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给将略有减少。所以,自此以后,各采矿国与世界其余国家之间的收支要保持平衡,各采矿国就必须多输出一。些金属以外的物品,或少输入一些外国商品;这意味着,各采矿国的物价水平将略低于过去,其他一切国家的物价水平将略高于过去;前者的通货较少,后者的通货较多。这个结果是发行纸币可能使国际贸易或各国的通货价值或数量发生的唯一永久性变化,但是这个结果太微不足道了,除在说明原理时外毋须加以注意。
然而,还可能产生另一种结果。过去处于非生产形态的2000万镑金属货币,现在转变成了生产性资本,或者可以转变为生产性资本。这种利益最初由英格兰在损害其他国家的情况下获得,后者买走前者昂贵的非生产性剩余物品,而为此向前者提供价值相等的其他各种物品。这些国家的损失,会随着从矿山流入的贵金属不断减少而逐渐得到弥补,最后,整个世界的生产资源实际上将增加2000万镑。亚当·斯密所作的说明虽为人们所熟知,但因其十分恰当,仍值得在这里复述。他认为,用纸币代替贵金属,好比在空中架设公路,使现今被道路占用的土地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是一部分土地得到了解放,而发行纸币则可以使一部分积蓄的财富得到解放,过去这部分财富的职能只是使其他土地和资本用于生产,现在它本身也可以用于生产;它过去所履行的职能将由无所花费的媒介物同样出色地执行。
不使用金属货币而为社会节省的价值,是提供货币代替物的那些人净得的一种利益。他们可以使用2000万镑流通媒介,而所费只是雕版工制作铜版的费用。如果他们将所增加的这笔财产用作生产性资本,则它将和同等数额的其他任何资本一样,可以使一国的生产物增加,使社会受益。是否这样使用,多少取决于发行方式。如果是由政府发行,并用以偿还公债,它就很可能成为生产性资本,然而,政府可能更愿将这一特别财源用作经常费用;可能将它毫无禆益地挥霍掉,或者只是用以暂时代替同等数额的赋税;在最后那一情况下,全体纳税人可以将这笔钱节省下来,他们或者将它加入自己的资本,或者作为收入用于消费。如果纸币象在我国那样是由银行家和金融公司供给的,则这一金额几乎全部会变成生产性资本;因为既然发行者有义务随时偿付,他们就决不会将它浪费掉,倘若发行者不能随时予以偿付,那就肯定有人在搞欺诈,或者是管理不当造成的。银行家的业务乃是贷款者的业务,因而他发行纸币,只是扩大了他的通常业务。他将这一金额贷给农场主、厂主或商人,他们将它用于各自的业务。如此使用,它就会象其他任何资本那样,给劳动带来工资,给资本带来利润。这种利润将在银行家和一系列借款者(大部分是短期借款者)之间分配,银行家获得利息,借款者获得支付利息后剩下的那部分利润,或相当于利润的便利。资本本身最后会全部变为工资,而且在通过出售产品而得到偿付时会再次变为工资;由此而为维持生产性劳动提供了价值2000万镑的永久性基金,并增加了一国的年生产物,增加额相当于用这笔资本所能生产的全部产品。此外还有一种利益,这就是可以为一国节省补偿金属通货的磨损和其他损耗所必需的贵金属的常年供给。
因此,只要能确保安全可靠,就应尽量用纸币代替贵金属;所需保有的金属通货额,只要能在事实上和公众的信心上保持纸币的可兑换性就行了。象英格兰那样具有广泛商业关系的国家,往往要突然向外国支付巨额款项,有时作为贷款或其他海外投资,有时作为特别输入某种货物(最常见的事例是歉收时大量输入粮食)的货款。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流通领域或银行的金库中必须拥有巨额铸币或金银块,而且由于某一突然事件而流出的这些铸币或金银块,在突然事件过去以后,必须能流回来。但是,因为输出所必需的黄金几乎总是取自各银行的准备金,在银行还有偿付能力时决不会直接取自流通领域,所以为日常需要而保持一部分金属通货所能获得的唯一利益是,各银行有时可以由此补充它们的准备金。
第三节 增加不兑现纸币所产生的影响:实际汇兑与名义汇兑
当金属货币已为等额纸币所取代,而完全被逐出流通领域时,如果纸币是可以兑现的,则力图在流通领域增加更多纸币的任何尝试,就必然会完全失败。进一步发行纸币会再次产生那一系列躯逐金币的后果。此时贵金属会同先前一样需要被输出,而为此目的从银行取出的数量将等于过剩纸币总额;因此,这些过剩纸币不可能再流通。固然,如果纸币是不兑现的,则其数量的增加就不会受到这样的阻碍。当流通领域仍有可以取代的铸币时,不兑现纸币起作用的方式会与可兑现纸币一样;只有当所有铸币(除为了便于小额兑换而保留的一些以外)都被逐出流通领域,而纸币发行额仍在增加时,二者的差别才会显露出来。纸币在数量上一旦超过其所驱逐的金属通货,物价很自然地就会上涨;根据具体情况,原来值5镑金属货币的物品,现在也许会值6镶不兑现纸币,或6镑以上不兑现纸币。但是,这种物价上涨和前面考察的情况不同,不会促进输入,抑制输出。输入和输出是由物品的金属价格决定的,而不是由物品的纸币价格决定的;只是在纸币可以随意与贵金属交换的时候,纸币价格才必然与金属价格一致。
我们假定,英格兰是一个纸币贬值的国家。假定在其通货仍为金属通货时,英格兰的某种产品可以用5钱购得;而在法国则可以卖5镑10先令,二者的差额用以偿付开支和所冒的风险,并向商人提供利润。由于纸币贬值,这种商品现今在英格兰的价格为6镑,而在法国却不能卖到5镑10先令以上,尽管如此,它仍将象过去一样输出。为什么?这是因为,输出商在法国出售这种商品所能得到的5镑10先令,不是已经贬值的纸币,而是黄金或白银;在英格兰,金银块已按与其他物品相同的比率涨价,因而,如果商人将黄金或白银带回英格兰,这5镑10先令就可以卖6镑12先令,同过去一样,可以获得豆0畅的收益作为利润和补偿开支。
由此可见,通货贬值并不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将和通货保持原来价值时一样进行。但是,虽然贸易不受影响,汇兑却受影响。当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在使用金属通货的情况下,汇兑将按平价进行;与5金镑硬币等值的一张法国汇票仍值5金镑硬币。但是,5金镑硬币或其中的含金量,如果在英格兰已值6镑,则法国兑付的5镑汇票也值6镑。因此,当实际的汇兑为平价时,会出现一种名义上的汇兑,它按通货贬值的幅度不利于一国。如果通货贬值10%、15%或20%,则无论实际的汇兑会因国际债务和债权的变动而发生什么样的变动,汇价总是会同实际的汇兑相差10%、15%或ZO7o。但无论这种名义上的升水多么高,它也不会使人们将黄金运出本国,并发出用它抵付的期票,以谋取这种升水的利益;因为这样输出的黄金不象可兑换通货那样可以按平价由银行取得,而必须在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提价程度相当于这种升水)取得。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平价有所变动,而不是汇兑不利,因为同过去相比,现在要有较多的英格兰通货才能与某一数量外国通货的价值相等。然而,汇兑依然按照金属平价计算。因而,在通货贬值时,汇价是由如下两种要素或因素合成的,即实际的汇兑和名义上的汇兑,前者随着国际收支的变动而变动,后者则因通货贬值而变动,而只要通货有所贬值,这种汇兑总是不利的。通货贬值多少可以按照金银块的市场价格超过造币厂估价的幅度来精确计算,因此我们有了一种可靠的标准,可用以决定汇价的那一部分与通货贬值有关,可以作为名义上的汇价加以核减;这样订正后的结果就是实际的汇兑。
增加可兑换纸币的发行额会扰乱汇兑和国际贸易,扩大信用同样会扰乱汇兑和国际贸易,因为扩大信用同增加通货一样会影响物价,这一点我们已在前面作过详细的说明。每当投机受到刺激,致使依靠信用进行的购买大为增加时,每个依靠信用进行购买的人象用货币购买一样,总是使货币物价上涨。因此,一切结果必然相似。物价上涨的一切结果是,输出受到阻碍,输入受到刺激:不过,输入事实上几乎不会等到物价上涨(这是投机的结果)之后才能增加,因为某些大宗输入品通常属于最早进行投机性过量买卖的物品。所以,在这样的时期,输入常常大大超过输出;当这些输入品必须以货币偿付时,汇兑就转为不利,黄金也就流出该国。黄金的流出究竟会对物价产生什么影响,取决于我们即将详细说明的各种情况:但是,黄金的流出会使物价回跌,这是肯定无疑而且很明显的。物价回跌一旦开始,一般就会造成总崩溃,信用的异常扩张迅即变为信用的异常收缩。因此,当信用轻率地过度扩张,因而人们过分热中于投机时,汇兑发生转变以及银行因此而不得不获取黄金输往国外,是突变的近因。不过,这些现象虽然明显地伴随着信用崩溃(也称为商业危机),却不是信用崩溃的本质部分;如前所述,信用崩溃在完全没有对外贸易的国家(如果有这样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发生,而且有可能以同样大的规模发生。
第二十三章 论利率

第一节 利率取决于贷款的需求与供给
现在在这里讨论决定利率的各种因素,似乎最为合适。贷款的利息实际上是交换价值问题,自然属于我们目前讨论的范围;而通货和贷款这两个问题,虽然它们本身性厨截然不同,但在所谓金融市场上的各种现象中,二者却如此密切地交织在一起,以致不了解一者,就不可能了解另一者,而且在许多人的头脑中,这两个问题被混在了一起,处于难分难解的混乱状态。
在上一编中,我们说明了利息和利润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资本的总利润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对风险的报酬,对烦劳的报酬和对资本本身的报酬,可以分别称之为保险费、监督工资和利息。在对风险给予补偿以后,即,在补偿了资本由于社会的一般情况或特定事业的风险而可能遭受的一般损失以后,还有剩余。这种剩余一部分归于资本所有者作为节欲的报偿,一部分归于资本使用者作为其所费时间和烦劳的报偿。多少应归于一方,多少应归于另一方,要看两种职能分开时资本所有者能够从资本使用者那里得到多少报酬。这显然是一种需求与供给问题。需求与供给在这个场合的意义和作用和在其他一切场合没有什么不同。利率当为使贷款的需求与贷款的供给相等的一种比率。利率当为这样一种比率,即,使某些人愿按此比率借入的数额与某些人愿按此比率贷出的数额恰好相等。如果供过于求,利息将降低;如果求过于供,利息将提高Z而降低和提高的程度,均将达到供给和需求方程式重新确立的那一点。
贷款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动要比其他任何物品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动更为频繁。影响其他各种物品供求的因素,为数有限;而贷款的欲望和放款的意愿则多少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产业或商业状况或前景(不论是影响全体还是只影响其中的某些部门)的因素,都会影响贷款的供求。因此,有可靠担保的利率(我们在这里只考察这种利率,因为包含风险补偿费的利息,是可以无限增加的),在各大金融中心几乎没有哪两天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点从公债和其他有价证券的牌价变动不居可以得到证明。不过,同其他的价值一样,在这一场合必须存在某种可以称为(按照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说法)自然利率的利率;市场利率在这种利率的周围摆动,而且总是趋向于回归到这种利率上来。自然利率部分取决于不能自行使用储蓄的人们拥有多少积累,部分取决于社会的爱好比较偏向于积极的产业活动,还是年金领取者的那种悠闲而安逸的生活。
第二节 哪些因素决定贷款的经常性需求与供给
为了将偶然的变动排除在外,我们假定,商业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任何行业都不特别繁荣,也不特别萧条。在这种情况下,生意较为兴隆的生产者和商人都充分使用了自己的资本,而且其中许多人能远远超过自己拥有的资本开展业务活动。这些人当然都是借主;他们想借并能为此提供担保的金额,构成了生产对贷款的需求。除此以外,必须加上政府、地主或其他可以提供可靠担保的不从事生产的消费者所需要的贷款。以上这些构成了经常性贷款需求的主体。
可以想象,无意于或不能亲自从事经营的人们所持有的资本额可能等于上述需求,甚至超过上述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放款人方面经常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因而利率会低于利润率。利息将被迫下降到这样一点,即,它或者会诱使借主超过自己对营业需要所作的合理预期借入更多的钱,或者会使一部分放款人失去信心,以致停止积蓄,或亲自从事经营,承担产业活动的风险(虽然自己不劳动),以尽力增加自己的收入。
另一方面,有些人则宁愿出借资本、收取利息,不愿亲自监督资本的使用,这些人所拥有的资本可能少于贷款的经常需求。其大部分可能被公债和抵押借款所提供的投资出路所吸收,而剩余部分也许不足以满足商业的需求。如果真是这样,利率将大大提高,以重新建立平衡。当利息和利润之间只有很小的差额时,许多借主也许不再愿意为取得如此微小的报酬而加重自己的责任,运用自己的信用;某些本来会从事经营的人现在也许宁愿过闲暇生活,当放款人而不当借款人;另一些人在利息高昂、投资容易的引诱下,可能会较早地带着少量资产退出工商业。最后,在英格兰和其他一些商业国家,还可以通过另一途径获得很大部分所必需的贷款。过去贷款由不参加经营活动的人们提供,现在提供贷款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经营活动。工商业所使用的一部分资本可以由专门的放款者阶级供给。然而,这些贷款者不仅须取得利息,而且还要在斟酌风险及其他一切情况以后,凭借他们的资本取得相当于通常利润率的收益。但是,如果那些为放款而借入资本的人,必须把赚得的全部利润用来支付资本利息,那他们就不合算了。因此,经常向各行业提供贷款,作为一种职业,只能由这样一些人来从事,这些人除出借自己的资本外,还能出借自己的信用,换句话说,也就是能出借别人的资本Z这些人就是银行家和实际上是银行家的那些人(例如票据经纪人),因为他们接受存款。以本行钞票提供贷款的银行,是出借从社会借来的资本,而对这种借来的资本。它是不付任何利息的。储蓄银行出借由社会一点一点地收集拢来的资本;对于这样收集来的资本,银行有时不付任何利息,例如伦敦一些私营银行就是这么做的;象苏格兰银行那样的合股银行和大多数地方银行虽付利息,但它们所付的利息却比所得的利总少得灸因为存款人以其他方法利用这种微小的存款余额,所得的利息也很有限,不值得为此找麻烦,所以即使利息很少,他们也愿意接受。由于有这种辅助资源,银行家才能够通过以自己的资本贷款取息,而获得相当干通常利润率的利润。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使放款作为一种正规的经营方式坚持下去,除非贷款的条件高得吓人,只有那些贪图巨利的人或有急需的人(即人不敷出的消费者或濒临破产的商人)才愿意接受。存入银行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资本、钞票所代表的资本、银行家自己的资本以及他们以某种方法利用自己的信用而得以支配的资本,这一切,连同必须或愿意靠他们财产的利息过活的那些人所掌握的资金,构成一国的一般贷放资金;而这笔资金的总额,与生产者和商人的经常需求,以及政府和不生产的消费者的经常需求相对比,便决定长期的或平均的利率;长期的或平均的利率必然常常使这两种金额相互调整。但是,长期利率虽然受借出的资本总额的影响,其变动却几乎完全取决于银行家掌握的资本;因为几乎只有这一部分资本(它只用于短期贷款),持续不断地在市场上寻找投资出路。靠财产利息过活的那些人的资本.一般都已寻找到了某种固定的投资对象,例如公债、抵押证券或公司债券,这些投资如果没有特别的诱惑或需要,是不会改变的。
第三节 哪些因素使利率发生变动
利率的变动是由贷款需求的变动或贷款供给的变动引起的。贷款供给的变动虽然比贷款需求的变动小,但也是易于变动的。放款的意愿在投机时期开始时比平时强烈,而在随后人们突然抽回资本的时期则要比平时小得多。在投机时期,放款者同其他人一样,愿意通过扩大信用来扩展他们的业务;他们借出的不属于自己的资本多于平时(正象其他各种商人和生产者使用的资本多于平时一样)。因此,这个时期是利率低下的时期,虽然利率降低还有其他各种原因(我们在后面会讲到)。反之,在抽回资本的时期,利息总是急剧上升,因为许多人极为迫切地需要借钱。而贷款者一般都不愿放款。这种不愿放款的心理发展到顶点.就称为“恐慌”。当商业界(有时也在非商业界)连续发生出乎意料的破产事件时,人们便会彼此不相信对方的偿付能力,以致所有的人不仅不愿提供新的信用(除非借主接受很苛刻的条件),而且会尽可能收回原先提供的一切信用,此时便会发生恐慌。银行存款被提取;钞票回到发行者那里换取硬币;银行家提高贴现率,并拒绝惯常的透支;商人则拒绝为商业票据延期。在这种时候,如果法律试图阻止人们超出一定限度支付或收取利息,则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以往的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法律这样做,那么不能以5%的利息借到钱的人,就不是支付6%或7%的利息,而是不得不支付10%或15%的利息来借钱,以此补偿放款者有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的危险,或者不得不大亏其本地贱卖有价证券和货物以取得现金。
在商业危机与商业危机之间的间歇时期,由于渐进的积累过程,利率通常具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各大商业国家,积累过程则快得足以使投机活动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因为,如果几年间没有发生危机,在此期间又没有为投资开辟新的、有吸引力的途径,则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这几年里寻觅投资场所的资本大为增加,致使利率大大降低,这从证券价格和汇票贴现率〔的升降〕可以看出;利息的减少诱使〔资本〕所有者甘冒风险,以期获得较大的收益。
利率有时还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不常见的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会改变收取利息的阶级和获得利润的阶级之间的分配比例。以下两个作用正好相反的因素就属于这一类,这两个因素是过去几年才出现的,现在正在英格兰发生巨大的影响。一是金矿的发现。不断地从各产金国运来的大量贵金属,可以有把握地说,完全加到供给借贷市场的资金之内了。增加的巨额资本没有在上述两个资本家阶级之间分配,而全部加在了收取利息的阶级所拥有的资本上,因而扰乱了这两个阶级之间的原有分配比率,并有将利息压低(与利润相对而言)的趋势。另一因素为有限责任股份公司的合法化,这一因素是新近出现的,其影响与上述情形相反。这些公司的股东(其人数目前正在迅速增加)几乎全部出自贷款阶级:过去他们是将可以自由使用的资金存入银行,由银行贷出,或者将它投放在公私证券上,收取利息。但他们在某一股份公司(金融公司除外)入股后,就在其所持有的股份的限度内成为靠自己的资本经营的商人;他们不再是贷款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已转变为借主阶级。他们的认缴额是从供给借贷市场的资金中抽取的,而且,他们自己也变成了争取分享剩余借贷资金的竞争者。这一切的自然结果是利息上升。因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如果英格兰的通常利率与普通商业利润率相比所占的比率,高于新近黄金开始流入以后的任何时期,那是不会使人惊奇的。
贷款需求的变动要比贷款供给的变动大得多,而且变动的周期也较长。例如,战争时期是从借贷市场汲取资金非常多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政府一般会进行一些新的借款,而且,只要战争持续下去,这些借款通常会一次紧接一次地进行,因而一般利率战时总是高于平时,不论当时的利润率如何,从而使工业部门得不到通常能够得到的借款。在上次对法战争期间,有一段时间政府不能以低于6%的利润获得借款,其他一切惜生自然也至少要付6%的利息。即使政府不再订立其他借款契约,这些借款的影响也不会完全消失;因为已经订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