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凋天龙游记-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魏后期的诗人以阮籍和嵇康最为著名。阮籍是阮瑀之子,他的诗歌深受其父影响,作品主要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其《咏怀诗》尤为著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意义的反复思考,多用象征寓意,语言含蕴隐约。阮籍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个人的哲理思考融于艺术形象之中,使诗歌呈现出更加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内涵。这种以组诗方式抒发情感的形式受到后来诗人的重视,如陶潜的《饮酒》、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都受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嵇康的四言诗《幽愤诗》、《赠秀才从军》具有个人特色,显示了四言诗的潜流。
西晋从立国到覆灭,总共只有大约五十年。经过曹魏末期的政治高压政策打击,文学之士纷纷向统治集团靠拢,个体意识与文学风骨明显地减弱,自建安以来文学追求华丽的倾向和对仗现象高度发展起来。但是,表现人生的伤感仍然是文学的中心主题。无论作家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诗歌创作在士人中进一步普及。在士族中,重视诗文创作成为普遍的风气,社会上层文士几乎没有不写诗的。诗歌中的情感日益淡薄,语言艺术日益提高,诗句对偶现象日益增多。当时作家中主要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其中陆机、潘岳并称“潘陆”,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
最能够代表西晋一代文学风气的是陆机。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祖陆逊、父陆抗均为东吴名将,地位显赫。东吴被灭后,陆机与弟陆云以文才被召入洛阳,受到北方士大夫的器重。陆机才冠当世,诗、文、辞赋都有成就。《晋书》本传曰“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他的《文赋》形式上别具一格,是文学批评史上的名作。陆机以“诗缘情而绮靡”为准则,语言上过分注重修辞,精心雕琢,文辞繁缛,华美典雅,多用排偶,对南朝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他少有才名,人品颇遭到非议。
其诗文均以善叙悲哀之情著称,诗歌代表作是追悼亡妻的《悼亡诗》三首,感情真切动人,对后世悼亡文学有很大影响。
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寒素家庭,其妹左芬以文才被召入武帝内宫。他的《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他的《咏史诗》借古讽今,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是班固以来咏史诗的创变。如第二首: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的《咏史诗》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语言简劲,不重辞采,虽多用对偶,但出语自然而不求工巧,直接抒写胸中不平之气,形成雄迈的艺术风格,在西晋作家中别具一格,《诗品》有“左思风力”之誉。
东晋时期,玄学清谈十分盛行,对文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东晋玄言诗多以抽象语言谈论哲理,使文学成了玄学的附属。东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由于年幼时家境败落,他29岁时开始出仕后仕途不畅,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时彻底弃官归隐。《晋书…隐逸传…陶潜传》曰:“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他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田园诗,这些诗不仅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更重要的是其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如《归园田居》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之三意境最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诗中最著名的是《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精炼,朴素明净,简洁淡雅,自然真淳,呈现出平和宁静、清明淡远的意境。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田园诗,开拓了诗歌新的题材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对后世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诗歌在宋代尤其受到文人的喜爱和推崇。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如《咏荆轲》和《读山海经》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也为后人称颂。他的《劝农》和《时运》用四言诗来歌咏田园生活,是《诗经》“国风”的继承和创新。
魏晋时期诗歌的繁荣,得益于思想解放与文化教育的普及。魏晋时期的政权性质与两汉政权并无二致,不仅基本政治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教育制度也相似,而且同样强调以儒学为先。董卓之乱中太学被毁,曹魏立国后承汉制在废墟上重建太学。《三国志…文帝纪》载:魏文帝五年“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在洛阳刻制《正始石经》,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这部石经仅刻《尚书》、《春秋》和《左传》,每一个字都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成,所以又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这部石经对于研究儒家典籍的流传具有很高价值。
西晋时教育体制的重大变化,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廓开太学,广延群生,天下磷萃,远方幕训,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晋武帝曾三临太学并行大射礼,王公卿士、博士助教、弟子门人咸在列位;又设宴班飨,对学生的“勤学务礼,遵修旧典”大加赞赏,“人知所劝,宇承风,莫不景慕”,并与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十月二十日立碑颂德,即《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简称《三临辟雍碑》)。《三临辟雍碑》记述了晋武帝司马炎和皇太子司马衷亲临太学视察的经过,虽不无夸大,却也反映了西晋王朝对教育的重视,因而,太学在短期内再次进入繁盛时期。《晋书》卷二四《职官志》载:“晋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及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西晋还设立国子学,以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是中国中央管理学务机构之滥觞。西晋灭亡,太学复被毁。
东晋立国之初,重新恢复太学。《晋书…元帝纪》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十一月于建业“立太学”。《晋书…成帝纪》载: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春正月辛卯,立太学。”东晋学校教育开始呈现衰微态势。
虽然长期割据战争和政治斗争导致上层统治者难以顾及教育,造成官学处于时兴时废、时有时无的状态,而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也使得士人生活朝不保夕,不愿积极出仕,但是这一时期的教育仍然取得很大成就。“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士族子弟享有接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仕宦的特权,因而,社会上层人士普遍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诗歌创作和诗人群体也就主要产生于宫廷和士族内部。由于上层统治者的提倡和对文士的尊崇,虽然寒门庶族子弟纵使品学兼优才智过人也很难出人头地,但是,他们通向仕途、接近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仍然是读书做官。左思就是一例。由于官学时兴时废时断时续,难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导致私学进一步发达,培养了许多文人才子。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教学内容上仍以经学为主。但魏晋时期的读经与秦汉时期的读经有很大的差异。两汉时期儒生必须通读儒家的典籍,而魏晋时期虽然也强调读儒家典籍,但又不作严格的要求,因此,士人读《老子》、《庄子》成为时尚,成为“显学”。由于老庄哲学盛行一时,宣扬道家思想的玄言诗也就出现了。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迅速发展时期,学习诗文写作已成为社会时尚。《诗经》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与经书相比,由于诗赋文章押韵好读,所以常作为学童阅读初级教材。学童就开始学习诗赋写作,他们或仿写,或命题写,或参加笔会,写作训练比较自由。
由于文学教育的普及,两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女文学家,如西晋的左芬、东晋的谢道韫。
左芬是左思之妹,以文才出众被晋武帝司马炎纳入后宫。《晋书》列传第一载:“左贵嫔,名芬。兄思,别有传。芬少好学,善缀文,名亚于思,武帝闻而纳之。泰始八年,拜修仪,……后为贵嫔,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帝每游华林,辄回辇过之。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及帝女万年公主薨,帝痛悼不已,诏芬为诔,其文甚丽。帝重芬词藻,每有方物异宝,必诏为赋颂,以是屡获恩赐焉。答兄思诗、书及杂赋颂数十篇,并行于世。”如她答赠其兄左思的《感离诗》:
自我去膝下。倐忽踰再期。邈邈浸弥远。拜奉将何时。披省所赐告。寻玩悼离词。仿佛想容仪。欷殻Р蛔猿帧:问钡狈蠲妗S槟坑谑槭:我运咝量唷8媲橛谖拇恰
左思兄妹都富有才情,曾一起读书、一起吟诗。左芬对兄长的思念,也是对自由生活的憧憬和怀念。厌弃貌似华贵的宫廷而怀恋诗书自娱的生活,正体现了女诗人清峻高朗的志尚。
再如她的《啄木诗》:“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树,暮则巢宿。无干于人,唯志所欲,此盖禽兽。性清者荣,性浊者辱。”诗中以物明志,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谢道韫是东晋最有权势的谢氏家族里出现的一位才思敏捷的女诗人,她是古代最有名的女才子之一,从小便有过人的文才和口才,7岁时赢得了“咏絮才女”的美名。谢道韫所著诗文集原有两卷,后散佚,今存诗2首——《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诗》。《泰山吟》大笔挥洒,气度非凡,充满阳刚之气,才华之高令人赞叹。《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载:“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道韫所著诗赋诔颂并传于世。”
《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还记载了晋朝的另两位女才子钟氏、陈氏的事迹:
“王浑妻钟氏,字琰,颍川人,魏太傅繇曾孙也。父徽,黄门郎。琰数岁能属文,及长,聪慧弘雅,博览记籍。美容止,善啸咏,礼仪法度为中表所则。”
“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辩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又撰元日及冬至进见之仪,行于世。”
魏晋时期涌现的这些女诗人,除宫廷女诗人甄皇后、左芬外,谢道韫、钟琰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更多的女诗人已经隐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女诗人的出现,至少说明当时社会里的女子也能够接受良好的诗歌教育。她们取得的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诗歌教育的状况。如果没有良好的诗歌教育,也就没有诞生女诗人的土壤。
西晋灭亡后,北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除前秦苻坚实现短暂统一外,北方长期处于割据混战状态。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尊崇儒学,重用汉族文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他们统治区域内,儒家经书仍然是官学的主要内容。
汉国开国君主刘渊,字元海,其远祖是匈奴冒顿单于,其父是魏武帝曹操所分匈奴五部的左部帅刘豹。他自幼接受了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学习《毛诗》等儒经,文武全才,深得当时名士的推崇。《晋书…刘元海载记》载:“(刘元海)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于是遂学武事,妙绝于众,猿臂善射,膂力过人。……太原王浑虚襟友之,命子济拜焉。”其子刘和、刘宣、刘聪都接受了包括《诗经》在内的儒学教育。
据《晋书…刘元海载记》,刘渊的儿子刘和“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好学夙成,习《毛诗》、《左氏春秋》、《郑氏易》。”刘渊的另一个儿子刘宣“朴钝少言,好学修洁。师事乐安孙炎,沈精积思,不舍昼夜,好《毛诗》、《左氏传》。”
汉国第二代国君刘聪是刘渊的第四子,自幼聪慧好学,汉化程度很高,武艺精强,文武俱佳。《晋书…刘聪载记》载:“刘聪……幼而聪悟好学,博士朱纪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十五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刘聪能写作百余首述怀诗、五十余篇赋颂,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
刘聪的两个妃子刘娥、刘英熟读经书,才貌双全。《晋书…列女传》载:“刘聪妻刘氏,名娥,字丽华,伪太保殷女也。幼而聪慧,昼营女工,夜诵书籍,傅母恆止之,娥敦习弥厉。每与诸兄论经义,理趣超远,诸兄深以叹伏。性孝友,善风仪进止。……其姊英,字丽芳,亦聪敏涉学,而文词机辩,晓达政事,过于娥。”
后赵开国君主石勒出身羯族,是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的杰出帝王。石勒采用了汉朝选官制和办学培养人才,下令各级官吏每年推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通过答策择用贤能。他还亲自到郡县接见文学之士,对有才能的给以奖励或任用。在其都城襄国设立太学、小学十余所,把将佐豪族子弟送入学校学习;选用太学生中前五名为著作郎。他还下令郡中集学子进郡立学校,并制定了考试三次学业修成的制度。《晋书…石勒载记》载:“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勒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勒巡行州诸郡,引见高年、孝悌、力田、文学之士,班赐谷帛有差。……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于是擢拜太学生五人为佐著作郎,录述时事。”他注意拢络重用有才识的文人,如张敬、张宾、程遐等,组成“君子营”,用张宾为谋主。《资治通鉴》卷八十九记载,他攻下幽州后立即重用名士裴宪、荀绰,说“吾不喜得幽州,喜得二子。”
石勒的儿子石弘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晋书…石勒载记》载:“弘字大雅,勒之第二子也。幼有孝行,以恭谦自守,受经于杜嘏,诵律于续咸。……虚襟爱士,好为文咏,其所亲昵,莫非儒素。”可惜,这位后赵的继承者生不逢时,22岁就因石虎篡位被杀。
前燕王慕容皝崇尚儒学,重用汉族文士阳裕等人。《晋书…慕容皝载记》载:“(皝)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号高门生,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皝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盛,至千余人。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诫》十五篇,以教胄子。……皝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经通秀异者,擢充近侍。”这位前燕王能亲自编写韵语蒙学教材《太上章》和《典诫》,其文学修养之高可见一斑。
苻坚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身氐族的功业卓著的杰出帝王。据《晋书…苻坚载记》记载,他“八岁请师就家学”,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博学多才。即帝位后禁止传播老庄学说和图谶之学,建立学校,尊崇儒学,重用汉族文士王猛、薛赞、权翼等人。他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能与苻融、苻阳等大臣引用《诗》、《礼》、《书》等典籍对话,与群臣宴饮时常与群臣一起赋诗,能“歌劳止之诗”。《晋书…苻坚载记》载:“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孙并遣受业。其有学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孝悌力田者,皆旌表之。于是人思劝励,号称多士……坚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坚自是每月一临太学,诸生竞劝焉。……坚至自永昌,行饮至之礼,歌劳止之诗,以飨其群臣。……坚于是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其太子及公侯卿大夫士之元子,皆束修释奠焉。……复魏晋士籍,使役有常,闻诸非正道,典学一皆禁之。坚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上第擢叙者八十三人。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及王猛卒,坚置听讼观于未央之南。禁《老》、《庄》、图谶之学。中外四禁、二卫、四军长上将士,皆令修学。课后宫,置典学,立内司,以授于掖庭,选阉人及女隶有聪识者署博士以授经。”在他统治期间,不仅使混乱的北方获得统一,而且使衰落的儒学得到兴盛,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在当时可谓一枝独秀。
据《晋书…苻坚载记》记载,苻坚之弟苻融精通儒家典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尝著《浮图赋》,壮丽清赡,世咸珍之。”苻坚之侄苻朗学问渊博,颇有魏晋风度,“神气爽迈,幼怀远操,不屑时荣。……不得已起而就官。及为方伯,有若素士,耽玩经籍,手不释卷,每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临刑,志色自若,为诗曰:‘四大起何因?聚散无穷已。既过一生中,又入一死理。冥心乘和暢,未觉有终始。如何箕山夫,奄焉处东市!旷此百年期,远同嵇叔子。命也归自天,委化任冥纪。‘著《苻子》数十篇行于世”。
刘聪能吟诗作赋,慕容皝著有韵语《太上章》,苻坚能“歌劳止之诗”,苻融著《浮图赋》,苻朗能临刑赋诗,可见在十六国中,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教育也绵延不绝。
正因为儒家典籍的传播和诗歌教育的延续,北方也出现了一些女才子,除刘娥、刘英外,还有宋氏、苏蕙等。《晋书…列女传》记载了她们的事迹:
“韦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也,家世以儒学称。宋氏幼丧母,其父躬自养之。及长,授以《周官》音义,……属天下丧乱,宋氏讽诵不辍。……逞时年小,宋氏昼则樵采,夜则教逞,然纺绩无废。……逞遂学成名立,仕苻坚为太常。坚尝幸其太学,问博士经典,……于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号宋氏为宣文君,赐侍婢十人。周官学复行于世,时称韦氏宋母焉。”
“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上述两位女子都是千古奇才。如宋氏一样,能主持官办讲堂教授学生,古往今来,这样的女子中能有几人?苏蕙的文学才能尤为卓异。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苏惠的《璇玑图》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首巨型回文诗。整个十六国时期一百多年中,北方文学极为萧条,没有产生重要的作家作品,而这首《璇玑图》回文诗应当说是唯一的一朵奇葩。这首回文诗据说可以分解为两百余首诗词,问世后曾被诸多名家解读。唐朝武则天曾专门为苏惠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