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纨绔到底-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亲派与骑墙派咱就不说了,咱就说说这功臣派与旧臣派。功臣派的人从龙有功,难免恃功自傲,他们的心思都在攫取权力上,如何能明白三叔你现在想做什么?就算他们明白,也没有能力帮三叔去实现抱负,这样的人能算作你的人吗?”
“陶儿说的是!”
“旧臣派大多是守旧之人,而三叔你却是要除旧布新,这本身就格格不入。加之,旧臣派整日陷入与功臣派的争斗当中,哪有心思帮三叔整顿朝纲?功臣派与旧臣派都不能与三叔你一个心思,你一个人自然会觉得孤掌难鸣处处掣肘了?”
李隆基叹了口气道:“那你说该如何是好?”
“皇亲派,三叔不用担心,我与大伯已经在帮你安顿了。骑墙派也不用去理会,三叔只须将功臣派与旧臣派解决了便可。功臣们以后可以给他们较高礼遇,但不能让他们参与朝廷的决策。旧臣们,让他们慢慢离开朝廷决策中心。三叔你要尽快把能坚决执行你的意图的人放在宰相的位置上,只有理顺关系,你的想法才能最终实现。”
李隆基听了思忖片刻,又问道:“陶儿,你说的简单,可功臣与老臣们都不愿意妥协,我总不能强行把他们赶出朝廷吧?”
“此事不能操之过急,三叔。你先找一个人,这个人必须与三叔你的关系非同一般,要能够理解你的想法,而且会无条件执行你的想法。并且这个人要与功臣与老臣都能说上话,三叔可以过这个人,将这些功臣与老臣慢慢边缘化,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李隆基愣住了。好一会才道:“陶儿,你说的这个人不会是你自己吧。我看只有你才符合你刚说的那些条件。”
“当然不会是我,不仅是我不会入朝,我还希望三叔以后尽可能不要让皇族之人参与朝政,这样朝廷才会更稳定!”
李隆基听罢,不禁感慨万千:“陶儿,你真是字字珠玑呀。”
李陶笑道:“对皇族之人,三叔可以采用皇亲俱乐部这种形式,花钱把他们养起来就行了。”
“这我知道,不过我把话说在前面。这些皇族之人可不包括你,你还得要给我多分分忧。”
“三叔,你可得要一视同仁呀!”
“这事就这么定了,不用再说了!” 李隆基迫不急待地问道:“你赶紧告诉我,你刚才说的人究竟是谁?”
“其实,三叔你的心里早已经有人选了,还用问我吗?”
李隆基点点头道:“是的。我想过,姚崇最合适了。”
李陶笑着对李成器道:“大伯,怎么样,你输了吧?”
“你都快成神仙了,好了,我认输了!”李成器无奈道。
李隆基奇怪地问道:“大哥。这怎么回事?”
“陶儿和我打赌,说你心目中已经有首宰的人选了,这个人非姚崇莫属。”李成器与不隐瞒道。
“陶儿,你是如何得知的?”
李陶笑道:“三叔自有办法对付旧臣,主要担心的是功臣。功臣们是靠杀人才脱颖而出的,他们身上的血腥气太重,容易让人产生畏惧之感。不利于团结更多的官员。要想让朝政走上正轨,必须做到上下同心。这些功臣同生死,共患难,彼此之间关系过于亲密,难免结党营私。另外,大多数功臣都是靠奇谋密计,骤然在政治舞台上崛起的。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强,但是治国理政的能力弱。他们是功臣,但不是能臣,让功臣当宰相不符合现在的形势了。”
说到这里,李陶顿了顿:“可姚崇就不一样了,他当过宰相,也当过刺史,经验比功臣可丰富。当年,则天皇帝时,酷吏当道,姚崇审时度势,以全家百口作保,解开了武则天的心结,从此结束了酷吏政治。单凭这一功劳,已经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三叔当太子时,和太平公主争斗,也是姚崇提出让太平公主离开长安的。姚崇没有参加政变,没那么重的血腥气,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以他是宰相的最佳人选。”
大唐的中央政权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制,即以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为权力核心。尚书省是最重要的部门,典领百官,掌理天下军政事务,有些类似于今日的国务院。尚书省的长官本是正二品的尚书令,但因为太宗皇帝当年曾任过此职,所以理当避讳,于是,尚书省的长官便由两位副职担任,即从二品的左仆射与右仆射。他们的副手是正四品上的左丞与正四品下的右丞。
尚书省中最直接掌握处理政务权力的官员是六部尚书与侍郎,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吏部、兵部与户部尚书常常是宰相的重要人选。
中书省不直接处理庶务,长官中书令设二人,正二品。副职是中书侍郎,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辅佐皇上掌理军国大事。
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也是二人,正二品。副职是门下侍郎,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掌理出纳帝命,复核政令,在发现问题时与中书省会商上奏。
大唐建元之初,宰相只有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五人。后来,由于宰相事务繁重,而且往往需要一些有独特专长的人来为皇上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建议,宰相的人选就不再仅以官品高下为准绳了,而是以处理政务的需要为目的。于是,尚书省的六部尚书、侍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侍郎,甚至秘书监、卫尉卿等职位上的官员也会被任命为宰相,标志就是在他们的官衔上加上“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果没有加上这种参政的衔名,即使是三省的长官也不能算是宰相。


 四百一十四章 骊山阅兵

目前,玄宗朝**有五名宰相,分别是中书令张说,尚书省长官左仆射刘幽求 ,门下省长官、正二品的侍中魏知古,尚书省右仆射钟绍京,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尚书郭元振。
“可是,现在的那些宰相们都不同意姚崇回朝!”李隆基闷闷不乐道:“就连其他那些人也是一样,前些日子我让姜绞帮我推荐一个能干的人当河东总管,昨天姜皎来找我,推荐了一个人。”
“莫不是他推荐了姚崇?”李陶问道。
“正是,他告诉我,姚崇文武全才,担任河东总管最合适了。我一听就生气了一听就火了,厉声问他为何在我面前耍小聪明,是谁指使他这么说的?姜绞一看我生气了,赶忙承认是张说指使的。”
李陶淡淡道:“这都是意料当中的事情,三叔你也不值得生气。姚崇是最早跟着你的,也算是大功臣了,他若回来了,岂不是将别人都比下去了?故而功臣派肯定不希望他回来。同样,姚崇无论是威望还是能力,都比那些旧臣要强得多,张说他们肯定也不希望姚崇回来。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一个问题,三叔你的决定是正确的。”
“要不,我越过宰相直接让姚崇回来?”李隆基恨恨道。
“不可,三叔,你若这么做了,就算姚崇来了,也会给他添大麻烦的,这对今后的大计不利,最好还是按正常程序操作。”
“那你说该怎么办?”李隆基问道。
李陶突然问了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三叔,我听说前不久大唐军队在冷陉吃了大败战?”
李隆基一听脸色便沉了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
幽州大都督薛讷与燕州刺史李进有隙,睿宗遂将薛讷调回长安,薛讷一到长安便被李陶要到羽林军做了大将军。薛讷走后,孙佺做了幽州大都督。孙佺到了幽州后,急于收复被前契丹攻占的营州,即率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发步兵两万,骑兵八千,分为三路进攻奚与契丹。将军乌可利谏阻:道险而天热。孤军远袭,前往必败。孙佺不纳,令楷洛率骑兵四千为前锋,自率主力继后,向北开进。进至冷陉地区,与奚族酋长李大酺所率八千骑兵相遇,楷洛部初战失利。孙佺怯懦。不敢救援,引兵欲退。奚军乘机反击。唐军大败。唐军撤退时,将士恐惧,部伍不整。大酺乘势挥军追击,唐军溃败。孙佺与周以悌被俘,献于东突厥被斩。仅李楷洛、乌可利脱险而归。
“三叔,大唐军备已大不如从前了,你应该在骊山进行一场军演,既可以看看大唐军队实际的战斗力,又可以鼓舞士气!”
李隆基点点头:“陶儿。你说的是!”
“三叔,按照我大唐的惯例,如果天子出巡,方圆三百里以内的地方官都要前来拜见。若是我没记错的话,姚崇担任的是同州刺史,好像就在三百里之内。”
李隆基心中一动:“陶儿,你的意思是……”
“任用首宰是大事。三叔还是先见见姚崇再做决定。这样见面比较自然,不引人注意。若是三叔觉得不合适,那此事就作罢。若三叔觉得合适,朝廷的那些宰相我帮你解决!如何?”
李隆基听罢心中阴霾一扫而空,他哈哈大笑道:“陶儿,你可是给我解决了大问题了。”
“好了。三叔,既然问题解决了,那我可要走了。过几日皇家俱乐部还要进行蹴鞠比赛,我得去准备准备了。”
李隆基笑道:“陶儿,蹴鞠比赛还是让大哥去操持吧,你就不用管了!”
“因为过几日你要与我去骊山!”李隆基说罢,一阵风似的离开了。
“三叔。三叔!”李陶赶忙喊道。
可哪里还有李隆基的身影……
……
开元元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征调20万大军,在新丰与骊山之间开阔地域内举行了大唐规模最大的阅兵活动。
自则天皇帝当政以来,朝廷变乱频繁,已经很久没举行过这样的演习了。这一次,为了展示新皇帝、新朝廷、新气象,玄宗一身戎装,手持一杆大枪,立在阵前,他要亲自校阅军队,气氛显得格外庄重。
只见二十万兵马排列整齐,旌旗连延五十余里。阅兵开始,金鼓齐鸣,三声炮响过后,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尚书郭元振宣布阅兵开始,玄宗身着戎装,威风凛凛,站在检阅台上,极目四望,但见二十万大军,列阵于渭川,旌旗遮天蔽日,刀枪剑戟林立,将士盔甲灿烂炫耀,与日争辉,光照乾坤。
唐玄宗在郭元振的陪同下,骑马阅兵。玄宗坐骑所到之处,“万岁”之声不绝于耳,玄宗目睹阵容强大的军队,满心欢喜。
李隆基一回来,便笑着问道:“陶儿,你觉得怎么样?”
“看起来好像还挺像那会回事的!”李陶淡淡道。
郭元振是兵部尚书,李陶如此说来,他听了觉得非常刺耳,不由问道:“蓝田王此话何意?”
李陶反问道:“郭相公,你也是长年带兵之人,现在大唐军队的战力,与太宗时期可否能同日而语?”
“这个……自然不能!”郭元振就算再自负,也不敢与太宗皇帝相提并论。
“军队是用来打仗的,而不是摆来看的,所以我只能说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你还要我说什么?”李陶说罢,便不再看郭元振了。
郭元振不干了,他振振有词道:“蓝田王的意思是说,这二十万大军中看不中用了?”
“中用不中用,我不敢说,那要试过才知道。”
“蓝田王,你说如何试?”
李陶摇摇头道:“不试也罢。”
李陶越是这样,郭元振越是不服:“不,蓝田王,必须要一试。”
李陶瞥了一眼郭元振:“郭相公,要知道这可是在军中,如此儿戏,有何必要?”
郭元振如何不知李陶之意,他一梗脖子道:“蓝田王,我可以立下军令状。不知你可敢?”


 四百一十五章 军令状

李陶并不言语,只是看向李隆基。
李隆基不知李陶是何意,也同样去投去征询的目光,李陶向他微微点头。
李隆基道:“陶儿,你先说说如何试,再立军令状,如何?”
李陶点点头道:“郭相公,你应该知道‘薄战’吧?”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府兵的训练主要有“薄战”和“纵猎”两项内容。其中以“薄战”为主要内容。“薄战”主要是训练士兵熟悉军中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号令,进行前进后退,队形变化,操演熟练,以做到战时临阵有序,随阵入战。“纵猎”就是进行游猎,在此过程中训练士兵的武艺,提高士兵个人的战斗技能。
郭元振怎会不知“薄战”,他一撇嘴道:“自然知道。”
“复杂的队形变化与操演就不搞了,就试试各军拔寨交换驻地重新扎营,如何?”
李陶出的题并不难,这是军队最起码应该做到的,郭元振甚至感觉到了李陶对自己的轻蔑。他咬咬牙问道:“就试这个?”
“郭相公,你就说吧!这二十万大军,多长时间能够扎营完毕?”
“一个时辰!”郭元振毫不犹豫道。
李陶大方道:“给你两个时辰吧!敢不敢立军令状?”
郭元振胸脯上下起伏,不仅用最寻常的扎营来试验军队,而且给了两个时辰,当大唐军队是什么了?这简直是**裸的挑衅,不但是对大唐军威的挑衅,更是对自己这个兵部尚书的的挑衅。
郭元振面色凝重向李隆基道:“陛下,若两个时辰之内,军队不能扎营完毕,我郭元振愿意献上项上人头。”
李陶也轻描淡写地向李隆基道:“陛下,若两个时辰之内,军队能扎营完毕,我李陶愿意献上项上人头。”
在场的众人面面相觑。本来是一场宣扬军威的军演,竟然变成了李陶与郭元振之间剑拔弩张、不死不休的对峙。
李隆基也是异常紧张,他实在想不明白,李陶今日这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
李陶向李隆基示意,让他同意自己与郭元振立下的军令状。
李隆基见状,只好点头道:“准奏!拿纸笔来!”
李陶与郭元振各自立下了军令状。
李隆基命人备好铜壶滴漏用以计时,然后向李陶问道:“陶儿。如何?”
李陶笑道:“我没问题,看郭相公了。”
李隆基又向郭元振问道:“郭爱卿。你意下如何?”
“陛下,可以开始了。”郭元振毫不犹豫道。
“好,我亲自击鼓,号令士兵。”李隆基似乎也受到了感染。
随着鼓声,军队开始动了起来,可不是井井有条,而是一阵混乱,似乎没想到会有如此将令。
郭元振的脸色有些变了。
李隆基的脸色也有些变了。
李陶似乎早已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只是笑吟吟地看着。
随着鼓声。各个军队开始行动了,但二十万军队同时行动,反倒让场面更加混乱不堪了。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混乱的场面没有一点改观。
眼看着两个时辰就要到了,郭元振脸色越来越黯然,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让人不可思议的结果。
李隆基早已不击鼓了。他脸色铁青。若不是李陶与郭元振立下军令状比试,他还不知道看起来强大无比的的军队竟然如此不堪。这还仅仅只是安营扎寨,若真是对敌,岂不是……
“陛下,时辰到了!”高力士上前小声提醒道。
李隆基看着依然混乱不堪的军队,终于忍不住了。他大怒道:“兵部尚书郭元振治军不力,军容不整,队伍散乱,立即绑于旌旗下斩首示众。”
陪同玄宗一起阅兵的两位丞相张说与刘幽求一听,大吃一惊,刚要劝谏,却听李陶对李隆基道:“陛下。郭相公是先朝老臣,有大功于国家,纵有治军不严之过,按军律不应斩首,请陛下开恩。”
李隆基见李陶说话了,不能不给这个面子,他又道:“陶儿,你别忘了,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
李陶摇头道:“此事怪不得郭相公,无论换作谁来,都是一个结果。”
听李陶如此一说,李隆基又道:“既然是蓝田王求情,那就免去郭元振兵部尚书之职,流放新州!”
新州离长安有六千里,这已经是很重的处罚了。
“谢陛下!”郭元振一脸颓废:“请陛下恩准,罪臣想问蓝田王几个问题。”
李隆基看向李陶,李陶点点头。
“准奏!”李隆基道。
“郭某谢过蓝田王求情之恩!”郭元振先是向李陶施了一礼。
“郭相公客气了!”李陶回礼道。
“蓝田王是不是早已经知道这个结果了?”郭元振问道。
“正是!”
“蓝田王可否告知郭某,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陶叹了口气道:“我说过,现在的大唐军队已经不是以前的那支军队了。我是从三个方面推断出今天这个结果的!”
“哪三个方面?”这次发问的不是郭元振,而是李隆基。
“大唐实行府兵制,男子二十一岁入军,六十岁免役, 平时在家乡进行农业生产,不服徭役,不纳租调。有战事则应征作战,出征时自备兵甲衣粮,负担也较重。府兵制是与均田制联系在一起的,而如今均田制被破坏,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无力自备衣粮,故经常出现逃散现象,而地主富户也常逃兵役,于是兵役全落到贫下户身上。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下降也是正常现象。此其一。”
李隆基低头沉思。
“二十万军队,统一指挥,互相协调,何其难也。大唐数十年来也没有这样庞大的调动,不仅将领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各军队之间也没有进行过这样协同的训练,如今猝然下令,焉能不乱?此其二。”
“陶儿,你继续说,这其三是什么?”李隆基道。
“这其三是我讨了个巧,军中训练一般重骑射,重队形,却大多对扎营训练不多,甚至是从未专门训练过。若是试试别的,或许还不至于如此混乱,可这么多人同时扎营,怎么会不混乱呢?”


 四百一十六章 公报私仇

郭元振听罢,不由感慨道:“我带兵数十年,却不如蓝田王知兵,真是惭愧之极,输在蓝田王手中,郭某心服口服。蓝田王,保重,郭某告辞了。”
李陶张口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看着郭元振蹒跚远去的背影,不由地叹了口气。
李隆基脸色依然难看,随行的王毛仲向李隆基奏道:“陛下,现在军容不整,负责此次阅兵礼仪安排之人难辞其咎,必须严惩。”
李隆基正在气头上,想也没想就问道:“谁负责此次礼仪安排?”
“礼部侍郎唐绍!”王毛仲道。
李隆基恨恨道:“吏部侍郎唐绍,制军礼不严,严重渎职,论罪当斩,立即将其正法。”
王毛仲向右金吾将军李邈使了个眼色,李邈会意,应诺一声便转身而去。
李陶打量了一眼王毛仲,然后向李隆基道:“陛下,其实这件事情与任何人都没关系,是积弊已久,不应该怪罪于唐绍。陛下既然免了郭元振的死罪,何苦又要杀了唐绍呢?”
李隆基沉吟片刻,对高力士道:“派人去传旨,免去唐绍死罪,将其削职为民。”
“是!陛下!”高力士急急而去。
不一会,高力士又匆匆而来,他犹豫着不知该如何向李隆基禀报。
“出什么事了?”李隆基问道。
“陛下,唐已经被斩首!”高力士期期艾艾道。
李隆基一听也是吃了一惊:“什么?这么快?这才前后脚的功夫,就斩首了?”
李陶听了,面上露出了怒容,他走到王毛仲面前:“霍国公!”
王毛仲因跟随李隆基较早,现已被李隆基授与左武卫大将军,进封霍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李隆基每次设宴,王毛仲都与诸王、姜绞等在御幄前连榻而坐,因为深得李隆基信任,王毛仲谁都不放在眼中。不仅高力士、杨思勖这些人对他忌惮不已,就连宰相刘幽求也要让他三分。
王毛仲是当年李陶从人市买来的,给他脱了贱籍,后来将他与李宜德一起送给了李隆基,他才有了今天。也就是说,李陶是有恩与他的,故而他不敢在李陶面前放肆。
王毛仲见李陶喊自己。赶忙应道:“蓝田王,毛仲在!”
“右金吾将军李邈是你的人吧?”李陶问道。
“是!蓝田王!”
“我听说你与礼部侍郎唐绍与隙?”李陶又问道。
“蓝田王绝对没有此事!”王毛仲赶忙辩解道。
“今年上元节。唐绍与人饮酒,酒后失言说你是奴婢出身,并讥讽了几句。后来,这话传入了你耳中。你怒不可遏,放言总有一天要让他死于自己之手,可有此事?”
王毛仲还要解释,李陶却不客气地伸手打断了他:“陛下有远大抱负,你作为陛下身边亲近之人,要全力协助陛下。不能有太多私心杂念!若再做这种龌龊勾当,莫怪我对你不客气了!”
王毛仲脸色铁青,可见李陶还在瞪着自己,只得低头道:“蓝田王的教诲,毛仲谨记在心。”
众人见不可一世的王毛仲在李陶面前吃了瘪,心中都觉得痛快。就在李陶转身的瞬间,王毛仲眼中露出了怨毒的目光。王毛仲转瞬即逝的的目光被一旁的高力士捕捉到了。他知道王毛仲心胸极窄,睚眦必报,有些担忧地看向李陶,李陶却浑然不觉。
李隆基听了李陶的这一番话,心中也明白自己被王毛仲利用了,心中虽然恼火。可在众人面前也不便发作,只得恨恨道:“革去李邈右金吾将军之职,逐出长安,终生不得录用。”
过了好一会,李隆基向李陶询问道:“陶儿,下一步该如何?”
李陶道:“既然事已至此,陛下速将对郭元振、唐绍的处理通报全军。让诸将领心中警醒,今后勤加操练军队,努力提高大唐军队战力。”
李隆基点头道:“立刻派轻骑传报全军。”
随着一匹匹快马奔出,军使大喊着向各军通报消息。各军顿时哗然,队形立刻又散乱起来。
李陶指着大军道:“陛下,仅仅是通报一个意外的消息,便如此,若真是有敌军来攻,将会是什么状况,可想而知。”
李隆基却好象没有听见一般,指着两个地方,对李陶道:“陶儿你看!”
李陶放眼望去,果然有两处军营队形整齐,巍然不动。他点点头道:“这两军的主将不错,大军能处惊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