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帝之天龙八部-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城头上,那些辽军将士觉得这些宋军是不是傻了时。援兵统领却道:“杨将军,让你的骑兵捂着耳朵吧!最好安抚一下战马,很快石破天惊的场面就要出现了。”
不解其意的杨金豹,还是很认真的听从了这位援兵统领的建议。因为他看到,这些援兵似乎不用这位统领下命令,全部下马捂住耳朵。
当城上的辽军觉得,这次攻城的宋军,怎么这么奇怪时。站在城墙上的辽军,就感觉他们脚下的城墙伴随着几声,沉闷的巨响开始摇晃了起来。
而站在两里之外的宋军骑兵跟攻城部队,也看到城面开始颤抖。那原本坚固的南门城墙,似乎开始随着地面抖动了起来。直到一声声巨响跟火花出现,城墙似乎一下化为灰烬般消失。
那如雷般的巨响之声,以及那不时能看到,似乎飞到半空的辽兵。烟雾弥漫的南门,变成了一片地狱火海般的景象。这一墓,令其余三门攻防的部队,都停下了攻击跟防御的动作。
真正心有震撼的,还是站在南门前,等待破城时机的杨金豹跟一万精锐步兵。他们怎么都想不到,这原本坚固的城墙,怎么就塌了变成眼前这血与火的地狱场景呢?
如雷般的巨响声平息,这道毅立朔州几十年的城墙,已然变成一片瓦砾碎石。至于城墙上还是城墙下的辽军士兵,已然看不到什么活人的存在。
就在杨金豹发呆之时,那位援兵统领却发出如雷般的吼声道:“兄弟们,上马,攻城!杀辽狗了!”
这声巨吼,将杨金豹等人的魂魄似乎喊回来。训练有素的他们,立刻翻身上马。在杨金豹重新下令之后,自己举枪一马当先,往已然看上去平坦的南门攻去。
在骑兵之后的步兵,也清楚没了城墙,这朔州城对他们而言,已然不设防。就城里那些战斗力低下的汉属军,他们又怎么可能对付不了呢?
领兵出征的步兵统领,也一脸兴奋的道:“兄弟们,杀辽狗啊!冲啊!”
这个时候,不用管什么队形,他们要做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甩动双腿。沿着倒塌的城墙杀进城中,将朔州这座城池,收归到大宋的手中,其它的暂时不用考虑!(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力不贪功

对于守卫朔州的辽军而言,他们幻想过宋军破城的方式,也清楚朔州被宋军攻占是早晚的事情。可从来没有一人,会想过朔州城这么快就被宋军攻下。
更令辽军有点恐惧的是,他们从来没想过朔州城,会以南门城墙彻底瘫塌的方式结束战斗。那震天的巨响,那未散的硝烟,都令城中的辽军有种发自内心的恐惧。
人,对于任何未知的事情,总是充满着敬畏之心。他们从来没想过,这种坚固的城墙,会在瞬间被外力所催毁。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宋军,何城不能破呢?
随着杨金豹一马当先,第一个冲进朔州城。看着那散落的城墙破,还有到处都是碎肉尸体的瓦砾,他也稍稍有些失神。毕竟,这场面太恐怖了!
这个念头在脑中一闪而过后,杨金豹也觉得,一段时间没见到那位老统领。他的手段,越发令人猜测不透,越发令人敬畏有加啊!
看着那些有点失魂落魄,看着他统领的骑兵入城,还有点呆若木鸡的样子。杨金豹也清楚,这些亲眼目睹这种惨烈场面的辽兵,已然吓破胆吓傻眼了。
对于这些呆滞的辽兵,杨金豹也没心情出枪,直接往朔州城的城主府冲去。对他而言,拿下城主府,便是结束这场收复之战的节奏。
其余骑兵倒没忘记他们的使命,直接往城中其余三门冲出。在辽国守城军的阻挡下,顺利的打开了三座城门。一时间,城外的宋军蜂涌而入。
伴随着‘放下武器不杀’的声音响起,还有二万多辽兵的朔州城,已然没多少人敢于抵抗。至于那些,用来逃跑的辽军铁骑。面对堵住营门的步兵,同样无力回天。
骑兵失去战马跑不起来,跟步兵没什么区别。在主将被彻底埋藏的不知何处后,他们同样不想无谓的死在这里。向宋军投降,已然是最明智的决定。
对于城中的百姓而言,他们倒没太担心。不管怎么说。战争很多时候,还是不会牵连百姓。尤其对一些,急切想摆脱现实的辽国百姓而 言,他们对宋军是持欢迎态度的。
只是辽军在城里的时候,他们根本把这种心态表现出来。因为谁敢表露这种情绪,迎接他们的将是辽军的屠刀。而他们,大多都是心向大宋的汉族百姓。
跟先前收复那些小城不同,收到赵孝锡密信的杨士鹏,望着朔州城绝大多数的汉族青壮百姓。下达的第一道命令。便是让这些百姓回归以前的城池与家人团聚。
当然,他也没忘记,将朔州城的储备全部取出来。用来安抚其它小城的百姓,这样也避免拖累大军的物资补给。同时,也让大辽的毒计落空。
于此同时,入主城主府的杨士鹏,对于赵孝锡运筹帷幄的本领,也不得不说个服字。就派这么一支人数仅有二十的援兵队。便将朔州城不到两天拿下。
这对于他而言,无疑是个再好不过的开门红。只是看着已然破烂不成样的南门城墙。杨士鹏也担心,到时辽军反攻他们又要如何做呢?
就在这个时候,前来协助的援军统领,却适时的道:“杨老将军,请恕我等要先行告退了。此次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也是时候离开了。
另外杨老将军不必太过担心。如果不出所料,今天就会有人,带来物资修建新城墙。有他们帮忙,这些倒塌的城墙,相信要不了一到两日便能修建起来。”
听到这些人要离开。杨士鹏略显不舍的道:“许将军,你们不随大军继续前行吗?”
许统领笑笑道:“不了,王爷说过,我们这些人,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不能抢了大军的风头,这一仗我们只是尽了点力,功劳还是大军的。
如果可以的话,王爷的意思是,不要提及他插手此次事情的消息。当然,现在想瞒只怕也瞒不住。反正,王爷的原话,如何向皇上禀报,一切将军拿主意。”
清楚这位许统领话中意思的杨士鹏,也明白什么叫功高盖主。这样强悍的杀手锏,平时他们都不知道。等到赵孝锡拿出来,确实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
以那位皇帝好面子的性格,不说只怕会怀疑他的忠心,说了只怕又会觉得赵孝锡跟他抢功。现在这些人,做完事就离开,倒也省去诸多麻烦。
身为臣子,杨士鹏很敬佩赵孝锡这种不计个人名利,为国为大军出力的风格。可他同时清楚,眼下他是大宋的将军,必须遵从赵煦这位皇帝的命令。
想到这里,他也清楚不好再挽留这些神秘的援兵。让杨金豹亲自将这些人送出朔州城外,又很快想着,应该怎么给皇帝报这个捷呢?
直到杨金豹走进城主府,看着握笔却难下的杨土鹏,好奇道:“叔父,你是要向皇上报捷吗?怎么看你的样子,好象迟迟不敢下笔啊?”
杨士鹏苦笑道:“你小子懂什么,此战我们能这么快拿下朔州城,一大半的功劳要算到王爷头上。要真这样写,你觉得皇上看到,心里会怎么想呢?”
被训了一句的杨金豹,愣了愣却很快道:“叔父,我觉得这种事情,其实大可不必过多去担心。皇上也好,王爷也好,他们都是自家兄弟,我们都是外臣,只知国事便行。
眼前朔州城拿下,意视着左路军首战告捷,这是再好不过的大好事,也能提升我军的士兵。至于报捷的文书,怎么拿下朔州你怎么写便成。
皇上的心思,岂是我们这些臣子能随意揣测的呢?你不写,那便是不忠,写了就算皇上心里不舒服。可这毕竟是国战,王爷派人帮忙,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更何况,这些援兵除了几个统领,知道他们是王爷属下并不多。只要我们不说,别人不会照样觉得,这是皇帝统兵有方吗?而且,皇上应该不是这么小气的人!”
让杨金豹反驳了一句的杨士鹏,同样有些发愣半响道:“好,看来你真的成熟了。你说的不错,相比你的直接,我倒真的有些老人。没错,我们当好外臣良将便可。”
说完这些话,杨士鹏很快写了一封报捷的战报。打上火漆之后,但让骑兵快马送至中军大营。在他看来,这是首攻,杨家必须拿下。
在骑兵拿着报捷的战报,往中军大营方向赶时。下午时分,果然又有一帮以运送粮食之名的宋军抵达。可他们送来的,根本不是可食用的粮食。
看着眼前年过半百的工匠,杨士鹏略显惊讶的道:“李匠头,你先前所说是真的。之倒塌的城墙,一日便能修复好?不是说笑吧?”
这位工匠笑笑道:“小人再怎么说笑也不敢欺瞒将军大人啊!只是一天修好城墙,少不了还需将军多派些工匠过来配合。当然,帮我们打打下手便可。
此次我带了二十名工匠,有他们负责堆砌城墙。保证后天清晨,给将军一个全新的南门城墙。如果不信,到时将军随时派人查看便可。”
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杨士鹏,最终还是跟对待离开的许统领等人一样。让杨金豹专门负责照顾这些人,那怕这是一帮工匠。可真能做到,一日修起一面城,那便是神匠啊!
随着这些工匠马不停蹄,直接赶往破碎不堪的南门城墙过。工匠让那些请来帮忙的百姓,将那些倒塌的城墙砖石,全部给清理出来。当然,太碎不能用的便算了。
在拾掇这些老城砖的同时,城里也有一批人,在不断担着砖石送到南门。而这个时候,杨金豹就看到,这些工匠拿着马车运来的木桶,开始搅拌泥沙。
看上去,有点马虎行事般,就在城墙旧址上,重新堆砌起城墙来。这样堆砌起来的城墙,真的能用,真的不会倒塌了吗?
对于他的担心,工匠头却笑着道:“将军,别小瞧了这种水泥,这东西在王爷那里,也是几两银子一桶,普通人根本就没用过。运到这里来,那价格更高了。
有了这种水泥,现在堆砌上去的墙砖,可能看上去不结实。只要过了今晚,明天保证你用力都未必能打掉。更何况,这城墙可有两层房那样高呢?不结实,可砌不上去的。”
听完工匠头的解释,杨金豹觉得,一段时间没跟随赵孝锡。他都不明白,赵孝锡到底弄出多少新鲜的东西。那许统领所说的炸药,这工匠头所说的水泥,都是闻所未闻的东西啊!
不管杨金豹信不信,在赵煦收到大军的报捷战报,也觉得不可思议。可更多的还是欣喜,这意味着燕云十六州中,一州之地已然被收回。
那怕从信上看到,赵孝锡似乎有出手相助。可赵煦同样觉得,这位堂哥似乎还记得他是皇帝,也记得是赵家的子孙,没在这时扯他后腿。
既然他愿意在背后支持,那赵煦也乐的当个站在前面的英雄。毕竟,这一仗,赵煦所希望的,便是让大宋军民知道,他这皇帝同样不差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九章 战争主动权

当刚刚结束统治轮换的朔州城,又迎来一次天明时。不少来到城门前的百姓,望着一夜拨起的半座城,觉得非常意外跟震惊。不明白,这城怎么修的这般快。
同样一早起来,便赶到城门工地的杨金豹,看着眼前这已然完工一半的城墙,同样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觉得这帮工匠修城的速度,真有点快的过份。
虽然为了修建这面被炸毁的城墙,杨士鹏从城里找了不少青壮帮忙。可杨金豹还是觉得,这速度是不是有点太快了。这样快速修建的城墙真的坚固吗?
看到过来检查的杨金豹,同样只睡了半晚的工匠头,也来到城门前。笑着道:“杨将军,看来你还是担心,这城墙不坚固。那么你试试,那边的城墙暂时还没往上砌!”
指着一面暂时还未继续往上修的城墙,工匠头信心满满的让杨金豹去检查一下。看着已然凝固结实的水泥墙体,工匠头很确信,杨金豹很难橇动这种城墙。
果不其然,当杨金豹用手中的铁枪,试着攻击了一块墙砖。发现这种看上去,下面只添加了一些所谓水泥浆的墙砖,竟然纹丝不动的粘在下一块墙砖上面。
明白这种粘合度,足以保证城墙的稳固性,杨金豹也忍不住感叹道:“王爷真是神人,有这种东西,只怕几天便能修起一座城啊!”
对此工匠头也点头道:“将军此言有理,若将军有机会,去新南城或者琼州看看,你就会知道,王爷的神奇之处随地可见。那里,才是真正一夜见。崛起的奇迹之城啊!”
听到这话,杨金豹也很意外般道:“李工匠,你是从新南城那边来的吗?”
李工匠点头道:“不错,我是前年以流民的身份,被王爷招揽到新南城去的。后来得王爷器重,看中我这点浅薄的砌砖手艺。才给了一个工匠头的身份。
此次得知王爷有需要,我老汉也是西北人,以前没少受辽狗子的欺负。就主动带着一些徒弟,还有西北出身的工匠,过来帮忙出把子力,希望给大军做点贡献。”
说到身份的转变,李工匠也很庆幸,当年他咬牙赌一把。带着一家六口,乘座那些前来招收流民的海军战船。从西北迁移到新南城生活。
除了最初日子过的苦一些,可至少衣食无忧外。如今他在新南城,除了当上工匠头外,一家人的生活也过的和和美美,有吃不完的粮食,也有穿不完的新衣。
就连以前很担心不能完成的事情,随着李朝被吞并,他两个儿子也娶了一对来自李朝的女子为妻。这意味着。他李家也算真正诸事如意了。
这次得知赵孝锡,要招收一批工匠到西北帮忙。李工匠便主动报了名。除了能享受不菲的工钱之外,李工匠这些受过辽人欺凌的工匠,也希望能替朝廷做点事。
当然,在李工匠这些人心中,最重要的还是那道招工令是赵孝锡颁布的。既然赵孝锡需要帮忙,李工匠等人觉得。知恩图报,他们也应该替赵孝锡做些事。
更何况,这次重新回到西北,他们沿途都有武卫进行保护。那怕不做事,一天都能拿到不菲的工钱。要是在路上出现伤亡。他们家人同样有不菲的抚恤金。
这种即能还赵孝锡的恩情,又能赚钱的生意,李工匠这些人又怎么可能不来呢?象李工匠这样,开始报恩赵孝锡的新移民,在新南城也不计其数。
随着琉球的移民,生活渐渐回归平静。不少年青的移民子弟,也在父母的劝说,还有自己主动申请下,加入到赵孝锡旗下的新军之中。
不管是当陆军还是海军,那怕是新南城的城防军,只要能如愿参军的青壮。他们一月所能得到的军饷,也足够膳养一家老小,还能学到不少本领。
一些年纪大,开始被部队淘汰的海盗老兵,一样不用担心没事做。虽然他们不能加入正规军,却能加入越来越大的海运部队,替人押送货物赚取钱财。
总之,在新南城只要肯努力,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事情做。就算被迁移到那里的李朝百姓,也觉得那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能享受真正安宁的极乐之地。
对于迁移到新南城的李朝百姓,赵孝锡也根据大宋移民的比例,将他们打散混居在一个个新移民村庄里。而在新南城,汉语官话则是官方话语。
那些不会讲官话的李朝移民,抵达那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学习说汉话。而他们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进入移民学院就读的权力。
单单这项措施,就让很多觉得担心未来的李朝移民,觉得这里才是他们百姓的福地。读书,在如今这个年代,是贵族跟大户人家才能拥有的权利。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这个时代还是根深蒂固存在百姓的心中。在这些移民看来,那怕他们日子过的苦一点,只要孩子有出息,那也是很难得的。
日子有盼头,移民自然能安下心待在那里。那怕这个地方,对于他们而言,大多是陌生的。可这里的官员,对于正常移民到那里的李朝百姓,同样一视同仁。
正是这种不受岐视的待遇,让不少李朝百姓觉得。早知道是这样,他们应该主动邀请大宋,早点将李朝吞并。也省的他们,过了这么多年的苦日子。
有了不断补充的新移民,琉球各方面的工作也紧锣有序的进行当中。一座座新城崛起,一个个小镇开设兴建,一批批移民安家落户,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
正是有了琉球跟琼州两块基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赵孝锡指派的六部官员,也渐渐能够正常运行。赵孝锡这个王爷,自然也能偷闲躲静一段时日。
清楚此次宋辽之战,关乎天下太平,赵孝锡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一个冬天,都在准备着这件事情。不论是爆破队,还是这些工匠队,其实早就抵达了西北沿海。
在赵煦带领大军,开始挺进辽境,打响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役时。这些在密营还有宋境等待的援兵,也一批批的出动,凭借赵孝锡的影响力帮助着大军。
因为昨日宋军的攻城,令朔州城里的军民,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朔州被攻陷的消息,还是在南门城墙重新修建好之后,才被后面的辽军各城得知。
面对这种几乎不可能的失败,坐镇辽国皇宫的耶律图,也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可与此同时,朔州周边的辽国州城守城将,都得到了一个确切的消息。
那就是,在接下来的宋军攻城战中,千万不能让宋军挖掘地道。一旦宋军挖掘好地道,那么他们的城墙,就坐等被塌陷的下场。没了城墙,城又如何进行防守呢?
可面对来势凶猛的宋朝大军,兵力有所不足的辽军,根本不敢出城朝廷大战。他们都想着,在最后给宋军致命一击,然后一股作气收复所有的失地呢!
可眼下朔州城被攻陷,让他们的布局出现了漏洞。对于这种,据说是宋朝研制出来的秘密武器,辽国方面同样不知道如何预防。
连坚如磐石的城墙,宋军都有办法催毁。这意味着,他们觉得最大的依仗失去了作用。守城还是出城对决,便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其实在赵孝锡看来,出动爆破队帮忙攻城,真正目的便是打乱辽国的军事布局。只有让辽军,跟着宋军的节奏走,宋军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已经抵达渤海一座岛屿上的赵孝锡,坐镇那里指挥着,那些派遣的秘密部队。替朝廷大军侦查辽国的军事布置,也替朝廷解决一些硬骨头。
在赵孝锡看来,靠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战术取得的胜利,多少有些得不偿失。如果有更好的办法,减少宋军的损失,又能达到攻陷敌城的目的,为何不做呢?
看着最新送来的战报,赵孝锡对于赵煦默许他的助战,也清楚这位堂弟,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能分的了轻重。这对他而言,无疑也长松了一口气。
没多久,便写了一封密令,将准备派遣给中军大营的援兵下达了出战的命令。相比他派遣给另两路,更多都是一些比较原始的爆破队,给赵煦的才是真正的强军。
在辽军还没认清,固守城池不能阻挡宋军攻势的情况下,赵孝锡希望他的新军,能替大宋多获取一些胜利。即消灭了辽军的有生力量,又保存宋军出征部队的元气。
至于这些秘密部队的出现,会让赵煦意识到,赵孝锡所拥有的实力。在赵孝锡看来,意义其实真的不大。火炮这种东西,除了他能制造出来,其它各国拿到也仿造不出来。
那怕就是赵煦,将派遣的火炮队扣留,赵孝锡相信他同样仿造不出来。而且火炮失去炮弹,同样是件废品。主动权,都掌控在他手里,他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眼下赵孝锡真正要做的,就是让辽人明白,此次宋军攻辽,并非跟以往那样是心血来潮。既然赵煦要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满足他这个心愿,又有何不可呢?(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章 皇帝的心思

此次赵煦御驾亲征,坐镇中军的他,希望攻陷的大辽之地。自然是被大辽做为国都的南京府,也是被大宋叫为幽州的燕云十六州军事重镇之一。
只是想攻陷幽州,首先必须攻陷挡在幽州前面的其余几州。而这沿路的战事,都是赵煦统领的中军负责。另外一路右路军,同样在一旁做为中军侧应。
跟杨士鹏统领的左路军一样,进军辽境的赵煦,一直想与辽军来场兵对兵,将对将,王对王的对决。很可惜,辽军似乎根本不打算,跟他来这种对决。
依托着前唐跟五代时期修建的城墙隘口,辽军采取节节阻击的方式,不断消耗着宋军的锐气。那怕最终的胜利,都是属于宋军的。可时间跟精力,也不断被消耗着。
看着陆续被收复的城池,赵煦无疑是高兴的。不管怎么说,能打胜仗总归是好事。可在负责作战的章惇看来,这种胜利得不偿失,甚至有点厌倦。
他们这一路大军,因为有赵煦坐镇的原因,兵力无疑是三路大军中最多的。可这种兵强马壮,对于后勤物资的补给,有很大的要求。
人吃马嚼,那消耗的粮草也是海量的。可攻打这种小城池,很多官兵只能待在一旁观战。这对兵力而言,无疑是浪费的。而且收复的城池,收获的物资又少的可怜。
最重要的,还是章惇觉得,处于优势的他们。在这些接连不断的小型攻城战中,伤亡的比例远比辽军多。那怕有些城池,最终被攻占,城池里的辽军也死的差不多。
相比这些守军的实力,章惇很心疼手下精锐的损失。可攻城这种事情。骑兵根本帮不上太多的忙。只有偶尔在游城时,射杀一些城墙上的辽军。
当大军抵达第一座州城之时,望着这种修建完备的州城,章惇也觉得接下来这场攻城战。只怕大军的伤亡将更重,可偏偏他又没什么太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