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帝之天龙八部-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也是赵孝锡根据新南城的贸易收入做出的判断。一些沿海的番邦岛国,如今已经支付不出,每月向新南城购买的各种物资。
这便意味着,这些番邦岛国也到了吞并的时间。要知道,随着高丽跟辽东的吞并,大宋的人口急速增长。是时候,开始执行移民天下的计划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九章 征讨海岛三国
随着大宋各府城的驻军,似乎开始进入备战的状态。一直担心大宋兴兵的吐蕃,自然显得非常紧张。生怕终于发动战争机器的大宋,会将吐蕃也给灭掉。
只可惜,赵孝锡根本没兴趣,在这个时候征讨他们。在他的想法中,吐蕃只怕也坚持不了多久,便会被大宋与特殊的经济入侵给吞并,打不打其实都不重要。
相反那些海岛诸国,却是赵孝锡打算进军的对象。一纸皇令下达,集结多时的海军跟登陆部队,开始扬帆启航征讨爪哇、真腊跟三佛齐王国。
分成三路讨伐军的大宋海军,可谓士气旺盛的启程。他们征讨三国的名义,便是三国欠新南城的钱太多,无力偿还只能武力讨要。
欠钱不还,在新南城是很严重的。曾几何时,高丽不正是如此,被大宋给灭亡了吗?而现在他们三国,也将同样迎来这样的命运。
在大战开启之时,大宋官府开始张贴招揽移民的布告。看到布告之上,朝廷给予迁移那些海岛国家百姓的福利,不少百姓都显得有些意动。
只要肯移民的百姓,到了那里都会得到,至少百亩以上的土地。如果他们种不过来,也可花点钱,从官府招揽当地的土著帮忙做活。这意味着,到那里便能享受地主一样的待遇。
虽说远离故土有些不舍,可很多普通的百姓,子嗣诸多田地却不够种。分成一户前往海外,未必不是个最佳的选择。何况,这两年百姓对于海外,已经不是那样陌生。
那些从海外运来的水果,也开始出现在他们居住的府城之中。虽然价格比较高,却也说明那里。并非他们想象的荒凉。不然,朝廷也不会派兵讨伐啊!
三年之内,不用交给税赋,想回家同样可以乘座朝廷的船只。一些年青有冒险精神的百姓,便纷纷到衙门报名,打算先去那边看看。
如果能赚点钱。又有见一番世面,不就三年时间吗?
这种战事未定,便启动移民的工作,或许只有赵孝锡做的出来。不过想想三国,随着新南城建立之后,他们的造船工业彻底消失不见。一切运输,都依赖新南城的补给。
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那怕大宋不进攻。只要坚持一个月。不往他们国内运送任何东西。这些过惯了好日子的三国君臣,肯定会觉得诸多不适应。
在无敌的海军,抵达三国的港口之时,三国的百姓同样懵了。不过,当他们听到,国君欠新南城这么多钱没还之时,也觉得国君实在太过贪婪了。
想想这些年,他们的税收翻了一倍不至。每年幸苦赚取的钱财,都被贵族跟君主给剥削。这些同样贫苦的百姓。反倒很欢迎大宋海军的到来。
开始进行登陆的大宋海军步兵,将装备的火枪还有火炮拿出来时。这些只懂享受的三国君主,才明白末日的到来。至于还钱之说,直接被进军的大宋海军给无视。
他们此次接受到的命令,就是彻底消灭三国的贵族跟皇帝。至于那些百姓,则是将来大宋治下的子民。那怕他们血统差点。却也是不错的劳动力。
在大战正式开启之后,那些闻着血腥味而来的大宋商团,也开始将大量的物资,运送到这片即将成为大宋的土地上。随着官兵占领一地,他们便购买一地开设工坊。
这些可谓精明的大宋商人。紧跟着赵孝锡的脚步,一点点扩充着他们的财力。可以说,每次打仗真正受益的,还是他们这些商人。而占领区的土地,可谓便宜的很。
而对攻占这些土地的海军官兵而言,商人们购买土地的钱,很大一部分将进入朝廷的口袋。可其中一部分,等到战后同样会分配给他们。
只要拥有战功,他们可兑换成钱财,也可兑换成土地。而他们购买的功勋田,价格将比商人低上数倍。有了大量土地,便意味着他们家人将百年不愁吃穿了。
虽说功勋不允许交易,如果士兵不想要功勋田,同样可按价出售给官府。再由官府,视情况将这些田地卖出。可对于这些士兵而言,土地同样非常热衷。
就眼前真正繁华起来的新南城而言,那些早年成长起来的移民,还有分配到功勋田的士兵。如今一家人,过的日子比官员都要舒服几分。
这样直接的例子在,这些士兵又怎么可能,会贪图一点钱财,而放弃这种属于他们的功勋田呢?有功勋田做保障,便意味着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
其实对赵孝锡而言,发放功勋田也存在多重考虑。一来发放功勋田,能激发将士英勇杀敌的勇气,二来要打理这些功勋田,士兵的家眷必须迁移到那里。
这些士兵,也将成为管理那些领地,真正的中坚力量。随着他们的子孙后代成长起来,这些被收复的领土,也将彻底成为炎黄子孙的天下。
总之,功勋田的分配,不需要消耗大宋治下的一分田地。也能减少,支付士兵的大量战争红利。顺带还避免,安置移民消耗的诸多财力物力,可谓一举多得。
可对于士兵而言,他们同样热衷于拿功勋田。只要拥有一块功勋田,他们便能给家人一个安定的生活。只要家人努力一番,短短一两年便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至于原本拥有这些土地的土著,他们若想在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大宋也会给他们,分一些田地,不过却需要交纳税赋。比以前官府优惠,却决计没移民福利多。
如果他们想过上好日子,便必须辛勤劳作,以劳作换取未来的幸福生活。而这种劳作,便是接受移民的聘请,每年由移民跟官府,给他们支付相应的粮食跟钱财。
一句话,短时间这些原住民,在成为大宋治下的百姓后,将接受一段长时间的考验。直到他们有资格,得到管理这片领地的官府,向他们发放大宋百姓的资格。
这种变相的打压,也是赵孝锡希望,未来在那片土地上,真正当家做主的永远是炎黄子孙。至于这些原住民的命运如何,他能考虑到的也只有这些。
相比后世的殖民统治,至少赵孝锡觉得,他的殖民政策优待了许多。如果不肯劳作,还妄想吃大宋的救济粮,这样的原住民不要也罢,省的浪费大宋的粮食。
伴随大宋海军告捷的消息,不断的传到大宋治下的州府,很多百姓也觉得。这样优惠的移民政策,或许真的可以去尝试一下。那怕在辽东境内,也同样如此。
为了保证移民始终处于官府的掌控下,赵孝锡对于移民挑选,同样有着极其严格的控制。不会将一个地方的百姓,全部迁居到一块移民之地上。
这便杜绝,到了那些新移民,这些移民团结起来,抹杀官府在那里的地位。所以,此次的海外移民,他给予辽东百姓的名额同样不少。
同样清楚,只有当大宋人,不再会什么辽人,高丽人,统一称之为宋人之时,便意味着赵孝锡的民族融合政府初具成效。所以,萧峰同样做了不少工作。
一些觉得可以换个地方生存,忘却辽国覆灭伤痛的辽国百姓,也开始响应号召,前往对他们而言,异常遥远的地方定居。而这类百姓,大多都是被解放之后的奴隶之家。
在乔峰覆灭大辽之后,对于贵族豢养农奴的政策,自然是给予坚决的打击。这些贵族,如果想招揽牧民,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豢养奴隶,是被严令禁止的。
这些被解放,恢复了自由,并被分配到牲畜的农奴百姓。自然感念大宋跟乔峰的恩情,却清楚在这里,他们永远忘记不了农奴的身份。
如果他们离开大辽,前往那片陌生的地方,有大宋官府做后盾,他们便能真正变成堂堂正正的大宋百姓。甚至按乔峰所说,将来还能请土著替他们做工。
有机会当大爷,谁会想着继续当奴隶呢?正是抱着对未来的期望,这些移民开始乘座海军的船只,不断的迁移到那片对他们而言,完全陌生的领土之上。
等到移民们经历了此生难忘的大海之行,终于脚踏实地之时,便看到跟中原完全不同的新领土。可上岛之后,他们便被派遣到这里的官员,根据身份分配到土地。
听着领他们安居的官员,指着身前一大片的土地,告诉他们这些土地以后都是他们的。这些移民才真正明白,幸福的生活在向他们招手,公告上的事情都是真的。
房子是崭新的,里面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保证他们三个月的粮食,都全部储存的粮仓之中。只要他们努力干活,未来的好日子指日可待。
伴随这些移民开始陆续抵达三国,那些提前抵达这里的大宋商人,自然不会错过做生意的机会。给这些新移民,送来各式各样的商品,供他们挑选。
甚至有些商人,很大胆的提供赊帐,等他们将来从土地收获粮食。卖到了钱,再偿还这些商品的费用。这种交易,让移民也真正明白,在这里他们移民是一家人,不再有南人北人之分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章 不臣服则灭族
盛平四年春,只持续不到半年的战事,大宋再次向天下展示其强大的武力。三个存在外海多年的国家,随着大宋海军的兵锋所向,彻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伴随着大宋除了琉球之外,又多了三块新领地,很多百姓都觉得。如今的大宋朝,相比大唐都要强盛几倍。这样强盛的王朝,又岂是几个番邦国所能撼动的呢!
面对大宋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些觉得提心吊胆的番邦君主们,也开始考虑要不要向大宋称臣,保留他们王国的存在。可对于称臣,赵孝锡却给予的拒绝。
用赵孝锡的话,如果他们真的想归附大宋,唯有放弃君主的存在。无论军政,全部接受大宋的管理。做为补偿,他们的君主,可以进入大宋皇城居住。
如果他们觉得不喜欢,赵孝锡甚至可以,在海外给他们划一块地盘,让他们当个岛主什么的。愿意给他们过去的百姓,也可以随其一起迁移过去。
这种情况,让打算称臣的吐蕃,算是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而跟大宋,关系尴尬的西夏,也真正明白剩下的选择不多。想保留李氏王朝,几乎不太可能。
原本西夏派遣使臣,进入京城求见贵为皇妃的李清露。希望让她帮西夏说情,继续保留西夏的独立性,让李氏王朝在那里延续下去,不要让西夏彻底消失。
对于这位宗亲,李清露很平静的道:“皇叔,你应该知道,后*宫不可干政的道理。这种话,清露无论如何,也不敢跟皇帝陛下去提。所以。打消这个念头吧!
另外清露反倒请皇叔转告父皇,尽早打消延续王朝的幻想,未来这天下只有一个大宋,绝不会再有其它王朝。早日归队,便早日替西夏百姓一个好的未来。
虽然清露不怎么关注国事,却也清楚如今大宋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少有所依。相比大宋百姓的生活,我们西夏的百姓,如今又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
若能早打消百世王朝的奢望,或许皇帝陛下,还能看在清露的份上,给我们李家一个善终。再这样拖延下去,将来会落何等下场。清露只怕也不敢去想。”
待在皇妃之位,李清露也算看透了家族对她的好坏。当初赵孝锡被流放琼州,有谁曾问过她过的好与不好呢?成为皇妃之后,才知道显示娘家人的关切,已经晚了。
对李清露而言,眼下西夏皇族中,她真正在意的唯有奶奶李秋水。其它李氏皇族,何曾有人真正把她当回事呢?现在知道求她帮忙。早做什么去了呢?
尽管赵孝锡从来不会避讳跟她谈及一些政事,可李清露非常清楚。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赵孝锡同样反感,她们这些后妃,去干涉朝政之事。何况,还是天下一统的大事。
从赵孝锡即位新皇,当年在琉球岛迎娶的贵妃。如今还是这些贵妃。如果真要说多出几人,也就金妍儿身边的四个侍女,再没一位嫔妃的增加。
别人都觉得赵孝锡多*情,可李清露等人知道,这个男人其实很专情。原本有机会。纳三千妃嫔于一身,可赵孝锡并没这样做,依旧宠爱着她们这些皇妃。
没有新人的加入,她们这些妃子待在这宫里,根本感受不到争斗的存在。而不管何时,赵孝锡对她们都是一如既往宠爱,这令李清露很佩服也更加深爱这个男人。
眼下在娘家人,还有赵孝锡这边让她做选择。李清露丝毫不会多考虑,以大宋皇妃的身份,劝告这些存在幻想的皇亲,早点打消延续国运的幻想。
走这条路被断绝,自然让西夏的皇亲国戚们,觉得李清露有些冷血。觉得她当上了大宋皇妃,就忘记了出身,不肯替娘家人出份力。
在这么多争论声中,唯独同样苍老许多的皇太后,始终都没表示意见。直到她收到,赵孝锡带着众宫妃嫔,还有王子公主赶赴逍遥派,才决定出宫一趟。
当李秋水抵达逍遥派,看到已经建立好的墓碑,看着这两个墓碑,还有待在墓碑旁边的赵孝锡。便知她最终还是来晚了,没能见到那位大师姐最后一面。
看到李秋水抵达,赵孝锡长叹一声道:“师叔,你终究还是来了。看来师伯临终,便猜测你早晚会来,还真的猜对了。只可惜,你终究还是来晚了。”
听着赵孝锡的称呼,李秋水也控制不住泪水道:“师姐,有没有留下什么遗言?”
‘没什么遗言,师伯走的很安详。这段时间,我的四个妃子三个孩子,一直陪在她身边,我也见到她最后一眼,她走的很平和,说终于能笑着去见师父了。
不过,我知道师伯还是有遗憾,没能看到师叔。临终之时,她还是放下对你的仇恨,说人死如灯灭,希望你也能忘记仇恨,好好的代她们活下去。’
这些话说出来之后,李秋水同样控制不住,失声的痛哭起来。跪在这一老一新两座墓碑前,哽咽无声却泪如雨下。仿佛压制一生的眼泪,都要给流掉一样。
在这个时候,赵孝锡也不好多说什么,却招手让等待多时的李清露给王语嫣,将这位同样苍老的奶奶外婆跟扶起来。毕竟,李秋水如今的年龄,同样不宜大喜大悲。
随着苏星河,以无崖子大弟子的身份,给收拾心情的李秋水递上香烛。这位在西夏权势滔天的皇太后,此刻却跟无助的弱女子般,恭敬的给两个墓碑焚香嗑头。
看到这一幕,其实赵孝锡的心里也不好受。做为曾经的师兄妹,她们因情生恨,老死不相往来。可随着一个个人逝去,活着的人才真正觉得极度难受。
如果李秋水能早点放下介怀,来一趟逍遥派,或许今天的事情便不会发生。可终究没有这个如果,天山童姥以死,证明她比李秋水更爱无崖子。
虽然天山童姥终生未嫁,可她觉得很值得。那怕回归逍遥派,每日她能面对的,只有一个冰冷的墓碑。可天山童姥同样觉得无憾!
尤其在梅妃她们陪伴的时间里,她还亲眼见证兰妃替赵孝锡产下一子。见证新生命的出世,对天山童姥而言,无疑是件极度高兴的事情。
回到山下之后,收拾好心情的李秋水,最终道:“孝锡,你打算一统天下?那我能询问一下,你打算如何对待大理吗?”
不问西夏,却只问大理,这位皇太后还真给赵孝锡出了一道难题。明白这种事情,也是早晚要面对,既然李秋水提及此事,那赵孝锡便直言相告。
表情认真的道:“既然师叔问起,那我便说说我的安排。段誉是我的义兄,大理终归也要归附大宋。只是如今大理国泰民安,暂时我也不会急着动它。
对我而言,不论是大理还是西夏,只要那里的百姓能安居乐业,我晚收复又有何妨呢?这天下多的是地方,等待我的征服,区区一个小国,我真不在意。
而且以师叔的能力,应该知道如今大理官兵中,很大一部分都由宋军将领统领。可以说,如今的大理,跟归附大宋没什么区别。相比之下,西夏如今是什么样子呢?”
听着赵孝锡这样说,李秋水又道:“如若西夏愿意归附,军政大权都交由大宋负责,我李家又有何待遇?不管怎么说,李家也执掌西夏这么多年,还真的回归普通百姓不成?”
对于李秋水的询问,赵孝锡很快道:“如果西夏愿意归附,李家可选择进入京城,封异姓王享受朝廷俸禄。其子孙后代,若有本事,一样可以考取功名参政议政。
要是不愿意进京,觉得不安全,我同样可以给你们赐封一块,比西夏更大的海外领地,让李家去当国主。只要遵守大宋的律法,那里的事情一切都由李家做主。
不是我不放心李家继续留在西夏,而是我必须在征讨世界之是,中原必须保证绝对的稳定。如果李家继续在位,皇太后敢保证,将来西夏不会落井下石吗?
再说的厉害一点,就算李家不敢做此事,皇太后又敢保证,西夏那些部族首领,就真的愿意听命于宋朝统治吗?这事,我信不过任何人,只能选择这种方式,保证中原稳定。”
面对赵孝锡的回答,李秋水也长叹一声道:“是啊!没有永世长存的王朝,看来这次李家真的没有选择。此事,回西夏后,我会找西夏的君臣谈,看到底做何决定。
不管成功与否,我也真的累了,不想再操心这些俗事。可以的话,我想回到这里,守着师姐跟师兄。等着将来有一天,我也能躺在这里陪他们,以全师门情谊。”
其实这次得知李秋水过来,赵孝锡就想过,如果她不主动找自己谈。那么赵孝锡,也会跟她提个醒。随着爪哇三国的大战结束,下一步便是一统中原。
无论是残存辽西的辽国旧部,又或者是西夏跟吐蕃。不服从大宋的王化,那么便会迎来大宋的刀枪。就这两国的实力,眼下根本不是大宋的对手。不想灭族,那便只有臣服一条路可选!(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一章 盛平世来之不易
随着天山童姥安详而逝,与西夏皇太后李秋水,在逍遥派谈过一次的赵孝锡。返回京城之后,向镇守辽东的乔峰,发出征讨辽西的命令,彻底解决顽抗到底的辽国残部。
伴随着乔峰阵兵辽西边境,已经不堪重压的辽西契丹人,最终选择了投降。实在不甘成为大宋治下百姓的契丹人,只能沿着人迹罕见的辽西,继续往西走。
顺利收复辽国全境的乔峰,顺带着将兵力进抵到楼兰一线,才算停下前进的脚步。而辽西残部的收复,意味着西夏处于大宋的包围之中。
尤其跟辽西接壤的回鹃国,同样很识相的选择了臣服。这便意味着,西夏除了与吐蕃接壤的一部外,其余所有国内边境,都处于大宋的兵锋之下。
原本李秋水回归,跟西夏君臣商议归附的事情。只可惜,面对皇权跟贵族的身份,还是有人不舍自身的权势,不肯同意赵孝锡开出的条件。
面对乔峰统领的大军兵锋,还有大宋西北陆军,开始布置在西夏一线。此时此刻,看到如此情况他们自然慌了。而能够大宋说上话的李秋水,已经归隐到逍遥派。
清楚没有选择权利的西夏君臣,在这种时刻,终于明白李秋水又一次,比他们看的更远。如果当日接受大宋的条件,或许就不会出现今日这样的情况。
大战未开,生活在大宋边境的西夏百姓,却摆出了欢迎王师的架式。这种情况,让原本还想拼一下的西夏将领,终于明白军心民心已失,还打什么呢?
就在西夏君臣开始想着,如何最大化向大宋提些条件之时。曾经被赵孝锡放过一命的拓跋部落。却首先做出归附辽东大军的事情,将其负责的边境给完全放开。
拓跋部落的这一举动,让他们得到了赵孝锡的重赏。其年青的部落首领拓跋玉,同样被赵孝锡任命,掌握一支五万人的骑师部队,也算宋军骑兵中重要的职务。
尽管失去了部落首领的职务。可随着拓跋部落投诚,其部落的百姓。看着大宋商团的进驻,送来价廉物美的商品,才真正明白部落首领的选择多么正确。
未开战,民心军心已失,这对西夏君臣而言,无疑是一记重拳。而受拓跋部落庇佑的西夏军民,根本不加抵抗,放辽东的骑兵直奔西夏王城而去。
随着骑兵抵达西夏王城之下。西夏皇帝终于打消谈判的泡影。面对乔峰不降便攻的警告,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城纳降,以保全李氏一门的姓名。
伴随着西夏也正式拿下,进抵西夏的大宋军队,开始往吐蕃边境开赴。这种没任何提醒,直接武力震慑的行为,让吐蕃同样明白,他们有的选择同样不多。
要不然。跟辽西那些契丹人一样,远离这块世居之地。要不然。他们还是主动投降,说不定还能得到多一些好处。真要被看押皇城之中,他们只怕会觉得更不习惯。
很快吐蕃派出了使臣,由国师鸠摩智为首的使团,进抵到大宋皇城汴梁。看着这位终于有点高僧模样的鸠摩智,赵孝锡也没太为难他。因为。没必要了!
传令礼部跟他们商议接管程序之后,随着鸠摩智返回吐蕃之后,大宋的军队也随着他一道进入吐蕃。开始接管吐蕃所有的防务,同样封存吐蕃的府库跟国库。
等到大雪开始飘落之时,吐蕃跟西夏也彻底成为大宋两郡之地。主动投诚的拓跋玉。也被赵孝锡任命为吐蕃郡守,算是真正位极人臣。
之所以,没任命他为西夏郡守,也是担心拓跋玉在西夏太久,会控制不住个人的野心。相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