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教大明-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造一艘六百料到八百料的商船,贩卖货物出海,十万银子便凑股十船。
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无钱独自购买,而是海上航行风险极大,沉船率在三成左右,多投几船,总能将本得利,一人独揽,固然利大,风险也就增加十倍上去了。
李家和宋家早就投了十几二十股在海上,惟功所说的大造海船,开通南北方的航线,将物流由陆地改为海上,想到精致而廉价的南货将行销于北,北方的土产行销于南,不要说到日本和吕宋了,光是这南北物流一开通,国内的商机就是无限,就是好几百万两甚至更多更大的市场!
“宋老爷,李老爷。”两人正要出去,驿馆的驿丞跑了来,给两人拱手见礼,两人也赶紧还礼不迭。
他们一路过来都是雇的私船,住的骡马大店,无法入住驿馆,张居正改革驿传之后,一年省百万以上的银子,除了驿站的直接开销,地方的供应也俭省了很多,这就是惠及民生之处,两个商人不要说没有勘合,就算有火牌勘合也不敢入住,风口浪尖上被逮了丢脸不说,也耽搁事情。
到了辽阳这里算是总兵府的贵客,在惟功眼里办的也是公务,有资格入住,这便住了进来。只是也没住进正院,只是在套院住着,就这样也是低调的很,不过官驿比起普通的客店要强的多了,最少这驿丞正经的七品官儿,上来和两个商人问好,这就是极有面子的事了。
“不敢,不敢。”两人一边还礼,一边笑道:“钱大人有什么事吩咐?”
“事情只是小事,但不经两位同意,却不能办。”钱驿丞笑道:“有几位朋友,颇想和两位结识,但怕自己前来太冒昧,所以请了下官来当这个鲁仲连……还望两位老爷给这个薄面,不要叫我下不来台。”
“言重,言重。”宋钱度答话之前,先向李文昭使了个眼色,李文昭会意,眼中也是显露出笑意来,却听宋钱度答说道:“既然有贵客前来,我二人自无不见的道理,钱大人实在是言重了。”
“那好。”钱驿丞极为欣然,“那我就请他们进来,几位自己唔谈,如果要用饭用酒,叫人招呼一声就成。”
“好,多谢,有劳。”
钱驿丞虽是好意,不过两人都不打算承情……驿馆的饭实在不堪下咽,都是些大肉菜,看来辽阳毕竟和内地府城不一样,要是德州淮安等地的菜也是这样的水平,早就被南来北往的官员将驿馆烧了一百回了。
“看来大人托付我们的事,多半可成了。”
“如果没有人来,我反而奇怪。”
在会客之前,两人短暂的对了句话,然后便是肃容待客。
很快的,脚步声响起,稍顷过后,三个身影出现在两人面前。
三人都是头戴东坡巾,穿着绸制的直缀,脚下一双布鞋,看着十分低调,不象是什么特别有身份的人。
只是腰间带上悬挂的佩玉,手中的扳指,还有玉簪等物,这些小饰物一看就是非比寻常,十分名贵,将三人的身份暴露出来……非富即贵。
“在下唐志大……”
“在下艾可中……”
“在下李昭祥……”
三人分别长揖,李、宋二人当然也赶紧还礼,互相报名之后,相视而笑,李文昭笑道:“三位都是有名的大东主,专于皮货、干果、人参,听说李东主对南货也颇有兴趣,今日枉驾光临,不知道有何以赐教?”
三人对这两个南方来的商人知道自己根底也并不奇怪,普通商人上别的地方还知道拜门子,了解信息,何况这是两个巨商大族的代表人物?
两人都是长的长身玉立,风度翩翩,一看就知不是凡俗人物,年纪也是在二十多到三十之间,正是经验开始充足,而年岁也正在壮年的最好时间,而李文昭精明外露,宋钱度身上还有一些儒雅气息,一举手一投足都显示出良好的风度,三人打量之下,不觉有些惭愧,怪不得说江南人物齐楚,相比人家,自己就象是十足的暴发户了。
好在谈的是商业的事,三个辽商之中,黄志大是最为积极的一个,此行也是他力促而成。
自张惟功在辽阳行霹雳手段铲平异已,然后开始在城中和城外分别兴造军营和屯堡,顺字行的分店也开设起来,规模大到叫普通的商人想亦不敢去想,种种布置,无不显出出强悍的底蕴和超卓的手腕,加上军事实力为后盾,朝中也有深厚的根基,三人明白,这条大粗腿是一定要抱上,对未来的发展大为有益。
在辽西出手对付顺字行时,三人沉寂下来,毕竟这是一场地头蛇和强龙之间的战争,贸然介入,两个庞大的势力随便一出手自己等人便成飞灰,还是远远避开为好。
时到今日,顺字行几家店的受损对这边似乎毫不介怀,而惟功的辽南和宽甸之行,更是透出将有志于海上的动向,听闻此事,唐志大等人就是十分激动,果然张惟功这强龙不是常人,辽西路断,便从海上再杀出一条路来,而海路如果畅通的话,所带来的收益又比陆路要强大的多……辽南一带他们也不是没去路,沿海地方如果管的不死,有一些走私贸易的地方总会比别处要富裕的多,海洋贸易的好处,他们远比真正的内陆商人要了解的多。
心动之后便是要行动,他们想求见惟功当然是很难,除非有切实的理由,否则的话惟功可没空和三个商人空谈,正好两个南商前来,不用多想也是谈海贸之事,三个商人毕竟也是白手起家到身家数十万,这一点商业嗅觉当然还是有的,于是不由分说,主动杀上门来,看看能不能在未来的海贸之中,分得一杯羹汤。
“原来是此事。”待唐志大委婉说完,宋钱度一副早在算中的模样,缓缓道:“老实说,辽商若是没有三位前来,倒要叫人看的小了,有三位前来,很多细则之事,可以从容商谈一下了。”
第四百四十五章 细则
在惟功和两个南商的商讨之下,辽商也是未来商业版图中重要的一环。
南北相通,不仅是南,亦要有北。
北方商人,尤其以辽商为主,对女真人和北虏都有沟通的渠道,不论是皮货人参等物,甚至是钱庄里头,都有北虏和东虏的贵人参与其中的影子。
李成梁和蒙古人的来往范围可不仅限于刀枪,也有钱庄,李家在广宁的钱庄里头,蒙古的一些贵人肯定通过第三方投入股本,李家钱庄甚至放钱给北虏用,只要过一层手,不要弄的太明显就行了。
这个年头,钱庄生意和银号,当铺、还有盐、茶一样,都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惟功需要辽商,需要他们的进货渠道,放人在宽甸收只能收那些女真贵人一次性的大宗贸易,平时小规模的收取,不知道收到猴年马月去。
光是京城和北方一年可以容纳几十万件皮货的市场,这么一想,对宽甸马市的规模就不能够满足了。
平时女真人肯定有大量屯积的货物出手,而且不止于马市,偷漏税银是必然之事,纵然大明的税银几乎无关痛痒,但人性就是如此,能省则省,绝不会有人嫌银子多。
除了购货渠道之外,更要紧的是叫辽商加入物流系统,金融系统之中。
当然了,金融的整合是惟功下一步的打算,目前只是要将辽商引入体系之中,具体的打算,他连宋钱度和李文昭也不可能全盘托出。
“大人已经着人在金州中左所修港口,码头。复州也有几处港口,比如娘娘宫,但头,大船无法靠边,还得靠小船中转,十分不便,所以干脆就在中左所一并修筑,中左所南城北城,可屯不少物资,有城防,可防海盗,十分相宜的好地方。”
“在宽甸,大人已经派定人驻守,收取货物。以后那边的出货,大半将会为顺字行所收。”
“同时已经开始采伐大木,修船要用大量的木料,先伐,放到中左所一带,建造船厂。”
“再下一步,是修官道,辽南往辽中,金复两州,往凤凰城,往宽甸,都要修。”
“北货南下,第一中转是天津,再就是登州,先由大运河南下,一两年,直接由中左所南下,直入长江入海口,甚至直到福建泉州。”
“大人会在南京等地开设分店,我两家鼎力相助,当然,也会邀南方一些有实力的商家加入其中,大家一起发财。”
“南北相通,其实顺字行走的不是货物利润,而是后续的物流,一家店再大,没办法将全部生意都吃下来,但顺字行的马车赚的是全北方的物流钱,顺字行的海船,也要赚全中国的海上物流钱,从此之后,南北沟通,不再是痴人说梦,而风帆于海上,直通吕宋,日本,也就是未来几事而已。”
“好,好家伙……”
唐志大的口水已经流下来了,而艾可中和李昭祥两人都好不到哪儿去,都是一副呆若木鸡的神情和模样。
两个青年南商暗笑,但想到自己在惟功面前的表现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顿时也就是不好意思嘲笑这几个辽商了。
其实这些事也没有什么稀奇,但胜在详细和条理分明,层层入扣,包括修筑码头,港口,造船,船厂,官道,全部是环环相扣,没有什么疏漏之处,在商人的视角来看,正常的官府和正常的官员是没有这样的能力,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缜密思维和办事能力的。
如果说唐志大等人在此之前还有什么疑惑的话,听完宋钱度两人的话之后,一切疑虑都被打消了。
“我等愿意加入。”
“我愿倾全部财力,加入这个计划。”
在惟功嘴里,这一次就是化大海为中国内院的计划,与班定远定西域是一样的感觉,从商业开头,而最终必然走到制霸南太平洋的地步,所以本计划就叫班超计划,能将商业活动的开端拟定这样霸气十足的名字,最少在噱头方面,惟功确实颇有天赋。
几个商人也真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幸参与朝廷对南海的百年大计之中,虽不至于涕泪交加,但亦是十分激动,甚至有几分少年情怀的感觉。
“加入自是欢迎。”宋钱度笑容可掬地道:“大人这里有详细的流程,包括施工进度,如何监督,财务上有人汇报,然后第一时间出货,发货,物流上有什么照顾等等……”
“要投钱吧?”
“对喽。”
谈起纯粹的商务合作,唐志大等人的嗅觉就要灵敏的多。确实是,现在谈的是未来的合作程度,但前提是现在肯定得投钱。不然的话,不要说全天下的商人有的是,有资格的商人也有的是,就是辽商来说,难道辽阳城就他三人够资格?
先到固然先得,但先到者,也一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才可以。
“我等愿意入股……”
“对,就不知道多少银子算一股?全股算多少?”
在这种问题上,三个辽商就务实的多,如果没有详细的章程,怎么入股,怎么分配,怎么算息,这样的股子是不能算入的。
其实这年头大明的官员不能直接经商,特别是不能直接办当铺钱庄一类的生意,但官员和商人勾结是无处不在的,按股分红也很简单明了,但一定要将股本股息一切算好,否则官字两张口,到时候说理都没处说去就惨了。
“大人预备拿顺字行出来叫人入股,五万两一股,怎么入,怎么定契,怎么分红,这里都有详细的规定……”
“好,我等拿回去看看,研究过后,再来回复两位。”
惟功确实是有大魄力的,最少在眼前这五个商人心里就是如此的结论。
顺字行现在年入在一百四五十万,未来还会更多,惟功如果不拿出股子出来,凭他自己一个人也一样能吃的下这一门大生意,可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发展,他决定叫人入股其中,这样一来,这些商人又能守着自己的生意,又能在顺字行的大发展之中,获得一分红利,这样顺字行的发展也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现在拿钱,将来出力,这样才能获得分红。
可以说,这是一个有大胸襟大气魄的上位者才会有的决断,事实来说,也是因此叫宋、李二人立刻下定决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这样一位主事者,从哪一方面来看,此事都是必成,而参与其中者,都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五万一股……”
唐志大初闻这个价码时,神情为之一滞,另外两人也是如此。
这个股子,确实是很贵很贵。
但他们也几乎很快就想通了,三人虽未当场表态,不过在宋、李二人看来,几乎是与立刻答应没有太大的区别。
“本地酒菜,怕多不能入尊口。”唐志大收好了细则,妥当的收在怀中之后,才又向着宋钱度和李文昭笑道:“城西城隍庙附近有一家庆丰楼,滋味颇为不坏,特别是鱼鲜一道,较为出色,能将河鱼弄出一桌出色的菜式来,更为难得,两位都自南来,想必好此道,今日我等做东,尽一次地主之谊,请两位务必赏光。”
这是嗑睡遇枕头,两个江南人哪有不爱吃鱼的,当下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
……
一群商人谈事的时候,惟功在近卫们的簇拥下,从武靖门出了城。
城门附近已经拆平了不少民居和旧营房,新的规划正在施行之中,到处都是施工的人员,大工是辽阳镇的人为主,小工是本地人为主,在城门之外的一些空地上,立起了高大的煤窑,底下烧炭,上头就是砖胚在里头。
这种东西,技术含量不高,但赵士桢带出来的人还是做了一些改良,在通风聚能上远比一般的砖窑要好的多,出产量也大的多了。
最近要营造的地方很多,砖窑已经开始形成规模,成为大片的砖厂。
除了砖还有瓦,附近还有人不停的砍着木头,辽东地方最不缺乏的资源就是木头了,在城市四周虽然没有成片的森林,但用来做房梁的梁木资源还是足够,只需稍微走远一些就可以了。
惟功出来,是出来迎接赵士桢,其实也不止是赵士桢一人,随赵士桢一起前来辽东的还有大量的工匠,其实以铁匠为最,皮匠等各色工匠都齐了,这些人是惟功的心肝宝贝,一半以上是工部的匠人世家出身,因为世代为匠,颇有一些普通民间工匠没有的绝活在身上,就说制造火铳吧,普通的工匠很难在短期内熟手,别的不说,就是那铳管用铳床来钻,一个老手熟手也要好几天才钻透,而稍有不慎就会钻歪,前功尽弃,所以熟手匠人,十分难得,也是惟功很看重的一群十分要紧的人物。
他们自京城来,坐的是顺字行的载人马车,二百多人坐了十来辆车,加上顺字行沿途派出的护卫,倒也是平平安安到了辽阳城外。
过宁远地界的时候,倒是叫人有些担心,祖家已经站在对面,顺字行已经无法开展业务,宁远店只剩下一个门面,不少真正的商业上的人才已经调走,留下的除了看门面的之外,就是负有特殊使命的。
车队过宁远等地的时候,这些人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来保护。
所幸,连同赵士桢在内,所有人都平安抵达。
第四百四十六章 螺杆
“这里就是大伙儿的新家。”
能叫惟功出迎,并且亲自将人带到营地所在地方的,大约也就只有这么一群匠人了。
当然,更要紧的是匠人的大头领赵士桢……尽管朝中的官员和纯粹的儒生都看不惯赵士桢,不论赵士桢的书画绘画水平有多高,都是“杂技”,不论赵士桢在制器等各方面有多强的天赋,这都是“不纯”,赵士桢前几年也是官迷,惟功还想法子将他弄成了中书舍人,后来他可能自己也是明白了,自己这一生既然有天赋在制造器具之上,干脆就物尽其用得了。
这一次,赵士桢请假一年,估摸着几年之内是不打算销假回京了。
大明的官就是这样,潇洒的很,法定假日一年就十来天,不过你不打算进步的话,随便你请假,半年一年随意,不过你人走了你的坑自然也就没了,等销假回来,老老实实等安排,没有逆天的后台粗腿撑腰的话可就难了。
好在老赵的官职真的不值一提,就算他十年后回京,惟功也有把握叫他官复原职,当然提升就不要想了,人家天天上班的升职,你辞职请假也想升?
惟功带着众人前往的地方在无敌门内,东宁卫仓边上。
将作所需的地方极大,包括各种原材料的囤积,使用,锻造等等,原材料包括一切所需的物品,从粘土到石灰,铁器,木炭,皮具,还有各式模具,包括铳床等等,都是在内。
用地多,声响也大,不论安排在自在州或是南城都不恰合,东宁卫是惟功直领,包括卫仓等地方在内,土地都全部任他安排,在他的命令之下,卫中的军官将土地让出,军户们也可以领取相应的银两迁出,只是现在还没有太多的银子,工地是安排在东宁卫仓附近,这里原本就是库房集中的区域,荒地多,人口少,迁出去工程量小……就算如此,也迁出去三百多家,有一半愿加入屯堡,成为屯户,还有一多半愿意替辽阳镇打杂,包括做长夫,烧窑,种菜等等,按日领工钱。
只有一小半人表达了愿意从军的倾向,这些人一般是年富力强,性格彪悍,象是李达那样的性子,对这些优质兵源,辽阳镇当然十分欢迎,只可惜人数太少了。
军需局在这里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周思进和他的副手们几乎日夜吃住在这里,后来在张用诚的统筹下,出现了近乎专门搞建设的部门,由张思根负责,周思进等人的担子小了很多,惟功也希望周思进等人能在全局上统筹一切,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物品,而不是成天扑在工地上,这和同时代古斯塔夫的军需总监的职能相差太远了……新部门,更新的部门,一切需要都是在建设中衍生了出来。
“惟功你可真是有大能耐啊……”
赵士桢是为数不多的叫惟功名字的人,当然他早就抱怨过,以惟功现在的身份,不仅要有字了,连号也该有了才对,结果惟功就是不取,连张元功也提起过此事,但惟功对这事没有太大兴趣,结果也就是这样,赵士桢还是大大咧咧的叫着惟功的名字。
在他眼前,四个练钢炉已经竖立好了,一切规制都是按赵士桢与遵化铁厂出来的几个老师傅慢慢摸索出来的最好的办法建起来的。
其实这种类似后世土法练钢的小高炉在这个时代是足够用了,无非是用更好的焦煤,通风保持能耗上要更用一些心思,这才能到一定的熔点,然后将普通的生铁转化为精铁和上等的钢便是。
高炉之外,便是一排溜的各式机床,这年头哪怕就是西方也没有纯粹的机器制成品,所有的器械都是用这些机床打制而成,由澳门耶苏会提供的图纸是花重金买来的,在图纸和赵士桢的天才之下,不少当时欧洲的车床和镗床出现在了辽阳城中,另外中国本土的铳床也足够使用,总之在各人眼前,这里呈现着标准的机械之美,一股阳钢之极的感觉,扑面而来。
能在短短时间,改造出宽阔高大的车间,建成高炉,还有生活区,器材区等等,分门别类,应有尽有。
特别是火器那边,铜料储存充足,足有好几万斤之多,不要说这些铜的价值,就是购买和运输之难,也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起。
“工利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惟功笑说道:“我这也是有所图,则必有所出啊。”
“也就你才会说话这么直白……”赵士桢拖长声音,悠然道:“你给我这些东西,若不给你造出好的火炮来,那我便是笨蛋一个,蠢猪一只了。”
惟功失笑道:“常吉兄你倒也不必给自己太多压力,随意折腾才好。”
其实铸炮术来说,此时中西方相差不多,中国曾经落后较多,后来与葡萄牙人的交战中俘获了佛郎机炮,再下来又获得了其船上的舰载火炮,不过中国由此吃了大亏,得到的火炮其实是商船舰炮,移动性能当然很差,过于笨重,只追求大口径和威力,中国的铸炮也是由此走了弯路,一直到崇祯时才开始铸小口径的火炮,所谓的捷胜飞空灭虏安边炮,就是铜体铁芯,炮体承受力大,闭合好,弹道远而威力大,可以说是已经超过了同时代的西方。
不过这一进程被打断了,明季的火器水平,从落后到急赶用时很短,比如正德年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到了满刺加和吕宋,同时侵入中国南方沿海,当时的中国边防极强,打退敌船,获得的火炮制造工艺和设计却远在中国本土炮之上,明朝并没有说这些是奇技淫巧,而是秉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大加铸造仿制,到了嘉靖末年,据统计数据,光是辽东一镇就有佛郎机一千四百四十三铳之多。
辽阳一城,就有这种小型火炮百余门,整个边墙一千四百多,并不稀奇。
到红夷大炮传入,从仿制到犹有胜出,用时也并不久。
所以惟功对赵士桢极有信心,对中国的铸炮匠人们,拥有更大更强的信心。
“对了,倒是折腾出你所说的那玩意了……好家伙,费钱可真多。”
赵士桢居然是从怀里掏出一个印花蓝布包,里头的物事也是包的严严实实的,他递给惟功时,也是加着小心。
惟功一到手,便知道是什么了,身子一软,差点栽倒在地。
“花了好几千银子,用时半年以上,几个老手什么也不干,就是不停的制,现在这一套是母型,等再出几套就不值钱了。”
“光以铁来算,根本不值几两银子,但以花费的时间来说,人力,浪费的工料,那可真是太贵了。”
以赵士桢之能,隐约是感觉到惟功手中的东西似乎是有独特的用处,但他亦不是完全的明白,只有惟功在用贪婪的眼神打量着手中的东西……一套四件的螺杆,用油抹了,发散着一种迷人的机械之美。
“常吉啊,你知道有这东西,可以制造多少套出来,然后以畜力,水力,带动机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