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明-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入广宁,就要再赴义州,广宁这边连打尖的豆料和清水都不准备提供,好在镇夷堡也不远,预计晚上天黑之前就能赶到。
队伍出了广宁,禁令取消,朱尚骏就冲着马世龙挤眉弄眼的道:“副把总,你看他们这样做,到底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马世龙道:“想必是他们看到你了,然后就有些瞧不起我们辽阳镇正兵营。”
“呸,呸呸。”
马世龙一脸平静的又道:“玩笑是玩笑,真格的就是他们瞧不起咱们,以为咱们去义州铁定是龟缩或是损失惨重,要给咱们大帅一个下马威,或是把咱们套在这儿,时间久了再请朝廷另外选人去辽阳。”
“狗日的真黑啊。”
“地方军镇就是这样,能打才有说话的本钱。”
“哼,大帅可不是好欺负的,在京城想对付他的最终是什么下场?我看,咱们去镇夷堡,不定大人心里又有什么主意。”
朱尚骏脑子动的飞快,十分机灵,不过他肯定也是猜不出来,惟功脑海里的主意究竟是什么。
至于马世龙这样的军官或是普通的将士们,他们对惟功的信任也是不言自明,紧随大帅,听从命令,执行命令,对他们来说,未来清晰可见,一切都是这么简单,明了!
辽阳镇一行没有进入义州卫,原本义州卫也只是一个小城,他们直接选择路过义州,在黄昏之前,终于赶到了镇夷堡。
这是一个周围四百一十丈,高二丈四尺七的垛口,堡底是条石,夯土为城墙,外加包砖,有箭孔,敌台的完全的军事建筑,在辽东,这样的军堡还有一百多座,每堡军兵人数不一,这镇夷堡因为是拱卫义州,连接义州到广宁边墙的重要军堡,所以驻军人数接近五百,而且全部是拥有战马,是一支退可守,进可攻的机动力量。
不过在惟功到来之前不到半个时辰,这个镇堡的备御接到军令,带领他的主力赶往义州,充实义州防御。
这个决定也叫惟功无话可说,义州是来犯强敌的重要目标,增实防御是必然之势。至于镇夷堡其实是一个凸出部,横切在敌人的来路和退路上,这一层辽镇上下似乎都没有在考虑之内,反正堡中也留了一些士兵,还有相应的守备工具,看来李成梁虽然在算计,丢失镇夷堡也没有在他的打算之内。
堡城内给惟功准备的是堡内三座公所中最大的一所,也是原本备御住的地方,虽然是最高档的住处,但对惟功来说毫无疑问是十分简陋的,砖石垒成的房舍和粗糙的家俱,房间里十分阴冷和潮湿,这里是广宁防线的最外围,边墙之外就是大片大片的草原,边墙之内还有一些屯堡和小树林,一墙之间,内外的风景就绝然不同,站在城堡的高处眺望,在北方似乎有零星散落的游骑,似乎也在窥探着这里,这种情形,给人一种诡异感和磅礴的压力。
惟功内心深处也有一些紧张,与他的部下一样,他最大的经验来自和朱国器的那一战,以纯熟的鸳鸯阵对一群喇虎无赖,砍瓜切菜般的顺利,护驾的京营打不下是本身的无能,而北虏则绝然不同,最少在明朝建立的这二百多年,边境之上不知道抛洒了多少大明军人的热血。

第三百四十七章 狼烟
入堡之后,马世龙等军官没有顾得上休息,侍从室和军情局参谋局后勤局等部门主管,还有骑兵主官马光远都赶到了公所参加会议,中下层军官则与普通将士们一起,首先照料自己的马匹,先洗涮,再喂豆料,喂水,悉心照料。
每个士兵都是如此,现在营中没有辅兵,连辎重营的都是由战斗军官和士兵担任,工兵营也是,全营上下都知道,到辽阳后才谈的上扩充辅兵,不过就算有辅兵,身为骑兵,照料自己的战马也是科目项目之一,每个人在训练时都养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几乎对这些事没有任何抵触心理。
在他们做这些活计的时候,辽镇的士兵饶有兴趣的在一旁围观,身为义州前敌的明军,这些士兵也都堪称精锐,当然与广宁城里的李府家丁没有办法相比,他们身上多半是顶着樱盔,身上是泡钉棉甲,左右对襟开叉,下摆很长,这是当时大明辽镇骑兵的标准装备,棉甲较为轻捷,对弓箭有一定的防护力,如果是刀砍的话也能减轻一定的伤害,但对稍强一点的重兵器就毫无防护力,这一点来说不如锁甲,当然更加不如鳞片铁甲和山文甲等真正的铁甲了。
看到马世龙等人选择先照顾战马,这些一脸傲气的广宁兵脸上才露出稍许认同的色彩,不过辽阳镇只做到这一步显然是不够的,待安顿好马匹,马世龙等军官与镇夷堡一个留守把总商议腾出营房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
留守的镇夷堡兵不仅占了四百多间营房中最好最向阳的房间,同时还几乎就两三人一间房,四百多间房舍被他们占了一半还多,剩下的又矮又旧,而且阴冷潮湿,实在难以入住。
听到马世龙等人的抱怨后,那个留守把守眼一瞪,直筒筒道:“公所最好的给你们总兵住,这没话可说,不过俺们已经住下来了,没有道理叫我们一百来人腾地方。你们就挤一挤吧,横竖你们能住几天?”
马世龙虽然好脾气,也有忍不住要发火的感觉,他身后的朱尚骏等人更是摩拳擦掌,预备这把总再出言不逊,自己这边副把总一声令下,立刻就和这些广宁的王八蛋好好打一次群架。
舍人营军纪很严,但有时候对打群架倒不是管的很厉害,当然,前提是不准真正打伤袍泽,如果士兵被管的如一群小绵羊一般,恐怕这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堪忧。
“好了,就挤一挤吧。”
司把总李宝及时赶了过来,息事宁人。
“客兵还这么凶。”那把总知道李宝虽然也只是把总,不过官职比自己高的太多,舍人营因为废立之事被保举的武官很多,司把总都是正三品,这个把总的署职才是五品的千户,官职差太远了,不过自己被大票兄弟看着,这把总还是嘀咕了一句才走。
“他们来帮我们打仗,真是笑话。”
“算了算了,我看这些家伙也象精兵的样子,大家莫惹事了。”
广宁的营兵比起亲兵和家丁来地位差了好几等,但仍然是比普通的营兵和军户强的太多,这些营兵也是傲气十足,看向这些新来的客兵时,眼神不免都是居高临下。
看到这些充满敌意和鄙夷的眼神,朱尚骏一把扯下自己的头盔,想往地上掷去,想想又没敢,只怒声道:“真憋气。”
“恨不得和这些家伙打一架。”
“入他们娘,老子还没被人这么欺负过。”
这边怨声四起,李宝走过去将朱尚骏的头盔戴好,和声道:“还是那个话,叫人瞧的起要拿战绩出来说话,怎打,何时打,大帅自有安排,打赢北虏,斩了那个鸟速把亥,你看这些广宁兵怎说?”
……
“速把亥所带兵马具体数字尚且无法查明,现距离义州不足百里,不过虏骑并没有立刻深入,而是选择扎营。”
“根据王茂材等夜不收深入哨探,虏骑精锐不会超过一万骑,剩下的几万骑是赶羊群和马群的牧民。”
镇夷堡的官厅之内,王国峰手捧着王茂材等人刚送来的紧急情报,朗朗有声的汇报着。
可能包括李成梁在内的辽东文武大员们都想象不到,在惟功等人尚未至辽东境内时,早就在辽境内有一支精干而运作有效的情报网络了。
内情,外情,行动队,夜不收,整个辽东的官场情报,商业,农业,地方大族,士绅,书院,都在缉查统计的范围之内,至于夜不收则是一支总司直管的精悍力量。
陶希忠打断王国峰的话,插话道:“怎么可以确定?”
“敖汗,奈曼,巴林,这三部旗号未见,亦未见黄台吉纛旗,此次前来攻掠义州的虏酋应该就是速把亥与炒花,卜言兔等。”
“其精锐多少如何判定,披甲情形如何?”
“精锐不会超过一万,判定则是夜不收的经验。”
眼前这样的军事会议也是惟功的决断,这时代很多统兵的文官或是高级武官,都喜欢将所谓的锦囊妙计藏在自己心里,只下发军令,命令下属严格执行。事实上很多决断事后才能知道是奇思妙想还是胡思乱想,而上头一拍脑袋,下头就得拿命去执行,还不管是否能想的通,这样的打仗方式,部队的士气能高才是活见鬼。
哪怕是几百年后,除非是真正绝密的特务活动,一般的军事行动都会下达到士兵一级,战略目标,战役目的,突击方向,占领目标,补给方式等等,各级军官和士兵都知道因何而战,战争打到什么目标为止。
封建时代的通信和军队系统建设根本远不及近代和现代,反而要用更加神秘和无序的方式去领兵,能打赢的只能说是纯粹的以大欺小,这年头所谓的军事谋略,除了纲领性的孙子兵法之外,多半没有什么益处,惟功平时教导军官的也只是武备志和练兵实纪这样的适合武将学习的东西。
答了陶希忠一句后,王国峰想了一想,又详细补充道:“虏骑此来,打秋风掩护黑炭石部的目的应该是主要战略目标,此时是春初,正是草长之时,羊群放牧,马群要长膘,正是用人之时,一般北虏进攻,都不大会挑这种时候。而我们这里尚未收获,百姓家中穷困,抢无可抢,所以速把亥此来,打义州是假,调动广宁兵力是真。反正这厮打了二十七年,来来往往也习惯了,估计也有练兵的打算。”
“嗯,我没有问题了。”
王国峰坐了下去,陶希忠接道:“大帅,这一次参谋局拟定计划的余地并不算大,本军只有三百四十多人的兵力,参谋局的意见就是只能相机行事,镇夷堡的地势极佳,扼守在北虏退军的必经之地。”
陶希忠拿起竹枝,点在兵部给的九边图上的义州卫前的一点,然后东西方向横向一拉,接着道:“边墙就好比一条大河,我们的西边三十里是镇西堡,义州在我们两堡的南方,在镇西堡一侧有一条河是大凌河的支流,现在河水湍急,所以北虏不论进军还是退军,都是往本堡这边为多,如果北虏大举进入,又在义州方向没有进展,他们退兵的方向会是从黄羊台和草塘湾退后,从本堡出击,不到五里就抵达草塘湾,这里地势平坦,但在东北方向有丘陵地形,适合隐藏形迹,如果发起突袭的话,这里将是最佳地点。”
说到这里,陶希忠放下手中的竹枝,向在场众人点点头,道:“参谋局的工作就是这些,我的汇报完了。”
惟功的脸上露出赞赏的笑容,参谋和军情两个部门是他一手创立,一般的军队中绝没有这种部门,并且根本发挥不了这么强大的作用。
从建立之初的什么都不懂,到基本明白了近现代参谋工作的流程,包括现在已经开展的简单的绘图工作,标记工作等等,有这么得力的辅助部门,他想做一个名将的可能性不仅是有,而且大大增加了。
……
三日之后,大股大股的蒙古游骑越过堡台之间的简陋边墙,开始往义州方向进发。
大股骑兵经过时,因为是千骑万马,隔数十里就能听到动静,等闷雷一般的声响传过来的时候,地平线上似乎是盖了一张黑乎乎的毯子,俟其再近一些时,就可以看到连绵不绝的旗号和头盔兵器。
跑在阵线之前的是一小队一小队的游骑,他们不停的冲上山包,眺望前方情形,再继续往前,屏障一条条突然出现的河流,小溪等障碍地形。
大军行进,前方的游骑哨骑最少有数百骑,他们会将一切突发的情况迅速回报给主阵的大军统帅。
在他们前方,沿边数百里的边军台站都点燃了狼烟,警讯其实早在多日前就传回义州和广宁,甚至信使已经越过锦州和大凌河,开始往关内进发。
不论敌情如何,一定要向朝廷中枢禀报,狼烟一股一股的升起,也会使边墙之内的军台寨堡提前做好迎敌的准备。
速把亥骑着一匹来自西域的大宛良马,静静看着大股大股的骑兵从自己眼前掠过,在他身后,是一柄巨大的大纛,他身边的护卫都是满脸横肉,身形矮壮,目光警觉的汉子,这些护卫手中拿着苏鲁锭,不停的将过于靠近的骑兵队伍远远赶开去。

第三百四十八章 渡口
这一次入侵义州的主力就是速把亥和他的泰宁部的骑兵,蒙古兀良哈三部原本就是当年蒙古亲王们的部族,在明军大举进入辽东后,将这些部落与残元势力切割开来,无奈之下,东北蒙古诸部选择了投降。
投降之后,三部分别被授卫,大元亲王们被封为卫指挥使,名称变了,其实仍然是自治的蒙古部落,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
在靖难之役以后,成祖为了表彰三卫的功勋,将原本的大宁都司赏给三卫,后来宣宗年间虽然朝廷反悔,三卫却是不停的向着大宁都司的地盘扩张,与明军开始了殊杀的搏杀。
时至今日,朵颜部实力最强,东起宣大,西至蓟门,与明朝只有一条长城为界,长城内是明,长城外便是朵颜,而泰宁部则以蓟镇为,一直到开原卫为止,与整个明朝的辽东边墙为境。
福余部则是主要分布在铁岭到女真部落的地界,是三卫中实力最弱的一部。
诸如翁吉刺,科尔沁,奈曼,巴林,敖汉等部落,有的就是三卫之中,有的是兀良哈三卫的仆从,他们与察哈尔蒙古,喀尔喀蒙古一样,是大明永不停歇的边患。
“大哥,黑炭石那边来信使了。”一个穿着铁甲的矮壮汉子纵马疾速赶来,大叫道:“那帮家伙说辽阳有大明援兵,他们策应的够久了,马都疲瘦了,十日之内,他们就回兵。”
“呸,这帮没用的废物。”
速把亥性格刚毅果决,方面大耳,身形硕长,大部之长,自有一股威风凛凛的气质。
他呸了一声,对矮壮汉子道:“好在他们虽然废物,也没有违了盟誓,那就这样,我们在义州边上转悠五天,大家一起回兵算了。”
此次大举进攻是黄台吉挑头,不过这厮奸滑无比,第一阶段完了事就回到了自己部落草场,安心度春荒去了,泰宁部只得继续挑大梁,蒙古人最重盟誓,如果泰宁部不来这么一次,可能明军的兵锋全往辽阳战场,黑炭石部有可能陷入危险之中,这样卖队友的事速把亥是不会干的。
“这一次也算成功了。”炒花野心不大,远不如他的兄长,他乐呵呵的道:“拿了一个大明的副总兵,听说俺答汗这老东西都很高兴。”
“他没死在三娘子的肚皮上就算不错了,他高兴,老子来打大明是为了叫他高兴?”
俺答汗原本在蒙古草原上有极强的号召力,不过自从招安成了顺义王之后,威望一落千丈,其实只能约束自己本部部族,连他的几个儿子他都管不了,速把亥当然更不把俺答放在心上。
“嘿嘿,咱们这一次算是露脸了。”
“要是能打下义州才是真露脸。”
速把亥抹了一下胡子,断然道:“不要告诉下头咱们只是来转转,看看有没有机会,真的打下义州,就算打不下义州,能拔几个大堡城也好!”
……
“北虏现在真是够穷的啊……”
“嗯,其每纛旗之下,大部数百人至多千人,小部数十人,均由一奴酋为首领,中间有一些大将模样的协助指挥。”
“其大酋皆有铁甲,普通披甲多是皮甲,少有泡钉棉甲,多佩骑弓,少数佩有步骑两弓,多使铁矛,长刀,更多的只是戴着皮帽,穿着长袄,身佩短骑弓,佩有短刀。”
蒙古人的装备确实是有点惨不忍睹的感觉,可能是草原上几乎没有练铁炒铁的地方,这些家伙不要说装配铁甲了,就连泡钉棉甲也少有,穿皮甲的连铁盔都没有,只戴着毛皮大帽,这玩意遮寒倒是挺好,想用来救命是不要想了。
这几天下来,蒙古骑队川流不息的从边墙往义州去,也有成百上千的轻骑在镇夷堡这里游走,曾经有一些大酋长带着部下想来占点便宜,不过发觉堡中有几百明军之后,就立刻很明智的退走。
就算他们不退也是根本没有办法攻城,这些堡城台基高,城池小,几百明军就塞的严严实实的,这会又没有粮食在城外,田地里就有一些稀稀拉拉的青苗,反正现在屯军也很少认真种地,朝廷总不能叫边军饿肚子,这地毁了也就毁了,如果离城太近,城头还有几口盏口炮和二将军炮等着开荤……蒙古人也不傻,速把亥一心想建功立业,他部落里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头人们可不一定与他同心。
趴在城头垛口上一直议论着的是朱尚骏和他的同袍们,这几天大股大股的北虏马队川流不息的出来进去,参谋局和军情的人在紧张的记录和盘算,朱尚骏跟着看了两天,发觉情报局的人用苏州码子不停的计算,顿时感觉十分无趣,这东西比认字还繁难,都是原本在商号里学过的小伙计有了底子的才好继续深造下去,要是叫一个从未接触的人学这些玩意,真的寻死的心都有。
在城垛的另外一边,王茂材和李大马棒几个斜倚在敌台的墙基上,嘴里嚼着几颗豆子,十来个夜不收都是在懒洋洋的晒着太阳。
他们也不讲军姿仪表了,摊手长脚,几乎占了大半个城基,路过的人都得绕道去走。
不过也是没有人说他们,这些夜不收,在草原深处潜伏了七八天时间,带着生牛肉和马nai子都吃的精光,最后两天喝马尿吃豆料熬了回来,北虏的虚实之所以被查了个底儿掉,主要还是这几个大爷的功劳。
这两天,军情局的几个主管拿着表叫人填,以前一听说入军情,不少人直摇头,军情做什么大家都不知道,不过这一次一说招夜不收,报名人数顿时激增,几乎人人都填了表,连朱尚骏都填了一份……当然夜不收肯定不会需要这么多人,骑兵局这里也很要紧,朱尚骏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未来的军官种子,不要说朱尚骏这种军官了,骑兵局里的小兵都最少是个六品百户,队官就最少是五品各户或加四品指挥佥事,官职在这里根本不算什么,要紧的还是担任什么职务。
这时候堡城里响起一阵铜号的泛音,朱尚骏等人连忙往城下跑去,这是紧急集结的军号,号声停止时不到就是触犯军法,军法局的军法官们可不是容易开玩笑的。
“骑兵第一局第一旗队,第二局第一旗队,两个旗队出击,将堡四周到黄羊台的北虏游骑全部赶开。”
“虎!”
朱尚骏在内的所有骑兵,一起怒吼起来。
两个旗队的明军出击,看到身上闪着银光的明军奔袭而来,那些蒙古人立刻从游骑状态开始集结。
在这里的,很少有披甲兵,多半是戴皮帽穿皮袄子的牧人,这些家伙真是亦兵亦民,平时带着毡包放牧,人畜无害,若是过境商人还会好酒好肉招待,一旦被集结到大明这里来打草谷,这些家伙就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杀害平民,什么事也干的下手。
人的两面性,就是在于是个体还是可以释放恶性的群体了。
黄羊台顾名思义,原本是一个边墙之外的军台,距离边墙不到十里,因为大明战略收缩,这个边墙外的军台就被放弃弃守了,时间长久,军台坍塌,只剩下青石砌成的十一丈方圆的台基还在,台基之上,长满了荒草,看起来多增了不少凄凉的感觉。
这里已经是野草茂密的草原,灌木丛都变的十分稀少,因为靠近大凌河的支流,所以草木茂盛,草从深处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黄羊,黄羊台之名,倒也名不虚传。
现在黄羊肯定踪影不见了,到处可以看到稀稀拉拉的北虏骑兵,人数虽然不少,不过两个旗队的明军骑兵一出堡,北虏几乎望风逃窜,待靠近黄羊台时,终于有一个旗纛出现,有二百多披甲戴铁盔的北虏气势汹汹的冲杀过来,马世龙一声令下,两个旗队的明军下马整队。
看到明军的动作,带队的北虏酋长明显犹豫,在马上竖起手掌,将骑队的速度放慢了下来。
如果在平地上,二百多敌骑冲过来,骑兵下马整队步射就是找死,骑兵拼着吃上一轮就冲上来了,至不济用正面硬扛,两翼包抄的法子,明军也铁定完了。
不过黄羊台这里正好是河流所在,虽然河水并不深,流速也不快,但骑马踱河肯定会速度极慢,比起走路快不了多少,前几次明军出击,蒙古人不知深浅来冲阵,被步弓用破甲锥射的魂飞魄散,现在河里还漂着不少无头尸体,都是前两次交战时北虏被射死的披甲兵的尸体。
犹豫片刻之后,就有十几个北虏纵骑过来,在河流对岸来回的纵骑奔驰着,一边跑,一边发出叽里咕噜的叫喊声。

第三百四十九章 骑战
这边的明军上下当然都听不懂,不过料想也不是好话。
虽然形态上十分吃亏,不过这些北虏也不敢放弃,黄羊台这里和这条河都是他们撤兵的必经之路,要是被堵死了就完了。
不过明军一直小规模骚扰估计也是叫北虏上层放心,这镇夷堡的明军一次只出动几个旗队,一直不敢大举出击,可见主将小心谨慎,另外也确实没有太多的兵力可用。
“朱尚骏,谭斌,你们几个瞄准点。”
每个旗队都有在射箭上别有天赋的人手,在马世龙的命令下,二十余个射手开始预备。
这些北虏也很小心,但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百步左右的距离。
“全部用轻箭,射!”
抛射用轻箭,平射用重箭破甲,这些北虏都穿着皮甲,加上距离稍远,当然得用抛射法。
马世龙猛然下令,接着就传来急促的崩崩声响,犹如一群棉农在用急促的速度弹着棉花。
很快,对岸就有几个北虏被射中了,象一袋袋土豆一样,砰然一声,摔倒在地上。
没有了主人的战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