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策略思维-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想把一棵树变成一张桌子(表格),非得借助一个聪明的木匠不可;一个聪明的策略家,知道怎样把一张表格变成一棵树。(在英语中,“表格”和“桌子”是同一个单词,作者在这里是用这个多义词开玩笑。——译者注)
图52 相继行动的博弈树及其得益(括号内第一个数字为美国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日本的得益)
这个博弈可以通过向前展望、倒后推理解出。假如美国选择低水平,日本就会报以高水平,那么美国的结果就是2。假如美国选择高水平,日本报以低水平,那么美国的结果就是3。因此,美国应该宣布选择高水平,同时希望日本报以低水平。这就是这个相继出招的博弈的均衡点。这么做,美国可以得到3,胜于它在原来那个同时出招的博弈里得到的2。这个使美国占得有利形势的策略行动,在于单方面、无条件地宣布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不是美国在同时出招博弈里会做出的选择。引入策略思维的精彩之处,正在于此。美国若是宣布选择低水平,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在其没有作出任何声明的情况下,日本反正也是这么预期的。
要想策略地行动,你必须保证自己不要采取在同时出招博弈里的均衡策略。美国的这个策略行动改变了日本的预期,进而改变了它的行动。一旦相信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选择高水平,日本就会选择低水平。当然了,等到日本拿定了主意,美国最好还是改变主意,同样回到低水平的道路上去。
这就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日本应该相信美国的声明?它难道就不会预计到美国会改变主意么?假如它料到美国会有这么一个改变,它还会选择高水平么?
换言之,美国走出的无条件行动的第一步的可信度值得怀疑。假如美国并不可信,那么这一招将毫无作用。大多数策略行动都会遇到这个可信度的问题。回顾本章开始提到的几个例子,虽然政治家们发誓不会加税,这是无条件的,却并非不可收回。一旦当选,他们常常可以找到借口加税。即便是有条件的规则,在特定的时候也会出现例外情况,比如一个精神科医生用一枝非法的手枪自卫,抵抗一名神经错乱的病人的袭击,那么强制判刑的条例就失去了效力。
为了使一个策略行动可信,你必须采取其他附加行动,使扭转这一行动变得代价高昂乃至完全没有可能。可信度要求对这个策略行动作出一个承诺。当斯大林威胁说要饿死他的敌人,烧毁田野的行动就使他的威胁变得非常可信。而在其他情况下,可信度是一个程度间题。(大多数时候)法律体系中的先例使强制判刑条例显得可信;至于政治家的承诺,例外情况反而更加常见。在高清晰度电视的竞赛里,美国可以划拨专项资金,专供有意参与开发计划的公司申请支取,从而使自己投人高水平研发力量的选择显得更加可信。
因此,策略行动包含两个要素:计划好的行动路线以及使这一路线显得可信的承诺。本章我们集中考察行动。我们将策略行动划分为不同类型,逐一进行解释,而暂时把怎样使这些行动变得可信的问题放在一边。打个比方,若说这是一个烹调过程,下一章我们会提供一个承诺的详细“食谱”,现在让我们继续研究行动的主“菜单”。
2 .威胁与许诺
一个无条件的行动可以使这个参与者获得策略上的优势,抢占先机,率先出招。即便你并未真的先行,仍然可以通过对一个回应规则作出一个承诺,获得相仿的策略优势。回应规则把你的行为视为对其他人行动的一种回应。虽然你是跟在别人后面行动,但这个回应规则必须在别人开始行动之前就实施。父母对孩子说,“除非你吃掉菠菜,否则没有甜品”,实际上就是在确立一个回应规则。毫无疑问,这个规则必须在这个孩子把自己那份菠菜喂了小狗之前就开始实施,并且明确宣布出来。
回应规则分为两大类:威胁与许诺。威胁是对不肯与你合作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既有强迫性的威胁,比如恐怖分子劫持一架飞机,其确立的回应规则是假如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全体乘客都将死于非命;也有阻吓性的威胁,比如美国威胁说,假如苏联出兵攻击任何一个北约国家,它就会以核武器回敬。强迫性的威胁的用意在于促使某人采取行动,而阻吓性的威胁的目的在于阻止某人采取某种行动。两种威胁面临同样的结局:假如不得不实施威胁,双方都要大吃苦头。
第二大类的回应规则是许诺。这是对愿意与你合作的人提供回报的方式。为寻找证人,检察官会向一个被告许诺说,只要他愿意成为公诉方的证人,检举同案中的其他被告,他就会得到宽大处理。许诺同样可以分为强迫性的和阻吓性的两种。强迫性许诺的用意是促使某人采取对你有利的行动,比如让被告摇身一变成为公诉方的证人;阻吓性许诺的目的在于阻止某人采取对你不利的行动,比如黑帮分子许诺好好照顾证人,只要他答应保守秘密。相仿地,两种许诺也面临同样的结局:一旦采取(或者不采取)行动,总会出现说话不算数的动机。
有时候,威胁与许诺的界限非常模糊。一个朋友在纽约市被抢了钱,却得到下面这个许诺:只要你“借给”我20美元,我许诺一定不会伤害你。相比之下更加性命攸关的还是这个歹徒没有明说的威胁:假如我们这个朋友不肯“借给”他20美元,他就一定会受到伤害。
正如这个故事暗示的那样,威胁与许诺的界限只取决于你怎样称呼当前的情形。老派的歹徒会威胁说,假如你不给他一点银子,他就要伤害你。假如你没有给,他就会动手“修理”你,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情形,而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他又会许诺说只要你给他一点银子,他马上就会住手。随着形势转变,一个强迫性的威胁会变得和一个阻吓性的许诺差不多;同样,一个阻吓性的威胁与一个强迫性的许诺的区别也只在于当时的情况。
3 .警告与保证
一切威胁与许诺的共同点在于:回应规则使你不会在没有回应规则的前提下采取行动。假如这个规则只是泛泛地指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会采取最佳行动,那就跟没有规则差不多。由于别人对你以后的行动的预期毫无变化,这个规则也就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不过,说明什么事情会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发生,仍然具有一种公告天下的作用,这些说明称为警告与保证。
如果实践一个“威胁”对你有利,我们称之为警告。比如,假设总统警告说他会否决一个他不喜欢的法案,这只不过是表明了他自己的意图。假设他本来很愿意签署这个法案,但是为了促使国会提出更好的方案,他决定策略地指出要行使否决权,这就是一种威胁。
警告的用意在于告知其他人,他们的行动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父母警告孩子说炉子顶部很热,这只是一个事实陈述,不是策略。
如果实践一个“许诺”对你有利,我们称之为保证。孩子不理会关于炉子顶部很热的警告,结果烫伤了,这使父母得到某种保证,知道孩子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干了。
我们强调这两对概念的区别是有理由的。威胁与许诺是真正的策略行动,而警告与保证更多的是起一个告知的作用。警告或者保证不会改变你为影响对方而设立的回应规则。实际上,你只不过告知他们,针对他们的行动,你打算采取怎样的措施作为回应。与此截然相反,威胁或者许诺一旦时机来临,就会改变你的回应规则,使之不再成为最佳选择。这么做不是为了告知,而是为了操纵。由于威胁和许诺表明你可能选择与自身利益冲突的行动,这就出现了一个可信度的问题。等到别人出招之后,你就有动机打破自己的威胁或者许诺。为确保可信度必须做出一个承诺。
我们用图53总结策略行动可能的选择。无条件的行动是你先行且行动一成不变的回应规则。威胁与许诺则在你第二个出招时出现。两者都是有条件的行动,因为这个回应是由取决于对方怎样做的规则所确定的。
一种策略行动总是抢占先机的行动。回应规则必须在对方行动之前实施。这意味着无论策略行动是什么,整个博弈都必须当做相继出招的博弈进行分析。如果你永不妥协,那么其他人就会针对你的无条件的行
动做出回应。借助威胁与许诺,你首先设立了一个回应规则,然后,其他人出招,而你按照自己的回应规则采取相应的行动。
策略行动无条件的 有条件的起初的 威胁 许诺强迫性的阻吓性的
强迫性的阻吓性的图53结果是,对行动或者回应规则作出的承诺使原本同时出招的博弈变成相继出招的博弈。虽然得失情况不会改变,同一个博弈若是按照同时出招或者相继出招方式进行,有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结果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的博弈规则。我们通过美日争霸故事的一个无条件的行动说明了这一影响;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美苏对峙以及民主党与共和党较量当中出现的威胁与许诺。
4 .核阻吓
曾经有超过40年的时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管用的阻吓手段,遏制苏联人侵西欧。北约军队的常规防御不大可能奏效。北约的阻吓手段的一个基本要素在于美国的核力量。不过,动用核武器进行回应意味着给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可怎么办?
我们用一棵树表示这个博弈(如图54所示)。苏联拥有先行之便。假如它不发动攻击,结果是保持现状,双方各得0分。假如它进攻北约,而北约以常规防御回应,那么,苏联得1分,美国得1分。假如动用核武器进行回应,那么双方各得100分。
在这个博弈中,苏联向前展望,预计自己的进攻不会促使对方动用核力量反击。这样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因此,进攻意味着它能得到1分,不进攻则什么也得不到,是0分。结果是它一定会进攻。
常规防御(l,l)
北约进攻 核武器(100,100)
苏联保持现状(0,0)
图54 相继出招的博弈树及其得益(括号内第一个数字为苏联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美国的得益)
假如你认为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但北约在欧洲的成员国却一致觉得美国很有可能按照上述思路在它们需要援助的时候丢弃不管。它们希望美国作出一个可信的承诺,表明自己将在盟国遭到攻击的时候动用核武器。
我们暂时放下可信度的问题,首先考察这么一个威胁产生作用的机制。现在,美国拥有先行之便,也就是说它率先提出自己的回应规则。这个相关规则就是如下威胁:“假如苏联进攻西欧,我们的回应就是动用核武器。”假如美国不做这个威胁,这个博弈就会按照前面提到的方式进行。一旦实施威胁,进行常规防御的选择也就不复存在。完整的博弈树将如图55所示。
北约进攻 核武器(100,100)
苏联保持现状(0,0)
图55 存在威胁时相继出招博弈的得益(括号内第一个数字为苏联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美国的得益)
一旦美国实施威胁,苏联向前展望,意识到进攻将会引发对方动用核武器,苏联的结局将是100分。它宁可保持现状,也不会发动攻击。现在,拥有先行之便的美国向前一直展望到底,就会发现自己若是实施这个威胁,得分是0,若不实施这个威胁,得分是1。可见,正是美国自身的利益,决定它要不要实施威胁。
再次提醒各位注意,美国的回应规则要求采取某种行动,而这一行动在从事之后判断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其中的策略意图在于,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改变苏联对美国事后采取什么回应的认识,可以使美国改变“这件事”——确切地说就是苏联要不要进攻西欧的决定。
这个规则必须在对方采取你打算加以影响的行动之前生效。一旦被人占了先机,不管是无条件的行动,抑或威胁与许诺,都将无济于事。
第一招一定要让对手观察得到或者推断得到,否则你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策略效果。在影片《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
)中,苏联在星期五就安装好了它的万无一失的阻吓装置——“末日毁灭机”,却非推迟到下星期一才告诉美国。偏偏就在这个周末,美国空军将领杰克·D·里泊('ack
D。Ripper)下令他的飞行中队发动了一场核攻击。就这样,苏联的阻吓装置由于对方毫不知晓而未起到任何作用。
能够观察到这一点并不像表面看来那么直截了当。假如一个行动本身可从结果推断出来,我们就不一定要观察到对方的这个行动。举个例子,假如我对有壳的水产品过敏,我不必真的看到你在厨房,照样可以觉察到你正在煮一盆虾。①①
秘密投票的目的就是让投票者免受这样的影响。不过,我们再次发现,阻吓不必真要对方看到才起作用。我能看到你出招是不足够的,我还要有能力看懂你使的究竟是什么招数。虽然我的投票一定是秘密投入票箱的,最后的投票结果却不是秘密的。假如一个候选人贿赂了100个人,最后却只得到47票,他一定知道某些人(确切地说是53个人)欺骗了他。假如他决定惩罚他贿赂过的全部100个人,他这么做的时候一定可以找到他应该惩罚的人。这一方式虽然有点莽撞,却可以在每个选区只有少数投票者的情况下破解票箱的保密措施。
你的无条件行动若是打算用来影响对方,就一定要让对方看到,同样,假如你打算通过威胁或许诺影响他的行动,那么他的行动也应该可以让你看到。否则你不可能知道他是不是选择顺从,而他也明白这一点。
现在,既然你已经知道可信的无条件行动和威胁是怎样起作用的,你不必借助一棵非常具体细致的博弈树也可以分析这一类型的最简单情况。通常只要口头阐述就足够了。假如这真的不够,而你又怀疑单凭文字能不能正确讨论全部案例,那么你总是可以通过画博弈树检查自己的推理过程。
5 .时报的策略
1981年,罗纳德·里根初登总统宝座,广受欢迎。不过,他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让国会通过税收改革法案呢?在他提出第一份预算案的时候,战线就已经划分出来。民主党希望里根妥协,牺牲一部分税收改革法案,以换取一个较小的赤字。共和党则要求全面实行供方经济*。最后的结果取决于两党怎么进行这场博弈。
*促成有利于产品与服务生产者的条件的经济。——译者注在参议院,民主党人附和里根的预算案,希望以此促成一些共和党人的妥协,使其支持自己的主张,从而达成两党合作。但共和党人并不领情,坚守原来的方案。现在,这一情形转移到众议院。民主党人有没有更好的策略呢?
《纽约时报》上两篇由伦纳德·西尔克撰写的专栏文章非常漂亮地说明了当时的策略可能性。'4'他在描述这些谈判的时候指出,两党各有两个选择,因此可能出现四种结果。以下我们再现了西尔克的博弈图表(如图56所示)。
图56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结果排序民主党人认为最佳结果是他们攻击里根的方案,而共和党人妥协,因为这样民主党人可以宣称自己已对预算尽心尽力,与此同时还能实施符合他们理想的预算案。而在共和党人这边,最佳结果出现在左上角,这种情况下,里根的预算案得到两党支持。假如民主党人发起进攻,而共和党人坚守原定方案,结果就会出现僵局,两党同时遭到失败。假如共和党人愿意妥协,那么民主党人也愿意缓和自己的进攻力度;两党都会得到各自的次佳结果。
民主党人的主要问题是:共和党人拥有一个优势策略——全力支持里根。假如民主党人大体支持里根,那么共和党人就应该全力支持里根,从而达成己方的最佳结果。假如民主党人攻击里根,共和党人就应该全力支持里根,以避免出现己方的最坏结果。不管民主党人怎么做,共和党人全力支持里根总能得到较好的结果。①因此,共和党人的策略变得易于预测。民主党人应该料到共和党人会全力支持里根,而这时民主党人的最佳策略就是照办,即大体支持里根。而这正是参议院发生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结果仍然对共和党人有利。民主党人为了改善自身处境,必须实施某种策略行动。他们必须将整个局面转为相继出招的博弈,以抢占先机,让共和党人针对他们的策略做出回应。②
于是,我们就要考虑什么样的威胁、许诺或者其他行动可以扭转局面,使其有利于民主党人。
看上去没有一个基本策略帮得了民主党人的忙。无条件的行动、许诺乃至威胁统统不管用。只有同时实施威胁和许诺才能促使共和党人妥协。
①
此外,西尔克还指出,不管民主党人选择什么策略,全力支持里根的做法都会使共和党人处于一个比民主党人更有利的地位。在左上角的方格,共和党人的第一位置比民主党人的第三位置更有利,而在左下角的方格,共和党人的第三位置又比民主党人的第四位置更有利。因此共和党人总是压倒对方,处于上风。不过,正如我们在第2章讨论过的那样,博弈的每一个参与者应该尽可能使自己的地位达到最佳水平,不应理会最后谁将处于上风。对于优势策路的正确理解在于,一个策略比其他策略对你更有利,而不是这一策略会使你得到比对手更好的结果。博弈的参与者在考虑各自的相对地位时,这些问题应该永远包含在内,成为这个表格里列出的排名或者得失的一部分。
②
由于共和党人已经得到他们最理想的结果,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继续加以改善自己的地位。他们的目标只不过是维持现状。阻止民主党人,不让他们实施任何可能改变这个博弈的结果的策略行动,这是符合共和党人利益的做法。
无条件行动的问题在于,它不能影响共和党人的地位。现在大家都认为民主党人应该支持里根。民主党人立下契约这么做并不能改变共和党人的预计,因此也只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惟一的策略可能性是民主党人无条件地攻击里根。若是这样,他们可以向前展望,推理得知共和党人的回应仍然是全力支持里根。(共和党人总是倾向于全力支持里根,这是他们的优势策略。)不过,假如民主党人发起攻击,共和党人全力支持里根,那么,民主党人得到的结果还比不上两党同时支持里根的结果。
民主党人想诱使共和党人从全力支持里根转向妥协。因此,他们也许可以许诺说假如共和党人妥协,他们就会支持里根。①
不过,这个许诺也帮不了他们。共和党人知道,假如他们完全不理会妥协这一选择,而是全力支持里根,那么民主党人的最佳回应就是支持里根。民主党人的许诺反而会换来他们最后无条件支持里根的结果。共和党人当然喜欢这个前景,并下定决心全力支持里根,力求得到他们的最佳结果。民主党人的许诺毫无意义。共和党人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① 假如共和党人同意做这笔交易,民主党人就会有一个反悔的动机。因此,要想使这个许诺产生作用,其本身必须是不可逆转的。
民主党人只有一个威胁可以用来阻止共和党人支持里根。他们可以威胁说假如共和党人全力支持里根,他们就要攻击他。但这个威胁是不够的。这个威胁的效果是民主党人有了一个无条件的契约,就是攻击里根。假如共和党人支持里根,民主党人就会实践他们的威胁,攻击里根;假如共和党人妥协,从最有利于民主党人的角度来看,他们还是应该攻击里根。既然无论共和党人采取什么行动,民主党人还是要攻击里根,那么共和党人就应该支持里根,以取得两种可能性当中的最佳结果。
许诺最后变成民主党人无条件支持里根,而威胁则变成民主党人无条件攻击里根。两者都不能有效改变共和党人的行动。
假如民主党人同时运用许诺和威胁,他们就可以为自己赢得较好的结果。他们应该许诺说,假如共和党人妥协,他们就会支持里根;同时威胁说,假如共和党人全力支持里根,他们就会攻击他。这一策略可以达成民主党人的目标。一旦实施这一组威胁和许诺,共和党人必须选择是妥协,从而赢得民主党人大体支持里根,还是全力支持里根,结果激起民主党人攻击他。在这两个选择当中,他们更愿意妥协。
真实的情况是,共和党人在参议院和众议院都是全力支持里根。民主党参议员跟随共和党参议员而与其达成一致。在众议院,民主党人最初的抵抗很快让位给一个第三策略:他们在减税的博弈中比里根还要里根。结果达成了一个两党都同意的“圣诞树”大优惠式的减税法案。眼看这一经济法案就要到期,摆脱这一难题的谈判正在演变成为新的策略博弈。
6 .更多的策略行动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基本的策略行动,还有更多更加复杂的选择。你不一定直接建立一个回应规则,相反,你可以故意让别人利用这些策略当中的一个。这些选择包括:·你可以任由别人在你做出回应之前采取一个无条件行动。
·你可以等待别人发出一个威胁,然后再采取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