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桥中国史-第6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③ 关于邓小平从 1975年 1月到 10月(从10月开始,邓不能行使有效的权力)这段时期的活 动,可参阅郝梦笔和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40—641页。
④ 《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1—13、 27—42页。
① 于尔根·多姆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政治:过渡时期》,第127页;房维中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第541—543页。这些铁路干线是:天津—浦 口;北京—广州;陇海线(连云港—天水),联接沿海的江苏和西北的甘肃的主要东西干线; 和联接杭州与南昌的浙赣线。
② 约翰·加德纳:《中国政治和对毛的继承》第74页。
③ 关于对这两个文件的起草的分析,参阅肯尼思·利伯撒尔:《中国的中央文件和政治局政 治》,第33—49页。
④ 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第550—555页。
⑤ 多姆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政治》,第128页。
⑥ 齐辛:《“四人帮”案》,第246、 247、 257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43—46页;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第 550— 552页。
① 齐辛:《“四人帮”案》,第 287—295页。
② 同上,第227页。
③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第576页。
④ 多姆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政治》,第129—130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 (1949—1980)》,第552—553页。
⑤ 《中国历史研究》第12卷第1期(1978年秋季号),第55页。
⑥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第574页。
⑦ 《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第573—574页。关于《水浒传》事件的详细论述,参阅戈 德曼,《中国的知识分子》,第201—213页。
① 郝梦笔和段浩然主编:《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48页。
② 同上,第644—645页。
③ 姚文元:“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张春桥:“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① 张玉凤:“毛泽东周恩来晚年二三事”。罗斯·特里尔在他的著作《毛泽东》的第395—397、 400—401、411—413、417—418页追溯了毛在1976年夏接见连续来访的外宾时所表现出来 的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
② 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26页。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 648—649页,有报道说毛远新到1975年12月就不与他的伯父在一起了,但另有迹象表明, 直到毛逝世,他一直留在毛的身边。
① “反击右倾翻案风”,参阅郝和段的《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49页。
② 加德纳:《中国政治和对毛的继承》,第 75—76页。关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发展的详细 分析,请参阅第7章。
③ 其他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包括:江青的革命京剧;农村“赤脚医生”(或护理人员制度);“五 ·七”干校(干部要花数月,有时数年时间在那里进行体力劳动);大寨大队的集体主义竞 赛。参阅1976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世上无难事,只 要肯登攀”。
④ 郝梦笔、段浩然主编:《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 649页。
① “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载《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 303—312页。有 人说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持肯定态度。请参阅周:《历史在这里沉 思》,第1卷,第57—58页。
② 邓的讲话刊载在“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66期(1976年6月),第420—424页。
① 见米歇尔·奥克森伯格、恽赛充(音):“华国锋文化大革命前在湖南的岁月(1949—1966): 一位政治多面手的成长”,载《中国季刊》第69期(1977年3月),第29—34页。
② 为什么要“代理”呢?可以想象,这是出于礼仪上的原因:直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命华为 总理以前,不能正式称华为总理。但当他在4月获得总理头衔时,那也不是某种宪法程序的 结果。毛可能意识到,王洪文没有受到考验就被提拔担任高级职务,这是一个错误。所以毛 要试用华一段时间以尽量减少损失——如果华被证明是同样无能的话。或者毛可能想以此 暗示邓不是永远被开除而是暂时靠边站,从而避免老同志的反对。后一个假设也许可以解 释:毛在攻击邓时,为什么谨慎地说邓的罪行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可以得到解决。参阅郝 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50页。
③ 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第559页。根据这一论述,在叶剑英生 病期间,由陈锡联代替叶,但由于我看到的其他论述(例如郝梦笔、段浩然:《中国共产党 六十年》第649页。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575页)都没有把它当作 一个动机来提,人们必须假定它是由叶对毛有关华的决定的愤怒引起的一种政治病。可以肯 定,叶身体一直很好,他参加了1月15日举行的周的追悼会。
④ 关于张春桥对他个人所受挫折的反应,见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575— 576页。
① 这些人作为激进者的同盟的恰当性由于这样一个事实——即邓小平在毛死后重新掌权时坚 持要他们辞职——而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三人和纪登奎一起被称为“小四人帮”。
① 齐辛:“文化大革命”,第191—192页。
② 多姆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政治》,第130页。
③ 高皋和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 576—577页。
④ 罗杰·加赛德:《活跃起来!:毛之后的中国》,第8—9页。
⑤ 高皋和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582—586页。
⑥ 高皋和严家其:同上,第 581—582页。
① 高皋和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 586—597页;郝梦笔和段浩然:《中国共产党 六十年》,第652页;加赛德:《活跃起来!》,第160—164页。
② 高皋和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 598—599页。
① 加赛德:《活跃起来》,第115—136页。加赛德是一个会说汉语的英国外交官,他于1976年 1月来英国驻北京大使馆,亲眼目睹了这一系列悲哀的事件。中国有关这些事情最完整和最 生动的描述或许是高皋和严家其所著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的第598—637页; 4月 4日到过广场的大致人数也来源于此书的第611页。本文作者4月1—4日虽在北京,但文 中的叙述主要来源于前两种资料。
② 引自加赛德的《活跃起来》第117页。
③ 萧兰:《天安门诗抄》,第 29—30页,选的这一段只是这本诗集中的一小段,当时广场上张 贴着许多类似的诗文。可参见两卷本的《革命诗抄》,后来童怀周选编成《天安门诗文集》出 版。
① 郝梦笔和段浩然主编:《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52页。
② 同上。
③ 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31页。
④ 高皋和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619页。
⑤ 对毛和他的“封建式”崇拜的最明显的动摇不能不提到秦始皇,人们常将主席与他相提并论: “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人民也不是愚不可及,秦皇的封建社会一去不复返了……”,引 自加赛德:《活跃起来!》,第127页。
① 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31页。
② 高皋和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621页。
③ 同上,第622页。
④ “还我花圈,还我战友”,《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第401页,加赛德:《活跃起来!》,第129页。
⑤ 加赛德:《活跃起来!》,第129—131页。
⑥ 广播讲话内容见高和严所著《“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629—630页。
⑦ 同上,第633页;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53页提到有388人被捕。加赛德的《活跃起来!》,第132页说约4000人在吴德讲话后仍留在广场,这也是估计数。并非警方记录。
① 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53页;高和严:《“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第634—635页。加赛德引用当代一些非共产党的报道,指出有100人被杀,《活跃起来!》,第132页。
② 多姆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政治》,第132页。我尚未发现有任何中方的资料以证实邓的安全是怎样保护的。
③ 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53页。
④ “你办事,我放心”,见《“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699页。
① 房维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第568页。
② 同上,第567页。有关拥邓的群众运动的报道见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641—659页;对左倾分子骚动的分析见前引书第662—676页。
③ 有关毛在春节前后病情恶化的报道,见张玉凤:“毛泽东周恩来晚年二三事”。
④ 郝梦笔和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54—655页;高皋和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678—679页。9月上旬,江青再次来到大寨大队,这时突然接到北京来的急电,告知主席病情恶化,据说她并未马上动身,而是继续与卫兵和身边的医护人员玩扑克;高和严,前引书,第691页。
① 引自加赛德的《活跃起来!》第140—141页;引语的来源不甚清楚。加赛德也并未探讨邓提 到的“国外庇护地”的含意。(本段引文无法核对——译者)
② 薛冶生编:《叶剑英光辉的一生》,第342—343页。以前,叶和聂都被授予元帅衔,但文革 前在林彪的领导下,军衔都被取消。
③ 王年一:“文化大革命错误发展脉络”,载1986年10月《党史通讯》。
④ 在毛弥留之际,所有政治局委员都一个接一个地与毛作最后的告别;见范硕所著“暴风雨般 的十月——‘四人帮’覆灭记”,载《羊城晚报》1989年2月10日、2月19日,被翻译转 载在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第17页。
① 米洛万·吉拉斯:《新阶级:共产主义制度剖析》,第42—47页。特里尔花了很大篇幅论述 江青的特权生活,并将她与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皇后相比较;见《白骨精》第317—323 页。
② 薛冶生编:《叶剑英光辉的一生》,第342页。
③ 郝梦笔和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56页。根据文革后的有关报道,1976年4月 30日,毛的确对华国锋说过“照过去方针办”;见高和严《“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699 页。有人分析了这两种说法的不同,认为“四人帮”的说法表明要遵循他们代表毛所提出的 某些政策,或者要按他们能在毛的文件中找到文字根据的某些政策办;而华国锋的说法仅仅 是含糊的连续性。见加德纳:《中国政治和对毛的继承》,第111—113页。
④ 各省报立即开始转载毛的临终嘱咐;见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35页。
① 作为政治局常委,王这样做是否真的如后来所说的超越了他的权限,这一点仍不很明确。两 年前,王就曾试图将上海的干部安插进中央和政府部门,到底取得多大进展,不甚清楚;见 仲侃:《康生评传》,第316页。
② 《康生评传》,第334—335页;《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第403页。
③ 拉德尼:《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1921—1985)》,第385页。亲眼目睹9月18日葬礼的 叙述,见加赛德的《活跃起来!》第147—149页。9月下旬,一份声称是毛遗嘱的油印本流 入香港,根据该材料,毛在6月份曾对一些领导干部提出要求,让他们在其死后帮助江青 “举起红旗”。见丁望:《华主席》,第112页。
④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第214—215页。另一说法提到江青和毛远新曾强迫毛的秘书交出 一些文件,只是在华国锋干预之后才归还;见丁望:《华主席》,第111页。
⑤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第214—215页。
⑥ 薛冶生:《叶剑英光辉的一生》,第345页。
① 郝梦笔和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55—666页;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第214— 215页。
② 高皋和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699页。
③ 薛冶生:《叶剑英光辉的一生》,第344—345页。
① 文章是由梁效班子中的两个人写的,显然是在《光明日报》编辑的催促下写成的。作者之一 说,文章是事先并未与“四人帮”商讨而仓促成稿的。尽管如此,它却足以使政治局委员之 一的陈锡联立即从唐山返回北京与叶剑英进行磋商。
② 对于“四人帮”被捕时具体情况的描写没有一致的说法。根据范文“‘四人帮’覆灭记”第 21页的描写,(可能是由华国锋)召集政治局常委开会讨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最后校 订和研究在天安门广场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议案。王洪文、张春桥作为政治局常委理当出 席,他俩于上午8时来到中南海的怀仁堂。而姚文元则以他是全国头号宣传家,如果毛选出 版前需作最后修改或修饰,显然需要他去执行,以此为借口也邀请他出席。当他们每人到达 后,华国锋向他们宣布:中央认为你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并决定调查你们的问题。调 查期间,不得与外界接触(意译)。于是汪东兴的手下押走了他们。与此同时,江青和毛远 新也分别在他们的住处被捕。
空 位 期
毛逝世和“四人帮”被清洗后不久,国家迫切需要的是安宁和稳定。必须重新向党、军队和人民保证:动荡的年代已经结束,国家正处于坚定而温和的领导之下。必须使人们有继往开来这样一种似乎有些矛盾的信念。
优先要解决的是那个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造成领导层分裂的问题,即:“毛之后,谁接班?”幸存的领导人叶剑英和李先念可能认为,仅仅3年时间,由于死的死,被打倒的被打倒,政治局委员已从十大任命的25人减至16人,再在政治局剩余的成员之间进行新的斗争是不合时宜的。不论才干如何,华国锋披着合法的外衣,并拥有任职权。他是主席选定的,他占着职位,并且领导组成了反“四人帮”的阵营。9月7日(原文有误,应为10月7日——译者)中央发布了由华国锋继承毛担任党的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消息。由于华国锋还保留着总理职位,他就正式成为毛泽东和周恩来二人的接班人。由于身兼这两个人的职位,他似乎已处于坚不可摧的地位。然而,他将发现,职位固然带来了威望和特权,但权力却要有更深的根基。
在就新领导人达成一致意见的同时,政治局还须摧毁国内激进派的基地。幸运的是,上海竟然是一只纸老虎。由于失去了全国性的领导人,“四人帮”在上海的代理人举棋不定,竟然被一些极易识破的计谋引诱到北京,从而彻底崩溃,丝毫也未能实施他们要战斗到底的威胁。结果是,只有持续一周的轻微武装抵抗。政治局派出两位候补委员苏振华和倪志福去控制那里的局势;许世友取代了不可靠的丁盛,重新临时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以便为政治家们提供必要的军事支援。①上海问题解决后,就该由华国锋在全国行使他的领导权了。
华国锋的困境
从一开始,华国锋的领导就陷于一种无法解决的困境,其标志是毛和周传给他的互相矛盾的遗产。一方面,毫无疑问,毛希望文化大革命的目标和成果能够得到保持。否定文化大革命将损害选定华国锋为接班人的那个人的地位,并在实际上否定那个使华国锋从相对默默无闻达到今日显赫名声的整个时期。华国锋合法地位的唯一根据是毛的支持,他迅速采取行动以便确保只有他控制着毛的遗产。10月8日,中央宣布《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将在华国锋的指导下编辑出版。同时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造毛主席纪念堂,这项决定违背了毛和他的同事们一致同意的历时已27年的准则,即不仿效苏联形式,不以修墓和重新给城市和街道命名的做法来表达对领导人的尊敬。①华国锋毫不怀疑毛对自己的持续影响力;他,可能还有他的那些文革受益者的同事们,试图把毛对这个国家的持续影响力镌刻入大理石中。
华国锋的护身符是毛的“你办事,我放心”这句不时重复的话。然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提出一个新口号,来表述毛主席纪念堂的象征意义:毛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华国锋批准了汪东兴提出的似乎为毛泽东思想具体定调的准则,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他们的的目的是阻止对毛泽东晚年的行为提出质疑,这有助于众所周知的“凡是派”成员上台。②况且,对毛个人崇拜的维护为对华国锋本人个人崇拜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和正当的理由,如果这位名气不大的接班人想在党和人民中间树立自己的地位,这种做法是极为需要的。③但是,华国锋和“凡是派”想披上毛的保护衣这种尝试已经受到在中国南方的邓小平的保护人的挑战。在致华国锋的一封信中,许世友和韦国清质问,对毛泽东的缺点只是不提是否可取,而这些缺点是人皆共知的;信中说,毛对华国锋作为接班人的支持缺少合法性,接班人的合法性必须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确定;信中明白地暗示,如果毛强加在邓身上的错误定论不撤销的话,他们将在中央全会上对华国锋提出挑战。①华国锋进行了反击。在1977年3月10日至22日召开的、讨论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工作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华国锋再次肯定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反复提出的“两个凡是”的准则,坚持认为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并声称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是正确的。在努力为继续执行左倾政策辩护时,华国锋甚至谴责“四人帮”是极右分子(在林彪事件之后,“四人帮”也曾使用过这一策略)。
华国锋开始受到党内老同志的责难,著名的有陈云。几十年前直到文化大革命,陈云就是政治局常委和该机构的前辈。陈云和另一名批评者王震把重点集中在几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上,即天安门事件的评价和第二次恢复邓小平的名誉和要求。他们宣称,这是大家的一致要求。华国锋可能会感到惊讶,这难道是叶剑英许诺的老干部对他的支持,作为对他领导反“四人帮”斗争的回报?无论如何,华国锋拒绝了陈云和王震的要求,甚至不许把他们的发言打印在会议记录中。②这次工作会议的材料中没有提到叶剑英或李先念加入了老同志批评华国锋立场的行列。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感情很复杂。对一名像叶剑英这样的政治局常委来说,在一大批更年轻的党的官员面前正式批评这个精英会萃的机构中的另一名成员是非同寻常的。更重要的是,叶剑英和李先念对华国锋怀有某种程度的忠诚,现在,在某种意义上,华国锋既是毛泽东也是他们封授的。叶剑英和李先念毫无疑义地支持1975年期间邓小平所做的一切事情,但在1977年,他们对邓小平的复出抱着矛盾的心理。如果邓小平不复出,他们作为政界元老控制中国的政局,指导华国锋;如果邓小平复出的话,他们至少得把部分角色让与邓小平。而邓小平将对他们采取何种态度呢?他会不会觉得他们像周恩来一样,为了在文化大革命中生存下去而做了一些他们感到遗憾的事、说了一些他们感到遗憾的话呢?而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会像宽恕死者一样宽恕生者吗?
然而,叶剑英和李先念正确地估计了党和军队中感情的力量,意识到,毛泽东逝世后,坚持反对邓的复出将是困难的。他们大概也知道,邓小平可能比华国锋更有能力驾驭文化大革命后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众望所归。几年来左倾分子煽动起来的政治混乱、宗派斗争和无纪律状态再次对经济造成损害。罢工、蓄意破坏和铁路交通再次瘫痪被广为报道。1976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大大低于预期目标,其中部分原因是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最后3年,即1974—1976年期间,各方面的损失估计为:钢2800万吨,工业产值1000亿元,国家收入400亿元。①华国锋号召实现“大治”,但事实上只有邓可能做到这一点。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后,叶剑英和李先念可能忠告过华国锋,抵制邓对他来说将是一场严重的政治灾难。最好的做法是让邓保证,他将既往不咎。1977年4月10日,邓写信给中央委员会,批评“两个凡是”,并提出使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这一提法。随后,中央办公厅的两位“负责同志”来看他,其中一位可能是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汪试图在文革受益者们即“凡是派”同意邓小平复出之前与邓达成一项妥协。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想与他们妥协,并指出,如果“两个凡是”是正确的,就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