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毒清-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潘仕成给杨家画了一张大饼,而杨家图谋云贵川三省铜盐的巨利,乖乖进了潘仕成的圈套,按照这些分析,杨家接触洋务,倒是被动之举。
潘仕成在广州建船厂,显然还想博取一份圣眷,之前他仿制的西洋轮船,被朝廷搁置,看来也是心有不甘啊!
潘仕成的船厂,杨家的三省铜盐,还有一个可以视作盟友的李星沅,云贵、两广、两江、四川,合七省之力发展洋务,自己是不是也该最后顶一顶大清呢?
云贵川三省的杨家,由盐及铜、由铜及铁;两广的潘仕成,由轮船及火枪、火炮;再加上两江李星沅在钱粮上的支持;杨老三为了牟利的举措,竟然为自己设了一个不得不入的局,为了大清,林老虎也决定入局了。
杨家、潘仕成各自为政,自己和李星沅两厢扶持,官商合力促成洋务,趁清流们没有觉察的时候,先做出一个天大的政绩,堵住他们的嘴,那以后……(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章 疆臣暗战(一)
李星沅那边扣了杨家的货船,六十艘的数量,确实有些多了,船上装的什么东西,虽说大多数人不知道,但两江总督对碰云南红人的消息,却在朝中传的沸沸扬扬。
李星沅的发到朝廷的折子也是一明一暗,明刀明枪直指杨家利用盐船贩卖洋货,暗地里却是一封措辞极为晦涩的密折,里面只是大略的说了一下杨家货物的种类,以及东西的用途。
滇铜复起是件大事,作为疆臣李星沅知道,有些东西碰不得,圣眷这个东西说丢就丢,没了圣眷想坐稳疆臣的位子,那也是相当困难的。
而且自己的年岁已经不小了,不能像毛头小伙子一般说话做事,明着的那份奏折,也是李星沅试探各方态度的饵食。
云贵总督林则徐做事的手法,与李星沅一样,先是一本为杨家圈地辩解的折子。广和一案的余波未平,杨家在云南做的事情,也该让圣上知道,上次林则徐没有为杨家表功,也是怕杨家发展的太快,不受控制。
广和一案,林则徐只是把广和在富民的劣迹报了上去,现在看来,也是增加杨家在圣上心中地位的时候了,李星沅那边一旦发动,势必会将矛头对准杨家的那六十船洋货,这事儿是谁也盖不住的。
当朝的清流们,把西洋人视之为鬼,抵制西洋的一切东西,说的好些是为了除魔卫道。说的直白一些,这些清流才是真正的误国之臣,他们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至于国家和百姓。早就被他们抛到了脑后。
清流们的势力不小。杨家单凭一个滇铜复起,还真不一定能扛住清流们的诟病。当朝至尊,崇仁孝之道,而杨家确实把仁义二字做到了极处,云南的事情,林则徐大多亲眼看过,没有杨家,云南早已变成了鬼蜮。
虽说大势不可逆转。但皇帝在官场之中的地位,那绝对是至尊,只要杨家圣眷昌盛,道光一朝,就没有人能扳得倒杨家。
林则徐自己就曾经倒在了洋务上面,里面虽说有洋人插手,但最终还是圣上那边开了口,自己才被发配西北边疆。
云南是他林元抚最后的机会了,这些天林则徐也是一扫颓势,变成了初来云南之时的那头大清猛虎。
林老虎暗地里的密折。写的极为详细,从杨家的善举。到杨猛治军有方,林则徐也不吝赞美之词,把杨家说成了大清的股肱之臣。
在折子的前半段,林则徐也详细说明了云南的状况,以及杨家没有不臣之心的原因。云南多族杂居,想要在云南起事,很不容易,而杨家一些有悖常理的行径,林则徐也做了分析。
杨家这些年为了云南的事情,耗费不小,赚钱就变成了杨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而杨家赚的钱财,又大半投到了百姓身上,这在别的地方,就是收买人心之举,可在云南就是在做无用之功,一句夷性犬羊,一句山民桀骜,杨家即使有反意,在云南也成不了势。
摘清了杨家,也是林则徐不得已而为之,里面有许多东西,他自己也有些不拿准,但为了大清的富强,有些事儿真的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杨家没有圣上的信任,那他的一切谋划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云贵总督的位子,他林元抚不可能一坐经年,而杨家就成了推动云南洋务的中坚力量,督抚是流官,杨家是坐地户,洋务不是一两年就能成事儿的,三五年的时间,哪一任总督也不会在任那么长时间的,所以杨家的地位,在三五年之内必须要稳!
摘清了杨家,就到了林老虎诉苦的时候了,西北、东北的大敌峨罗斯;大清捉襟见肘的财政;各地纷纷扰扰的叛乱;伸手不见五指的官场;还有盘踞在海上的诸列强。
林则徐先是把大清颓败的局势,大略的说了一下,这些东西,已经被翻烂了,大略的一提,就能勾起圣上的忧国忧民之心。
数完了大清的颓势,林老虎话锋一转,就是歌功颂德了,西北边疆生擒反贼张格尔;为了让大清的百姓能够多些钱粮,圣上提倡节俭之风;庚子一役杀伐果断,革职查办了大群的冗官汰员,虽说下面的奴才作战不利,但大清雄主的气势却是彰显无遗。
拍完了马屁,就是诉说滇铜复起之利,滇铜是大事儿,而借用西洋的技法除了能够增加滇铜的产量,如果这法子合用,还能大大缓解朝廷的银荒。
云南不仅多铜而且多银,如果滇铜的产量,能够成倍的增加,滇银呢?
一个巨大的画饼,在林则徐的折子之中,被描绘了出来,不谈滇铜复起对整个大清的影响,单单滇铜和滇银之利,就可以让云南试着办洋务。
画完了这张大饼,林则徐又把自己的谋算说了出来,杨士勤、潘仕成、李星沅,云贵、两江、两广、四川,七省合力,只要滇铜成了,这七省就是大清中兴的希望之地。
洋洋万余言,林则徐的这份折子,写了三个时辰,润色了三天,林则徐反反复复几十遍,一边读着自己的折子,一边揣摩圣上的表情,看一遍改一遍,延迟五天之后,这份密折才匆匆的上路了。
“林老虎也算是揣摩透了圣心,这份折子一上,五年之内,杨家可以在云贵川三省随心所欲了。
林老虎的这张的画饼,让人看着垂涎欲滴啊!不简单,果真是不简单啊!”
林则徐的密折,杨猛没有翻看,而林则徐密折的废稿,却稳稳的躺在杨猛身边的桌子上,听了魏五对林则徐的评价,杨猛的脸上也有了喜色。
“李星沅那边已经发难了,林老虎的这道折子上去之后。李星沅那边八成会销声匿迹。咱们是不是也该做些什么呢?”
林老虎说的是一样儿。这个时候,杨家也必须站出来表忠心,至于如何表忠心,就只能让魏五来拿主意了。
“今年的滇铜也该解京了,三爷这个时候进京最合适不过了。”
魏五说完了,杨猛的眉头也皱了起来,进京?杨猛从来就没想过这事儿,现在这个时候。可不是杨家人进京的时候,万一李星沅的折子,被朝廷允了,那现在过去就是送死。
李星沅所提的私用盐船之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万一朝廷借题发挥,自己进京再掉了脑袋多冤呐!自己这辈子才刚刚开始,许多好东西还没享受过呢!就这么挂了,忒冤!
阴沉沉的望了魏五一眼,还有一点最重要。魏五这个建议,好像也藏着莫大的野心。自己去了京师,杨家就没了主心骨,万一自己陷在那边,杨家真就成了朝廷的恶奴了。
“三爷,魏五已经熄了争斗之心,现在这个时候,老爷子进京,并不能表现出杨家的诚意来,最好法子就是二爷和三爷一起进京,在京城为二爷谋个差事。
魏五听说三爷与二爷,在有些事儿上看法不同,京师是大清的重地,也是最为颓废之地,三五个月的时间,以二爷的心性就会极度的厌恶官场,到时候,这次李星沅针对杨家之事,也已经风平浪静了。
三爷花些银子,在广州为二爷谋个官职就是了,广州的潘氏虽说是杨家的铁杆,但不得不防,二爷的心性不错,足够制衡潘老爷了。”
魏五的话,也说到了杨猛的心里,自己的二哥是杨家的一个大麻烦,随着滇铜复起的推进,杨家的野心也会在三五年之内暴露。
机器设备用上了,滇铜的产量就会成倍的增加,全数解京那是不可能的,杨猛对云南的控制虽说严密,但他也不能保证这事儿不被朝廷侦知,到时候就是杨家兄弟反目的时候了。
魏五说的法子,虽说风险极大,但无疑是软化二哥的一个好法子,二哥反清,杨家才能反清,不然……
“嗯……此事容我再考虑一下,李星沅之事虽说大局已定,但不可轻忽,李星沅与林则徐的动向,你们都要摸清楚。”
挥退了魏五、徐子渭,杨猛便把秦子祺召了回来。
“严密监视魏五,增强京师的人手,为他们多准备几条后路。”
京师之行成与不成,还要看事态的发展如何,现在决定还为时过早,离开自己的地盘,这对杨猛来说也不是件容易事。
自复生以来,杨猛离开云南的次数只要两次,而目的地都是广州,一次是为了大哥,另一次则是为了云烟。
与广州相比,京师显然不是杨猛该去的地方,太过危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杨家在云南是老大,可到了京师杨猛就是个瘪三,万一在京师得罪了什么人,云南与京师相隔太远,想跑都不一定能跑回来。
但二哥的事情也不是小事,杨家两兄弟不合,一个是叛贼一个是忠臣,这事儿要是出了,无论对杨家的名声,还是对云南来说,都是个灾难。
自己的亲兄弟都造自己的反,那他杨猛在云南又能有什么威严,杨家历经老爷子杨士勤,还有他杨猛十数年才打造出来的仁善名声,无敌之势,都会因为兄弟反目大打折扣。
滇铜复起在望,杨家和朝廷之间的关系,也将慢慢的由融洽转向对立,留给云南和杨猛的时间不多了,而想要二哥,快速的转变对朝廷的看法,魏五的这个主意确实不错。
不想去做又不得不做,杨猛也被深深的困住了。
李星沅身在两江,他的折子先林则徐一步到了京师,明面的折子,因为干系重大,军机们不敢搁置,第一时间就送到了道光帝的面前,而道光帝看了密折之后,知道此事不是什么以权谋私的事情,但也不是什么好事儿,这事儿该如何处理,还得看看林则徐那边的说法,所以也没做出什么激烈的反应。
密折奏事,除了道光帝外人很难看到李星沅的密折,而李星沅弹劾杨家私用盐船牟利之事,却在朝廷掀起了轩然大波。
六十船的洋货,虽说不知道有多少,能值多少银子,但想来是值不少钱的,杨士勤兼着三省的铜盐大使,这本就是个肥的淌油的差事,坐在肥缺之上,还不忘利用盐船敛财,许多人就犯了红眼病。
京师是个官员汇聚的地方,但京师的衙门口,多是清汤寡水的职司,同样为官,很大一部分京官的品制要比杨士勤高得多,一个深处庙堂,一个身在边疆,处庙堂之高喝稀粥,身在边疆的却守着酒池肉林、金山银海,不管杨家做了什么,单单杨家的财力,就是京官们的仇敌。(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一章 疆臣暗战(二)
犯了红眼病的京官们,见圣上不发话,也在仔细的揣摩着圣意,广和之事是前车之鉴,想什么说什么那就是找死,云贵的林则徐力挺杨家是肯定的,这次要说什么话,要怎么说话,可是要仔细一些的。
而李星沅的折子,虽说是在弹劾杨家,但只拿着私用盐船说事儿,有些明眼人,就看出了事情的不对,杨家在云南圈地之事,上次也弄得不明不白,李星沅是做过云贵总督的,而且广和与李星沅一起任职云贵,杨家的事情,李星沅不可能一点也不清楚,这位的折子,看来里面的水分不少啊!
私用盐船、大量圈地,这事儿杨家必定是沾在身上的,不然不会空穴来风,李星沅不提圈地之事,看来只是试探,他在试探云贵的林则徐。
李星沅与杨家之事,还只是刚刚起头,现在还不是说话的时候,圣上是在观望还是在下套,现在还看不明白。
有了上次广和之事的教训,京官们的联系比之前要紧密了一些,涉及满汉臣工争斗,汉官就要团结在一起,现在大清的汉官占了整个朝堂的**成之多,除了在各地驻守的八旗将领,其他的地界,满蒙官员,根本没有优势可言。
自庚子年以来,满蒙诸臣死的死、罢的罢,留出了好大一批高位职缺,这几年圣上接连复起好几位被罢职的满官,这对汉官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大清九大疆臣,满官和宗室官员,做个三年五载是平常事。坐上个十年八年也不是什么大事儿。而汉官能在一省总督任上。坐满三年的,那就算是圣眷昌盛了,仅坐一年的有之,做半年的有之,坐上去两三个月就调职他处的更多。
这几年,满臣先是空出了两江,然后又让出了两广,九大疆臣。汉官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可是个大好的机会,虽然汉官的总督之位做不长,但流官对大多数京官来说却是个大好事儿,总督的帽子大家轮流戴,个个都有了资历,以后的好处更多。
满臣的凋零,加大了圣上扶植满臣的力度,刚刚过去的广和一案,留出来的空缺。大部分是被满蒙官员顶上的,现在又来了李星沅弹劾杨家之事。由不得京官们不小心翼翼的做事儿。
私底下议论纷纷,朝堂上安安静静,李星沅的折子上去之后的反应,让李星沅的心慢慢的吊了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安安静静的朝堂,对他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云贵的林则徐至今没有反应,就怕他憋得是杀手锏,而朝廷对他的两份折子的批示,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知道了!这事儿透着莫大的玄机啊!
心里有些忐忑的李星沅,也选择了驻足观望,杨家的货船也被妥善的安置好了,李星沅已经大体知道了这些东西的用项,事关滇铜复起,这些货物绝对不能有什么闪失,停靠货船的两江水师船坞,也就成了重兵把守的地方。
李星沅上了一道折子之后,就选择了偃旗息鼓,这也把京官们吓着了,疆臣第二的李星沅,对于杨家都是如此的忌惮,现在攻讦杨家,看来不是什么好事儿。
李星沅选择了观望,京官们同样选择了观望,而这个时候,林则徐的折子,才姗姗而来。明面上为杨家请功的折子,也是林则徐施放的一个信号,他林元抚保定杨家了。
林则徐的折子一上,包括李星沅在内的朝廷官员,都长舒了一口气,林则徐不简单,这拖慢的折子,似是有意为之,如果在折子没到之前,有人重提广和之事,诟病杨家,这道折子,就是个杀手锏。
林则徐的声音一出,许多人就准备偃旗息鼓了,大清林老虎可不是个好惹的,庚子年间跟着林则徐的倒了霉,与林则徐作对的更倒霉,林则徐在官场,做人方面无可指摘,做事方面虽说严厉,但有圣上撑着,想要扳倒林则徐并不容易。
这几年林则徐屡次上书请辞,都被圣上拦了下来,现在这林则徐就是官场的亡命徒,对上他即使是胜了,也会在圣上心里留下不怎么好的形象。
除了李星沅之外,大清的各大疆臣都选择了沉默,现在这世道,谁的手下都是一个烂摊子,现在与林老虎玩命,那就是自找不痛快。
各大疆臣不出面,杨家之事,就变成了林则徐与李星沅的隔空对战。
林则徐强扶杨家,对李星沅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仁孝杨家这个名声太沉重,一旦被杨家站稳了脚跟,依着杨士勤有仇必报的性格,定不会与他李星沅善罢甘休。
广和之事就是前车之鉴,广和一个不入流的小蚂蚱,杨家都能下死手,就别说身为两江总督,大清文帅第二的李星沅了。
杨家不能倒下,但也不能就此大红大紫,林则徐的折子要是被圣上认可了,那杨士勤的封赏就少不了,现在杨士勤差的只是官阶,这次林则徐的谋划成了,说不定杨士勤就能以三省铜盐大使之职,问鼎云贵之位。
有了滇铜撑着,杨士勤怕是会成为第一个可以连续很多年坐镇云贵的汉官,只要杨家握住了云贵川三省财权铜盐,那就是基本握住了这三省的财权,这么大的一个对头,还是要趁早打压的。
林则徐亮明了态度,李星沅也摆好了架势,一道措辞极为严厉的奏折就发到了京师,负滇铜复起之大责,不务正业;挟铜盐之巨利,要挟朝廷;趁饥荒之时节,与民争利;杨家大逆不道!
这封奏疏一上,京官们有了靠山,更有了纲目,借着李星沅列下的三宗大罪,他们就开始了对杨家的口诛笔伐。
‘知道了!’
‘查实再说!’
‘不可捕风捉影!’
对于这些诟病杨家的折子,朝廷那边的回复相当敷衍潦草。这对京官们来说。无疑是个信号。可以放开手脚攻讦杨家的信号。
每一场官场混战,都会有人倒下,有人起来,而京官们参与进来,也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考校,无论是去处理杨家一案,还是说出了可用的方略,都是他们晋升的台阶。
京官们攻讦杨家。却少了一个大势力的参与,那就是清流,清流的人数虽说不多,但影响力,却是仅次于军机的,他们不发话,显然是看到了事情里面的文章。
这个阶段,就是李林两人相互试探摸底的阶段,什么该做、什么该说、什么该打,都要在两人试探之后。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就开口说话的。未免显得有些浅薄了。
道光帝那边也是一样,林则徐画的那张大饼太过诱人,由不得道光帝不张口,可清流们和祖宗的法度,却是个障碍,该怎么做事,皇帝这边也需要考校一下。
前次广和之事,也引起了道光帝的警惕,满臣凋零汉臣昌盛,这可不是个什么好现象,但满蒙诸臣,多不可用,宗室之人无才无德,数遍了大清,在满人之中想找几个督抚之臣,很难!
借广和之事,打压了一批汉臣,可这个还远远的不够,汉人的数量太多,读书人更多,每次论战结束,都要有不少人落马,淡化处理李林争锋,也是道光帝御下的手段之一。
林则徐这些年频频称病,这是真老了,道光帝也深有同感,自打过了六十,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虽然每天吃的汤药不少,可这身子骨,就是不见好。
林则徐画的那张饼,让道光帝觉得,他们这对老君臣还能再搏一把,为大清的中兴再搏一把!
大清的颓势已现,这几年各处不是饥荒,就是叛乱,祖宗的基业摇摇欲坠,汉官起势就在眼前,若是没有广和之事,林则徐之请,道光帝不一定会考虑,可广和一案,汉官想进一步抹黑旗人,这个让道光帝提高了警惕之心。
祖宗基业,不会败于洋人之手,只会败于汉人之手,虽然表面上说的是满汉一家亲,可背地里满汉征伐,自大清立朝以来,就没有一天停下过。
作为旗人的领头羊,道光帝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了,一天不如一天的身子骨,也在催促着道光帝做些什么。
储位的人选,道光帝心里已经有谱了,可大清的江山他心里没谱,银荒、饥荒、民乱、汉官,都是压在他胸口的大石。
云南的事情该怎么办,不能和军机们商议,只能找一些宗室之人商议,大清的江山是爱新觉罗的,只有宗室才是忠心不二的。
和宗室们商量这事儿,也简单,说洋务道光帝也不在行,说说滇铜复起之后,能给朝廷多少银子,云南的铜矿、银矿,现在可是很硬的菜。
一场茶话会,这糕点刚咬了一口,事情就定了下来,掌握实权的宗室们,虽说不怎么成器,但还是会算数儿的,朝廷搂钱就是给他们自己搂钱,朝廷有了钱,也少不了他们的那份儿,在什么狗屁洋务上磨豆腐,那是呆瓜、傻蛋们干的事儿。
“这事儿,记在心里就成了,漏出去把事情给败了,对谁都没好处,时辰差不多了,都跪安吧!”
其实这事儿,道光帝心里早已经有了定论,问问宗室们,不过是图个安心而已,看来自己这个皇帝,也要装聋作哑一回了。
林则徐是即将退位的老臣了,他激进一把到没什么,而且林则徐不善交际,也是朝廷之中,势力最小的疆臣,涉及洋务,交给林则徐来办,最好不过了。
败了,借机让他隐退就好;成了,洋务之风也可以刹的住,林则徐功成身退,朝廷杀几个、罢几个鼓吹洋务的官员,再下一道谕令,大清还是之前的大清。
道光帝对林则徐奏疏的批示很简单,‘提一下西洋的法子’。
林则徐那边的头绪理清了,接下来就是两江的李星沅,李星沅年富力强是个干员,他的态度也是道光帝最为在意的。
两江总督,大清文帅第二,直隶的缺现在还是旗人的,往后几年,这李星沅就是汉官的掌旗之人,他的态度激进与否,也决定了他之后的前程。
李星沅与林则徐不同,这位在朝中的枝节不少,李星沅的态度,会左右很大一部分汉官的态度,他要是过于激进的话,借着杨家之事,就要直接把他拔掉。
道光帝给李星沅的批示更为简单,就仨字‘放了吧’。
林则徐、李星沅两人接了批示,都是一脑门的官司,提洋务,势必引起清流们的攻讦,该怎么提,把林老虎给难住了。
而两江的李星沅,看了批示,心里却是‘咯噔’一下,这不明不白的批示,玄机也大得很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二章 疆臣暗战(三)
提一下洋务,对林则徐来说也是大事儿、难事儿,这事儿说不好,说的不能赢人,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