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代伟人: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月1日,广州会议一结束,刘少奇就到达长沙,开始了为期44天的湖南农村调查。下乡前,刘少奇特地对湖南省委负责人张平化等人说:“这次去湖南乡下,采取过去老苏区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减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就这样,刘少奇一行乘坐两辆老式的苏联产伏尔加越野吉普车,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走乡串户,了解民情。
车子时开时停,刘少奇不时下车,张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他并没有看到报纸上所宣传的人声鼎沸的生产场面,也没有看到密植的“高产田”。相反,他看到的是荒芜的水田,农田里没有多少人在耕作。与家乡阔别41年,刘少奇竟没有丝毫游子归乡的喜悦之情,却越来越沉甸甸的……
刘少奇到达的第一站是湖南省宁乡县东湖塘公社王家湾大队,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视察当地的“万头猪场”。
当刘少奇走进所谓的“万头猪场”一看,不禁大失所望:猪圈又脏又乱,臭气熏天,只有几十头瘦瘦的、病歪歪的猪哼哼唧唧地转来转去。与所宣传的相去甚远,这哪里是什么实事求是?分明是弄虚作假!刘少奇一挥手:“我们就在这里住下来,就从这里开始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
随行人员一看,这里到处脏兮兮、乱糟糟的,怎么能住呢?四处看了一下,他们只好把刘少奇的住处安排在猪场的一间饲料房里,找来门板,准备架床,却找不到像样的稻草铺床,只好将就。刘少奇因陋就简,又让人找来一张桌子,一盏油灯,就在这里办公。就在这间卧室兼办公室的房间里,刘少奇不断找来当地的干部、群众谈话,了解情况。
趁工作人员安排的间隙,刘少奇信步在田间走来走去。他看到路边有一堆人粪,用脚搓开,蹲下身来,细细地瞅了瞅,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他扭头对跟过来的秘书说:“你们看,这里面都是粗纤维,分明是粮食吃得少、野菜吃得多的缘故,看来,种粮的农民吃饭都已经成了问题。”这里历史上可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呀!情况都如此严重,更何况其他地方?
4月3日,刘少奇在“办公室”听取毛泽东派出的中央工作组的汇报时,对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等人毫不客气地说:“宁乡县问题那样严重,如果说天灾是主要的,恐怕说服不了人。没有调查研究,这个教训很大。看来要放下架子,才能深入下去进行调查研究,不进行调查研究,决定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符合客观情况的。”接连几天,刘少奇一方面四处走动,看农民的生活、生产情况,一方面找人谈话,了解农民的反映。几天下来,刘少奇越来越感觉到农村情况的严重性,决定多走几个地方看一看,了解更多、更详细的情况。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介绍,刘少奇决定去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蹲点,了解实际情况,因为那里是一个全省闻名的先进单位,是湖南省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树立起来的“红旗大队”。在刘少奇来之前,中央曾经派出了一个调查组,在这里搞了近两个月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里是生产生活搞得比较好的典型,并向中央写了报告。
然而“红旗大队”经刘少奇调查的结果,却出乎刘少奇的预料:“红旗大队”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由于“左”的错误的深刻影响,天华大队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粮食连年减产,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虚报浮夸。但是,当地干部群众迫于大队书记彭梅秀等人的压力,也迫于“红旗大队”荣誉的压力,不敢反映实际情况,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等手段,隐瞒不报,因而使中央调查组得出了一个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论。
这一次不同,刘少奇是踏踏实实蹲下来,整整待了18天,调查的情况就不一样,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了。
4月13日下午,刘少奇召集天华大队干部谈话,主要谈食堂、分配、粮食和住房问题。
但是,干部们有顾虑,不敢放开谈,尽管刘少奇一再鼓励大家,干部们还是藏着掖着。经刘少奇一再做工作,部分干部和群众开始认真反映实际情况了。
盖子揭开了,情况也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来,这个所谓的“红旗大队”同那个“万头猪场”所在的王家湾大队差不多,虚报数字,浮夸风严重,群众的生活实际上非常困难。
14日下午,刘少奇邀集生产队的干部谈话。他给干部们打气说:“讲话随便讲,有什么讲什么,讲错了也不要紧。解放思想,不要有什么顾虑,讲错了,也不戴帽子,也不批评,也不辩论。看事情怎么办好,总而言之,想法子把事情办好,你也好,我也好,大家都好,对多数人都好才行嘛!”好像刘少奇的鼓励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干部们在谈话中仍然坚持说办食堂大有好处。最后,刘少奇谈了自己对食堂的看法:“刚才大家谈了食堂,大家谈有很多好处,我看食堂的缺点不少,坏处不少。第一条是用工多,要用几个主要劳力去种菜,砍柴。用工多,这是一条最大的缺点。第二条,我看是不便利生产,大家集中起来住,冲里面的田没有人管,对生产不利。第三条,办食堂以来肥料少了。第四条,办食堂以来,烧硬柴,烧棍子柴,把山林破坏了。此外还有一条,不好喂猪。此外还有一条,吃粮食也不那么方便。从前是忙时多吃,闲时少吃,现在食堂不管你这一套,都是吃这样多,不切合实际。还有,食堂占菜地多。再有一条,叫做麻烦多,要分米分菜,分得不好,大家有意见,常吵架。此外,办食堂,人太多了,一大锅菜,不好吃。我看这些缺点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刘少奇一席话,字字句句都是这几天调查来的实际情况,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听得生产队的干部们瞠目结舌:国家主席对情况了解得如此透彻,我们再隐瞒下去,可就对不起群众了!可是,天华大队支部书记彭梅秀怕丢掉“红旗大队”的“先进”,就一再阻止干部群众向工作组反映实际情况,还发牢骚:“刘胡子不是来抓生产的,是来找茬的。”有人向刘少奇反映了,刘少奇不以为意,并不计较彭梅秀的过激言词,还虚怀若谷地多次同她谈话,帮助她放下包袱,提高思想认识。
15日,刘少奇查看了天华大队的施加冲食堂,下午邀请了部分社员座谈。
刘少奇诚恳地向大家道歉:这次中央办了错事,我们对不起大家,向大家道歉。但是改正错误要了解真实情况,希望大家帮助我,向我提供真实情况。
一席话,字字句句打在了人们的心坎上。的确,人们天天如此生活,怎么可能不了解实际情况?天华大队自1958年以来,先后建立了15个公共食堂,社员集中起来住宿,人均口粮只有300多斤,再加上自留地和自养家畜被取消、食堂管理不善、干部多吃多占甚至多拿等因素,社员的生活很困难。
群众动心了,自己生活的困难情况明明就摆在那里嘛!为什么不反映真实情况呢?还隐瞒呢?甚至还继续夸大呢?
食堂问题成了解决问题的焦点。
17日晚上,刘少奇出席天华大队总支委会议,明确说:“听了群众的谈话,看了汇报材料,看来多数社员是不愿意办食堂,要求散。准不准散?我看应该准。”
刘少奇根据这几天调查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看来,1958年10月1日一声喊,食堂就办起来,那是大错误,应该吸取教训。办食堂有一个很大的平均主义。大家扯平,都一样,这不利。平均主义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4月19日,刘少奇听取了中央调查组的汇报。
刘少奇觉得不能再这么耗下去。他一针见血地说:
现在必须看到在食堂问题上,我们同农民群众有尖锐的矛盾,这是影响工农联盟的。人民共和国的巩固建立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只靠威信命令来维护,已经维持3年了,这对共产党来说是危险的。群众很好,农民在等待共产党表示态度,还没有丧失希望。如果还不表示态度,农民就要自己散了,那就被动了。
在刘少奇的建议和鼓励下,人们终于放下了包袱,由衷地欢迎刘少奇提出的退食堂自愿的建议。不久,天华大队的食堂就陆陆续续地停办了。
但是,这实际上仅仅是刘少奇所看到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矛盾比较突出和集中的问题。
还有很多的问题。
4月22日,他对农村中干部不仅仅不听群众的反映,反而压制不同意见的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
社员有什么意见,要让他讲,要讲一点民主嘛!你们要主动安排这些事。一个70岁的老公公不是说‘这一下上面睡醒了’吗,这个‘上面’是什么呀?从你们公社算起,到县委,到省委,到中央,都是‘上面’,过去都在睡觉,都不了解实际情况,现在是不是真的睡醒了呀?总而言之,这一回要搞好,不要引起新的损失。
刘少奇针对一些干部不了解实际情况,没有根据社员的反映向上级汇报真实情况,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在谈到退赔问题时,刘少奇说:
这里基本上没有退赔。你们湖南向中央写报告说退赔了90%,我看没有听社员的汇报。省里是根据县里的报告,县里是根据公社的报告,公社是根据大队的报告,大队是根据小队的报告,就是没有听一个小队社员的汇报。如果听一个小队社员的汇报,就知道退赔了多少。
在谈到要了解实际情况时,刘少奇说,从实际出发,“实际”是什么?大家不清楚,中央不清楚,省委也不清楚,县委也不清楚,公社也不清楚,大队也不清楚!从实际出发,那个“实际”若干是假的。不讲以前,一直到现在,报纸上登的东西有些还是假的。
既然是“假”的,就要揭开它的面纱,还其本来面目。
在天华期间,刘少奇还平反了一件冤案。原来,天华大队的饲养员冯国全喂养的一头耕牛于1957年2月死亡。经解剖,在牛肺内发现了一根三寸多长的铁丝。冯国全被认为是蓄意破坏而受到批斗、关押。刘少奇初步了解情况后,对此案表示怀疑。他对随行的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说:“铁丝怎么能进牛肚子里去呢?不可能吧!牛皮那么厚,牛的劲那么大,牛是反刍动物,那怎么能进去呢?这个事还要查,不仅要查当事人,还要问问老的兽医,或者问问专门学习过这种医学的人。”复查结果,原来是冯国全年幼无知的儿子把铁丝用草料包起来喂给牛吃,导致牛死亡,并不是蓄意杀死耕牛。真相大白,湖南省公安厅为冯国全父子平了反,并向湖南省委和公安部写了《关押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社员冯国全破坏耕牛一案的调查报告》,讲述了这一案件的过程。
5月1日,刘少奇在长沙同《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胡绩伟等人谈话,提出了告诫:
《人民日报》应该好好总结一下三年来办报的经验。三年来,报纸在宣传生产建设成就方面的浮夸风,在推广先进经验方面的瞎指挥风,在政策宣传和理论宣传方面的片面性,对实际工作造成了很大恶果。
刘少奇说:你们宣传了很多高指标,放“卫星”,《人民日报》提倡错误的东西,大家也以为是中央提倡的。调查研究是一门学问,记者和编辑要认真作调查研究工作,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
在长沙庆祝了五一劳动节后,刘少奇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地从长沙赶往自己的家乡湖南省宁乡县,对家乡作进一步的调查。
5月2日上午,两辆吉普车一前一后,颠簸着开进宁乡县委大院。尘埃未定,刘少奇就从车上下来,急匆匆向着县委办公室走去。未等歇息,刘少奇就听取了宁乡县委的工作汇报,晚上,又召集宁乡县、社工业干部座谈。3日,刘少奇又同宁乡县委的政法、商业等部门干部座谈。当天晚上,刘少奇就赶往自己阔别了40余年的家乡——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住进了自己的旧居,仍然住在自己小时候住过的房子里。
刘少奇这次回宁乡已是他离开家乡40余年后第一次故乡行。
刚刚回来,刘少奇就找干部、群众谈话,了解情况,而且是亲自找人。这样,就比别人安排谈话对象更容易了解实际情况,农村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刘少奇心里越来越有底了。
5月4日,刘少奇听取花明楼公社整社工作队的汇报。他对大办公共食堂提出了批评,说:“食堂是勉强搞起来的,极不得人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犯了错误,蛮干了3年,一直不明白。这样的食堂早该垮台。”当天晚上,他听取炭子冲大队的汇报时也认为:“办食堂是节省劳动力,现在的食堂是浪费劳动力。不节省劳动力就不要它。”
5月5日下午,刘少奇邀请曾经给他写过信、到北京向他汇报农村情况的成敬常谈话。
刘少奇轻松地提起了一个话题:“听别人说你去年分配亏了账?”
成敬常如实回答:“是的,亏了90多元。”
刘少奇耐心地给他解释:“现在农村有一种风气很不好,群众的东西,公社大队拿走了,公社的东西县里拿走了,群众看到这种样子,你拿我的拿得?我拿你的就拿不得?你拿我的,我拿你的,闹来闹去,还不是谁都拿,上边拿社员的,社员拿集体的,也拿社员的,这种风气很不好,使人不安心生产。”
谈到这几年的生活困难情况,刘少奇心情非常沉重:“这几年,听说搞得很不好,社员吃不饱饭,病了很多人,死了一些人,田土荒了不少,工作搞得很不好,我是回来看看,回来就晚了,对社员不起。现在政策还没有搞好,政策要大家来讨论,你们答应就办,你们不答应就不办。”
“这几年拆了不少房子,冲里的茅屋还要盖起来,不盖起来,住得离田太远,没有人打招呼,田土都荒了,竹林也没有人照看。你就不要起房子了,就住那个房子好不好?”刘少奇做成敬常的工作,让他住进自己的旧居。
成敬常觉得要是住着刘少奇的旧居,会有很多不方便,“这里往来参观的人太多了,卫生不好,招待不好,怕难得搞。”
刘少奇当即说:“纪念馆不办了,20年、30年以后再办。”
“如今我们还是办得不好。”成敬常觉得对不住刘少奇。
“你以为我喜欢办纪念馆吗?我不喜欢,二三十年以后再办也不晚,把这些房子分给社员住。房子里的东西也分给社员,作为县社的退赔。来人参观,还要让他们参观,但不要特别招待,要就给两碗开水喝,不给人家喝开水不行,我们到长沙去,路上还喝开水嘛!要收钱,搬两条凳子请来的人坐一坐。”
成敬常有顾虑:“那样招待太不周到。”
“不要周到,有开水喝,有凳子坐,他们自己有烟,不要别的招待。来往人多,一律不特别招待,喝水要给钱,不愿喝就拉倒。”
成敬常呵呵地笑了。刘少奇也为自己的一番话逗乐了。
晚上,刘少奇约来小时候的放牛伙伴李桂生聊家常。刘少奇亲切地问:“你小的时候看牛,我也看牛,常碰在一起,你还记得吧!”
“记得。”
“你家喂一条很大的水牛。”刘少奇说。
李桂生诧异地看着刘少奇:“您哪还记得那么清楚。”
“听说这几年这里搞得不好,我对社员不起。”刘少奇歉疚地说。
“搞得不好,是社员自己不好,不好好作工夫,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现在又要散食堂!”李桂生显然不知道刘少奇的真实意图。
“食堂办得不好,用人过多,用那么多人做饭办不得。听说你给队上喂牛,喂得好吧!负这个责任就尽力喂。我知道你们家里是规矩人,对答应下来的事,就做好,要不就不答应。这里的群众吃了苦,很对你们不起。”
“这几年丢了不少东西,退赔规定要证明。”李桂生反映情况。
“丢了什么东西要报一下,如实地赔,现在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要治起来,今年赔一些,赔不清,明年再赔,总要还清。”
刘少奇问:“人们说去年干旱很厉害,安湖塘的水车干了吧?”
“没干,还有半塘水。”李桂生脱口而出。
“还有半塘水,这就说明干旱并不厉害嘛!你还记得吗?小时候那一年,塘底干得晒得谷,那样天干,每亩田还收得两三担谷呀!”
李桂生一语惊人:“叫我看,去年粮食减产,干旱是有一点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我讲直话,主要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五风’刮得这样!”
刘少奇沉默了。
这件事情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痕。在后来七千人大会上,他专门讲了这个事情,以证明是工作上的缺点错误造成了农业减产,造成了困难。
第二天,刘少奇找来他的“农村通讯员”、原炭子冲大队支部书记王升平,亲切地问这问那。听说王升平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就问:“你为啥犯了错误?”
王升平说:“没听党的话,没听毛主席的话。”
刘少奇严肃地说:“我看还要加一条,没听群众的话。你把安湖塘的好田改成鱼塘,搞那么大,费了那么多的工,也不养鱼,群众当然有意见。当干部的,什么事都要和群众商量,不能唱独角戏。百斤担子,十个人挑就很轻,一个人挑就很累嘛!我在东湖塘公社看了个‘万头猪场’,进去一看,连百头都不足,虚报浮夸害死人哩。去年减产,不是天灾,是人祸,工作犯了错误,是不是?”
“是。”
“农村日子过得这么糟,你怎么也不来信呢?”
王升平很纳闷:“我写了呀!每年都是一两封,先后写了七封信。”
“可是我只收到你四封信啊。”刘少奇也很纳闷,详细地询问了这几封信的内容。
听说王升平给刘少奇的信件被扣,还被告知不让他们写信。刘少奇非常生气,对王升平说:“谁打击你,谁查问你告状,就再告他们的状,告几次不行,信被别人扣了,不见回信,你就来北京,我出路费,在北京吃、住,我出钱。你们要早些时候把这里的事情写信告诉我,早些知道这些情况,就不至于搞得这样坏,弄成这个样子,我也会早点回来看看。我回来得晚了一些。这几年犯了大错误,群众吃不饱饭,挨打,挨骂,死了很多人,我听了很难过。”
“你们写信说要修这个房子办纪念馆。我写两次信说不要修,你们还是修了。这些事情我不高兴。群众吃得饱,生活得好,生产得好,那我看了就会高兴,不要搞这种形式的东西。”刘少奇对修自己的旧居一事非常不满。
“你说说看,食堂到底好不好?”
“这个……唔,这个……”王升平看了一眼刘少奇,支支吾吾不肯说。
“他可能怕……”王光美看出王升平有顾虑。
刘少奇打断说:“你不要怕,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不要黑白不分嘛!”
“缺点讲得讲不得?”
“请你来就是要请你讲一讲心里话嘛!我要你说实话,讲一讲实际情况。干革命嘛,就要有这么几条,不怕开除党籍,不怕坐班房,还要不怕老婆离婚……你说心里话,食堂到底怎么样?”
刘少奇一番开导,让王升平打消了顾虑,打开了话匣子:“这大锅饭要是再吃下去,就要人死路绝,国破家亡。拿柘木冲食堂来说吧,开伙时一百一二十人,眼下呢,不到80,饿死了十多个,外流了十多个,活着的也大都是水肿。过去家家户户养猪、养鸡,入了食堂,没得吃,养不成。如今20户人家,只剩下集体的一头猪,叫鸣的鸡公子都没有。”
“食堂的情况,以前我也不太清楚,还认为有许多优越性。下来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挑水啦,砍柴啦,炒菜啦,什么都由专人来干。一家一户,哪有专人来干这些的?看来农村办食堂没有什么优越性。你认为食堂不好,群众大都不愿意办下去,那你敢不敢回去宣布食堂停办呢?”
王升平犹豫了一下。刘少奇接着说:“你就说是省委工作组说的。刮‘五风’的错误,各级都有责任,中央和我也有责任。我回来是向乡亲们承认错误的。这个教训太深刻了。以后刻一块碑立在这里,或是写个大单子,用镜框框起来,子子孙孙传下去,要大家记住,再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
5月7日上午,刘少奇到首子冲祭扫母亲的坟墓。为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背井离乡的游子,与母亲离别时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革命者,现在却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了。刘少奇忆起自己1925年被湖南军阀赵恒惕逮捕时,母亲跪在自己面前求恳他不要再干这种不要身家性命的事情,事母至孝的刘少奇在劝慰了母亲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几十年过去了,刘少奇回到家乡,看到的只是一■黄土,母亲已然长眠地下。刘少奇伤感之余,觉得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
下午,刘少奇在炭子冲旧居的堂屋里,邀来农民、干部开了一个座谈会。
“田里工夫忙不忙?”刘少奇很关心农业生产情况。
“正在插秧。”几个农民回答。
“想耽误你们半天工夫,同你们谈谈。我来几天了,找几个熟人谈了一下,还没有找你们谈。今天谈谈。”刘少奇点燃一支烟,亲切地对乡亲们说,“将近四十年没有回过家了,我很想回来看看,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很苦,我们工作做得不好。对你们不起。”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