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桥中国史-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忽必烈成就的守护者
铁穆耳13年的统治自始即以守成为基调。作为忽必烈帝国的直接继承者,铁穆耳汗和他的臣民一样期望成为他祖父统治模式的守护者。在1294年5月10日颁布的即位诏书中,新汗正式宣布他要奉行和保护忽必烈朝的成规。②这成为他统治期间的基本准则。
铁穆耳朝的守成性质明显地表现在主要政府机构的官员人选和重要政策两个方面继续保持忽必烈晚年的格局。除了赐给忽必烈朝的蒙古高官荣誉爵号外,铁穆耳汗在他的政府中保留了忽必烈在1291年吐蕃权臣桑哥失势后为缓解桑哥财政政策影响而任命的大多数中书省宰臣。③完泽还担任右丞相并且是独相,直到1298年才任命哈剌哈孙(1257—1308年)为左丞相。
铁穆耳在位初期的首要人物完泽,主要是因为他谨慎和宽厚而不是因为他的才干而成为朝廷重臣。④出自著名的蒙古斡剌纳儿部的哈剌哈孙则不仅以他的才干和正直著称,还以雅重儒术而闻名,在完泽1303年去世后,他成为朝廷中最有影响的人物。①铁穆耳朝初期的另一个有影响的人是康里大臣不忽木。②不忽木成长于宫廷中并在国子学中受到理学大师许衡(1209—1281年)的教育,他是有元一代最有名的非汉人儒士官员。他先任平章政事,后任御史中丞,在铁穆耳朝主要起为儒学辩护和规范朝政的作用。
这些蒙古和色目重臣得到了一群汉人官员和回回理财者的支持。汉人官员包括何荣祖、张九思(1242—1302年)、梁德珪(1259—1304年)和何玮(1254—1310年),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信念和政治背景。在回回理财者中,麦术丁和阿里曾是忽必烈朝阿合马和桑哥手下的官员。但是最突出的回回人是著名的回回大臣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年)的曾孙伯颜,拉施特说他是“极尊贵、有权势的大臣”,任撒希伯底万,撒希伯底万在波斯语中通常指财政大臣。③显然铁穆耳是在继续奉行忽必烈保持中央行政人员的种族和思想平衡政策。
完泽和哈剌哈孙掌管下的行政机构采取了确保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政策。在财政方面,废除理算欠税是桑哥失势之后已经采用的政策。④铁穆耳朝继续施行这一政策,并且几次免除部分地区或全国的差发和赋税。⑤铁穆耳汗强烈反对为增加收入向民众征收任何额外的赋税,他于1302年下令禁止征集除赋税定额以外的任何东西。①在思想方面,铁穆耳的政府表现出对儒学和儒士的尊重。铁穆耳即位后不久,即发出崇奉孔子的诏书。②主要在哈剌哈孙的推动下,新建文宣王庙于大都,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同时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③哈剌哈孙与儒士关系特别密切,据说常在裁决大政时征求儒士的意见。④② '653'《元史》,卷18,第381—382页。
③ '653'《元史》,卷112,第2803—2813页;'689'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57,13a—18a。
④ 关于完泽,见'622'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4,1a—2a;'653'《元史》,卷130,第3173—3174页。
① '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25,1a—10a;'622'《元朝名臣事略》,卷4,2b—7b。
② 关于不忽木,见'607'赵孟睿骸墩悦项集》(任道斌编校),第158—162页;'653'《元史》,卷130,第3163—3173页。
③ '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2页。
④ '653'《元史》,卷18,第383页。
⑤ '653'《元史》,卷96,第2470—2476页。
① '653'《元史》,卷20,第440页。
② '653'《元史》,卷18,第386页。
③ '653'《元史》,卷20,第441页;卷21,第467、471页。
④ '653'《元史》,卷136,第3293页。
衰落的迹象
按照《元史》的说法,忽必烈朝加上铁穆耳朝是元代的巅峰期。⑤但是已经有迹象表明铁穆耳朝标志着元廷衰落的开始。铁穆耳汗本人没有他祖父的心智和身体活力,而这些对继续领导帝国是需要的。他的大臣完泽亦不是足以替代前期领导的强有力人物。在两个人过度宽容和拖拉的管理下,政府似乎失去了行政活力和财政平衡。官员队伍急剧膨胀。虽然朝廷和京城官员合计定额是2600人,⑥御史台于1294年上报官员在京城食禄者超过1万人,在各行省则更多。⑦实际形势变得如此严重,以至在1303年下令中书省淘汰所有冗员。⑧官府冗员的大量增加,并没有促进行政效率的改变。郑介夫在1303年上书朝廷的《太平策》中指出:忽必烈在1291年颁布的《至元新格》中要求官员限期5天处理一般公务,限期7天处理中等公务,限期10天处理重大公务,但是官员常用半年才能处理一件不重要的事务,要用整整一年处理一件重要公务。①铁穆耳汗亦对普遍存在的官府延误政务问题深恶痛绝,他在1294年曾为此严厉申斥中书省臣,甚至表现出对臭名昭著的桑哥时期行政效率的怀念。②政府受到愈演愈烈的贪污腐败之风的影响,铁穆耳汗朝发生了一系列腐败丑闻。政府高层的最大丑闻发生在1303年。在前一年,朱清(1237—1303年)和张瑄(死于1303年)被控有罪。③他们曾是海盗和贩私盐的盐徒,在宋亡时率领大量船只叛宋降元。他们利用为元廷海运粮食和私自从事海外贸易积聚了大量财富。审判的结果是他们的全部家人都被囚禁并没收全部财产。
对此案的调查发现朱、张二家曾向朝中的几个高官行贿。中书平章伯颜、梁德珪、段贞、阿里浑萨里和另外四名中书省官员因为受贿在同一天被撤职。④甚至完泽亦因接受朱、张贿赂而受到弹劾。⑤为清除腐败,盛怒的大汗诏定赃罪为12章,并在1303年春季派遣官员调查国内7个地区的案情。50000441_0573_5⑥他们调查出贪官污吏18473人,获赃45865锭。这显然是一个压低了的上报数字。①但是,大汗没有坚持消除腐败的努力。不仅完泽在这起贿赂丑闻中全然无损,大多数因受贿而被撤职的中书省臣也在后来的两年中又被起用。②官府冗员和官僚腐败只是造成贯穿元朝中后期政府日益严重的财政困难的部分原因。造成财政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常年对贵族尤其是皇室成员的慷慨赏赐。③忽必烈慎于赏赐,对他的家族成员尤为“吝赐”。但是从铁穆耳开始,元廷的大汗在忽必烈确定的岁赐额之外,还给皇室成员和勋臣大量的慷慨赏赐。如此慷慨赏赐是政治的需要,由于帝位之争愈演愈烈,既要酬劳皇室成员和勋臣,也要继续保证他们的支持。在1294年铁穆耳即位时,皇室成员得到的赏赐比在忽必烈时期得到的岁赐额金多4倍,银多2倍。④此外,铁穆耳还为不同原因给予一些皇亲巨额特殊赏赐,如1294年给三个驸马赐银的总数就超过了12万两。⑤巨额赏赐很快造成国库枯竭。⑥1294年铁穆耳即位后两个月,中书省报告:“朝会赐与之外,余钞止有27万锭。”⑦第二年年初,中书省又报告忽必烈时期的储蓄几乎全被用来支付皇室成员和勋臣的赏赐。①简而言之,由于后忽必烈时期蒙古政治特殊性质的影响,以宫廷赏赐形式出现的政治贿赂已成为元廷财政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因为铁穆耳的政府反对增加税额,除借用钞本银之外无法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元廷乃于1294年下令诸路平准库作为钞本贮藏的银936950两,除留192450两作钞母外,全部运往京城,显然是支付日常开支。四年之后,又借用了20万锭钞本。到1299年,元廷的财政形势更为恶化,花费的一半借自钞本。②借用钞本又转而极大地削弱纸钞制度的信誉,并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其程度远比13世纪80年代发生的通货膨胀剧烈得多。③⑤ '653'《元史》,卷93,第2352页。
⑥ '628'《元典章》,卷7,26a。
⑦ '653'《元史》,卷18,第383页。
⑧ '653'《元史》,卷21,第447页。
① 郑介夫的上书,见'664'邵远平《元史类编》,卷25,11a—22a。关于1291年法典的有关条文,见'63'陈恒昭:《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法律传统:1291年法典复原》,第108—109页。
② '653'《元史》,卷18,第388页。
③ 关于朱清、张瑄案,见'514'植松正:《关于元代江南的豪民朱清张瑄》;田汝康:《蒙古统治者与中国海盗》。
④ '653'《元史》卷21,第449页。拉施特说有11个相臣被捕,但是被国师胆巴(1230—1303年)所救。他所述被捕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接受了向宫廷出售珍宝的商人的贿赂。见'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30页。关于胆巴的调解,见'142'傅海波:《胆巴:汗廷中的吐蕃喇嘛》。
⑤ '653'《元史》,卷21,第448页。
⑥ '653'《元史》,卷21,第449页。赃罪12章的条文,见'628'《元典章》,卷46,1b—2a。
① '653'《元史》,卷21,第449、456页。刘敏中奉使宣抚所奏呈的报告,详见'612'《中庵集》,卷7, 11b—21b。
② '653'《元史》,卷21,第460—465页。
③ 关于不同形式的赏赐,见'715'史卫民:《元岁赐考实》;'220'岩村忍:《蒙古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21—432页。
④ '653'《元史》,卷18,第382页。
⑤ '653'《元史》,卷18,第382页。
⑥ 元廷1298年的收入是金1。9万两,银6万两,钞360万锭。见'653'《元史》,卷19,第417页。关于赏赐与政府收入的关系,见'494'田山茂:《元代财政史的有关资料:以收支额为中心》。
⑦ '653'《元史》,卷18,第384页。
① '653'《元史》,卷19,第402页。
② '653'《元史》,卷18,第387页;卷19,第417页;卷20,第426页。
③ '864'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09—410页;'296'前田直典:《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
向和平过渡
铁穆耳朝是持续不断的征伐和大致和平两个时期之间的有意义的过渡期。忽必烈朝后期发动的所有对外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铁穆耳改变祖先的扩张政策,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更多的征服将无任何成果并且耗费巨大。他即位后立刻取消了忽必烈在位最后几年规划的对安南的征服,代之以将安南作为纳贡国。1298年,铁穆耳否定了再次入侵日本的建议,并在第二年派遣一名僧侣作为和平使者前往这个岛国。④铁穆耳朝的对外征伐,只有1300—1301年的征缅之战和1301—1303年征八百媳妇之战,八百媳妇是在今天泰国北部和缅甸东部的一个小国。虽然这两次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原有目的亦不在于征服二国。发动征缅之战是因为缅国人废黜了奉元廷为宗主的国王而要对其惩罚,征八百媳妇则是由于该国侵蚀元朝领土而采取的征讨行动。①铁穆耳汗最大的政治和军事成就是成功地结束了与窝阔台后汗海都(约1235—1301年)、察合台后汗笃哇(1282—1307年在位)的耗时和耗力的战争,他们从1268年或1269年开始对忽必烈的大汗地位提出挑战。②但是,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尽管忽必烈在1/4世纪中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将他的中亚敌手阻挡在生产粮食的定居地区之外,海都和笃哇在忽必烈去世时又卷土重来,把他们的控制区延伸到畏兀儿地区并不时侵入蒙古本土。
铁穆耳在位的大多数时间不得不为保卫内亚地区耗费大量资源,实际上在他当政的初期在蒙古本土就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1298年的一个冬夜,笃哇突袭合尔哈都由宗王阔阔出(死于1313年)指挥的驻守漠北的元军主力,阔阔出是铁穆耳的叔父,代铁穆耳统军于漠北。此战的结果是铁穆耳女婿高唐王阔里吉思(死于1298年)被俘,在漠北的元军伤亡惨重。③海山(1281—1311年)重建防卫体系后,元在漠北的地位才得以恢复。海山是铁穆耳长兄答剌麻八剌(1264—1292年)之子,于1299年受命统军于漠北,取代无能的阔阔出,其时年方18岁。①除了诸王统率的蒙古军和驻守漠北多年的宿将床兀儿(1260—1322年)统率的钦察军外,海山手下还有来自各卫的汉军和新从汉地调来的蒙古军。
再次得到加强的元军在次年秋季转入攻势,在阿尔泰山南将海都击败。1301年9月,海都和笃哇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势,于是在阿尔泰山之东的铁坚古和合刺合塔爆发了更具历史性决定意义的战役。这次战役本身可能是未分胜负,所以在汉文和波斯文史料中对战役的结果有截然不同的记载。②重要的是该战役的间接结果,笃哇在作战中负伤,而海都死于战后不久,可能也是在战斗中受了伤。③海都之死,清除了蒙古诸汗国媾和的主要障碍。恰是海都的同盟者笃哇首倡和议。笃哇已倦于无望的挑战大汗权威,他更关心的是在中亚建立自己的统治,所以他设法使海都之子察八儿在1303年夏季成为窝阔台汗国的统治者。当年秋季,笃哇说服察八儿与他一道向铁穆耳表示他们将停止敌对行动,并且承认铁穆耳是全体蒙古人的大汗。
铁穆耳对这一建议很快做出了积极反映。虽然笃哇提议的为媾和召开的忽邻勒台并未举行,停战的和约还是达成了。由铁穆耳、笃哇和察八儿共同派出的使者于1304年年初抵达伊利汗完者都(1304—1316年在位)的汗廷,请求完者都同意和平并重建全体蒙古人的统一的建议。①和约对完者都及其他蒙古汗国的统治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完者都在1305年致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的信中骄傲地宣布蒙古人世界已取得了和平,并且鼓励欧洲诸王以蒙古人为榜样。②虽然1303年取得的和平是短暂的,但它不仅重新确定了元廷与其他蒙古汗国的宗主关系,还为元朝通过离间察合台后人和窝阔台后人的关系彻底解除来自中亚的威胁提供了机会。
在外部压力减轻后不久,曾是同盟者的笃哇和察八儿之间为疆域问题发生了冲突。在这次冲突中,铁穆耳支持笃哇。1306年秋季,铁穆耳派遣海山率领一支军队越过阿尔泰山南麓去支援笃哇。海山从背后向察八儿发起进攻,俘虏了察八儿家族的几个成员,并远进至也儿的石河。察八儿别无选择,只得向笃哇投降。③察八儿后被笃哇所废,可能是在1307年;他的幼弟养吉察儿被笃哇立为窝阔台汗国的傀儡汗。在这种环境的压迫下,察八儿于1310年海山在位时向元廷投降,这就标志着困扰了元廷近40年的窝阔台汗国的完结。笃哇及其继承者绝大多数时间承认元廷的宗主地位,持续地向大都派出贡使。此后元廷与察合台汗国之间除了1316—1320年间的短暂冲突外都维持着和平关系。①这样,忽必烈未能达到的确立元廷对整个蒙古世界的宗主地位的目标,终于在铁穆耳朝后期得以实现。
④ '653'《元史》,卷208,第4630页;卷209,第4650页。
① '653'《元史》,卷211,第4659页;'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41,32a—33a。'642'《元朝征缅录》;此书被翻译成了法文,见'200'于贝尔:《印度支那研究(5):蒲甘王朝》。
② 关于对海都和笃哇的战争,见'29'W。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代及其前的突厥斯坦》,第492—494页;'373'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注释》,第1卷,第124—129页;'107'惠谷俊之:《海都之乱的考察》;'85'窦德士:《从蒙古帝国到元朝:帝国在蒙古和中亚统治形式的变化》;'195'萧启庆:《元代的军事制度》,第56—58页。
③ 关于这次失败,见'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6—327页;'741'刘迎胜:《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第76—77页。
① '653'《元史》,卷22,第477页;'305'松田孝一:《海山出镇西北蒙古》。但是,松田孝一将海山出镇的时间误为1298年。
② '653'《元史》,卷22,第477页;'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9页;'741'刘迎胜:《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第78—79页。
③ 关于海都之死的矛盾记载,见'27'巴托尔德:《中亚史四论》,第1卷,第128—130页;'740'刘迎胜:《〈史集〉窝阔台汗国末年纪事补证》,第49—50页。
① 关于1303年和议的最详细记载见于'387'波斯史家哈撒尼的《完者都史》,第32—35页。汉文史料见'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26,13b—14a;'653'《元史》,卷21,第454、456页。研究成果,见'253' W。柯维思:《蒙古人:12世纪(原文如此)初叶世界和平思想的倡导者》;'435'佐口透:《14世纪元朝与西方三王的关系》;'739'刘迎胜:《元代蒙古诸汗国之间的约和及窝阔台汗国的灭亡》;'740'刘迎胜:《〈史集〉窝阔台汗国末年纪事补证》,第50—51页。
② '319'田清波、柯立夫:《1289—1305年伊利汗阿鲁浑、完者都致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信》,第55—85页。
③ '653'《元史》,卷22,第477页;'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23,13b;'740'刘迎胜:《〈史集〉窝阔台汗国末年纪事补证》,第51—53页。
① '13'托马斯·T。爱尔森:《13世纪的元朝和吐鲁番的畏兀儿人》,第259页。
卜鲁罕皇后干政
虽然铁穆耳汗能够重建蒙古世界的和平,但是他没能保证自己家族和宫廷的融洽,亦不能使皇位继承平稳过渡。由于年轻时饮酒过度,铁穆耳晚年一直被重病所扰。②卜鲁罕皇后利用这种形势,在宫廷和家庭事务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卜鲁罕出身于著名的蒙古贵族家族伯牙吾氏。1299年,皇后失怜答里去世,卜鲁罕被立为皇后。真金妻阔阔真于次年去世,这无疑使卜鲁罕有了更大的政治影响。
卜鲁罕显然是个有能力的女人,《元史》本传用的是敌对调子,也还是强调她影响下的朝政绝大部分是“平允”的。③1302—1303年朱清和张瑄的案子就是由她处理的,从他们家中查抄的巨额财产转到了她的中政院之下,大大增加了她的财产。④1305年6月,她把自己的儿子德寿立为皇太子。为了保证德寿能够平稳地继承帝位,宫廷中所有潜在的对手都被清除。答剌麻八剌的儿子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年)在8月被封为怀宁王,送往怀州(河南沁阳)。但是没有想到皇太子德寿死于1306年1月。①铁穆耳汗于1307年2月2日去世,终年41岁,没有了明确的继承人,帝位继承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② '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01—302页。
③ '653'《元史》,卷114,第2873页。
④ '627'王逢:《梧溪集》,4下,第205页;'653'《元史》,卷21,第459页;亦见'514'植松正:《关于元代江南的豪民朱清张瑄》,第48—53页。
① '653'《元史》卷21,第465、467页。德寿为卜鲁罕之子是一个推论。虽然《元史》,卷114,第2873页称皇后失怜答里是德寿的母亲,但拉施特、杨瑀和陶宗仪都说德寿是卜鲁罕之子。见'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19页;'648'杨瑀:《山居新话》,13b;'649'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5,第76页。波斯编年史《贵显世系》说铁穆耳汗有四个儿子,长子名为Qungtaisi,显然意为“皇太子”,就是指德寿,但是没有指明他的母亲。见'167'路易斯·韩百诗:《卷107译注》,第136页。关于德寿与卜鲁罕的关系及德寿之死的研究,见'866'韩儒林《西北地理札记》,《穹庐集》,第69—89页,特别是第83—84页。
海山汗朝(武宗),1307—1311年
铁穆耳的继承者海山是在许多皇族成员和高官卷入的武力冲突之后才登上帝位的。铁穆耳去世时没有明确的继承者,贵族和大臣立即分成了两派,每派支持一个帝位候选人。②一派由卜鲁罕皇后本人控制,得到了以中书省左丞相阿忽台(死于1307年)为首的一批中书省大臣和中政院官员的支持。他们企图先以卜鲁罕皇后摄政,然后推举安西王阿难答(死于1307年)即位。③另一派以右丞相哈剌哈孙为首,得到了宗王秃剌(察合台重孙,死于1309年)和牙忽都(拖雷后人,死于1310年前后)的支持。他们谋求以答剌麻八剌的儿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帝位。④两派力量各有有利的方面。按照蒙古帝国的传统,卜鲁罕在丈夫死后采取摄政行为合乎蒙古政治传统。她提出的帝位继承人阿难答是真金弟忙哥剌(死于1278年)之子、铁穆耳汗的堂弟;阿难答作为长辈在帝位继承中占据有利地位。①但是,帝系问题一旦提出,阿难答就处在弱势地位了。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支持者以“旁系子孙不能继承帝位”为由强烈反对阿难答,因为阿难答是后忽必烈时代惟一的非真金后人的帝位争夺者。此外,虽然阿难答出镇唐兀之地,统有一支大军,并且在与海都和笃哇的战争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他在京城是一个新客,缺乏当地大军对他争夺帝位的支持。阿难答是个虔诚的穆斯林,这同样有损于他,当时元皇室中佛教徒居多,这使阿难答明显处于不利的政治地位。②另一派的不利方面是在铁穆耳汗去世时没有一个帝位候选人在京城。海山还在西蒙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他的封地怀州。但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