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锦衣-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厚熜为了找回面子,还想再度杀回去,这时候大臣们就已经到了,不少文武臣子得知详情后再度死谏。朱厚熜却不为所动,非得找回这个场子不可,还喝令此事不可外传,史官文书不得记载,各种信息不能留在纸上,要知道一国之君被菜刀吓得仓皇而逃这可是丢大人的事儿。
有一臣子自作聪明说道:“启禀圣上,臣并不反对皇帝再度御驾亲征,但需调集周围驻军协助征讨才可。”
朱厚熜点了点头,终于有人支持自己了,但让各方驻军来助征讨一群目前已不足千人的难民,这实在不妥于是说道:“这个不免有些小题大做了,刚才一来是朕疏忽了,还有就是朕故意为之,无非是想看看咱们大明将士的军纪。果然不错,撤退都是如此从容不迫。”朱厚熜有自己的打算,叫别人来了岂不是和把刚才的事情昭告天下没啥两样,这么点乱军都镇不住,这只能说明皇帝很无能。
众人听了差点吐了血,这皇帝真是吹牛不打草稿。那臣子继续说道:“臣以为既然圣上不愿调动周围守军,那不如等陆大人率山东兵马到来后再作打算,圣上乃九五之尊不容有失,您的一切关乎国家兴亡,更何况圣上还无子嗣,国家社稷为先。请圣上三思而后行,陆大人来了圣上依然可以御驾亲征……”
“混账!”那人还没说完朱厚熜就骂道:“你是什么东西,什么都敢说。”
那人还做一副死谏忠臣的模样,丝毫没察觉到自己已经触碰到了皇帝的底线,而且还是两次。让陆炳来了再打。这不是说皇帝不如陆炳吗,这不光得罪了皇帝,还得罪了在场的武官,非但不是帮陆炳,还是给陆炳树了敌。这人和陆炳有关系吗,确实有点,在京城的时候。此人也的确是陆家的座上客,没事儿就来参加陆家聚会,也得过陆炳的一些恩惠。此时这些未经深思或者说根本没思考明白的话,完全是出于好意。
其次他还触碰了朱厚熜完全不可碰的底线,也是这个给他惹下了无法弥补的过错,他提到了子嗣的问题。只听他依然不知死活的说道:“臣乃兵部员外郎董大海。臣所言都是忠于国家,忠于圣上的肺腑之言。”
“够了,一个员外郎岂有说话的份儿,若放在京城,你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发自肺腑之言?那看来你就是不会说话了,那也好,回炉重造回你妈的娘胎里重新学习后再做人吧。”朱厚熜用手一挥说道:“拖走。送他投胎做人去。”
两旁锦衣卫冲上去拖着就走了,也不管那人怎么喊冤枉如何喊忠心,挣扎起来更是毋庸,膀大腰圆的锦衣卫卫士可不是吃素的。一声惨叫过后人头落地血溅三尺,董大海直接去阎罗殿报道了。
朱厚熜扫视着众臣,再也没一个人敢阻拦,他下令道:“朕下死令死攻鹤壁,若陆炳到来前依然未曾攻破。小旗以上将领皆斩!”
此令一下,军队立刻动员了起来,本来皇帝御驾亲征大家就都想表现一下,但现在不光是表现的问题了,直接会影响到性命,于是各个更加卖力了起来。若是放权下去,让军中的武将来指挥战斗。或许不出一个时辰就能攻破鹤壁,就连屠城都有时间。可是为了表示是自己在指挥战斗,并为刚才的过错而进行弥补,朱厚熜不懂装懂的骑着马带着护卫来回穿梭战场上。随意指点,实则是错上加错。
不过皇帝下令,旁人也不能不遵,于是乎攻城的队伍弄得乱七八糟的,足足拖了一个时辰都没没开始攻城。而此时奔出鹤壁救援的人却已经找到了第一支援军,朱厚熜不知道,就在短短的两个时辰当中,河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朱厚熜前所未料的。
进攻之前,有叛贼的先头援军部队已经抵达鹤壁城下。之所以如此讲义气,那是因为现在政权并未清晰。所有的叛军大多都是官逼民反而已,每股力量并非有特定的首领,那样便会上升到政治层面上,救与不救就看情况了。
现在的河南叛军是最单纯的起义,就是活不下去了要拼命,大家都恨不得杀了这个狗皇帝而后快,更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到底老百姓还是淳朴的。于是乎,各地救援纷纷而来。
其实正如朱厚熜得到的情报那样,本来民变并不厉害,只是少数重灾之地在朝廷赈灾不利的情况下才发生暴乱的。朱厚熜对灾情处理的还算得当,反应也很迅速,派人放粮丝毫不含糊,更是让大才之臣夏言主导赈灾事宜。不少人都很嫉妒夏言的运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进士,到行人司小吏再到现在的高官厚禄是多少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殊不知每届有多少进士,熬白了头还不过是个地方官。这赈灾放粮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不管现实中还是戏文中,出去赈灾的都是重要任务,代表的是皇权是国家。故此,夏言出去赈灾后,回来必被重用,这让所有人都十分羡慕。
可是现如今,赈灾不力,灾祸没赈下去还引发了民变,这可够夏言吃一壶的了,于是不少本来扼腕惋惜只恨来赈灾的不是自己的人开始庆幸起来,并且等着看起了夏言的笑话。
其实真的是皇帝昏庸夏言无能吗?实则不然,不论是朱厚熜还是夏言都做得很好,再好的政策也必须得执行的好才行,但显然河南的官员都不够好,他们大发灾难财,违背上意做了很多事情。夏言一人自然顾不过来,也不可能知道这么多,他没有自己的情报机关,而朱厚熜也没适当的放权。当地官员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让夏言也束手无策。
此时夏言正在重灾区进行赈灾行动,河南东北地区的官员明知皇帝要来了,反倒是胆大包天的变本加厉,继续搜刮民财克扣赈灾物资。也不知道说他们是傻好呢,还是贪得无厌好呢。
于是乎百姓过不下去了,没了收成连房子也被决口的黄河冲毁了,人没了活路还管你是不是朝廷是不是皇帝,到处是揭竿而起,加之河南人多,队伍如滚雪球般壮大了起来。短短一天的工夫,乱民层出不穷,就在刚刚两个时辰前,各方乱民接了起来,有规模的群聚到一起,恰好鹤壁来求援,于是数千人朝着鹤壁支援而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啊。”朱厚熜得到情报后说道,他故作镇定下令进攻,因为有武将说这样军事素养的难民不成威胁。也的确如此,刚才那场大战中虽然是朝廷兵马败退,但只伤了十余人,但对方却付出几百人的代价,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朱厚熜这次学乖了,退居二线躲在重重守卫之后。没了朱厚熜的瞎指挥,行事反倒是顺畅起来,朱厚熜还洋洋自得说自己刚才做的铺垫好。攻城开始,鹤壁城内的难民得知自己难逃一死于是殊死抵抗,无所不用其极的抵抗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让官兵们也不禁遇到了难处。但同样官兵也被逼到了绝路上,不把难民灭掉自己就得死,现在只能期盼着陆炳晚点到来。
陆炳没来,周围援军已到,所谓援军都是些衣衫褴褛手持简陋武器的农民,但蜂拥而至的态势让官兵感觉到了压力。他们如同蝗虫一般涌了过来,传令官喊出了皇帝刚才颁布的圣旨说什么造反杀无赦之类的,但难民的声音刹那间压过了传令官的话,谩骂声叫喊声就压过了传圣的声音。就算这些难民听清楚了,估计结果也是一样,不是没活路了谁愿意造反啊,怎么都是死不如造反来得痛快。
两边陷入了胶着状态,交战的时候互有伤亡,只不过朝廷兵马损失较少,但难民则死伤成片血流成河,而所谓的胶着状态也是单边的屠杀。就算是几千头畜生,斩杀也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完的,更何况都是人呢,到最后朝廷士兵们箭也射完了,火铳也没火药了,连手中的大刀都砍卷了刃,杀人杀的浑身是血实在不愿杀了。不少人如同失心疯一样,干呕之声更是不绝于耳。
远处的朱厚熜看到这一切不为所动,作为帝王他足够狠心,乱民就该杀,让自己丢了面子更该杀,杀,杀,杀,杀的精光才好呢,看以后谁还敢作乱。
陆炳行在路上,突然听到了探子传来的消息,探子汇报了关于河南那边发生的情况。陆炳当即决定日夜兼程赶到新乡,斜插向上与朝廷兵马成掎角之势,同时阻挡后续可能赶来的难民援军。陆炳心急如焚,只叹朱厚熜瞎胡闹。治标不治本无非是添乱罢了,更为河南人收到的人祸而感到惋惜,生灵涂炭的人民赶上这样的一位君主和这样的一个国家,只能遭受二茬罪。

第七十章 维新

路途遥遥,即便是紧赶慢赶,陆炳率部到达新乡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陆炳这次带了五千兵马,皇帝那边还有五千,一万兵马不管怎样也都够用了,难民还只是暴民,其实根本构不成有组织的叛军,只要找到根源让百姓们解了气很容易平息下来。
陆炳留下一千五百人马在新乡周围布置防线,防止南边来的暴民援军,然后稍作休息再度朝着鹤壁进发。战争在陆炳的介入下很快就平息,陆炳直接摧毁了已经聚集进万人难民的信心,告诉他们不再有援军,而朝廷大军会源源不断的开来。对于皇帝所说的叛军杀无赦,陆炳则嗤之以鼻,杀光了天下百姓这个皇帝还当个毛。于是出于尊重请示过朱厚熜后,下令既往不咎,暴民们扔下兵器愿意纳降。
朱厚熜见百姓失去抵抗,当即决定坑杀这些百姓,陆炳明知不妥,却依然不忍百姓因为自己间接或直接的原因而丧命,从而出头拦住了朱厚熜说道:“圣上,君无戏言,难道你希望整个河南都乱起来吗?”
朱厚熜说自然不想,陆炳便给朱厚熜讲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杀人灭口。朱厚熜听了陆炳的话,给难民派粮,但脸色却很是难看,自己束手无策的问题陆炳一来就解决了,而且还多次阻拦自己,细细想来陆炳说的的确有道理,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而谁又才是皇帝!
陆炳开始调查事情的起因,原来这都是基层官员办事不利的结果。而本来难民即便造反也没这么大胆子,都怪朱厚熜这个外行非要指导内行,结果越帮越忙让暴民有了信心,想要跟朝廷整个高下改朝换代过上好日子。
基层官员是如何办事不利的呢?无非是稀粥兑水物资倒卖。朝廷有令,这赈灾的粥要能插得住筷子才行,这是最起码的基准,粘稠度太低了百姓根本填不饱肚子,可是现实中的米粥只能算得上是米汤。清汤寡水喝道碗底也不一定能见一粒米。大米如此还罢了,好多还是杂粮或者小米,总之百姓实在是饿的没办法了。
至于应该帮难民建造的临时居所什么的,根本没有建造,那些银两和材料都被基层官员私吞了。若想办事需放权,但夏言根本没什么权利。朱厚熜虽然在军事上没什么天赋,但是这绝不证明他笨。尤其是经历过大礼仪争斗,杨廷和杨一清等权臣争权的磨练,政治敏感和官场规则朱厚熜十分清楚,稍一思量便明白其中的道理。
故此,朱厚熜十分理解夏言,也知道错在自己。对于夏言朱厚熜还是信任的,平心而论自己若是来顶替夏言,估计连一半的好都做不到。因此朱厚熜没有责怪夏言,反倒是口头询问了一次,最后功过相抵暂不表彰。
朱厚熜把生杀大权彻底放给夏言,并让大理院一同协助,顺便牵制夏言。不让其权力过大或者判成冤假错案。朱厚熜依然在河南坐镇,说是防止春风吹又生的民乱,命陆炳留下兵马会京城组织锦衣卫的工作。
万事俱备,这时候赶陆炳走,就是想留下自己的美名,更是告诉世人陆炳你再厉害也得听皇帝的差遣。不过这一切陆炳不在乎,该做的都做了,自己不在乎这点虚名。更何况自己的虚名够多了,多到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更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钉肉中的刺。
陆炳回到了京城北镇抚司衙门协理这里的巡捕和审讯工作,对皇帝的护卫和内宫的事宜则不让陆炳接触。陆炳知道这次朱厚熜的疑心病又犯了,只是这次他学会了分析,隐忍和克制,否则早就把自己赶回山东了。
既然接替了父亲陆松的职务。陆炳就应该尽忠职守,所以他开始处理锦衣卫的事宜。但显然这满足不了陆炳好动的心,在百忙之中他还高了一些发明创造,或许这些东西借鉴了穿越前的一些事物。但也和现在的社会实际科技所能及的相结合,总之很是有用。而陆炳不知道的是这些发明创造改变了这个时代,让社会更进一步,在大明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始初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陆炳究竟发明了什么呢,首先是官方报纸。其实报纸这东西的雏形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是以邸报为名的,专门誊写一些皇家通告之类的,属于朝廷的公告性新闻。
再到后来,这种邸报在各种朝代都出现过,内容也多是朝廷政令以及皇帝语录之类的,但涉及的范围却越来越广,从官员赏罚到国家大事甚至皇帝大宴请谁来都有记载,当然这样的报纸数量有限内容也受朝廷节制。
如今陆炳也办起了报纸,而且报纸分成两样,一样是传统邸报,只是邸报内容更加详细,所涉及的官员甚至牵扯地方官员,而不仅限于位高权重的内阁大臣和六部官员。就连皇帝在朝中的重要讲话,在邸报上也有记载,当然内容也是要受到筛选的。这种邸报强制订阅,定价倒是不贵,但各州县是必须要买的,京城官员更是人人必备,那些大商户如果想的话也可以花高价订阅。
当然百姓是不会买的,首先认字的人还在少数,其次谁没事儿关心这个,朝中更替哪怕是皇帝宝座谁来做和普通百姓关系并不是很大,该吃肉多吃肉,该吃馍的还得吃馍。
不过对于权钱阶级这份报纸的意义就不同了,那些官员和巨商他们可以从报纸上发现朝廷的导向,从而发现利益或者商机,并对自己日后的所做进行预判。总之,这是一份对各色朝廷官场中人了解的一个方式,更是迅速了解目前官场行事的一个最好方法。所以所谓的强制订阅,并非有违众意,官员争相购买,品级不够的也要借阅,企图能够发现一二,料事于先机,谈何强制一词。
这种邸报每五天一期,京城官员当天发到,外省官员则每月随书信通过驿站发送。邸报内容十分充实,各色情报对于本就有情报机构的锦衣卫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儿,每次不用为内容不够而担忧,反倒是会因为内容过多有所取舍的筛选而犯愁。
对这种新邸报,朱厚熜本来是反对的,认为这是把朝廷的秘密外泄了,他不喜欢这种赤裸裸大白于天下的感觉。但陆炳却不这样认为。他对朱厚熜说消息永远是捂不住的,该知道的早晚要知道。而经过筛选后的邸报非但不会泄露国家机密,更可以让官员们看出皇帝的想法,加之舆论导向会让皇帝很多政策事半功倍。
比如现在要兴修水利了,便可以在邸报上进行铺垫,到时候自然有人顺应圣意,做起来就方便了许多,也为提出反对的意见的人争取到了思考的时间,多提出一些有建树的不同声音。这样不论怎样,正反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邸报是皇帝的喉舌,只要正确引导就作用无穷,掌握了官场舆论就等于掌握了官场的民心。朱厚熜听了陆炳的话,稍加思考后便欣然同意了邸报的正式发行,让不定期的邸报变得有规律起来,并把其收入归为锦衣卫所有,邸报的代发权也给了锦衣卫,但要有翰林院协助挑选信息。
第二种报纸就是给老百姓看的了,里面除了大的政策占独版外,少有军国大事,印那些只是白白浪费纸张,百姓是不会看的,要想看不如花大价钱买邸报来得好了。所以陆炳编辑一些名人轶事花边新闻等,在最后几页陆炳还会刊登一些文学作品。诗词歌赋,话本小说连载等等。总之不显山不漏水的有一些舆论导向,引导着读者。
这份报纸的定位是中产阶级,城内有些钱的人家,三天一份五文钱一份,定价不算贵也不算便宜。在这种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此报一经推出便十分受欢迎。中产阶级谁也不在乎这五文钱,有这报纸在能够图个乐呵,回头聊起来也满是谈资,这甚至成了一种身份的标志,出去你要是不聊聊关于报纸上的内容,就会被人笑话成土老帽,被排除在社交圈之外。
陆炳极好的利用了人的心态和社会的娱乐空白,再加再励,也算以权谋私吧。他在山东又开了书局,专门开印报纸上连载的话本小说,弄成合集进行出版,有了报纸做引子,大家都希望能有专门的文本细读,于是乎就有了需求,有需求就又是市场。同时也开始出版一些医用书籍和史籍等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包括四书五经这种教科书,一时间供不应求生意火爆。常熟书商毛家,广东书局郑家,长沙藏书世家刘家,以及山东的陆家联合发售。由陆炳在山东印刷之后发往各地书局,书局在零售转销,大发其财。同样,邸报和民间报纸也可就近印刷,更为方便省去了许多运输的费用。
对于书籍的印刷,售价也分中高低档,买书的人分中高低档,所以应对高等藏书者和有钱人的趋炎附势,陆炳推出了精装书。棉纸为数,棉线装订,印刷清晰,排版得当,总之一看就是精品。对于普通百姓读物,陆炳则选用了江西产的竹纸,有的地方因为技术缘故印的自然是模糊一些,总之虽不说粗制滥造,但也说不上细心,可这并不妨碍阅读,对于基本的阅读足以。

第七十一章 缇督

除了陆炳选定的书籍以外,其他都是去刻印一些古本,对于现存的一些剧作家,则采用稿酬和自费两种方式。既可以发行后给作者分钱,又可以直接一次性买断,给了读书人和一些喜欢写作的人一条生路。当然若你觉得对自己的书有信心,或者就是想玩票,那就可以自费出版,无非是你自己出钱印刷,印多少卖多少都是你自己的。
薄利多销,陆炳这么一搞不仅开拓了大明的文化产业,让百姓的文娱生活得到了丰富,更是日进斗金,再度发财。同时,陆炳改进了唐末开始的雕版印刷,总结宋朝的木版雕印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改用铜版活字印刷,一时间速度增快字体变的更加清晰,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让印刷书籍渐渐地取代了手抄书。
除此之外,陆炳开始大量发展创新性实业,组织工厂有专门的工人产生,社会朝着资本经济开始蜕变,一种新的社会模式也从这里衍生出来。当然最让陆炳自傲的是罐头的发明,铁皮罐头装着水果蔬菜或者熟的鱼肉类,在不影响味道的情况下加上有可食用的防腐功效中草药,并用糖水或者盐水腌制,使其脱水缩核能够长期保存。
这种罐头的发明大量解决了运输成本,比如一些咸鱼类的东西再也不用陆炳发明的冰车运输。虽然味道不如冰车保活美味,但这样一来运输成本降低了,运输速度的增快,加快了资本流动,并节约了物流费用。从而零售价也有所降低,更多内陆可以吃到海鲜了,而内陆也能尝到西域的蜜枣浆果类食物。从此百姓的餐桌上多了一道美味,不过虽说便宜了,却也不是普通百姓平日里吃得起的,每到逢年过节才会摆上一罐陆家罐头。作为节日食物来食用。
陆炳不怕别人学习自己的技术,首先市场经济是无法阻挡模仿和学习的,只有有竞争力的市场才能更有创造力,从而不断革新改善自我同时也改善人们的生活。但显然在这个时代,罐头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即便做也形成不了规模。首先铁皮罐头制作工艺有些复杂,用陶罐也可代替。不过陶罐易碎,不利于运输。其次一般也就做些当地的特产,不似陆家的罐头种类繁多,从西北特产道东南美食一应俱全,这也只有陆家和沈家的生意可以做到大江南北西域东都。
陆炳发明罐头的初衷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去卖,最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军需物资。如此一来就可以改善士兵的口粮,为士兵补充身体所需要的各项营养元素。这才是陆炳的初衷,这条建议呈上去后,兵部户部齐齐喊没钱采购,倒不是博陆炳的面子,只不过谁舍得给这群臭当兵的准备这样的好东西呢?
无奈之下,陆炳只给了自己的军队配备了罐头。平时是不太吃得,都吃些新鲜的蔬菜鱼肉,一旦有战事就会加快生产呈批配备,陆炳现在山东的罐头厂生产力绝对够用。
一切都这样顺利的进行着,陆炳深知觉得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喜欢自己的人还有自己喜欢的人,这就是天伦之乐。现在除了密十三的白羽没有除掉还是陆炳心中的结,其余了无牵挂。
在这漫长却又匆匆的一年里。发生了无数事情,却又再无一件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唯一令陆炳纳闷的是纪联洪说诺伊尔是处子之身,还说自己到结婚其实都是将信将疑的,看来陆炳真的没有欺骗自己,弄得陆炳有些哭笑不得。而诺伊尔的肚子却一天天的大了起来,生了个不足月却健壮异常的混血儿。
按说不足月的孩子身体都是很虚的,但纪联洪的儿子却根本不似不足月的孩子。陆炳也不好说什么,难不成说是诺伊尔偷人?人家明明说是处子之身,由处子算起至生产,就是不足月。这让陆炳略感奇怪。但想到民族不同体质不一,陆炳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再说这是纪联洪的家事,再好的兄弟也不能说的太多,否则估计连兄弟都没得做了。
纪联洪让陆炳为孩子取个名字,陆炳想了半天便说不如用纪联洪的兵刃来命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