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是唱。史书有一段精彩记载,“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这段记载,四件事,亲自击筑,自己演奏;自为歌诗,写了《大风歌》,刘邦一生两首歌,后有《鸿鹄歌》;边舞边唱,手舞足蹈;泣下,唱着落泪。这事中间有两点影响大,与乡亲饮酒与创作歌曲影响极大。
三是从今年开始世代不再向国家交税和负担徭役。这是施恩沛邑。这对沛县百姓来说是天大恩情。百姓当然高兴。百姓向刘邦提出要求,你是丰邑人,光把沛邑恩惠了,丰邑呢?刘邦说,有一事我不能原谅。我刚起兵时跟雍齿叛变,我不能满意。
四是复丰比沛。免了丰邑的税务等。这就要回去了。
刘邦呆了二十天的时间。这时,刘邦健康不好了。平叛时受箭伤。
刘邦为什么重视故乡之行?一是布衣出身;二是衣锦还乡。再看刘邦子孙,没有刘邦对故乡亲。刘邦是在故乡生活了四十八年,子孙是在皇宫里生活久。刘邦一生大半辈子在沛县度过,所以他对家乡感情深厚。只有布衣才能如此。当然还有他衣锦还乡,有心理满足。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事,一是《大风歌》,二是高祖还乡。像《新唐书》记过李世民还乡的故事。李世民不是平民,父亲是唐国公,是贵族出身。李世民生在武功郡的宫中。贞观六年时,曾回过武功郡。《新唐书》记:“晏群臣,赏赐闾里,同汉沛苑。”李世民还写过诗,诗中有两句:“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歌》”,写得有意思,与高祖还乡一样的。这里涉及他对刘邦还乡的理解。有“欢”与“乐”二字。他看大风歌是胜利者的欢歌,我觉得不是,这是胜利者的哀歌。看其中三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欢还是哀?我觉得是哀。一、谁在欢?“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是百姓乡亲在乐。没写刘邦乐。二刘邦的真实内心是欢乐吗?我觉得不是,他唱着泣数行下。哭起来了,是乐极也是因为悲生。另外,刘邦还说游子悲故乡,灵魂永远心系故乡。他欢不起来。
刘邦被困扰着,原因是什么?一是对臣子忠诚的深忧。像黥布是三大功臣之一,变叛臣了。韩信彭越黥布都反了,连萧何都不信了。他平定黥布之乱时,不断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听说,手下说他被灭族不远了,建议他玩腐败。他只好强买民田,搞得关中百姓怨声载道。这是萧何自泼污水,毁掉美好形象。“上乃大悦”,刘邦非常高兴。因为他太清廉了。刘邦特别不高兴。现在高兴了。这时,连萧何刘邦都不信,刘邦能乐吗?这些乡亲哪里知道刘邦心中的忧虑。二是对继承人深怀忧虑。刘邦这时对易位太子的想法极深,回到京城就想另立刘如意,此时呆在故乡能不想吗?他也欢不起来。三是对自己生命不永的深忧。他知道活不长了,这时离去世还有六个月。人死都有预感。除非心脏病,一般人都会感觉生命差不多了。他比吕后大二十多,两次致命箭伤,回京城就病重了。他对自己生命不长的深忧也在心里。能欢得起来吗?凡是欢的人一定没那么多事。所以《大风歌》是胜利者的哀歌,所以有最后一句。
作为皇帝,刘邦最操心的是赶快选一个可靠的接班人。别让江山像秦始皇去世一年就起来了起义。《大风歌》太有名,所以直到今天,江苏丰县沛县都有歌风台,就是当年创作的地方。文学史上有系列诗,有一大批歌颂的诗。包括李世民在内的许多人都误读了它。
高祖还乡事件本身,在中国历史上也成为佳话。元曲有一批作家,写高祖还乡,最有名的是睢景臣,因为太有名了,直传到今天。题目就是《高祖还乡》,散曲八支曲子。我要介绍的是下车到看这一段最精彩的。
第五支写的是“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亲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膛。”看见大汉下车,目中无人。抬起头来一看,我认得,那不是我村里的吗?
第六支更漂亮,“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最后两句,是“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偷了我家的桑叶,冬天借了小米,一年到头借的都查不过来,硬从我家强秤走了三秤麻,现在还有账册,一笔笔写着。“少我的钱,差发内施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原来叫刘三,现在改名叫汉高祖,我就不认识你了?这一段妙,高祖是庙号,开国皇帝,庙是摆在第一,所以叫汉高祖,是人死后才叫的。活着不叫这个。故意这样混在一起,写得特别妙。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鼎鼎大名,写的不是真实的刘邦,是文学作品中的刘邦。但把还乡的故事用农民的眼光来描述,把神圣的光环揭穿。他完全成了无赖。想象创造,写成了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芳名。与历史是两回事。但也说明在元代那么多人写这个题材,说明这事太有名了。相距千年,还有记住他回家一事。
 

大风歌42…英雄末路
(刘邦击败了叛将黥布的主力后,回到了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沛县,写了流芳千古的《大风歌》。他只用了七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布衣百姓到登上皇位的华丽转身。然而,此时的刘邦已经身患重病,在他为数不多的生命最后时刻,刘邦与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众诸侯王之间互相产生了疑惧,在他处理完诸侯王的叛变的事之后,他的生命已到尽头。少主刘盈即位后,实权就掌握在吕后的手中,吕后阴谋乱政15年,但没有造成巨大的伤害。)
刘邦从故乡回到京城,一入函谷关遇到几千人告状,告萧何。罪名是用低价强行买百姓田地。刘邦可乐了。萧何的光辉形象终于破灭了。刘邦笑着指着告状纸说: “君自谢民”,你自己去跟百姓解释吧。萧何没吭声。萧何知道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名没了,保命了。萧何说,长安这儿土地少,人口多,首都地区,人多。建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种地,用秸杆喂野兽。刘邦一听大怒,下他入监狱。说收了商人多少贿赂,还叫我开放上林苑,损害我的利益,讨好百姓。立即下萧何入监狱,戴了镣铐,这一条建议让他下了监狱。关了几天,有人站出来说话,不知道,只说是王卫尉。皇宫中央警卫团团长,来说,萧相国犯了什么大错呢?刘邦说他收了那么多贿赂,还听说秦始皇的相国李斯有功归皇帝,有过归自己,萧何比他差远了,所以我要治他的罪。王卫尉问那点钱他能看到眼里吗?当年荥阳时,当时萧何占着整个大后方,如果有企图,整个关中都不姓刘,那多大呀?他收点贿赂可能吗?你凭什么想他想得那么坏呢?这话击中刘邦要害。有些人想别人很坏,往往疑心重,萧何会那样做吗?再说为民请命是相国职责所在,你觉得李斯是榜样,他不是让二世亡国了吗?那算什么?说得刘邦无言。刘邦说,放了吧。
萧何放出来后,光脚上朝谢恩。萧何去了,刘邦说别谢恩了,抓你起来其实是想让天下百姓知道我不是好君主,你是一个好相国。你为百姓讲话,我抓你起来,我是用恶来衬托你美好。萧何也无话可说。这事是刘邦的解释。其实猜忌非一朝一夕。前后三次。第一次在楚汉战争时期,给萧何加官,有人点破这是不信任,萧何明白后赶快把它推掉,让所有儿子去当兵。送上人质,萧何让刘邦乐了。第二次韩信叛乱,刘邦第一反应是想到萧何,立即给萧何加封五千户,被封第一功臣时封了 8100户,排第三,这次加了五千,派五百警卫部队给他,萧何可高兴了。又被人点破,他辞了。这时儿子侄子都在刘邦手中,他没办法拿出家产捐出献给国家,帮助平叛了。这刘邦才解除了怀疑。第三次黥布叛乱时,他只好朝自己泼脏水。长期不信任才抓起萧何来。
又一人叛乱了,这是刘邦因亲封王的第一人,卢绾。与关系太铁。卢绾与刘邦居同里、生同日、学同师。住一条街,在同一天出生,一块儿上学,师从同一人。两家父辈是世交。刘邦封他为燕王。结果他反了,对刘邦的精神打击极大。刘邦死有两个原因,一是病让他倍受煎熬;二是卢绾叛乱让他精神崩溃。一句话的事,让卢绾叛乱了。陈豨叛乱时,他参与平叛。派一个外交家张胜出使匈奴,一件任务,让匈奴不要支持陈豨,遇到臧荼的儿子臧衍,给张胜说了一席话太厉害了。“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之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两层意思,燕王高看你是因为你熟悉与匈奴搞外交,所以一出使匈奴卢绾就想到你。所以你有分量。燕国为什么重要,因为叛乱不断,如果平定了叛乱,下一个就是燕国,你也被整掉。这话是讲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取决于你有没有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只要你有用就有价值,没用就没有价值。这一说,张胜明白了,陈豨不能灭呀,燕才能长存,我才能不断重用。所以他不经燕王同意告诉匈奴,帮助陈豨抗汉军。燕王怀疑张胜叛国,张胜一说,原想杀张胜家族,所以找一些替身,杀了,安排两个人,一是张胜长期驻守匈奴,派范齐帮助陈豨对抗汉军。卢绾做了两件错事,结果被暴露了。这事报告刘邦了,刘邦知道了卢绾是帮助陈豨的。匈奴降将还说,派大使长期住在匈奴。刘邦一听,证明卢绾通敌。
卢绾叛乱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一是私欲膨胀,他本没叛乱之心,就想长期做燕王,其实最好办法是执行中央的命令,他错误地选择了帮助陈豨才能长期做燕王。这是他最大错误。一错再也无法改。二是疑惧心,刘邦与诸侯互相猜疑与恐惧。这些起源于韩信,没理由就夺了韩信的兵权,没有确证就诱捕了楚王韩信,没有任何过失就降韩信为淮阴侯。韩信一抓,在诸侯王中产生恐惧症,只要找谈话,这人立即就反。不反就怕像韩信一样被抓。刘邦一召谈话,必反。臧荼反,韩信反,韩王信反,梁王彭越反,黥布不谈话都反,最后是卢绾,本想跟刘邦谈话,卢绾跑到国境线上驻扎,等,等刘邦病好解释一下。他觉得可以解释清,等了几个月,刘邦没好,死了,卢绾立即投降匈奴了,被封,病死了。刘邦回到京城后,这两件事把刘邦折腾得只剩下一口气了。信任的萧何下了大牢,最信任的朋友叛乱了。病重,刘邦请医生,医生说可以治好,刘邦破口大骂,我现在天命已尽,还说能治好,能治好吗?回去吧。临走,给了五十金。刘邦挺着。吕后问他,万岁后,假如萧相国去世了,谁可以继任?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接下来呢?刘邦说,王陵,王陵直要陈平辅佐,陈平有智谋,但不可独任周勃厚重少文,但是“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以做太尉;吕后又问,再接下来呢?刘邦说,你也管不了了。所以高祖十二年四月刘邦病死。
刘邦得到消息,立即把亲信的审食其召来,讲一番话,功臣跟皇上一样是百姓,后来一块打天下,皇上当了皇帝,心里不服气,现在服侍少主,十七岁,这帮老臣辅佐他,一定做不成。一帮老臣辅佐十七岁少主,服气吗?皇上一归西,他们无所畏惧,别说皇上死了,秘不发丧。谁都不知道,有一个精神威慑,谋划一下,一网打尽,族诛。把三族全灭了,天下才能安定。吕后这个计划,如果一实现,西汉肯定完蛋。调兵遣将时,这个消息传出去了,能不传出去吗?传到郦食其弟弟郦商的耳中,平时跟吕后宠爱的审食其关系好。郦商讲一番话,听说皇上死了,欲诛诸将,诚如是,天下危矣。为什么呢?如果陈平与灌婴驻荥阳,周勃燕代,朝中一杀功臣,大臣内应,诸将外叛,里应外合,怎么应对呀?吕后傻了。仔细考虑,下令,取消族诛令,宣布皇上驾崩,这场乱平息了。刘邦相当英明。事实证明极其英明。三任丞相保证天下稳定。但他也糊涂,对老婆没看透。只顾得防外,保持天下稳定,忘了防内,想乱刘氏江山的正是老婆。他没想到吕后乱政。这是他糊涂的地方。好在吕后只有一个中心,让她年轻儿子控制皇权,保持住就不会大乱。儿子死了,她就坐不住了。独生子一死了,她就乱了。好在没造成太大伤害。这样刘邦走完了六十二年人生路。刘邦是什么样的人?他怎么能当上皇帝?


大风歌43…自信人生
有两句古诗,世味酸咸谁自信,人生声利古难全。是说人在江湖中,一生什么情况都能遇到。难保证一生都能充满自信。声即名,人一生名利难全部拥有。有名的未必有利,有利未必名声好。一句说一生要一辈子自信非常困难,一生想名利双收太难了。但是我们讲的刘邦独特,自信一生。他很雷人,雷人处正是一生自信。第一阶段是反秦,二是灭项,三是巩固政权。
先说反秦时,刘邦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沛县起兵初,要选项一个人当头,萧何曹参都不干,不敢干,怕被灭族,只有刘邦敢干,成了沛公。秦法律严酷,反秦必然灭族,刘邦敢挑头。刘邦是因为胆大当了头,只对一半,还有一条是他自信。从起兵反秦第一天他就没想到过失败。所以他当沛公不止是不怕,也是充满自信的人生观。这是一个典型。第二个例子是失利不垮,刘邦起后之初,把丰邑交给雍齿守,结果雍齿叛变了,为什么呢?雍齿叛变一是因为他不佩服刘邦,他被动;另一原因是周市(福音),奉命去攻占魏地,很快占了魏地,之后,瞄着了丰邑,当时属于沛县。当年丰邑现在叫丰县,沛县叫沛县。雍齿守丰邑。如果降魏,封为侯,不降,就对丰邑屠城。雍齿投了魏。丰邑一失,刘邦急了,一攻失败,他气得生了病;养好病,他悟出一个道理,得借兵,找了景驹,刚到,麻烦来了,秦兵打了过来。景驹不敢分兵,两人联合对抗秦军,不顺。刘退了出来,单独打下了砀郡,收了五六千士兵。他算有了九千兵,二攻,又败了。两次失败,还得借兵,他看中了项梁。项梁赏识他,给了五千士兵,打下了丰邑,雍齿逃魏。这在早期起兵时是非常重要事件。三攻丰邑,说明起兵初就有非常优良的品德,可以打败,但不会打垮。最后的成功的人是打败而精神不垮的人。因为他有自信。
第三个例子是他敢于称王。项羽为什么要打刘邦?刘邦兵不如人,力不如人,敢于把住函谷关,自称关中王说明自信。起码敢称王,韩信缺的就是这个劲。刘邦开始就敢当头。所有创业者都有一种精神,敢当董事长。这种精神是所有创业者的共性。刘邦敢称王,说明他相当有自信。虽然自信此时有点自大,但这种敢不简单。第四个例子是,彭城大败,刘邦败得惨,五十六万败给三万,老爸老婆全丢了。这种情况下,一边逃一边谋划消灭项羽的计划,他觉得只要说服九江王黥布就能迅速平定天下,派使者去,刘邦讲,公能令布举兵叛楚,楚项羽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只要让黥布叛乱,项羽一定会跟他打,只要一打,得几个月,我可以把整个天下拿下来。这是他的判断。刘邦认为几个月就可以搞好。他觉得可以速胜,结果是黥布叛乱,项羽没去,派手下去了,打败了黥布,这几个月刘邦没平定天下,一连吃败仗,他的速胜论破产。他想几个月摆平,没成功。这事说明刘邦的雄心,也说明他的自信。这个自信有点可笑有点盲目,但是他敢想。事实发展没像他想的那样。
第五是他建国立志,他对自己当皇帝多自信呀。他是通过韩信还定三秦,除了章邯,其他人都投降了,整个关中他占领了。刘邦接下来做的是改为郡县制。这事不要小看,说明他在为将来当郡县制皇帝做基础。他迅速把被灭处改为郡县制。与项羽分封不同,他搞的是郡县制。汉二年三月,下令废秦社稷。定汉的社稷。从此后,他的祭祀制度用汉代替了秦。这在汉二年。紧跟着立儿子刘盈为汉王太子。让太子守栎阳,登基立即太子为皇太子。一开始政治郡县继承人制度都是帝国制。他做了汉帝国前期准备工作。他做好了当皇帝的准备。六是屡战屡败,楚汉战争不顺,最惨的两次,三年,荥阳败逃,纪信报名假扮汉王,陈平建议两千女子开东门,刘邦开西门溜了;第二次在汉四年,只带滕公,跑去夺了韩信兵权。刘邦屡败屡战,精神不垮,源于自信。第七平叛远见,汉十年,陈豨叛变,刘邦去平叛,才叫周昌推荐了四个人。他骂了这四个人,他去邯郸,他说陈豨成不了气候,不知道南占据邯郸,利用漳河来阻挡我,我一定会平定他。完全证实了刘邦的预言准确。这一点在说明刘邦的超强自信的同时也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以上都说明三阶段刘邦对自己充满自信。
刘邦自信源于两方面一是自命不凡,二是认知大势。自命不凡上,他虽然市井,但看好自己。文献记,秦始皇认为东南有天子气,所以多次巡游到东南,想镇住天子气,这是传说。传到刘邦耳中,他暗暗高兴,他觉得应了自己。这是自命不凡的表现。在丰西泽纵徒时,他躲进芒砀山,老婆常常送点东西去。吕雉去都能准确找到他。刘邦纳闷。吕雉说,你头上有云气,我到下面找你,一准能找到。这话不知道真假。吕雉这么厉害。不大可信。刘邦听了后特高兴。身边人特别害怕。当时没微博没网络,靠相传传得整个沛县都知道。所以沛县起兵时,所有人都集中目光在他身上,名气!他在那个时候是红人名人。他还有实力,手下百多号人,所以他成了沛公。他的自命不凡相当突出。再看一例子。彭城后,派人策反黥布,找不到,他说,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手下人全骂完了。有一人站出来,说吧,什么事?就他后来去了,成功了。还有病重辞退医生前,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我成就天下是老天让我成功的,这不是自命不凡吗?认知大势上,他说过同样的话,县令拒他于城外,刘邦写信给百姓,“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次洗脚接见郦食其时,他骂郦食其,“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这话重复,他有明确认识,百姓受秦祸害太长了,所以大家群起而攻之。陈涉说过,秦二世元年七月,曾跟人说。这叫先知先觉。九百个认同,所以九人跟着起兵,第二个说的是武臣,到赵地革命,说了这句。武臣分量轻了。可能源自陈涉影响。刘邦是第三个说。四是韩信封齐王后,项羽派人游说时也说,不算数了。秦被灭了。韩信被封齐王了,这时再说是后知后觉。
刘邦一直充满强烈自信,就是因为他是先知先觉者。我们介绍的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自信。当然他成功不止这一点,还有哪些呢?

大风歌44…魅力四射
(刘邦作为一个布衣百姓、基层官吏,在众多优秀的起义军将领中最终脱颖而出,王立群老师通过讲述与刘邦有关的故事给我们探索刘邦身上的闪耀点。这正是刘邦鲜明的魅力所在,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刘邦手下将领王陵,曾被刘邦钦定为丞相接班人,是沛县人。身份与刘邦不一样。是县豪。是县里的豪强,有钱有势力。刘邦当时对王陵“兄事陵”,像对待兄长一 样。王陵比刘邦要更猛一点。刘邦起兵时,他也拉起人做沛公时,没有与刘邦一伙。一直到楚汉战争后,王陵才决定并入刘邦集团。这把项羽惹恼了。抓了王陵母亲 为人质,逼着他投降。她竟然自杀,让儿子一心一意地跟着刘邦。此后,王陵铁了心跟刘邦。这事至少说明,王陵母亲非常看重刘邦。把他看作长者,愿意叫儿子跟 着刘邦。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刘邦的个人魅力。
另一个故事,叫纪信救主,多次讲过。纪信装成汉王,吸取楚军注意力,他宁愿牺牲自己,救出刘邦,为什么呢?这个史书没交代,至少说明纪信甘愿献出生命。这两个故事说明刘邦一定有独到之处。
刘邦个人魅力有:
第一是敢于担当,这是历史变革时期的群众领袖需要的素质之一。一像丰西泽纵徒,刘邦干脆全放了。这是不得了的事。先前他是基层吏,后成了秦 帝国逃犯。敢这样做,说明他身上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这个突出。二是敢当沛公,谁都不敢当,他也豁出去了。三是敢当关中王。这时他实力不如项羽。四是敢当 皇帝。当时许多人不敢当。在于秦二世亡国,只存在十五年,秦灭亡后,当时许多人看法是,皇帝制度不好,否则怎么只传两代?当时人们总结时认为郡县制的皇帝 制度不成功。所以项羽要做霸王。这个意义上讲他敢当皇帝不简单。当时要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