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求职,从大一开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确切点说,创意是无处不在的。哪怕是枯燥、严谨的财务之类的工作也不可能与创意绝缘。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不厌其烦地跟大学生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原因。然而,毕竟只有一部分工作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从事这些工作的创意型人才必须具备一些特有的才能。究竟是什么样的才能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创意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自然在于一个“创”字,富有创造力,有非常强的创新思维。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答案到了很多人那里会变得五花八门。
我陆续面试过很多名平面设计师,我让他们用最简短的一两句话说出我应该录用他们的理由,换句话说,我让他们告诉我他们最值钱的才能究竟是什么。超过一半的人给我的答案是: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Coreldraw等设计软件。这是一个让我失望透顶的答案,因为我要聘用的是设计师,而不是程序操作员。设计是以创意为核心的工作,熟练操作相关软件不过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基础。若非如此,那么,会写字的人都成为了泰戈尔、钱钟书,会使用CAD的人都成了梁思成、贝聿铭。
所以,对于一个准备从事广告策划、建筑设计等创意型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四年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记住多少个原理、学会多少个软件,而是要知道通过这些原理和软件实现什么样的创意。我一直强调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区别于非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而这种能力对于准备从事创意型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更是vital important。
创意固然重要,但是要想将创意变成现实,则离不开管理与执行。企业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是很难深入掌握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太可能在进入企业以后就直接从事管理类的工作。然而,这并不妨碍一些有志于成为管理型人才的大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顾名思义,管理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组织、管理、协调方面的能力。李嘉诚说:“一个总司令,是一个集团军的统帅,拿起机关枪总不会胜过机关枪手,走到炮兵队操作大炮也不如炮兵。但作为集团军的总司令不要管这些,只要懂得运用战略便可以,所以整个组织十分重要。”任正非的话更是一针见血:“毛泽东会打枪吗?谁见过毛泽东打枪?他要打枪恐怕要打到自己的脚趾头上。但是毛泽东会运动群众,会运动干部。”在《水浒传》中,宋江文不如吴用,武不如林冲,但却能够坐上一百零八好汉的头把交椅,架空晁盖成为梁山泊的CEO。为什么呢?因为吴用、林冲等人都只能算是执行型人才,宋江才算得上是李嘉诚所说的那种“懂得运用战略”的管理型人才。。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请选择车道行驶”(3)
有些人习惯于先入为主地把企业里的管理人员看成是吃闲饭的人,对于他们并不做实事却拿着高薪而感到不公。实则不然。就好比用同样的士兵、同样的武器去应付同样的敌人,不同的将领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战果,让不同的企业管理者来运用完全相同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实施一个项目,业绩可能有着云泥之别。这就是管理型人才的价值所在。
正因为企业管理并非南郭先生可以随意滥竽充数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如果想成为一名管理型人才,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锻炼作为一名管理者所应具备的能力。首先,应该多学习一些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案例,多看一些相关方面的教材、论文及报刊杂志;其次,可以通过担任学生干部、组织社团活动等校内渠道来锻炼管理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兼职、创业实践等方式让自己得到锻炼。我一个同学曾经在低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组织过一个小规模的销售团队,虽然他没有亲自去推销一件东西,却创造了非常不错的销售业绩。即使现在我回过头去看他当时的所作所为,仍然觉得他在招聘、培训、激励等各方面都做得有板有眼。
一支NBA球队需要有总经理来配置阵容,需要有教练来布置战术,可是,最终上场打球的却是球员。同样的,企业的每一个项目最终需要由执行型人才来完成。这个比喻就足以证明执行型人才与管理型人才比较起来,并不具备身份上的优劣。单纯地、想当然地以为管理职位更加优越,所以渴望成为管理型人才而对执行型职位无动于衷,那是极不理智的。一个人究竟适合从事管理型的工作还是执行型的工作,这是与他的能力结构、内在气质、性格特点、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相关联的,并不是每个人想做管理就能做管理,也不是对每个人来说做管理型的工作要好过做执行型的工作。
IT界的人对于李一男这个名字都不陌生。李一男15岁考入了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23岁正式加入华为,两天时间升任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27岁就坐上了华为的副总裁宝座。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天才,对通讯和IT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产品走向具有惊人的敏感度和准确的把握能力。如果按照执行型人才的标准来衡量,李一男绝对是完美的。可是,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却显得有些弱智,根本就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而他偏偏不按车道行驶,在管理型人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就使得他创立的港湾网络最终只能黯然收场。
如果某个大学生排除了创意类的工作,而他在管理方面的才能捉襟见肘,对于管理一个团队也没有过于强烈的欲望,那么,他在大学四年当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执行型人才而努力。如果他是一个对编程抱有兴趣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其去学生会当个貌似风光的干部,还不如在电脑上多写几行程序;如果他是一个想从事外贸行业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与其在五花八门的学生社团里组织一次又一次活动,还不如去图书馆弄明白什么叫做CIF、FOB。
。 想看书来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做学问固然需要厚积才能薄发,在企业界其实也是如此。在商界里有着无数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可是,没有谁是躺在家里整日睡大觉就一夜暴富了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我们惊羡于别人的台上一分钟时,又是否注意到了别人的台下十年功呢?如果读书的时候没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整天在网吧、酒桌和温柔乡里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毕业以后又将凭什么去跟别人竞争?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将来进入了企业界工作以后,大学里学来的东西都用不上,与其在自习室里做无用功,还不如去做兼职赚点钱,或者索性痛痛快快地玩几年。等他们毕业以后摔得头破血流了才幡然醒悟——原来不学无术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暴露着他的无知。
刚到深圳做房地产策划的时候,我们需要给一个即将开发的楼盘构思名称。一位毕业于中文系的同事小黄在会议上兴致勃勃地提供了一个方案:大观园。他还把“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之类的名字都搜集了来,准备用来做楼盘内各栋的名称。他说,光看楼盘的名字就知道这个小区的业主非富即贵了,所以一定能够让房子大卖特卖。老总是个明白人,并没有被他的激动所感染,不紧不慢地问道:“你看过《红楼梦》吗?”正在自我陶醉当中的小黄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慌了手脚,犹豫了一下,说:“这是我们中文系的必读书啊。”老总对这个回答显然不太满意,说:“我是问你有没有读过。”小黄低着头支支吾吾地答道:“读过……一些。”当他抬头发现老总在注视着自己,才赶紧补充了后面两个字。因为中间有个停顿,所以让人觉得有点滑稽,就像是一个跑在街上的人突然发现有一只鞋不见了,赶紧停下来走回去拾起那只鞋一般。老总接着说:“如果你把书看完了——就算没有看完,只要把《金陵十二钗》那些诗读懂了——你就不会提这个方案了。稻香村的主人是个寡妇,潇湘馆里的主人十几岁就死了,蓼风轩的主人看破红尘出家了,这样的名字谁还敢用?”听老总这么一说,小黄的头几乎垂到会议桌下面去了。
或许有很多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都幸运地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可是,在讲究“草原法则”的企业界,滥竽充数岂是容易之事?套用林肯的一句话来说,不学无术的人可以在某些时间里忽悠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忽悠某些人,但决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忽悠所有的人。我一个也在做企业的朋友曾到某重点大学录用了几名应届毕业生,其中一个人在出通知的时候将“务必”写成了“勿必”,我这朋友直接让他卷铺盖走人了,理由是:“我实在是丢不起这人!”
有些人或许会说:“我们一个学期不过开了几门课,哪有那么多要学的呀?我轻轻松松就能拿一等奖学金呢,何苦还去十年磨一剑?”可是,把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都学好、每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就足以在企业界立足了吗?我们不妨以建筑设计师这个职业为例。两千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指出,建筑的三要素是适用、坚固、美观。要想设计出来的作品充分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谈何容易!从适用的角度来说,建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正如梁思成在1932年写给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届毕业生的贺文中所说,“建筑的三元素中,首重合用,建筑的合用与否,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工商业的生产率,都有直接关系的。”建筑师只有将建筑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才能把握不同的人对于建筑的不同需求,才能处理好建筑与建筑、建筑与人、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坚固的角度来说,建筑学又是一门技术科学。建筑师不但要在三大力学等方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要熟练掌握各种新结构、新技术,确保建筑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坚固、安全。从美观的角度来说,建筑学还是一门艺术,或者说是美学。建筑师必须让建筑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所以,梁思成曾经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开宗明义地将“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作为文章的标题。
如果一个准备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的大学生对于建筑学有了这样的理解,他还怎么可能每天都心安理得地睡到自然醒?建筑应该具备美观的要素,而美观又应该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仅仅民族性这一项,就不知道该做多少功课才行。审美观是有民族性的,建筑也是有民族性的。任何一个建筑设计师都理应熟悉自己民族的建筑史,并且将它放在艺术史、美学史的大背景中更深入地理解。所以,我觉得一个建筑系的学生不但应该好好研究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还要认真地读一读李泽厚的《美学三书》,尤其是其中的《美的历程》。我想,如果我们对于建筑的民族性有一点点最起码的尊重与认识,就不至于每一座城市的写字楼都是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了吧?国家大剧院那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和谐的“大毒瘤”也不至于浮现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中心了吧?贝聿铭18岁便已移居美国,可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却有那么浓的“中国味”,而我们那些土生土长的设计师却纷纷迷失于现代化的东施效颦里。
假如我要去做建筑设计,肯定还会好好地研读《易经》。设计建筑、开发楼盘必须讲究风水,或者说要讲究环境科学,这几乎是当下整个房地产行业秘而不宣的共识。在原来任职于房地产公司的短短几个月里,我就耳闻目睹过好一些建筑设计师熬夜加班做出来的方案因为犯了风水上的忌讳而被一票否决。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区在规划之初,开发商也专门从香港请了精通《易经》的专家来现场查看,然后才根据其意见对设计院的方案加以遴选。风水究竟是不是科学姑且不论,仅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开发商是设计院的直接客户,既然开发商尽数如此,设计院又怎能不投其所好?既然市场对建筑师做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准备做建筑师的大学生又怎能对这一要求视而不见?
一名建筑系的大学生光是在审美的民族性这一问题上就有如此多的文章可做,整个大学四年需要下多少功夫便可想而知了。对于想从事其余职业的大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
后悔读大学,不如后悔玩大学
当很多大学生整天都在读无用之书,更多的大学生却压根儿整天不读书。有一首打油诗可谓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上课一排全睡,反恐如痴如醉,传奇不知疲惫,短信发到欠费,抽烟搓麻全会,白酒两瓶不醉,逃课成群结队,大学生活万岁!”
回母校做讲座的时候,我抽空去了当年读书时经常光顾一家书店,跟书店的老板聊了会天。当我问及书店的经营状况,她长叹一口气,说:“喜欢看书的大学生越来越少了,买书的就更少啦!像我们这样苦苦经营一家书店,一年赚的钱可能还没有人家网吧、饭店一个月赚得多。你去围墙后面的网吧看看,有哪一家不是座无虚席呢?他们都舍得花钱玩网络游戏,舍得花钱请女朋友吃饭,唯独舍不得花钱买书。”
作为一个刚毕业几年的过来人,我知道书店老板的这番话并没有冤枉大学生。有太多的人与其说是在读大学,不如说是在玩大学——早上和宿舍的同学比“睡功”,起床后洗漱完就直接吃中饭;因为长期逃课,期末了还不知道老师姓什么,说不准还会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中“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一语作为逃课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或者同时打开几个QQ用几个身份与一大群人聊天,饿了就让网吧老板给自己叫一份快餐;整天梦想着有朝一日“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可每天过的却是“数钱数到自然醒,睡觉睡到脚抽筋”的生活……
有些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中没有过几次自习。我曾在某个论坛看到一个挺逗的签名:“我把硬币抛向空中。如果正面朝上,我就上QQ;如果背面朝上,我就上BBS;如果硬币立起来,我就去自习。”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却把很多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活生生地描绘了出来。
在西安某高校做讲座期间,我跟几个学生聊到了住宿条件的问题。有个学生眉飞色舞地对我说:“老师,我们的住房条件可好啦!我们几个同学觉得宿舍太拥挤,也不自由,就到一个小区里合租了一套房子,里面有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微波炉,我们还买了笔记本电脑,宽带也装好了,什么都不缺啦!”我问道:“在你们房里,有书吗?”他若无其事地摇了摇头,说:“都什么年头了,还看书干什么?”我接着又问了一个多余的问题:“你们晚上去过教室自习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去过啊!”这个答案让我很是欣慰,没想到他接着解释道:“去年为了追一个女孩子,陪她去自习过一次的。”
爱情的力量真伟大啊!孟姜女哭倒一个豆腐渣工程算什么?罗密欧用毒药对自己实施安乐死又算什么?跟这个“恸哭六军俱缟素,自习一回为红颜”的大学生比较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有个读者给我发了份邮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公式:猪吃饭+睡觉,大学生吃饭+睡觉+恋爱,所以,大学生等于会恋爱的猪。虽然这个公式有些夸张,但有一些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确实只不过是风花雪月了一回或者N回。考研之前的几个月,我租住在学校外面的一间民房里,见识了不少在校外同居的鸳鸯。他们中虽然也不乏读书用功之人,但相当大一部分恐怕算得上是“全职恋人”。人家职场人士一天还只要上8个小时的班,在华为那种以加班闻名的公司里,一天的工作时间也就十几个小时,而这些如胶似漆的“全职恋人”是全天候的、夜以继日地投入其中。
我大学期间先后公然暗恋过两个女孩子,均告未遂,但我并不因此而反对大学生恋爱。在湖南一所高校做讲座时,有个女生在自由提问环节中说她找了个很优秀的男朋友,不知道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我借用了小平同志的一句话送给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可是,如果大学四年全都用在了一段幸福抑或辛酸的感情里,求职的时候又将用什么来打动用人单位的芳心?
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说:“优秀人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可是,这与那些整天沉迷在网络游戏里的人无关,与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却不知自习为何物的人无关,也与那些把谈恋爱当作大学四年全职工作的人无关。当这些人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是没有资格后悔读大学的,因为他们是在玩大学,而不是读大学。
对于一个合格的读有用之书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人才是永远也不会过剩的。虽然他们在进入用人单位的视线之前可能同样需要经历一段痛苦的煎熬,但是,当别的大学生一次又一次被拒之门外,他们会抓住任何一个哪怕是非常细微的机会迅速脱颖而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不可能获得能力之外的东西,也不可能得不到能力之内的东西。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在退潮时才能看得出谁在裸泳。同样的,只有到了毕业求职的战场上,才能看得出谁在读大学,谁又在玩大学。
但愿退潮的时候,每一个大学生都穿着衣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1)
随着胡润等好事之徒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陆续推出了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榜”也随之出台。在“富豪校友榜”上,位居前几名的依次是北大、浙大、复旦、清华、人大、中南大学、华南理工、上海交大、深圳大学等高校。乍一看,名牌大学的优势非常明显,可是,这种排行榜所能证明的,与其说是学校实力与毕业生发展前途成正比,还不如说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更容易培养富豪(排在前10名的大学中,除了中南大学,全部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再说了,很多榜单上的富豪都是“商而优则学”,发达以后到名校溜达几圈买个文凭而已,算不得数的。
相对而言,人家“洋鬼子”做的调查就要实在得多。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经对2003年夏天从英国高校毕业的万名学生做过一项调查。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英国高校的综合排名似乎没有很大关系。在该报公布的英国高校毕业生年工资收入排行榜上,伦敦大学的5个学院囊括了榜上的前五名,帝国理工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毕业生位居前三名,而享誉国际的剑桥、牛津的毕业生则列于榜上的第6位和第7位。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也做了类似的调查,发现当今美国的500家大公司的CEO只有10%毕业于常春藤名校。为此,他们刊登了一篇题为“任何大学都能够做到”的文章,认为人们毕业于常春藤大学或一般大学并无多大区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Alan Krueger曾经对一万多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些学生同时拿到了常春藤名校和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些进入了名校,另一些入读州立大学。二十多年以后,他们在事业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对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做一项类似的调查,我不知道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我只知道,就我的所见所闻而言,学校名气对求职的影响实在有限。我几年前曾应聘过一家公司的职位,与我同时参加面试的应聘者当中,有些人毕业于清华、浙大,也有人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专科学校,反差甚为强烈。可是,公司的招聘经理在面试前直言不讳地对我们说:“虽然你们的毕业院校各不相同,但现在的你们却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时至今日,我对这句话依然记忆犹新。虽然不是每次都会对应聘者明说,但早已成为了我面试别人时的一条基本原则。我知道,有些人的高考分数可能比我少一大截,学校的名气与实力也远远比不上我的母校,但是,他们的工作能力却很可能在我之上。
当然,从现实的层面来看,确实还有很多用人单位存在严重的“名校情结”。根据《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学历需查三代,“非名校”生求职遭歧视》一文的报道,部分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愈演愈烈,不但非名校的毕业生四处碰壁,而且名校的研究生还要看“血统”是否纯正,即便是英国留学回来的洋硕士,只要本科就读的学校没什么名气,照样会被打入冷宫。“清华博士怎么了?也得是‘三清团’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出自清华)我们才要!”用人单位的这种话实在让求职者寒心。
对于这些极其变态、无比龌龊的用人单位,我向来是嗤之以鼻的。我高考没有考上北大,可当年北大录取的学生中估计有一大半的高考分数没有我的高。为什么呢?因为湖南湖北等省份的高考分数线一直高得离谱。我有个高中同学也与北大擦肩而过,不过他比我更背,被录取到了湖南中医学院。假如他报考的是复旦、浙大,超过投档线好多分。是不是他被录取到复旦就是人才,被录取到湖南中医学院就成了垃圾? txt小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