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凋天龙游记-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实行分科教学,导致了学风的转变,对宋明理学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湖教法”的推行,也对宋代诗歌教育突出政治教化功能产生了极大影响。
程颢、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颢(1032-1085)字伯淳,洛阳人,后人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之胞弟,后人称伊川先生。二人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二程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是语文教育史上卓然而立的巨人。他们潜心于学术,先后在开封、嵩阳、洛阳等地讲学,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曾在他们的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二程对诗歌教育非常重视,并有独到见解。程颢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诗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入《关雎》之类,正家之始,故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日使人闻之。此等诗其言简奥,今人未易晓,别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师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程颢作诗较多,如《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颐将诗看作“闲言语”,认为作诗“甚妨事”,但他自己并非不作诗。《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载:“或问诗可学否,(程颐)曰:‘既学时,须是用功,方合诗人格。既用功,甚妨事。古人诗云: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又谓: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此言甚当。‘先生尝说:‘王子真会寄药来,某无以答他。某素不作诗,亦非是禁止不作,但不欲为此闲言语。且如今言能诗无如杜甫,如云:穿花蛱蝶深深见,弄水蜻蜓欵欵飞。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某所以不尝作诗。今寄谢王子真诗云:至诚通化药通神,逺寄衰翁济病身。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子眞所学,只是独善,虽至诚洁行,然大抵只是为长生久视之术,正济一身,因有是句。‘”看来,理学家反对的是无助于传道的诗,而他们的诗则往往充满道学气息。
歌谣历来是民众表达心声的主要手段。北宋时期的民间歌谣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被保存在一些笔记小说里。仅存的这些歌谣中,仍然能够反映社会底层的呼声,表达人民的爱憎。如“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就是群众对抗敌英雄的一曲赞歌。如“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表达了人民对权奸王黼公然受贿、卖官鬻爵的讽刺。如“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就反映了百姓对奸臣的憎恶。如“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就揭露了北宋末期统治者广开言路的实质。这些民谣表达了人民惩恶扬善的愿望,是民间诗歌教育的主要形式。
第五节南宋时期的诗歌教育
1127年,金军南侵,攻占北宋都城汴京,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南宋与西夏和金朝并存。之后,南宋朝廷在金兵的压迫下继续南迁,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北宋相比,南宋偏安一隅,更加懦弱,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南宋立国之初,也曾由宗泽、岳飞、韩世忠等众多将领抗金北伐,多次击败金军。但宋高宗任秦桧为相后,削夺抗金将领的兵权,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父子,一味推行求和政策,向金国纳贡称臣,于东南半壁苟且偷安,穷奢极欲。此后,妥协投降成为南宋统治者的一贯政策。南宋理宗之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1234年,蒙古大军灭金,其后继续南下攻宋。元军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俘五岁的南宋恭帝赵显。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1279年3月,崖山海战失败后,陆秀夫背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南宋彻底灭亡。
南宋全面继承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制度。高宗南渡以后,继续沿袭科举取士制度,并于建炎二年(1128年)恢复诗赋和经义两科进士,一直延续至宋末。如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榜330名进士。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中榜989名进士;宝佑四年(1256年),中榜601名进士。在外患内忧不断的情形下,南宋官学仍然维持了较大的发展。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在临安府重建太学,至南宋末,太学生多达一千七百多人。尊孔崇儒依然是南宋文教政策的核心。程朱理学在北宋末南宋初屡经禁止后,至南宋中期影响越来越大,宋理宗极其推崇程朱理学,是理学官学化进程中一位重要的君主。
南宋时期的书院教育尤其发达。北宋中期以后,随着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州县官学日益普及,书院渐趋衰微。南宋时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和学者讲学活动的广泛开展,书院又开始复兴。鼎盛时期的书院数量有二三百家,遍布南宋统治的大部分地区,而书院内部的设施功能更加完善,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更加完备。其中,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四大书院的主持人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都是当时著名学者兼教育家。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亲自为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条》),体现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成为南宋以后元明清三代七百年间书院办学的范本。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职湖南,大规模重建岳麓书院,邀请知名学者来此讲学,一时名声大振,成为当时的文化学术中心;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千余人,办学规模远远超过北宋时期。
南宋自立国起就始终面临外敌不断入侵的局面。“靖康之难”、金兵南侵、蒙军攻宋给南宋文人士大夫以极大的刺激,其中许多人目睹了惨烈的战争,亲历了艰辛的流亡,亲身体验了百姓的苦难,他们的思想情感都产生了很大变化。平民百姓的流离失所与帝王将相的荒淫享乐,民众要求抗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呼声与南宋朝廷的孱弱怯懦、屈膝投降,无不使他们感到悲愤。因此,慷慨悲歌、苍凉悲壮成为他们笔下的主旋律,许多文人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悲怆激愤的情调。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成就突出的诗(词)人,如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姜夔、吴文英等。其中,陆游和辛弃疾分别代表了南宋诗与词的最高成就,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南宋灭亡之际,涌现出以文天祥为代表的爱国诗人群体,他们的诗篇历来是激励爱国主义精神的教材。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艺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其母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少女时代即以诗词名噪一时,受到名家称赞。她多才多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书画,并著有《漱玉词》和《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声誉。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南渡之前,她生活幸福,婚姻美满,因而前期的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等。南渡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她后期的词表达了她对故国往事的深情眷恋,充满了浓重感伤情调。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婉约派的词风,有时还兼有豪放派之长,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她的诗现存十余首和一些逸句,往往出语豪迈,不让须眉。最著名的是《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逸句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于仕宦家庭,自有受到良好教育,十二岁就能诗善文。陆游自少年时即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收复失地,因而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直至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9300余首,是两宋时期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或抒发政治抱负,或反映人民疾苦,或抒写日常生活,或批判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风格雄浑豪放,晓畅平易,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他曾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广泛学习前人之长,尤其尊崇屈原和杜甫。他的诗在体裁上无体不备,各体俱工,更擅长近体诗。《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示儿》等均为后世所传诵。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在当时和后世都赢得了广泛的尊重。陆游专力于诗,但也擅长填词,较多地受到苏轼的影响。在现存的100余首词中,有部分作品同样抒写了激越的爱国情思,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钗头凤》是抒写爱情的名篇,《卜算子…咏梅》是咏物言志的名作。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吴县)人。他出生于仕宦家庭,其父范雩终官秘书郎,其母蔡氏夫人出身名门。他幼承庭训,十分聪颖,十二岁时已遍读经史,十四岁已能诗善文。其后父母早亡,家境贫寒,仍好学不辍,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在南宋诗人中最为显达。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曾深受江西派的影响,又广泛学习中晚唐诗人的风格与技巧,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其诗题材相当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尤其是他的近体诗,委婉清丽,意味深长,很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出使金国时所作七十二首绝句和晚年退职闲居时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绝句。他的使金纪行诗记述了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一位正直政治家的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如《州桥》、《清远店》、《会同馆》等。他的田园诗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乡村的生活面貌,既有农村秀丽风光和农家劳动生活的场景,也有农民遭受的沉重剥削和困苦生活。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七言绝句,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词作较多,或情意缠绵,风格婉约,如五首《秦楼月》;或豪放阔大,飘逸潇洒,如《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范成大的作品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他的诗歌自南宋末年起,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儒士之家,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一生主张抗金,正直敢言,清正廉洁;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忧愤而死。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诗人”(或“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模仿到自成一家的过程。他在《荆溪集自序》里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戊戌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他推陈出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特的“诚斋体”,在当时有很大影响,促进了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其诗篇多是吟咏江山风物的写景抒情之作,也有一些直接抒写爱国感情的作品,如《初入淮河四绝句》、《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等。他善于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吸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语言通俗明畅,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嘲蜂》、《嘲蜻蜓》、《嘲淮风》、《竹枝词》等。杨万里一生作诗很多,相传有诗二万余首,其《诚斋集》存诗4200余首。他的一些抒情写景的七绝描写生动,情趣盎然,千百年深受人们喜爱。如《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等,至今仍广为流传。他也善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清新生动,活泼自然。两首《昭君怨》是其最著名的词作。另著有《诚斋诗话》。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并成长于金人统治区域的一个汉族官员家庭,父亲早逝,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少时拜金国著名诗人蔡松年、刘瞻为师,与金国著名书法家、诗人党怀英同学。他从小亲眼目睹汉人在异族野蛮统治下所遭受的屈辱与痛苦,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志向。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屡次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他是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豪杰,又是一位勇于创新的词人。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其词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和批判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投降行径;也有一些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雄奇阔大,激情飞扬,慷慨悲壮,笔力雄健。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都是流传后世的名篇。在文学史上,辛弃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稼轩长短句》存词620余首,数量之富雄冠两宋。辛弃疾的词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他的名篇历来受到人们喜爱,成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教材。辛弃疾以词名家,其诗文亦有令人称道者。其诗作较多,同样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如《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等。其诗因诗集亡佚而多不被重视,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他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随父宦游,受到良好教育。成年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登第,一生以布衣身份做着豪门清客,与当时著名诗人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萧德藻等人都有交往。他多才多艺,精于书画,能诗善文,精通音律。其词尤娴于音律,能自度曲,格律严密,其作品以清空峭拔、空灵含蓄著称,《扬州慢》(淮左名都)、《暗香》(旧时月色)等是他的名篇,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尤其善于描绘清幽的意境来寄托他落寞的心情,对后世许多仕途失意的文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后世词人影响巨大,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姜夔也善作诗,为杨万里、范成大等人推重。他初学黄庭坚,后转学晚唐诗人陆龟蒙。其晚年自编诗集三卷,已佚。今存《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等。他的诗歌善于锤炼字句,力求精巧工致,情调恬淡而有韵味。尤其是《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姑苏怀古》、《湖上寓居杂咏》等绝句,意蕴清妙秀远,有晚唐绝句风味。由于他的诗歌在艺术上缺乏独创性,影响远不如其词大。所著《白石诗说》,其中多有精辟见解。
南宋宁宗、理宗年间,杭州书商兼诗人陈起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们相互应酬唱和,形成了一个不固定的诗人群体。经过搜集、选择,陈起出资刻印了一些诗人的诗集,命名为《江湖集》,以后又陆续刻印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等。这些诗集的刊刻流传,扩大了这群诗人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组织松散、诗风相近的诗歌流派,后人便称之为“江湖派”。广义的“江湖诗人”人数众多,包括姜夔、刘克庄、戴复古、赵汝遂、高翥、方岳、叶绍翁等,还有“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人。他们多是流落江湖的中下层文人,反对江西派诗风,比较重视诗歌的抒情性,提倡清丽新巧、精致空灵的诗风,其诗歌也多表现凄情落寞的心境和淡泊高逸的情怀。一些诗人的名篇意境优美、语句流畅,大受人们喜爱而流芳千古。如赵师秀的《约客》、翁卷的《乡村四月》、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这些诗篇至今仍广为流传。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出生于乡间儒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以先贤欧阳修等为榜样,立志做忠臣烈士;18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经王应麟推荐,被宋理宗亲自擢为进士第一名,历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南宋灭亡后坚持抗元斗争,因兵败被俘,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他所作诗文较多,有《文山全集》。文天祥前期诗歌多赠和之作,深受江西诗派影响,常常搬弄典故辞藻,比较平庸。在抗元战火中历经沧桑之后,其诗风大变。他后期诗歌主要学习杜甫,有《集杜诗》二百首。他以诗为史和以诗明志,风格直露急切,苍劲悲愤,表达了他对民族危亡的深沉忧患和忠贞爱国精神,这些诗篇结集为《指南录》、《指南后录》和《吟啸集》等。他的事迹和诗篇都是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扬子江》、《过零丁洋》、《金陵驿》、《正气歌》等是中国诗史上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优秀诗篇,传诵至今,流芳千古。
南宋时期,吟诗填词之风盛行。流风所及,就连一些征战沙场的战将如韩世忠、岳飞也有作品传世。《全宋词》卷148录韩世忠的词3首:《临江仙》(冬看山林萧疏净)、《南乡子》(人有几何般)、《满江红》(万里长江)。《全宋词》卷177录岳飞的词3首:《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这些出身行伍的将领能写出境界非凡的词篇,正说明了当时诗歌教育的普及程度与显著成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宋之际出现了杰出的女诗人李清照,至少说明当时中上层社会的女子能够接受良好的诗歌教育。南宋时期出现了较多的女诗人,既有名门淑女,也有青楼才女。《全宋词》里辑录了女诗人的许多光彩篇章,虽然有一些人连姓名也被遗忘,但她们以卓绝的才华在诗歌史上留下了翩翩倩影。如唐婉、吴淑姬、严蕊、乐婉、张玉娘、章丽贞等。
孙道绚号冲虚居士,生卒不详,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她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年,自幼聪颖绝人,饱读书史,过目不忘;三十岁丧夫,守节教子,守志而终。她一生作诗词较多,晚年因遭火灾,文稿被焚毁;其子黄铢仅搜集到人们口耳相传的词作六首。如《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作此》:“晚霞红。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谩悲凉,岁冉冉,蕣华潜改衰容。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彩凤远,玉箫寒,夜悄悄,恨无穷。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这首悼亡词最为人所称。其子黄铢是学者兼诗人,著有《谷城集》五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