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衙门-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呢!《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介绍一位“三代行善”的申义甫,“ 自从 他爷爷手里创办善举,无论有什么赈捐,都是他家起头。有名的申大善人,没有一个不晓的 。到这申义甫手里,也着实有几文了。申义甫每办一次赈捐,连捐带保,不到五六年,居然 由知县也升到道台,指省浙江。因为近年光景甚好,过的日子很舒服”,干脆留在县上继续 “行善”,那更是此道中的精英人士了。 
有了“官身”,“鸡毛官”们也都一个个穿起了补服,像模像样地成了拈香站班中的一员。     
第三章 “升官图”上弯弯绕   
古代官场升官图   
中国古代官场上,有一种类似现在小孩子玩的“飞行棋”的游戏,叫作“升官图”,也 叫“彩选格”或“百官铎”。据说首创于唐代,传至清朝仍旧不衰,尤其盛行于州县衙门内 的小官下僚们中间。其玩法是把本朝的各种官职名称、出身类别、选任方式、考核制度、任 期俸禄、奖惩措施、升黜依据等诸项,全开列在一张画满方格的纸上,然后掷骰子爬方格定 输赢。第一掷作为进身之始,以后以几点为德为功,几点为赃为贪,几点为升,几点为降, 弯弯绕绕极多,“有为尉、掾而止者,有贵为将、相者,有连得美名而后不振者,有始甚微 而倏然于上位者”(赵翼《陔余丛考》卷33)。大概这种“画饼充饥”式的“ 升官”法也有平 衡心态的特殊效用吧,许多在实际生活中连个进士及第功名也没得到的“绿豆芝麻”儿,在 这个道道上倒争得挺起劲。是以有人作诗讥笑云:“卒无及第效,徒有高人气。昏 昏忘其大,扰扰争其细。” 
其实这又未免涉嫌“清高”,因为这玩意儿很有点“寓教于乐”呢。玩熟了“升官图” ,一代官制的大概知识,便可了然于胸。纵是“些小吾曹州县吏”,毕竟身在官局中,哪能 连乌纱帽里的规矩也不懂?何况做官的人,总以想往上爬者居多数,又有几个甘心“为尉、 掾而止者”?所以比较起来,还是北宋史学家刘NB065眼光独到。此君考中进士后,在州 县衙门 里干了整整20年,“升官图”已玩得很精道,再博览群书,给图纸上那些弯弯绕绕全作了由 古及今的详细注解,居然自成典制专家。后来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时,还特地找他当 助手哩。 
刘绘制的《升官图》及其详细内容,现在已经难得看到,不过真要想对古代州县 衙门文化、特 别是对前一章里已介绍过的各色“官”员的相关知识有更加进一步的了解,恐怕还是有必 要把那些弯弯绕绕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稍微浏览一番。   
老虎班·铜进士·银子科(1)   
明朝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山东胶县驿丞谭溥在北京参加会试获捷。喜报 传出,本省 督学毕瑜特地赋诗祝贺: 
 
一官耻不与清流,退食遗编自校雠。 
枳棘岂能留彩凤,盐车未必困骅骝。 
东藩领荐名初显,西蜀题桥志已酬。 
脱却樊笼入佳境,春雷万里步瀛洲。 
(引自《坚瓠集》首集卷2) 
 
谭溥原籍四川庐州,故毕诗中有“西蜀”之句,“枳棘”、“盐车”等则是概括驿丞的 苦况。不过最应注意的是第一句,何以同在官列,又有“清流”、“浊流”之别呢?这就是 “升官图”上第一掷,所谓州县衙门内各色嘴脸的“进身之始”。 
清流,也叫正途。宽泛点说,凡是和以入学读书有关而获得当官资格的,全可以称为正 途;倘若再区别得严格一些,只有经过科举考试而录取的进士、举人,才可视为清流,即正 途中的最正途,根据是它不受一点儿权势和金钱的污染。至于是否纯粹如此,那就是另一回 事了。因为中国古代科场中舞弊行贿这类丑闻,也是时有发生的,不宜作一概而论。 
此前我们已经知道,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县级正官和佐NB032官几乎就是进士出身 者步入仕 宦的起步。特别是唐宋时代,一个州县衙门里坐着三四个进士,不算啥稀罕事儿。宋人叶绍 翁著《四朝闻见录》上说,陈自强得中进士时年已六十,被派到光泽县当县丞,县署内佐 NB032都 是进士,其中以主簿张彦清登科最早,但年纪却最轻。偏偏“清流”中不讲究实在年龄,津 津乐道的是“出身”(即登科)先后,于是张彦清大摆老资格,常常戏弄欺侮 陈自强。叶氏述 此故事的本意,不一定在刻意描绘唐宋时有多少进士久困州县衙门不得其志的状况,但当时 士人瞧不起这些职务的思想倾向,确实是存在的。诗人高适在封丘县尉任上时就曾写道——  
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 
读书赴考,为的是题名金榜,建功立业,但获隽后得从州县衙门里做起,每天干些“鞭 挞黎庶”欺负老百姓的勾当,这算哪门子“清流”呢?难怪高适要大发牢骚了。 
明清时代,州县正官佐NB032的选任制度和仕宦风气都发生了变化。先是明初时太 祖朱元璋 注重吏治,强调选任州县官员应不拘资格,重在节操和能力,要大家推荐,于是不少没有进 士出身的人,甚至连举人功名也没有的人,亦得通过考核后派往州县坐衙。把州县官做好了 ,得到优异的考语,可以越级提拔当知府,乃至径直调到京内当部员,部员的升途更广一些 。人们比较熟悉的海瑞和李贽,就都是以举人出身获得做官资格并且在州县学署里先干起的 ,后来全升了京官。这两个 人全闯过大祸,蹲过监狱,但海瑞临死前已当上了南京右佥都御史,李贽是主动提出退休, 又 去做和尚的,但好歹也是四品衔的知府了。接着是清朝时官场上的风气大变,大家都想到地 方上去当官。原因很简单:做京官“经济效益”差,缺少直接弄钱的办法。清人梁绍壬在其 名著《两般秋雨ND044随笔》 中,专有一节叙“京官苦况”,谓“领俸米时,百计请托;出房租日,多方贷质”。地方官 呢,哪怕小到七品芝麻县太爷,亦有许多捞钱的门道。州县官提升不易,这也是众人周知的 ,不过这会儿当官的人可顾不了这些了,甚至是巴不得别提升到京里去才称心哩。 
那么,官场上的人们都想去地方上干,这可如何分配呢?这就得论资排辈。据《光绪会 典》统计,全国 一共有1314个县衙门,有145个和县同级的散州衙门,两项相加,还不满1460,而常年中有 资格任此官的人,数目远远超过,于是种种故事就出来了。 
排在第一位的还是进士,发榜后参加朝考,然后分发各省见习、候补。这叫“榜下即用 ”,哪 个县太爷的位置空出来了,马上就得让他去填补。更厉害点的,就是所谓“老虎班”了, 即新科进士因朝考优异,被派到翰林院里学习,叫翰林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或者继续留在 京里当翰林编修、检讨之类,或者就去地方上当州县正官。穷翰林的实惠,哪里及得上县太 爷,所以许多人宁肯这三年白干,也指望去地方上仍旧从七品芝麻官做起。不过这三年总有 个报酬吧?于是便有“带缺出京”的制度,即在京里就给你安排好上哪儿了,用不着候补, 径直赴任就行。因此有了“老虎班”的外号。 
比进士稍次而排在第二位的是举人。进士叫“两榜出身”,举人是“一榜出身”,都属 于“清流”。凡是乡试后榜上有名的举人接连应三次会试而榜上无名者,就可以到吏部注册 。每隔若干年,在这些一榜出身者中间挑选一批人去当地方官,这叫“大挑”。“大挑”中 获隽者,又分两等出路,第一等安排当知县、县丞、盐大使、藩库大使,或调剂借补为州同 知 、州判、府经历等,共有九班;第二等安排当教谕、学正、训导,共有三班。轻薄者给取了 个外号,叫“九流三教”。   
老虎班·铜进士·银子科(2)   
“大挑”的进行方式,名义上是由王大臣举行“面试”,具体做法为:皇帝钦点若干王大臣 ,一起坐在内阁里,参加“大挑”的举人每20人为一队,排好秩序后进去。大臣们照着名单 念一个,下面应一声。全点过后,大臣们商量一下,又开始唱名了。先唱三个,这三个都是 一等补用了;再唱八个,这八个人全没挑上,叫作“八仙”;剩下的九个,不再唱名,都以 教谕、训导即先前讲过的二等补用了。然后,20个人全退出去,再换一队进来。 
读者要问了,这种面试可真是闻所未闻,凭什么根据分的一等二等,又凭啥理由剔出“ 八仙”呢? 
凭相貌。全看你爹你妈给你怎样造就了。搽润肤霜美容膏也没有用,大臣们看脸型和身 段。概括起来是八个字:“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创造性地运用了汉字的象形特征—— 
“同”,就是长方脸;“田”,就是四方脸;“贯”,就是头大身直体长;“日”,就 是长短肥瘦都适中,又站得端直。凡适合以上四个字的,都入选。 
“身”,就是体斜不正;“甲”,就是大头小身体;“气”,就是单肩高耸;“由”, 就是小头大身体。凡不幸滑入这四个字的,都落选。现在,读者们该知道为何这些落选者要 被叫作“八仙”了:站在一块儿,便是一个个李铁拐扶张果老的模样了。 
“清流”以外而仍旧算得上是正途的,就是各级官立学校的学生。在首都太学里念书的 叫太学生,后来太学改叫国子监了,念书人又叫监生。太学生或监生大多是从县学、府学里 一级一级考上来的。又有一部分年资较深的县、府学生以及分试中的副榜(即备取生 ),老考 不上,也以各种贡生的名义混进这笔账内,其实主要是看年龄了。如《三言》的编者冯梦龙 57 岁才得贡生,6l岁给个知县;他还算是复社名人,其他人能巴结个佐NB032就不错了, 更有充杂职的。 
荐举和征辟,也算是正途,曹操这个县尉就是靠荐举得来的,前述明太祖重视荐举人才 ,亦是一例。保举也可以算在荐举内,如参与河工、边防、赈灾、剿匪等事,有了劳绩,可 以由主官保举,给个做官资格。前一节讲到“生老病死”中人以办捐得官,就是一例。征辟 就是由君主或高级官员直接征聘人才,有时也叫征召,可以毛遂自荐。清朝乾隆四十一年 (1 776),高宗巡幸山东,武进人黄仲则以诗才为皇上所闻,把他召来面试,带回北京, 分在武 英殿写签条,这也叫征辟;以后积劳绩得保举,派出去当个县署主簿,是九品衔;后来再自 己掏钱捐官,总算又升了一品,当个八品县丞。一个民间诗人,走过征辟、荐举、捐纳三段 道路,也只不过混上个“二尹”,足见州县衙门里也是藏龙卧虎之地,可以自拉自 唱上一段“杨四郎坐宫内”的人还真不少啊。 
世袭和恩荫、难荫等,过去也被视为正途,实际情况是泾渭交流,不干不净的事情多得 很。两汉魏晋时的世袭是赤裸裸的,门阀世族有代代做官的特权,好比是艾滋病毒,通过血 液可以由父母传染给子女,还生怕被别人染了去,于是大搞世族之间的政治通婚,保证“艾 滋病”的专利。前文讲到过北齐时派出大批世家子弟出去当县太爷,就是典型的例子。唐宋 时代的世袭,稍微隐蔽了一点。如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可以入太学和国子学,这就为他 们 得官创造了条件;宋朝的“补荫”更滥,凡三公、宰相、参政、枢密使、宣徽使等中上层官 僚子弟,皆可得官,用不完还可分给亲属乃至门人。当然这种直接“荫”来的官,品秩是较 低的。沈括在其名著《梦溪笔谈》里,讲过一件事:他的姻亲王九龄的祖父曾做过侍中,有 一个已出嫁的女儿病危,服了医生朱严开的药方后,转危为安。女儿便要父亲把今年“ 恩例”补荫的名额给朱严,作为酬谢。父亲为难地说:我已经把它许给了另一个医生刘公才 了 。女儿不答应,结果王侍中只好找刘公才商量,劝他再等明年。岂知当年授予朱严官职的制 文下达后,这位医生没能医好自个儿的病,已经死了。刘公才闻讯去找王公,说是依照制度 ,可以重新提名,结果新颁制文便命刘公才荫补。孰料老刘大喜之下,多灌了几杯黄汤,酒 精中毒死去了。至于究竟这个官有多大呢?其实只是个小小的助教。 
金元时世袭又转为公然。元初时州县官都是世袭,元世祖时,廉希宪、宋子贞都上疏批 评这个办法,谓“州县官相传以世,非法赋敛,民不堪命”,又言这样做的后果是州县官员 子孙“皆奴视其部下,郡邑长吏皆其僮仆,此前古所无”(赵翼《廿二史NC021 记》卷30)。到了 明朝,又有所节制,还是用唐代的方式,让三品以上(京官四品以上)的官员 送一个儿子进国 子监读书。出乎例外由皇帝特别恩准的,叫“特荫”;因前人殉职而给予的,叫“难荫”, “难荫”是对“烈士”子弟的特别优待,可以不拘品级了。嘉庆十八年(1813) 北京发生林清 起义,波及豫鲁直数省,滑县老岸镇巡检刘斌死于巷战,谥曰忠义,追赠知县,又给“难荫 ”。一个从九品的微官能得如此“荣典”,朝廷的用意就是要让天下小官从此更加卖命。州 县衙门的杂职官里,有不少这类出身的。   
老虎班·铜进士·银子科(3)   
吏道和方伎,大概可以算是正途和杂途以外的别径。吏道就是由胥吏中提升做官,汉唐 时期,这种情况比较多;元朝时更为常见,甚至连一些高级官员也由胥吏出身;明清时胥吏 升迁显得很困难了,能够爬到从九品、未入流已很不容易。方伎是指天文、阴阳、占卜、医 药、算学、工艺等专业技术人员,如果派在州县任职,起步之阶只能是对口专业,诸如医官 、阴阳训术等;但是有官运或会钻营的,就有慢慢跳槽的机会。清季曾任贵州巡抚的潘NB 066, 一生仕运都和“方伎”有缘。最初他在县衙里当医官,虽说形容困顿,可参加衙参时也有人 替他赶车。有一天赶车人容颜悲伤,老潘问他何故,原来他的妻子患了一种怪病,眼看没 治了。潘NB066让他领自己去诊断,给了处方,居然医好了。后来潘NB066又爬了一 级,在卢沟桥当 巡检。忽然有一天顺天府接到直隶总督的“五百里排单”,札调潘巡检,老潘闻调后吓得半 死,不知有啥祸事找上门来了。等赶到省里,才知是总督的女儿已许配给了恭亲王,眼看婚 期已近,忽然得病,那病症就和以前那位赶车人老婆所患的一样,偏偏这赶车人这会儿又在 总 督衙门里当差,就趁机推荐了老潘。潘巡检诊脉处方,药到病除,总督小姐平平安安地当上 了恭王福晋。从此老潘的官运亨通啦,一直升到方面大员,足以让天下 州县的杂拌儿羡慕死。 
最后要说的,就是所谓“浊流”了,靠花钱买官,这叫“纳赀”或者“捐纳”。这门道 早在汉朝时便有了,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就是以赀为郎的。东汉灵帝、西晋武帝和南朝宋 明帝,都是卖官高手。不过“浊流”泛滥成灾还是在清朝后期,特别是咸丰以后,国家财政 越来越困难了,要办的事情又有这么多,就以卖官为筹款之道。要办海防了,有“海防事例 ”;要治理黄河了,有“郑工事例”;山西陕西闹旱灾了,又有“秦晋实官捐”。 文职官员,可以从未入流一直捐到道员。 
大家在一个衙门里共事,不免要摆摆各自“出身”吧?你是 两榜,我是一榜,他是保举,他是恩荫,靠花钱买官的人呢,也有个讲法,就是所谓“银子 科”、“铜进士”了。试想一下,连一个秀才资格也熬不出的人,居然也能坐在衙内大堂上 摆威风,该闹出多少笑话来?民国二年(1913),上海扫叶山房出版过一本《清 代官场百怪录》,这里摘录一篇,权充本节结尾—— 
 
一捐职知县将试士(主持县试),问幕友曰:“凡作文果以何者为佳,何者为不佳? ”幕友难其答,曰:“此无他,文字第一须看用笔好否,用笔好即为佳文,用笔不好即不得 为佳文。”令点头若有所悟。· 
既而点名毕,因召多士前来训之曰:“汝辈作文字须讲究用笔,用笔好方为佳文。”多士怪 其胸无点墨,何忽然能作是语,咸唯唯。令复曰:“某少时作文,亦最讲究用笔,每笔一枝 非三四元不办。”众闻之,不觉哄堂。   
任命状·身份证·回避制(1)   
清朝光绪前期,湖北省出了桩官场奇闻:刚到任不久的督粮观察使夏宗彝,被他婶母告 了一状,呈词上有“冒死为生,轻犯国家之宪典;弟终兄及,实乖人道之大防”。具体内容 系指控他冒名窃取做官的资格。 
督粮观察使又叫粮道,道台成了被告,这案子自当由按察使先行审理。按察使把夏宗彝 的履历调来仔细查看,没啥漏洞啊。夏原籍浙江,以“难荫”做了一任县丞,接着在乡试 中获隽 ,又花钱捐个知县,由吏部指分江苏候补。这都是同治皇帝在位时的旧话了,到了光绪初年 ,金坛县令出缺,由他补上,在任数年,有“能员”之名,一是催科报最(即优等) ,年年收足赋税; 二是会断官司,凡由他定的案件,很少遭上司驳回。于是俟其任满后,上司又将他调到吴县 当知县,吴县是江苏首县,油水很足,也不难治理。但这儿住着许多高级官宦人家,再加上 省署、道署、府署等各级衙门全安排在这里,如何在其间周旋奉迎,确是难事。难为这位夏 老爷,敷衍自如,肆应咸宜,结果一口气连做两年多时间没出岔子,这才又用积年搜刮所得 ,加捐一个道员,转到湖北来了。 
这一边湖北按司尚犹疑不定,那一边北京朝中有人掀浪头了:不知哪一位都老爷(即 御 史),也不知从哪儿得到的风声,竟将此事用公开形式抖露了出来,所谓“露章劾之 ”。这下子,事情闹大了,朝野内外,沸沸扬扬,都等着看水落石出。 
按察使老爷可不愿把湿手往面粉里搅和,拟了个批复说,这位夏某人刚到湖北不久,本 官亦不甚了解,仍仰原籍浙江和其原先服官省份江苏两处督抚查办。如此轻轻一推,案件又 从湖广转去江浙。其实还在夏宗彝任官吴县时,这位婶母就向江苏巡抚递过状纸, 须知倘真有人假冒官身而勾当于州县衙门五六年,可不把江苏巡 抚也连累了?因此当时他给原告人的答复是将行文交浙江,请浙抚从原籍调查入手。实质上 呢,就同湖北按察使转的念头一样,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最好。没想到这位婶母背后, 有人给她拿主意,江苏告不成,跟着夏老爷的行踪去湖北告,同时又花钱运动一位都老爷, 让他在朝廷上把这事揭发出来。都老爷发言了,连皇太后皇上也要问结果,这下子江浙两省 就不得不认认真真地查勘一番了。 
真相不久便大白于天下:原来现在这个夏宗彝的本来姓名叫夏祖彝,另有一位夏宗彝 是其堂兄弟,袭“难荫”当县丞,应乡试中举人,捐银子补知县,全是这位堂兄弟的事。而 这位夏祖彝呢,一向以布衣身份游幕当师爷,因此对官场上的事很熟悉。且说货真价实的夏 宗彝在北京 捐银、过班、引见之后,兴冲冲地去江苏报到,岂料官运和命运对着干,没等抵苏便染病死 了。夏祖彝闻讯后,马上请人向他母亲做说客,说是已经花了那么多钱,就此发丧注销,岂 非大损失?倒不如由夏祖彝冒名顶替,前往赴任,不仅全部损失可以追回,今后连宗彝留下 的儿子亦有指望,同时又答应终身奉养婶母和侄儿。老太太把小算盘一打,觉得这主意不错 ,于是悄悄处理过儿子的丧事,让冒牌夏宗彝前赴江苏。倒是真夏宗彝留下的遗孀,痛伤丈 夫之实亡而名存,竟忧郁而死。 
游幕出身的假夏宗彝,做起县太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然则其婶母又何以在事隔五六 年后又出尔反尔呢?毛病出在冒牌货的同学身上。这位假宗彝搞偷梁换柱的经过,同学是知 道的。而其莅任之初,也确实心存忌惮,内而婶母,外而同学,不断给予接济。时间一长, 官运亨通,一得意了便忘形。婶母要跟他到任上来做老封君享福,他不肯迎养;孤侄向他要 钱办婚事,他装聋作哑;同学再来向他告帮,他让人吃闭门羹。这下子同学火啦,便挑唆他 婶母赶来吴县告状,接着又因一位亲家恰巧在江苏按司里做幕,更闹出了追告湖北、贿买御 吏等种种风波。要证实夏老爷是真货还是假货,并不困难,只需往他原籍调几位族中老人来 一认,当场见效。 
这还有啥可辨呢?霎时间,大老爷还原成三小子,磕头认罪。好在这些年久任州县,钱 攒了不少,匀出一部分来上下打点,结果从轻发落,以“居心刻薄不洽乡评”八字免官 (引自徐珂《清稗类钞·爵秩类》)。 
这是一则史实,暴露出了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任用制度上的一些疏漏之处。我们不妨就事 说制,把这方面的环节次第介绍一下。 
先说官员受任的仪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