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育儿百科-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次即可。
未接种疫苗的人即使感染上病毒,200~300人当中也只有1人发病,而且不出现后遗症。
614。尿道下裂
尿道下裂是一种阴茎畸形,是指尿道外口比正常位置靠后的疾病。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有的尿道外口向后几毫米,有的位于阴茎中间或在阴囊内。尿道下裂的病人阴茎向下弯曲,有的还伴有隐睾症(见600隐睾)。尿道外口靠
近前端,可以站立排尿者,不必手术。做手术反而不好。
对儿童时期做过尿道下裂手术的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成人性生活中的感受,结果显示,他们都有因阴茎形状异常而产生的自卑感。因此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在尚未具有自我意识之前(2岁前)做手术。手术的目的是能够站立排尿,能控制尿流,使阴茎变直。
性染色体异常引起尿道下裂的情况虽很少见,但最好还是检查一下性染色体。母亲妊娠8~16周期间有流产征兆时,使用了合成黄体激素造成尿道下裂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615。尿崩症
尿崩症是指不能排出浓缩尿的疾病。由于尿很稀,为排出正常人应排出体外的盐分,必须大量饮水,大量排尿,有的每天甚至要排10升的尿,不得不经常上厕所,以前不尿床的现在也开始尿床了。由于孩子突然出现上述症状,母亲十分吃惊。最初以为是喝水过多引起的,所以不让孩子喝水,由此引起脱水症状(呕吐、腹痛、头痛、发热、烦躁),这时才急急忙忙去看医生。
引起尿崩症的原因是因为调节尿量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这种激素在下丘脑产生,贮存于脑垂体后叶。这个部位周围出现病变以后引起尿崩症。可能的病因有脑肿瘤、外伤、外科手术、脑炎后遗症等。但实际上原因不明的尿崩症很多。
因脑肿瘤不能马上做出诊断,有患尿崩症3~4年的病例。因此,有必要注意脑肿瘤诊断,经常查眼底,做CT检查。
治疗上,如果是肿瘤引起的,需要手术。原因不明的则要补给抗利尿激素。使用较多的是喷雾式的从鼻吸入的抗利尿剂。
有一种尿崩症称肾性尿崩症。尽管抗利尿激素不缺乏,但由于肾脏肾小管先天异常,对抗利尿激素没有反应。正常情况下,在接受激素的命令后,要对肾小球输送来的尿进行水分的重吸收。可现在不能完成这个过程,因此排出的尿很稀。婴儿出生后马上有症状出现。母亲以为孩子饿了才哭,因此给孩子喂奶,可还不够,又加喂汤,孩子才停止哭。喝了很多水的孩子排尿量大大增加。患儿经常有发热、呕吐、便秘等症状,体重也不增加。
这种情况,要给予充足的水分,限制食物中的盐分和蛋白质。幼儿期的病儿要用药物减少尿量。夜里排尿是非常讨厌的事,但长大一点儿后,孩子便可自己上厕所了;因此,除多饮水外,其余生活均可保持正常。
616。尿路感染
以急性高热症状而广为人知的肾盂肾炎和膀胱炎,现已被“尿路感染”一词所概括。正常情况下,肾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是无菌的。尿道口虽有少量细菌,但不能进到更深的内部。由于某种原因,细菌进入肾脏与膀胱之间并大量繁殖,尿中便可发现细菌。但尿道内即使有繁殖的细菌也不立即引起症状。上学的
健康女孩子中就有1%尿中可发现细菌。
与男性相比,女性尿道短,因此,细菌易于进入膀胱。女性常见的尿路感染症中,发现最多的细菌是大肠杆菌,由此可认为细菌是从外部侵入的。膀胱黏膜本身具有杀菌作用,而且每次排尿后有新的尿液进入,即使细菌侵入,也没有繁殖的机会。可是,本不该发生反流的输尿管至膀胱的通路,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反流,膀胱内的尿液由于排尿时的压力一部分返回输尿管,然后再次进入已排空的膀胱。存在这种尿液反流时,入侵的细菌便易于繁殖。5岁以上的儿童在尿路感染时,很少能通过X线发现尿液反流。严重的反流是由尿路畸形引起,即使不感染,肾脏也严重受侵(逆流性肾障碍),多发生在4岁以下儿童。5岁以上的儿童即使存在反流,80%也会自然好转,因此,轻度或中度反流不用手术。从膀胱打人造影剂检测反流的检查方法,要受造影剂种类、用量、注入方法、肾脏排尿量、体位等的影响,因此不能说是非常准确的诊断方法。
女性尽量不要做尿路X线检查,因为仅2~3次的X线照射就已超过身体允许范围。用彩超取代X线观察尿液反流的方法,对患者来讲是值得庆贺的事。通过此法,还可知道新生儿的尿道开口位置,预测尿液反流情况。
尿路感染是一种很难被发现的疾病。有的国家的医生主张对所有新生儿进行这种简单而无害的检查。
婴儿发病时出现高热、抽搐、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常做为感冒进行治疗,不过最后也都好了。不检测尿液的医生是不能发现此病的。最细心的要数母亲了,当注意到孩子总是在排尿时哭闹,或排尿的味道与平时不同、有点腥臭,或排尿次数增多等症状后,用杯子取尿液观察,马上会发现孩子的尿混浊。
2~3岁的患儿除高热、呕吐外,也有胸痛的症状。可是,如果没注意到排尿次数增多、排尿时哭闹,也不会想到要检查尿液。
大一些的患儿出现以前未有的夜里尿床、食欲下降、脸色不好等症状,但如果无排尿痛的感觉,繁忙的医生会忘记查尿。
因磺胺制剂对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有效,因此常用此药进行治疗。但这种药究竟该用到何时为止,小儿科医生的意见却不一致。
没有尿液反流的情况,即使反复感染,也不会导致病情加重。在学校的尿液检查中,经常发现有尿路感染的女孩子,但治疗与不治疗结果是一样的。因为并无尿液反流。问题是通过各种检查发现有尿液反流的情况。最近的研究表明,肾脏在反流和感染并存时易受侵害。即使存在尿液反流,但只要服药后能防止感染,可以不引起肾脏损害。
防止感染的办法是大量饮水,每2小时左右排1次尿。晚上睡觉前排1次尿,过5~6小时再排1次尿。这是为了尽可能减少膀胱中的残余尿。
尿液反流的儿童有的必须手术。这是指靠药物已不能防止感染、肾脏受侵后开始出现症状的情况。以前输尿管扩张是要进行手术的,但现在要等到青春期。因为在防止感染的过程中,有不少能自然痊愈。
有的女孩子经常出现尿路感染,是糖尿病症状的表现。
617。中暑(日射病)
此病发生于炎热的夏季,在儿童以成人的速度长时间行走时,或参加马拉松比赛时容易发生。孩子出汗突然减少,脸色变得苍白,而后晕倒,身体热得像火一样(40℃以上),也有的出现说胡话或抽搐等。
抢救方法是立刻使身体冷却。在路旁发生中暑很不好办,但不管怎样最好先把孩子带到阴凉通风处,使其平卧,然后脱去衣服,往身上洒凉水,让肌肤冷却下来。发病最初1个小时非常关键,要尽早用车送到医院。
以前在发生中暑后,都是把病人放到加入冰的浴盆中。但这种方法不便测体温,而且排泄物也会将水弄脏。现在采取的方法是,给病人脱去衣服后使其躺平,往身上喷洒16℃左右的水,摩擦皮肤,使身体散热,直到体温降到39。5℃。
幼儿中暑一般不很严重,但夏天带着孩子一起在街上走时,发现很易出汗的孩子突然出汗变少,这时就要带着孩子到有空调的地方休息,喝些冷饮。如果又能像平时一样出汗,就说明没问题了。
618。肾病
此病多见于3~4岁儿童,但1周岁多的幼儿也有发病的。早晨起床后,发现孩子的眼皮浮肿,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2~3天后,脸肿得更加厉害,都不像本人了。腹部也因积水而膨隆,男孩子的阴囊肿得像灯笼,双脚也出现浮肿。尿量极度减少,尿中出现气泡。患儿不发热,精神也没什么变化。医生检测病儿的尿液时发现有大量蛋白。通过离心器检查,没有发现红细胞,血压也不高,由此诊断为肾病。
儿童的肾病大部分是由肾小球轻度改变引起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就会治好。但如果肾小球改变严重,就很难治愈。幸运的是这样的重症在10人中只有1人。
因为需要检测尿液和血液,而且需要采用食物疗法,患儿多被建议住院治疗。浮肿严重时要限制盐的摄入(每天总量在2克以下)。限制水分摄入没有什么意义,反而有害。
以前的做法是,尿中出现大量蛋白后,为补充血中蛋白,给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但效果很值得怀疑。现在一般是给予可维持平衡的普通饮食(平均每千克体重给予1~2克蛋白)。
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1~2周后,浮肿消退,尿中蛋白迅速减少,再继续服药2周左右,然后再按主治医生的方法治疗,不同医生服药的方法也有不同。现在一般的方法是继续服药40天左右。
持续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患儿会出现脸部、颈部和腹部的发胖,但不必担心,治疗结束后2~3个月内即可恢复原状。也有的在治疗期间骨质疏松,要补充钙质加以预防。可以每天喝400~600毫升牛奶。
患肾病的儿童对细菌及病毒的抵抗力很弱,因此要十分注意防止感染。特别是水痘十分可怕。尚未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当幼儿园开始流行水痘时,最好在家休假以保证安全。也不要去感染机会多的医院。有经验的小儿科医生大多不让这种病儿住院。
肾病患儿一般很精神,不愿躺下好好休息。这也无关紧要。这种病并不是安静休息就能好起来的病。硬让很精神的孩子躺在床上,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学龄期的患儿在最初1个月的强效治疗期在家休息,之后便可正常上学,只是不要做体操等体育活动。
近一半的肾病患儿经初次治疗可完全治愈。但要知道,还有另一半患儿会再次复发。是否再发病,不经过治疗是无法得知的。如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能治好,就要做肾活检。
不能只凭尿中出现蛋白就断定肾病复发。没有出现浮肿的病人,有的3周左右就自愈了,因此,还是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开始治疗。
肾病再次发作时,与第1次相同,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有的可以治好,但也有反复发作的。不管怎样,只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就可以用下去。要注意,长期使用此药,病人会出现满月脸、白内障及易患传染病等不良反应。为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的产生,住院的患儿要服用抗生素。特别要注意不要传染上麻疹和水痘。反复发作的病人,持续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会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还可能导致药物失效,这种情况下就不得合并使用抗癌药。这种药有妨碍细胞分裂的作用,即使是青春期前期的孩子,生殖细胞也有可能受到侵犯,特别是男性儿童有一定危险。因此,不能连续使用8周以上。抗癌药的不良反应有脱发、白细胞减少、出血性膀胱炎等。用其他方法无法消退的浮肿及蛋白尿,有不少在使用抗癌药后被彻底消除了。
肾病的诊断比较容易,主要表现为浮肿、蛋白尿,无血尿和高血压症状。为了不给患儿增加负担,一般不做肾活检(将针刺入肾中取组织物进行检查)。但如果存在血尿、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就要立即住院做肾活检,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619。颅内出血
随着早产儿出生率增高,而且现在可用超声检测脑的状态,所以经常可以发现妊娠未满35周出生的新生儿患有颅内出血。如不能及时止住脑室内出血,就会涉及脑实质,导致预后不良。脑室即使有出血,但也很少能从外表看到明显的症状(眼神异常、抽搐)。只有通过超声检查及腰椎穿刺,证明脑脊液中有血后才可确诊。
要每天测量颅骨前后径,并1周进行1次超声检查。如果脑室处于扩张状态,就要经常做腰穿,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室扩张。
颅内出血是有可能自然恢复的,脑室扩张的人有相当一部分能够正常成长。因此,不能因得了颅内出血就产生绝望的情绪。当只凭腰椎穿刺不能阻止脑室扩张时,可以从大囟门插管,形成向外释放脑脊液的通道。即使如此,脑脊液仍不
断增加、形成脑积水时,可以从脑室架桥至腹腔,以预防脑实质受到压迫。
620。脑肿瘤
孩子不发热,但每天早晨起来都说头痛,母亲非常担心,想到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是脑内长了什么不好的东西。如果这样的现象持续1年,未出现其他的神经症状(行走障碍、抽搐、偏瘫、偏头痛、视力障碍、嗜睡),大概就不是肿瘤。因为4岁以上儿童患有脑瘤时,多位于小脑和脑底部,会出现上述的一些神经症状。
以前诊断脑肿瘤很困难,但现在通过CT和MRI(磁共振成像术)很容易发现。这种检查对身体无伤害,也不感觉痛,因此比较方便儿童检查。
同诊断一样,以前在脑肿瘤的治疗上也是很困难的。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往往不能切得很干净。也有通过放疗治愈的,但正值发育阶段的孩子,脑组织易受放射线的损伤,引起发育迟缓,智力下降。因此,现在又开始采用化学疗法。因为在实验中通过试用各种药物,发现了对动物肿瘤有效的药物。
化学疗法的难点在于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组织(特别是制造血液的骨髓)。为攻克这个难点而使用的方法是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是把自己的骨髓取出一部分,通过各种方法清除癌细胞后进行冷冻保存。在此期间,对病人用近乎致死的量进行化学治疗和放射线治疗,以杀死体内的癌细胞。然后再把从自己身上抽取的经过处理的骨髓放回去。这样骨髓便可正常发挥作用,没有造血障碍了。如果白细胞型相符(组织适合性抗原),也可移植他人的骨髓(异体移植)。
脑肿瘤的治疗在一天天进步。因此,即使听人说此病只有百分之几的希望,也千万不要气馁。那些统计结果来自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年代,并不适用于现在。做出诊断后应立即住院治疗。
髓母细胞瘤占儿童脑肿瘤首位,多在3~5岁时发病。病灶在小脑,主要表现有头痛、呕吐、视觉障碍、行走障碍等。症状发展很快,最终都会引起脑水肿。有效治疗方法为放射线治疗。
星状细胞瘤也常发生在小脑。症状同髓母细胞瘤一样,但发展较慢,多发生于5~8岁的儿童。袋状肿瘤可通过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有的病人出现行走困难,但绝大多数几周或几个月就治愈了。
脑室上皮瘤发生在第4脑室,多见于男性婴幼儿。由于脑脊液通路阻塞,脑室扩张,引起脑水肿。出现剧烈呕吐、行走障碍和眼颤等症状。因与关系生命的重要神经相连,通过手术完全切除是很困难的。
颅咽管瘤是出现在颅底马鞍部的肿瘤,处于视神经交叉部,因此可引起视力障碍(颞侧视野偏盲)、发育障碍、尿崩症(见615尿崩症)等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手术需要很高的技术。
6岁以上儿童可见神经胶质瘤。当神经胶质瘤发生在脑干时,会出现各种脑神经障碍症状,如手脚运动障碍、眼颤及眼斜视。颅内压不高,所以无头痛、呕
吐。因肿瘤长在脑的重要部位,手术很困难。
神经胶质瘤也有长在大脑半球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手脚无力、行走困难,伴有抽搐的也不少见,也有性格发生改变的。手术效果不太好,但随着化学疗法的进步,治疗方法有所改进。
大脑半球也可能发生星状细胞瘤。星状细胞瘤出现在小脑时,以袋状居多,但位于大脑时则不同,由于侵入了大脑内部,手术难度很大。
621。脑性瘫痪
胎儿时期,或出生前、分娩过程中以及出生后不久都有可能发生脑性瘫痪,这是因脑部受损伤而引起的一种非进行性疾病。症状表现为手脚活动困难,全身乏力,动作失调,运动异常等。最新的脑性瘫痪研究表明,很轻的脑性瘫痪可以自然治愈。如单侧上肢或单侧下肢的活动较另一侧少,肌肉松弛,活动笨拙等。这些较轻的症状大多会随着成长慢慢消失。
以前一般是在新生儿期检查脑性瘫痪,而现在已不同,越来越倾向于等待症状的出现。因为等待并没有什么害处。有报告说,在满1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的孩子,到7岁时再检查,有一半病症消失了。可偏瘫、双下肢或四肢瘫痪是无法治愈的,因此要尽早到整形外科检查。以前一般认为脑性瘫痪的原因是难产,但现在看法有所改变,认为分娩前胎儿的脑内已有障碍,才导致了难产。因为在脑性瘫痪儿出生以前,其母亲就有智力缺陷,或有过孕妇风疹、孕妇出血病史,出现过胎盘异常,胎儿有其他部位畸形,低体重等情况。
最常见的是痉挛性麻痹,占7/10。发病主要是因早产和缺氧而导致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受到了侵犯。症状为肌肉过度紧张,关节突然反射性伸直,足跟微颤等。受损部位各有不同,有的是双侧上下肢均受侵犯,有的只有下肢或只有上肢受侵,有的则为单侧受侵。
6周大的婴儿,当使其俯卧时,一般都会立即把头抬起来,但瘫痪的婴儿却不能抬头,而且手脚也不会动。双下肢瘫痪的婴儿,脱去衣服后用手扶住两腋下使其站立时,双脚交叉呈脚尖站立姿势。
较常见的是手足徐动型。此型是手和脚的指端出现异常,手无目的乱抓,缓慢弯曲、扭拧、伸展。不仅是手脚,脸、颈部和躯体有时也有同样异常。这是脑底核受损伤引起的,多是核黄疸的结果。
婴儿时期就有肌肉松弛的孩子,多在2岁左右开始出现徐动症。父母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以前就有些不正常。当伸手去抓给他的玩具时,手晃动得更厉害。还有的孩子想做什么事情时,肌肉变僵硬,无法活动。有的孩子因肌肉过于紧张,后背弯缩成弓形。
核黄疸可引发对高音的听力障碍,因此有的儿童被误认为是智力迟钝。仔细检测听力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一种类型是运动失调型脑瘫。这在正常分娩的婴儿中常见,因此被认为是小脑畸形。小脑是调节身体运动的器官,此处受损伤,会引起运动感觉和平衡
的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行走,想抓东西却抓不到,抓东西时伸出的手颤抖。这种类型的脑性瘫痪发现较晚。
此外还有肌肉像铅管一样僵硬的强直型、总是不停颤抖的振颤型、全身松软的弛缓型等等。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类型,但总的来说,脑瘫的患儿运动发育都很迟缓。不能抬头,不会翻身和吸吮手指,坐不起来,不能扶着行走。一般情况,母亲是从孩子的抬头情况和不想站起来走路这两方面猜测到孩子患有脑性瘫痪。
很多社区医生将脑性瘫痪的诊断依赖于大学医院。这对患儿及其他们的父母而言,意味着将重大的决定权托付给了有能力做精确检查的大学医院。在大学医院可以通过CT检查确认脑内发生障碍的部位,根据情况,还可作脑电图检查。此外还需检测是否有视力和听力障碍。
当听到孩子被诊断为脑瘫时,患儿的父母吓得失魂落魄,他们当然会对诊断结果表示怀疑,并到别的医院再进行检查。只要打听到能治病的地方,不管哪里都要去求助。也有人建议用打针、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但是经过了多次的寻医经历后,父母最后得出结论,能够解救孩子的只有我们自己,其他别无选择。如果能总结出这点也是很好的。医学本身也是在长期摸索后总结出来的。
以前曾认为脑瘫引起的运动障碍可通过整形外科进行治疗。建立了以外科医生为主的相应设施,收治脑瘫患儿,通过手术、理疗等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使其恢复运动能力。但其结果,对脑瘫的儿童来说,整形外科所做的无非是把固定的尖足畸形变得美观一点,只是一点儿贡献而已。
脑瘫治疗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身体畸形,而是为了使患儿将来作为社会的一员更好地生活。为此,必须教授这些儿童学会普通人的社会生存方法。如果说普通儿童3岁时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家庭,那么3岁脑瘫的孩子也必须学会适应家庭中的生活。
现在的儿科教科书没有提及要尽早让脑瘫的孩子进入专门收治脑瘫患儿的医疗设施,而是主张,由于大部分理疗法母亲很容易学会,因此在家里完全可以自己做。这也许是由于志愿来设施工作的护士和保姆很少、忙不过来的缘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有了新的认识,为了使脑性瘫痪的孩子学会日常生活,必须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看护和教育。
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让能上学的脑瘫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通过观察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家里接受母亲热心训练的孩子,比起一直被托负给医疗设施照顾的孩子各方面都要优秀。当然并不是说医疗设施没有必要。当患儿成为父母严重的负担、家庭无法支撑而面临崩溃危险时,设施就要承担起责任。尤其是对有严重心身障碍的儿童,这样的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可是对于那些需别人帮助才能上学的孩子,还是父母在医生指导下在家里抚养为好,这是十分有经验的儿科医生的意见,我也深表赞同。
诊断为脑性瘫痪后,想在专门的设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