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诸葛亮到潘金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有其苦衷;但〃天下岂永远是姓刘的〃?这种坚持实亦含有〃迷恋〃的成分。在《后出师表》里;有〃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样的句子;它虽然可能是伪作;但却相当传神地表达了孔明基本的政治立场。
刘备临死之时;托孤于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禅事实上是个昏君;而孔明一直对他忠心不贰;《出师表》里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劳;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忠义之情;跃然纸上;读来确实令人落泪。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曹丕再有才德;仍是他欲讨伐的〃贼寇〃;即使刘禅再昏庸;仍是他欲事奉的〃明主〃;这多少也是对〃法统〃的一种迷恋吧?
我们假设一种情况:如果当初〃三顾茅庐〃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孔明会不会〃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呢?笔者认为不会;因为它不符合孔明的政治立场。
一个迷恋〃法〃的人;并不见得会迷恋〃法统〃;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更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孔明的〃人格形态〃。
一个拘谨、戒慎的英雄
作为历史真实人物的孔明;与作为文化原型人物的孔明;在性格上有着很大的差距。《三国演义》里的孔明;〃羽扇纶巾〃;有着从容、潇洒的人格形态;但《三国志》里的孔明;却〃夙夜忧劳〃;有着谨慎甚至拘谨的基本特质。他在《出师表》里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固然是在反映刘备的知人之明;但也可以说是孔明的自我表白。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孔明的评语是:〃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成之干;优于将略〃〃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这种说法跟《三国演义》里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孔明;简直是南辕北辙;历来也有不少人说陈寿是〃以成败论英雄〃;但笔者认为陈寿的话应是可信的;因为拙于〃奇谋〃与〃应变力〃正是一个〃谨慎〃人格者应有的行为反应模式。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谨慎的人会屡出〃奇兵〃与〃险计〃的。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4)
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建议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奇袭长安;〃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却认为此非〃万全之计〃;太过〃冒险〃;而未予采纳;这正是他应有的作风。至于挥泪斩马谡所表现出来的〃拘泥于法〃;也有几分是他的拘谨性格所使然。
孔明身为丞相;却事必躬亲;连会计账册都自己查核(躬校簿书);当时杨就曾进谏:〃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瘦神困;终无一成。……今明公为治;乃躬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孔明虽感谢他的忠言规劝;但还是无法完全改变他这种习性。笔者认为;孔明之所以要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非想〃大权独揽〃;而是同样出于〃谨慎〃这个根深蒂固的性格问题。
如果我们能承认;〃谨慎〃乃至〃拘谨〃;是孔明人格的核心样貌;那么就较能理解他的政治立场;〃迷恋法统〃可以说是此一拘谨的投射。
他的这种性格;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的孔明〃何以会让刘备〃三顾茅庐〃?《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孔明在南阳时与徐庶等人交往;常自比管仲、乐毅;有人因此说既然自比管、乐;又为什么说〃不求闻达〃呢?这显然是在〃说谎〃或者〃面冷心热〃。但若从他基本的人格面来考虑;一个拘谨、戒慎的人;通常也不是豪迈、主动的人;自比管、乐是心中炽热的理想;可惜〃心热脚软〃;孔明无法像豪迈不拘的李白一样上万言书;大剌剌地说〃生平愿识韩荆州〃般;向他的〃刘荆州〃毛遂自荐。
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孔明不会〃自我推销〃;难以〃主动站出来〃;〃积极开拓自己的人生〃;而只能被动地等待刘备的慧眼来认识他这个〃拘谨的英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三顾茅庐〃这件历史公案里;孔明所具有的〃真正心态〃。
天意、时势与英雄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利;开诚心;布公道……循名责实;不齿虚伪;邦域之内至于终;咸畏而爱之;刑法虽峻无有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这样的褒语来自〃敌国之臣〃的史笔;殊属难能可贵。孔明的确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贤明宰相;也留给后人无限的景仰与怀念;民间百姓透过《三国演义》去认识〃文化的孔明〃;这个孔明有着接近〃神〃的思想与性格;乃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号英雄人物。他的无法〃匡复汉室;还于旧都〃;完全是碍于〃天意〃。在六出祈山后;司马懿受困于上方谷;孔明夜观天象;悲愤地发现自己的〃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而以祈禳之法;〃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增加他一纪之寿;则他必能〃克复故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但最后魏延踢倒了延命灯;孔明不得不〃弃剑而叹〃;吐血而死。
读者读到此处;不掩卷太息者几希!虽然大家明知这个〃文化的孔明〃乖离历史;是虚幻的;但大家还是喜欢这样的一个〃孔明〃和他的〃英雄悲剧〃。这种〃英雄悲剧〃固然彰显了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但其实也反映了一个文化执拗地放纵它的奇想时;尴尬收场的困境:像孔明这样一个不世出的能人异士;怎么无法〃匡复汉室〃呢?答案只有一个:荒谬的〃天意〃。但这也是一个荒谬的答案。
〃历史的孔明〃确实是个难得的贤相;但要走出文化的迷雾;我们必须〃硬起心肠〃以较现代的眼光来透视他的思想与人格。从以上对他思想与人格的分析;笔者认为;孔明虽是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基本上;是一个〃时势造出来的英雄〃;而非像曹操般属〃创造时势的英雄〃。这个〃英雄〃;用现代术语来说;是个〃体制内改革者〃、〃右派的保守主义者〃;而他的〃坚持法统〃与〃汉贼不两立〃立场;正是他这种思想与人格的总结。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心性;决定了他的格局和命运。
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1)
笔者甫上大学时;即买了一本《红楼梦》;想虚心拜读这部被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但多次阅读;都是看了几回就无疾而终。要说老实话嘛;是〃看不下去〃;总觉得它所描述的世界;所透露出来的心情和观念;跟我当时的心灵视野对不上;而缺乏阅读的热情。所以在那个自发性阅读的年代;《红楼梦》很自然地被我摆在一边;坐冷板凳。
今天;重新拿起《红楼梦》;是因为自己的心灵经过一个很大的转折;路转峰回;变得〃适合〃来研读这部古典名著了。历来讨论《红楼梦》的专家学者多矣;笔者后知后觉;对过去汗牛充栋的〃红学〃论著有很严重的〃专业缺憾〃;但也许正因为这种〃缺憾〃;而使我得以用自己的〃专业〃眼光以及一种跟传统不太相类的〃文学心灵〃来看《红楼梦》。
死亡:浪漫爱的隐喻
在《红楼梦》这部人物众多、布局宏伟的巨著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一条重要的主线。这条主线在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阁成大礼》达到最高潮;林黛玉吐血而亡;贾宝玉则神智不清地娶了薛宝钗;令人回肠荡气的爱情在疾病与死亡中画上休止符。
在文学作品里;爱情、疾病与死亡这三者经常如影随形;连袂登场。爱情是〃美丽〃的;而疾病与死亡则是令人〃哀愁〃的;它们的〃三位一体〃似乎是文学家在塑造一个〃美丽与哀愁〃故事时惯用的手法。但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疾病与死亡的附加于爱情;并非在增加〃哀愁〃而已;它们还有另外的含意。事实上;爱情故事里的疾病与死亡都已跨越了〃医学范畴〃;而成为文学领域里一种独特的隐喻(metaphor)。本文拟从林黛玉的〃病〃与〃死〃这个对传统文学家而言属于周边的立场;来剖析她的〃爱〃;并兼及于她的才情与人格。
我们先谈〃死亡〃与〃爱情〃的关系。
笔者在《从梁祝与七世夫妻谈浪漫爱及其他》这篇文章里曾提到;古典浪漫爱的两个基本要件是〃欲望的不得消耗〃与〃死亡〃。因为性欲的满足会减弱爱情的强度;就像叶慈所说:〃欲望会死亡;每一次的触摸都耗损了它的神奇〃;为了使欲望不能消耗;通常会有种种的横逆来阻扰他们的爱情;有情人不得成为眷属。另一方面;时间的推移也会使爱情自动弱化;为了让浪漫爱〃悬搁〃在它炽烈的高原状态;当事者通常必须〃适时的死亡〃;像樱花一样;在最灿烂的时刻凋落。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古典浪漫爱故事;都符合上述的结构。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也正具有这种本质;她和宝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心中的一缕情丝早已缠在宝玉身上;但种种横逆却使她炽烈的情感与欲望不得消耗;礼教的束缚;使她〃虽有万千言语;自知年纪已大;又不便似小时可以柔情挑逗〃;而〃宝玉〃和〃金锁〃(薛宝钗)间的〃金玉良缘〃论;也使她不时悲疑;在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凤姐儿等成熟女人眼中;她更是〃乖僻〃、〃虚弱〃;不准备将她配给宝玉。
当宝玉的婚事日渐明朗化时;黛玉也日渐走上了自绝之路。在她窃听了紫鹃和雪雁有关宝玉定亲的谈话后;〃如同将身撂在大海里一般。思前想后;竟应了前日梦中之谶;千愁万恨;堆上心头。左右打算;不如早些死了;免得眼见了意外的事情;那时反倒无趣〃;于是〃立意自戕〃;〃把身子一天一天的糟蹋起来;一年半载;少不得身登清净〃。中间虽有一些起伏;她也曾到宝玉住处;想〃问个明白〃;但只是更增加心中的迷惑;而终于在〃薛宝钗出阁成大礼〃时;她在潇湘馆中直叫:〃宝玉!宝玉!你好……〃;而香魂一缕随风散。
如果照贾母的如意算盘;〃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男婚女嫁;各生了一大堆子女;那么这也就不成其为〃浪漫爱〃了。林黛玉〃必须〃在贾宝玉成婚的当天死亡;这样才能使她对宝玉的爱情永远悬搁在那炽烈的最高点;才能赚人热泪。贾宝玉虽然在娶薛宝钗时神志不清;日后也出家当和尚;但因没有〃适时的死亡〃;他对林黛玉的爱情就少了那么一点令人感动的力量。
〃死亡〃是〃浪漫爱〃的一个隐喻;甚至是〃浪漫爱〃的一个必备条件。林黛玉的死亡;明白告诉我们;她对贾宝玉的爱是属于古典的浪漫爱。
疾病:有病之爱的隐喻
在古典的浪漫爱故事里;虽然总是脱离不了死亡;但带来死亡的并不一定是〃疾病〃。譬如在《七世夫妻》这组中国古典浪漫爱的故事里;美梦成空而情丝难断的梁山伯是因相思而茶饭不思;终至一命呜呼的。韦燕春则是与贾玉珍相约在蓝桥相会;在倾盆大雨、洪流滔滔中;他不忍离去;结果抱桥柱而亡的。
疾病的介入;特别是可以指名的疾病的介入;通常是爱情的另一个隐喻。在白先勇的《玉卿嫂》里;玉卿嫂所狂情热爱的庆生;是一个苍白、羸弱的肺病患者;在托马斯·曼(TomasMann)的《魂断威尼斯》(DeathinVenice)里;中年作曲家对到威尼斯度假的美少年产生了同性之爱;结果感染了瘟疫(霍乱);在西格尔(ErichSegal)《爱的故事》(LoveStory)里;出身世家的男主角不顾家人反对;娶了门不当户不对的女主角;结果女主角得了血癌的不治之症。
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2)
在这些故事里;〃疾病〃所要象征的似乎是;当事者之间的爱乃是〃有病的爱〃(adiseasedlove);最少是社会共识里〃有病的爱〃。
浪漫爱在某些人的眼中;原就是〃病态〃的。行为主义者史金纳(B。F。Skinner)写过一本乌托邦式的小说《桃源二村》(WedenTwo);他透过小说主角佛莱泽说:〃男女间强烈的诱惑力是一个恼人的文化气质〃;〃缠绵悱恻的痴情畸恋;就整个文化而言;根本微不足道〃;他认为痴情狂恋是一种〃无益〃而且〃不健全〃的行为。赫胥黎(A。L。Huxley)也在他的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里;以新世界元首的话传达了这种观点:〃贞节意味着热情;贞节意味着神经衰弱;而热情与神经衰弱意味着不安定〃。人文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May)更在他的《爱与意志》里提到;有一个心理治疗学家自信地说:〃如果罗密欧与朱丽叶活在现代;如果他们能接受适当的心理治疗;就不会发生那种悲剧。〃
为什么要他们接受〃心理治疗〃?显然是认为他们〃有病〃!在浪漫爱的故事里;男女主角常会〃生病〃;似乎就是这种心理的投射;而越是明显的〃病〃;就意味着那种爱有着越严重的〃病态〃成分。
林黛玉是个〃病〃得很重的人。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看;不难发现她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含有〃病态〃成分的。林黛玉对贾宝玉虽是一往情深;但两人在一起时;却常因她的〃多心〃与〃赌气〃;而闹得彼此〃泪流满面〃。
譬如在第二十回;黛玉听说宝玉先到宝钗处玩儿;心里就不高兴;宝玉陪罪:〃(以后)只许和你玩;替你解闷儿!〃黛玉仍赌气回房;宝玉忙跟了过去;关心地问:〃好好儿的;又生气了!〃怕她糟塌坏了身子。但黛玉却说:〃我作贱我的身子;我死我的;与你何干!〃宝玉道:〃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黛玉却道:〃偏要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活着;好不好?〃
第二十六回;宝玉到潇湘馆探望黛玉;黛玉刚睡醒坐在床上;宝玉见她〃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而打情骂俏地引了书中的一句话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想不到黛玉登时撂下脸来;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害得宝玉心慌;忙说:〃好妹妹;我一时该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又如第三十二回;黛玉感念宝玉对自己的知心;又想及自己的薄命;不觉落泪。宝玉赶着上来;笑道:〃妹妹;往哪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了?〃黛玉勉强笑说:〃何曾哭来?〃宝玉见她眼睛上的泪珠儿没干;禁不住抬起手来要替她拭泪;黛玉防卫式地后退;说道:〃你又要死了!又这么动手动脚的!〃但当宝玉为此而急出一脸汗时;她却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说:〃你放心!〃黛玉又说:〃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你这个话。〃宝玉叹道:〃你果然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黛玉还说她〃真不明白〃。宝玉又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你真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白用了心;且连你素日待我的心也都辜负了!你皆因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黛玉虽然觉得宝玉这番话〃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却只管怔怔地瞅着他;〃咳了一声;眼中泪直流下来;回身便走〃。宝玉上前拉住;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
以上所举;可以说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基调;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可以称之为〃自虐性的爱〃。它确实是有点〃病态〃的;它也使我想起卡夫卡对爱情的描述;卡夫卡说:〃爱情;你是一把刀子;我拿来刺入自己的心中〃。而在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里;在林黛玉的梦中;贾宝玉就是〃以一把刀子刺入自己的心中〃的。
无独有偶;卡夫卡也是一个〃有病〃的人;他得的是肺结核。
林黛玉的肺结核
林黛玉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呢?
书中对林黛玉所患之病的症状有如下描述:黛玉初到贾府时;〃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股风流态度〃;众人〃便知她有不足之症〃;经常懒洋洋的;香腮带赤;第三十四回;黛玉在宝玉送来的绢子上题诗;〃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起〃;〃每岁至春分秋分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着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常常失眠〃、〃容易疲倦〃。在第八十二回;梦中醒来;〃双眸炯炯;一会儿咳嗽起来;连紫鹃都咳嗽醒了〃;吐了〃满盒子痰;痰中有血星〃。后来日渐严重;〃脸上一点血色也没有;摸了摸;身上只剩了一把骨头〃;〃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喘了好一会儿〃、〃气接不上来〃、〃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
从这些症状描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林黛玉罹患的是肺结核;也就是俗称的〃肺痨〃。在过去;肺结核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19世纪及20世纪初年的作家;喜欢让他们的男女主角染上肺结核;就跟当代作家乐于让他们的男女主角罹患癌症一样;这绝不只是〃社会写实〃而已;还有超乎医学与写实之外的深刻含义。
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3)
在癌症中;最常出现于爱情小说里的是〃血癌〃(Leukemia;一称〃白血病〃);这种癌症并不像其他癌症般会有可见或可触摸得到的〃可憎肿瘤〃;能相当维持当事者的〃形象美感〃;而且血是生命的象征;病人因此病而脸色苍白;在〃白〃与〃血〃之间;很巧妙地营造出病人〃美丽的生命正逐渐被吞噬〃的意象。西格尔《爱的故事》里的女主角;得的就是这种病。
结核病也不是只侵犯肺;它还会侵犯肾脏、骨头等器官;但在过去的爱情小说里;出现最多的还是仅止于肺的结核病。因为肺是呼吸器官;而呼吸亦是生命的象征;病人虽然也脸色苍白;但不时出现〃红晕〃;〃却有一股风流体态〃;不停地咳嗽;有生命〃挣扎〃与〃颤动〃的气氛;如果能适时吐一口血;则更有鲁迅所说〃海棠丫环〃的凄艳美感。肺结核就像血癌;在〃白〃与〃血〃之间;营造出病人〃美丽的生命正逐渐被吞噬〃的意象;而且是更胜血癌三分。
如果林黛玉得的不是肺结核;而是亦常见于当时社会的痢疾;需经常跑厕所拉肚子;吐出来的是胃中的秽物;如果《爱的故事》女主角得的不是血癌;而是肚子会鼓得像青蛙一样;上面血管盘结的肝癌;那么她们的浪漫爱必然会大为〃失色〃。我们若考虑疾病的隐喻作用;则不仅能更确认林黛玉得的是肺结核;而且可以说;林黛玉〃只能〃得肺结核;因为其他病都不〃合适〃。
在第八十三回;贾府请了高明的王太医来为黛玉诊病;王太医说她是〃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本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笔者虽不懂这种夹杂阴阳五行的中医病理学;但知道他意思是说林黛玉的病是〃平日郁结所致〃。王太医更说;这种病〃即日间作息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
稍懂现代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它的病源是〃结核菌〃(TBbacilli)。但在将王太医的一番话打为〃胡说八道〃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西方人的观点。在科霍(R。Koch)发现结核菌并证实它是肺结核的病源(1882年)之前;西方人也一直认为遗传体质、气候不顺、少活动、心情郁闷等才是它的病因。即使到了近20世纪中叶;罹患肺结核的小说家卡夫卡依然认为〃我的心灵病了;肺部的毛病只是我心灵疾病的泛滥〃;〃我开始认为结核病不是什么特殊的病;而是'死亡之菌'的猖狂所致〃。
文学家甚少以科学观点去看疾病的;他们着重的是疾病的文学观。即使确知结核菌是肺结核的病源;但这也只是〃外在的物理因素〃;它另有〃内在的精神因素〃;王太医所说〃平日郁结所致〃指的似乎就是这一点。文学家在以疾病来作为隐喻前;已将疾病本身浪漫化了。
优雅的艺术家之病
肺结核是自18世纪以来;被文学家〃浪漫化〃得最彻底的一种疾病。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在《病的隐喻》(DiscasesasMetaphor)这本书里;对肺结核在西方文学作品里的浪漫化与隐喻化过程;作了一些独到的阐述;下面笔者就借用她的几个观点;来进一步分析林黛玉的才情、人格与爱情。
拜伦、济慈、萧邦、史蒂文生、劳伦斯、梭罗、卡夫卡等知名的艺术家都患有肺结核;肺结核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之病〃;它不仅是一个人〃优雅〃〃细腻〃〃善感〃的指标;更是一个人〃才情〃的戳记;雪莱就曾对〃肺病鬼〃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浪漫主义的兴起;跟当时很多艺术家都是〃肺病鬼〃也许有某种程度的关系。有人就指出;当代文学与艺术的没落;乃是因为艺术家较少得肺病的关系。
到底是多愁善感的人较易得肺结核?或得了肺结核的人较易变得多愁善感?我们不拟探究它们的因果关系。虽然绝大多数的肺结核患者都属于生活条件很差的贫民阶级;但肺结核还是被美化成多愁善感与才华横溢的象征。作为一种〃艺术家之病〃;它不仅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也一再出现于文学作品中。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就是一个最多愁善感、最优雅细腻、最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她不仅写得一手好诗;弹得一首好琴;而且还经常〃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怕落地的花瓣被糟蹋了;而为它们准备了花;一面葬花;一面哽咽低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种〃美丽的哀愁〃、〃细腻的才情〃正需要肺结核这种病来衬托。
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死于肺结核;可以说比死于其他疾病都要来得〃高贵〃;因为肺结核有〃美化死亡〃的效果。狄更斯就曾说:〃肺结核……灵魂与肉体间的搏斗是如此的缓慢、安静而庄严;结局又是如此的确定。日复一日;点点滴滴;肉身逐渐枯萎消蚀;以致于精神也变得轻盈;而在它轻飘飘的负荷中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