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锦衣-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振虎、韦朝奉、王明瑞三人根本没有押解回京,直接在集市枭首示众以正法纪,并解百姓心头之恨以安民心。王振虎、王明瑞二人是大骂连连,不过行刑之前却也没有拔舌,任由他们谩骂这在先朝是十分少见的。
对此景象立刻有圣上的崇拜者和文人雅士赞不绝口。声称这样才叫真正的仁政,这样才叫真正的无愧于心,不怕人说不定心中无鬼。并称三人乃是咎由自取遭受的报应。两人所言无非是什么陆炳不守信用,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是个无信无义的小人等等,韦朝奉却笑而不语。他深知就算几人老老实实。也不如林银汉的性格、过往经历那般值得的保留更好操纵,所以这一天是早晚的事儿。
先前韦朝奉只以为陆炳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若是不行直接反出新国,结果他吃饱喝足敛足钱财之后,上书陆炳想要回到广西。按照当时的约定,若是有不适应者可再作打算,可调回原地等候安置,给个地方官做做。但先前几封信函要么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最后一封直接圣上亲自朱批。当面被驳回不准韦朝奉的请求,让他好好安养就是了。从这一刻起,韦朝奉就知道,陆炳要对他们下手了,而且绝不会手下留情。
到底陆炳还是个帝王,心狠手辣斩草除根是必备的。同时他也明白王振虎,王明瑞两人也绝对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到时候定会一同斩了,所以韦朝奉更加变本加厉,目无法纪,反正早晚要杀,不如在最后的日子里恣意妄为活个痛快。但对林银汉的处理,却又让韦朝奉感到吃惊,隐隐感觉出林银汉可能会被重用,这不光说明了陆炳内心也有宅心仁厚的一面,更说明了广西兵马定出了大事,需要人收拾残局,这般睿智的君主自己无力抗衡。至死,韦朝奉都没有看透摸透陆炳的心思。
行刑当天,三人游街示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大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到头终有报之争与早与来迟云云的。百姓向着三人扔石头扔烂菜,弄得三人到了刑场上也狼狈不堪头破血流。严嵩当即宣读圣旨,并数落三人种种罪责大告于天下,同时陈列出许多证据,证明三人不光是天怒人怨,更是背信弃义在先,不守约定。百姓无不佩服圣上不任意妄为恃强凌弱,即便要处理这三个败类还是讲究证据,实在是刑法严格一视同仁。
列完证据,宣读完罪证,刽子手便枭首行刑了,三把大刀同时一闪,人头落地血溅三尺百姓欢呼。三个纵横沙场多年,手握重兵的广西老牌首领就这样被陆炳慢慢拆去了实力,就此消亡了。
几日后的紫禁城中,陆炳得到了三人被斩的消息,他看着眼前的几封文书思索了起来。这些天他的身体正在慢慢的恢复,还未从长岭大败损失十余万儿郎的阴影中走出来。这些年几番的心急吐血导致陆炳伤病加剧,加之逐年累月的纯阳真气侵蚀,看似伟岸的身子,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十分脆弱了。
陆炳一旦倒下后果更甚于常人,最严重的情况就是真气紊乱在体内乱窜,导致整个人被焚烧成一团灰烬。好点的情况也是阴阳失调功力尽失,一旦功力失去了陆炳就会恢复先前没有功力时候的样子,而且手筋脚筋和肩胛骨的旧伤也会发作,无法动用之气之下,失去真气的支撑则让他根本用不上大力气。即便这些都不会发生,如此灼热的真气在体内燃烧,也难免让陆炳阳寿减损,只怕能不能活过五十岁都是个未知数。
不过这些天陆炳的心情好了一些,首先是长岭之事虽然痛心疾首,但毕竟已经过去覆水难收,所以多想无益。其次通过严嵩和徐阶,一圆滑一直臣以及魏和情报之细致,陆炳得到了最为确切和真实的答案,知道在自己的带领下,新国百姓国泰民安人人富足,于是也就安心了下来。同时他也知道了各级官员都对国策完成的很好。没有贪墨之徒,说明自己的政策也十分得当,这就更令陆炳高兴了。
人有时候活的就是一个心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下,陆炳的心情也宛如雨后出现的阳光一样,出现了一丝温暖,身子也比前几日要好了许多。在广州斩杀几位广西退隐首领的事情,百姓们也没有非议什么,可谓是做的极好。
看到两个儿子的上书以及严嵩、徐阶两位内阁大臣对林银汉调查的报告,以及魏和的情报。陆炳思索了起来。陆寻在书信中是这么说的:广西兵马全军覆没,消息还未传入广西,一旦传入势必引发大乱。到时则需一人等安抚,否则只怕会引起兵祸。广西百姓尚武性急,而新国刚刚收复广西不久,不似长治久安之地。民心所向。故此必须有一当地权威者前去相安,韦银豹战死,唯有林银汉最为合适。此人宽厚,重义讲理,不同于其他广西将领,在百姓间也极有名望,百姓至今还口口相传林银汉英勇之举,而本欲留林银汉统领广西兵马驯服传道。改变教化蛮兵,怎奈蛮性难去。只得出韦银豹之下策。故此,此时重用此人,此人便于朝廷操纵,更不会背叛,虽有些愚钝,然却是此时最佳人选。
而陆绎的信中也提到了进来前去广西所闻所感,其实那里的百姓虽然尚武好斗,但实际上还是爱好和平的,所以对相对宽仁的林银汉格外仰慕。况林银汉等四人在陆绎眼皮子底下,陆绎故意放任四人,让他们恣意妄为,企图让他们自取灭亡。怎奈林银汉的确人品称赞,本性不错,没有丝毫违法乱纪之举,接济百姓造福乡邻可谓是一名义士。新国义字当头,需这样的人才相助,更不至于杀了林银汉,让广州百姓对朝廷略有非议,到时候影响立国之根基。故此,儿臣绎保荐林银汉前去广西练兵镇抚,只需严加看管严密监视,就定可令事半功倍之,为广西日后安抚民众招兵买马之便宜。民心难测,尤荒蛮之地,非本地元首者不可安也。
陆炳看了两个儿子的上书,心中已经打定了注意,就按两个儿子的说法去办。虽然两人切入点不同,但同样高深睿智,陆炳为两个儿子高兴。且看林银汉的履历,此人倒也真是个忠义之人,即便很可能是表面上忠义却也足以。当年几人诓骗王振虎说立他威望,让他与陆炳火拼,结果王振虎把家底儿全拼光了才打退了陆炳,可谓是死战。其他人等皆不认王振虎,想背信弃义违反当初打退陆炳立王振虎为王的约定,唯独林银汉遵守诺言,辅佐王振虎重立大业。
而后高居大旗,王振虎在林银汉的辅助下这才没被吞了地盘,各方小头领纷纷来投,王振虎重拾峥嵘,欲以与林银汉平分山河,却遭林银汉拒,甘愿辅佐王振虎。而后狼兵建立,几方混战之日,林银汉以身作饵,深陷敌营,为主尽忠实在端的是一员猛将,在人品和做人方面皆是无可挑剔。
正如两个儿子所说的那样,林银汉是彻底收复广西民心的上佳人选,为日后地方开战工作也提供了方便。更何况林银汉来自民间,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地位,现如今的作为也表明他会是个好官,对广西的风土人情相对熟悉,更有民声口碑方便开展工作,可谓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不过问题同样也有,首先林银汉会不会真心降服,还是心存王振虎这个旧主,他们又是结义兄弟。若是心怀仇恨,到了那边手握重权,只怕还要起祸端。另外,现如今白羽生死不明,而这个林银汉据情报显示,曾经被白羽救过,两人会不会有联系呢?
想到这里,陆炳作出决定,当即释放林银汉,宣布其无罪,并着其赴任广西,协助南疆大员陆绎行事,并且给崔凌下了命令,让他严加监视林银汉的一举一动,若有不轨之事,可先斩后奏。若是能把白羽这条大鱼钓出来,那反倒是坏事儿变好事儿了,总之先做此计,走一步看一步吧。
第一百五十二章 即将一统
林银汉接到命令后谢恩立刻赶赴广东,崔凌奉上谕告知林银汉一些注意事宜,和工作安排,最主要的是说了韦银豹与十万广西兵马全军覆灭的事情,林银汉听后虎目环睁,十分震惊,片刻之后两行清泪滑落脸颊。
而陆绎则已经离开广西,向着云南与巴蜀边境带大军威逼过去。陆炳传来的密函之中,要求崔凌声称此次乃是陆寻所保举,这才没同另外三人一般当同党一般处置。同时也是对林银汉先前奉公守法表现的明察,没有冤枉他足见圣上之公平仁爱,望林银汉要好自为之。
崔凌带来了一人,此人浑身是刚好的伤疤,传说是广西兵马的唯一幸存者,但林银汉却心知肚明,这个满嘴仁义道德分离杀敌,陆家军全力相助却无法挽回战局的这一通说辞的幸存者,不过是陆家找来的托儿罢了。但是成大事者,必定要有心狠手辣决断的一面,故此林银汉并未揭穿这一切,反倒是听之任之,说穿了谁的面子上也挂不住。
林银汉已经倦了,他不想再打仗了,其实他也不想为陆家效力。只不过同样他明白,若是不从,等待自己的只有死,林银汉不怕死,但也要死得其所,最起码也要战死沙场宛如韦银豹那般。林银汉不想这么不明不白的被处理掉,陆炳要想杀自己根本不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需随便安排下去,下面人定会相处一千多种死法。自己效力新国。广西就不会产生暴乱,林银汉介于对陆家强大的实力了解下,结合自身的地位有这个安抚百姓的信心。林银汉已经不想看到再有人死去了。他自己也不想死,故此他开始认真工作起来。
果然广西兵马尽数毁灭于乌斯藏的事情一经公布立刻引发轩然大波,广西境内不少人都沾亲带故,人人悲愤不已,加之那个幸存者的巡回演讲,顿时百姓情绪高涨,纷纷准备投军为族人报仇。而林银汉巧妙的利用自己的民声和威望化悲愤为动力。劝说百姓发展民生,待人员充沛了变成如同山东那样的富庶之地,便可强兵强民。报今日之仇了。
广西人做事儿有猛劲儿,也有韧劲儿,听闻此言立刻听从林银汉的号召,开始按部就班的做起了事情。开垦农田修复家园。渐渐地就归于了平和。林银汉终于也就放下了心来,经过他的一番努力游说和个人魅力的作用,暴躁的广西人民终于接受了广西兵马全军覆没与乌斯藏的事实,而且并未发生暴乱。反倒是认为陆家重情重义,并油然而出一股悲壮情节,同仇敌忾之下尽数发泄在接下来的建设之中,这让陆炳十分满意,送来了几次嘉奖。几个月后。打了几十年的广西终于出现了一丝祥和的态势,市场恢复正常。各种集市也随即开启,百姓虽不至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却也可以放心的过日子了,不再战火连连担惊受怕。
而实际上这一系列之中,陆炳所作所为还有另两层深意。一个是故意挑起乌斯藏和广西两地的宿仇矛盾,只有有了矛盾才可以为了仇恨做目的而去努力。广西居民野性难驯也只有这般方法才能让他们众志成城的用于建设,不会再没事儿找事儿的去打个仗抢个劫,聚啸山林之类的。其次两地都是边疆,多荒蛮之地,想要建设和教化百姓,也非一日之功,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发生战乱便可让另一个地方的人前去征讨。有矛盾就有冲突,但两地不接壤,故此即便有也不会上升的战争之中,君王掌握这两地的仇恨,就多了一些砝码,可做权衡之策。若是百年之后,两地都发展富庶了,时间会冲淡一切,谁还会记得先前的这些仇恨之事呢?故此无妨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
另外,说是陆寻保荐的林银汉,同样是要让林银汉知恩图报,凭林银汉之前的所作所为,此人定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管与白羽有没有瓜葛,还是否念得旧主王振虎的事情,他都会对陆寻的救命之恩表示感谢。虽然年纪大了些,但毕竟是支力量,一方势力之中老中青需皆具才能思考完善。
陆寻和陆绎比起来,还是少了那么一份军中人脉和自己的势力,平日里对待旁人嚣张眼高于顶的陆寻和许多青年将领合不来。而陆绎却很会做人,所以声望颇高,多时的发展和自己打下的天下更让他根系极多,他所保举的人虽然都不错,能够尽忠职守,但也唯陆绎马首是瞻。陆炳不提陆绎求情之事,只道陆寻的求情,就是把为了把林银汉划到陆寻的阵营之中,此般一来两个儿子的实力才能均衡。万物都需均衡之道,乌斯藏和广西是这样,大臣之间也是这样,即便对自己的儿子也得这样,这就是帝王的烦劳,亦或是说是帝王的悲哀吧,一点想不到都不行。
—————————————————————————————————————
广西已经回归安宁,但乌斯藏却是争执不断了起来。雪域活佛万里奔波,急急赶回乌斯藏的时候,大战已经结束,广西兵马尽数阵亡,而乌斯藏也是损兵折将十室九空。乌斯藏的兵力本就是亦兵亦民,如今损害的不光是乌斯藏的兵力,连人民也打光了一半以上。地广人稀的乌斯藏更显得荒芜了起来,这令雪域活佛痛心不已。
雪域活佛开始游说百姓,放下武器归顺陆家,并且为了和平违心的宣称此番都是广西兵马作恶和陆家无关,新国皇族陆家虽有失察之责,但并非他们本意。同时,雪域活佛还说出了新国百姓安居乐业之事,到处宣传新国新政和各种为民造福的事迹。让乌斯藏民众心动不已,兴盛向往。雪域活佛地位极高,所以所说的话大家都相信。而且厌战的人们也迫切的需要希望,故此内心更加愿意相信。
最令人动心的就是人人平等的制度,乌斯藏还处于半奴隶社会,好多都是领主和土司做主,手下的有牧民但大部分还是奴隶。这些农奴平日里要任劳任怨的干活,土司极其家人部下张嘴就骂抬手便打,对待他们极差。而且生活待遇也十分落魄。故此听到雪域活佛所说的新国景象,他们都认为新国才是他们的香巴拉。
农奴制度积弊甚多,更有甚者。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从平民贬为奴隶,这全看土司的心情而定。比如看上人家的财产了,看上人家的女眷了,都可以找个由头把他们变成奴隶。然后占有过来。而乌斯藏有规定。只要娶了奴隶或者嫁给奴隶,那么本来是平民的人也会变成奴隶。而且奴隶世代都是奴隶,除非主人还你自由之身,否则永世不得翻身。总之这些都在剥削着人民,这就是为什么乌斯藏战斗力低下的一个原因,百姓们的仗打的没劲儿,反正是替别人打。若不是广西兵马亡族灭种式的残暴打发,只怕这股斗志还难激发出来。
人民想要归顺。但乌斯藏的权贵阶级则不想,他们不敢对付到处宣扬的雪域活佛。毕竟他是传说中的神圣之人,但是他们管理自己的民众不准与活佛接触,寨门紧闭更不准活佛入内。他们认为雪域活佛不过是因为和陆炳有旧交,这才为了不知道说好的什么许诺而来游说的。
广西兵马大败,而现在又来了说客,只说明一个问题,新国陆家军已经无力再进行这场战争了。这个结论不管他们是如何脑残般的推断出来的,但所有统治阶级都一贯有了这样的看法,心出奇的齐,铁了心要谋取新国领土。只要有了土地,还害怕没有人民吗?他们是这样想的,但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千差万别的。
雪域活佛劝说无门,眼睁睁的看着乌斯藏集结已经疲惫的兵力朝着新国领土进犯,雪域活佛归隐雪域不再去见陆炳,因为他没有脸再去找陆炳了。他使命没有完成,虽然已经说的百姓心存向往了,但权贵们并不这么认为,长久的农奴压迫让奴隶民夫们学会了逆来顺受,即便他们不想打仗,想要归于新国,但他们还是听从了土司和领主们的安排,开始向新国进犯。这是乌斯藏挑起的战争,而原因也有雪域活佛劝说的作用,故此雪域活佛再也没有颜面去见陆炳,就更别说刺杀陆炳了。
乌斯藏总计十五万兵马,压向了新国边境,陆寻陆绎皆不在,崔凌连现场指挥都懒得做,直接让一个游击将军指挥战争,因为两方根本不再一个水平等级上。结果直消一个时辰,一万陆家军就彻底打退了十五万乌斯藏的联军,只留下一地的尸体。
乌斯藏领袖们的幻想被现实打击的粉粉碎,他们见到了什么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军队,也见识到了战斗力强悍的陆家军,相比之下广西兵马不过是个菜。他们的火炮和火铳以及各种武器让乌斯藏胆战心惊,不战而溃,而陆家的军队军纪严明,同样英勇却不凶残。陆家军向乌斯藏境内推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并且解放百姓还他们自由的身份,随即驻扎下来不再推进。
这就宛如一场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在乌斯藏的土地上,奴隶们为了自由和和平的生活而起义了。而那些除了农奴,只有几十个亲信的土司,或被那些已经奴性入髓的奴隶护卫下的领主,他们在人民的怒吼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他们纷纷被倒戈大军击溃,毫无还手的能力。
这场战争赢得很快,只花了一个多月的功夫,乌斯藏就彻底被颠覆,因为本来就靠努力打仗的乌斯藏政权,现如今农奴的起事就相当于解除了乌斯藏抵抗势力的武装,所以虽然胜利果实硕果累累,但伤亡却少了许多。
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争,他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已经死的够多了,他们此时有了陆家军作为依靠,并且也看透了剥削阶级的阴谋,在他们眼中农奴只不过是为了达到目的的工具,生命不值一提。要想不再打仗,为了不再世代受到欺压,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他们必须自己站出来斗争。
新国二年三月,乌斯藏全面解放,陆家军从应天府军区调来一万人马进驻乌斯藏,接替残明曾经留下的三大卫所,下令赦免所有奴隶,从此奴隶一说变成了历史。而乌斯藏也开始沿用新国法制官制,政教分开,对此不容置疑,虽有些许不满和反抗但很快被镇压了下去,乱世用重典,不可马虎。从此乌斯藏正式纳入新国板块当中,大一统逐渐完成,只待巴蜀残明一地。
第一百五十三章 棋逢对手
陆寻指东打西,来回穿插在战场之上,带着士兵到处奔袭,看似如同无头苍蝇一般乱飞乱撞,毫无章法可言,但实际上却也让残明束手无策。
任何的计谋对陆寻来说都不管用,因为没有人知道陆寻下一步想要攻击什么地方。东边刚刚布置妥当张开大网,人家陆寻又率兵向西边打去。若是东西相照应,他又往北进攻或者向南迂回,甚至有人说陆寻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怎么打,或者要去干什么。
故此,残明只能陷入被动防守各自为战的局面,而陆家军武器先进士兵战斗力强悍,很快就找到了漏洞穿插进入残明腹地。陈洪立刻收缩兵力,准备拱卫成都府,却见陆寻突然变了方向朝着戚景通部队所在而去。
陈洪大惊只道一声“不好”,已知陆寻断戚景通后路之计策,于是连忙派兵追击企图破坏陆寻之计。但他们怎么能跑的过善于奔袭的陆寻,况且陆寻还是先走了一步。故此陆寻大军进驻十关的第七关,曾经残明戚景通部至关重要的一战的所在地,野三关驻扎。
选择这里是因为距离合适,方便与齐书海部夹击戚景通方便相互照应,其次是因为这里因为是关键的战场,所以戚景通把野三关修建的极其完善坚固,方便防守。同时陆寻可摸不准戚景通是否料敌先机到神人之境,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他料到了自己会断其后路的一记。在后面的关卡也做了炸死许洋一样的陷阱,那可就羊入虎口在所难逃了。
更何况万一当时戚景通在野三关没有胜利,戚景通必定留下后面关卡的对策。肯定有一些不妥善的地方,比如地道之类可以突袭的地方,故此不可取。野三关作为曾经戚景通驻扎,打关键一站的地方,势必十分安全,宛如铁桶一般。
陆寻看似鲁莽但实则胆大心细,的确其他的关卡皆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各有各的妙法。戚景通防止野三关拿不下敌军,以备不时之需所以早有布置。虽然没有长岭那般厉害,但却也有漏洞所在,方便反扑。所以陆寻此举可谓是破了戚景通的计策,安稳驻扎在野三关。摆开阵仗严阵以待。等待着残明军队来袭。
陈洪愁眉不展,悲喜交加。心急火燎在陆寻断了戚景通的后路,粮草物资接济不上,到时候戚景通岂不是要不战而败,大事不妙。喜在陆寻终于不乱转了,站稳了脚跟并钻入了困境之中,十关地带好进不好出,只要堵住了对方就别想轻易逃离。纵然是善于奔袭穿插的陆寻也是一样。所以残明派大军前去征讨,一定要打通关卡保证戚景通运送兵员粮草的通道。同时陆寻的境地和戚景通一样,也是要遭受两面夹击,被断了粮草。
这支救援的大军刚刚行到一半,就接到了陆绎率兵前来征讨的消息,故此又分兵一半前去抵抗。本来残明就兵弱,炮火不济,人数也少,如此一分兵只怕败局已定,陈洪虽知如此,但也无可奈何,否则成都府势必瞬间被敌军兵临城下随即突破,到时候大明可就是真的败了。
现如今陈洪只盼望着别再多生事端,戚景通能醒悟过来,尽快回程,两方夹击快速击溃野三关的陆寻部,从而会师巴蜀境内然后退居成都一线共同防御外敌,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此时的戚景通并不知道野三关的事情,他正全心全意的朝着新国推进,他把自己的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