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锦衣-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寨不断地打造密不透风的营盘以外,也没有任何出击的军事行动。这与情报中,那性情火烈脾气较为暴躁的陆炳好不相同,以攻为守才是陆炳的特点,快攻诡道才是陆炳应该做的,可现在却按兵不动了。
于是古田叛军也不敢主动出击,反常必为妖,只能按兵不动,生怕中了陆炳的诡计。渐渐地,一连十天明军依旧没有任何行动,古田叛军沉不住气了,既然敌不动,就要诱敌深入,于是乎古田叛军很明智的退后了,留下几座空城给明军,希望明军占领城池,打破这种僵硬的格局,更是为了拉长明军的防线,形成兵力的分散。
在这点上,古田叛军是很高明的,而明军也因此兵不血刃的收复了几座城池和数座寨子。但让他们瞠目结舌吃惊不已的是明军的行为,每个城池只派出了不到百人的军队占领,甚至一些小寨子只有寥寥数人驻防,根本没因为古田叛军的行为而打破明军应有的节奏。古田叛军侦查在侦查,却一无所获,于是更加奇怪了,只能彻底偃旗息鼓,谋定而动。
这一切都是因为陆炳这个怪才的到来,不过,陆炳真的来了吗?当然没有,此时的陆炳正和叶尔羌的大汗赛义德聊天呢。
—————————————————————————————————————
大明军方在西北边境按兵不动,在西南边境也是按兵不动,鄂尔多斯那边也是迟迟才由李祥带兵集结出兵的,最后倒是结局很好,算是来了场大胜,也是此次对外的首胜。之所以这几方的敌军都没有大规模进攻大明。而是相对保守的在自己可控范围内作战,乃是谁也不愿当这个出头鸟。
大家都知道这次攻击的还有其他几方的势力,在边境作战,大明无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作战并不积极,但是若是深入大明作战,大片分割大明的领土。大明就要与之拼命了。谁先动手,大明必定倾国之力敌之,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否则无法跟国人交代,领军将领更是要被圣上杀头。想想也是,江山就要不保了。任谁做皇帝都会紧张得。
但边境就不同了,边境之地大多荒凉,而大明朝廷虽然一直主张这些地方的所有权,也派出了相迎的官吏和政策去管理这些地方,但本心上却从未把这些地方和人民真正的当成大明的子民。
所以说,边境的重要性和中原以及江南,在皇上的心中地位是不同的。谁动大明腹地。谁就是动了皇帝的命脉,大明就要跟谁拼命。而如今情况有些不同,陆炳代行皇权,陆炳的脾气大家都知道,也就不敢马虎了。同样敌人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谁会当出头鸟呢?谁也不傻,都希望另外己方先打起全面战争牵制兵力再说。
这几方的按兵不动,不代表大明全境毫无作为。早在李祥与鄂尔多斯大战之前。沈紫杉所督军的海军,就开始行动了。沈家财大气粗,海战备战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沈家和陆炳两方的商业地位。国家粮仓的东西且不说,剩下的食物是应有尽有,都不用国家招募,各地商户纷纷主动来献。
海战除了水师参战以外,还调用了很多有经验的渔民以及归顺朝廷招安纳降的水贼。在兵员赶来之前,财大气粗的沈家便把战船纷纷刷了一遍,即便是打仗也要打得好看漂亮。当然颜色统一也更便于指挥和辨别,知道沈紫杉是监军督导的人。纷纷摇头说这不过是小女儿心态,不过他们很快就会知道自己错了。
也难免旁人这么说沈紫杉,本来女人当家房倒屋塌,多数女人在这个时代是不被男人敬重的,即便你出身名门,甚至如同沈紫杉一般,带领沈家多年,财大气粗蒸蒸日上,却也是一样比不上男人的地位。
同样的场合,沈紫杉总是比别人要势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先前她要女扮男装乔装打扮的原因,不光是抛头露面有失体统,更是因为男女的不平等。
沈紫杉不能解释给每个人听自己所做的每件事的原因,不光是不现实的问题,也不是涉及军事机密的缘故,更是因为犯不上。旁人爱怎么像都无所谓,阶级不同沈紫杉并不太把他们当回事儿,在她看来那些人不过是如同蝼蚁一般,只要目的达到了就比什么都重要。旁人这般认为沈紫杉其实也是有理有据的,打海仗的首要因素,就是船坚炮利。
船坚炮利和外观没有太大关系,和船型吨位以及用料与装备的关系莫大,其次才是船员素质和战斗力,以及后勤补给指挥得当等等等等。这一切都和沈紫杉给穿重新刷漆一点关系都没有,沈紫杉的作为在外人看来,就好似一个姑娘给自己的娃娃打扮一般可笑,也难怪别人耻笑沈紫杉。他们并非没想到统一指挥和辨别的因素,只是他们认为沈紫杉不会想到罢了,而所求的也只是好看。
尽管人们偷偷耻笑沈紫杉,却没有人敢于耻笑沈家,因为沈家有了沈家,这些战船更加强大了起来。本来船上的土炮沈紫杉并没有动,因为土炮有土炮的好处,那就是造价便宜威力巨大。同时,沈紫杉装备了较为轻便和灵活的后膛填充的弗朗机火炮。
弗朗机是对一个色母国家人们的称呼,而弗朗机炮正是他们发明的,后来陆炳层也接触过弗朗机人,这才明白原来不过是对西班牙人的旧称罢了。弗朗机炮可以提前准备好火药进行填充,比之前膛炮虽然因为炮口直径的减小威力小了许多,但更加快捷和灵活,颇有些陆炳连发式火铳的意思。
原先的火炮安装在哪里就固定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能移动,一旦这一片受到攻击或者起火了。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火器烧毁。但弗朗机就不同了,弗朗机炮身轻巧,即便不用轮子和骡马拉拽,也可以用人力搬运。
那么试想一下,一旦船上火起或者遇到什么事情,这些火炮也可以避开免遭祸害。这还不是重点,假设船的两侧都装备了弗朗机。假如各十尊的话,那么一旦船的一面对向敌人的时候,就可以把船的另一侧的炮搬运过来,形成二十尊火炮的打击力度,那么一来攻击力就成倍的加大了。
当然弗朗机火炮的另一大好处就是便捷和后膛填充,这样一来就可以提前准备好弹药和火药。填充到木制炮筒之中,直接装填达到连续射击的效果。炮弹很小,炮身很长,宛如子母一般,于是便有人给这种弗朗机火炮取了个名字名曰子母炮。
其实这种技术也逐步的在被应用于火铳之中,陆炳已经开始制造准备大批量辅助现有的连发火铳,形成长短不一射程不一但丹药型号一致的火铳。也就是说。依照连发火铳的弹药型号,制造弗朗机长枪,通过后填式击发,长枪可以增加射击距离,连发火铳则是近身战威力十足,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弥补,会发挥更大的威力。
原先陆炳装备在船上的火器一样都没丢,还增加了更多的新鲜火器。这让船只的载重大大增加,同时兵员数量就减少了。沈紫杉做出了大胆的改革,穿上的远程武器能带多少带多少,穿上之留少量食物,标准是全船口粮的两天供给量,船上的士兵也仅保持能够船体运行和操作远程武器,以及甲板作战的标准人数。至于登陆作战的部队。除了几个大型福船以外,其他船只一个不留。
至于登陆作战人员,军械辎重,粮草补给则有专门的货船运送。每日补给给大船,这样倒也大大增加了补给的数量,货船所带的粮食和淡水,足够维持三个月之久。
每艘货船由一艘哨船两艘苍山船护卫,从而组成庞大的舰队,同时有战斗序列在前面压着,随时可以进行支援,也能有效抵挡敌人对货船的攻击。货船一般跟战斗序列的船队相隔不远,即便敌人用尽诡计,袭击到了货船,准备断掉明军的粮草,也不是件轻易地事情,片刻之后还能夺回,纵然放火也难以成功。
因为首先庞大的舰队遇到一般的小型攻击者根本不用理会,直接撞上去也能把敌人撞毁,要知道大明的造船工艺以及用料可不是盖的,这些货船更是沈紫杉亲自督建的。
其次大型舰队难以逃过覆盖面极广的明军战斗船队,即便绕过他们,从后方袭击货船,货船也可相互依靠,进行搏斗。而哨船苍山船和海沧船也会拖延时间,并发出求援信号。战斗舰队的快艇能迅速赶到支援,不用福船现身,只需楼船出面的时候,敌军再想跑就已经来不及了。
之前若是逃跑更是重了明军的下怀,哨船和苍山船会死死的咬住他们的行踪,从而发现敌人老巢,然后一网打尽。
沈紫杉的计划看似天衣无缝,但实则很冒险,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是陆炳打海战的时候也不敢如此破旧迎新,依然中规中矩的进攻防守。大海和陆战是不一样的,在陆地上若是冒险行事,通过新的计谋和策略进行尝试,一旦不行无非就是折损些士兵,死了些无辜生命而已。一旦发现计策不行,可以迅速调整战略,虽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可以调整,让伤亡达到最小,甚至可以迅速扭转战局,反败为胜,总之并不影响全局。
但海战则不同了,在茫茫的大海之上,一旦船毁便是人亡,丝毫无一丝退路。水师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水,更何况这大海之中阴晴不定,海阔天高也难以游到岸边,即便精通水性的也不一定能活下来,所以容不得半点差池。稍有失误便是全军覆灭,一步错则步步错。
第八十八章 女人阴谋
沈紫杉其实并没有权利这么做,她只不过是个监军,虽然有生杀大权和向上汇报的权利,但是却并不指挥战斗。所谓生杀大权,也只能是将领要叛变的时候才可以杀,平时只能汇报上去,等上官裁决。
当然,也是可以胡乱给别人扣个帽子,说他叛变然后杀了的,或者夺取兵权把将领软禁起来,从而延误了战机,古来这样的监军不在少数。但总不能人人有意见,就人人给了叛变的罪名杀了吧,谁都不傻,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一两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人多了势大就是再权重的监军也招架不住。
不过沈紫杉就不一样了,沈家是什么样的家族,有何等地位,朝中大将都略有耳闻,而沈紫杉也是被陆炳这位龙影大将军任命的,至于沈紫杉与陆炳的关系,各种版本都流传甚广,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俩关系一定不一般。
皇帝和沈家的事情,人们知道的不多,但从这次皇帝特意又下了一道圣旨,申明沈紫杉的地位和册封沈家世袭罔替千户之位,以及辞铁券丹书这一系列措施看来,圣上也认识沈紫杉,而且相当尊敬,这下就更没有人武将敢惹沈紫杉了。
基于上述原因没人愿意的得罪沈紫杉,以及沈紫杉背后的势力,所以也乐得清闲,反正水师将领也想好了,真出了事情联名往沈紫杉身上推就是了,法不责众,反正事实正是如此。再说,依照现在的情况,也不可能出事。
沈紫杉从监军,变成了督军,从督军变成了纵览大局的将领。这是陆炳没有想到的,他不太放心不通兵法的沈紫杉,生怕她指挥失误。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强敌弱都胜不了对方。依照现在的实力,就算中规中矩的打这场海战,也是可以赢得,只要不出什么千古奇闻,一切都是可以的。
沈紫杉的这般夺权,官员们自然不敢说。因为他们也拿不准到底是上面的意思还是什么,往上报去不光可能会的罪人,费力不讨好里外不是,更是显示了自己的无用,那日后朝廷还怎么重用自己。
陆炳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日后沈紫杉的所作所为让陆炳大吃一惊。此女的确颇有军事才能,或者说沈紫杉一直具有军事才能,只是陆炳不知道,亦或者沈紫杉不想让陆炳知道罢了。
—————————————————————————————————————
大明水师出发了,按照陆炳原计划所定的策略,沈紫杉应该层层逼近,并在华亭留有大军。海上倭寇聚集起来。目标庞大,可是毕竟是乌合之众,若是地面作战还可能发挥野性,与明军拼个你死我活,可是海上作战,还没到跟前就会被明军击溃。所以,只要这群倭寇不是头脑发热,一时耍个半调。非得想不开的跟明军硬碰硬的话,陆炳的计策都能实现。
所谓倭寇,多是那些难民和投机倒把的大明人氏,以及倭人组成的。汉人和倭人的比例大约在一比一之间,对于这些汉人,陆炳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看来官逼民反民不聊生是个问题。但绝不是卖国求荣杀害自己民族的理由,这种人逮住了也不论有什么用处,统统斩立决才能解心头之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若是这些难民是去逃难的。然后被倭人收留,迫使他们攻击大明那还则罢了,毕竟是因为大明本身做得不够好,百姓过不下去,落草为寇成了海贼也不过是混口饭吃。为虎作伥杀害大明百姓固然可恶,但为了生存,人性使然。若是如此,陆炳并不是太过生气。
只不过最可气的是,这些倭寇的领袖大多都是汉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拉着外族来功我族类,杀我子孙,辱我妻女,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即便是已经腰缠万贯也不会收手,反倒是变本加厉,尤甚于当初。正因如此,陆炳才会安排这样的计策。
倭人不聪明,但是很好学,虽然本性变态,但性格中的坚毅是值得赞扬的,他们崇拜强者和血腥,所以如果是他们作为领袖的话,看到大明来袭必定正面迎敌,拼个你死我活方可罢休。纵然船坚炮利,明军也难免有些伤亡,都是父母生父母养的,谁也不比谁少点什么,生命只有一次,在陆炳看来自己的性命并不比普通士兵贵重多少,只是因为分工不同,责任更重一些罢了。
所以每每陆炳打仗,胜利不是唯一标准,即便是优势极大可以完胜对手,陆炳也会研究透了对手,设计好计策,把所有计划都想周密了再开打。耗费钱财器具都不算什么,钱没了可以再挣,命没了就彻底要不回来了,致力于把伤亡减少到最小化,尽可能的零伤亡。故此,陆炳才设计了这样的计策。
汉人有时候太聪明了,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这些群聚一起的倭寇大多都是汉人领导,所以陆炳料定他们不会硬拼。
明军的水师浩浩荡荡,平铺开来纵深极大,不说与敌军交锋会打散他们,就是倭寇们想聚到一起跑,那也是目标太大,难以逃避。总会被明军快艇追上,缠住,待大部队到来,在想走就晚了,所以,倭寇只能分散跑开,绕道而行或者找明军的漏洞,直击大明这才是最好的计策。
欲擒故纵,陆炳就给他们一个好漏洞,看似不经意之间,留了几条海路。之所以不只留一条,是因敌人十分谨慎,而且狡诈多疑,这个扣做的太明显了,反而事倍功半弄巧成拙。这些海路虽然条条大路,但最终通向的只有一个地方,华亭县,而路上不留停靠之地,好似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指引着倭寇来到华亭县。
在华亭县的入海口,刚刚修建的炮台等着海贼们,避风港中数十大明水师也悄然等待,准备待倭寇到来就一网打尽。海贼们被出海的舰队追上是个死,被逼入陷阱更是死的透透的,甚至连一丝退路都没有,到时候出征的舰队会回防,堵住他们的去路,然后海贼就会陷入四面受敌的境界,大明的火炮齐来之日,就是倭寇葬身海底之时。
对于海寇而言,落入陆炳的陷阱是必然的结果,除非他们逃回倭贼本土,但那里战乱连连,没有任何一个君主会收留他们,反倒会把他们捆绑好了交给大明,当年陆炳留下的恶名至今还为人恐惧,提其名号可止夜婴啼。
在日本本土不受待见,可能还要受到日本和大明的联合追杀,而往远处跑也不现实,茫茫大海之上,跑步到一半淡水和粮食就得吃完了。光靠着吃鱼维持生命,一时半刻还行,否则还没找到一块可以歇脚的陆地就得死在海上。
一切都按照陆炳的计划进行着,若是如此,当多么完美,只可惜世事无常,岂能尽如人意。
嘉靖九年底,李祥与张清泽大破鄂尔多斯的消息传入京中,另外武林正道也派出诸多门派诛杀鬼巫余孽,彻底瓦解鄂尔多斯部的攻势。李祥请战直捣黄龙打入鄂尔多斯部都城,生擒蛮首。
朱厚熜准了,拨去粮草军饷之后,还让大同出三千兵马,任由李祥调度,并任命李祥为猛虎将军,同镇抚使职务,从四品官职。诰封张清泽为大明国师,与给皇帝炼丹有功的致一真人邵元节共领天下道教,赐紫衣玉带,金银玉象牙印绶各一枚,镇为四宝。
同时,古田叛军败退的消息也传到京城,明军还未曾跟叛军开战,叛军就连连撤退,明军兵不血刃的那些十余座城池和寨子,虽然这些地方没有战略目的,而正常战役的局势也没有明了,但总算开了个好头。众臣子纷纷称赞皇帝天威,说皇帝大军一出,敌人就退了,那是说明他们怕了,也从侧面证明大明国力昌盛文治武功,更说明当今圣上朱厚熜乃是千古一帝尧舜禹汤一般的明君。
叶尔钦止兵与边界,土鲁番亦力把里和乌兹别克汗国联军入侵大明的消息刚传来一天,就又传来好消息,叶尔钦倒反四国联军,四国打成一片,无暇顾及大明。这一切来得太顺利了,所有臣子都欣喜若狂,认为是天佑大明,更是朱厚熜任贤使能,是少有的明君。唯朱厚熜淡定从容,颇有一代大帝的威仪,喜怒不形于色,被朝臣所夸赞。
其实朱厚熜的从容自若并不来自于他内心的强大和淡定,而是因为他早早的就知道了这一切,陆炳总会在军报来之前,让朱厚熜得到消息。朱厚熜很享受这种比旁人早知道一步的节奏,对陆炳就更加满意了,认为他虽为龙影大将军,却并没忘记谁才是皇帝,这才是自己的好兄弟。
不过,为了机密行事,消息是由段清风亲自送入宫的,而朱厚熜看完后立刻烧毁,不留底案。大明上下,朝臣百姓,纷纷奔走相告大捷战事,举国欢庆一片祥和。那夜,段清风入宫了,行色匆匆,甚至有些匆忙,总之一反常态。
第八十九章 叛
朱厚熜知道段清风和陆炳关系不一般,更知道段清风乃是不亚于陆炳的高手,便对段清风也格外尊敬,钦赐段清风可随意在宫中走动的令牌,并下令可乘马入宫。段清风自然没有这么膨胀,把皇帝的话当真实实在在的骑马入宫,这不过是个赏赐做不得实,这点段清风清楚得很。
只是这令牌是必要的,否则就好比现在,已经入夜了,宫门关闭,就算是外面造反也不能随意出入,而段清风拿着令牌就可以走入深宫。
朱厚熜看到段清风的时候并不感到意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深夜来报了,明日说不定就会有军报加急送来,自己早半天知道消息,也好想下对策,明日上朝的时候出口成章才思敏捷的美名是跑不了的了。
可让朱厚熜意外的是段清风的面容有些苍白,毕竟不太熟络,朱厚熜关怀两句,段清风也回了几句没事后也不便追问。依照旧历朱厚熜让左右伺候的太监退下,并让殿外的侍卫远离之后,打开了段清风递来的纸条。
霎时间,朱厚熜的脸色也有些苍白了,看了看段清风,不敢置信的看着段清风问道:“此消息当真。”
段清风点了点头。
朱厚熜叹了口气,把纸条放到烛台前,凑着火燃烧了起来,火光照亮了纸条上的字样,上面写着一行字:倭寇已登陆,沿海各府战火燃起,争相告急。
—————————————————————————————————————
朱厚熜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段清风也不知道,就连这场战争的总策划陆炳也是一无所知。
这一切都是沈紫杉擅自行动的后果,或者说是结果,因为后果这个词多是用在不好的事情上,多有贬义词的意思,比如不好好读书后果就是考不上科举,考不上科举后果就是当一届布衣草民等等。
但结果这个词就比较中性了。而且显得更有预谋性,显然这样的情况配得上用结果一词,因为沈紫杉是早有预谋的。沈紫杉带领大明舰队绕道而行,从倭地和琉球岛外停止,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东而去,另一部分则是收缩包围圈,把所有海贼朝着大明陆地赶去。
本来大明水师就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埋伏在华亭县外,另一部分则是出海驱赶,兵分两路后的出海舰队不管在船舰只数上还是火力上都难以彻底搜寻敌人,但是做小范围的包围圈还是足够的。
在两次摩擦交火之后,倭寇自然已不敌告终,按照沈紫杉的想法朝着大明沿海而去。没有了驱使诱导下的倭寇自然不会听话的栽入设计好了的圈套之中。所以只有少量倭寇登陆华亭县,被迅速击沉,从此陷阱暴漏。而其他的则是分布登陆,如同蝗虫一般,密密麻麻的爬上了整个大明东南沿海。
出海的舰队见把倭寇都赶上了岸,掉头也朝着东方而去,至于干什么去了无人可知。
整只兵强马壮船坚炮利的出海水师完全成了沈紫杉的私军。牢牢地被沈紫杉掌握在手里。按说普通出征部队,除了陆炳这样极其信任的人,大多都设有监军。监军就只管监督将领,汇报情况,某些有皇命的监军,还有斩杀和囚禁将领的权利。而兵权和指挥权,则是由这支部队的总兵来担任。往常士兵们对监军都很排斥,历史上也不乏奸臣小人溜须拍马之徒任为监军。经常会起一些矛盾。
可是因为沈紫杉地位特殊,和皇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