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奇书全集-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无端的推测,是有一定历史传说作参考的:
  “调和八风以画八卦,分六位以正六宗,于时未有书契,规天为图,矩地取法,视五星之文,分晷景之度。使鬼神以致群祠,审地势以定川岳,始嫁娶以修人道”
  历史传说虽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但也折射出真实的历史内容。古代先民在观察、总结天文地理、规划八卦,测定方位,总是离不开古老的晷仪规矩,以及原始的天文图象。这些可能就是河图洛书的雏型素材。从遗留下来的汉朝石刻中,所刻伏羲与女蜗像,手中往往持有规矩。事实上也是如此,有了原始的天文图与晷仪规矩,古人才能“规天为图,矩地取法,视五星之文,分暑景之度”,总结与规划出八卦图象。古人有敬天祟地的思想,把原始天文图象与规矩,视作神圣的法器加以神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测影取象”,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早在半农半牧的时期,人们就根据日影测定草原方位,规划农田和住宅。在周代远祖公刘时期,已有这方面的记录: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幽居允荒。
  显然,远在公刘的时候,已经很重视测量工作,而且规模之大,工程之巨使后人也叹为观止。由此可见,“晷测”,还可以追溯到更远的时代。
  河图、洛书在以后各种文献史料的记载上也不尽相同,如《墨子·非攻》所言,“河出绿图,地出乘黄”。而在《淮南子·淑真训》与 《河图挺佐图》中,皆言“河图”为“录图”。这种刻有方位的图表可能是“测影日晷”。其心及其周各有圆孔,以各立表之用。按盘心宜立定表,其周用一游表。令定表直指北极,则盘面与赤道平行,使游表之景与定表相合,可知时刻。日晷从秦汉时期起已广泛流传,后来也曾有实物发现。
  现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还存在元代以圭表原理建筑的观星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还保存着明代正统年间的一个圭表,这都是“日晷观象”的明证。从古代天文学发展历程来看,河图洛书并不神秘。河图洛书的初始素材与原始的天文图象、观象晷仪规矩有关,以后逐渐被蒙上宗教神学的色彩,并不断地发展丰富其形式与内容。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河图洛书也必须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儒、道、佛合流与理学大溶通的需要。北宋时代出现的河图洛书正是适应这个时代理论化的产物。  据宋儒所言,河图洛书的精义隐藏在它的要诀之中,这是易学的至要秘宝,汉晋易学诸大家如京房、郑康成、王强、韩康伯等皆未参透,直至五代时,才由麻衣道者传于陈抟。其决曰:“戴九履一,左三有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膝,纵横皆为十五,而五居其室”。此图妙在于纵横倒正四合交错,其数尽为十五。但据《佛祖统纪》中载:“汉书有云,其论河图云:太一取之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十五。”显然,早在汉时已有这种说法。宋时的河图是从“九宫图”发展而来,与古代的天象知识也有关系。河图的立意是一张平面的运转图,而在洛书中,却演化为立体的运转图象。
  宋时出现的河图洛书在综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加进了新的容,是融天文、人体、阴阳、象数为一体的易学图象,是一种理念阴阳消长座标图,暗喻的范围非常广泛,亦联系到古代的天文历法。河图洛书中心的圆点代表太极,是一混元之数,其中的黑点代“阴”、白点代表“阳”;阴数为二、四、六、八;阳数为一、三、五、七、九。奇数与偶数相参,代表天与地,是谓天地阴阳之数。中心外围四点代表东南西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季,外围环列为八卦。
  河图洛书构图,黑白之子相积,相加其数皆为五十五,合天地之。虚中而去五,合“大衍之数”五十。这样皆合《易传》中阴阳之数。在易学中河洛还侧重于阴阳与五行相参配。扬雄在《太玄》中已指出: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为友,四与九同道,五与十共守。宋儒更重视把河洛的数字与五行、五方、五时相调配,以显示其均 衡与协调。文王后天卦配河洛数字:一六为水居北;当坎位;三八为木居东,当震位;二七为火居南,当离位;四九为金居西,当兑、乾位;五十为土居中,当坤、艮而旺于子、丑、未之交。在这里,河图洛书又成了乾坤转移的时空方位座标,起着指示四季更替、斗转星移的作用。总之,河图洛书的内容非常复杂,但其最初原型,当与天象方位有关。
  《太玄》《易经》与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的渊源
  同《易经》相比,河图洛书,似乎要简单一些,表面看来也比较直观,分别通过55和45个黑白子按五行、八卦的方位排列而成。
  然而,河图洛书在中国文化中的神秘性决不亚于易经,但根据先前的一些学者研究来看,普遍认为河图洛书是宋代道士陈抟所发明,这样河图洛书的经源属性一直受到学界的质疑,虽然如此,河图、洛书的图案从宋代以来,就十分紧密的和五行学说,周易八卦学说结合了起来,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标准世界观模式。易传中早就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说法。但是,当今所传世的河图洛书的是不是易传中所说的河图洛书,仍然扑朔迷离、莫衷一是,那么当今据说是陈抟所创的河图洛书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呢?
  这个问题的谜底,已经被当今中国易学界一位资深的易学前辈揭开了,此人就是洛阳易经学会的蔡运章先生,蔡先生在网络上发表过有一篇文章,通过近年来出土的一些文物实证,特别是“1987年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大乙九宫占盘上所刻的数字和文字内容,与洛书九宫图和《灵枢经·九宫八风篇》所载完全相同”证明了河图在宋代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事实,而且还提出了河图就是来源于《尚书》中所载的“鸿范”,河图就是《鸿范》中五行思想的表达。我在研究《太玄 玄数》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五行和河图的体系,最近在网络上搜索关于“河图、洛书”的关键词的时候发现了蔡先生的这篇文章,深感,在众多的研究者中,蔡先生的发现是近年来周易研究中可以称道的发现,但是,蔡先生确并未意识到,这是易经研究的一个关键发现,仅仅以为是河洛文化研究的一个发现,蔡先生还在等待易学研究的新突破,其实蔡先生如果继续发挥下去,必定也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进入易经神秘殿堂的大门,他甚至已经发现了太玄中的河图痕迹,但是确未能深究。
  其实太玄确实记录了和鸿范一样的内容,但不在《玄图》中,而是在《玄数》中,由于《玄数》中记载的内容不是按五行的横向排列而描述的,所以从表面不容易直观的看出其中的具体内容与鸿范的严格对应,笔者在反复研究太玄的玄数篇后发现其中的内容与鸿范的内容十分相似,后来就将下面《玄数》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排列获得了新的发现:
  《玄数》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日甲乙,辰寅卯,声角,色青,味酸,臭膻,形诎言,生火,胜土,时生,藏脾,存志,性仁,情喜,事貌,用恭,挥肃,徵旱,帝太昊,神勾芒,星从其位,类为鳞,为雷,为鼓,为恢声,为新,为躁,为户,为牖,为嗣,为承,为叶,为绪,为赦,为解,为多子,为出,为予,为竹,为草,为果,为实,为鱼,为疏器,为田,为规,为木工,为矛,为青怪,为鼽,为狂。
  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日庚辛,辰申酉,声商,色白,味辛,臭腥,形革, 生水,胜木,时杀,藏肝,存魄,性谊,情怒,事言,用从,挥乂,徵雨,帝少昊,神蓐收,星从其位,类为毛,为医,为巫祝,为猛,为旧,为鸣,为门,为山,为限,为边,为城,为骨,为石,为佩环,为首饰,为重宝,为大哆,为釦器,为舂,为椎,为力,为悬,为燧,为兵,为械,为齿,为角,为螫,为毒,为狗,为入,为取,为旱,为寇,为贼,为理,为矩,为金工,为钺,为白怪,为瘖,为僭。
  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日丙丁,辰巳午,声徵,色赤,味苦,臭焦,形上,生土,胜金,时养,藏肺,存魂,性礼,情乐,事视,用明,挥哲,徵热,帝炎帝,神祝融,星从其位,类为羽,为灶,为丝,为网,为索,为珠,为文,为驳,为印,为绶,为书,为轻,为高,为台,为酒,为吐,为射,为戈,为甲,为(叢)丛,为司马,为礼,为绳,为火工,为刀,为赤怪,为盲,为舒。
  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日壬癸,辰子亥,声羽,色黑,味咸,臭朽,形下,生木,胜火,时藏,藏肾,存精,性智,情悲,事听,用聪,挥谋,徵寒,帝颛顼,神玄冥,星从其位,类为介,为鬼,为祠,为庙,为井,为穴,为窦,为镜,为玉,为履,为远行,为劳,为血,为膏,为贪,为含,为蛰,为火猎,为闭,为盗,为司空,为法,为准,为水工,为盾,为黑怪,为聋,为急。
  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日戊己,辰辰未戌丑,声宫,色黄,味甘,臭芳,形殖, 生金,胜水,时该,藏心,存神,性信,情恐惧,事思,用睿,挥圣,徵风,帝黄帝,神后土,星从其位,类为裸,为封,为缾,为宫,为宅,为中霤,为内事,为织,为衣,为裘为菵,为絮,为牀,为廌,为驯,为怀,为腹器,为脂,为漆,为胶,为囊,为包,为舆,为毂,为稼,为穑,为食,为空,为棺,为櫝,为衢,为会,为都,为度,为量,为土工,为弓矢,为黄怪,为,为牟。
  从上述《玄数》篇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三八为木为东方,四九为金为西方,二七为火为南方,一六为水为北方,五五为土为中央”的描述恰好合乎了现传河图的方位排列,与河图不同,这里没有表明数的阴阳属性,而河图是通过黑白来表明数的阴阳属性的,不过关于数的阴阳属性在《易经·系辞上传》中早就有所描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结合起来,这就是河图。
  同时在《太玄 玄图》中,就是蔡运章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内容:“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正如蔡运章先生所说,河图是并非宋代道士陈抟所创,而在东汉扬雄时代的《太玄》中就已经完整的存在了。
  但问题到此还并未结束,如果说结构完整的河图是来自《太玄》,按当今的定论来看也只能说明河图是东汉时代的产物,原因是《太玄》被认为是扬雄的创造,这样只有考证了《太玄》不是扬雄的原创,才能进一步证明河图有更早的出处。而笔者已经通过大量的文献事实考据,验证了《太玄》是扬雄本于《九丘》而传承下来的上古文明经典,而非扬雄自己的原创。关于这一点欢迎大家访问我的主页,其中有文章详细的说明。
  由于发现了《太玄》就是《九丘》,我们可以推断,现传河图有更早的来源。而这个来源的踪迹在那里呢?
  《太玄 玄数》所揭示的五刑分类,总结了《淮南子》、《吕氏春秋 十二纪》、《尚书 鸿范》中的内容,有些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这样看来,解释《太玄》的十篇文章大部分应当扬雄的作为,而《太玄》的基本结构就是《九丘》。
  从年代上看,《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著的,时代在公元前179~前122年
  《吕氏春秋》据说是秦国宰相,文信侯吕不韦(?~前235年)在灭周之后,组织门人编写的,从《吕氏春秋》的内容来看,包含了大量周文明的遗迹,其中有三公九卿的官职级别,合乎太玄的三九体系。
  《尚书 鸿范》史官记录于武王伐肘成功之后。后经孔子编辑,到汉武帝时代出旧宅壁内。而扬雄的年代在(前53~18年)。所以五行学说在汉以前的近一千多年中,通过多种渠道,一直不曾中断过实质内容的传承,并在各种传承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修正。从内容来看,河图是五行的基本构架,洛书是八卦的基本构架,而河图与洛书的重叠就是九宫的构架,三坟是上古文明的纵横关系构架,九丘八索也就是易经太玄是上述结构的数学模型,这样,一个本于天地人伦的基本文化哲学体系就完整的形成了。
  除了上述内容中所提到的五行河图内容以外,在《黄帝内经》中也存在者一个五行河图体系,这个体系从表面上看和上述的体系存在一些矛盾,但是仔细来看,这个体系和上述体系也是统一的,属于河图体系的一个变换体系。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在太玄中就有,而且这五常就是:“仁、义(谊)、礼、智、信”并且和五行的木、金、火、水、土相配。
  中华百家姓
  中华百家姓起源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诸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粱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咎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于 惠 甄 魏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翟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庚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 俟 司 马 上 官 欧 阳
  夏 侯 诸 葛 闻 人 东 方 赫 连 皇 甫 尉 迟 公 羊
  澹 台 公 冶 宗 政 濮 阳 淳 于 单 于 太 叔 申 屠
  公 孙 仲 孙 轩 辕 令 狐 钟 离 宇 文 长 孙 慕 容
  鲜 于 闾 丘 司 徒 司 空 亓 官 司 寇 仉 督 子 车
  颛 孙 端 木 巫 马 公 西 漆 雕 乐 正 壤 驷 公 良
  拓 跋 夹 谷 宰 父 谷 粱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
  段 干 百 里 东 郭 南 门 呼 延 归 海 羊 舌 微 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 丘 左 丘 东 门 西 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 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 五 言 福 百 家 姓 续……
  中华百家姓起源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姓名一直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其中“名”一般由父辈取立,“姓”则系世代相传,源远流长。那么,自己的姓氏到底源于何处?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哪些演变?又有哪些历史名人?我国的姓氏有着悠远的历史。相传五千多年前东方部族的首领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晋武公封他的叔叔姬万于韩,姬万的曾孙厥就以封邑名为氏,韩厥就是姬姓韩氏;(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齐桓公有子孙居住在都城临淄外的东门一带,称东郭大夫,后代一东郭为氏;(3)一官名为氏。如史官有后代称史氏;(4)以技艺为氏。如制陶人有后代称陶氏;(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如秦穆公有后代以他的谥号“穆”为氏,称为穆氏。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为避祸而改姓;(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该姓,如东汉时庄氏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改称严氏;(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西汉以后,历代都编有不少介绍姓氏的图书,而能在民间家喻户晓的,唯有宋代人编撰的《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相传《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论  语
  论语序说论语孟子法卷一 学而第一卷一 为政第二
  卷二 八佾第三卷二 里仁第四卷三 公冶长第五卷三 雍也第六
  卷四 述而第七卷四 泰伯第八卷五 子罕第九卷五 乡党第十
  卷六 先进第十一卷六 颜渊第十二卷七 子路第十三卷七 宪问第十四
  卷八 卫灵公第十五卷八 季氏第十六卷九 阳货第十七卷九 微子第十八
  卷十 子张第十九卷十 尧曰第二十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