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毒清-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英军的强项是什么,他们当然不会忘记,世界第一的海军,就是英军的强项,而伊洛瓦底江也是可以通行战舰的,虽说缅军在河道上设了重重障碍,但跟杨猛说的一样,只要有了火。药,不建造拦江水坝,是很难阻挡战舰前进的。
这样的方法英军当然也会,海路配合,让米实塔成了英军战舰,可以随意光顾的地方。
英军的战舰犀利不假,但对付战舰的土法子,缅军也不是没有,遍布江面的火船,就是战舰的大杀器,木制风帆战舰,最大的弱点就是木制。
灌了油料的火船,对战舰的威胁太大,十几天的攻防战,因为大量的火船,英军损失了两艘战舰。
疯狂的缅军战船,就夹杂在火船当中,一旦靠近了,英吉利的战舰,也只是案板上等着被宰割的鱼肉而已。
焚毁了两艘英吉利战舰,缅军从江里打捞上来五十多门舰炮,实心炮弹对缅军来说,也不是什么技术活,土制火。药缅军也会,英吉利战舰上的利器,握在了缅军手里,也成了米实塔僵局的重要原因。
仗打了近一个月,英军的将领们也有些迷茫了,勃生登陆之后,他们打掉了一支七八万人的大军,英帕尔附近也有三四万缅军,米实塔这边更多,足有十万上下。
对于缅甸,英军的情报,是很准确的,缅军最多不过五六万人,突如其来的缅甸大军,让英军的将领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了,缅甸哪来的这么多的士兵,士兵的武器。是谁提供的?
这事儿要想问清楚。就只能找暹罗王和杨猛了。暹罗王发起的灭族大战,让缅王手里的军队,每天都在壮大着,三十万还是五十万?现在杨猛的情报人员也摸不清了。
而武器,就是杨猛的事情了,缅军劫了慢谷,太多的金银财宝,也让缅王的腰杆子硬了起来。除了粮食交易,就是军火交易,暹罗的财富,也在以一个恐怖的速度,向杨猛手里流淌。
凭着前期的布局,杨猛在东南半岛,制造了一个不事生产,就能长久作战的怪物,不用伊洛瓦底江河谷生产的粮食,缅王也能支撑两三年。而这些粮食的出处,只有杨猛清楚。
虽说杨猛卖给缅王的都是些玉米。但这玩意儿,也能填饱肚子,这是为了族群延续进行的战争,缅王不用付出军饷,只要管饭就成了。
底气十足的缅王,就是这个怪物的头脑,只要缅王还有战心,这个怪物就会一直活下去的。
打不进去,英军也不想再从印度调兵了,在莫塔玛登陆的那支一万人的英军,就是破局的关键,指望那支英军是不可能的,现在英吉利人想利用的是暹罗王。
“瞧瞧人家缅王,再瞧瞧你们,一个二傻子打的都比你们好!你们还他妈有脸活着吗?”
缅王在前线打的有声有色,杨猛却在对着徐子渭和乔孤乃发火呢!
乔孤乃这次过来,是来送缅军将领们的计策的,英军的计策,是杨猛自己推演的,而缅军的计策就很容易得到了,而这些就是新军推演沙盘的参照。
沙盘推演的好,一夜之间就能统御千人,驻扎在勐腊的云南新军,白天训练,晚上扎堆推演沙盘,只要在沙盘推演上有过人之举,杨三爷提拔的力度更大,普通的士兵可以做千人的统帅,同样千人的统帅,如果不会这些东西的话,直接被撸到底也很容易。
缅王在杨猛的眼里可不就是二傻子吗?可现在一个二傻子,在正面战场挡住了英吉利的大军,而且搞掉了英军的两艘战舰,杨猛看了缅军的战略之后也是大为光火,没经验啊!
若是自己当时带领那六万民夫就好了,虽说不能全歼英军,但凭着六万民夫,杨猛有自信可以打掉英军一半的人手。
随着战争的不断继续,杨猛的自信心也越来越足,有些东西,肚子里有但是不会用,看别人用了一遍之后,就明白多了。
“三爷,下一步……”
被三爷弄了个没脸,徐子渭也抬不起头来,当初一败,主要原因就在徐子渭身上,就是他错误估计了孟加拉那群骑兵的胆气,这事儿乔孤乃和杨巴,只是遭了池鱼之灾而已。
“回去之后,好好的思量一下!
下一步,就该是暹罗参战了,米实塔前线英军现在是防御状态,二十年前缅甸吃过亏,想来缅王不会冒进的。
英军防御,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想开辟第二战线,萨拉马蒂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英吉利在鼓动暹罗参战。
一旦暹罗参战,这僵局就会被打破,缅甸也就面临生死存亡了。
乔孤乃,利用你的权力,让缅王出人,在伊洛瓦底江河谷,修一条道路,为咱们来日进兵和缅军撤退做准备。
一旦暹罗人动了,缅军挡不住两面的攻势,乔孤乃,你可以向缅王建议,将主力撤到敏建、实皆、曼德勒附近,米实塔、卑谬、马圭一线,是很难防守的。
相比之下曼德勒一带更好防御,百姓的撤离,马上就要开始,不然一旦暹罗军队参战,缅军失去了人数优势,就要大规模的溃退了,暹罗的那一幕,想必缅王不希望发生在自己的地盘之上。”
英缅之间的僵局,是不会持续很久的,英吉利不会在缅甸长时间作战,缅王是个关键人物,一旦缅王被生擒,那就代表着整个缅甸沦陷。
现在的缅甸还只是个小水洼,不足以陷住英军,缅王若是依照自己的思路退守曼德勒的话,绵长的补给线,和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会一步步把缅甸变成泥潭的。
杨猛要做的不只是拖住英吉利,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也很想吃下,英吉利的这支印度军团。
“乔孤乃明白,只是,三爷如果想参战,是不是要早作准备啊?”
“嗯!这个提议不错,计长,你跟着乔孤乃去会晤一下缅王吧!打着蓝旗军的旗号,别他妈漏了咱们的底子,让缅王继续糊涂吧!”
单单指望缅军,很难挡住英泰联军的,这次依旧是缅军的复仇之战,举全国之力征战。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一旦暹罗军队的人数超过十万,加上英军的辅助,缅军想要挡住这样的大军,没有几分胜算的。
“三爷,那咱们有多少人参战?”
“三到五万!人数不要咬死了,咱们出多少人还要看最终的局面。”(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九章 节节败退
乔孤乃带着杨猛的建议,徐子渭带着蓝旗军的橄榄枝走了,杨猛也在准备着面对自己的战争。
僵局只是更惨烈战争的肇始,接下来的英缅战争,就会变得更加残酷,暹罗参战是必然的,但这头带着仇恨的凶兽,会把英吉利的谋划,搅成一坨狗屎。
英吉利的目的是殖民缅甸,而暹罗的目的则是灭掉整个缅族,殖民是需要劳动力的,而灭族大战需要的只是杀戮。
英吉利与暹罗之间的利益,有着极为突出的矛盾,从短时间来看,英吉利引入暹罗军队,对于他们打破面前的僵局有莫大的好处,但之后的结局就不好预料了。
暹罗的加入,只会让缅甸的反抗越来越激烈,现在的缅王有几十万青壮,暹罗参战之后,就会有更多更多,毕竟暹罗要灭掉的是所有缅甸的百姓,有了灭族的压力,缅王的凝聚力只会越来越强大。
如今的莫塔玛,几乎就是无人区,缅甸的百姓,能撤走的早就撤走了,剩下的也大多藏在深山之中,想要从莫塔玛搜刮补给很难、很难!
得到了英吉利的邀约,早有准备的暹罗王,也慨然应诺,十万暹罗大军带着粮草,三天的时间,就在毛淡棉集结了。
战争之中的学习,互为对手的双方是最好的师徒,缅甸和暹罗之间更是如此,暹罗大军携带的粮草,只有区区半个月的,这对于现在的战争规模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上一次缅泰战争。缅军实打实的教了暹罗人一把。打仗是不需要补给的,只要有敌人就好,遇到了敌人,补给的问题,就解决了。
暹罗王摆出的架势,大出英军将领的预料,本以为暹罗能派个两三万人,就不错了。没想到竟是十万大军。
米实塔的战况堪忧,对英军来说,暹罗友军的数量自然是越多越好,虽说暹罗军队,用的大多是冷兵器,但这对英军来说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英军在缅甸的阵地上撕开了口子,近战的时候用枪还是用刀,区别不是很大。
陪着十万友军,驻扎在莫塔玛的英军欢欢喜喜的上路了。有了绝对数量的军队,阵地战。就变得很鸡肋了,任何缅军的阵地,都挡不住十万暹罗大军的冲击。
破阵、屠杀,身为前锋的暹罗大军所过之处,唯有遍地的尸骸。对此英军上下,也没做出多大的反应,英帕尔的事情,虽说印度总督那边封锁了消息,但屠城之事,还是在印度兵中,传的沸沸扬扬,因此暹罗军队大肆屠杀投降的缅军,并没有遭到友军的制止。
对于这方面的情报,也是缅甸上下极为关注的,杨猛的人更是如此,暹罗军队只是在前线屠杀了几千降卒,暹罗大军要灭掉整个缅甸的消息,就在上缅甸传的沸沸扬扬。
走漏这样的消息,对缅王来说也是件好事儿,暹罗屠杀降卒的消息走漏之后,缅王也做起了表面的推手,一张张告示贴遍了上缅甸,一场殖民战争,直接就变成了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
有了乔孤乃的提示,缅王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继续往曼德勒迁移人口,而一部分缅军主力,也开是向曼德勒附近转移。
虽然军民都在后撤,但缅王并没有放弃米实塔防线的意思,十万青壮又被补充到了米实塔防线,这个底气是英帕尔的那三万缅军传递给缅王的,英帕尔的英军不堪一击,这就是那三万缅军,给缅王的答案。
而且面对咄咄逼人的暹罗,缅王也需要时间来做完坚壁清野这件事,上次的暹罗大军,就是败在了补给线上,这次缅甸的军方高层,决定再给暹罗来上这么一下,在原地将暹罗放倒两遍。
面对缅军的阵地防御,英军也在想着解决的办法,这个法子,依旧是缅军给提供的,几十门火炮齐射的威力不同凡响,用火炮推进,也成了英军的一个策略。
但是英军的火炮配比很少,三万军队只有几十门十二磅以下的野战炮,这与缅军的近百门大小火炮相比,就差的有些远了。
英军也不可能像缅军那样,拆了舰炮来打阵地战,有了印度这个后援基地,面对缅军的近百门火炮,英军表现的也很镇定。
勃生一线的英军,停止了动作,但暹罗大军,却打得酣畅淋漓,十天时间推进到勃固,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虽说打得酣畅淋漓,但暹罗军队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溃退的缅军虽说不少,但投降的缅军却越来越少,逃不掉就拼死作战,成了缅军上下的一个习惯。
跑掉了最好,跑不掉与其被暹罗军屠杀,不如拿命搏上一场,暹罗军队屠杀降兵,已经成了事实,对此缅军的士兵也是深信不疑的,因为之前暹罗军队,就在缅甸做过同样的事情。
战斗的压力,对暹罗军队来说还是次要的,最重要也最危险的是补给的压力,大军携带的粮草已经不多了,可是暹罗军队攻陷的地方,却没有任何村寨能够掠夺,第一次失败的阴影,又一次笼罩到了暹罗军队的头上。
偷师学艺的坏处,也体现了出来,没有师傅高明,就不能随便使用师傅教的招数,无奈的暹罗王,只能从国内调集大批的粮草,支援前线的大军了。
但是十万大军的补给,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暹罗的富庶地区,被缅军扫荡了一小半,实力大损的暹罗,想要维持十万大军的补给,很难、很难!
一边筹备粮草,一边命令暹罗大军,拿出最快的速度推进,这次暹罗王依旧在学习缅甸,上次缅军进攻暹罗,杀了太多人。许多暹罗军人。都有亲人死在了缅军手里。
十万暹罗大军之中。这样的人占了一多半,复仇先锋就是他们,这次攻击,暹罗王将任务交给了这些缅军的仇人。
仇人就在面前,虽说没有犀利的火枪,但手里的钢刀一样可以杀人,五万暹罗前锋,也拿出了复仇的悍气。对着缅军的阵地,发起了一次次不要命的冲锋。
最先溃退的不是面对英军的把一部分,而是面对暹罗大军的缅甸军队,这对缅王来说有些出乎意料,但兵败如山倒,大面积的溃退如同传染病一样,开始在缅军之中蔓延。
暹罗军队五天之内攻陷米实塔,导致了整个米实塔防线的溃败,溃败与撤退不同,很难止住的。虽说撤回了大部分的士兵,但缅军在粮草上的损失却不小。
得了缅军的粮草。暹罗军队的压力立马就小了很多,在米实塔屠杀了五万多缅甸青壮之后,作为英军的先锋,暹罗大军极为主动的发起了一场又一场复仇冲锋。
十天的时间,继米实塔失守之后,缅军又丢了卑谬,虽说暹罗前锋的损失不少,但缅军根本止不住暹罗大军的攻势。
米实塔、卑谬相继失守,缅王也被吓出了一身的冷汗,若不是听了乔孤乃的建议,自己恐怕也会死在暹罗人的手里。
面对节节败退的战局,乔孤乃就成了缅王手里的一根救命稻草,在朝堂之上,缅王问计于乔孤乃,这位傈僳族的当家人,心里早就有了腹稿,边退边打,一路练兵,缅军固守曼德勒地区,就是杨猛事前做出的谋划。
对此缅军的高层虽说有些异议,但战局如此,也由不得他们辩驳什么,以马圭为第一道防线,沿途布置缅军练兵,就成了缅甸上下一致的决策。
而作为英军的先锋的暹罗大军,也算是杀得畅快,攻占卑谬之后,屠杀了五万多缅军,也让暹罗军队上下,熟悉了血腥的味道。
随后而来的英军,虽说发现了不妥之处,但暹罗大军走在英军的前方,虽说怀疑是屠杀,但现在战争的胜利是最重要的,英军的将领,也就自动忽视了这样的不妥之处。
打米实塔暹罗大军用了五天的时间,打卑谬是十天,下一站的马圭,算上行军,暹罗王给前线将领们的时间是二十天。
暹罗王也发现了缅军的弱点,那就是撤退需要时间,打的越早给养越多,米实塔缴获的给养,是卑谬的十几倍之多,快速打下马圭,就成了摆在暹罗大军面前的首要任务。
可马圭并不好打,一路上的障碍太多了,每隔十几里就有一处缅军的阵地,二十天的时间,别说打到马圭,从卑谬到马圭的路,暹罗大军仅走了三分之一。
虽说缅军依旧在败退,但却越来越难打了,暹罗军队的死伤也越来越多。
打退两三万缅军,暹罗至少要付出几千人的死伤,四十天的时间,暹罗大军攻到了马圭城下,但十万大军仅剩了五万不到,望着马圭城头上层层叠叠的缅军,暹罗大军的高层,也有些无力了。
从米实塔开始,一直处于看客位置的英军将领们,也一路观看了暹罗大军的战斗,越看越是胆寒,英军的将领们,突然意识到,在这场战争之中,引入暹罗好像是很大的一个败笔。
缅军死战不退,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在英军的眼中,一旦出现一成以上的伤亡,亚洲的土著军队就会崩溃,可与暹罗大军作战的缅军,却是打破了这个魔咒,别说是一成,英军的将领们见过几乎要全军覆没了,还在血腥搏杀的缅军。
暹罗人的介入,无疑是增加了缅军的血性,这对英吉利将来统治缅甸,是极为不利的。马圭聚集了更多的缅军士兵,为了试试缅军面对英军的表现,一直在观战的英军,决定攻打马圭城。
战争开始了这么长时间,英军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十几艘炮艇,近两百门火炮,就是英军用来对付缅军的利器。
马圭的攻城战,从一开始就是白热化的在进行着,英军的炮火虽然犀利,但缅军的反攻,打的一样有声有色。
伊洛瓦底江上的十几艘炮艇,攻城的当夜,就被缅军的战舰给偷袭了,十几艘炮艇,只跑掉了两艘,对于炮艇,缅军很是重视,这玩意儿对缅军的威胁远大于英军的火炮。
为了偷袭这批炮艇,缅军付出了近三万的死伤,对敌的英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十多艘炮艇被弄沉,前线的死伤也超过了八千,这一仗应该算是缅军赢了。
在伊洛瓦底江小胜了一场,这并不能改变缅军的溃败之势,马圭在英泰合力之下,还是在攻城开始后的第二十天陷落了。
虽说大局上是溃退,但缅王手里经历过战火的士兵却超过了三十万人,虽说跟暹罗人一样,这三十万人没什么装备,但手里钢刀一样能杀人的。(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章 拒绝谈判
相较于暹罗大军,英军以极少的损失拿下了马圭,可拿下马圭的英吉利军官们,却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奋,许多金发碧眼的将领,眼里露出的多是担忧的神色。
缅军的战力有些超乎想象了,英军的死伤,大半是在缅军偷袭炮艇的时候,最精锐的印度锡克旅全军覆没,孟加拉骑兵损失小半,由于是在夜里战斗,印度军团并没有溃退,可此战之后,多数的印度兵,眼里都露出了恐惧的神色。
攻陷马圭,英军不过死伤千余人,可一场阻击战,却死伤八千多,加上之前损失的四千多人,英军到了缅甸,只打了两仗,人员的损失,却与二十年前的赢面之战持平,再打下去,英吉利军官们并不看好他们将要面对的局势。
撤退是不可能的,在马圭休整,向政府报告缅甸的情况却是可以的,无论是暹罗军还是英军,打到马圭都有些疲惫了,这次休整,也算是合理。
与面露惧色的印度兵不同,暹罗军队的士兵,战意却出奇的高涨,这些英吉利眼中的土著,让许许多多的英吉利军官,也发现了不妥之处。
如此悍勇的殖民地士兵,即使在印度,英军也没见过多少,可在缅甸,他们看到了数十万,溃退时依旧虎视眈眈的缅军士兵,他们也看到了伤亡过半之后,依旧战意高涨的暹罗士兵,帝国要重新估计东亚民族的血性了,这就是大部分英军高层军官的想法。
无论是缅军还是暹罗军,都有些超出了英吉利军官之前的认知。几个月之前的情报显示。无论是缅甸还是暹罗。都只有五六万装备一般,战力低等的军队,可自从英军主力退出了下缅甸,两国的局势好像在慢慢的改变。
战争,不是大多数人关注的东西,许多东西只有在战后才能被慢慢的发掘出来,而上次缅泰战争,因为立场的关系。英吉利并没有救助屡屡求援的暹罗,所以这次合作,两国的高层,都主动回避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英吉利政府,关注最多的是欧洲的局势,亚洲并不是他们最关注的的地方,在英吉利政府高层的眼里,缅甸和暹罗,也就是未被开垦的殖民地而已,殖民地内部的冲突。在不关系自身利益的时候,英吉利也不会去过多的关注。最多只是在战后搜索一些情报。
暹罗王都被焚,这在暹罗人看来,也是个耻辱,所以缅军在暹罗大屠杀的详情,英吉利一方并不清楚,而两国之间的灭族大战,在英吉利人看来,也不过是正常的冲突而已。
打到了马圭,英吉利的军官们首先发现了不妥的地方,找来几个暹罗的高层军官一问,事情的真像也就浮出了水面,这趟浑水,好像趟的极不是时候,面对这样的局面,英军的将领们果断的停止了战争的脚步。
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被英军的军官们详细的整理了出来,先是到了印度总督的手里,印度总督一看经过,也忍不住诅咒暹罗王了,这就是一个泥潭,这场战争打的很不是时候。
英军与暹罗合作,很有可能断绝和谈的门路,一战攻下缅甸,是印度总督的理想,可现在这种局面,好像不怎么可能了。
这事儿太大了,不是印度总督可以做主的,将情报的原件直接发回本土,这就是印度总督的处理方式。
真实的情况,摆在了英吉利的高层面前,这事儿难办了!
摆在英吉利面前的选择,一下就变成两个,一是与缅甸签订合约,维持英缅之间原有的地盘,但暹罗军队的参与,让和谈的可能性变得很低了。
第二个选择就是继续增兵,与暹罗军队一起灭掉缅甸这个国家,但战争的损失,也会很大,英吉利本土的军队,也不可能大批抽调到缅甸,要想继续增兵,也有两个选择,一是在印度招兵,二是调动防守印度的军团入缅作战。
当让英吉利也有第三个选择,那就是退出缅甸,但这个选择,也是很做的,一旦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民众就会质疑政府,退兵,不到万不得已,英吉利政府是不会这么抉择的。
议论了一番之后,得出的结果也很简单,一边和谈,一边在印度招兵,新兵接替原来的印度军团,原本的印度军团,和一大部分驻守印度的英吉利军团增援缅甸。
一旦和谈失败,那暹罗也要继续增兵了,这是两国共同的战争,英吉利是不会做这个冤大头的。
英吉利的政客们在挠头,杨猛同样也在挠头,攻陷马圭之后,英吉利的大军损失不小,这个杨猛是清楚的,但损失的都是印度兵,这在杨猛看来绝不会影响英吉利的战心的。
可杨猛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却在英吉利军官的搅和之下变得可能了,杨家藏在暹罗大军之中的情报员,传出了这个消息。
一分析一对比,杨猛很容易找到令英吉利人忌惮的东西。
“操!这事儿办的就怎么这么不顺,先是损失了九千人马,现在又遇到了僵局,英吉利这样的老王八,不好对付啊!”
看了看情报,得出了自己的分析,杨猛也恼怒的很,缅军表现的过火了,但这个却是杨猛掌握不了的,对此他也只能看情况了。
“爷,不必忧心,船到桥头自然直,英泰联军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