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帝之天龙八部-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伴随他的话被禁军给传递下去,百官们所在的队伍,便又黑压压跪倒一片。除了身为赵煦母亲的皇太后,泪流满面的没跪之余,其余的后妃都跪迎灵柩的到来。
待到先锋骑兵抵达迎接的队伍前,同样下马例于道路两旁,跟那些禁军一样扶马下跪。跟在后面的赵孝锡等人,终于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看到扶着灵柩而来的赵孝锡,不少一直觉得心存困惑的大臣,立刻一脸惊骇般道:“琼州王,他怎么在这里?皇上不是下旨,其不奉诏不得回京吗?”
对于这些失声道出这番话的官员,王师约回头怒叱道:“禁声!尔等要是再敢开声,一律处于大不敬之罪!”
别说这些大臣有些傻眼,就连站在凤驾之上的皇太后,同样觉得有些惊讶。做为赵煦的生母,她非常清楚,儿子心里很在意这位堂兄。
那怕朝堂之上,诸多大臣对赵孝锡有所非议。可在她面前,赵煦一直说,赵孝锡才是他真正的兄弟。只是君臣有别,有些事情不想做也必须做。
想到在宗庙前发生的事情,还有那位护龙统领所说的话。皇太后也觉得,这段时间她怎么把赵孝锡跟忘了呢?如果是他继位,那她们这些后妃,怕是未来有着落了。
看着灵柩缓缓抵达凤驾前,赵孝锡翻身落马,上前几步跪在皇太后面前道:“微臣赵孝锡,参见皇太后。此番出征,令陛下英年早逝,还请皇太后节哀。”
望着一脸憔悴跟难掩伤心的赵孝锡,已经猜出新皇由谁继承的皇太后。也没去询问,为何这个时候赵孝锡会出现在这里。
反倒亲自走下马车,颤抖着声音道:“琼州王免礼,卿一路扶送皇儿回京,哀家在此谢谢诸将士。皇儿不幸殡天,能看到尔等细心守护,想必也会心有安慰的。”
起身的赵孝锡,主动伸手搀扶着这位名义上的伯母,将其缓缓引到保存赵煦遗体的冰棺处。看着躲在里面,面色含笑的儿子,皇太后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在这个时候,赵孝锡朝跟在身边的王子殊道:“让皇妃跟公主们,也一起过来吧!皇上在临终之时,最放不下的还是她们。让她们,也看看皇上最后一眼吧!”
听到赵孝锡的吩咐,王子殊来到还在下跪的百官队伍面前,沉声道:“王爷有令,传诸皇妃与公主,前往瞻仰陛下遗容。”
说着话的王子殊,朝那些宫女太监打了个脸色。这些听到消息的皇妃们,也明白这是最后看一眼她们夫君的机会。过了今日,以后她们再无机会得见圣颜了。
看着这些将来,只怕要孤守宫中的后宫嫔妃,开始啼哭着往前面走去。几位尚且年幼的公主,在后妃的怀抱中,同样也是哭闹不止。
这种悲伤漫延的情况,让不少百官也开始流泪。顺带着,跪在后面的百姓们,同样有不少开始流泪。只是这种眼泪,不知道是真心替赵煦而流,还是替他们自己而流。
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百官是真理,对于百姓也同样在理。赵煦虽然亲政时间不久,却也替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让不少百姓感念其功德。
可就是一个,给他们带来些希望的皇帝,最终却英年早逝。这让百姓们很担心,新皇继位后,大宋会变成什么样子。没了皇帝的大宋,又会遇到何种未知的危险。
伴随着皇太后哭灵结束,赵孝锡又亲自扶着她返回凤驾。再次下令,灵柩沿官道直进皇城,将其遗体供奉在宗庙中等待安葬。
除此之外,随行的百官,也将在那里见证。宗庙遗老公开,赵煦出京前供奉在宗庙中的遗诏。以此确定,未来的新皇究竟花落谁家。
可眼下的情形,不少人觉得新皇人选已经明显。跟赵孝锡亲近的官员,自然是欣喜的一群人。而压错宝的官员,开始担心他们的未来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章 宗庙交锋
望着跪在皇城道路两旁的百姓,赵孝锡也清楚。在这个时代,皇帝驾崩是件举国同悲的大事。尤其赵煦刚刚亲政,便不幸遭此横祸,对大宋民心而言也是重创。
可事情已经发生,再怎么悲伤难过,躺在冰棺中的赵煦也不会醒过来。眼下前线战事焦灼,保证大宋的稳定,也是当前最急需做到的事情。
正是考虑到这些,赵孝锡才放下亲自追杀慕容复的仇恨,匆匆领兵返回汴梁。目的只有一个,在国仇家恨上面,他最终还是选择保持大宋的 稳定为先。
只有新皇成功继位,天下臣民便有了追随的对象。那样一来,也能保证赵煦英年早逝的影响,以最快的速度平复掉,重新引领大宋走向强盛的轨道上。
一路无言的赵孝锡,与王师约等老臣相见,也没说一句话。直接带领文武百官,将赵煦的灵柩送到宗庙之外。经过一番仪式,亲自抬棺将其安置在宗庙祠堂内。
一切准备妥当,看着翘首期盼的文武百官。赵孝锡平复一下心情,走到百官面前平静的道:“皇上此番英年早逝,实乃我大宋天下臣民之不幸。
然事已至此,再伤心也于事无补。眼前前线战事僵持,国内军心民心不稳,需尽早安排新皇登基。继承皇上未完之遗志,复我大宋之盛世荣耀。
皇上御驾亲征前,已立有遗诏供奉于宗庙之内,由宗庙宗亲日夜看管。现在宗庙长老,祭天地取皇上遗诏,象文武百官宣读。本王多问一句,京中郡王可来齐?”
听到赵孝锡的询问,王师约上前道:“回王爷的话。目前京中诸王爷已至。唯有端王殿下,因感染风寒,暂时不宜前来见礼。还请王爷见谅!”
闻听此话的赵孝锡,显得很冷酷的道:“如果他现在未死,那就是抬,也把他给我抬到这里来。皇上殡天。他不来祭拜成何体统?来人,去请端王前来。”
得到命令的骑军将士,很快便骑马飞奔端王府。将惶惶不可终日的端王赵佶,请到了宗庙之内。看到站在灵柩旁的赵孝锡,这位端王便知一切都完了。
可不甘就此丧命的他,最终还是直扑灵柩前,跪下便嚎哭道:“皇兄,你怎么这么早便去了呢?你这一走,让皇弟我们怎么活啊!有人要谋朝篡位。夺我赵氏江山啊!”
赵佶的这番哭诉,令宗庙之内的大臣也是心中一凌,觉得他们最为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到这个时候,赵佶还不死心,这不是故意找死吗?
就在所有人以为赵孝锡会生气时,赵孝锡却很平静的道:“端王殿下,此乃皇族宗庙。你如此哭诉。不怕惊扰皇上圣灵吗?这可是大不敬之罪,你懂吗?
你口口声声说有人谋朝篡位。那么当着皇上的圣灵,还有满朝文武百官,以及宗庙各位宗亲。说出那谋朝篡位之人,让我等知道,何人如此大胆。”
看着赵孝锡平静的询问出这些话,赵佶也豁出去一般怒道:“就是你!琼州王。皇兄在位之时,已宣旨,未奉旨,你回京便是死罪。那此番,你回京。可有皇兄圣旨?
另外,你不在琼州好好牧守百姓,却出现在两军交战的战场,到底有何居心。此番皇兄遭人暗算,那谋逆之人慕容复,如本王没说,他乃你在江湖结下的仇家。
现在皇太后也在,各位宗庙宗亲都在,你是不是应该给众人一个交代。甚至本王有理由怀疑,此次皇兄遇害,都是你一手谋划,目的便是篡夺皇兄的江山。”
听着赵佶看似有理的指责,章惇上前道:“端王殿下,你,,,,!”
正准备帮赵孝锡解围的章惇,看到赵孝锡伸手阻止,便将后面的话咽回了肚里。静静的看着赵孝锡会怎么处置,赵佶这些居心叵测却有理的指责。
一如既往脸色平静的赵孝锡,走到赵佶面前平静问道:“端王,按辈分,你应该称我一句堂兄。就算不论辈分,端王也应该称我一声王兄。先前无礼之举,本王暂不追究。
既然端王指责,本王未奉旨,私离封地。那本王想知道,端王是如何知道,本王出现在宋辽战争,是没奉诏的呢?赵大,将皇上圣旨,交与皇太后跟百官看。”
伴随着赵大将一封盖好玉玺的密旨,递交到王师约等大臣手上,又让皇太后也过目一番。众人才知道,此次宋辽之战如此胜利,跟赵孝锡的支持有直接的关系。
众人浏览一圈密旨,看到上面的字迹正是赵煦亲自书写,便知端王这条指责明显站不住脚。那怕赵煦其它几个弟弟,同样清楚他们错估了赵煦跟赵孝锡的兄弟情。
同样亲自看过密旨的赵佶,继续狡辩道:“就算你有皇兄的密旨,那也说明不了什么。朝中谁人不知,你居心叵测,一直打算篡夺皇兄的江山。
如果不是你拥有不臣之心,皇兄又何必将你流放琼州。本王觉得,皇兄此次的死,就是你一手策划的。不然,处于众军保护中的皇兄,为何会遭人毒手呢?”
望着有些胡搅蛮缠的赵佶,赵孝锡突然道:“对于你的指责,本王承认一点,那便是慕容复确实跟本王有仇。此番保护不利,让皇上蒙难,本王确实有不可推辞的责任。”
一听这话,赵佶立刻狂笑道:“你们都听到了吧?他都承认了,皇兄的死,就是他一手造成的。这样的人,怎么配出现在这里呢?按本王,,”
‘闭嘴!’
冷酷吐出两字打断赵佶妄言的赵孝锡,显得很严厉的道:“眼下皇上蒙难,你不思祭奠皇上,却一力在此胡搅蛮缠。你不觉得丢脸,本王都觉得丢脸。
本王送你一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指责本王的罪行,一切都是凭空猜测,可能拿出半份证据。如果有,本王当场自刎于此。如果没有,那就闭嘴。
此次皇上弥留之际,嘱托本王只需照顾皇太后,还有宫中众位妃嫔,以及尚且年幼的公主们。你们这些亲弟弟,皇上只牵挂申王一人,本王最初还想不明白。
眼下看到你的嘴脸,本王都替有你这样的堂弟而羞愧。想争位,无可厚非。可你的嘴脸,是不是太龌龊不留底限了。连亲哥哥,也能下的了手谋害。
放心,本王不象你,只会空口白牙行诬蔑之举。真以为,花钱聘请一些江湖死士,刺杀掉所有反对你继位之人,便能让你如愿登上皇位吗?本王告诉你,痴心妄想!”
拍手两下,那位蒙面的护龙统领,很快便出现在宗庙之内。看到他出现,赵佶突然显得有些紧张的道:“你们都是一伙的,就是你们合伙篡夺皇兄的江山。”
面对这样的指责,护龙统领很冷酷的道:“端王殿下,前番你来宗庙,想提前查看皇上留下的遗诏,本就有违祖制。本统领遵行皇上遗命阻拦,有何不妥?
你现在可问问,放在宗庙的皇上遗诏,本统领是否靠近过?你不相信本统领,那应该相信宗庙的各位皇室宗亲吧?别把所有人,都想象的跟你一样居心险恶。”
护龙统领的话一落,赵孝锡见众人心存疑问,便开声道:“龙统领,你将你的身份告知在场的文武百官。本王相信,他们知道事情轻重,有些话不敢乱说出去。
还有烦请诸位宗亲,也做个见证。说一下,皇上先前供奉在宗庙的遗诏,是否有人触动过。本王觉得,有些事情还是说明白些更好,省的以后留下后患。”
在这个时候,护龙统领翻出代表身份的隐龙令。将护龙暗卫的来历,跟在场的百官诉说了一遍。听到这是一个,只听众皇帝命令行事,布控天下的密探组织,百官也吓一跳。
而护龙统领说完这番话,宗庙的几位宗亲也出面道:“自皇上将遗诏供奉于宗庙中,我等日以继夜看守。每次必须保证,三人同时在场看护,从未有过丝毫怠惰。
从遗诏供进宗庙,我等也从没看过里面的内容,更没看到任何人触碰过遗诏。如众位不相信我一人之言,可随便询问其它宗亲,便知我所言是否有虚!”
如此公允的表态,让参与见证的文武百官,两相对照之下便觉得赵佶落了下风。就在赵佶准备垂死挣扎时,护龙统领却再次上前,一个凶狠的眼神让其闭嘴。
语气也没之前那般客气,相反很冷酷的道:“端王殿下,相信你应该没忘记,上次本统领与你会面之时,便提醒过你,不要挑战皇权的底限,不然本统领将代君行权。
昨夜申王府,长驸马府,六部尚书府,以及几位三朝老臣府邸,都出现蒙面凶残的袭击。不知端王殿下,对其有什么想说的吗?”
此言一出,昨晚遇袭的大臣老臣,以及患有眼疾的申王赵佖,也显得非常震惊跟失望,看着这个平时儒雅的端王赵佶。实不明白,此人为何会变成这样!
只有赵孝锡明白,那张椅子的诱惑力太大,大的能让天使变成魔鬼。这种龙椅争夺战,有那次能平静收场呢?而赵佶的举动,也应证一句话,不作死不会死!(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局初定
皇室宗庙前两王交锋,让聚集于此的文武百官,也很直接对两王高下做了个立判。虽说赵孝锡年长一些,赵佶年青一些。可两人的行事手段,赵佶无疑落了下风。
虽然这些大臣中,有希望赵孝锡继位的,也有希望赵佶继位的。可他们都知道一个理,那便是择能者贤者继位皇位,方是对大宋对天下最好的选择。
就在众位大臣的心理天平,开始倒向赵孝锡时。那位护龙统领,说出一番质问的话。让在场的百官也觉得,这位端王小小年纪,便如此不择手段。
如果真让其登上皇位,这样不择手段的皇帝,对于治下的臣民,无疑都不是什么福气。那怕支持端王的大臣,也觉得这位王爷,不是以温文尔雅而出名的吗?
权力使人疯狂,皇位更令人疯狂。为了座上那张龙椅,一切负面的情绪都被放至最大。如此年青的赵佶,便敢为顺利继位,做出抹杀六部大臣的事情来。
当然也有人不相信,这事情会是赵佶所做。可护龙统领望着额头冒汗的赵佶道:“端王殿下,有时候人走错一步路,付出的代价将是坠入深渊。把人带上来!”
随着护龙统领下令,几个同样黑布蒙面的武士,便带着几个人出现在宗庙之内。看着为首的中年文人,本应心虚的赵佶便一屁股坐到地上。
不待护龙统领审讯,便惊惶失措般道:“不关本王的事,这都是他出的主意。此事跟本王无关,本王是冤枉的。本王真的没想过,要杀他们,真的不关我事啊!”
如此失魂落魄的举动。根本不用讯问,众人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原本还支持他继位的两个尚书,神情一下沮丧了许多。不明白,端王为何连他们也要杀!
只是想想他们这些监理大臣全死了,群臣无首之下,拥有不少朝臣支持的端王继位。似乎更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别人又不会怀疑到端王身上,毕竟他们是支持端王的。
就在护龙统领准备讯问之时,赵孝锡挥手道:“龙统领,算了!将这些人押至天牢,待新皇继位之位再做论处。参与刺杀的江湖人,诛三族以敬效尤。”
面对赵孝锡的话,护龙统领很适时的道:“王爷,请恕手下冒犯。如今护龙队,还听命于先皇。这些人所犯之罪。手下怕是要执行先皇时所制定的法令。
如果想赦免他们六族之人性命,还需新皇下令。算了,这些人暂且押至天牢,待新皇继位后再行论处。犯人家属,全部看押起来,敢私逃出城者,杀!”
一众黑衣人恭身道:“遵令!”
护龙统领的表态,让在场的文武百官。也真正看出他们的超然地位。看来他先前所说,只听命于皇帝。倒也不是随便说说。敢无视赵孝锡的话,确实需要些胆量。
对于这位护龙统领不给面子,赵孝锡自然有些生气。可细想想,此人此举很聪明。回绝于他的王命,但洗清护龙队跟他合谋的嫌疑。难怪他能当上护龙队的统领!
随着这些犯了诛九族之罪的人,全部被押走。赵孝锡这才道:“太后。还请由你主持,宣读皇上遗诏之事。眼下百官齐至,早确定新皇人选,也能早日平定臣民之心。”
皇太后也很清楚,身为后*宫之人。也许只有这个时候,她能得到一些超然的地位。只是她比不了高太后,垂帘听政这种事情,她根本就做不来。
如果赵煦留下过子嗣,那么她还能扶佐幼皇登基。可眼下赵煦只有几个女儿,并没一位龙子。这便意味着,皇帝之位最终只能在赵氏王族中诞生。
随着宗亲们焚香祭告赵氏先祖,那封被供奉起来的遗诏,被皇太后给取了下来。将其交到宗室遗老们手上,文武百官跟到场的王公贵族,全部跪下倾听遗诏。
伴随着奉天承运的声音响起,众人在听到赵煦遗诏,真的选定徐王次子赵孝锡,为新皇人选之时。王师约等人,一颗心算是彻底的放下。
相反支持端王赵佶,还有其它王爷的大臣,则心中黯然神伤,明白大势已去。从即日起,大宋将进入赵孝锡时代。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怕是没出头之日。
身为朝廷大臣,在这种时候选边站队,是件关系家族生死与未来的事。选对了,未来家族享尽恩宠。选错了,那便等着被淘汰出局。
宣读完遗诏的宗亲,很谦和的道:“琼州王,领旨谢恩吧!”
赵孝锡举手接过遗诏说道:“臣,领旨谢恩!”
伴随赵孝锡起身,其余文武百官很快便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如雷的万岁之声,伴随着百官跟禁军,传到期待新皇人选的百姓耳中。也冲淡一丝悲伤气息,令不少百姓好奇,继承皇位的到底会是那位王爷。
看着身前这些山呼万岁之声的文武百官,赵孝锡那怕想过今日之场景。原本觉得那会很自豪,现在却发现,有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没理会百官的高呼之声,赵孝锡先扶起皇太后跟皇妃一行人,最后来到赵煦的冰棺前。略带萧瑟的道:“小六,堂兄今日才明白,你早前的 无奈之举。
眼下她们都站在你身边,堂兄也当着你的面,宣布对她们的决定。从即日起,皇太后依然享受太后封号,各位皇妃公主依旧居于后*宫,以往一应待遇不变。
你的孩子,堂兄会视若已出。将来等她们出嫁,堂兄会让她们领着附马,来你陵前告知于你。所以,你可以安息了,到了天上替堂兄给太后伯父他们尽孝吧!”
一直担心未来只怕孤苦无依的后*宫嫔妃们,听到赵孝锡的这番话,自然感激涕零。又是一番下跪叩谢之声,让赵孝锡也觉得心酸不止。
对于这些尚处妙龄之年的妃嫔而言,她们享尽帝王恩宠。可一旦恩宠不在,她们将在这深宫大院,孤守至老。有子嗣相伴还好,若无子嗣活着比死好不了多少。
有了木婉清的他,也觉得这种不人道的规矩,看来必须废除。虽说挑选秀女,是为皇帝传承血脉。可在赵孝锡看来,这种事情对女孩而言,太过残忍了。
未来他的后*宫之中,所赐封的妃嫔,必须得到他的认可。现在还居于宫中,未被皇帝宠信的秀女,赵孝锡也会全部赦免出宫,让她们另择良配嫁了。
那怕宫里的宫女,除上了年纪的,那些尚属妙龄的宫女,到时他也一并打发掉。就连同样有些不人道的太监制度,赵孝锡也打算逐步废除。
当然,这只是赵孝锡看到这些赵煦的妃嫔,才联想到的事情。让赵大,亲自护送皇太后,还有这些皇妃回宫后,他才重新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
深吸一口气很平静的道:“众卿平身!”
先前他的举动,这些文武百官都看在眼里。能如此对待先皇妃嫔的新皇,确实比较少。这也意味着,赵煦跟赵孝锡的兄弟情,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料。
看着谢恩起身的文武百官,赵孝锡又道:“朕新登皇位,诸事繁多,暂时先安排一些事情。劳烦诸卿恪尽职守,复我大宋之盛世基业,以慰先皇再天之灵。
着礼部,挑选皇道吉日,安排先皇入葬皇陵。所应封号,六部商议之后递朕御批。此事由礼部尚书与监天寺卿负责,尽快安排妥当。明白吗?”
礼部尚书跟监天寺卿,很快便走出队伍领旨。待赵孝锡挥手后,又重新退回队伍之中。众百官又开始等待,赵孝锡下达第二条旨意。
尤其此刻瘫坐在地的赵佶,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觉得他的大限已至。只怕赵孝锡登基之时,便是他的丧命之日。望着赵孝锡投来的目光,更是吓的浑身发抖。
就在众文武大臣,也想知道赵孝锡如何处置赵佶之时。赵孝锡却来到患有眼疾的赵佖身前,略显感叹的道:“小九,许久不见,你也摇身一变成申王了。
现在小六走了,我们这些兄弟,以后更要相敬相爱,才不枉小六嘱托我照顾你们之心。老十一,犯此大错,此刻我以兄长之名,想听听你是何意见。”
不想让文武大臣觉得,他一上任便杀掉这些赵煦的亲兄弟。所以,他想问问这位眼瞎却心明的堂弟。毕竟,他在赵煦出事后,所做之事确实值得称赞。
面对赵孝锡的询问,赵佖略显为难的道:“皇上,此事臣弟不敢妄言。”
对于赵佖的谨慎,赵孝锡苦笑道:“朕先前说过,现在我们是自家人处理自家事。你身为老十一的兄长,自有管教之权。他虽犯大错,不罚不足以正法纪。
可罚的话,他毕竟年幼,还有挽救的希望。虽然小六在军中,已经收到关于他在京中,结朋营党之事,非常痛心。可我知道,他心里还是有你们这些兄弟的!”
伴随赵孝锡这番话一出,赵佶跟其它几个王爷,都一脸的愧疚之意。毕竟,在赵煦离京后,他们更多是期盼赵煦出事,以期望有机会登上皇位。
却不知,这一切赵煦都看在眼里。如果此番赵煦不死,回京之后只怕他们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而眼下,他们尚且还有一线生机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