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林徽因传-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玮德,你真是聪明;
早早的让花开过了,
那顶鲜妍的几朵,
就选个这样春天的清晨,
挥一挥袖
对着晓天的烟霞
走去,轻轻的,轻轻的,
背向着我们。
春风似的不再停住!
林徽因眼前闪现出那张年轻的面孔,他似乎还没有完全脱掉孩子气,见了生人还那样羞涩,可是他又是那样充满活力,一副什么也不在乎的样子。那年在南京他的九姑方令儒处认识他的时候,方玮德还在中央大学读书,已在《新月》、《文艺》、《诗刊》上发了不少诗作,是个早熟的少年。没想到,他竟这样悄悄地去了。
春风似的吹过
你却留下
永远的那么一颗
少年人的信心;
少年的微笑
和悦的
洒落在别人的新枝上。
我们骄傲
你这骄傲
但你,玮德,独不惆怅
我们这一片
懦弱的悲伤?
那个发誓要当大诗人的方玮德,那个见了女孩子还红脸的方玮德,那个在诗会上总让人们当作小弟弟的方玮德,那个笑起来总是让人觉得世界上不会有烦恼的方玮德,他的名字就是青春和活力,却没有想到死神的黑斗篷无情地罩住了他。
黯淡是这人间
美丽不常走来
你知道。
歌声如果有,也只在
几个唇边旋转!
一层一层尘埃,
凄怆是各样的安排,
即使狂飚不起,狂飚不起,
这远近苍茫,
雾里狼烟,
谁还看见花开!
也许他还没等到那生命的花期,没有开放便残落了。他有过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甜蜜。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又赴过日本留学的父亲方孝岳,是著名文史学家,姑姑方令儒曾留学美国,也是著名作家,少年早慧的方玮德,刚刚发表作品,就受到徐志摩的赞赏和扶掖,成为他的高足。
你走了,
你也走了,
尽走了,再带着去
那些儿馨芳,
那些个嘹亮,
明天再明天,此后,
寂寞的平凡中,
都让谁来支持?
一星星理想,难道
从此都空挂到天上?
命运就是这样无情,它过早地把一个个残酷的现实,抛给活着的人们。
他的《玮德诗集》、《秋夜荡歌》、《丁香花诗集》还散发着墨香,他还有那么多五彩斑斓的诗情,没有来得及挥洒到纸上,就匆匆而去,他对这个世界要说的话还没说完,那些要留给谁去说呢?
玮德你真是个诗人
你是这般年轻,好像
天方放晓,钟刚敲响……
你却说倦了,有点儿
不耐烦忍心,
一条虹桥由中间折断;
情愿听杜鹃啼唱,
相信有明月长照,
寒光水底能依稀映成
那一半连环
憧憬中
你诗人的希望!
玮德是不是那样
你觉得乏了!人间的怅惘
你不管;
莲叶上笑着展开
浮烟似的诗人的脚步。
你只相信天外那一条路?
这首诗是林徽因的重要作品,她是蘸着自己的泪水写成的。连续几年来,生活给了她太多的思索,使她参透了瞬间与永恒、生命与死亡、存在与不朽的禅意。这两年,她的诗作还有《年关》、《你是人间四月天》、《灵感》、《城楼上》等。她让自己的艺术,越来越贴紧了命运。
伤逝是人类一种最复杂的情感。如果逝者的身后仍然是笼罩着被曲解、被误解的阴影,对于活着的朋友没有比这更让人伤心的了。
徐志摩去世三年来,种种曲解和误解始终没有离开过他,一些人不知道,被他们有意无意伤害的,是一位一如既往对这个世界付出全部真诚和爱的诗人,不知道他的诗篇将会永远辉耀着中国的星空,他们总是习惯以自己认定的价值观去规范别人,不管是死去的,还是活着的,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朋友。
在徐志摩逝世4周年的时候,林徽因一吐心中的块垒,写下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散文,发表在《大公报》上。文中写道:
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虽然4年了你脱离去我们这共同活动的世界,本身停掉参加牵引事体变迁的主力,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的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文艺创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面。间接地你任凭自然的音韵、颜色,不时的风轻月白,人的无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断悠续的仍然在我们中间继续着生,仍然于我们共同交织着这生的纠纷,继续着生的理想。你并不离我们太远,你的身影永远挂在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样的飘忽,爱在人家不经意时莅至,带来勇气的笑声也总是那么嘹亮,还有,经过你热情或焦心苦吟的那些诗,一首一首仍串着许多人的心旋转。
说到你的诗,朋友,我正要正经的同你再说一些话。你不要不耐烦。这话迟早我们总要说清的。人说盖棺定论,前者早已成了事实,这后者在这四年中,说来叫人难受,我还未曾读到一篇中肯或诚实的评论,虽然对你的赞美和攻讦由你去世后一两周间,就纷纷开始了。但是他们每人手里拿的都不像纯文艺的天秤;有的喜欢你的为人,有的疑问你私人的道德;有的单单尊崇你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哲学,有的仅喜欢那些软弱的细致的句子,有的每发议论必须牵扯到你的个人生活之合乎规矩方圆,或断言你是轻薄,或引证你是浮奢豪侈!朋友,我知道你从不介意过这些,许多人的浅陋老实或刻薄处你早就领略过一堆,你不止未曾生过气,并且常常表现怜悯同原谅;你的心情永远是那么洁净;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但是现在的情形与以前却有稍稍不同,你自己既已不在这里,做你朋友的,眼看着你被误解、曲解、乃至谩骂,有时真忍不住替你不平。
但你可别误会我心眼儿窄,把不相干的看成重要,我也知道误解、曲解、谩骂,都是不相干的,但是朋友,我们谁都需要有人了解我们的时候,真了解了我们,即使痛下针砭,骂着了我们的弱处、错处,那整个的我们却因而更增添了意义,一个作家文艺的总成绩更需要一种就文论文,就艺术论艺术的和平判断。
林徽因在这篇散文中,肯定了徐志摩的诗歌成就,她不仅仅是个欣赏者,而且是一个心灵的认同者。
我承认写诗是惨淡经营,孤立在人中挣扎的勾当,但是因为我知道的太清楚了,你在这上面单纯的信仰和诚恳尝试,为同业者奋斗,维护他们的情感的愚诚,称扬他们艺术的创造,自己从未曾求过虚荣,我觉得你始终是很逍遥舒畅的。如你自己所说,“满头血水”你“仍不曾低头”,你自己相信“一点性灵还在那里挣扎”,“还想在实际生活的重重压迫下透出一些声响来”。
简单的说,朋友,你这写诗的动机是坦白不由自主的,你写诗的态度是实诚、勇敢而倔强的。这在讨论你诗的时候,谁都先得明了的。
我们的作品会不会再长存下去,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处互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的,这种事它自己有自己的定律,并不需要我们的关心的。你的诗据我所知道的,它们仍旧在这里浮沉流落,你的影子也就浓淡参差的系在那些诗句中,另一端印在许多不相识人的心里。朋友,你不要过于看轻这种间接的生存,许多热情的人他们会为着你的存在,而增加了生的意识的。伤心的仅是那些你最亲热的朋友们和同兴趣的努力者,你不在他们中间的事实,将要永远是个不能填补的空虚。
林徽因认为,徐志摩作为诗人的一生,处处充满着诗意,他诗意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爱、自由和美是他全部的灵魂,对诗歌的真诚和对世界的真诚,是徐志摩作为诗人的基本品格,而这种品格,正是需要弘扬光大的。
你走后大家就提议,要为你设立一个“志摩奖金”,来继续你鼓励人家努力诗文的素志,勉励象征你那种对于文艺创造拥护的热心,使不及认得你的青年人永远对你保存着亲热。如果这事你不觉到太寒伦不够热气,我希望你原谅你这些朋友们的苦心,在冥冥之中笑着给我们勇气来做这一些蠢诚的事吧。
林徽因献给徐志摩的不仅仅是一篇悼文,她献给他的是一粒种子在石缝里砰然绽苞的声音,是灵魂被锯着的诗人的歌哭。
她呼唤公正,呼唤良知,尽管这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人,餐桌上最末一道菜肴。
诗人的心永远是一只方舟。他头顶上即使载着花冠,也是用荆棘编织的。在他的全部生命中,他需要清算的不是别人的恶行,只是他自己的灵魂。
从这天起,林徽因觉得她的生命里多了一份承诺,这承诺会烛照她的每一分钟。
这是精神的责任。
来今雨轩
“来今雨轩”坐落在中央公园西南隅,是北平著名的茶轩。
正厅五间,四面出廊,一座很别致的上下两层小楼,左右环以假山,怪石嶙峋改革。1921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胡适为之作序。另有1936,几株古柏,数杆修篁,一架石桥,构成了松风明月的意境。
大厅门楣上,“来今雨轩”的匾额是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的手笔。两旁金字楹联:“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
“来今雨轩”出自大诗人杜甫一首诗的题序。杜子美一度被唐玄宗赏识,很有做大官的希望,人们争先恐后地与他交往,一时间门庭若市,后来杜甫做官的消息沉寂了,人们就不再和他来往了。杜甫当时闲居长安,贫病交加,又门可罗雀,只有一个姓魏的朋友冒雨去看他,杜甫很有感慨,便写了一首诗,抒发了对人世沧桑的情怀。诗序中写道:“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常来今雨不来。”
那首诗很少让人记住,序却广为流传。尔后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到:“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堰蹇谁留?”
这里环境清静幽雅,因此被北平的文化人选作聚会的好去处。徐志摩生前也是这里的常客。
1936年9月,在上海筹办《大公报》沪版的萧乾回到北平,为了纪念《大公报·文艺副刊》接办十周年,举办了全国性文艺作品征文,请一些在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担任评委,有时圣陶、巴金、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靳以、李健吾、林徽因、沈从文、凌叔华。这些评委主要是京沪两地的作家,平时靠萧乾写信协调意见。
此时,林徽因选编的《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到了最后审定阶段。这部小说选,是林徽因受萧乾之托编辑的。萧乾到《大公报》之后,林徽因一直是他的热情支持者,每个月萧乾回到北平,总要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邀来一二十个朋友,一边聊天,一边品茶,谈文学,谈人生,萧乾的许多稿子都是在这样的茶会上征得的。林徽因每请必到,每到必有一番宏论,语惊四座,成为茶会上注目人物。萧乾早就钦佩林徽因的艺术鉴赏能力,在今年春天就把这件事委托给了她。
也是在这次聚会上,萧乾与林徽因等商定了这本书的选目和序言。在所选的三十篇作品中,有蹇先艾的《美丽的梦》,萧乾的《蚕》、《道旁》、《小蒋》,宋翰迟的《一点回忆》,祖文的《避难》,李同愈的《报复》,沈从文的《箱子岩》、《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过岭者》,振声的《报复》,卢焚的《阴影》,叔文的《小还的悲哀》,杨宝琴的《疯子》,沙汀的《乡约》,前羽的《享福》,徐转蓬的《失业》,老舍的《听来的故事》,寒谷的《伍四嫂》,李健吾的《书呆子》,季康的《路路》,隽闻的《这年头》,李辉英的《驿路上》,程万孚的《求恕》,凌叔华的《无聊》,张天翼的《善举》,威深的《黎明》,刘祖春的《荤烟划子》和林徽因的《模影零篇》。
这些有的是已经出名的作家,如沈从文、杨振声、李健吾、凌叔华、老舍、张天翼、沙汀;也有些文坛上陌生的面孔,如徐转蓬、李辉英、寒谷、威深、程万孚等。
她在写的题序中,不仅概述了对人选作品的看法,而且直接阐述了她的文学观:
在这些作品中,在题材的选择上似乎有个很偏的倾向:那就是趋向农村或少受教育分子,或劳力者的生活描写。这倾向并不偶然,说好一点,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他们——农人与劳力者——有浓重的同情和关心;说坏一点,是一种盲从趋时的现象。但最公平地说,还是上面的两个原因都有一点关系。描写劳工社会,乡村色彩已成一种风气,且在文艺界也已有一点成绩。初起的作家,或个性不强烈的作家,就容易不自觉的,因袭种种已有眉目的格调下笔。尤其是在我们这时代,青年作家都很难过自己在物质上享用,优越于一般少受教育的民众,便很自然的要认识乡村的穷苦,对偏僻的内地发生兴趣,反倒撇开自己所熟识的生活不写。拿单篇来讲,许多都写得好,还有些特别写得精彩的。但以创造界全盘试验来看,这种倾向表示贫弱,缺乏创造力量。并且为良心的动机而写作,那作品的艺术成分便会发生疑问。我们希望选集在这一点上可以显露出这种创造力的缺乏,或艺术性的不纯真,刺激作家们自己更有个性,更热诚的来刻画这多面错综复杂的人生,不拘泥于任何一个角度。
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诚实的重要还在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的流丽之上。即是作品需诚实于作者客观所明吒、主观所体验的生活。小说的情景即使整个是虚构的,内容的情感却全得藉力于逼真的、体验过的情感,毫不能用空洞虚假来支持着伤感的“情节”!所谓诚实并不是作者必需实际的经过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而是凡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的确都是作者在理智上所极明吒,在感情上极能体验得出的情景或人性。许多人因是自疚生活方式不新鲜,而故意地选择了一些特殊浪漫,而自己并不熟识的生活来做题材,然后敲诈自己有限的幻想力去铺张出自己所没有的情感,来骗取读者的同情。这种创造即浪费文字来夸张虚伪的情景和伤感,那些认真的读者,要从文艺里充实生活认识人生的,自然要感到十分的不耐烦和失望的。
所以一个作者,在运用文字的技术学问外,必须是能立在生活上面,能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感觉和了解之间,理智上进退有余,感情上横溢奔放,记忆与幻想交错相辅,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笔下才现着活力真诚。他的作品才会充实伟大,不受题材或文字的影响,而能持久普遍的动人。
这本小说选交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很快售罄。这本集子不仅体现了她的艺术眼光,也充分显示了她的编辑才能和艺术。
1937年起,京派作家为了重振徐志摩逝世后的文学活动,由胡适和杨振声牵头准备筹办一个《文学杂志》,由朱光潜来当主编,编委会多是朱光潜家谈诗会的成员:林徽因、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等八人。胡适同王云五接洽,把新诞生的杂志交给商务印书馆出版。
《文学杂志》主张文艺自由独立,提出中国新文化要走的路宜宽阔些,丰富多彩些,不宜过早狭窄化到只准走一条路。朱光潜写的发刊词,对于文化思想运动的基本态度,总结为八个字:自由生发,自由讨论。他既反对打倒马克思,也反对打倒孔夫子。反对空谈“联合战线”,主张自由的思想。
当时除京派作家外,闻一多、冯至、李广田等人,也经常在刊物上发表作品。《文学杂志》的第一卷一至三期连载了林徽因的四幕剧本《梅真同他们》,因抗日战争爆发,刊物停办,剧本只载到第三幕。
抗战后,1947年6月1日出版复刊号第二卷第一期,1948年出版第三卷第六期后停刊,前后共出版二十二期。林徽因许多诗歌作品,也发表在《文学杂志》上。
《文学杂志》发表了不少揭露现实、富有政治色彩的诗文和小说,如徐盈的报告文学和穆旦的诗《饥饿的中国》,也扶持了许多新作家,如汪曾棋、李瑛、毕基初等。1948年10月号第三卷第五期,是朱自清先生纪念特辑,增加篇幅,组织了近三分之二内容的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纪念这位在黎明之前倒下去的宁死不屈的知识分子。
林徽因参与组织的《大公报》文学评奖活动几经周折,于1937年5月公布评奖结果:卢焚的《谷》获小说奖,曹禺的《日出》获戏剧奖,何其芳的《画梦录》获散文奖。
曹禺在天津主演莫里哀的《悭吝人》,全部的布景绘制和舞台设计,由林徽因担任。她在宾夕法尼亚所学的舞美设计,算是派上了用场。
频繁的文学活动中,林徽因的创作也达到了高潮。这个时期内,她发表的主要诗作有:《雨后天》、《秋天,这秋天》、《忆》、《年关》、《你是人间四月天》、《吊玮德》、《灵感》、《城楼上》、《深笑》、《风筝》、《记忆》、《静院》、《无题》、《题剔空菩提叶》、《黄昏过泰山》、《昼梦》、《八月的忧愁》、《过杨柳》、《冥思》、《空想》、《你来了》、《“九·一八”闲走》、《藤花前》、《旅途中》、《静坐》、《红叶里的信念》、《十月独行》、《时间》、《古城春景》、《前后》、《去春》等。
同时,还发了许多散文、小说和剧本,重要作品有《窗子以外》、《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蛛丝和梅花》、《究竟怎么一回事》、《彼此》、《窘》、《钟绿》、《吉公》、《文珍》、《绣绣》、《九十九度中》、《梅真同他们》等。
她还与梁思成合作,为《大公报·文艺副刊》设计了若干幅插图。其中一幅叫“犄角”的插图,是在北戴河冒着暑热赶制出来的。林徽因附信说:“现在图案是画好了,十之八九是思成的手笔。在选材及布局上,我们轮流草稿讨论。说来惭愧,小小的一张东西,我们竟做了三天才算成功。好在趣味还好,并且是汉刻,纯粹中国创造艺术的最高造诣,用来对于创作前途有点吉利。”
萧乾接到插图非常高兴,在使用时还特意加了评语,说这幅“美丽的图案”,“壮丽典雅”,是这期副刊“精彩的犄角”!
这个时期,她的诗风转向清丽和明快: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警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的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这首题为《深笑》的诗,可以看出林徽因一个时期内的总体上的美学追求,清新、细腻、纯净,仿佛每一个句子都有很高的透明度,同时又很讲究韵律美、建筑美、音乐美。
还有她的《藤花前——独过静心斋》:
紫藤花开了
轻轻的放着香,
没有人知道……
紫藤花开了
轻轻的放着香,
没有人知道。
楼不管,曲廊不作声,
蓝天里白云行去,
池子一脉静;
水面散着浮萍,
水底下挂着倒影。
紫藤花开了,
没有人知道!
蓝天里白云行去,
小院,
无意中我走到花前。
轻香,风吹过
花心,
风吹过我,——
望着无语,紫色点。
用独特的意象,全新的审美角度,像工匠用彩瓦砌造钟楼一样,她用语言营造着一个全美的艺术建构,仿佛在心的背面,也照耀着春日明媚的阳光。
古典主义的理性与典雅,浪漫主义的热情与明朗,象征主义的含蓄与隐秘,这三者在她诗中的统一,以及古典主义风格的托物寄情与现代主义的意象表情的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
她的小说处女作《窘》,显示了她不凡的艺术视点。这篇12000余字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刚刚进入中年的知识分子维杉,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窘迫和精神压抑所带来的双重尴尬。
做教授的维杉在学校暑假时感到无聊之极,在朋友少朗家,他同少朗的几个儿女在一起,觉得自己已经突然苍老了,似乎自己还未来得及享受人生,时光就把他粗暴地推人另一个边缘。他感到自己正在变成一个落魄的四不像。这篇小说开头维杉就陷入了这样一个境地:
拿做事当作消遣也许是堕落,中年人特有的堕落。“但是”,维杉狠命的划一下火柴“中年了又怎样?”他又点上他的烟卷连抽了几口。朋友到暑假里,好不容易找,都跑了,回南的不少,几个年轻的,不用说,更是忙得可以。当然脱不了为女性着忙,有的远赶到北戴河去。只剩下少朗和老晋几个永远不动的金刚,那又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房子,有太太、有孩子,真正过老牌子的中年生活,谁都不像他维杉的四不像的落魄。
在长起来的孩子们面前,维杉好像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条界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