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林徽因-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又要挂起来了,你不要令万里外的老父为着你寝食不安,这是第一层。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她,这是第二层。
第二、这种消息,看来瞒不过徽因。万一不幸,消息若确,我也无法用别的话解劝她,但你可以将我的话告诉她:我和林叔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叔的好孩子。这些话你要用尽你的力量来开解她。
林徽因看了这封信,心上依然坠着那块沉甸甸的石头,再没有谁能比她更了解她的父亲了。
父亲性格开朗,不拘小节,但他是个严谨的充满了政治热情的人。他受祖父的影响很深。祖父林孝恂,早年及第,曾任浙江海宁知州,在任期间,他创办了求是书院、养正书塾、蚕桑职业学堂,培养造就人才,成为清末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父亲1906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主修政治、法律,不久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1910年学成归国,踌躇满志,辛亥革命后,出任参议院秘书长。
在徽因幼小的记忆中,父亲经常带她去大嘉山南麓拜谒南宋爱国将领李纲墓,父亲教她背诵的第一首诗,是文天祥的《过伶仃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英国读中学时,父亲还给她讲自己的政治抱负,其实他那时已远远退出政界。他谈起在上海与汤化龙、张嘉森组建“共和建设讨论会”,后组成民主党;他谈起与梁启超一起,组织“宪法研究会”,总是眉飞色舞,仿佛又回到那叱咤风云的年代。只是在谈起他在段棋瑞政府当了五个月的司法总长时,却感慨万端,心中似有不平块垒,他怅然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得以实现。他曾对徽因说过:“爸这条潜龙,迟早有一天还要飞到空中去,只是需要一个风云际会的时机。”
林徽因知道,依照父亲的性格,他对认定了的事情,总是不遗余力,更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
往国内拍发的几封电报,终于有了回音。那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梁启超在信中说:初二晨,得续电又复绝望。昨晚彼中脱难之人,到京面述情形,希望全绝,今日已发表了。遭难情形,我也不必详报,只报告两句话:(一)系中流弹而死,死时当无大痛苦。(二)遗骸已被焚烧,无从运回了。……徽因的娘,除自己悲痛外,最挂念的是徽因要急煞。我告诉她,我已经有很长的信给你们了。徽因好孩子,谅来还能信我的话。
我问她还有什么话要我转告徽因没有?她说:“没有,只有盼望徽因安命,自己保养身体,此时不必回国。”我的话前两封信都已说过了,现在也没有别的话说,只要你认真解慰便好了。
林徽因只看完开头几行便昏倒了。一连几天,她精神恍惚,眼前总是闪现着父亲的影子,仿佛看到雪池胡同家中那两棵括树,在料峭的寒风中颤抖。
不久,林徽因也接到了叔叔林天民的信和寄来的报纸。她从《京报》、《益世报》、《大公报》、《盛京时报》等报刊上知道了父亲亡故的详细经过。
父亲是受郭松龄将军之邀参加这次反奉战争的。
当时,郭松龄向全国发表宣言:反对内战,倡导和平;要求张作霖下野,惩办内战罪魁杨宇霆;改造东北,再造三省新局面。这个施政方针,有着鲜明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和一切进步团体以及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一时间,京津及全国各地,纷纷集会、发表通电支援郭军行动。
郭部开出十余列火车向山海关进发,出关后,迅速击溃辽西奉军各部,张作霖手中无兵可援,惶惶准备下野。正在此时,日本公开武力干涉,一度郭军受阻。
12月21日,郭松龄在辽河两岸的新民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当晚向张作霖的“讨逆军”发动总攻击。两个多小时激战后,逼进张部指挥中心。
后因张作霖的大军反攻和郭部内部出现了通奉的叛徒,形势急转直下,郭军节节溃败。
郭松龄见全线失利,遂宣告他率一部突围,同夫人韩淑秀、幕府饶汉祥、林长民及卫队乘马车向锦州方向奔逃,在行至新民县西南四十五华里苏家窝棚时,被穆春师王永清骑兵追上,郭松龄带领卫队进入村中,凭借村舍进行抵抗,卫队死伤过半,林长民中流弹身亡。郭松龄夫妇藏于民家菜窖中,后被搜出押往辽中县老达镇,25日被押至距老达镇五里许的地方枪杀。
林徽因放下手中的报纸,已是泣不成声。
梁思成每天陪伴在她身边,徽因吃不下饭的时候,他就去学校的餐馆烧了鸡汤,一勺一勺喂她。
林徽因挂念着年迈多病的母亲,挂念着几个幼小的弟弟,她知道父亲身后没有多少积蓄,一家人的生计将无法维持。她执意要回国,无奈梁启超频频电函阻止,说是福建匪祸迭起,交通阻隔,会出意外,加之徽因已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所击倒,再也没有力气站立起来。
她平生第一次尝到自己血液的滋味,那血是从她的心上流出来的。她觉得从这一天起,命运紧紧扼住了她的喉咙。
推开窗子,依然是漫天残霞般的火焰。
她感到了那火焰的冰冷。
跨越大洋的婚礼
春潮带雨的西太平洋季风,湿润温馨,尽情地向这里吹拂;三月的落矶山麓,针叶林迷濛着一片漫不经意的灰色。整整一个春天,温哥华沉浸在这灰色的温暖中。
古老的教堂溶人暮色。
最后一缕晚霞,却挂在尖顶的十字架上,不愿飞去,在风中招展成一条薄如蝉翼的披纱。
黑色沉重的大门打开,管风琴的音乐袅袅飘出,如烟如雾,在脚下缓缓地流淌。
牛油红烛燃起,整个厅堂弥漫着一派圣灵之光。
他们缓缓步入教堂。
奶油色花边长据拖地的婚纱,如一片缓缓移动的月光,林徽因宛若天使,同她挟臂并肩的梁思成,只身黑色的西装,平整挺括,显得越发神彩飞扬。
3月21日,是宋代为工部侍郎李诫立碑刻的日期,他们选择这个日子结婚,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这位著名建筑学家。
他们在梁思成的大姐梁思顺和姐夫周希哲的陪同下,走到圣餐台栏杆前,这是新郎和新娘的位置。
父亲去世后,林徽因一直被痛苦深深地折磨着。
1927年9月,林徽因结束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业,获美术学士学位,4年学业3年完成,转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C。P。贝克教授的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成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美的学生。这年2月,梁思成也完成了宾大课程,获建筑学士学位,为研究东方建筑,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半年之后,他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1928年2月,他们各自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学成归国之前,梁启超便操劳他们的婚事了。他主张用外国最庄严的仪式举行,由在加拿大任总领事的女婿周希哲和女儿梁思顺帮助筹划,婚礼在温哥华举行。在此之前,北京家中先行举办了定婚仪式,梁启超在致女儿思顺信中,言其行文定礼极盛:这几天家里忙着为思成行文定礼,已定于(1927年12月)十八日在京寓举行,因婚礼十有八、九是在美举行,所以此次行文定礼特别庄严慎重些。晨起谒祖告聘,男女两家皆用全帖遍拜长亲,午间大宴,晚间家族欢宴。我本拟是日入京,但(一)因京中近日风潮正来,(二)因养病正见效,入京数日,起居饮食不能如法,恐或再发旧病,故二叔及王姨皆极力主张我勿往,一切由二叔代为执行,也是一样的。今将告庙文写寄,可由思成保藏之作纪念。
聘物我家用玉佩两方,一红一绿,林家初时拟用一玉印,后闻我家用双佩,他家中也用双印,但因刻玉好手难得,故暂且不刻,完其太璞。礼毕拟两家聘物汇寄坎京,备结婚时佩带,惟物品太贵重,深恐失落,届时当与邮局及海关交涉,看能否确实担保,若不能,即仍留两家家长,结婚后归来,乃授与保存。
其意殷殷,其情绵绵,可怜一副天下父母心肠。梁启超为儿子的婚事真是操碎了心,从聘礼的红绿庚帖,到大媒人选的择定,都是事必躬亲,甚至买一件交聘的玉器,从选料到玉牌孔眼的大小方圆,都考虑得面面俱到。这些繁琐的事情,虽然让他劳累不堪,但他心里却有难以掩饰的高兴。他在六天之后的又一封信中说:这几天为你们的聘礼,我精神上非常愉快,你想从抱在怀里“小不点点”,一个孩子盼到成人,品性学问都还算有出息,眼看着就要缔结美满的婚姻,而且不久就要返国,回到怀里,如何不高兴呢?今天的北京家里典礼极庄严热闹,天津也相当的小小点缀,我和弟妹们极快乐的玩了半天。想起你妈妈不能小待数年,看见今日,不免有些伤感,但她脱离尘恼,在彼岸上一定是含笑的。除在北京由二叔正式告庙外,今晨已命达达等在神位前默祷达此诚意。
我主张你们在坎京行礼,你们意思如何?我想没有比这样再好的了。你们在美国两个小孩子自己实张罗不来,且总觉得太草率,有姐姐代你们请些客,还在中国官署内行谒祖礼(礼还是在教堂内好),才庄严像个体统。
婚礼只在庄严不要侈靡,衣服首饰之类,只要相当过得去便够,一切都等回家再行补办,宁可节省点钱作旅行费。
婚礼开始了。
蓄着一部大胡子的牧师,早已站立在祭台上,他身穿白色的法衣,肃穆庄严,穿燕尾服的书记,站在他身旁。
管风琴的乐音,在屋顶上缭绕,仿佛是一个来自天外的感召。
牧师跨前一步,把手伸向他们,开始阐述婚姻的目的:“你们即将经过上帝的圣言所允许,而结为夫妇,上帝必然在你心中向你说,每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都是他神圣的圣地。人的心灵有他的安息与喜庆日,你们的婚礼与欢乐世界一般,都是曲曲恋歌。
爱,作为动机与奖赏,是无处不在的,你们不要亵渎上帝的荣耀。爱是崇高的语言,它与上帝同义。“
他转向新郎和新娘:“现在我要求你们,在一切心灵的秘密都要宣布出来之时,你们需要回答——”他转向梁思成,“你愿意娶这个姑娘做你正式的妻子,爱她并珍惜她,无论贫富或疾病,至死不渝?”
“是的。”梁思成朗声回答。
“你愿意接受这个男人为夫,爱他并珍惜他,无论贫富和疾病,至死不渝?”
“我愿意。”林徽因轻声回答。
这时,站在傧相席位上的梁思顺,眼里激动地流出泪水。从李夫人去世以后,梁启超便多次写信,弥合女儿同林徽因之间的感情,梁思顺也慢慢冰释了思想上的芥蒂。这次见到徽因,比上次又有不同,她出落得更加风姿绰约,落落大方。梁思顺觉得,父亲果然眼光不错,弟弟有了这样一个好的伴侣,这一生幸福就有望了。他们结婚的费用,全是梁思顺筹措的。在中国领事馆,她和周希哲还为林徽因、梁思成张罗了几桌丰盛的婚宴。去教堂之后,一对新人按照传统的中国习俗,在官署内行了谒祖礼。这对小夫妻也欢欢喜喜给姐姐、姐夫行了三鞠躬。
结束温哥华之行,他们将按照父亲梁启超的筹划,作南欧之游,那安排详尽而周密:你们由欧归国行程,我也盘算到了。头一件我反对由西伯利亚回来,因为……,没有什么可看,而且入境出境,都有种种意外危险,你们最主要的目的是游南欧,从南欧折回俄京搭火车也太不经济,想省钱也许要多花钱。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却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
梁思成把一枚镶嵌着孔雀蓝宝石的戒指,戴在林徽因左手的无名指上。他温文尔雅地吻了林徽因。
牧师把手伸给他们:“祝福你们,幸福的人。你们的结婚记录,将永远载人本教堂的登记册上,愿这幸福的一天,与你们相伴终生。”
他们谢过牧师,缓缓走出教堂。
参加婚礼的人们,向他们头上扬洒着粉红色的康乃馨花瓣。
花雨缤纷,管风琴的音乐如月光从他们身后弥漫开去。
星空中,银河的潮汐澎湃着,一片水声灿烂,在星光的波浪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星座的位置。
那个位置无须上帝审视。
罗曼的归途
仲春的伦敦。
泰晤士河水绿如蓝,两岸的建筑物涂染着生机勃发的色彩,阳光也绿意葱笼,为一个季节围起了温情的栅栏。
只有圣保罗大教堂不为任何季节所动,一如故我地穿一身灰色法衣,傲岸地站在泰晤士河畔,守望着岁月,它沉郁的钟声,只让浪漫的水手和虔诚的拜谒者感动。
林徽因和梁思成将从这里开始他们的造访之旅。林徽因是旧地重游,丝风片云都感到亲切,而梁思成,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因着这陌生,他才对这座举世闻名的宗教建筑产生了神秘和向往。
遵照父亲梁启超的安排,他们蜜月后的旅行主要是考察古建筑圣保罗大教堂是他们最先瞩目的第一座圣殿。
当他们踏上第一个青石台阶的时候,仿佛踏进了一阕古老的乐章。那是竖琴与占筝合奏的一支宏伟而悲怆的交响。
圣保罗大教堂是一座比较成熟的文艺复兴建筑。它碟状形高大的弯窿,以及它的两层楹廊,看上去典雅庄重,整个布局完美和谐,在这里,中世纪的建筑语言几乎完全消失,全部造型生动地反映出文艺复兴建筑文化的特质。
这座教堂闻名于世,不仅仅因为它是18世纪著名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仑的作品,更因为这里埋葬着曾经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和战功赫赫的海军大将纳尔逊的遗骨。
在雕刻着圣保罗旧主生平的山墙下,梁思成问林徽因:“你从泰晤士河上看这座教堂,有什么感觉?”
林徽因说:“我想起了歌德的一首诗:它像一棵崇高浓荫广覆的上帝之树,腾空而起,它有成千枝干,万百细梢,叶片像海洋中的沙,它把上帝——它的主人——的光荣向周围的人们诉说。直到细枝末节,都经过剪裁,一切于整体适合。看呀,这建筑物坚实地屹立在大地上,却又遨游太空。它们雕镂得多么纤细呀,却又永固不朽。”
梁思成也激动起来:“我一眼就看出,它并非一座人世间建筑,它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像一个传教士,也会让人联想起《圣经》里救世的方舟。”
伦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它的建筑艺术却有着许多春天的特征,典雅华美,丰富多姿。林徽因和梁思成陶醉在建筑艺术的氛围里。他们考察了富有东方情调的铸铁建筑布赖顿皇家别墅;别具古典内涵的英国议会大厦,也使他们心旷神怡最使他们倾心的是海德公园的水晶宫。这是一座铁架建构,全部玻璃面材的新建筑,摈弃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展示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优势。他们去的那天是个晚上,水晶宫里灯火辉煌,玲珑剔透,人置身其间,真的就像在海底的龙宫一般,许多慕名一睹为快的参观者,都发出了阵阵感叹之声。
林徽因打开日记本,飞快地把自己的感受记了下来:“从这座建筑,我看到了引发起新的、时代的审美观念最初的心理原因,这个时代里存在着一种新的精神。新的建筑,必须具有共生的美学基础。水晶宫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的标志。”
那个时候,他们都进入了一种唯神忘我的境界。
雨的羽毛纷纷扬扬地飘落在易北河上。
那羽毛,也纷纷扬扬地抚弄着两岸的橡树和柠檬,让它们的腰肢舒展起来,叶片明明亮亮,荨麻、蓟草的头发全湿透了,蔷薇和百合的嘴唇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一把油纸雨伞撑起一片静谧的天空。林徽因和梁思成挽着手臂,走在石板街上。
德国波茨坦的第一场春雨,为他们洗沐了一路风尘。
雨中看爱因斯坦天文台,这座流线形的建筑,像一只引颈远眺的白天鹅,展翅欲飞。
“真美啊!”林徽因赞叹着。
“我觉得它好像一部复调音乐。”梁思成说,“塔楼的纵向轴线,和流线形的窗户,如乐曲中的两个主题,这个建筑与巴哈的赋格曲真是异曲同工。”
刚到波斯坦的时候,他们就听当地建筑界的朋友说,爱因斯坦天文台是著名建筑师门德尔松表现主义代表作,是为纪念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诞生而设计的。这个建筑刚刚落成8年,爱因斯坦看了也很满意,称赞它是一个本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和造型艺术上的纪念碑。
这座天文台设计确实新颖独特,从外型上看,以塔楼为主体,墙面屋顶浑然一体,线的门窗,使人想起轮船上的窗子,造成好像是由于快速运动而形成的形体上的变型,用来象征时代的动力和速度。
林徽因站在塔楼下,梁思成按动照相机的快门,摄下了这个雨中的镜头。
在德绍市,他们参观了以培养建筑学家而著称的包豪斯学院刚刚落成的校舍,让他们再一次受到了现代美的震撼。
这座建筑群为著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设计,它由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不对称的形式,表达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和谐性。
林徽因很认真地摹写着这座建筑的素描,她觉得落在纸上的每一条线,都有了意志,有了生命。
当时这所建筑的美尚未被更多的人所发现,林徽因则断言:“它终有一天会蜚声世界。”一年之后,她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授课,专门讲了包豪斯校舍。她说:“每个建筑家都应该是一个巨人,他们在智慧与感情上,必须得到均衡而协调的发展,你们来看看包豪斯校舍。”她把自己的素描图挂在黑板上,“它像一篇精练的散文那样朴实无华,它摈弃附加的装饰,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包豪斯的现代观点,有着它永久的生命力。建筑的有机精神,是从自然的机能主义开始,艺术家观察自然现象,发现万物无我,功能协调无间,而各呈其独特之美,这便是建筑意的所在。”
在德国,他们还考察了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许多建筑:德累斯顿萃莹阁宫、柏林宫廷剧院、乌尔姆主教堂,与希腊雅典风格的慕尼黑城门,历时632年才兴建成的北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科隆主教堂,也让他们顿开心门,大饱眼福。这些建筑,让他们看到了奋发向上的日尔曼民族精神,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的积淀。
他们照相机的快门不停地闪动着,把一个个瞬间变为永恒。
结束了德国之旅,他们立刻融入了世界公园之国瑞士的湖光山色。阿尔卑斯山上还覆盖着皑皑白雪,春天的脚步似乎比旅人的脚步迟了一点,但山坡上的森林却已郁郁葱葱。瑞士是个多湖的国家,50多个湖泊,如一把明珠撒在风光旖旎的大地上。最使他们醉心的是这里的莱蒙湖。
在湖边菩提树下留连,湖面上的鹳鸟一群群飞来飞去,画眉在岸边稠密的矮树林里唱着歌,绿地上的莓子刚刚吐出淡红色的花蕊,那空间的美没有逝去,逝去的只是时间。
在这样的氛围里,谈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她与梁思成很容易就找到了梦里寻觅千百度的那个艺术的亮点他们很幸运,刚到罗马就结识了一名叫塔诺西的姑娘。刚满20岁的塔诺西,是大学建筑系三年级的学生,一头金色的柔发,蓝宝石色的眼睛,闪着纯情的光。塔诺西能讲一口漂亮的英语,听说林徽因和梁思成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便热情提出给他们当向导。
“你们应该先看看拜占庭艺术。”塔诺西说,“罗马是拜占庭的故地,不了解拜占庭,就不了解文艺复兴。在你们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欧洲也正处在罗马帝国分裂,奴隶制正在消亡的时期。每个民族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独特的文化实体和艺术成就,建筑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它的伟大与骄傲也就在这里。”
林徽因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个深邃的女孩子,而梁思成却坚持从拜占庭艺术之前的建筑看起,这个建议得到了塔诺西的响应,他们决定先去庞贝古城遗址和古罗马角斗场。
塔诺西找来一部车子,他们驱车奔往那不勒斯维苏威火山。
塔诺西在车子上不停地说着:“意大利是一部世界建筑史,你们一定要多看一看。”
庞贝是一座地下城,在公元1世纪时,它曾是一座非常繁华,有25000居民的美丽城市,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1时,沉睡了1500多年的维苏威火山突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