务公益和慈善事业乃至拯救世界;有人渴望的成功是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并通过卓越的成就获得个人意义;当然也有人渴望的成功就是平凡也不为衣食担忧,居于市井或山林,一杯清茶几许安静。
事实上,成功是没有标准的,但有个双重认可的原则:一是时代和社会的最底线认可;二是个人内心的高层次认可。书包 网 。 。。 想看书来
导言 开放的时代(2)
人之一生所孜孜以求的,正是为了成就“社会中的自己”和“内心中的自我”。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生本就是追求“本我”、“自我”、“超我”的过程。
每个人都期望拥有自己渴望的成功,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但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是不是都像我一样,经常会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成功?我想要什么样的成功?我应该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吗?我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成功?
我认为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去了解我们的时代、世界、周围以及自我的内心。
开放的时代,人生也需要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正值30周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从内地走向沿海,从沿海走向北京,又从北京走到海外,最后海归回国。其中,我留学、工作、访问和游历过几十个国家,对于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及多年来对中国印象的改观和变化,乃至中国以及中国人带给世界的影响,都有着很深刻的感受。
交织在中国身上的目光是复杂多样的:佩服、羡慕、嫉妒、担忧、恐惧……兼而有之。但无论是哪种看法,就算中国被误解成一条只是到处张牙舞爪的“龙”,我从中也能感受到欢欣鼓舞,因为比起百年前的“东亚病夫”来,世界起码已经正视中国的“大国崛起”。而这个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正来起始于中国将“开放”树为基本国策的那一刻。
国际上目前普遍有这样一个看法:中国和印度将在21世纪中崛起为新的世界性大国,“龙象之争”将成为世界舞台的新生主剧目。事实上,中国和印度在内里还是有着很多的差异,但在“开放”才能带来国家崛起的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的共识:2007年,###总理在新加坡发表主题演讲:“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印度总理辛格立刻在其国内表示:希望###总理的这篇演讲稿成为“印度举国上下人人捧读的基础材料”。
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国和印度,“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整个世界都意识到这是一个以开放为主流趋势的全球化时代,也都努力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个开放的世界。日本是个典型例子,国小,资源少,人口众多,背负二战包袱,也不像新加坡那样拥有交通咽喉的地利,但依赖国家的开放,依赖大多数拥有大国心态的国民的人生开放(日本在经济大萧条前每年出国人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进而融会东西方之长,把握机遇,得以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对宏观“开放”没有分歧的形势之下,今日之中国能否继续大国崛起,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的一环,能否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乃至内地能否与另一体制的台湾找到和平统一的共同基点,以及与港澳在“50年不变”之后走向融合共荣……这都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国家能否继续开放下去,而更多地在于“开放”能否在更广阔的层面深化——即我们大多数个体能否将“开放”定为个人的“基本国策”,能否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人,取得自己开放的成功,并最终汇融成民族和国家整体的开放,进而才能解决一切重大问题。
中国开放的深化和发展,必然呼唤一场个人层面“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 “开放”的最终命运,都必须要落实到个人开放上。
我们当然也无法不为此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
开放式人生十大典型现象
――从封闭式经济到开放式经济:中国经济在“文革”时期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中国的开放当然首先得益于经济的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经历了“有益补充”、“重要组成”、“主体地位”三个阶段变化。同时,外企大量涌入,世界500强企业几乎全部到中国投资。中国自身也受益良多,2007年GDP已达到3万多亿美元,比30年前增长了17倍;国际贸易2007年则达到2万多亿美元,约为开放前1978年的200倍。中国人在开放式经济中,还诞生了大批的开放人群体。据估计,中国目前约有一亿五千万的创业者、专业人士、中介机构人士、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面向市场经济的职业群体。这批新阶层群体没有“铁饭碗”和“皇粮”可依赖,都必须走向自由工作和生活的开放式人生。
导言 开放的时代(3)
——从国内化到国际化:曾几何时,中国人的流动主要局限在国内。如今,开始大量走向国际的中国人已经遍布全世界。中国在海外有5000万的华侨华人,其中至少有3000万加入当地国籍的华人。另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中国2006年仅出入境旅游人数就达到8000万人次。2008年,中国的留学人员总数将超过140万,而回国总人数也将超过40万。此外,中国人同跨越国界的有色人种的交往也日渐增多,涉外婚姻不再是新闻,如2006年上海市民政部门办理的涉外结婚登记就有2960对,共涉及55个国家和地区。
——从区域人到国际人:世界越来越平,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地域和国界不再成为区分人的标志,欧盟(国家层面)、跨国企业(企业层面)、互联网(技术层面),多重国籍(个人层面)等各种现象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国际人因此成为一个热门群体,跨国公司职员、涉外工作者、华侨、留学生、外籍人士成为其主要来源:如篮球巨星姚明红遍美国并成为当地球队核心,泛华传媒的CEO潘杰客曾自称为世界公民,从事投行的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常常一个月穿梭十几个国家,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中国公司的掌门人绝大多数都是国际人。当今中国活跃着一大批跨越东西方的国际人,他们正在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的跨国化也促使具有跨文化环境操作能力的文化混血人大量地涌现。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有大批人打破铁饭碗,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或者下海创业,或者自谋职业,或者成为中介或专业人士、或者出国留学,并且许多人也因为这种人生开放而获得成功。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王石、李东生、马云、陈东升、王波明、田溯宁、冯仑、任志强、郭凡生等一大批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开放群英,改写了中国企业激荡30年的大格局,谱写了市场经济时代中国人冲破体制束缚、实现人生开放的伟大实践史。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目前中国有2亿民工在南下北上地流动,还有几千万大学生在异地求学。当然也由此带来了许多对国家地域“开放”的要求:打破户籍和暂住证的限制、解决春运难题等还只是基本问题,解决跨地域带来的医保、教育、住房、公民权益的平等问题才是更深层次的挑战,而且就连中国的亿万农民,也不能不被推到人生开放的大潮之中。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其“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中很干脆地表示:要解决“三农”问题,或者说农民要致富,关键就是要将农民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就业。
——从单一专业技能到多元工作素质:过去有句俗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在开放社会,男女在行业上打破了必须从一而终的限制,大多数职业人都曾从事过不同的职业。一方面,许多专业本身就是“万金油”专业;另一方面,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强的“通才”。虽然在我国约有三到四成的人从事着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但其中并不乏杰出的成功者:例如,做电子商务网站的马云原是英语教师,做互联网的张朝阳学的是物理专业,做宽带的田溯宁在美国读的是环境资源管理的博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兼职”、“自由职业者”、“SOHO”等词语也不再陌生,农民都要搞“副业”,人人都应对着这种开放。
——从就业到创业:改革开放前,中国几乎没有人创业,一切全是国家和集体计划安排。当今中国创业者之多是史无前例的,这也是人生开放的一个很显著表现,今日的创业大潮正得益于中国的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形成。目前,中国的私营企业已超过550万家,占全国法人企业总数的80%以上,还有2621万名个体工商户,总共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70%以上和新增就业的90%以上,其中不乏在高科技、新经济领域里的个人企业,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上就已有五六十家中国人创办的企业,如进入纳斯达克指数100的百度和分众传媒。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社会的开放使个人属于自己而非单位,因此,在多个单位供职或担任多个职务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把档案放到了人才中心,也越来越多的人更在乎市场和社会的评价。李开复是谷歌中国公司的CEO,但大量投注精力在关心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上;徐小平是新东方英语的创办人之一,但他喜欢帮助青少年进行人生规划;王石是万科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也投入很多时间到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当中。我个人也身兼多个社会职务,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努力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服务上。目前在中国,投身社会,关心环保,关注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的个人越来越多,这也正是社会开放的表现。书包 网 。 。。 想看书来
导言 开放的时代(4)
——从“男女老少有别”到“人人平等”:如今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越来越被社会忽略。一方面,这种开放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特点,女总理、女市长、女老板、女总裁不再新鲜;另一方面,社会多元化中有“中性化”的趋势出现,审美的中性化、服装的中性风……乃至对同性恋的宽容,这都是开放式人生现象之一。此外,社会也越来越多地用心理年龄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商业江湖里更是没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对于创业者来说,既没有退休这个概念,也根本没有三十才“立”或者必须离开学校才可以创业的规矩。
——从单一文化价值观走向多元文化价值观:一方面,世界各国文化呈现出尊重人性和人权、教育重视综合素质的共同趋势,而在生活、观念和习俗上也逐渐多元,并走向了共存,如各种洋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在语言学习上的体现更加明显,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目前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专业或非专业),为迎接北京奥运,连出租车司机、街道老大妈都在热学英语。同样,外国人也学习中国文化,如《论语》是日本高中语文的必修课之一,美国有2500所中学在教授中文,中国的春节在世界各地被庆祝。
整个中国的人生开放现象,已经如此醒目和广大。从农民到大学生再到企业家,从生活饮食到就业求职再到自主创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够置身于“开放”大潮之外。
对于个人来说,在这样的开放时代,要想获得个人的成功,掌握自己的命运,或者与时代俱进、与世界同步、与他人和谐,甚至只是不想孤立于世界之外,都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式的人生。
开放人生就是开放视野、开放舞台、开放信息、开放机会、开放成功!开放的人生与封闭的人生,两个视界,两重天地。开放的人生,如流动的清泉,唯有源头活水来;封闭的人生,如死水一潭;终究会变质枯干。只有开放你自己,解放你自己,才能自主你自己。开放是人生的大熔炉,开放你的人生,世界一定从此不同!
我个人对人生开放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和理解。
我的开放式人生
17岁那年,一个铺盖卷、一个军用水壶、一些简单衣物,我被下放到一个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瓦房、进城要先走30里路再搭车的山村公社插队,住在猪圈旁边一间堆放农具的茅草房里,每逢雨天屋漏不止,主食是掺了盐的稀饭,做伴的室友有老鼠、蜘蛛、蟑螂。当时,我在第一篇插队日记中写道:“去了,去了,终于去了/十七岁的我终于来到了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人生的道路就从这里开始了。”
18岁那年,我省吃俭用主动订阅了《参考消息》等报刊,经常回城借书。在繁忙的农村劳动过后,我就在茅草屋顶挖洞装玻璃“借光”看书,晚上则抱着收音机了解中国和世界。当时,我还曾自赋一诗《茅屋》:“茅屋四壁荡空空,又冷又湿又透风,吾身虽居寒室里,环球风云装胸中。”
19岁那年,改革开放终于到来了,全国恢复高考。我在考试前20天从理科转到文科,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报了英语而非德语专业。体检那一天,我先赶了30里路到镇上等通知,接着骑自行车赶60里路到县医院体检,我喝了不少凉开水和醋,因为据说这样可以防紧张而导致血压过高。我不怕折腾,因为我知道必须抓住自己的人生命运。最终,我通过了这场有史以来录取率最低的高考,成为“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
25岁那年,大多数人都还在珍惜着终于可以工作而非天天搞斗争的时光,我已有幸在国家对外经贸部的工作岗位中接触开放的世界。在人民大会堂一次谈判当翻译过后,我意识到自己从思想观念到现代经贸知识上的全方位差距,下定决心放弃铁饭碗,跨过大洋去北美读书,并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MBA。那时,中国还没有大学开设MBA相关课程,甚至鲜有人知道MBA意味着什么。
31岁那年,我从加拿大到了香港,只是这时的身份已是加拿大有史以来首位出生在中国大陆的非加籍的华裔外交官。随后,我陪同参与了加拿大政府自“###”风波以后的首次部长级对中国大陆的访问,中加当时所签的五个最大合作项目有四个属于魁北克的公司,而我的职务正是加拿大驻香港负责推广魁北克企业的首席商务经济参赞。
导言 开放的时代(5)
35岁那年,我以世界最大工程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AMECAGRA国际公司副总裁的身份,促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三峡工程的第一笔外资引进,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三峡工程贷款的封锁。当时《瞭望》周刊海外版评论说:“王辉耀从北京到海外的远征,无疑是中国更加开放的独特现象之一。”这一句话让我内心突然湿润,因为无论身在海外何处,我都一直很珍惜自己是个中国人,这一年,我回到中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43岁那年,回国创业已经八年。这一年我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为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而是发起成立了欧美同学会商会。一个人财富再多,也不过日食三餐、夜眠八尺。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更多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为跟我当年一样怀着使命出去、带着责任回来的“海归”服务。所以,我开始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社会活动和社团上,并希望能为所有国人的个人开放“建言献策”。
曾有许多朋友,包括一些媒体经常带着褒扬的情感对我说:插队、通过高考、进入中央部委、出国留学、成为加拿大的外交官、担任跨国公司副总裁、回国创业、出版十几本著作、成为知名大学客座教授,建立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团……作为一个原本生活在中国最底层而且没有背景的普通人,无论做成哪一件事,都可能要经历千辛万苦,很难想象你是如何完成了这么多的人生跨越。或者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哲学,促使你成就了自己的开放人生?
这种“抬举”和“夸奖”,让我感到惭愧。从四川盆地到沿海,从首都到加拿大,又从海外到香港,最后回到北京,我的人生旅程画了一个大圆圈。但这个圆圈是开放式的,尽管遭遇过一些耽搁,经历过一些坎坷,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对开放式人生的追求。如果说我的人生还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就不能不谈人生开放。
人生开放,才能进则“兼济天下”,贡献社会;退则“独善其身”,适应时代的发展。
开放式人生的十大要素
国家和社会需要开放,已经没有太多异议。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归根到底莫过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人们称颂德国在战后的崛起并且不称之为“复兴”,最重要的是其大多数个体国民的成熟和“强盛”,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国力或许更强大,但真正值得称赞的只有“国富民强”。中国的崛起和长治久安也最终将指向整个民族和全体国民的崛起,每个中国人都需要张开双臂来拥抱开放的时代和开放的中国,将开放定为个人的“基本国策”。中国迫切等待和召唤着一场“开放你的人生”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对于个人开放,对于成就开放式人生,以及在相应的价值观、态度、思维、行动等层面上如何开放人生,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
自1998年底出版著作《我在东西方的奋斗》开始,我就一直在留意和研究人生开放带给个人的改变和影响。后来,我担任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商会创始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等若干社会职务,发起组建了类似美国百人会的2005委员会并担任理事长,也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世界精英论坛进行直接交流,这给了我很多机会来观察和学习大量开放时代成功的人士。2007年,我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出版社之邀,主编出版《缤纷海归》、《魅力学者》、《财富裂变》、《创业英雄》、《巅峰职业》、《叱咤华尔街》和《资本推手》等系列著作,又组织了一次涉及200多位在改革开放30年来涌现的成功人士的采访和研究。
于是,我前后得以接触到大量有着人生开放实践的成功人士:如政界的韩启德、万刚、陈竺、陈章良等,科教文卫领域的杨澜、冯长根、杨锐、陈丹青、张立同、林金桐、饶子和、彭实、邓亚萍、吕思清……创建过上市公司的田溯宁、丁健、张朝阳、邓中翰、吴鹰、沈南鹏、邓锋、李彦宏、朱敏、杨宁……身在金融界的刘二飞、胡祖六、张懿宸、朱德淼、陈兴动、成长青、汤敏……从事VC风投的徐新、王兟、吴尚志、阎焱、张帆、熊晓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