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桥中国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战败:南京条约
第五章 条约制度的形成
1842—1844年条约的缔结
条约口岸的开放
通商口岸的外侨团体
英国与广州的对峙
中国沿海的骚乱
上海的兴起
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858年的和解
清帝国政体和贸易扩张的对峙
1860年的和解
条约制度的实施
第六章 太平军叛乱
旧制度的保护者
内讧与衰落
捻军的组织特点:一个比较
太平军叛乱的透视
第七章 中俄关系(1800—1862年)
中亚贸易和固勒扎条约(1851年)①
东北满洲的丧失
第八章 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
衰落中的蒙古游牧社会
新疆:玛赫杜姆家族和浩罕
西藏的隔绝和印度的压力
第九章 清代的中兴
长江下游的战后问题
捻军战争及其影响
对中兴的透视
第十章 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
政治和财政结构
早期阶段:长远的规划
第十一章 1900年以前的墓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传教事业
传教事业和旧制度
传教事业和新制度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
下卷前言
第一章 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农 业
手工业
近代工业
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行政和经济
第二章 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1905年
1866—1875年的对外关系
帝国主义在边疆地区和朝贡国扩张的加速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瓜分中国”的危险
义和团起义
英日联盟的影响与俄日战争
第三章 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1840—1895年①
最初的反应和惰性,1840—1860年
西方力量和财富的冲击,1860—1895年对外政策观点的矛盾,1860—1895年中国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延续和变化
第四章 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
回民叛乱及其国际意义
清朝在陕西和甘肃的胜利
收复新疆
李鸿章与海防
中法战争及其后果
中日战争的灾难
第五章 思想的变化和维新运动,1890—1898年
康有为和新思想的风云激荡
维新运动
湖南的维新运动
1898年的灾难
维新时代的遗产
第六章 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中国的开放对日本的警告
中国人心目中的明治时期的日本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
民族主义及其反应
翻译的影响
日本和中国的革命派
第七章 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
教育改革
军事制度的改革
立宪政体的准备工作
财政的清理与集中
其他改革方案
清末改革的特点
第八章 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①
工业化的政治理论基础
官方对现代工业的赞助
创办私人企业的运动
北京和各省官署:在领导方面的矛盾
办企业官员的出现
第九章 共和革命运动
早期的联盟:1905年以前的革命运动
革命的联盟,1905—1908年
清王朝的灭亡,1908—1912年
大联合的出现
民国的诞生
第十章 社会变化的潮流
特权阶级种种
平民百姓纵观
半无产阶级的产生
社会变化的动力
书目介绍
剑桥中华民国史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译者的话
总编辑序
内容简介
第1章 导言:中国历史中的沿海和大陆
外国势力的问题
作为小传统的面海的中国
条约口岸混合体
第2章 经济趋势,1912—1949年
人口
国民收入
工业
农业
运输
政府与经济
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
第3章 外国在华的存在
外国的网络体系
外交官
传教士
中国的政府机构
经济利益
第4章 革命后的政治风云:袁世觊时期,1912—1916年
意义含糊的革命传统
新秩序的结构
政党和立宪政府
袁世凯面临的几个问题
二次革命
独裁统治
袁的帝制运动
第5章 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1916——1928年
宪政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北京政府
现代银行的政治作用
派性和私人关系
1918年安福国会的选举
宪政理想的衰落,1922—1928年
第6章 军阀时代:北京政府之下的政治斗争和黩武主义
从各省的观点看军阀和军阀主义
从北京看黩武主义与不稳定
军阀主义和中国社会
第7章 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1895—1920年国粹和儒家思想的未来:新传统主义的出现
社会乌托邦和五四运动的背景
第8章 思想史方面的论题:五四及其后
进步和民族主义
革命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
五四及其影响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
问题与“主义”
大众文化的主题
“新传统主义”——从传统中找真理
科学与人生的论战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
第9章 文学的趋势Ⅰ:对现代性的追求1895—1927年
晚清文学,1895—1911年
鸳鸯蝴蝶派小说与五四前的过渡时期,1911—1917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
第10章 1927年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改信马克思主义
党的建立
第一次统一战线内的紧张状态
第11章 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年
内部的竞争和不和
向统一的中国的方向冲刺——第一阶段
关于革命目标的冲突
武汉政权日益严重的问题
共产党人转向造反
最后的冲刺——占领北京和南京成为新首都
第12章 中国的资产阶级,1911—1937年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
1911年:不明显的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17—1923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失败
从经济危机到政治上的退位,1923—1927年官僚主义的恢复与资产阶级的衰落,1927—1937年书目介绍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
译者的话
总编辑序
第1章 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
变革与连续性:分期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变革
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的变化
革命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
第2章 1911—1931年中国的国际关系
溯源:作为东亚地区秩序的清帝国的衰落和灭亡日本在满洲势力的崛起
日本的二十一条
日本的影响和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莫斯科与中国的双重接近
中国的国民革命和列强
第3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
权力初步巩固
各省的斗争
有助于蒋介石政治统治的诸因素
南京政权的意识形态、结构和职能的行使
国民党诸派系
国民党政权的成就
中国的新心态,1936—1937年
对南京十年时期国民党统治的评估
第4章 1927—1937年的共产主义运动
党的重建和领导
农村苏维埃的创建
寻找一种战略
苏区的毁灭
“白区”的地下工作
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准备
第5章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的状况
农业的商业化
农业危机
第6章 农民运动
自发的抗租抗税
自发的农民骚动:类型和特征
农民与共产党人:不相称的联盟
第7章 地方政府的发展
社会名流在地方政府中的作用
区域政体
南京政府关于地方行政的早期政策
乡村建设运动
第8章 学术界的成长,1912—1949年
现代教育机构的出现,1898—1928年南京十年期间的高等教育和国家建设
战时和战后的变化,1937—1949年
第9章 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年
左翼作家联盟与关于文学的论战
文学创作与社会危机
战争与革命,1937—1949年
延安座谈会
革命前夕,1945—1949年
第10章 日本入侵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931—1949年
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的边缘地位
满洲事件:日本改革派的军国主义,1931—1932年国际主义的瓦解
日本企图获得区域合作,1933—1937年中日战争期间的强国形象,1937—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与日本,1941—1945年中国战后的衰落,1945—1949年
第11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
最初的战役和战略,1937—1939年
中国的战争动员
1939—1945年的恶化:军事
外国军事援助
1944年日本的一号作战
通货膨胀灾难
工业部门
政治上的虚弱
第12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Ⅰ战争初期,1937—1938年
对国民党的态度:统一战线
军事战略与战术
领袖与领导权
组织机构与活动
日本的入侵和中国的最初反应
根据地的建立
Ⅱ战争中期,1939—1943年
与国民党的“磨擦”
新四军事变
日本的强化治安
中共的对策:生存与新政
Ⅲ战争的最后两年,1944—1945年
一号作战及其后果
政治和军事的发展
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人
第七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
瞻 望
第13章 1945—1949年的国共冲突
国民党统治的衰落
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1946—1949年的内战
国民党政府的倒台和美国政策的失败
第14章 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思想
从学生运动到农民运动,1917—1927年党、军人和群众,1927—1937年
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1937—1940年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941—1949年
结论:走向人民民主的现代化的独裁国家?
书目提要①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译者的话
总编辑序
第15卷序
第一章 1949至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
从人民民主到人民内部矛盾
毛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
中苏分裂的原因与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
结 论 对毛的思想遗产的探索
第一篇 文化大革命:混乱中的中国 (1966—1969年)
第二章 危机时期中国的状况
走向对抗
权威的垮台
夺 权
政治体制的重建
结 论
第三章 中苏对抗: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外交
文化大革命外交政策的起源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外交政策(1965—1967年)
中国外交政策的低谷(1967—1968年)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
1969—1975年的中苏边界谈判
附 录 中国和苏联的军事集结(1969—1975年)
第二篇 文化大革命:为继承权而斗争(1969—1982年)
第四章 毛的接班人问题和毛主义的终结
中国政治的军事化
林彪的覆灭
“四人帮”的兴衰
空 位 期
邓小平的纲领
第五章① 对美开放
政治进程与中国的外交政策
通往北京之路 (1968—1972年)
停滞与动乱(1973—1976年)
通往正常化之路(1977—1979年)
树立独立自主的形象(1980—1982年)
中美关系的意义
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贯彻情况
经济混乱(1966—1969年)
工业发展战略(1966—1976年)
工业战略的变化(1977—1980年)
加速工业增长(1982—1987年)
农村发展战略
1979年以后农村政策的变化
结 论
第七章 教 育
发动群众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
否定教育革命
“中国模式”在第三世界的前景
第八章 文艺创作与政治
文化大革命的发端:作家遭受思想攻击,文化机构陷入混乱文学体系的变化
现代革命题材的京剧样板戏
1976年和“伤痕文学”的产生
第四篇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生活和文学
第九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农村
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1949—1955年)
社会改造(1955—1963年)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1963—1976年)
复旧(1977年以后)
结 论
第十章 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
早期年代(1949—1956年)
中期年代(1957—1965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毛泽东以后的中国(1977年及1977年以后)
结 论
第十一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文学
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56—1965年)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台湾的新作家(1966—1976年)
毛以后的时代
附 言
第五篇 分离的省份
巩固基业(1949—1959年)
第十二章 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1949—1982年)
经济起飞(1960—1970年)
新的挑战(1971—1978年)
美中关系正常化以后的台湾
后 记 统一的重任
附录 会议与领导人
各章书目介绍
《剑桥中国秦汉史》序
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第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翻译出来,以《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为题出版了。现在历史所的朋友们又译成《剑桥中国秦汉史》,要我在书端写几句话,我既感欣幸,又颇为惶恐。我在秦汉史方面学力有限,本没有着笔的资格,但承鲁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书后即行寄赠,得以成为国内最早读者之一。细绎全卷,曾将一些感想写作书评,发表在《史学情报》上,其中即呼吁赶快把这卷书翻译出来。现在经过历史所各位努力,这个愿望实现了,写一篇小序确实是我的义务。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全卷16章,原文多达981页,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一书;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汉斯,著有《汉朝的中兴》;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第7章《政府的结构与活动》、第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诸如此类,不遑枚举。还有的学者,如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戴密微、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西方学术界可称极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
西方对秦汉史的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本卷《导论》对此有概括叙述,一直上溯到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卫匡国的著作。中国的二十四史始于《史记》、《汉书》,读史者也总是从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触中国史就是秦汉,同时秦汉在整个中国史上又有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学者研究秦汉史的较多,成绩也较丰硕。看本卷所附参考文献目录,便可得到相当的印象。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和提高的。不很熟悉西方研究情况的读者,通过本卷不难知其涯略。卷中引用日本学者的论著也很多,足供读者参取。
这部书有几个特点,想在这里介绍一下。
首先是秦汉史列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这一点恐怕是国内读者不易理解,而且是会有较大意见的。《剑桥中国史》的总主编序对此曾有说明,他们提到,在筹划编著这部巨著的时候,本想从中国史的开端写起,可是我国的考古发现日新月异,70年代以来更有进一步扩大的倾向,把中国史前史以至公元前第一千纪的历史面貌几乎彻底改变了,而现在还没有能把崭新的考古材料与传统的文献记载融会贯通而成公认的成果,因而全书只好从有大量可靠文献依据的秦汉开始。这种看法,和晚清以来疑古思潮的见解是有实质差别的。
《剑桥中国秦汉史》广泛引用了文献材料,而且很注意文献的辨伪和考订,这是不少西方中国学家一贯坚持的作风。大家可以看到,本卷各章中的引文,大多注意了使用经过整理校订的版本,包括中国、日本以及西方学者的各种注释。卷中图表也尽量做到有足够的文献依据。这是作者很重视文献的一种表现。
这样说,并不意味本卷的写作不重视运用考古材料。相反的,本卷不少作者都征引了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果。例如都城的发掘和一批大墓的发现,在书中好几个章节得到介绍引用。尤其是有关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的部分,涉及考古材料的地方更多。由于本卷作者有几位是秦汉简牍帛书研究的专家,他们写作的章节引用这方面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论法律时,征引云梦睡虎地秦简;论屯戍时,征引敦煌、居延等地汉简,使这些专门的研究汇合到历史的论述中去。中国的学者研究秦汉史,也是这样做的,但当前还有人在谈考古对历史研究的贡献时,总是过多地强调先秦,对秦汉考古重视不够,应该说这是不很公平的。
秦汉时期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外国学者有不少成果。本卷在这方面的叙述能对这些成果作出概括,并有新的见解。虽然限于篇幅,不能详细展开,但简明扼要,适合一般读者的要求。
卷中从第12到第16章,都是论述思想文化史的。在篇幅上占了全卷的三分之一。就这五章的内容而言,哲学、宗教以及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都涉及到了。各章是从不同的角度叙述的,所以有的思想家兼见于几章,例如董仲舒。所论的人物有的前人罕加探讨,例如班彪。思想文化史在全卷里有这样大的比重,反映了西方学术界强调思想文化研究的特色,与我国通行的几部通史很不相同。这里要指出,戴密微的遗作,本卷第16章《汉代至隋代之间的哲学与宗教》,加上伦敦大学巴雷特所增补的《跋》,原文长达70页,简直可作专著来读。其中关于民间道教、佛教的传入和佛、道二教关系等,有不少值得注意的论述。
《剑桥中国秦汉史》的观点,在许多方面与国内学术界的看法不同,这是必然的。需要说的是,本卷虽有《导论》讨论了一些具有理论性或方法性的问题,但各章节由于执笔者各异,不能有彼此呼应的一贯理论。即使同属论思想文化史的五章,论点也多少有不一之处。这是按本书这种方式组织写作的学术著作常见的现象。不过,这种现象的结果却能使我们看到各位作者研究的个性,吟味其独到之处,未始没有它的优点。
这部书还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卷中插有若干图表,可是没有一张插图。当然这是《剑桥中国史》全书的体例,即以文字来表现。但是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太丰富了,有不少可直接与文献相印证。如果书中能适当配备一些插图,会有左图右史之效。从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来说,这不止是一个书籍的形式问题。
《史记》、《汉书》,一为通史,一为断代,然而都是纵横兼顾,叙事与分析并重。相对来说,国内近作的一些史书每每分析部分较多,而叙述事实原委不足。《剑桥中国秦汉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特别是除了思想史的部分以外,对人物的描写所用笔墨不多,很少对一个人物作多方面生动的叙述。在这里,看来我们都应该从古代的纪传体史籍吸取教益。
本卷编者曾经提到,由于条件不很成熟,未能多吸收文学艺术史和科技史的研究成果。但书中有些章节还是包含了这两个学科的内容,不过这毕竟是一个缺憾。
在中国读者看来,有一些颇有影响的中国学者的著作未能列入参考文献目录,未免可惜。例如陈直有好多种秦汉史研究专著,其特色是以考古文物材料与文献相印证,颇多胜义,参考文献目录仅引有《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一种,未列入《史记新证》、《汉书新证》等书;刘文典的著作,引有《庄子补正》,但未列入《淮南鸿烈集解》;刘汝霖的《汉晋学术编年》,也没有列入。总的说,材料方面所引较多,论著则较少。如我在书评中说过的,这种现象表明,中外学术界成果的彼此交流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本卷原文是三年前出版的,其中有的章节的属稿还要早得多,因此有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书中未能征引。大家知道,近年秦汉简帛的发现和整理有突出的成果,其间大量的佚书对当时学术思想的研究更有巨大影响。还有几项最新发现,如江陵张家山汉简中的《汉律》,极关重要,目前尚待公布。相信本卷的编者在有机会修订再版时,会将这些材料吸收进去,使全卷内涵更趋丰富。
《剑桥中国秦汉史》这样的大型专门著作,翻译是很不容易的。几位译者多是我的老友,他们富于学识和经验,竟能在很短的期间完成这一译作,将之绍介于国内学术界。我们读者应向他们表示感谢。
李学勤
1989年10月
总编辑序
当十多年前开始计划编写《剑桥中国史》时,本来当然打算从中国历史的最早时期写起。但是,在我们着手写这部丛书的几年时期中,我们不论对中国史前史的知识,或是对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大部分时期的知识,都因大量的考古发现而发生了变化;这些发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而自70年代以来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势头。这一大批新材料一再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史的看法,而且至今还没有对这些新的证据和传统的文字记载作出任何普遍公认的综合。尽管屡次作出努力,试图计划并写出能够总结我们的早期中国知识现状的一卷或几卷著作,但事实证明现在尚不能做到这一点。很可能还需要10年工夫,才能对所有的新发现进行可能有一定持久价值的综合。因此,出于无奈,我们在编写《剑桥中国史》时就从秦汉这两个最早的帝国政体的建立开始。我们知道,这样就要对前此一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前期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